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下人家课文

乡下人家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1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陈醉云先生走进了乡村人家,粗粗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迷人)

2、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乡下人家留给你的总体印象?

生:齐读中心句。

3、是呀,那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

4、过渡: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6个生活场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品味那独特、迷人的美。

二、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生活场景来体会。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

生活场景一:长藤绿叶瓜架

1、(如学生读第1自然段)看来,你从那屋前搭的瓜架中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瓜架。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那份独特、迷人?

生:自由发言。

3、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

4、自己再读读看,你尤其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那份独特、迷人的?

(1)“一个个”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几生尝试朗读。

评价(预设):看来,你只看到了两三个瓜。给你这么一读,瓜可真多呀!看来,沉甸甸的瓜果真的挂满了枝头。这真是果实累累呀!

(2)“青、红、绿绿、碧绿”

师:看来,你从瓜架的色彩上感受到了它的迷人。谁来读?

生:尝试朗读。

评价:是呀,红绿相间,多么鲜艳的瓜架呀!

师:谁再来读?

生:尝试朗读,表达感情。

评价:听你这么一读,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看来这迷人的瓜架一下就把你的目光吸引住了。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

生:闭目听读。

6、这一个个青的、红的瓜,预示着丰收的到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7、想想我们常常在城市中看到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再来看看我们眼前的瓜架,你又想说什么?

生:各自发言,表达感受。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若是在门前竖着两根大旗杆,让人不免觉得太单调,若是蹲着一对石狮子又太威严,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切之感。这里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与点缀其中的青红的瓜,色彩艳丽,生活气息浓厚,把农家小屋装点的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

师:是的,这不仅是可爱的、别有风趣的装饰,还给乡下人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怪不得……引读

8、小结:屋前长藤绿叶瓜架是独特、迷人的。

生活场景二:春雨竹笋鲜花

1、穿过这瓜架,让我们来到门前的场地上,看看那儿还有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

2、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3、根据学生的朗读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4、看来,这门前的鲜花把你的目光吸引住了,自己读读看,你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鲜花的独特、迷人?

(1)“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师:我们来欣赏欣赏

师:这些鲜花是农村里最常见的,却开得如此旺盛。真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师:再读读看,你还读出了什么?

(2)“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这两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

师:是呀,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陪伴,这农家小院真是迷人!谁来读?

生:一生尝试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百花齐放的画面。多么独特的农家风光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你们想象百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景象。

6、过渡:乡下人家时时刻刻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惬意,让我们在春姑娘的带领下,来到屋后的竹林中。

7、自己读读看,漫步竹林中,你最喜欢什么呢?

如生读第一句,课件出示竹子这一句

小结:看来,你十分喜欢那绿竹。在茂盛的竹林中漫步,凉风吹拂,多么凉爽,惬意呀!

师:谁来读?指名两人读。

师:自己再读读看

师:你还喜欢什么呢?

如生读春笋的。师:读了这句,你能告诉大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

师:从“探”字体会到什么?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为什么?

生: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表演:假如你们就是那些竹笋,谁能探一个头给我们看看?

师:你能把这份可爱读出来吗?

评价:作者多喜爱他们啊,把他们当成了人来写!谁来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这份生机。

小结:屋前鲜花开,屋后春笋冒,乡下人家简直成了一个天然的植物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独特、迷人的农家风光。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8、师小结过渡:看来,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春雨竹笋鲜花是独特、迷人的。

生活场景三:院里鸡群觅食

师过渡:再看看课文,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地方感受到这份独特、迷人呢?

1、如生说鸡(课件出示课文第3段)

师:指名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评价:多么温馨的一家人呀!谁来读!

2、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有了这浓密的竹林,这空阔的场地,乡下人家自然总要要养几只鸡,所以说,引读:“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3、小结:威风的雄鸡,忙碌的母鸡,可爱的小鸡,生活得多么欢畅啊!

生活场景四:小桥流水戏鸭

1、乡下人家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引读“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课件出示课文第4段

师: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引导理解:捣衣

师:即使声音再响,激起的水花再大,它们也,引读:“也从不吃惊。”可见这些鸭子怎样?

师:多么自由多么快乐的一群鸭子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鸭子与人类就像朋友一样,和睦相处,真好!

生活场景五:傍晚门前吃饭

1、我们刚才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时间过得真快,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正当我们准备回去的时候,热情的乡下人家邀请我们留下来吃晚饭。

2、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这段话,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呀?

师:随意地走向学生中间,亲切地问:“你坐在哪里吃晚饭呀?”亲切地问另一学生:“你边吃晚饭看到了什么呀?”有意识地引导,抬头望望屋前,低头看看脚边,那小河里呢?再问另一学生:“你听到了什么呀?”(农民们在谈论什么呀?)

师:在这种环境下吃饭,你有什么感受?

师: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口中品着美食,眼中赏着美景,心中想着丰收,心情能不舒畅吗?

3、天上红云片片,鸟儿鸣声啾啾,周围花儿朵朵,屋后绿竹摇摇,身边微风习习,晚餐笑声串串,这样“天高地阔”地吃饭,能说不独特、迷人吗?

生齐读本段。

4、这就是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眼前?

评价:这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怎能不激起我们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人,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田园风景画啊!

师:来,咱们再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师:我们不禁感叹:引读……(最后一段)。

5、看来,他们相处得很自然、和谐。

生活场景六:秋虫伴人入眠

1、秋天的夜晚,如果住在乡下人家你还能听到什么?

2、出示第6自然段

指名读,师:你听出来了吗?纺织娘仿佛在说些什么?

3、师:这纺织娘的歌声,分明是一首丰收之歌。怪不得辛苦一天的人们,连他们的梦也如此甜蜜。请你们通过朗读表达出这份甜蜜。

4、小结:夜晚的乡村没有城市间的灯红酒绿的情景,没有城市的喧哗热闹,有的只是一片宁静。真是独特啊!

三、总结全文。

1、从前面几个自然段中找找谁是乡下人家的好友

2、乡下人家的生活环境是亲切可爱的,是朴素美丽的,是和谐欢乐的。我们也要由衷地发出了感慨——(生齐读中心句)

四、有感情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2篇

1.创设语境,在情感生发处巧搭“语用”之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语境,激活形象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联想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还原成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学生一吐为快,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下,进行言语实践,便可水到渠成。

《触摸春天》第5自然段重点语句:“我仿佛看到她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学时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多姿多彩的生活”呢?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多姿多彩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充满欢声笑语,开心地唱啊跳啊。

生:游山玩水,到公园里散步、运动……

师:是呀,你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可是,安静是一个盲童,你能想象她多姿多彩的生活吗?请大家读读上下文展开想象。

生: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闻花香,捉蝴蝶。

生: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惊呆了,她仿佛来到了一个从未来到的世界。

师:安静还会感受到什么?请用“ 在她手指间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说话。

生:桃花在安静的手指间绽放,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生:小草在她的手指间生长,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

师:安静虽然是个盲童,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她的世界缤纷多彩。

师:为什么安静会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生活呢?(不自卑,不放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教师在文章的情感热烈处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情动辞发,语言运用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的效果。

2.揣摩玩味,在语言精妙处巧搭“语用”之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触摸语言文字,我们总能感受到那些看似一望而知的文字却潜藏着耐人寻味的意蕴。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即“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大的声响,跟打炮似的、炸雷似的,还须你去倾听吗?而细微的声响,那就不同了,心不在焉读书,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是听不见的。而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由此要在那些值得揣摩玩味的语言文字中,发掘语言训练点, 进行恰如其分的言语实践。

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作者巧妙地运用语气词――吧、呀、呢,表达了视猫如子的喜爱之情。学生初读时并不太在意这三个普通的语气词,教师要善于捕捉微妙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删词比较,反复朗读,来揭示语言的秘妙,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3个语气词,流露的正是作者爱猫真切之情。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以语气词,拓展延伸,进行说话训练:1.说它老实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呢?2.说它尽职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呢?通过延伸训练,学生掌握了课文特色的表达方法。

再如,《乡下人家》一文中 “鸡鸭觅食图”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个特殊句式,我采用置换比较的方法进行说写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师:这段话中有一句话在表达上很特别,是哪一句?

生: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这句话按照我们一般的习惯是这样说的――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

屏幕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1.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

2.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发现了什么?

师:把“鸡”放在了前面,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生:把“鸡”放在前面起了强调的作用,说明乡下人家对鸡有着特殊的情感。

师:哦,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乡下人家喜爱鸡的情感。那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说还有哪些小动物是乡下人家所喜欢的?

生:猫,乡下人家总要养几只的。

生:狗,乡下人家总要养几只的。

师:那你能用这个句式做开头说说乡下人家为什么喜欢养猫,养狗,这些小动物有哪些可爱之处?会有些什么活动呢?

教师抓住课文色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加以运用,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这种独特的句式。这样的训练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对课文内容有感触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

3.质疑启思,在问题探秘处巧搭“语用”之桥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教学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抓住文本中的情节冲突、前后矛盾或疑难困惑,质疑启思,必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请看《灰雀》教学片段,教师从两个关键句“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切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灰雀哪儿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出示课文插图。)

师: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

生:(读)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生: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师:真是个会提问的孩子,同桌讨论一下。

师:把你的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列宁故意这样说,因为他怕伤了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宁怕男孩不好意思,说不出话来。

师:孩子们,如果灰雀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选择一种句式,写下来。

出示:1.灰雀唧唧喳喳地叫着,似乎在说:“ ”。

2.“ ”灰雀唧唧喳喳地叫着,似乎在说。

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在无疑之处质疑,能给学生以思考的深度。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特色,抓住前后矛盾质疑启思,在问题探秘处巧设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4.移情体验,在角色演读中巧设“语用”之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角色演读”是体验情感常用的方式之一。《去年的树》以小鸟和大树的4次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演读”,带动生本多元对话。请看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小鸟飞到煤油灯旁的画面: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见了。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呢?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要用两个“看”?)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尽了千心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把“鸟儿”换成“我”。齐读最后三段。

师:从你们的表情和朗读,我的心被深深打动了。你们是怎么读的?

生:“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加重语气读,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师(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

生: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要不然还可以看到你生前的样子。

师:你要走了,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生:大树,我要走了,我会怀念你的,请你以后多保重。

师: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大树听后会说些什么呢?

生: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方,但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师生在角色扮演中边朗读边体会鸟儿和大树的心情,并在想象说话训练中深化了情感体验,实现言意巧妙转换,达到情感和语言训练的和谐统一。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3篇

基于以上认识和把握,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做了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田园生活”展开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通过诵读、配乐读、对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锤炼语感;

3.感悟田园生活之美,对和谐田园、和谐自然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课前准备】

1.学生积累、背诵田园诗,对田园诗的内容、特点有简单的了解;

2.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资料,乡村走访调查),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生活;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搜集田园内容的经典文学作品,截取其中有关田园风光描写的片段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诵读,加深对田园生活之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和谐田园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师生齐唱,交流歌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2.过渡:站在辽阔的原野上,无论是谁都会有纵情高歌的欲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原野上放歌!

二、田园诗韵悠悠诵。

1.交流课前准备的田园诗资料。

2.分组诵读田园诗:

《归园田居》(一)、《归园田居》(三)、《渭川田家》、《饮酒》、《游山西村》、《清平乐·村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乡村四月》、《渔歌子》。

3.交流诵读田园诗后对田园生活的印象。

4.整理学生的汇报,深入了解田园诗的主题。

清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优美: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静谧: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欢快: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勤劳: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富足: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忙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容: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无论是在山间,还是在溪畔,也不管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季,田园生活总是那么富有情趣。就像《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写的那样: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三、四时风光入画中。

谈话:生活在乡村的人是幸福的,四季明媚的风光都可以尽情饱览。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乡村人的幸福。

1.品读田园之春。

(1)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来欣赏乡间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品读片段: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在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春天怎能缺少热闹蓬勃的鲜花呢?

品读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我们的家乡——靖宇,春天来得比较晚,但进入五月,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自然的变化。我们这里的春天与文中的春天有哪些不同?想知道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料峭春风的吗?

品读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2.品读田园之夏。

过渡:如果说春天的乡村是清亮悠扬的牧童短笛,那么夏天的乡村就是明快绚丽的劲歌热舞。大自然把它最旺盛的生命力全部展示在夏天里了。

(1)品读《苦菜花》片段:

夏天一到,这青山一天一个样,经过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浇淋,那草木就窜枝拔节很快地长起来,变得葱茏青黑了。这时,山地里一片青纱帐起,那些狼呀山猫呀野兔子呀……逍遥自在地活跃在里面,就像鱼儿游在海洋里那样。

(2)品读《可爱的草塘》片段: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3)品读《乡下人家》片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3.品读田园之秋。

过渡: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田园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季节——秋天。听:欢庆丰收的锣鼓已经敲起来了,喜悦的丰收之歌已经唱起来了——

(1)品读吴伯箫《岛上的季节》片段:

论到颜色的复杂,气候的温和,天空的晴朗,秋并不弱于春。单看重九后那遍野的红叶就抵得过阳春那满山的花草不是?那不只是美丽,简直是灿烂:活像一大蓬火,一整坡笑,看了是会令人感慨,奋发,狂热的。到山上去逛,常常有野兔掠起,你可以尝到猎人的风味。野菊的香,弥漫在山岩谷豁间,又颇饶田家风韵,樵夫生涯。到树叶凋零的降霜时节,出门看山坡里处处野火,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

(2)品读作文片段:

红艳艳的大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金灿灿的柿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压弯了枝头;小红灯似的枣子在枝头上一闪一闪的;像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太胖了,把衣服撑破了,露出了白白的肚皮,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竞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4.品读田园之冬。

过渡: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热闹了三个季节的田园在雪花飘落时安静了下来,它睡着了吗?不,当你沿着初雪漫步在原野上,你依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田园风光。

品读《我沿着初雪漫步》片段: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四、原野放歌多自在。

谈话:一路欣赏田园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路采撷名家笔下的田园花香,同学们的心里一定装满了对乡村的向往,对田园的渴望。那就让我们也来高歌一曲,写下你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分享你独特的感悟。

1.布置练笔内容,学生练写。

2.交流、欣赏学生习作。

五、和谐乡村情更浓。

附:教后记

过渡:人们喜欢田园生活,因为这里平静轻松;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因为这里温馨和谐。下面,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心体会一下洋溢在田园里的温情吧。

1.观看动物在田园里怡然自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课件。

2.升华情感:没有动物的乡村是寂寞的,没有人迹的田野是荒凉的。人与动物相亲相爱,永远是乡间最美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远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3.诵读《田园之歌》:

田园诗韵悠悠诵,

四时风光入画中。

原野放歌多自在,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4篇

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抓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如《乡下人家》一文,结尾说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文中有描写乡下人家春、夏、秋的风景,却没描写冬的景象,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教师这样引导:“我们领略了乡下人家雨后春笋的春景,门前晚餐的夏景,月明人静的秋景,可在静谧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拿起笔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吧。”于是,在学生的笔尖,将会流淌出多姿多彩的冬景图。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表现生活,抒写心曲,这对于老师来说应是何等欣慰之事

二、善抓延伸点,轻松感悟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又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相关事实,或引申类似的对象,总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广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引导学生说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这段屈辱史后,引导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创意巧补白,书写真情

在文本单薄处进行“创意补白”,能活化词语、句子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饱满、丰润,富有生命活力。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大树和小鸟的一次对话,做了这样的设计:

树?摇?摇 ?摇?摇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摇 ?摇?摇?摇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第二年春天,树?摇?摇 ?摇?摇向鸟儿呼唤:“?摇?摇 ?摇?摇。”

鸟儿?摇?摇?摇 ?摇在心里念叨:“树,我的朋友?摇?摇 ?摇?摇。”

学生补充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树和鸟儿之间的真情,同时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树被砍伐后的痛苦、无奈、无助,鸟儿找不到大树的伤心、失落,令学生记忆深刻。

四、感想式笔记,拉近联系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读书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读后的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段。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比如学过《梦想的力量》一文,学生被瑞恩坚定执著的美好童心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教师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此做过哪些努力?打算怎样实现?就这样,老师从孩子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五、续写式练笔,走近文本

许多作家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处时,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想象,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半截蜡烛》这个剧本时,其结尾写道:“杰奎琳慢慢地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剧本到这里戛然而止。教师就让学生担任编剧,设计了多种故事结局:

有的想象:德国军官起疑心,上楼查看,发现情报,杀害了母子三人。

有的想象: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看到蜡烛熄灭,担心情报泄露,巧施计策,里应外合,引开德国军官的注意力,打发走了他们。

有的想象:在这危急关头,孩子的父亲或剧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米德叔叔及时回来,打死了德国军官……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尝试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就会增强,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在具体的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课前设置悬念。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枯燥乏味、流于形式、缺少新意、学生兴趣不高的实际,在课堂中依据文本,使用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在学生进入阅读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阅读效率。如学习《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你认为金钱具有怎样的魔力?走进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2)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通过读文,能找出文中的几个“鬼”吗?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来品读课文。二是创设阅读情境。情由境生,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创设一个合理的、多维的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阅读前可以通过讲故事、做展示、小表演、看视频等方式来完成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把学生当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和思考,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和生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文本的意义,自行建构文章的脉络体系,使学生自己能阅读并会阅读,从而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如学习《乡下人家》一文时,我采取了学生自主阅读交流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以师导读、个人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品读等多样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自主批注,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和小组推荐的优美段落,认真品读,体验情感,领悟写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活动,在自主的读书氛围中探究、学习和交流,从而感受到乡下田园风光和乡下人家的风趣。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从而让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可谓既提高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

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阅读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课上教师讲风盛行,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学生的阅读不得要领,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方法很重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掌握以下阅读方法。一是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借助学习单读熟课文,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借助工具书识字,理解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与自主阅读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二是掌握读文方法。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特点,抓住单元训练重点,教给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速读,在课堂上开展经常性、多样化的读文训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中以最快的速度扣主题、知作者、综文意、理结构、通脉络、品情感、学写法。让学生带着情感阅读,带着方法阅读,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多角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6篇

1.低年级,凸显字词,训练朗读。训练,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常用词语和朗读。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根本,其他内容可让学生自己解决或点到为止。

案例陈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训练的内容有如下几项:⑴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2)积累“*来*去”式词语;(3)体会用疑问句传达的富有礼貌的情感;(4)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5)理解课文内容;(6)知道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及壁虎尾巴的特点等。“多则惑”,一手抓5只跳蚤,结果一只也抓不住。

探析思考:

对以上训练内容,可作如下选择:⑴⑵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低年级教学重点,应牢牢抓住;(3)项是疑问句,较常见,在文中也出现了三次,可放到朗读中训练;(4)(5)两项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不必再强调;(6)项关于尾巴的知识,课文阐述得清楚而富有童趣,学生一读即懂,不必大耗时间,可适当迁移拓展。经过筛选、整合,语言训练内容只剩下①②项,因此真正需要强化训练的是①与②,可以分别安排在两课时中完成。这样安排,每课时凸显一个训练点,这比面面俱到地教、蜻蜓点水式地练,效率会高很多。

2.中年级,因课而异,拿捏语言训练点。教中年级的课文,有的可侧重于理解语言,有的可侧重于运用语言。字、词、句难点较多,可侧重于理解语言;字、词、句难点较少,可侧重于运用语言。而与理解、运用语言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则可不练或少练。语言训练,不要让学生老有“炒现饭”的感觉,要有一点新鲜感,有一点挑战性。教《乡下人家》,屋前种瓜、门前种花、喂养鸡鸭等,不必问来问去、读来读去,而如何抓住乡下人家独特的景象来写,则值得训练。紧紧抓住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特点来训练语言,就会练得有趣,练得有效。

3.高年级,侧重表达方式,力求读写结合。高年级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凡是学生已学已知的,决不重复训练;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语言训练重点的选择必须安排在学生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内容。

课堂传真:

薛法根老师教《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只重点选择了两个训练点:一是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把“?”号拉成了“!”号,二是让学生发现这篇叙述三个事例时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余如生字、生词、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里讲的三个故事等内容,一般教师都可能选作训练重点的,他都没训练。他认为,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已作充分预习,学生手里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的还多,再训练这些,难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的选择的确高人一等。

探析思考:

教高年级的课文,切忌四面出击。教师要舍得“割爱”,舍得“丢弃”。“丢”是为了更有效地“得”。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重在学习人物动作描写的准确生动,其他可以不必训练;《一夜的工作》,重在习得“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精选一点来进行语言训练,比起一堂课选若干点来练,效果要好得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四面出击不如突破一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7篇

一、文本解读要多关注言语表达,少纠缠文本内容

潘新和老师针对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阅读课往往专注于文本讲了什么,要么在人文上深挖洞,要么满足于紧张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文本表达方式,诸如文本语言的特色、谋篇布局、句式标点以及遣词炼字等方面的重视与挖掘的普遍现象,特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这句话虽简短,但含义却很深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敏锐地捕捉到文本表达的“秘妙”,在设计时要依据文本的表达特点,设计出致力于学生“言”“意”兼得的预设程序,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我曾经组织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集体备课,就有不少教师说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宏伟,教师应该在课前将各景点的描写文句制成优美的课件,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欣赏、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行径的痛恨。在课堂上教师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思路是找出描写圆明园过去辉煌和宏伟――采用各种方式边朗读第三自然段边欣赏优美的课件――引导学生谈圆明园的感受。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是非语文的能力,至于学生口中的“圆明园真大呀”“圆明园要是存在的话,我一定去游览”“修建圆明园的建造师真了不起”……这样的话在美术课、在观看任何风光片后也都会说出 的。

对此,我们进行了二度备课,备课之前,我对这节课中第三自然段的解读以及教学谈了我的看法: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不假,学习这段确实有助于帮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宏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我们所教的是语文课程,必须注意是否彰显了语文课程意识,即是否关注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发展儿童的言语智慧,在实践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语品质等目标。基于此,我详细谈了我对这一自然段的解读:第三自然段虽然罗列了众多景点,但绝不杂乱无章,那就是善于从对立面进行罗列,即建筑风格的大小相间、城乡结合、仿创并举、中西合璧;虽然大量的罗列,但是我们读起来不觉得唆,原因就是使用了不同组别的连词,如“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种特殊的构段方式告诉学生,要将抽象的语文知识极为巧妙地渗透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和文字中去,促进学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对言语形式妙处的品味,真正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和技巧,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文本解读要聚焦学生的视域,无需彰显教师的精深

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视域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设“生”处地,换位思考,基于儿童的视角去定夺,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发展需要去权衡取舍,即多考虑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以及学生的可接受度。但恰恰相反,在很多公开课上,有不少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教学功力,显示自己的创造性,往往旁征博引,任意深挖,随意解读,使得教学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往往是雾里看花,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著名特级教师朱瑛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教《长城》时,问学生:“你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你对长城的感受是什么?”老师似乎不满足于学生所说的“伟大”“气魄雄伟”“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老师也谈了自己读了《长城》的感受,“我还读出了阻隔,长城隔开了中原与塞外,隔开了关内与关外,阻隔了中华文明前进的道路”。之后,老师还引导学生谈为什么修建长城,同时老师也出示了记载清朝康熙皇帝不修建长城的文字资料,大谈特谈不修长城的原因是为了“融合”。

这样的解读,完全出自教师一厢情愿,完全不遵从大家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共识。假如学生对于这种解读不理解,我看未必是坏事;因为一个四年级学生如果接受了关于“阻隔”与“融合”的理解,就会影响对长城体现中国文化魅力、体现中国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认识,那样在孩子们的眼中长城可能就会是阻碍中国前进和发展的“罪证”。面对这样随意的文本解读,我们是否也隐隐约约感受到:正是我们的解读,将那些美好的东西,瞬间在一群十岁光景的孩子面前撕毁,这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因此,当教师深度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学生现在在哪里?他们将走向哪里?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走向那里?切不可苛求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里用一堂课读完本可以用一辈子去读的书,进而丧失读书的兴趣。

三、文本解读要从整体去考虑,不要对文本进行断章取义

文本解读时,面对丰厚而深刻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去考虑,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特点,捕捉文本密妙,在这样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鉴别与取舍、整合与重构,实现问题和结构的优化,而不应对文本进行断章取义。

我听过不少人上《乡下人家》的公开课,也看到不少人写过的教学设计,有不少人将它当成写景的文章来讲或者设计。当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章只有第一、二自然段有写景的成分,后面的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鸡群觅食、鸭群嬉戏、院落晚餐、夜听虫鸣等内容。因此,从整体上审视文章,这篇文章是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生活情趣的生活散文。这样了解了其主要内容并非是描写景的,其主题思想也就不是赞景咏物,那在设计时就不能当作写景的文章来设计。

基于此,我在设计《乡下人家》的教学时,考虑到我的学生生活在农村这一现实,确立了以下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风景,了解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口头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2. 掌握生字新词,积累优美句子,边读书边想象画面;3. 体会拟人句式的表达效果,尝试表达运用;4. 初步感知作者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的叙述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侧重考虑学习目标的达成策略。下面我以达成“边读书边想画面”这一目标谈谈我的基本策略:出示关键词句,要求学生将每个自然段当作一幅画进行想象并口头描述画面内容:出示乡下身边常见现象的词语,要求学生将六个画面形成一幅完整的大画面进行想象描述;最后体会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说的,什么现象是独特的、迷人的。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快乐中;获得知识;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让孩子们喜欢学语文,说容易也容易。教学中,我试用了以下小妙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课前游戏,轻松愉快地导入语文课

让孩子们在课前几分钟做做渗透着练习的游戏,品尝一下小小的“游戏点心”,如“快乐列车”、“猜猜看” 等等小游戏,“我来比画你来猜”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又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几分钟,时间短暂,但意义重大。一个好的开始会显著提高一节课的效率。有趣的小游戏常常让孩子在品味甜美的同时,心理得到满足,兴趣得到提高。

二、擂台赛激起孩子上课的热情

在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呢?娱乐节目中不是经常搞擂台赛吗?教学中,我也把“擂台”请进课堂,让它走进我和孩子们中间来。每到这时,孩子们都争着要求参赛,而且他们读得是那样专注,那样入神。每个孩子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已经完全陶醉在美妙的语言之中了。这样的读,学生能不喜欢吗?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唱歌、画画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一)把一首优美的旋律带到语文课堂

当我们把优美的旋律带进语文课堂,就会在学生中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由于音乐艺术性和趣味性决定的。语文课要是加上音乐融合,学生学语文就不会感到枯燥了。如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让学生自己试着给课文配上自己熟悉的曲调,并唱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定的曲调来唱,教师可以加音乐伴奏。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其他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学生再去朗读课文效果非常好 。

(二)把美术带进语文课堂

当我们把美术带进语文课堂时,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习课文《乡下人家》、《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用画画带动语文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补充课文中没有的插图。学生边理解边画,学生既增强了学习这一课的兴趣,也对课文了解更多,明白了学习在于勤动脑。

四、以演促读,体验当小演员的快乐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课的教学和表演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让表演进入课堂可以分情况进行。

为了使开课就能打动学生的心,不妨以表演进入课堂,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调动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如学习《尊严》时,上课之前请两位学生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哈默”他们的对话和动作部分。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课堂,既引出了课题,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调动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又很快地让学生领会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作用,比老师枯燥的讲解容易理解。

这种表演也可以在学习课文中进行。让学生自己挑选角色,上台演一演、比一比谁演得好。通过表演,学生既弄懂了故事情节,对课文中的一些教师讲的词句也理解了,收到的效果完全是不一样的。有人曾说:“课堂上宁可要深刻的部分,也不要平淡的全部”。我认为,适当的进行课堂表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完全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