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雪的诗

写雪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雪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雪的诗范文第1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欣赏散文诗。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1、2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雪景的诗文。(多媒体展示诗文片段)

2、简介鲁迅及作品。(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感知(多媒体欣赏南北方雪景图片)

课件朗读课文,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

三、研读探究

(一)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思考:南北不同情调的雪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理解寓意。(多媒体展示问题)(分小组探究)

1、江南雪景的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画出描写江南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作者是怎样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画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三)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交流)

欣赏南北两幅雪景图,想象南北方的雪相遇,写一段他们间的对话。

五、全班齐读课文。师小结:文中雪的形象难道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雪吗?作者更喜欢江南还是北方的雪?你更喜欢哪种雪,结合附录,领会作者的精神追求。

六、作业布置

1、阅读《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2、由“梅”、“兰”、“竹”、“菊”想到什么?根据它们的特点,任选一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写雪的诗范文第2篇

一、心境/情感的领悟不到位

例1 读刘的《新晴》,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错答 初晴之后,青苔满地,绿树成荫却四周无人,只有南风在无聊翻书,诗人勾画出寂寥冷清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无奈凄冷的心境。

分析 《新晴》写初晴之后,青苔满地,绿树成荫却四周无人的遗憾,后两句描摹“南风”的“调皮”,情感转为宽慰与喜悦。

正答 作者描摹青苔满地,绿树成荫,却因四周无人而生遗憾,又转而描绘南风“偷开门户又翻书”的细节,借此生活之景,表达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链接 心境/情感领悟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要实现领悟的准确到位,必须三结合:一是结合诗中具体语境,如上面的诗歌;二是结合诗作的背景,诗歌的情感思想源自对当时背景中自身遭遇或当时社会的态度;三是结合具体的意象,因为古诗的具体意象(如月亮、板桥、、梅树、柳叶等)有其特定的情感意义。如《新晴》中“南风”的意象就很调皮,从而表达出作者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结构作用的分析不到位

例2 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诗歌末句与前三句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错答 诗前三句均就叙事(乐声)抒情,末句则为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

分析 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的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

正答 诗前三句均就叙事(乐声)抒情,最末一句则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韵味绵长。

链接 对结构作用的理解,要求我们联系全诗进行思考。一般地说,依据要理解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作如下答题――(1)开头语句:铺垫、照应标题等;(2)中间语句:承上启下、过渡、铺垫等;(3)结尾语句:回扣标题或开头,为读者留置想象玩味空间,进一步渲染气氛,篇末点题,情感升华等。

三、具体词句的赏析不到位

例3 读王维的《汉江临眺》,思考: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错答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分析 “浮”与“动”是写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写出了波涛汹涌,浪拍云天的景象。但诗歌是言情表意的,景色只是情感或思想的依托,只是一种载体。如此答案,只是写出对事物的描摹意义,没要表达出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正答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衬托(或表达或暗示)出作者心情的愉悦与豪迈。

链接 对具体语词的赏析,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1)思考语词意义,即“什么意义”;(2)思考语词描摹对象的具体作用,即如何通过语词来写景状物的;(3)思考此语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寄寓了什么思想等。

四、答题的语言表述不到位

例4 分析李白《独坐敬亭山》中诗人的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错答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的失意,或为宦海沉落,只有敬亭山与己相伴。

分析 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答题没有按题作答,即指出“诗人形象”。答题时,要在答案的开头或结尾概括点出诗人形象,即用一句话“盖帽”。

正答 全诗塑造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也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链接 表述不到位,原因往往有二:一是如上答题,不按题作答;二是语言模糊,或语句表意有误,没有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审视题目,清晰表达,阅读答题既要有答题意识也要有读者意识。

1. 读南宋诗人李弥逊的《春日即事》,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吴县(今属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 读白居易的《夜雪》,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写雪的诗范文第3篇

但世事难料,偶尔也会有黑马出现。那些初生牛犊,并不知道河水深浅,只要勇敢,常常可以无意中闯开一番新世界,“不走寻常路”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走在别人的后面,模仿得再好,你也只能是第二;但是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你却将是永远的第一。而唐代诗人张打油就是个中翘楚。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才华,开创了另类唐诗的风采,也因此令自己名垂千古。

关于“打油诗”的名称,历来有不同的争议。有人说是姓张的诗人在打酱油的路上写作的此类诗歌,故有这一称号。但普遍的观点是中唐时期,一位名叫张打油的人,他写的诗因别出心裁,无法归类,故用他的名字定义,唤作“打油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咏雪》,通篇不着一个“雪”字,却将雪落大地给人们造成的视觉“误差”写得非常清楚。黄狗因身上的落雪而变成了白狗,白狗因为雪落在身上,看起来比原来更要胖了。虽然十分口语化,却的确要费一番心思才琢磨得出如此构思奇特的诗句。

但是,虽然这首《咏雪》是张打油的代表作,但其真正作为一种品牌得以推广,还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传说,某年冬天,一位大官到宗祠祭拜,结果发现大殿雪白的墙壁上写着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官爷一看就怒了,这是谁呀,胆敢写这种七扭八歪的诗,也不怕祖宗笑话,还写到这里来了。他命令周围的官兵前去缉拿此人,要捉回来治罪。这个时候,师爷不慌不忙地说,“大人不用找了,除了张打油,谁会写这种诗啊!”于是,官爷下令把张打油给抓来。等张打油听了大人的训斥后,摇头耸肩做无辜状,说大人我是喜欢胡诌,但是也不至于写出这么烂的诗来啊。不信的话,我愿意接受您的面试。

官老爷说好啊,安禄山兵变,围困南阳郡,你不如以此为题来作一首诗。张打油清了清嗓子,“百万贼兵困南阳”,大人一听,好诗啊,开局气势非凡,于是捻须微笑,赞叹不已。张打油继续道,“也无援救也无粮”。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官爷心说,“虽然有点怪异,但也算勉强可以接受”。于是,请他继续念。

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张打油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诗又一次达到了“永垂不朽”。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张打油得意洋洋地念完了自己的诗后,大家哄堂大笑。这“哭爹喊娘”和“使扫帚用锹”如出一辙,从精神实质到语言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张打油”的烙印。所以,张打油不但没有因此获罪,还从此威名远扬,成为中国“打油诗”的鼻祖!

写雪的诗范文第4篇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

——唐·元稹《离思》

??爱着的日子很长很长,爱着的时刻很短很短。很想很想写些温馨的诗句给你,写些如烟如雾的迷蒙,写些花非花雪非雪的幻影。

??当我的目光寻不到你的身影,我除了久久地、久久地伫立在这儿想你,让单薄的身影与这朦胧的暮色相溶成一个隔世的传说之外,我还能怎样把思念写得更真挚呢?

??以一方斜阳铺成诗笺,蘸满落霞的笔,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写你的名字,却始终不再道出一句源于思念的惆怅。

写雪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反复朗读 掌握特点 因类施教

诗歌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没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能启发读者的遐想,学生通过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现就怎样抓好语文课的诗歌教学,谈谈本人的拙见:

1.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特点。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音韵和谐是诗歌共同的特点,教学时应把这些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来展示。

1.1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语言。诗歌的感_人魅力,造词造句之妙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诗人为了语言精炼,反复推敲。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往往包含极丰富的意义。如《咏梅》词中的“犹有花枝俏”的“俏”,除了表面“秀丽、挺拔”的意思,更显示“自豪”的美感。

1.2 通过朗读,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作者为加强诗歌的感染力,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等。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不单是哪些诗句是比兴,哪些是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借助对表现方法的理解,领会写作特点,如李白《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前面路途难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运用一些手法,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1.3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离开了形象,便难以领会诗的意境。如《,你在哪里?》,全诗在广阔的天地里以急切寻找为线索,展开诗的构思,创造出一个辽阔深沉的意境。反复朗读、随着诗人的呼唤,走遍祖国大地,同诗人一起呼喊“”

2.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诗歌虽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个性,对不同类诗歌应采用同分析方法。

2.1 寓情于景的诗歌:应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的形象再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头两句写“天门”断开,江水穿过其间,奔腾东流折而北去的壮阔画面。一开一回写出了山形水势的特点,后两句下面写天门山的景物,相对出“静态动写”,“日边来”联想奇特: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色彩绚丽,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溶于景物之中,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

2.2 情景交融的诗歌:诗人把写景与抒情交织融汇在一起分析时,须把写景部分与写意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王之涣《登鹳鹊楼》前两句写景,描绘了登鹳鹊楼时所见到山河壮丽景色,感觉到黄河奔流雄伟气势和诗人广阔胸怀,后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准备登高远跳的兴致和感受。而且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要高瞻远瞩、永不自满、积极向上、不断登攀,全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和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雪的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诗僧 王梵志 寒山 贯休

历史虽然是严肃的、严谨的,但总给人留下了太大的想象空间,尤其像唐代那样伟大、瑰丽的历史巨人,即便已越千年,但历史风烟中的某点遗存总让人欣喜和感动。唐代最感人的莫过于唐诗。唐代是个诗意时代,王杨卢骆是诗意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是诗意的,刘禹锡、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是诗意的,更重要的是连僧人都是诗意的。本文简要谈谈唐代的三位诗僧王梵志、寒山和贯休及其代表作品。

一、寓嬉笑怒骂于琐事的王梵志

王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大约生活在隋末到唐初,僧人,生平事迹不详。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风格浅显平易而时带诙趣,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谑之中,寄嬉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可以称之为通俗诗派。王梵志的诗因语言浅白,多劝善告诫语,在唐初有一定影响,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诗作多为此类风格,顾况、白居易、皎然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王梵志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是《吾富有钱时》,其诗云: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这首《吾富有钱时》以平淡无奇家常话,假设了有钱、无钱两种情形,将骨肉亲人的态度变化对比出来。全诗理清词浅,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具有发人深省的特点。全诗十八句,可分三层。首六句为概括叙述。围绕一个“钱”字概述妻室儿女态度好坏。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衣服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经商,则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中间四句,则为细节性形象刻画,进一步刻画金钱对人性的残蚀,因为金钱而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你的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后六句写无钱时的遭遇,以其构成的巨大反差,对比概括出了全篇主旨。当我偶然陷入贫穷之时,你们的脸色为何变得这样难看,要知道人在最穷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极富的机会。他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就看看来时的报应。诗人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运用日常语,通过巧妙的对比描写,虽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不仅如此,作者以生活化的常见现象揭示出了金钱对人情、人性的巨大残蚀的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无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王梵志的诗歌意义则更为深远。

二、诗风幽冷别具境界的寒山

寒山,自号寒山子,长安人,大约生活在贞观年间。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山长住天台山寒岩幽窟中,与拾得、丰干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称“国清三隐”。寒山的诗以佛禅思想为主要内容,有些诗歌描述世态人情和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寒山最具代表性诗作是《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由于出身富贵人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寒山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由于仕途蹬蹭,再加之隐居修心,寒山的审美趋于冷幽。他的诗常写远离红尘的幽谷寒山、空灵苔迹,充满禅意。《杳杳寒山道》是寒山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主要写他幽居天台山寒岩时周围的静谧、空灵、悠远的景致,反映出他超然物外,绝世独立的高妙情怀。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描述山道的形势和位置。山路幽远盘旋,在山岚雾霭中时隐时现,盘绕在寂寥空幽的山涧边。“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远处空谷悠响,“啾啾”的鸟鸣声时时传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空灵。“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淅淅”,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一番山水便是一种境界,诗人的超然世外的高妙境界则使他灵魂凝住为永恒,淅淅的风拂面而不知,纷纷大雪积于身而不晓。不仅如此,“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参悟玄机,朝朝见日而不见日,年年度春而不知春,不知时序的变化,不辨春去秋往,完全沉浸在禅意之中。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迭字领起,虽然句式略显单凋,但由于是拟声拟形词,反而多了形象感。随着迭字所模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静谧寂寥的感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

三、明快、清新而多禅趣的贯休

贯休(823―912年),生活在唐末到五代这段时期,俗姓张,字德隐,婺州兰豁(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出家,先在洪州游学,后漫游江西、吴越等地。天复三年人蜀,为蜀主王建所重,号为禅月大师。贯休从小聪明伶俐,博闻强识,十五六岁即具诗名。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远近闻名。有《禅月集》传世,现存诗共计735首。《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贯休在乡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诗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这两首诗写农家景、农家情、农家生活,画面和谐自然,宁静幽美,似为世外桃源,多了人间理想。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就显得“寂寂”。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第二首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这就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诗的后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

诗人笔下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描写了农家宁静的生活。禅说百姓日常即为道。贯休的山村景象,也不免寄托了佛门人士的理想和情趣。

参考文献:

写雪的诗范文第7篇

我有很多喜欢的植物,比如,荷花,小草,玫瑰。。。。。。但我最喜欢的植物是梅花。有一句赞美梅花的诗句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写梅花坚强的毅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所有的花都凋谢了,但梅花还顽强地开着。它告诉我们:生命只有经过许多磨难和风吹雨打,才会见到彩虹。

梅花是一种很普通的花,每年冬天都可以见到它。但我却不觉得他普通,因为它坚强的毅力可以胜过许多花。梅花的颜色有很多种,比如:黄色,白色,粉色,红色。我最喜欢的就是白色的梅花,因为它纯洁的像雪一样。到了冬天,梅花开得特别茂盛。就像是雪堆积成的花朵一样。到了春天,雪都融化了,路人往远一看,看到了白色的梅花就像没融化的大雪一样。

看,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植物, 梅花。我爱它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爱它纯洁的像雪的心灵。

写雪的诗范文第8篇

栾承舟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散文诗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迄今已28年,历尽艰辛探索。曲折跋涉,成果的取得很是不易。在选阅过程中发现,他的来自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反映改革开放时代气息的作品,更具有活力,语言也多来自自己的感觉、印象,而从旅游景点中猎取“现成”资源敷衍成篇的作品,个性特色就相对减弱,语言创新难度随之而来,便不得不借助于语句的修饰雕琢。所谓“现代”和“传统”。便这样不由作家自主地形成了。这个发现使我震动,觉得不仅对承舟,而且对我,对所有写散文诗的朋友,都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启示,说是一种规律亦不为过吧。原本创作首在发现。然后才有鲜活的个性化构思、意象、语言的“源源活水”派生出来。放弃或放松了这方面的追求,取之于现成的固有“资源”(譬如旅游景点尽人而知的人文资料,历史人物现成的事迹介绍之类),便易落人人云亦云的泥沼,语言上亦每多“陈词”的改装,欲以华丽辞藻之类修饰雕琢,终究难以达到创意焕然的独特。这一经验教训,每位散文诗作家。都是值得记取的。

话说远了,还是来读承舟,读他的成功佳作。《跨越》以“一束光在悄悄赶路”这一意象装点看不见的“时间”。又以“一匹马在悄悄赶路”使之具象化,便是很新鲜的创意。全诗到处有丰满的形象和活泼的意象在跳跃,使她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象征,一种生气勃勃、奋勇向前的精神活力:“我们的马,青铜为骨,野性十足”,是自然形态的时间的喻象,也是社会形态的时代的喻象。歌颂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代和民族,原不必沿用那些空洞的政治性词语,可以来自诗人自己的发现与独特创造。“务去陈词”。“辞必己出”,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护林人》是写人的,但不是散文式平面铺叙地去作介绍。而将人与树揉合在一起来写,一种跳跃灵动的组合结构,频添了其诗意色彩,便没有沉闷和单调感。“击穿黑夜的枪声,堆在夜里。将一部山火越烧越旺。/胜利到来的时候。红梅儿花开。/雾,降下来了,无枝可依。”这开篇的一段非常漂亮。既写了护林人原来的战士身份。又将战争与和平年代的转折这一时代背景。不费力地一笔点明,所有语言都是暗示的,因而别有一种蕴藉的诗意。

不说他来到林中,看见了那些树,而说“一株最不起眼的树,看见了他”,就有新鲜感。“枪声,埋进深坑;四肢,展化为树”,从战士到护林人身份的转化,是这样形象显示出的,这也属于暗示吧,较之于直说,往往更有诗的意味。正面写人的笔墨不多,情节、细节几近于无,但末一段却很质朴地将人物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夜晚“总喜欢去林子里走走”,“他闻到了绿的香味”,特别是“他发现,自己老了;山,益发年青”,多么平常的口语化语言,其内涵却是深厚的。我一直因为,靠语言的修饰、装点、雕琢来求“美”。往往不过是一件外在的衣裳,只有从思想感情中生成的语言,才是“这一个”诗自己的血肉。是内在的。真美属于自身的“肉体”与“灵魂”。不属于词藻的堆砌或拼凑的任何一件“漂亮”的衣裳。

《三月雪》是从习惯性题材中开掘出新思路的篇章。就雪写雪,当然也有许多名篇佳作,古诗新诗,国内国际,雪都是诗人钟爱的“宠物”。承舟的《三月雪》为什么将背景选在三月,便是嘱意于春。偏偏要从寒冷的雪花中里掏出温暖:“骨头和血,都在燃烧”。这便是久居城市的诗人不易体验到的,只有从农村长大,熟悉农事,和庄稼人心心相印的诗人,才写得出这样从心眼里对雪渴望的诗篇,才会有“强劲推进着的闪电”这样神奇的意象产生,才写得出这样震人心弦的吟雪诗句:“一次次地飞翔,夜色中的舞蹈,不为人知的隐秘,梦和渴望,一直使雪保持着一种直逼灵魂、背脊的肃穆”。

《断桥》和《面对芦苇》都是旅游途中产生的诗。她们都写得精炼而美。断桥边上的“游湖借伞”的故事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再噜噜嗉嗉地铺叙。诗人的任务在于抓住其中的一点一滴。敲击出诗意的闪光。“在美转身而去的时候,阳光碎了。”这才是诗的语言,美的语言。没有一个词是“新奇”、“华丽”的,不。美不在字面,在于她内涵的深度,足以发人思考的那一点力量。不是吗。白蛇许仙短暂的爱情还没来得及“转身”。“阳光”便碎了,招来了残酷地拆散、毁弃和镇压(雷峰塔是封建礼教的标准化身),这一句诗已经说出了全部《白蛇传》的“关键词”,多精炼!“白娘子微微一笑,给了宋朝和朱熹一记响亮的耳光”也令人称快。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为朱熹之流的儒学大唱赞歌的声音依然不绝如缕。承舟的这一记耳光。打得还轻了些。

《面对芦苇》是精短散文诗的代表性作品。一片苇叶。以横着的“一尾短笛”的形象,吹出了何等清新的曲子。这章散文诗便是这样的短笛。通感、意象、语言,都十分简洁,不足百字,堪称精彩。

《走在黄昏的某一时刻》是我过去未读到,这次发现,大为震惊,承舟写出这样出色的诗,我竟未加注意,真是失察。他取其一点,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七点中的每一秒上”,来展现现代都市人的那种心态,“游在污染的空气中”,“如一尾沙丁鱼”。全诗点染式展示了城市生活的某些镜头,一闪而过,已足够。这才是散文诗,这才是现代手法的散文诗。

“我们,走在黄昏的某一时刻,感到

天籁就是头顶树上的两片叶子。有思想的

雨,打湿你我带着酒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