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究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获得了一些教育心得,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现简述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先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是个‘棋痴’,非常迷恋下棋,而且棋艺水平确实很高,可以说是所向披靡。长此以往,作为‘常胜将军’的国王便自觉无趣,想找个能够打败他的真正的高手。为此,国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高手,并许下承诺:若是谁能胜得了国王,那么,国王将满足他的任何一个要求。后来,有一个僧人胜了国王。僧人对国王所提的要求是:他要的只是棋盘上的麦粒。规则是,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第五格放16粒,依此类推,一共要放满64格。国王听了,马上满口答应,心中暗笑僧人真傻。但是,结果却是国库中的所有库存的麦粒都不够放满这64个格……”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然后,教师继续说:“同学们,如果每100粒米的重量是1克的话,那么,64个格子里所能放的米粒的重量是近1800亿吨……”学生听到这样的结论,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对此结果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适时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好“有理数的乘方”埋下了伏笔。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愉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国教育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发生了巨变。根据新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概率的意义”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手里有一枚硬币,现在请同学们来随意做一下抛掷,请问‘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反正向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位同学说这两个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即各占一半,大家是不是也都这样认为?……那么,同学们的直觉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下‘试验’……”教师说完这一席话,可以当场布置“试验”任务,指导学生亲自实践,进行合作探究。即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要求各个学习小组亲自动手实践后,详细记录相关数据。然后,教师对各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在全班进行总结交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的不确定性及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的规律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为所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的放矢的,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创造各种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尽量做到“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表述的就让学生表述”等,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强大内驱力。而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好教案,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图形的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先动员学生搜集一些他们所喜欢的剪纸、图画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美丽图案的基本构成,并在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观察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在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设计出更具个性与特色的美丽图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杜绝“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手段,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第2篇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对各年级数学的测验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初一以上各年级均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并且带有普遍性。在进行一些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新授数学内容倍感困难,不易接受和运用,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明显地暴露出来。教师也因多种因素感到教材难以处理,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其原因分析,有如下二个方面:

1.在中学阶段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算术与数学的衔接点也是分化点。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从学生心理上看,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岁左右,正处在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转化,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转化开始时是不适应的。“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符号的进一步抽象,也可以说,是学生升入中学后遇到的抽象思维的第一关,是他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关是不容易过好的。

2.受小学算术的内容和方法的束缚,不易接受中学代数和几何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数的概念方面,习惯于在非负有理数集上研究问题,对在实数集上研究问题不易接受;在运算种类上,习惯于加减乘除运算,对乘方、开方、指数等不易接受,习惯于用数字表示的数及其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运算和函数及其研究不易接受;在解代数应用题时,不习惯运用列方程或不等式的方法,在解几何应用题时,不习惯运用有关概念、公理、定理进行论匪,习惯于研究单项值的情况等。

针对上述两方面情况,从四个方面入手:

1.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对学生的小学算术学习进行查漏补缺,抓住薄弱环节认真复习巩固和提高,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数学教学全过程,始终引导学生去比较算术与代数、几何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异同,从而适应中学数学学习。

2.与其它学期(年)相比,初一(上)、高一(上)代数含强分化点的课时占学期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值较高,因此防止中学数学教学的分化现象,并针对学生藏文偏科情况,增加理科教学时间,从初一、高一入学时紧紧抓住不放松。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主体意识 变式训练;教学反思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途径,也必然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越来越呼唤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率课堂教学. 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 而课程改革后,教师讲授课程的时间逐渐减少,怎样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人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六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其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图像闪烁、动画、色彩变化以及声响等效果,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去年,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从此,我就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九年级几何“圆”第一课时,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动画来显示小动物乘坐装有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境,学生发现:小动物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时,上下颠簸,很不舒服;而乘坐圆形车轮的小车时,则平稳舒服,怡然自得. 那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圆有什么特点呢?由此所设置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又如,在讲授《变化的“鱼” 》一课时,我把描点、连线制作成动画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变肥的“鱼”、 变长的“鱼”、 对称的“鱼”等给学生看,学生对出现的形状就很快理解了. 再如,在教“三角形的边”时,当讲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使用多媒体放映:在三角形ABC中有一只虫子从A点爬到C点有两条路线,既生动地指出虫子有两条路线可爬,又使学生很容易地回忆起前面学过的线段最短的定理,从而很容易地使学生明白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且使学生记忆深刻. 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

在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 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我认为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和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没有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效果会更好.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涉及线段的中点以及角的平分线的内容时,教科书一带而过,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这方面的例题,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结论,又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几何计算题的书写步骤. 又如:八年级上册“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往往需要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讲授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前,先让学生学下一章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部分内容,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又能更好地掌握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处理教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对一堂课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观众和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 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未必听得起劲,人的注意力有强有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太少的话,难免思想开小差,影响了教学质量.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上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怎样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如何操作?这是每一个老师上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老师不仅要考虑上课时自己讲些什么,而且要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考虑如何让学生手、脑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1. 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 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 例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剪纸张,再折成圆柱、圆锥. 由于学生能亲身体验,也就容易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了.

2.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设计如下问题:若已知任意两边对应相等,一组角相等能否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寻找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迸发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选梯度习题,加强变式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因此,设计的例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 揭示出解题规律,发展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 具体做法是:(1)对于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步探索. (2)设计阶梯型题目,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 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我把题目进行了梯度变式,如下: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一腰长为8,求周长.

我将此题进行梯度变式: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6,周长为20,求底边长.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8,求周长.

变式3: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6;另一边长为8,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20,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通过条件或结论的改变使问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底边长、周长的关系更加理解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请教“名师”指点,实现精彩课堂

教师不是全能的,还需要“名师”指点. 当然,“名师”可以是身边的同事,也可以是网上一些同课优质教案、课件,课堂实录等. 每个教师都有一些精彩的课,也会有一些让自己都觉得汗颜的课,有的课讲了两三轮,还不尽如人意,讲不透彻. 遇到自己没有把握的课,可以事先多向“名师”学习,人家怎么讲,切入点好不好,思路是否清晰?只要自己不回避短处,能博采众长,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教法,把课上精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例如: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我总觉得上的课不够精彩,讲了两轮了,觉得还不尽如人意,后来从网上搜索到了名师上这一课的视频,我认真分析了视频的成功和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以后上这一课时,我结合“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的视频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来上课,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从教十几年,我觉得自己处理不好的课,总会先主动地去和同事讨论,翻阅资料、上网浏览,自己感觉受益匪浅,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实现精彩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写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有位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若能坚持,成不了名师也能是成功之师. 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反思这堂课的得与失: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怎么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不高,等等. 当一辈子的老师要教一辈子的书,适时反思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而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刚开始课改实验时,我常想,数学课无论怎样改,还不是代数学公式,用公式进行运算;几何学定理,用定理进行证明,能改到哪儿呀.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进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展开与折叠”一课中,我在备课时觉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是可以把正方体展开(沿某些棱剪开)成几种平面图形的,而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们创造性地展开了几种我意料之外的几种平面图形,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把正方体展开,能展开成11种不同的平面图形这个结论. 课后我想:数学课堂上创造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我的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吕世虎,石永生主编.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也可以是数学问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数学知识的愿望,就是成功有效的创设.因此,一节数学课的导入、一个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好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做了这样的导入.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

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挖掘例题,抛砖引玉,培养能力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 “鱼儿离不开水”,同样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但教材中的例题大都是 “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题型.在教学中我经常思考该如何挖掘例题,对例题推广引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推广引申,就是在解完题后,对原题的条件、结论和题型作进一步的开拓思考,引申出新题和新的解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数学的各知识点间,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断变化的.因此通过不断引申推广,开发挖掘例题的深度广度,可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有效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它不仅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教案中,同时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呈现就会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这样的挖掘例题,符合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学要有价值”;也符合课堂教学中的理想提问“提问有阶梯性”.通过变式题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表示法,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形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提问,优化教法,提高效率

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以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我是这样提问的.

师: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改变(例如对角线);会有怎样的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师: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因此,具体的而有效的提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笔者结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新理念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至今,数学教学仍然体现着应试的烙印。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持有只有深挖才能出成绩的思想,导致数学教学的中心不断发生偏离,显然,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是相背离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着。因此,教师应该在师生观上实现四个转变:由学生为教师服务,转变成教师为学生服务;由学生围着教师转,转变成教师围着学生转;由学生被当作充塞知识的容器转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人;由教师在台上表演(拉大提琴)转变成导演或指挥。再者,教学观念要实现六个转变:由只研究“教”变为同时研究“学”;由“教决定学”转变为“学决定教”;由“只研究教法”变为“同时研究学法”;由“教法决定学法”变为“学法决定教法”;由“只研究教的过程”变为“同时研究学的过程”;由“教的过程决定学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决定教的过程”。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新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将会陷入低效或者无序,教学目标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是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明确教学中应该突出的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得到教学效果;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四是要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助,让优秀学生帮组落后学生,共同提高。

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新教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兴趣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只是教师在进行示范,大多数学生深感厌倦,所以无法激起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进行授课时应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便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这个课时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讲解时应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而例如“求函数Y=X+1/X的值域”这种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得以具体化、清晰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新学法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部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求知欲才会旺盛,才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动力,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开拓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在培养学生兴趣上下工夫,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从“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导入,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引入新课,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在其中,乐中有学。

五、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新课堂

课堂结构大概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的螺旋型,其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在复习课中常采用的辐射型,其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以上几种形式相互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应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以外,还有提高教师的讲授能力。

六、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新评价

现代评价理论认为:数学评价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是开放的,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评价的手段应以学生自检为主;评价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灵活多样的课堂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于及时地评价学生,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生正在处于学习的成长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极具激情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课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尽可能少用“好”与“不好”,“对”与“不对”,多用“为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同时,要有一颗善于发现优点的心。无论优点多小,进步多小,都应采用正面激励,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更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工作中不断钻研,与时俱进,研究学情,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