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有动物的成语

含有动物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教学;动物成语;教学

成语是传承我们国家灿烂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结构稳定、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等特点。成语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成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鉴于此,深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掌握正确的成语教学规律,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的教学水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动物成语在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成语的普遍特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成语中动物成语教学的部分。

一、动物成语使用的偏误

通过调查得知,留学生在使用动物成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偏误

1.不理解动物成语的语义造成的偏误

有些动物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同,留学生学习和使用这样的成语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动物成语的字面义与实际意义不一样,这样就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学生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容易造成偏误。例如成语“守株待兔”,学过此成语的人都知道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企图不经过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而没有学过此成语的学生则从字面义理解为“坐在树边等兔子”。

2.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

由于不理解动物成语的感彩造成的偏误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欢收集邮票,就像叶公好龙一样。②战士们都很年轻,各个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务完成了。①中的“叶公好龙”是形容只是口头上的爱好,而不是真正的爱好,表贬义。在这句话中,珍妮是真正将收集邮票作为爱好,所以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个贬义词,表示像虎狼一样凶残,这里应该用“生龙活虎”。

二、教学策略

成语来源复杂,用法多样,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成语的语义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成语的具体语义和用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语。

1.判断动物成语的感彩

教授动物成语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判断这个动物成语的感彩,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表示贬义的动物成语,如“胆小如鼠”、“画虎类犬”、“虾兵蟹将”等;表褒义的动物成语如,“一马当先”、“鹤立鸡群”、“沉鱼落雁”等。

2.将动物成语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动物成语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应用时可以更加准确。

(1)按照成语表达的意思分类,可以分为情状类,“狼狈不堪”、“胆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类,如“攀龙附凤”、“狼狈为奸”、“鸡鸣狗盗”等;状貌类,“沉鱼落雁”、“牛头马面”、“尖嘴猴腮”等;行为类,如“鞍前马后”、“雁过拔毛”、“杀鸡取卵”、“顺手牵羊”等;处境类,如“虎落平阳”、“羊入虎口”、“釜中游鱼”等等许多类别。

(2)按照不同的动物形象分类,如含有马的成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语“狗仗人势”、“鸡犬升天”、“狗尾续貂”等;含有虎的成语“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调虎离山”;含有蛇的成语“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动物形象在汉语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含义,古代中国崇尚龙,所以含有龙的成语大多表达褒义,含有狐狸、猪、狗、鼠、蛇、狼等动物形象的成语多数表达贬义。通过对动物种类及其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意义的研究,可以推出动物成语的语义色彩。

出于分类的习惯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成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初级的学生,进行联想教学,采用以旧带新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学的成语;而对于中高级的学生,注意教授类似成语的细微区别,运用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关系,将成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动物成语的效果。

(3)讲授动物成语的教学方法。成语是文化的载体,语义丰富。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成语,结构简单、语义直接的成语可以用直接法讲解,直接讲清楚成语的语义,学生就能够理解。对于格式固定的成语可以采用认知法进行讲授,如“倚马可待”,通过语素分析法可以知道,这个成语表达的是靠着战马,立刻写完书稿,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快。留学生学习成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如运用成语进行写作或交流,语境法正好为留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从成语蕴含的不同文化涵义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将成语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类,并对成语的出处、语体色彩、感彩、意义、搭配、功能等详细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参考文献:

[1]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相依共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动物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他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比较英汉动物习语可以具体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外阅读中领略到更多有意义的语言文化内涵。

一、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和弄清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而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中的“马”和汉语中的“牛”

在西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马载人运货,功不可没。直到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减少,蒸汽机最初叫作“铁马”(iron horse),功率称为“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马的拉力,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语中“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中国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现了“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牛脾气”、“吹牛皮”等成语,而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开展赛马等活动,所以在英语中更多的用马来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

2.英语中的“狮子”和汉语中的“虎”

中国成语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随处可见,小孩子的鞋上、画在盾牌上、绣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机会看到老虎,因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亚洲,特别我国边远地区,所以老虎对西方人来说除了是凶残的动物以外,联想很少,两个很著名的词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们眼里,狮子是万兽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狮子出尽了风头,只要狮子出现,老虎豺狼也要找个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在国徽上的徽章是狮子,传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狮子的图案,英国被称为不列颠之狮。

3.英语中的“狗”和汉语中的“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汉语成语中的关于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在西方,狗也属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饲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保护者,所以含有狗的习语常常含有褒义。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关的英语成语都是褒义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虽然爱狗,但他们喜欢出尔反尔,在英语里有很多含“dog”的习语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却不吃食。伊索以这样的狗比喻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动物习语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水产品丰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也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cold fish”(无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讲究精耕细作。

2.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栖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说。“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来源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包括的范围很广,寓言、童话、神话和其他文学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渔夫在河里拦河张网捕鱼,用麻绳缠住石块,再不停地打击河水,吓得鱼群仓皇逃窜,都钻进了他的网中。附近的一个人见到后,指责他这样把河水弄浑,大家都没清水喝了。又如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英美的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又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来自圣经的动物习语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结语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3篇

1.明白成语与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的区别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说法,“所谓成语,是指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能独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为四字格式。其特点大都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另外,成语也是熟语的一种,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和古诗文;很多固定格式,虽不是成语,但在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往往成了阅读的拦路虎。因此,本书选收条目时,以常用常见成语为主,一些格言、名句等也适当予以收录”。

成语是汉语中长期、广泛及习惯使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与古诗文等的固定词组和短语,一般为四字格式,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用于作文或口语中,藉其典故,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简而言之,成语是长期习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下面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说明成语的概念。

成语与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像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落汤鸡”不能说成“落汤鸭”。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奢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奢谈和平”改为“花言地奢谈和平”,或“巧语地奢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奢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2.探究成语特点,积累课外成语

在学生情绪饱满地渴望学习更多的成语时,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成语,探究成语特点,积累丰富的成语。自学成语主要以课内知识为范例,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

例如学习了“冷嘲热讽”“惊天动地”等成语后,孩子们发现了这些成语的特点,其中含有一组反义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短短三天时间,他们就搜集到了“逢凶化吉”“举重若轻”“积非成是”等数百个成语,真是“积少成多”。

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大量积累探究之后,给成语归了许多类,如含有一组近(反)义词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的成语、形容春天(夏、秋、冬)的成语、“惊天动地”式的成语、ABCC 式成语、AABB 式成语、ABAB 式成语……归类整理以后,我们还组织了各类比赛,如“成语接龙”比赛,“巧用成语编故事”比赛,巧编成语谜语比赛,成语手抄报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分享、交流,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团队意识。

3.激发兴趣,表演成语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在备课时更多地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上学到知识。如教材中所涉及的成语:心花怒放、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前仰后合……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上课时,我先领着学生把成语读正确,然后直接告诉他们:“这些成语都是表现人物神态和心情的,你们想把这些成语演出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做准备后,一个同学跃跃欲试,要表演“捧腹大笑”,他到位、夸张的表演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趁热打铁:“刚才课堂上的情景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同学们异口同声:“哄堂大笑。”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在愉快的表演中熟练记住了这些成语,增加了成语积累。

4.关于成语复习课教学

4.1注重复习方法的渗透和归纳

一堂复习课不可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成语知识,与其一味强求量的落实,不如讲求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成语的一般规律,才可能在课外时间开展有效复习,才可能有量上的实质提高。因此,我在《趣味成语》这堂复习课中,着重教学生学会进行成语归类,引导学生从归纳总结出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数字成语、动物成语,并由动物成语扩展延伸到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成语,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框架,知道成语的大致分类。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4篇

一.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认识上存在共性,并且具有共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汉英语言中,对动物的感知和认知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文化上也就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下面仅以大家都熟知的四种动物为例加以说明。

1.蜜蜂(bee)

汉语里提到蜜蜂,人们就会联想到忙碌。英语中也有as busy as a bee(象蜜蜂一样忙碌,极忙)的用法。汉英两种语言中蜜蜂的文化内涵都是指勤劳、忙碌。

2.狐狸(fox)

汉语中狐狸用来形容狡猾、奸诈的人,例如“狡猾地像狐狸一样”,用“一只老狐狸”来形容老奸巨猾之人。英语中a fox指a cunning, tricky, or shrewd person(狡猾的,诡计多端的,狡诈、或聪明的人),如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foxy(狡猾的)。

3.驴(ass)

汉语中有“笨驴”、“蠢驴”的说法,指人“笨”或“蠢”。英语中an ass意为a silly and stupid person(傻瓜),如You stupid ass!(你这头蠢驴!)

4.猪(pig)

汉语里猪的文化内涵是“懒”、“谗”、“贪”、“笨”和“丑陋”。英语中a pig文化意义为a fat person(肥胖的人)或a greedy,dirty or bad mannered person (贪婪、肮脏或举止粗鲁之人) 或者意为eat like a pig (喧闹而贪婪地大吃大喝)。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 吃得或喝得过多,Don’t be such a pig! 别这么贪心!

类似还有诸如鹦鹉(parrot)、狼(wolf)、猴子(monkey)等实例,都体现出文化认知上的相似性。

二.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

因为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发展历史、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动物词汇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中以龙和狗最具代表性。

1.龙(dragon)

中国的“龙”是皇权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九五至尊的地位。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自称。汉语用“真龙天子”比喻帝王,用“龙腾盛世”比喻社会繁荣。汉语中与“龙”相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义词,如“龙虎”比喻豪杰之士,还有成语“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生龙活虎”等等。

而在西方神话里,dragon(龙)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西方文化将dragon视为邪恶的象征,所以常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这来源于《圣经》故事。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一些描写英雄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时,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狠、罪恶之徒”,其文化内涵意义不好。例如She’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

2.狗(dog)

在中国,人们(特别是农民)养狗主要是为了看家,而不是玩赏。虽然近年来,在城市中将狗当作宠物养的人在逐渐增加,但总的来说,人们对于狗的看法仍然不同于西方人。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也常常被视为人的伴侣和爱物。狗在西方社会享受高级待遇。因此汉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大多含有贬义,“狗”是受鄙视、被诅咒的对象,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等等。而英语中许多带有dog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大多用来形容和描述事物好的一面,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 dog(幸运儿),Dogs are man’s best friends. (狗是人之良友。)无论中外,狗的基本功能都是看家护院(当宠物喂养是后来的功能),狗实现看家护院功能的基本手段是又叫又咬,这往往妨碍人际交往。中国人强调集体观念,注重人情交往,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狗在不同地方的“职业”功能虽然基本没变,但在具有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却有着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狗的不同遭遇应是非常自然的。[1]

另有神话中与龙(dragon)相对的凤(phoenix)也属此类,在此不作展开介绍。

三.在一种语言中有特殊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动物词汇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种动物有关的词汇在本民族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1.龟(tortoise)

汉文化中乌龟的形象既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象征长寿,有“龟鹤延年”、“龟鹤遐寿”等成语。古代的庙宇、宫殿、府第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企求万古永存。贬义是指用龟比作外遇者的丈夫,骂人的话“绿毛乌龟”是对人极大的侮辱。另外还把胆小的人说成是“缩头乌龟”。而在西方文化中turtle,tortoise只是普通的爬行动物,没有此类的文化意义。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5篇

原来,“网”本是用来捕鱼的,这个没有异议;而“罗”本是用来捕鸟的,有一个成语叫“门可罗雀”可以为证。这就是二者的字源异同,都是捕猎工具,一个用来捕鱼,一个用来捕鸟。当然二者的区别还在于:“网”字是象形字,侧重于名词义;而“罗”字是会意字,侧重于动词义。

那么,“网”字与“罗”字就都是仅仅表示一张捕获动物的网吗?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含义呢?这些就需要今天的人们来清理一下这两个字的字义发展脉络了。

一、“网”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网”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象捕获动物的网,左右两边是由竹木做的网柱,两根网柱之间象网绳交错、网眼密布的形状。金文的网字略有简化,只取两根网柱和两根网绳,小篆的网字承袭甲骨文和金文的构字原理,并将写法加以规范。今天简体字的“网”直接采用古文字字形,繁体字的“W”,字形发生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增加了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糸”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亡”,而简化字的“网”则又回归了古文字的形态,成为独体象形字。

“网”是一种捕获动物的工具,可以用来捕获水中的鱼鳖,也可以用来捕获陆地的小动物,还可以用来捕获空中的飞鸟,用处十分广泛。《说文・网部》:“网,庖匏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说文》所释与网的造字本义大体相符。上古渔猎时代,鱼和兽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但因缺少工具而效率不高,传说发明网的人叫庖奘稀M最初是用来捕鱼的,一次可以捕很多鱼,远远胜过用手抓鱼和用木叉叉鱼。人们为此非常感谢庖奘希于是便有了说文中“庖匏结绳以渔”的说法。

二、“网”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网”字的本义是指用绳索编织而成的用来捕获动物的工具,例如:鱼网、鸟网、结网、落网、撒网、下网、拉网、脱网、收网、触网、并网、牵网、拦网、封网等词语中的“网”。

后来可以泛指多孔而状如网的东西,例如:网格、网眼、网球、网巾、网篮、网兜、网罩、网户(刻有方格的窗户)等词语中的“网”。

今天进一步用来比喻虽无形状而功能如网的具体事物,例如:尘网,丝网,水网,火网,电网,蜘蛛网,铁丝网,安全网,电力网,铁路网,公路网,运输网等;也可用来比喻虽无形状而功能如网的抽象事物,例如:情网,爱网,法网,文网,商业网,关系网等。

另外,网还有布网捕获动物的动词意思,例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所载:“有村氓数十家,俱网罟为业。”又如今天说的“网了一条鱼”。从布网者的角度联想,又可进一步引申为布网获取利益的意思,例如:网利(给自己捞好处)、网生意(为获取利益而寻找商机)。而从落网者的角度联想,又可进一步引申为落网沉溺其中的意思,例如:“他网得很深”“她已经网进去了”。

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网”字发展到今天却能开辟出一个新时代,那就是全球普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于是“网”字便又可以专门用来特指互联网了,今天的人们只要一说到“网”,首先想到的便是互联网。在互联网这个意义上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例如:网络、网址、网页、网民、网友、网名、网虫、网游、网管、网警、网特、网点、网线、网站、网吧、网迷、联网、上网、入网、网购、网瘾、互联网、因特网、数字网、校园网、信息网、局域网等等,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根据上面对“网”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笔者特将“网”字字义的发展脉络做了一个示意图,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网”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网”字在常用成语中的文化含义保留最多的大都是借捕鱼的网来用作比喻意义的网,明说捕鱼的网,暗指比喻意义的网。例如:

成语“网开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源自《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捕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跑的就往左边跑,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从这个成语的出处可知它本应为“网开三面”,即把四围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后来人们的仁德之心渐少,便演变为“只开一面”的意思,凝缩而成“网开一面”的说法了。

成语“网漏吞舟”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序的记载:“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AA,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朝兴起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民生安定,宇内承平。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这当中的“网”本指渔网,借以比喻法网;“吞舟之鱼”是指能够吞下小船的大鱼,借以比喻大奸。渔网里居然能够漏掉吞舟之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而与之同出一源的成语“漏网之鱼”则是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与“网漏吞舟”相反意思的一个成语是出自《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天又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意为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有很多空洞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该语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至于成语“一网打尽”的意思通俗易懂,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而成语“鱼死网破”的意思也很直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喻指拼个你死我活。

有一个成语叫“蛛网尘封”,意思是到处被蜘蛛网和尘土所遮盖,形容居室、器物等长期封存而无人过问。语见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余录其《浪淘沙》云:‘春到凤城中,游运方通,闲来指点过桥东。记得当时心醉处,蛛网尘封。’”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成语“吹网欲满”,是说对网吹气,欲使之满,借以比喻不可能做到。语见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佛印了元禅师》:“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禺即狂。”

四、“罗”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说过了“网”字,我们再来看“罗”字。汉语有个成语叫“门可罗雀”,它的含义是说大门之前空旷寂静,几乎可以张起网罗来捕捉鸟雀了,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这里的“罗”就是以网捕鸟的意思。如果依据“罗”的正体字“_”字来解析,其字义蕴意就更加明显:上部“”像一张网,下部左边“糸”为拉网的绳索,右边“隹”是一只小鸟;只要小鸟钻进网内,一拉绳索,便可将其网住。可见“罗”字就是为设网捕鸟而造的表示动作意义的字。请看下面“罗”字的古文字字形:

“罗”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由一张网与一只鸟构成,网与鸟的位置可上可下,并不固定,表示用网捕鸟的意思。小篆的字形又增加了表意的部件“糸”,表示以绳索结网捕鸟之义。今文字(正体字)与小篆字形一脉相承,而简化字将下部用“夕”代替,破坏了原有的构字理据。

“罗”字的造字本义为以网捕鸟,它与“网”的不同在于,“网”的造字本义是名词义,而“罗”的造字本义是动词义。《说文・网部》:“_,以z罟B也。从网从S。”

五、“罗”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罗”的本义是以网捕鸟,例如《诗经・小雅・鸳鸯》有云:“鸳鸯,毕之罗之。”这里的“毕之”与“罗之”都是用网网住它(鸳鸯)的意思。

因为用网来捕鸟叫“罗”,于是捕鸟的网也叫罗,这样一来,“罗”就引申出了名词义。例如《诗经・王风・兔爰》有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意思是说,兔子从网里挣脱了,野鸡又被网罗捕获了(“爰”是逃脱的意思,“离”是遭难的意思)。又如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一诗所言:“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意思是,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鹰却又撞进了网里。以上两例中的“罗”都是指捕鸟的网,属于名词义的“罗”。

用“罗”捕鸟之前需要布置安放罗网,故“罗”又可引申为罗列、广布的意思,例如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所载:“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两句诗是说,榆树和柳树的枝条遮荫着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的花枝罗列广布在堂前。

用“罗”捕鸟之后需要收拢罗网,以获取猎物,故又可引申为收罗、容纳的意思,例如《庄子・天下》所载:“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又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这两例中的“罗”都有收罗、容纳的意思。

后来又将类似于网眼的东西也叫做罗,首先是一种织法疏透的轻软的丝织品被称作罗,例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罗衾(绸被),罗衫(古人夏季时所穿的丝织衣衫,质料柔软轻爽),罗巾(丝制手巾),罗帕(丝织方巾),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其次是一种细密的筛子也叫做罗。另外用罗(筛子)来筛东西也可以叫“罗”,例如:罗面(筛面粉),这就成了另一种动词义的“罗”了。

根据上面对“罗”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罗”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六、含有“罗”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罗”字在相关成语中保留的文化含义大致有五类:

其一是表示以网捕鸟的动词义,例如:“门可罗雀”源自《史记・汲郑列传》:“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这段话的意思是:下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了。其中“门外可设雀罗”的“罗”指的是捕鸟的网(名词义),后来演变为成语“门可罗雀”中的“罗”就是指的以网捕鸟的动词义了。意指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鸟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而成语“罗掘一空”的“罗”也是指用网捕鸟,“掘”是指挖掘老鼠洞找粮食,意谓用尽一切办法,搜括财物殚尽。

其二是表示捕鸟的网的名词义,例如:“天罗地网”这个成语中的“天罗”是指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地网”是指设在地面上捕捉动物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又如“自投罗网”是说自己投到罗网里去了,比喻自己送死,源自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其三是表示罗列、广布的意义,例如:“森罗万象”是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森”是众多的意思,“罗”是罗列的意思,“万象”指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又如“星罗棋布”是指像天空中的星星那样罗列和像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其四是表示收罗、容纳的意义,例如:“包罗万象”是指包含容纳宇宙间的一切景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又如“罗织构陷”是形容千方百计地陷害他人;“罗织”是收集编造的意思,“构陷”指用虚构的罪名去诬陷别人。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英语idiom;汉语成语;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119-02

英语中的idiom数量浩繁,在英语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idiom也成为他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要点和难点。英语中的idiom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语言学界,它的中文译名却至今仍未达成共识。英语idiom一词常被译成“成语”,甚至一些专门性的词典也将idiom译成“成语”,如:English Colloquial Idioms(英国语言学家F.T.伍德)的译本《英语通俗成语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A Dictionary of Common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的译本《常用英语成语双解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Chinese Idioms And Their Equivalents的汉译名为《汉英对照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但究竟idiom是否能译作“成语”?下文将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进行对比分析。

1 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相同点

1.1 地位相同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词汇最多的语言,英语中的idiom数量浩繁,应用广泛,有的学者把它们比喻为食物中的维生素,有的专家甚至把它们视为语言的生命和灵魂,这些说法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idiom在英语中占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汉语源远流长,词汇丰富多彩,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的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汉语成语还是汉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块”。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都是两种语言中的精华部分。

1.2 都具有结构的稳固性

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在结构上都有稳固性这一特点。一般情况下,它们的结构是定型的,不可随意改动。首先,词序不能轻易改动,如英语idiom中的“a stone’s throw”(一石之遥)不可按一般的语法规律改为“the throw of a stone”;“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依汉语说法改为“by threes and twos”。汉语成语中的“提纲挈领”不可说成“提领挈纲”;“山穷水尽”不能说成“水尽山穷”。

1.3 都具有语义的整体性

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都有其语义的整体性。也就是说,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大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一般不是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例如:英语idiom中的“the apple of one’s eye”不是“某人眼中的苹果”,而是“掌上明珠”;“rain cats and dogs”不是“下猫和狗”,而是“大雨滂沱”;等等。

汉语成语中的“露出马脚”不是“把马的脚露了出来”,而是“露出破绽”;“落花流水”不是说“落下的花和流下的水”,而是说“一败涂地”。

2 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不同点

2.1 定义不同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04)中对idiom的解释是:

1)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individual words(一组词,其意义不同于单个词意义的相加);

2)(formal) the kind of language and grammar used by particular people at a particular time or place(某时期或某地区的语言和语法);

3)(formal) the style of writing, music, art, etc. that is typical of a particular person, group, period or place(写作、音乐、艺术等的典型风格).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给成语下的定义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蠢》。”通过比较可以看出:idiom的内涵远远大于成语,它的广义还包括方言、艺术特色等,其形式灵活多样。

2.2 数量相差悬殊

据《汉语成语研究》一书估计,“如果新老合计,兼收并蓄,汉语成语的总数约为1万条”[2];而从古到今,英语中称得上idiom的,大约有5万条。

2.3 来源不同

“汉语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1]汉语成语主要来源于:1)古代寓言,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2)神话故事,如“黄粱美梦”“一枕黄粱”等;3)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退避三舍”等;4)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如“一刻千金”“集思广益”等;5)民间口语,如“阳奉阴违”“虎头蛇尾”等。

英语idiom大多来自于:1)莎士比亚等著名作家的文学名著,如“busy as a bee”(忙忙碌碌)“all thumbs”(笨手笨脚);2)圣经故事,如“after someone’s own heart”(合某人心意)、“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3)希腊神话,如“Ar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Cadmean victory”(付出惨重代价的胜利);4)伊索预言,如“add insult to injury”(伤害之外又加侮辱)、“blow hot and cold”(冷热无常,出尔反尔);5)西方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和风尚习俗;等等。

2.4 文化内涵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作为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精华更是各自文化的浓缩,有着大不相同的文化背景。拿汉语中的“龙”字为例,在汉语中,它不但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而且喻指人君,象征着权利、尊贵,与龙有关的成语也比比皆是,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一种怪兽,象征着邪恶,并且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与dragon有关的idiom。再以汉语中的“狗”字为例,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等;而在英语中狗被人视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并且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idiom,并不带有贬义,多数含有褒义色彩,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同时,汉语成语带有浓重的东方民族文化色彩,如“八仙过海”“名落孙山”“东施效颦”等;而英语idiom则含有丰富的西方民族文化色彩,如“go Dutch”(各付各帐)、“create Scott”(老天爷)、“girl Friday”(得力助手)。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表面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却存在内在的质的区别,因此,笔者认为idiom不适合译作“成语”。

参考文献

[1]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王小凤.英汉成语对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5):122,125.

[4]向光忠.成语概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许巧军.论英语习语的语义特征[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3):104-108.

[6]杨晓琼.英汉成语的文化功能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97-100.

[7]于薇薇,徐钟.IDIOM是译成“成语”还是“习语”?[J].上海翻译,2005(3):56-58.

含有动物的成语范文第8篇

狗是人类的朋友,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英语中的许多表达就与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人把狗当成人类的朋友,这从英语的很多形容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一般用狗来形容一个人的可爱、友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含有褒义,英语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这样的说法。而中国人把狗看成是下贱的畜生,在中文中跟狗有关的成语和词汇大多是贬义的,如“走狗”、“狗腿子”等。

这样的词汇在含义上有同有异,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误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强调和区别,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

那么在教“dog”这个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和英语文化的对比来拓宽知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guard dog(看守人)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可以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在教学“cat”时,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中国人喜欢猫,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一种亲昵的成分,而在英文中,“cat”却被比喻为包藏祸心的女人。

下面就总结了一些跟狗有关的常用语,希望对学习者学习英语有所帮助:My boss is a jolly dog.(我的老板是一个风趣的家伙。);David works like a dog.(David工作真卖劲儿。);The film must be a real dog.(这部电影一定很糟糕。);Your partner is a dirty dog.(你的合伙人是个卑鄙小人。);The poet died like a dog.(这位诗人潦倒而死。);They treated him like a dog.(他们把他看得粪土不如。);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人难改变。);He is really a dead dog.(他是个没用的东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时不操戈。);go to the dogs(每况愈下);hang-dog look(愁眉苦脸);If the old dog barks,he give the counsel.(老狗叫,是忠告。);Let sleeping dogs lie./Don’t wake a sleeping dog.(别多事,别惹麻烦。);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意指多此一举);Dumb dogs are dangerous.(不叫的狗咬人。);Fight dog,fight bear.(打个青红皂白,一决雌雄。);Every dog is valiant at his own door.(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除此之外,与dog有关的词组也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比如:

A:We are just making a living here and I think there is no point in having a dog-eat-dog attitude.

B:You are absolutely right.We should be more cooperative.

A:我们都是在这里谋生,我想采取相互攻击的态度是没有意义的。

B:你是对的,我们应该精诚合作。

但是,在英语中也并非每一个跟dog有关的词汇都是褒义的,我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因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缘故,英语中dog一词有时含有贬义,比如俚语going to the dogs,表示“糟糕透顶”;dog in the manger,表示“犬占马槽、自私自利”的意思;dog in the manger表示“占着茅坑不拉屎”;to put on the dog表示“耍派头;卖弄”;to put on the dog表示“耍阔”的影响;go to the dogs意思是“潦倒;破产”。如:

I always thought my friend Pete had a good future.But then he got hooked on heroin and lost his job and his wife――I never saw a man go to the dogs so fast!(我总以为我的朋友皮特是很有前途的,但是后来他吸上了,失去了工作,妻子也走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人落魄得这么快!)

而bitch(母狗),则指泼妇。比如:

Don’t talk to me like that,you bitch!你这泼妇,别跟我这样说话。(慎用)

如果你正在have your day,那么今天可真是个好日子,但如果你on dog days,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dog days指的是the hot test weeks of the summer(夏天最热的几个星期),通常指的是七月第三周到八月第四周这段时间,相当于中国的三伏天。

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努力工作常用牛马来比喻,而英语中则用狗来表示,短语work like a dog指一个人努力卖命的工作。

这些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或俗语无疑给英语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表达效果,令语言生色不少,也给学习者学习英语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发明的工具之一,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性短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及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英汉两种语言中语义间的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迹。动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一方面,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动物被人们赋予神性,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感情,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文化。由于汉英两大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习俗,甚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动物词汇,在文化内涵上虽然有些类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这就要求语言工作者在学习和传授的过程中,密切结合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宁亦文.多元语境中的精神图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