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1.“用字表示数”这节课已经被众多特级、优秀教师研究与展示过,如何能上出自己的特色与思考?

2.“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学生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近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虽然对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如何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从而为今后的代数学习打好坚实的第一课?

3.“用字母表示数”中的两大重点,即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该设置怎样的情境,用怎样的素材能突破这两大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于是有了第一稿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

电脑上出示“猜数游戏”,这个数在0~100之间,学生任意猜,电脑会提示大了还是小了,直到猜对为止。

二、新授

1.出示一个密封的黄盒子,问题:里面有几个黄球?

生:n个、20个、50个、x个、不知道……

师:到底用什么呢?

生:用x个。

师:是呀,因为不确定里面有几个,所以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反思:希望在有了课前游戏的铺垫,能让学生从无序的猜,然后感受到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经历字母产生的过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看似学生也经历了猜数到用字母表示的过程,但由于出现的顺序是无序的,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单纯的接受,并没有切实的经历与感受。)

2.再出示一个密封的红盒子。

问题1:里面有几个红球?

生:x个、50个、y个、xy个……

(反思:由于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的经历与感受没有落实到位,以至于学生没有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在表示红球个数的时候,还是有学生在猜数。哪怕是能用字母表示红球个数的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层次:有的学生认为字母只能用来表示一位数,因此如果是两位数就要用xy来表示;也有的学生认为,前面黄球是x个,这里红球只能用不同的字母y个来表示,这说明到目前学生只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其内在的含义并没有更多的感受与理解。)

问题2:如果知道红球比黄球多3个,红球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x+3。

问题3:x和x+3都可以表示红球的数量,哪个好?为什么?

生:x+3好,因为能看出红球与黄球的关系。

问题4:如果红球的个数用y表示,关系不变,黄球还可以怎么表示?

(反思:这几个问题原本被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以为学生会在不断纠正与辨别中巩固概念,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一下子解决了,而且没有任何异议。然而,再回过来反思才意识到这个重点并没有突破,而是被个别好学生的回答掩盖了。由于对前面知识的不掌握,导致到了这个环节多数学生都不能解决这里的问题,以至于不敢再举手回答,课堂上看似教师预设的问题都解决了,实则所有的问题都被掩盖了,这是课堂上不应该有但却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三、简写

1.以童话的形式出示简写的规则。

2.判断。

(反思:以童话的形式出示简写的规则对于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的确有帮助,但是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如童话的外衣虽然美好但是却容易让学生看不到数学的本质;童话故事虽然有趣但是却会让学生找不到中心思想;童话的语言虽然充满童趣却失去了数学应有的简洁,这对于规则的学习是弊大于利的。以至于在之后的判断简写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简写的规则模棱两可,不太清楚。)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式子。

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小明每天看15页。

(1)小明10天共看了( )页;

(2)小明c天看了( )页;

(3)小明看了5天,还剩( )页。

2.

求 C甲= S甲= C乙= S乙=

C甲+ C乙 = S甲+ S乙=

如果C甲=36cm,那么a =( )cm

如果S乙=40cm2,a=( )cm,b =( )cm

3.编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扑通”( )声跳下水。

(反思:一节课花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到了练习反馈时间,本以为会有多余的时间,但恰恰相反,从第一题开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前面环节设计的漏洞以及落实不到位还能被好学生的回答与发言所掩盖,到了练习需要每个学生动手的时候就能看出问题。如第一题中“10天看了几页和c天看了几页”,这两个问题相对比意在让学生领会确定的可以用数表示,不确定的可以用字母表示,然而很多学生却是用“a、b、c”这3个字母回答了3个问题;第二题对于读图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要从图中获得信息比较困难,而且题目本身对于这节课而言就过难了,再加上前面的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形同虚设;第三题放在最后意在用有趣的儿歌来开开心心地结束一节课,然而从思维层次考虑却是最简单的,放在最后不够合理,然而就是这道最简单的题目,学生中还是出现了“x只青蛙x张嘴,x只眼睛x条腿,扑通x声跳下水”这样的“残疾”青蛙!)

反思整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由于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很好的预设,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在实施教案,因此和学生的实际是脱离的,再加上在素材的选择上比较单一、缺乏趣味,使得整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效果欠佳。基于对这节试教课的各环节的反思,笔者又重新选择素材、设计教案,于是有了第二稿教案,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一)初步感受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

1.在空盒子里放入1个黄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1

在空盒子里再放入3个黄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4

在空盒子里再放入一堆黄球――可以用什么表示?――

2.小结:原来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不知道的数在数学中我们称为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取消了课前猜数游戏,直接引导学生经历从用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有猜的想法,但随之就会自我否定,想到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快的时间使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深切感受了字母出现的必要性,由于是自发产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的冲击会比较大,会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需求与欲望!)

(二)初步感知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问题1:你们觉得a可以是几呢?

问题2:如果老师现在的盒子足够大,黄球也足够多,你认为a还可以是几?

生:可以是任何一个自然数。

追问:那可以是1吗?可以是4吗?――再次强调可以是任何自然数。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这里增加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范围的研究,其实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是对于是否可以是之前袋子里已经有的1或者是4,还是有疑问的,通过抓住学生的这一疑惑,让学生展开交流与辩论,再次明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

(三)揭题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与关系

(一)表示红球的数量

1.用字母表示红球的数量。

2.黄球与红球数量大小比较――a>b,a

(设计比较:通过对红球数量的字母表示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深层次含义。首先能认识到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不同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也可以表示相同的数,进而确定在这里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红球的数量更合适,从而引出字母所表示的数之间可以有大小比较。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研究,让学生对字母的理解更具一般化,揭开字母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更易亲近与接受。)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红球的数量。

(1)小组交流:如果红球比黄球多3个,那么当黄球用a个表示时,红球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2)小组汇报。

(设计比较:与一稿相比,这个重点环节笔者设置了小组交流,而不是让课堂成为好学生的一言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首先是组内交流纠正的过程,然后全班的汇报交流对于学困生而言又是一次学习,而且经过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能把理由说得更清楚、更自信,这样能更好地突破重点。)

(3)比较:红球的数量用b与a+3表示,哪个更好?――a+3更好,除了能表示红球的数量,还能看出红球与黄球的关系。

(4)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红球与黄球的关系。

师:现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红球的数量了,那当a=1时,红球就是1+3=4……

在这个过程中,黄球和红球的数量都在变,但是它们的关系没有变。

(设计比较:首先让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更好,可以表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后续环节中通过计算来强化,既是再次领悟,又是对代数式计算的一个铺垫。)

(5)师:如果现在用b来表示红球的数量,当红球比黄球多3个时,你认为现在黄球又可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比较:这个问题的设计有3个考虑:一是对之前学的知识的一个巩固;二是理解当用字母表示不同的对象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关系时也会不同;三是体会到虽然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同,但是都能从中看出红球比黄球多3个这样的关系,体现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的优越性。)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

1.师:现在如果红球与黄球的关系不是多3个,而是少3个,黄球用a表示,红球可以怎么表示呢?如果红球用a×3表示,你能知道什么?如果红球用a÷3表示,你又能知道什么?

2.小结:加减乘除这些运算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比我们平时说的多几个少几个要简单多了!

(设计比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在这里增加一个练习的环节,能够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说理的作用。而且通过这样题组的形式出现,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三)年龄问题

1.独立完成练习。

(1)小明今年x岁,老师比小明大18岁,老师今年 岁。

(2)当x=11时,老师 岁。

(3)当x=30时,老师 岁。

(4)当x= 时,老师 岁。

2.反馈。

重点讨论:当x= 时,老师 岁。

小结:在年龄问题上,x的取值是有范围的。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这是新增的内容,考虑到前面的素材比较单一,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学生连贯的思维,但是从情感上来说,未免有些枯燥,而且学生可说想说的内容不多、欲望不强。放入年龄问题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反馈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有趣的点,如“11岁”正好是学生的年龄,由此教师的年龄秘密也就被揭示了;“30岁”是学生的而立之年;“让学生填的空格”更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估计x的最大范围中既是对代数式计算的不断巩固,更是对x取值范围的深入研究,在学生的激烈辩论中,明确了在实际情况中未知数的取值是有范围的!)

(四)总结:字母还能表示什么?――定律、公式、确定的数

(设计比较:经过以上的讨论,学生的思路已经被完全打开,想说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字母还能表示什么”,既是让学生对于以前学习中、生活中字母用途的搜索,更是丰富学生对于字母可以表示的内涵的理解。)

三、应用

(一)数青蛙――课件出示数青蛙动画,跟着一起数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在经过多番考虑后还是把思维层级相对简单的青蛙儿歌提到了前面,但在处理上有所变化,不是让学生去编儿歌,而是让学生在跟着动画不断数、不断念的过程中自觉产生念不完需要用别的方法的需求,从而自发地想到用刚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这里就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去编儿歌,而是为了能把儿歌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将自己的表达能让大家都看明白,所以,“残疾”青蛙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嘴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

(二)自学简写

1.看屏幕自学简写规则。

2.巩固练习:判断对错――比较2a和a2的大小。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去掉了童话的外衣,以简单的规则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安静地看大屏幕自学,并告知要检查自学成果,效果甚好!)

(三)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课件出示甲、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3.反馈:巩固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

4.把两个图形拼在一起,求拼成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降低了这一图形题的难度,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题目、发现信息,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去揭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公式,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记忆与比较,并且把两个图形合在一起作为课后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四、总结(略)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中年级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学习方式上也从单一的接受式转向多元的思辨式。此时正是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转折点。基于对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笔者不断反思和改进数学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便是其中一个典型课例。

第一步:同化学习――分析与综合

【教学片断一】

1.教学例1

师出示生活中一些与字母有关的图片,唤起学生旧知。

用扑克牌中的一些字母让学生知道字母在这里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

提问: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

师:摆1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呢?怎样列式?

呢??三角形的个数跟所用小棒的根数是什么关系?还可以接着往下说吗?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生讨论:三角形的个数用什么表示比较合适?

提出要求: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那么所用小棒的根数应该怎样表示?

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我们学过的任意一个数吗?

生得出结论:这里的a不能是小数,分数,只能是自然数,而且可以是所有的自然数中任意一个数。

师:看,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一些变化的数。(板书:数)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因此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二是怎样用字母表示数?前者涉及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价值,后者涉及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和方法。先让学生用具体的乘法算式表示摆几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再顺势提出“摆a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既凸显了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又有利于学生在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中自主领悟方法。此外,对字母表示数的范围的讨论,以及用不同字母表示三角形个数的尝试,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意义,领悟方法。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例题的分析与综合,顺利地将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完成了学习的同化。

第二步:顺应学习――比较与分类

【教学片断二】

2.游戏:猜年龄

课件出示一位神秘嘉宾,生用字母表示其年龄。通过讨论认为这里的字母有一定的范围。

出示老师与神秘嘉宾之间的年龄关系,老师比他大30岁。

生小组内说一说(x+30)表示什么意思?

汇报结论:含有字母的式子,除了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外,还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仍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与例一相比,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字母数值计算相应式子的数值。同时,有趣的游戏既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更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字母所表示的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是某个范围内所有的数,积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数量及其关系的经验。但因为学生年龄和认知范围的关系,有些信息如表示年龄的字母必须有一定的范围,这与他们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动个体进行比较与分类,并不断改变认知结构,逐步达到学习的顺应。

第三步:平衡――抽象与概括

【教学片断三】

3.用字母表示公式

(1)师: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课件出示)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吗?

说明:这里的C和S都是大写的字母。

学生尝试独立用字母写出计算公式。

讨论: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学习简写。

其实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更简洁的写法,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数学王国里的小故事。

学生自学简写方法。

学生独立进行诊断性练习。

指出数学计算公式中的字母都是约定的,不能随意替换。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过程;能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含义,会已知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积极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能表达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尝试及时所得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含义,会已知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学习例题:学校计划每月用水x吨,同学们开展节约用水比赛,实际每月用水b吨。

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信息。

呈现用字母表示数的四个式子。

a-b3a3b12(a-b)

鼓励学生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给予指导和恰当的评价。

提出讨论:上边式子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哪些数?

(预设:出现两种情况:a和b都不是0;a一定比b大;……)合乎清理即可。

师:上面的式子,如果知道了字母表示的数,你能不能算出a-b的值呢?试一试,如:a=60,b=48,求a-b的值。

a=60,b=48,3a=?3b=?

(引导学生采用这确的书写格式。注意数字之间不能省略“×”号。)

试一试:(放手学生完成,指明学生板演)。

练一练:

1.说式子表示的意思,然后求值。

2、学生独立求值。

3、看图说说式子意思,然后求值。

4、说说式子意思,然后求值。

延伸练习:

1、生活馆门票每张m元,智慧屋门票每张n元

①各买一张需要()元

②一张生活馆门票比1张智慧屋门票贵()元

③买3张生活馆门票和2张智慧屋门票一共需要()元。

④咱们班有20名男生,10名女生,如果男生去智慧屋需要()元,女生去游乐场需要()元,一共要()元。

2、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元。

(2)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人。

(3)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页。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 游戏引入,再现“关系”

【片段一】

师(手持一个糖果盒):这里有一只装有糖果的盒子,如果有谁能够准确地猜出这里面的糖果数量,就可以得到这里面的一颗糖果。(10颗、15颗……学生众说纷纭、热情高涨)

师:这只盒子里面到底有多少颗糖果,谁有办法一次就猜对?

生:a颗。

生:b颗。

生:x颗。

师:三位同学都用了字母来表示,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糖果盒里有几颗糖果,我的字母a就可以表示几。

师: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这里的a可以表示1000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只糖果盒里装不下1000颗糖果。

师:在确定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数时还得考虑实际情况。(拿出第二个糖果盒)我这里还有一只糖果盒,谁能猜出这里面有多少颗糖果?(b颗、c颗、y颗……)

师:这回都学“乖”了,刚才第一只糖果盒里的糖果数如果用字母a表示,第二只糖果盒里的糖果数能不能也用一个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呢?(生犹豫)

生:那还得告诉我们一个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量。

师:好,第二只盒子里的糖果数比第一只盒子里的多2颗。

生:第二只盒子里有(a+2)颗糖果。

师:看到(a+2)这个式子,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还可以知道第二只盒子比第一只盒子多2颗糖果。

生:或者说第一只盒子比第二只盒子少2颗糖果。

师:是的,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表示了一个数量,还能让我们看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刚才的这种关系是老师给你的,你能不能自己假设一种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出第二个盒子里的糖果数量?想一想,先说给你的同桌听。

……

【反思】

富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重要特质,教师用“猜一猜”的方式,再加上糖果的“诱惑”,立即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如新课般地导入教学是了解“练习课”价值所在的行为表现,更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

“谁有办法一次就猜对”让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符号意识的绝好机会。在要求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第二只盒子中糖果的数量时,学生自然地想到还需要一个表示两者关系的量,这也促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a+2)既能表示一个数量,也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让学生去设定“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 开放问题,突出“关系”

【片段二】

师出示题目:妈妈带了x元钱去水果店买水果,苹果每千克a元,梨每千克b元,各买m千克(a>b)。(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明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活动:

1. 独立思考,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2. 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反馈交流,教师请学生把各自不同的式子写在黑板上:am,bm,(a+b)m,(a-b)m,am-bm,x-(a+b)m,x-am,x-bm,x÷a,x÷b,……

师:同学们真能干,居然可以写出这么多含有字母的式子。你们觉得哪几个式子需要作者来解释一下?

生1:我想请教一下“x-(a+b)m”表示什么意思?

生2:这个式子表示的是妈妈还剩多少钱。

师:怎么理解?

生2:(a+b)m表示苹果和梨各买m千克需要多少元钱,妈妈带了x元钱,减去用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生1:我有意见,万一妈妈带的钱不够怎么办?

师:是呀,(指向生1)那么你对刚才的解释需要作怎样的调整呢?

生1:妈妈买苹果和梨各m千克,钱够不够,如果够还剩多少钱?

师:如果不够呢?该怎样列式表示差多少钱?

生:(a+b)m-x。

师: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还有吗?

……

师:当x=50、a=5、b=3、m=4时,上面式子的值分别是多少?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式子进行计算。

【反思】

这个学习任务是对教材“练习十”中第8、10、11三题进行统一加工而提出的,希望达成的练习目标是:已知几个用字母表示的数量,能够解释含有这几个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并能代入数据求值。开放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思维有了多元表达的机会,学生之间的对话又使练习走出了单一的书面形式。

三、 借力探究,深化“关系”

【片段三】

师(出示一组问题):请选择其中的一道题目进行探索解答,有困难可以与同学合作。

1. 下面由一些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请观察分析后填空。

2. 一张纸片,第一次将它撕成4片,以后每次在纸片中取一片,并将它撕成4片,这样撕10次后,共有多少片纸片?(约五分钟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反思】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思维冲浪的感觉,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特征发现了第一题正方形个数与周长的关系,从而得出当个数为n时,周长是4n;有的学生通过画一画或撕一撕发现了纸的片数与撕的次数的关系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活动化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乐此不疲,许多学生在经历失败与调整后取得了成功,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现场的喜悦和兴奋将练习课推向了。

【思考】

笔者认为要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可以从目标定位、材料选择、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

(一) 把握核心目标

“练习课”和“新授课”在目标定位上是有区别的。“新授课”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维度的目标。“练习课”除了巩固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使命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这应该成为“练习课”的核心目标。因此“练习课”势必要承担三大功能,一是让那些在“新授课”上学得不太好的学生有所改善。二是将“新授课”中的重点与难点再次加以突出和强化,为后继学习服务。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二) 合理组织材料

因为目标定位的调整,所以练习课的教学材料就不必拘泥于教材,它既可以是对教材练习的重组调整,也可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亦或是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设计专题性的练习。现行教材中的“练习几”相当于一个题库,既没有给教师具体的操作建议,题目编排的顺序也基本按照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就很容易让教师走入“就题讲题”“亦步亦趋”的教学误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教材编排恰恰给了教师进行个性化重组调整的空间。教师个性化的重组调整可以让练习材料更适合任教班级的学生,可以让练习材料更指向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发展。

(三) 选择“生本”方式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关注学前已有的经验,在争论中研究数学

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方式会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得以积淀,因而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对所学的新知识已经具备了富有个体经验特征的理解,尽管有时这种理解未必是正确的,但如果教师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适当的利用,将会在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很多教师会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比较学习上,结果在学习结束后,发现学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教学中多次强调: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弄清是谁与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但学生在学完后仍不断出现错误。

第二,学生对于“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比的本质意义不甚理解,看不到在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有关联的,正是因为学生对于比的本质意义不够理解,从比中看不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才会忽视两个数的位置关系。为此,我们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实验教学和研究分析。

1.抛出问题,发现问题

我们选取了接触上述知识的班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前测,以电饭锅煮饭为生活情境,把“米与水的比是2:3”这句话直接抛给了他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米与水的比是2:3,就是指米2杯、水3杯”,他们看到的只是数字2和数字3,这是最为直观的认知经验。虽然距离理解比的意义很远,但教学却可以从此处拉开帷幕。

2.多元理解,逐步清晰

“你们认为米与水的比是2:3,就是指米2杯、水3杯,那这里的杯子可以是2大杯米3小杯水吗?除了杯子,可以是碗或勺子吗?”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可以使用同样大的各种不同容器。

“此时,你又怎么理解米与水的比是2:3?”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米2碗、水3碗。”“米2勺、水3勺。”直到理解了其真正的意义。这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2:3,不再只是直观的数字2和数字3,他们已经能感受到2和3表示的抽象意义,原来,从直观到抽象的路并不遥远。

3.引发风暴,完善经验

“米与水的比是2:3,如果米4杯,水要几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学生认为是5杯,少数学生认为是6杯,并为此争论不休,他们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甲方认为:从米与水的比是2:3看出,水比米多1杯,所以当米是4杯,水应该是5杯。

乙方认为:从米与水的比是2:3看出,米是水的三分之二,所以当米是4杯,水应该是6杯,此时米仍然是水的三分之二。

乙方还对甲方的观点提出了质问:“如果米4杯,水5杯,米就占水的五分之四了,这样的话,米与水的比还会是2:3吗?”甲方默然。

显然,在这场经验风暴中,无论甲方还是乙方都已经开始关注“2:3中的2和3之间的倍数关系”了,由此看来,对于“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比的本质意义,尽管孩子们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已经渗入到每个孩子的经验系统。

二、解读学习当下的经验,在反思中建构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算术中具体的、确定的数和式子,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范围的、可变的、或具有一定关系的数和式子,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1.一道练习,解读学情

正因为“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的特殊性,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在教学中引入儿歌、游戏等,采用多种手段力图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生动化,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在完成这样一道练习时仍然存在困难: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第一个数是a,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分别是( )、( )?许多学生填了b、c。原来他们在填充时想到了a、b、c的字母表,所以会顺着字母顺序填下去。看来,有些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干扰作用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用字母表示图形公式,因而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理解“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范围的、可变的数”并不感到困难,但深入理解“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教学中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学生之所以会填错,主要是未能关注到用字母可以表示连续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对话,建构经验

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和经验的获得,是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对话在学生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教学中大胆引入了上述易错题。当多数学生呈现a、b、c的答案时,个别学生提出异议:“如果填a、b、c,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如2、5、9,但不能表示是相邻的自然数。”同学们若有所思,纷纷觉得自己最初的答案过于草率,开始思考和讨论“相邻的自然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时的对话,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有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经历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建构。

三、形成指向未来的经验,在拓展中应用数学

维基百科这样给“经验”定义:一般概念包括了知识、技巧,是体验或观察某一事或某一事件后所获得的心得并应用于后续作业。由此可见,经验的存在意义在于应用,而且是指向未来的应用。对学生而言,即通过学习,获得对未来发展有持续作用的经验。

一位名师曾尝试在二年级教“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很好奇,如此复杂的中国古代数学名题,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学明白呢?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情趣盎然的动画,呈现简化了的问题情境:“鸡兔同笼,头共10个,足共24只,鸡和兔各几只?”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研究。大多数孩子一下子无从下手,很茫然地看看题目又看看老师,有的孩子开始和同桌小声嘀咕:“我觉得有4只兔,你呢?”还有个别孩子拿着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着什么。这段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是被浪费的“无效教学时间”,其实对于儿童而言,恰恰是最为宝贵的“自主读取经验时间”。

1.教师从中能发现儿童认知风格经验的不同。即倾向于场独立性学习经验还是场依存性学习经验,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如对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想画什么?兔子还是鸡,各画几只才对呢?”对热烈讨论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猜有几只兔,几只鸡啊,怎么知道猜得对不对呢?”对苦思冥想、无从下手的孩子可以启发他:“你听听小伙伴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画些什么。”

2.孩子们不同的研究策略,其实代表了他们读取经验的路径。和同桌小声嘀咕的也许正在尝试猜测结果,画画的孩子也许是想用画笔验证结果,茫然的孩子虽然在一刹那表现出“经验读取空白”,但在观察周围同学的言行后,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这样的一段时间,看似很平静,但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是不平静,是学生不同认知风格和解题策略交织在一起的经验风暴,学生无论是画画验证还是猜测讨论,其实都已经在自发应用“假设”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于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内容,被演变成为轻松可解的学习任务。今后,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见此类题目时,即便没有例题模仿,没有教师点拨,他们也能独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集体备课实践分析

[片段1]“从自然数到分数”教学

由于笔者刚接触到新浙教版的七年级的教材,认为这一节只是对小学内容的重温,没什么可挖掘的。经过集体讨论,笔者才发觉这一节不仅是对小学内容的重温,更对有理数的分类起到铺垫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这些数进行再认识,对这些数进行重新分类,把小数和分数进行了统一。当然,也很自然地提出了新问题,把数进行了第一次扩充。

[片段2]“用字母表示数”的引入

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实际例子用字母表示数能把数和数量一般化地、简明地表达出来。主备者给大家出示的引入。

设计一:教师首先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文字叙述给学生,展示出来,接着再把展示的运算律的字母公式演示在旁边,这样一对比,文字表达繁琐,字母表达简洁明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字母的优越性。

主备者认为:教材上的儿歌引入给人作秀的感觉,而她采用的开门见山引入比较有数学味。

集体讨论:(1)大家认为这种导入虽然直面教材目标,但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有过于严肃之嫌,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打击他们的求知欲。(2)数学课堂虽然崇尚自然,但是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教材目标落实有帮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偶尔“作秀”一下也无妨。(3)儿歌引入后,我们对课本中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都做了以下改动。

设计二:A.若每只青蛙每天吃害虫a只,那么10只青蛙每天能吃害虫( )只。B.若每只青蛙每天吃害虫a只,那么b只青蛙每天能吃害虫( )只。C.青蛙爸爸每天捕捉a只害虫,小青蛙每天捕捉b只害虫,青蛙爸爸与5只小青蛙每天一共捕捉( )只害虫。D.如果小青蛙用t秒跳完的路程为s米,那么它跳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E.如果小青蛙每秒跳v米,那么它跳的路程为( )米。

经过修改,使引入与例题融为一体,这样的自然过渡当然是教学设计时所追求的。同时,我们还讨论出另外一种引入:

设计三:东东在周末早晨帮助妈妈做家务,要求劳动的费用是:拖地3元,擦窗5元,丢垃圾1元,叠被1元。妈妈的回答是:吃饭x元,穿衣y元,看病z元,关心a元……共计b元。东东很惭愧,收回了要求。讨论:妈妈为什么要分别写x元、y元?东东为什么惭愧?这样,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明了等优越性,同时还可以进行亲情教育,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片段3]有理数的复习课

主备教师给出的教案其实可以说是单元练习卷。当然,练习配备肯定是要的,但如何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呢?如果采用小题目式引出知识点,整堂课就像练习课。有人说采用回答和完成图表的方式,把知识点一个一个再现出来;有人说突出知识主线,采用一条或几条主线把知识串接起来,使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大家都认同第二种方案,采用数轴作为主线。

问题:(1)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请一位同学板演),并说说画数轴应该注意什么?(2)在数轴上画出任意的五个点。通过数轴及标出的五个点,你联想到本章的哪些知识?(紧靠主线,顺藤摸瓜。)

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仓库,当我们将他们头脑中的有理数知识加以梳理、构建网络时,接下来他们就便于查找、提取和应用了。

通过这样的复习课,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1)借助数轴这个工具,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2)遇到有多种情形的问题时,学会用分类研究的方法;(3)学会变换角度认识知识和思考问题。

二、集体备课的作用与意义

集体备课是一种颇有意味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观点的碰撞与共存,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改变教师过去单一的闭门造车的备课方法,促使教师对问题深入思考,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促使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使其对新教材教学更深一步地探讨,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在集体交流中,教师可以听到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些观点和意见都是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的,能促使每一位教师去思考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正确性和可行性。

1.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

以集体备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具体的一节课为载体,让同一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如何将“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教学法上的有效并适合学生能力学习”的问题,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实践智慧和专业素养。长期以来,数学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通过互助,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在集体交流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集体备课的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个人和整个教研组的反思能力。从这点来看,这样的教研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2.教研主题的确定必需基于教师的内需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开展诸如课堂观察研究、课例分析、案例研究等适合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而不是去高攀专家式的纯理论。因此,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必须基于教师的切身需要,教研主体的确定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每次集体备课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研经历至少对笔者而言是有价值的。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一、激活学生“我也行”的心理渴求,让学生主动展示自我

学生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天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反思过去教育中的弊端,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的“一刀切”,其结果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失去学习动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失去学习信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教学中的提问、作业设计要体现差异,教师提问有难有易,学生的思维有优有劣,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答问对象的选择。练习的设计应体现弹性要求,允许成绩一般的学生只完成基本题,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适当选做稍难的提升题,让各类学生都能解决适合自己的问题,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二、科学引导,让学生科学、自信地主动探索

数学课堂需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时,其思维有时会天马行空,有时会简单肤浅。因此新知识的学习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探索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是无效劳动。当学生一筹莫展或思考方向有误、思路卡壳时,需要教师科学引导,适时为学生架设阶梯,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恰当地提示一些思路,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信地探索新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计算法则的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中不再完整地归纳出计算法则了,所以就产生了计算法则不需要教学了等认识偏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法则的教学应克服教学法则中抽象化程度过高和计算法则可以不教这两个极端,灵活性地教、动态化地教和行为化地教,把理性的法则转化为指导操作的自主行为,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引导学生“以疑促思”,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度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引发学习悬念,适合于学生探索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的“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深入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了如下一题:根据所给条件,你能想出哪些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一本练习本x元;2.小明买了10本;3.小强买了b 本。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想出了一些含有字母的式子:10x,bx10+b,10x+bx。在学生叙述了每一个含有字母式子的意义之后,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小声自言自语:小强买的b本到底比小明买的10本多还是少呢?这样的疑问就为后面更深入的思考打下了基础。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接着追问,这里为什么没有一道含有减法的式子呢?从而引发了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接着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列出含有减法的算式呢?让学生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在悬念和疑问的刺激下,讨论十分深刻和热烈。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可以列出这样的式子,如10x-bx表示小明比小强多用多少元,但需要附加一个条件,即b要小于10;如列成bx-10x就表示小强比小明多用多少元,但b要大于10。学生进一步提炼出了: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字母表示的数的范围。可见教师努力创设悬念型、矛盾型、问题型的情境,引发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创设具有丰富内涵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情飞扬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加强课前“教学设计”

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最后,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采用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