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愁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愁赏析范文第1篇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⑵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 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 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乡愁赏析范文第2篇

乡色酒

[台湾]舒兰

卅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卅年后

我从椰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鉴赏指津]

舒兰,从1948年秋去台湾,到1978年中秋节写此诗,整整30年。30年人事的变异,凝结成了难解的乡愁,借一次中秋赏月的机会,发而为诗。诗以30年时间的先后相对照,以望乡作为引发乡愁的契机。30年前,尚未离乡之时,月亮爬上柳树梢头,全家欢聚一堂,说不尽的快乐与幸福;30年后,诗人背井离乡,虽望见明月,却望不见家人,只觉当空一轮明月,有如一碗斟得满满的家乡的酒,更使乡愁充满了胸膛.诗不但有哭诉之悲,也含批判之力:是谁使得骨肉分离达数十年之久?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你……望我”到“我……望你”,这种由被动到主动表明两次赏月的心情迥然不同。

B.这首诗篇幅不长,但表现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以望乡为契机浓缩了30年人事的变迁。

C.这首诗表现了难解的乡愁,“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实际上是说30年前后都不圆满。

D.第二段中用“乡色酒”来比喻30年后的月亮,诗人移情于景,强烈抒发了浓浓乡情。

[妙思解题]

30年前的中秋之夜,全家欢聚一堂,一边品尝圆圆的月饼,一边欣赏“月到中秋分外明”,说不尽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说此时此景此情是圆满的。所以C项不恰当。

例二:

天问

[台湾]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鉴赏练习]

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以表现人生哲学。八次发问,实际上集中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时间永恒,人生短暂的疑问;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诗人通过独到的意象的捕捉和象征暗示的呈现,对人与人生这一古老而永恒之谜进行了探询。《天问》的形式美有三:一是全诗纯以问句组成,二是多样的反复咏唱,三是自由与格律相融合,不仅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美感,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视觉美感。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问》全诗以问句组成,反复咏唱.前五节每节一问,最后一节每句一问,先分后合,具有形式美。

B.全诗以“天色”为中心意象,提出了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短暂的疑问,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

C.全诗共写了三种不同的“天色”,对自然界来说,是写实;对生命来说,是象征。如果说这三种天色在前三节中还只是比喻,只具有平面意义的话,那么,由于第四节人生哲理的提升和照耀,它们也就被赋予了象征的深层的意蕴了。

D.诗人由“霞光”没入“暮色”,“灯光”没入“夜色”和“星光”没入“曙色”等自然景象,联想到生命最终归入永恒和寿命之不能久长,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无可奈何的哀伤。

[妙思解题]

全诗表达的是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整体格调是积极向上的追索,而不是“无可奈何的哀伤”。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

例三:

长城谣

[台湾]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鉴赏指津]

70年代以后,台湾诗坛摆脱了恶性西化的羁绊,纷纷“回归传统”,这首《长城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全诗明白晓畅而又情真意切,富有民族味。第一节中“悲观”与“无情”,变化着的“人间恩怨”与“蹲踞”着的长城在诗行中相对,造成强烈的抒情氛围,散发出苍凉的历史感。第二节刻画了对长城的复杂思情,苦思与激动交织于行间,诗人的思绪已超越长城,在更广阔的空间飘飞。第三节由实及虚,诗人思乡心切,梦魂系故乡。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妙思解题]

这首诗虽然富有民族味,但并没有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作如是说纯属对诗题“长城谣”的“谣”望文生义;再有,全诗旨在抒发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和思乡的深情,而非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例四:

上校

[台湾]痖弦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荠麦田里他们遇到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

什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鉴赏指津]

这首诗好像是一出小小的独幕剧:上校退伍后生活拮据,妻子缝衣服赚钱。某日妻子正在缝衣服,轧轧的机器声,使他的意识之流,回溯到从前的抗战,引起一番今昔的感慨。从前持着刺刀,挺着机关枪,参加最大的会战;如今则只有刮脸刀相伴,只有妻子的谋生工具缝纫机发出轧轧的声音。从前他参加的“战斗”是神圣的抗战,现在的“战斗”则是求生的挣扎。全诗炼字精妙,细节高明,寓意深刻,今昔的比照更使全诗充满了反讽色彩。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火焰中诞生的“玫瑰”象征战争的惨烈,而眼前的晒太阳与当年打“太阳旗”的日本国又构成了双关。

B.“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一句起承转作用,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意,即上校的光荣历史现在最多不过是别人的谈笑之资罢了。

C.全诗选取了“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

D.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戏剧手法的运用,第一节即第一幕,是回忆;第三节即第三幕,是现实;第二节是幕间。

[妙思解题]

乡愁赏析范文第3篇

一、注重积累,判断意象类型

想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注意积累,判断意象的类型,从而准确掌握意象及其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平时阅读诗刊、报纸、杂志时遇到现代诗歌,首先判断意象的类型。只有这样才能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学们在进行现代诗歌鉴赏的时候,要学会辨认诗中意象的根本属性,平时注重积累,了解到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作用,那么对于诗歌的把握就会更准确。同学们读到一些现代诗歌,可以试着把他们分类。看看其中包含的古典意象,久而久之,形成系统的认识,在平常的学习和练习中遇到这一类的意象应用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来,并且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在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时,其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是一种意象,这些意象都寄寓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充满了思乡情怀。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前面,作者还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形容词,不仅诗歌更押韵,同时也能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作者在这几个意象上采用形容词、数量词,突出了这些意象的微小、简单,同时也反映出了被海峡分割的思念家乡的情谊,虽然指代乡愁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但是作者对大陆、对土地、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却从来不变。

很多乡愁类的现代诗歌,特别是海外游子所作的诗歌,都喜欢采用船票、邮票等来寄托自己绵长的乡关之思。《乡愁》中重要的意象把握是本诗歌思想情感掌握的关键。只要掌握了诗歌中提到的意象,并且深入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情感,那么就很容易把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从而整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透过虚象看本质,虚实结合分析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只是照本宣科,同学们就不能真切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近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有很多作用,意境就是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只有充分理解到诗歌中的意象,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现代诗歌赏析的过程中,透过虚象看本质,虚实结合分析的手法经常使用到。意象可以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秘魅力,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来体会其中的妙趣。这样,学生就能入情入境,沉浸在歌的美妙世界当中。

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徐志摩对康桥的特别情感。可以从诗歌的第一节中领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章节中的诗歌像是作者在轻轻的呢喃,又像是在浅声低吟。通过这种情景的营造,在反差中表现出了诗人难以抑制的真实情感,那就是对康桥的眷恋与惆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感受,从而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意境。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康桥对于作者不仅是风景宜人的地方,更是精神所托之地。徐志摩曾称康桥为他的“难得的知己”,所以不难看出作者在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如:“作者与康桥离别之时,都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认识到云彩、夕阳、夏虫等意象,再对这些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那么就容易感悟出作者对于这些普通常见的意象所赋予的特殊情感。生1:“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生2:“表现了作者对于康桥的难舍情绪。”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意象方法,从而对现代诗歌更喜爱和深入理解。

三、强化诗歌意象,升华感情

很多诗歌其实都沿袭了古代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所以在现代诗歌中经常发现作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有话不会直说,有情感也不会直接抒发,而是通过一些意象来进行委婉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中的意象,就能做到感知和升华诗歌中的情感。掌握好诗歌中的意象,是升华诗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如在“纸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住“纸船”这一景象。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意象纸船,品味出作者渗透在纸船中的浓浓情感。教师可以做一些教学道具引进课堂内容。“纸船”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纸船,那么教师可以折叠一些纸船作为教学工具,方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师:“诗歌中多次提到纸船,那么纸船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是作者叠的。”师:“是不是像老师叠的那么多只呢?”生:“不是,作者叠了很多很多只纸船。”师:“那么作者叠这些纸船的意义何在?”生:“作者通过折叠纸船,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很多的纸船说明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有很多。”师:“那么作者是一时兴起叠的纸船,还是长此以往都叠?从哪里看得出来?”生:“长此以往都叠,从不肯、总是,这些词语就可以看出来。”师:“同学们真聪明,都学会分析诗歌,表达其中的情感了。那么最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生:“表达了海外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把自己的思念之情都寄托在纸船上面。”师:“同学们都学会了怎么把握好这首诗的情感了吧?在领悟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纸船这一意象,感悟纸船的深刻寓意,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冰心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从而抓住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认识到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意象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只有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意象升华诗歌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握住诗歌的真实情感。

乡愁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 知识 赏析

一、诗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陌上桑》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到《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从《龟虽寿》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到《饮酒》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李白的《将进酒》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白居易《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马致远《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到席慕容《乡愁》诗中“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走过了漫漫长夜,诗的光芒穿越了千秋万代,闪耀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遥寄情思的一方星空。难怪孔圣人说:“不学诗,无以言。”让我们来低吟诗篇,细品其味,举起传承这一瑰奇文化的火把。

二、古典诗歌知识

诗歌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感情、精练的语言、特有的形式和和谐的韵律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和曲。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古诗(《观刈麦》)和乐府诗(《陌上桑》)。近体诗分律师(《春望》)和绝句(《泊秦淮》)。词有牌名词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分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曲也有牌名与曲名,分散曲和戏曲。散曲包括小令(《天净沙・秋思》)、套曲(也叫套数或散套)。

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有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诗人的生命,诗歌的灵魂。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成诗歌形象,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诗人为了创造这种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常常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并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诗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是和谐的,节奏是鲜明的。在诗歌的语言上,我国古人是最呕心沥血的,大家熟悉的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确定。“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足见其用心良苦。

三、古典诗歌赏析

综上所述诗的内涵,我们可以概括为诗的内容和诗的艺术两部分。内容包括诗象、诗境、诗情,艺术包括语言和方法。赏析时我们便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入手。理解内容应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由诗象到诗境诗情的过程。理解表层含义要抓住含义和句子。词语首先要看语境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生动而形象的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闹”有充盈、盎然的意思。还要注意用典。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吐露希冀援引的心情。句子要理清结构。因诗歌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对仗、押韵,因此有省略跳跃或者倒置现象。理清语境义要把上下文中有关词语联系起来理解,还要联系作者和所写事件的背景。

诗的艺术包括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诗的语言要精练、含蓄,同时又具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精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含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绝不是像朦胧诗一样,使人不知所云,颇费猜测,而是事清景明情真,只不过不是裸表明而已。诗的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方式、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寓情于景、情景相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寓情于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貌似叙事,实则抒发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写作手法常见的有动静结合,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有虚实相生,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情景交融,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有以小见大,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修辞手法运用灵活多样,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拟人又对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对偶;“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设问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对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比喻;《诗经》里的赋比兴、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大大丰富了诗的意境,活跃了诗的语言。

乡愁赏析范文第5篇

文/高学奇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

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红薯是高产作物,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这时每家都要往地窖里存放一部分红薯。其余的红薯少部分加工提取出红薯粉面,制成了粉条,剩下的大部分红薯都要被加工成薯干,因为红薯干晒干后便可经年存放。鲜红薯加工成薯干的过程非常麻烦,最笨的办法是拿住红薯用刀一片一片地切,这样又慢又累,并且切出的薯干厚薄不均。后来有聪明人发明了切薯片的工具。这种工具在当地叫“推子”,将木板的一头掏个手掌一样长的洞,然后将刀具安放在洞口,刀具的两端固定在木板上即可。切薯干时把“推子”放在长条凳子上,人坐在“推子”的另一头,拿着红薯往“推子”的刀具上推一下就出来一片薯干,这样坚持用力反复地推,一个个红薯就变成了一片片红薯干。鲜薯干加工出来,湿度很大,是不能存放的,必须趁着晴天马上把薯干运到地里或者山冈上撒开,摞在一起的还要一片一片地摆开。若是晴天,得三四天才能晒干;若是碰到阴天下雨可就麻烦了,只要有雨,哪怕是半夜正在熟睡,也要立即起床去收薯干。白天还好办一些,晚上就得拿着手电筒、提着马灯冒雨把薯干一片一片地捡回来。如果天不放晴,淋雨的薯干放在家里一两天就要霉变,霉变的薯干连猪狗都不吃,只有扔掉。实际上,秋雨连绵的日子是不少的,庄户人家要在风雨中夺粮,在风雨中挣碗饭吃真是不易啊。回顾收红薯的全过程,每一个红薯、每一片薯干被农家人摸了多少遍,拿了多少回是无法统计的。

深秋之后,红薯已经收完,小麦也已种了,这时候就进入了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段农闲时间。由于地窖里的红薯不能长期存放,所以乡亲们的饮食就要以红薯为主。在故乡,红薯有多种吃法,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烤红薯都很好吃。红薯干煮熟吃或熬粥时放几片味道也很好,不过更多还是加工成面粉,和其他面粉掺在一起做成馒头、面条之类的食物。在那峥嵘岁月里,真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啊。

红薯的味道香甜鲜美,但一日三餐顿顿吃红薯,好味道就会越吃越淡。不过变换着花样做红薯饭,再辅之杂粮,这样的饮食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饿了香饱了臭”嘛。当一个人饥肠辘辘时,吃什么饭不香?现在从城市到乡村,温饱早已不成问题,吃饭讲究营养,穿衣讲究高档。偶有亲朋好友聚餐,见到红薯,我总要抢先拿几块吃几口,那味道依然清香、依然甜美,那味道轻而易举地就把我带回了故乡,带回了那个年代,酸甜苦辣骤然涌上心头……说到底,红薯的味道,还是家的味道。

红薯是故乡的符号,是故乡的记忆。红薯好吃,香甜绵软;红薯好看,像红衣少女;红薯好德,置身泥土,藏而不露。红薯承载着故乡的历史,记录着一段乡愁,记录着故乡人挥汗如雨的耕作场面和劳累时的、丰收时的欢笑。但我也在餐桌上听到过这样的声音:“红薯跟我有仇。”“唉,我看见红薯就烦了。”我每每听到这些,心中就涌动着苦涩,脸上就显现出鄙夷,真想说:“人怎么能忘本呢?”

如今,我们已经远离故乡,在城市生活的觥筹交错中,享用各种美味。但是每当我看到红薯的时候,都会倍感亲切,想起故乡的味道。

(选自2014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技法一赏】

生动记叙,形象描绘。文章主要回忆了故乡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如何用红薯来解决吃饭问题的情形,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红薯的喜爱、赞美之情。记叙时,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把生活的苦与红薯的甜形象、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突出了对故乡的怀念,告诉人们做人不能忘本。

【跟踪演练】

1.感知内容。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事情?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本文是围绕故乡红薯的味道来进行描述的,答题时要根据作者的讲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探究主旨。为什么说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与探究。结合文中相关的语言,探究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语句品味。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红薯好吃,香甜绵软;红薯好看,像红衣少女;红薯好德,置身泥土,藏而不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赏析记叙文中的句子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描写的角度来进行。

4.写法探究。文章开头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章开头段作用的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点明题旨、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解答此题时,要将开头段与文章内容及主旨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乡愁的味道

文/宋光茂

年轻时,一味贪恋外面的世界,不懂得乡愁,品不到乡愁的味道。及至上了些年纪,乡愁在心田里萌芽了,乡愁的味道愈益散发开来。年纪越长,乡愁的味道越浓烈起来,钻到你骨子里,附到你的肺腑上,融入你的血脉里。或许“落叶归根”的愿望正是由乡愁自然生成的吧。

我试图用酸甜苦辣,或者它们的某种混合的味道,来述说乡愁,但又觉得无一恰切。或许乡愁的味道压根儿就不是生理的感受。每当有家乡的人来,我最希望他带来一桶家乡的泉水。我是思恋家乡泉水沁人透彻的清爽和浅浅的甘甜吗?不是。母亲在世时,一见到新挑回家的泉水,就趴在水桶边“咕咚咕咚”地喝个够,一年春夏秋三季皆如此,一直喝到八十多岁高龄。泉水寄托着我思念的味道啊!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泉边玩耍。那是用巨石垒成的深约一米的长方池,泉水从泉眼里不动声响地翻涌出来,又从巨石间的缝隙里挤出去,在巨石下面冲出一方水湾,泉水流出水湾,汇入村前的那条小河。每到夏季麦收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把麦秸一截一截地插起来,连到一人多长,把一端放到泉池里,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泉水的甘洌和着麦秸的清香,把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儿们个个都定在了那块巨石上,微微眯上了眼睛,享受着,如同婴儿吸吮着妈妈的乳汁,一直吸到肚子撑了才回过神来。家乡的泉水里带着多少童年幸福的味道啊!

等到上了初中,泉水的童趣已被学业的压力覆盖了,但我每天仍然离不了泉水的浸润。村里没有初中学校,每天凌晨我和同学们经过泉边,翻过一座山梁,到三四里外的邻村上学。一早起来,从不在家里洗手洗脸,而是来到泉边,蹲在泉池边上,用手捧住哗哗的泉水泼在脸上,顿觉清醒,如同补上了睡眠的不足。古人说“糊涂脸水聪明枕”,用我家乡的泉水洗脸却不然,它立时让人清醒。走上工作岗位后,家乡的泉水更让游子保持聪明不糊涂,因为自己的起点就浸泡在那池泉水中。

冬季的凌晨,泉池上总是罩着一层水雾。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用手轻轻拨弄着水雾,就感觉到泉水的温度,掬两捧冲到脸上,脸上暖暖的。那时候,身上也不带手巾,甩甩双手,往脸上抹一把,就赶路了,脸也从没皴过。这也不知是泉水的缘故,还是年轻的缘故。

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代代相传,祖上正是看中了这一池泉水,才从山西迁徙落根于此的,并将此地命名为“釜泉”,意即泉水像开了锅般翻涌的地方。祖上为农,竟也有这般文化,初念及此事,甚感惊叹。

如今,泉水仍在日夜不歇地翻涌,但自父母双逝后,我就少了很多回故乡的机会。已经许久不曾品赏家乡泉水的味道了,泉水留给我的乡愁,融进了往事追忆的无奈中、时光流逝的惋惜中、故乡诉说的惆怅中。

(选自2014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技法一赏】

借助事物,表达深情。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与故乡泉水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出了浓浓的乡愁。作者抓住了自己在小时候、初中时、参加工作后几个阶段与泉水亲密接触的情形,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对故乡泉水的深厚感情。

【跟踪演练】

1.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哪几个阶段与故乡泉水的亲密接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每当有家乡的人来,我最希望他带来一桶家乡的泉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愁赏析范文第6篇

(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③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技法指导】

一、掌握常见的修辞知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其次,要明确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加以表达的前提。比喻:同类事物相比较不是比喻,如“他长得像他爸爸”;表示举例不是比喻,“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表示猜测不是比喻,“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比喻与拟人的区别:拟人中拟体不出现,而是用描写拟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是拟人,而“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则是比喻。

二、答题技巧

语言运用题对修辞的考查形式灵活多变、多种多样。如结合仿句考查,有嵌入式仿写,开放式仿写、对联式仿写等多种形式;再如结合扩展语句考查,也有串词设境型、话题拓展型、赏析想象型等多种形式。答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识破题干中的隐性要求,防止落入命题者的陷阱。绝大部分考试仿句题对修辞的要求都是明确的,但也有故意不写明要求的。如“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题干中并没有提出对修辞手法的要求,但有时“给出的句子”就是个比喻句,也就同时考查了我们对比喻的掌握情况。

二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一些考修辞的仿句题、扩展语句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写出来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语言是否通顺流畅,修辞是否贴切,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写完后反复推敲。

【同步训练】

1.按照下面的句子再仿写两句,使之与前后文字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逝去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

2.请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用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写一段表达人生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句带有总结性,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这样一幅宣传画:一个很时尚的姑娘,在用她美丽的丝巾包扎漏水的水管。请为这幅画拟一句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中学考虑到有些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准备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请你根据心理咨询的意义,为该咨询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内容和谐的排比句或对偶句。

乡愁赏析范文第7篇

一、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找到一个文本的核心价值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辨体

文本体裁不同,它的核心价值肯定也不同。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他们各有各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文本题材区别的标志。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它属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所以如果把它当做写景散文来读,就不能发现其中的情感价值。如果读者从中读到雨景的与众不同,可以说获得了该文本的某一原生价值,但并不能说获得了该文本的核心价值。该文本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不管对于嗅雨、观雨还是听雨的描写,都是为了指向乡愁情感。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就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是乡愁情感,毕竟蕴含乡愁情感的抒情散文有很多。这就涉及下面的这个层次。

2.识人

每个作家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听听那冷雨》虽然是抒发“乡愁”情感,但它的核心价值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乡愁”,抒发“乡愁”情感的文本很多,我们应该明确它是余光中独有的“乡愁”。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独特经历,“我生在南京;父乡泉州,又算福建人;母亲和妻子的家乡是江苏常州的武进,我也算武进人。”“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在重庆渝北区悦来场度过了中学时代。他的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台湾思乡时,不可能仅仅思念大陆的某个地方,所以我们才会在文中读到“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样的语句。思念的地方多,就需要找一个代表,作者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人,自然会找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作者的这种“乡愁”带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可以称之为“文化乡愁”。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影子,如第二段提到中国美丽的方块字,第三段嗅雨时说薄荷的香气和土腥气是“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第四段观雨时想到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第六段把听雨与王禹的听雨竹楼联系到一起。

但余光中写文化乡愁的还有他的散文《地图》《蒲公英的岁月》等,所以确定核心价值之路并未到此结束。

3.知文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无论是表达方式或者表达风格,总有不一样的地方。

《听听那冷雨》《地图》《蒲公英的岁月》都是余光中抒发他独特“文化乡愁”的散文,我们如何确定《听听那冷雨》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呢?这就要知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听听那冷雨》是最能体现余光中“有声、有色、有光”主张的散文。有声就是要有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很多叠词和歌词诗化散句,在文中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有色就是要有辞采,这点我想文中处处可见;有光就是在艺术上要有闪光点,文中的比喻和通感最有闪光点了。这种“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的表达方式就是《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余光中用“有声、有色、有光” 的诗化语言抒发他独特的“文化乡愁”。

二、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的核心价值并不一定都能作为教学内容。那么,如何从文本的核心价值中选择定位其中的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需求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确定文本的哪些内容有教学价值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角度进行思考,了解学生已达到什么程度,学生最需要学的是什么,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等。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整体需求和个体需求之分,教师更应着眼于整体需求,兼顾个体需求。

笔者在执教《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曾收集了学生的一些问题:第一,读不懂文章中的许多语句,如“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等;第二,文中写太初有字、米家父子的画、蒋捷的词、王禹的听雨竹楼这些跟听雨都有什么关系?跟乡愁都有什么关系?第三,听雨跟乡愁有什么联系?……

在选择《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时,笔者认为不能忽略学生的这些问题,毕竟这是学生的需求。我们应尽量选择文本核心价值和学生需求重合的那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2.编者的意图

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学生的需求有时候是重合的,更多的时候是有所偏差的。对于重合的,是不是都可以定位为教学内容呢?对于偏差的,是迁就文本的核心价值还是迁就学生的需求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知晓编者的意图。

对于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需求重合的部分,如果这部分中的一些内容脱离了编者的意图和要求,那么把这部分确定为文本的教学内容则是无效的。

对于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需求偏差的部分,应具体分析。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严重困难,应适当迁就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需求点偏离编者的意图和要求,这时可以暂时搁置学生的需求而作强力纠偏,使学生回归到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上,回到正确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上来。

从笔者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收集的学生问题来看,有些是跟文本的核心价值重合的,有些是跟文本的核心价值有偏差的。这几个问题,都是符合编者的意图的。(《听那冷雨(节选)》(苏教版)安排在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要求学生运用概括提炼的赏析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要求学生从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时空的变换;多种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鉴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学生朦朦胧胧懂得这篇文章是抒发乡愁情感的,但学生不明白这种乡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乡愁,也不太理解文中“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语言。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应纠缠于简单的乡愁情感,而是要从学生已知的“乡愁”中揭示出他们未知的“文化乡愁”,让他们明白余光中的乡愁跟我们一般人的思乡不一样,这样学生也就明白了太初有字、米家父子的画、蒋捷的词、王禹的听雨竹楼这些内容。第三个问题虽与文本的核心价值有所偏差,但如果明白了“听雨”背后的传统文化,也就能够在“文化乡愁”这一点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笔者收集的学生问题不止这三个,只是因为那些问题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偏离了编者的要求。

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确定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过笔者认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已具雏形,而我们前面所做的更多的是着眼于整体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妨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以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发展。

三、解读文本的个性价值

“窦桂梅老师指出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三种探索的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的立场’,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直指教育的目的。”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能够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站在“目的的立场”能够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也应站在“读者的立场”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即站在读者立场上的“自主重构”。这种重构既可以是教师的“自主重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主重”,这些重构的内容即为文本的个性价值,理应纳入教学内容的考虑范围。

当然,我们引导自主重构的过程,也不是随意地去解读,而应在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范围内做到有理有据。有人“把文本意义看成一个圆,要求学生的解读能够围绕着圆心,合乎在圆内进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的视野投向文本核心价值意义和教学价值意义的这个圆内,与文本、作者、他人(老师和同学)形成共鸣,实现情感、精神和智慧的交融共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一定要符合生活情理,或在文本字里行间找到充分的根据。这样的个性解读,才是有价值的解读,才可以称之为文本的个性价值。否则,那只是“误读”。

当然,学生的个性解读有时是不期而遇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笔者在执教《听听那冷雨》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听雨》?结合文中听雨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上是这么说的:通过蒋捷词中的漂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而笔者更期望学生能在听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

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后,读出了许多作者的听雨人生与蒋捷词中的三层人生体悟。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场”,让学生的个性在碰撞中得以张扬,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提升,在动态的交互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才是一种生命的解读,才是与作者对话的解读,可以作为语文教学实效内容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乡愁赏析范文第8篇

一、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散文语言

作者通过修辞方式,一方面使立意形象直观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使文章增色,使人、景、物丰富圆满展现出来。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写景简练对称,富有韵律之美,以“海”和“墙”设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写出了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俏皮可爱的用词风格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这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句3: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阳光对地下森林的轻视、冷漠和不公正。

例句4: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跳跃,把林子里的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

赏析:本句采用简洁的语言,以及排比、拟人手法,使语言显得精致而优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森林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为地下森林终见天日而喜悦、高兴的心情。

例句5: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赏析:本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

二、从语言表达手法的角度赏析散文语言

表达手法是通过修饰,使文章变得精致、工整、流畅,准确表达感情和哲理。

例句6: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壮观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但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例句7: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赏析:叠词的使用,精心而细致,写出了峡谷幽暗凄清的特点和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恶劣。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句8:(孩子们在直播搭积木的现场中)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地忙碌着。

赏析:“唧唧喳喳”写出了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有板有眼”本指举手投足中规中矩,像模像样,此处说孩子们“有板有眼地忙碌着”,表现出孩子对比赛十分重视,十分认真。

例句9: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会来年回报你一朵花。

赏析:该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与植物的关系,写出了植物知恩必报的性格,给人联想,促人深思。

三、从句式表现方式的角度赏析散文语言

用工整的对偶句、流畅匀称的长句、简练精美的短句、回环复沓的句子等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使作者的满怀激情得到充分展现,使读者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绵,不容停留。

例句10: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表达对地下森林美景的惊奇、感叹。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自然地引出下文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例句11: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作者用三个反问句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在整体上具有形式上的均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等特点,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力度。

四、联系全文赏析散文语言

联系全文赏析散文语言,就是要将精美的语句放在全文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联系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体会该句的作用,表达的情感,融含的哲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下例选摘自张秀亚的《我爱水》,可以借此体会联系全文赏析散文语言的方法。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深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边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