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花的诗句

有关花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花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桃花与情感结盟,本是与祝福婚姻美好有关

说了很多,言归正传。“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解为“桃花运”,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此外,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桃花的诗句和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多是与爱情和美好有关。

在古代,还有很多与桃花有关却在映射“寻春”的记载。如《韩诗章句》曰:“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三月桃花水”,就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水滨洗浴。《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说是仲春二月,也就是郑国的三月上巳,此时桃花盛开,男女相会,不守礼法,私奔而去。这种“寻春”之行,视为男人获艳遇走“桃花运”。不过这种“寻春”,难免有之感。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他的《题都城南庄》记录了自己的感情经历,也让“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影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诗,一路风靡到了21世纪。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这水不喝还好,一喝便喝出一段千古佳情。

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可谓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绛娘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色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满脸通红,含羞不语。喝水完毕,崔护离去,再未归来,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念念不忘,思念成疾。崔护这小子也真够坏的,既然不爱人家,何必又撩拨人家呢?如真喜欢,为何又让人空等一年。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是不是逢场作戏再议),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撞“桃花”,是男人们的福利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1.从一朵花里,感受生活的诗意。

2.能写几句关于花的诗句。

教学重点:

从一朵花里有所发现,有所想象,并能创意表达。

教学准备:

有关“花”的儿童诗歌或故事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笑一笑。

2.其实,今天我并不是来给大家上课的。我只是想坐在你们身边,和你们一起玩玩游戏,聊聊天。要是聊到兴致来了,玩到兴致来了,我们还可以随意涂鸦,或者写下几句温暖而美好的话。这四十分钟,我们之间可以没大没小,没上没下,彼此快乐就好。好吗?

二、一朵花的诗篇

(一)一朵花的世界

孩子们,开始玩了,准备好了吗?第一个游戏:5秒简笔画。倒数5秒,看我画出了什么?

1.一朵没画完的花。你想为这朵花加点什么?你觉得花的世界里还会有什么?或者还应该有什么?先想一想,请你也用5秒添画,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你喜欢的颜色。

2.画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道奇妙的算式。

花+(

)=(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思考。

花+绿叶=花+色彩=花+阳光=花+镜头=花+雨滴=花+蝴蝶=……

3.小结:花的世界里,不仅有绿叶、小草,还有清风、阳光、雨露,有蝴蝶,有小鸟,他们在一起,或许会聊天,也会游戏,或许还会思考,他们之间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这样――

板书:花+……=故事

(二)一朵花的想象

1.你听,故事来了。

(1)讲故事:《彩虹色的花》片断

(2)小蚂蚁摘下一片蓝色的花瓣后,花瓣是什么呢?谁来继续接着说。

谁能说说,一片花瓣可以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

除了小动物,花瓣就不可能和其他的事物成为朋友吗?

2.一片花瓣一个故事,每一片花瓣都在述说曾经美好的经历。这一片一片花瓣叠在一起,成了一朵花。一个一个故事也叠在一起,这朵花又成了什么呢?

3.是啊,一朵花就是一本书,那么,每一片花瓣上会写着什么呢?

谁喜欢读?它会怎样读呢?

4.一朵花还可以是什么呢?

一朵花是一首诗……

(三)与一朵花的对话

1.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忙碌着。无论清晨,还是日落。当孩子背着书包匆匆赶着上学,大人匆匆赶着上班时,我们不知道,在墙角的某一处,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已经饱满而热烈地开放了。她们是那样期待与我们相遇。

现在,让我们放慢脚步,轻轻地坐在她们的身边,静静地看看她们。这一朵一朵的花儿,是否让你心动?

相互接近很简单吧,对他们说点什么,或者问问他们吧。

2.与花对话。

说一说,问一问,或者来回答。

(四)花的心情

1.你在诉说时,花儿在倾听。花儿也有花儿的心情,也有花儿的情意。每一朵,都有。你听――

课件出示诗歌《花》

学生想象,猜测不同的花会说什么?(待放的花/盛开的花/凋谢的花)

2.师生合作读诗歌。

3.是啊,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看一朵花时,我们带上一颗心。于是,有了想象,有了情意,有了感动,也就有了花的诗行。

孩子们,其实在刚刚的聊天中,你们好多好多话语就是一首诗,试着记录下来吧,这将成为你我短暂相遇里的一朵小花。

三、学生创作、点评

四、课堂小结

祝福孩子像花儿一样

“孩子,做一朵花吧\愿意开在春天就开在春天,愿意开在夏天就开在夏天\愿意抓着秋天的手臂荡秋千,就开在秋天吧\愿意呵着冷气等雪花飘落在你的肩头\那就在冬天开放吧\可以开在庭院,可以开在山巅\可以开在墙角,也可以开在平原\有点疲乏了,打个盹\明年春天,阳光还是会来抱抱你\你的快乐,太阳都知道。

附板书:

花的诗行

师生合作完成“花的世界”简笔画

花+阳光=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如果说“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理解为“桃花运”,那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爱慕之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喝水完毕,崔护离去,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思念成疾。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素材;生活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精练,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提高文化修养。

古诗词教学中可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学会搜索相关素材资料,积累储蓄文化底蕴

许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前阅读、收集大量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资料,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促成质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对古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才能积少成多,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其次,教学古诗文时要学会积极扩展,增加相关链接,如教学一首描写夏季景色的诗,同时讲一下其他相关的诗词,学完一首表达离愁别绪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后,再比较一下其他类似的经典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诗词的欣赏品位就会一步步提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好地学好古诗,感受古诗词的精髓所在。

二、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诗文中

拉近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的境界。现在各城区公园旅游景点有很多,许多学生也跟随家长到各大风景名胜区,有过许多录像、视频、照片等资料,可让学生多交流,互通有无,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状物、抒情、描绘大好河山的文章,这些都可以联系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是诗人文化的艺术结晶,追求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以往旅游赏景等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熏陶效果。

三、紧扣字眼,多做推敲

古诗词讲究精练、推敲、反复斟酌、炼字,抓住紧扣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字眼,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其用法之妙,这也是向诗人们学习习作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品评、鉴赏能力。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推敲鉴赏字眼、好词妙句过程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四、重视音乐在古诗中的作用

古人音乐和诗词应和,相得益彰,堪称一绝。音乐是对诗词最好的烘托,诗词是对音乐最好的呼应,通过诗词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学生既可提升对诗词文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也可提升对音乐的欣赏层次,这样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就不再只停留在肤浅的背诵、理解、做题等阶段,而是转化成一种艺术的享受。

五、重视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讲琴棋书画,古诗词往往和绘画分不开,诗词常是对书画的题跋,一幅画总要题上诗句,如王维的诗词本身就是画,而他的画也是一绝,所以欣赏学习古诗词,也可欣赏学习古诗词中的画境,绘画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词,带画册的诗集是最好的古诗词教材,每一首诗词都附一幅简单的写意山水花鸟画,虽然寥寥几笔,都能将诗词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咏梅的诗词很多,画作也不少,梅花贵在高洁,对梅花的表观,画家注重神韵,一枝斜倚,有打着朵的,有初绽的,有的是红梅,有的是雪梅,不管哪种梅花的神韵都令人叫绝,旁边关于梅花的诗词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松、竹、菊等都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诗词绘画欣赏,让学生有较大的启发,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喜欢古诗词和书画,真正对诗词艺术感兴趣并去积极学习探究。

六、从语言风格方面理解鉴赏学习古诗词

诗词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学习鉴赏理解古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丽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诗人在诗词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入手理解领悟古诗词

在教学中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维,让学生顺利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普通词句,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体会领悟,感同身受诗人的心境意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教学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本诗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 、 、乱花迷眼、 。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的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 “左迁”的意思 。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又渲染了

的气氛。

3.本诗中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的句子是: 。

4.此诗首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

5.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的艺术特色。

6.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是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8.古诗词中,写“月”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几句含“月”字的诗句。

(1) , 。出自

《 》

(2) , 。出自

《 》

(3) , 。出自

《 》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古体诗的作者岑参是唐朝著名的

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 。

3.选出此诗中具体表现边塞奇寒的句子或短语。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点明伤情的地点是 ,时间是

,季节是 。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 ”一句写仰望之景,“

”一句写俯视之景。

2.“剪不断,理还乱”在本诗中比喻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4.鉴赏家们都认为“锁清秋”的“锁”字最为绝妙,请赏析“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妙处。

5.上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上片的写景加以分析。

6.古诗中写“愁情”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例吗?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句,“东风”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4.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5.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6.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第一句两个“笼”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2.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哪些丰富内容?

3.作者对唱《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理由。

4.对这首唐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水”和“沙”都被烟雾与月光笼罩着。

B.第二句的“夜”交代诗人到达秦淮河的时间,“泊”点明其前来此地使用的工具。而由“秦淮”和“近酒家”的描写我们可知唐时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形容词;动词;拟人;喻体;和歌

[作者简介]曾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llO―03

韩国学者李御宁先生在研究日本人的意识时提出这样一种新奇的观点:“土壤分析不总能解释花的美丽……与其说深刻分析、探索文化的形成原因,注重因果评论,不如从更深的角度去探讨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系列现象。”暂且放下对历史文化以及潜意识的研究,而只是将现存的种种文化现象连缀起来,应该有助于我们对某种文化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样,这也不失为一个品味诗歌的好方法。如果我们暂且放下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属派别等等巨细的背景知识,而单从诗歌本身着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赏析中国的部分唐诗,以期获得新的感悟。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最合理又不失艺术创造者之感性特征的。他说,人首先存在,然后创造自己的本质心。换言之,你可以决定自己之为何人。同样,你也可以决定自己所见之物为何样。这虽然是唯心的观点,却适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领域的气象。比如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阴晴雨雪、四季轮转本是自然规律,诗人却让其与人间情感建立联系,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月”在诗歌中属意象。《周易・系词》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与前者也。”可见,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单个的意象很难表达作者的情感,月只有配以“幽篁”(王维《竹里馆》)、“江波”(王昌龄《乌栖曲》)、“子规”(李白《蜀道难》)、“金樽”(李白《将进酒》)、“碧海”(李白《哭晁卿衡》)、流云(韩愈《谒衡遂宿》)才能营造出一种意境。诗人在选取月为意象的同时又配以哪些意象,就取决于作者的心境了。这便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

不同的诗境中,月以不同的模样出现,如“素月”(王昌龄《乌栖曲》)、“孤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王维《竹里馆》)、“清月”(韩愈《山石》)等。有的诗中,月还被赋予人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的诗人也以月喻人,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说:“长安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再如李白的《哭晁卿衡》中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梧桐”,等等。这里,笔者从五个方面来品味唐诗中的“月”。

一、与“月”有关的形容词

前面提到过一些形容月的词,如“素”、“明”、“清”、“冰(bing)”、“霜”这些表色彩和光泽的词;也有富于感彩的“孤”、“徘徊”这类词;有时,诗人会直接用其他景物来与月相互衬托,如“孤城月”、“江月”“夜月”等。

其中,“明月”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明”是一个有光泽又略显清冷的形容词,因此常与孤独的意境相关。沈俭期的《独不见》中有:“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想念之人迟迟不归,唯有窗之月光关照着主人公。试想,如果这里不用“明月”,而用“素月”或“缺月”会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

“素月”在李白的《乌栖曲》中出现过:“起看素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延绵的江波配以“素月”,将清晨来临时的景色细致地描写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素月“应该是一个远景,而且缺乏光泽。《独不见》中,已有一个不归之人,我们暂且把他作为“远景”,如果将月亮也置于主人公不可及的位置,笔者认为就不符合远近相生那种和谐之美了。同时,富于光泽的“明月”,使得分隔两地的人儿那种思念之情更彰显于沉沉黑夜,在色觉上产生一种明丽的悲伤之美。

再来看“缺月”。苏轼的《卜算子》中有诗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这也是一首含有孤独之意的词。“疏桐”与“缺月”构成了绝妙的意境,但如果这里用“明月”呢?其实,在我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只是那样的话,首联营造的气氛就不一样了,“明月”的孤高清冷之感将代替“缺月”的哀戚深幽之感。如果再将“更教明月照流黄”替换成为“更教缺月照流黄”,就更差强人意了,因为“缺月”并不符合“照”这个动作。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沈俭期这首《独不见》很有色彩美,其提到地名,也选用有颜色的词,如“白狼”、“丹凤城”以及最后一句的“流黄”,这些词都会给读者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绘制一幅富有色彩美的图画,我觉得正是“明月”给这些颜色增加了光泽,这是“缺月”不能代替的重要原因。

二、拟人化的“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出现了很多“月”。其中有一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觉得,这个“待”字用得极好,与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那句“日月是百代之过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待”字,将月亮描绘成含情脉脉的少女,又体现了时间的流逝。王维的《竹里馆》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相”字,也将月拟人化了,显出一种殷勤乖巧的模样。李白的很多诗中都有“月”,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个“送”字,使得天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这里的月仿佛是一位女神,助凡人一臂之力。

韩愈的《八月十五夜》则将月与人情置于对立的关系:“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这与李白那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娱之情形成鲜明对照,充满愤懑之感。

三、与“月”相关的动词

在收集与意象“月”相关的唐诗歌时,笔者对这一部分最感兴趣。人与月、山与月、江与月、鸟儿与月、碧海与月皆因巧妙的动词的使用而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试举几例:

首推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诗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宣州谢眺饯别》有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应是少有的几个将月作为“友人”的诗人。月可以送他前往剡溪;月可以为他所揽,与他相拥;月也可以做他的信差,想好友传递愁情;月也可以与他举杯对饮。在李白心里,月应当是人格化的仙子。那种天人和谐之美在李白的诗中有很多。他还曾将逝去的好友比作明月,在《哭晁卿衡》中有诗云:“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梧桐。”晁衡便是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僧阿倍仲麻吕。他几次因遇海难归国不得,这一次又再次遭遇灾难,但是后来流落于他方辗转回到中国,最终终老于斯。李白当时听到他遇险的消息,以为他已经遇难,痛不欲生,故作此诗悼念之。

其次应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笔者觉得,这首诗有日本“物哀”的意味,没有什么更深刻的不安或孤愤,只是随着景物而发生的关于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因此显得纯净又优美。江月待人,斜月藏于海雾,人儿乘月归来,这种种与月相关的描写皆因这几个动词“待“、“藏”、“乘”使月亮活了起来,显得绰绰约约,含情脉脉。

最后,有一些比较相似的诗句。王维的《鸟鸣涧》有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的《乌栖曲》有云:“起看素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还有《将进酒》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韩愈的《山石》有云:“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白居易的《琵琶行》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几处的共同之处是,诗中有包括月在内的两个意象相互结合来构成美丽的意境。月与山鸟,素月与江波,金樽与明月,清月与山岭,江水与夜月,这两两一对的意象都因恰到好处的动词实现了完美组合。其中,笔者最欣赏白居易用的这个“浸”字――“别时茫茫江浸月”,读来有一种湿漉漉的悲戚之感。

四、作为喻体的“月”

前面提到过,李白将归国途中遇难的日本遣唐使晁卿衡比作“明月”,相同的将“月”作为喻体的例子还有一些。比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句诗云:“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这是描写家门前来客云集的诗句。这里用“月”来形容妓的美貌。我觉得“月”与“云”相呼应,还隐隐暗示着男女之欢。

张籍的《节妇吟》中也有诗句说:“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拒绝他人招纳之诗,但是以女子拒绝男子求爱的口吻写就的,比较有情趣。诗中将男子的心地比作太阳和明月,读起来可知道这位坚贞的女子原来内心里也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更让读者顿生爱怜之心。

五、唐诗与和歌中的“月”之比较

日本曾经师从汉学,以会作汉诗为身份高贵的象征,《和汉朗咏集》便是以汉诗某句为题,拟作和歌的集子。但是,日本人喜欢的汉诗诗句多以吟咏风物的为多,比如杜荀鹤的“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金立之的“山人见月宁思寝,更掬寒泉满手霜”,白居易的“不明不安朦胧月,不暖非寒慢慢风”。这些是收在日本人编的《文华秀丽集》中的汉诗诗句。可见,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观念。这里仅从“月”的意象稍作比较。

日本的和歌中也时常出现“月”这一意象。以松尾芭蕉的散文和歌集为例,里面的和歌俳句中,有21句提到了“月”。有的诗句中,“月”的角色与唐诗中的相似,如“雪中卖豆腐,归途月相映”,再如“马上惊残梦,月远茶烟升”,又如“月圆酒杯满,一饮共三名”,等等。后面这一句,其实是受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启发。在平安时代,自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在扶桑很受欢迎,到了幕府统治的镰仓、室町时代,李白、杜甫之诗流行起来。

也有一部分诗句体现了他们对月亮不一样的情怀。如“红月属谁有,孩童竞相争”,“盗贼进我家,惟剩窗之月”。可见,他们将月亮当成了自己袖中的宝物,争抢她、怜惜她。松尾芭蕉也有诗云:“开锁引月入,光映浮御堂。”他们降低了月在空间上的高度,试想,这与小国意识有关吧。

前面提到过的阿倍仲麻吕在中国也曾寄思乡之情与明月:“翘望东天月,神驰奈良三笠山,皎月一样圆。”作者凝望着大唐的月亮,慰藉自己家乡的月亮也如此这般。

[参考文献]

[1]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现代西方批评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7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 )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亢( )奋了。

①zào( ) ②亢( )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有关句子(4分)

①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表现作者思乡的诗句是: , 。

②、《约客》表现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 。

③、《论诗》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 , 。

④、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描写乡村自然风光的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答: , 。

3、在07年5月14日“励志青春——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有6名大学生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清华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谷振丰主动选择到地处戈壁荒滩中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就是的德。”在发射中心,他看到672位无名烈士的墓碑,在巨大的震撼后由衷地感动,他默默发誓:“要把这种奉献精神传承下去。”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他的崇敬之情。(至少用上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60字以内)(2分)

4. 西方有一部小说,记述了这样的故事:出身于商人之家的主人公,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他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这部小说是 (国别) (作者)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名字叫____________。(2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5分)

新晴野望

唐·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5.诗歌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点?(2分)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是: (2)一时: 3)欠伸 ( 4) 毕备:

8.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秒处何在。(3分)

10.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因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1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3分)

1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3分)

有关花的诗句范文第8篇

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欣赏水平。如果在教学中还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势必会使课堂昏昏欲睡,兴趣索然。相反,如果在教学中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做到旁证作引,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让学生也觉得教师知识渊博,讲课能够妙趣横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积累素材,形成学科渗透,使之成为生物课堂的“调味剂”,使枯燥无味的生物学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物课堂更加精彩。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其他学科与生物有关的素材,以此来点缀和调味课堂。

一、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

语文学科的诗词,成语,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利用诗词词语,找到生物学问题的影子,就会为生物课堂增色不少。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异曲同工,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这种动人的自然秋景是秋天气温渐渐降低、紫外线照射强烈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在低温的作用下,叶绿素逐渐分解,同时叶脉的运输能力逐渐减弱,叶子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不能完全运出叶子,叶子里的糖分越积越多,可溶性原糖多了,就形成了较多的花青素,同时细胞内pH值改变,呈现酸性,使花青素表现出红色,秋天红叶的种类如枫叶黄栌、槭树、柿树等。秋天,也有些植物叶肉细胞衰老,叶绿素的合成速度低于分解速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减少,类胡萝卜素分子比较稳定,不容易破坏,所以叶片逐渐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黄色,故而会出现“黄叶地”的景色。如银杏树,每到秋天淡黄色的小扇子型的叶片落在地上,令人不忍踩踏。

又如:《采桑子・重阳》是新高中语文收录的又一首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寥数语展现了深秋季节战地的壮丽景象。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也是描写重阳日的。深秋季节,霜后万木萧瑟,唯独傲霜盛开。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花卉。是短日照植物,适应性较强,喜凉,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虽然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都是属于短日照植物,但它们不耐低温,中秋前后就成熟枯萎了。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予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夏至过后,日照渐短,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要使短日照植物,即秋天开花的植物提前开花,就要对它们进行短日照处理。在日照长的季节,进行遮光短日照处理,能促进开花,若长期给予长日照,就抑制开花。冬至过后,日照渐长,春夏季开花的植物多属长日照植物,指给予比临界暗光期长的连续光照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这样举例佐证,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诗词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生物知识有了更好地掌握,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生物学科和政治学科之间

政治的核心部分是哲学,而哲学的重要部分是辩证思维。高中生物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的时明确指出:“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由此看来。生物和哲学在教学中并不相悖,需要联系和渗透。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例,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或称做多样性与共同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这些自身结构在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激素作用的二重性等现象就是局部的对立而整体上的统一的典型实例。生命世界最常出现的就是在一般规律中的例外,是特殊的个别,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概念、规律时要特别注意概念、原理的外延及适用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从个别出发,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然后必然将一般作用于具体的个别,解决个别的问题。哲学是对科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生物和政治学科在教学中相互渗透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