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祝福的成语四字

祝福的成语四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祝福的成语四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祝福的成语四字范文第1篇

马与人类关系密切,汉语中含有“马”字的词语很多。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以“马”字开头的词语就有101个。许多含有“马”字的词语内涵丰富,表现力强。徜徉在“马”字词语的长河中,两岸绿树红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马”字构词能力的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让我们来品味以“马”字开头词语的艺术魅力。

两字词语有马鞭、马车、马刀、马店、马队、马夫、马虎、马裤、马路、马日、马术、马蹄、马戏等。现在马车已很难见到,道路的主要用途也不再是供马行走、奔跑,但今天的道路仍然可以叫“马路”。

三字词语有马大哈、马蜂窝、马后炮、马屁精、马前卒、马醉木等。这类词语多含贬义,与现代汉语中惯用语的词义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马到成功”要算马年最常用的以“马”字开头的四字成语了:战马一到就取胜,形容事情顺利,很快取得成果。甚至有姓马的人家,为图吉利,给孩子取名为“马到成功”,通俗易懂,好听好记,对子女的期望溢于言表。

其他以“马”字开头的四字成语还有:马不停蹄、马尘不及、马齿徒增、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马革裹尸、马工枚速M马迟枚疾、马牛襟裾M襟裾马牛M裾马襟牛(比喻无知)、马瘦毛长(比喻人穷志短)、马咽车阗M车马辐辏M车马骈阗(形容车马繁多,非常热闹)等。

含有“马”字,但不以“马”字开头的词语更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成语包罗万象,寓意深刻,词义有褒有贬。例如:兵强马壮、汗马功劳、老马识途、千军万马、天马行空、招兵买马、走马上任、青梅竹马、塞翁失马、倚马千言M倚马可待、秣马厉兵M厉兵秣马、人仰马翻、声色犬马、兵荒马乱、悬崖勒马、盲人瞎马、蛛丝马迹、心猿意马、猴年马月M驴年马月、走马观花M走马看花、骑马找马、指鹿为马M马鹿异形M马鹿易形等。也有不少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比较生僻,例如:牛童马走(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鸠车竹马(借指童年)、泥车瓦马M泥车瓦狗(泛指儿童玩具)、雀马鱼龙(泛指珍禽异兽)、食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华)、束马悬车M束马县车(形容走山路的艰险)、铜围铁马(比喻坚固的阵势)、下马冯妇(指重操旧业的人)、獐麇马鹿(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仗马寒蝉(比喻一句话也不说)等。

汉语中也有少量超过四个字的含有“马”字的词语,例如:风马牛不相及、鞭长不及马腹M鞭长莫及、兵藏武库马入华山M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指天下太平)、一朝马死黄金尽(比喻有朝一日无钱无势)等。

祝福的成语四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习语 数字七 翻译

数字产生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总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数字“七”是俄罗斯人偏爱的,俄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固定词组中均有七;中国汉语中七的成语也不少。从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七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俄汉的数字文化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字“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意义

(1)“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主要民族、主要语言、主要宗教中显示出非常奇特的共性: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说“天有七重”,并称《古兰经》本身就是安拉的使者从七重天上带回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信奉的《圣经》上说,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类,并在第七日安息,所以称第七日为“圣日”;佛教有“七佛至尊”之说,尊称第七佛释迦牟尼为“圣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人都曾实行过的纪日法谓之“七曜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易经·复卦》称一周的第七日为“阳气由剥尽而来复”,故第七日为“来复日”;印欧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用“七”和“天空”组成成语来表示“非常愉快”、“非常幸福”。英语:in the seventh heaven;俄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2)汉语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不仅词藻丰富,而且极具表现力。就以“七”这个数字为中心构成的词组、成语为例,它们在运用中既准确地表示了“七”的内涵、本义,又通过外延、引伸、转义、比喻等起到言简意赅且含有褒贬意义的突出作用。如:

1)以数字“七”为首构成的词组,“七”加名词。如:“七艺”,“七德”,“七情”,“七音”,“七声”,“七方”等。

2)含有数字“七”与“八”搭配的成语。如:“七手八脚”(表示人多杂乱、动作不一);“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语杂,众说纷纭)等。此外还有“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拉八扯”等。

(3)在俄罗斯的语言运用中,用“七”这个数字构成的词组、成语同样不胜枚举。俄罗斯人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所以人们每逢节庆之时都喜欢送上七枝鲜花,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情。俄国作家马克西姆曾说,如果把“七”赋予神秘意义的情况作个全面的统计,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俄语中的“家庭”[семья]一词就由七个“我”,即“семь”加“я”构成。

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大致有如下两种。

1)数词“七”加名词构成词组。这种词组往往“原义”和“转义”并用。

①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

原义: 七英里的步伐;转义: 一日千里,飞速的发展(前进)

②семивёрстные (семимильные) сапоги

原义:七里靴(童话故事中可以一步迈七里远的靴子);转义:大步流星,日行千里

③семицветная радуга

原义:七色彩虹;转义:幸福的预兆,快乐的希望

2)含有数词“七”的固定词组,这种固定词组往往用“转义”而少用“原义”。

①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原义:量七次,剪一次;转义:三思而行

Тут больше,чем в каком угодно вопросе, надо действ по правилу:《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需要按照“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来办。

②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стить

原义:扒下七层皮;转义:痛打,狠抽

Учись же,каналья,а станешь лениться,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щу.

鬼东西,你要学习,如果偷懒,我就狠狠地抽你。

③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

原义:七次灾祸一个责任,多犯少犯都有责任;转义:一不做二不休

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нам нечего бояться,поэтому убьём тебя。

我们一不作二不休,揍死你也不怕啥。

此外还有一些,如: cемь вёрст до небес(走七俄里就到天国了;【转】天花乱坠,白话连篇);за семь вёрст киселя хлебать(跑七里路去喝一口粥;【转】劳而无功,徒劳;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上七把锁;【转】保密,守口如瓶)等。

2 中俄翻译技巧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数字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就能使人理解的。从上文分析可见,虽然“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受到推崇,但它们的根源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七”具有模糊性,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翻译时就得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

2.1 直译

张培基曾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数字的计数功能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有相同之处,因此汉俄翻译中大多数带“七”的缩略语可采用直译,或用解释性译法。如:七点纸牌(семёрка);七边形(семиугольник);七律(семисловное восьмистишие);七巧板(детская игрушка набор из семи дощечек)等。

2.2 意译

有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解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认为,作为最后一招,解释就是翻译。词组一般可以直译,成语一般常可意译。

2.2.1 成语的俄译:一般均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意译,但应与原文相照应,该文则文,该白则白,并尽可能用俄语相应成语表达。例如:

(1)вверхдном,乱七八糟,原义底朝天;

Приехав домой,он увидел,что всё в комнате было вверхдном, ведь вор входил в его квартиру.

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

(2)Разбить в пухипрах,七零八落,原义为击得粉碎;

Наша армия разбила пративника в пухипрах.

我军把敌军打得七零八落。

(3)сердце не на месте,七上八下,原义为心不在原处

Он идёт по улице в полной 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сердце было в смятении.

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2.2.2 俄译汉

俄语里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汉译时的原则和方法完全同汉译俄的要求。只不过要使用的成语尽可能以“四字式”表达为宜,以显简洁明畅, 整齐雅丽。例子已在第三部分中列举,现仅再赘叙一例以见一斑。

Когда мы через весь город везли их в детдом,я чувствовала себя прямо так и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от счастья.

当我穿过市区把他们送到保育院时,我真是陶陶然,心花怒放了。

3 结语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固定的习语,它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各种思想和概念,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为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数字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了解中俄文化之异同,又要深入领悟中俄语言表达之精邃。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大学.Большой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祝福的成语四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菜单英译,命名特点,变译理论

 

一、引言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众多西方大国更多的将眼球锁定在这个金融危机后仍能厚积薄发的亚洲大国——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涌入,素来享誉全球的中国美食在这一趋势下更显灼灼异彩。往昔有,“不到长城非好汉”,想必今日更须加上品尝中国之美味矣。然读书欲先观其目录,而各种美味的食录则当属菜单了。也因此餐单翻译之地位日益突出。而今多数餐单的英译可谓良莠不齐,其间不乏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餐单,令人瞠目结舌。论文大全,菜单英译。虽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感召下最终出台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手册,但其中的命名之法仍缺少理论的支撑与创新。加之,餐单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文化性,存在着较强的不可译性,为翻译增加难度。本文将在承认其不可译的前提下,以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变译”理论为指导对餐单的翻译特点策略等方面进行剖析。

二、 菜单翻译的特点和不可译性

语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思维交际手段,它的复杂性首先表现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不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背景,特定的语言的特定的结构形式以及这一语言的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往往导致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即语言中的表达法。其中,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法的种种差异是造成语言可译性障碍的基本原因。因此,翻译中的可译性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的可译性是不存在的 (刘宓庆,2000)。论文大全,菜单英译。而英汉两种语言恰恰是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其繁衍地也横跨大洋,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单就其语言来讲,已为两种语言的传递烙上了些许障碍,然餐单却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可谓集语言、艺术与文化精髓之大成。因此,在大量的中国菜名翻译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突出的不争事实:无论一个菜名翻译得多么完美,这个译名都不可能全面完整地传达出汉语菜名本身所承载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功能,都明显地存在着没有译出来的成分(林红,2009)。论文大全,菜单英译。基于此,我们若想在不可译中寻到可译性则必先研究餐单的特点。

1、频繁使用修辞手法

这点符合中国人一直以来对美的追求。中国菜素来以色、香、味、形俱全而为菜之上乘。而菜名也力求生动形象充分的表达如菜色般魅力。在这种追求下,修辞手段俨然在餐单中广泛应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夸张、用典、拟人等。

比如,“蚂蚁上树”则为明喻,主要用来描述菜品的形态和外观;“它似蜜”是一道用羊肉片做主料的甜食,也应用了明喻来表达如蜜般甜美的味道。“凤凰趴窝”系借喻,是一道鸡和鹌鹑蛋置于盘正中,四周摆放蔬菜的菜肴,该名将鸡比做凤凰,将鹌鹑蛋比作凤凰蛋,四周摆设的各式蔬菜则看作凤凰的巢。而“贵妃鸡”为借代,意指鸡肉之滑嫩媲美杨贵妃的白嫩。

其中,“用典”在菜单中也极为常见。因中国菜肴中的很多菜不只是菜肴本身,其身后更有着一段故事、历史和一则佳话、传说。论文大全,菜单英译。因此,自然要在菜名上得以体现一番(马淑霞)。比如,“佛跳墙”的得名还有一则故事,相传当年有几位秀才相聚春园,名厨郑春发便把早先学做的一坛菜端出来,请秀才们品尝。坛盖一开,满堂荤香,秀才们闻之陶醉,尝之津津有味,无不拍手称奇,于是便趁兴吟诗作赋,其中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蝉跳墙来。”大家齐声叫好,遂命此菜名为“佛跳墙”(朱晓媚,2002)。

2、频繁使用省略语,常用一个简短的名字来代替所有原料或香料(海娜,张锦帆,2008)

由于餐单的特殊性,餐单往往要求其用字凝练。用最少的字表达最美的菜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记忆。

比如,八宝豆腐。“八宝”和“豆腐”便表明了这道菜的配料与主料。

3、 频繁使用四字成语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有着颇深的文化内涵的国度。为了提升菜肴的文化深度,品出菜色的文化气息,菜名中也常常使用成语作为其命名特色。比如,“金玉满堂”、“出水芙蓉”等。

4、频繁使用人名地名

人名和地名的使用便于人们记住此菜肴的最初创始人和出处。有着“品菜思人(地)”的效果。论文大全,菜单英译。比如,“宋嫂鱼羹”中的“宋嫂”;“麻婆豆腐”、“ 东坡肉”中的“麻婆”和“东坡”皆为人名。再如,“西湖醋鱼”中的“西湖”为地名等。

5、频繁使用表达美好祝愿或象征吉兆词语

表达美好祝愿和祝福是人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赋予菜肴以美好的祝福更是双重的享受,不仅赏心悦目又娓娓动听且吉祥如意,大大符合了人们味觉及身心的品味。类似的命名比如,游龙戏凤、花好月圆,全家福,年年有鱼等。有的借助意象,有的则借助谐音。

6、频繁使用数字

数字的使用在菜单中的命名也极其频繁。比如,三元牛头、四喜丸子、五谷丰登、七星豌豆、万寿无疆等。

三、“变译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菜单翻译策略

研究中餐菜单的特点,实质是要透析如何规范的将其译为相应的英文,而精巧的指导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忠廉教授“变译翻译理论”则为餐单的英文翻译指明了方向。变译,通俗的讲就是变通加翻译。根据黄忠廉教授的定义,变译即“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摘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 (黄忠廉,2002)。

㈠ 摘译——去浮存实

根据分析的菜单翻译的特点,餐单中虽多使用诸如省略语、成语、数字等成分来体现餐单命名的写意与优雅,然作为旨在品尝中国美食的诸多外国食客更多关心的是菜肴本身的实质,即菜肴的材料、作法等。因此,根据这一需求,我们在翻译餐单时则摘译外国人所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有效翻译,还原菜肴的写实命名,使人一看便大致了解菜肴的构成和特色。

2、摘译菜肴主料为主、配料为辅

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名称/形状)+ with + 配料

如:番茄牛肉Beef with Tomato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s

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 + with/in + 汤汁(Sauce)

如:蚝油豆芽Bean sprouts in oyster sauce

沙茶牛肉Beef with special seafood sauce

2、摘译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

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

如:炸鸡翅膀Fried Chicken Wing

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菜肴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配料

如:鸡片海参Fried sliced chicken with sea cucumber

地瓜烧肉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

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with/in+汤汁

如: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红绕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3、摘译菜肴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

菜肴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状/口感 + 主料

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 ribs

玉兔馒头Rabbit-Shaped Mantou

菜肴的做法、形状或口感、做法以及主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分词)+ 形状/口感+ 主料 + 配料

如: 小炒黑山羊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Pepper and Parsley

时蔬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㈡ 阐译——释义传情

虽然在菜单的翻译中,我们更多的集中于菜肴本身,然也不可忽视了中华菜单文化传承之意义。在菜单的特点分析中,菜单命名中存在很多的人名、地名、祝福语、比喻(用典)命名方式,如果对于这些成分,我们仅保存摘译其中的做法、原料等,无疑会将其间中国的文化精髓大打折扣。介于此,我们附加变译中的阐译原则。为保存原菜名的风姿和文化寓意,对这类菜名我们均首先采用将菜名直译或音译成对应菜名,然后将其中人名、地名、美好祝愿的菜名采用阐译其菜名本身做法配料部分;其中用典的菜名采用阐译其典故来源部分。

1、阐译人名、地名、美好祝愿或象征吉兆菜名

如: 麻婆豆腐 Mapo Tofu (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Sauce)

重庆毛血旺Chongqing Style Poached Jelly——likePig Blood Cubes with Tripe and Cabbage in Chili Soup,

全家福Happy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狮子头Lion'sHead———Pork meat balls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必要对比如“麻婆豆腐”中的“麻婆”作义说明的话,可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对麻婆本人进行阐译。

2、阐译用典菜名

如:蝶恋花 Butterflies Falling Love with Flowers (Butterflies Shaped Eels, Carrot and Other Vegetables )

带子上朝Taking the Son to the Imperial Court (Duck and Pigeon)

八仙瑶池聚会: Eight Immortals Gathering at Yaochi(Fried Eight Delicacies)

㈢ 改译——感同身受

改译是一种地道的归化处理手段。这种手段可以巧妙的将外国人不熟悉的中

餐菜名转化为其了解的欧洲菜名,所谓不言自明。译文也更加地道明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鸡肉串Teriyaki Chicken Stick

盖浇面Chinese-style ravioli

Teriyaki一词是从日语来的借用词即“烤”的意思,该字用语英译在美国的餐馆

十分流行。ravioli源自意大利语,其含义与吃法恰巧与我们的“盖浇面”很相

似,外国人都非常熟悉(张 锐,2008)

当然,由于这里提到改译这种归化手段,与之对应的异化手段在菜单翻译中

同样适用。主要体现中国餐饮文化,同时这类餐饮也如同西方的KFC、pizza等

洋餐一样根植于外国人的用餐中。比如:饺子Jiaozi油条、Youtiao粽子、

Zongzi、豆汁儿 , Douzhir等。

四、 结语

中华餐饮自古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厚重。在肩负着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新时

期,更应明确餐单翻译特点与翻译准则,在研究中不断创新深化。论文大全,菜单英译。黄忠廉教授的

“变译翻译理论”便是翻译研究中一盏明灯,为餐单翻译提供了更广泛明晰的翻

译准则。

参考文献:

[1]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海娜,张锦帆(2008),菜单汉英翻译的顺应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9):80。

[5]马淑霞(2008),解读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翻译价值取向[J],《文化科研》

[6]林红(2009),中国菜名英译的文化错位与翻译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张锐(2008),从功能翻译理论谈中餐菜单的英译[J],《现代商贸工业》(7):276。

[8]朱晓媚(2002),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72。(17):32

祝福的成语四字范文第4篇

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述说着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以“和”为贵

的生存价值观。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民间传统汉字图形的产生背

景与独特的表现手法,并以具体实例分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汉字

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和”之美。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s are the products of chinese

farming society. It manifests the harmonious living value of

chinese people by its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formation and expression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s and caligraphy. With detailed

samples, it shows and analyzes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中国自古以农主国,其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温

和的气候与丰沛的河流水源,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

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生产模式。这种以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的生产方

式和华夏民族的生存心理形成了相依相融、难分难解的关系。土

地是生存之源,自然界的阴晴变化是生产得以发展的保证。只有

顺应天时、地理,才得以保证农作物旺盛生长、人类继续繁衍生

息。因此,在农耕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古人逐渐形成了崇拜

天地,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之道,也就是“天人相和”

的生存价值观。这种生存智慧中包含着客观地承认不同事物中存

在的对立,比如天与人、天与地、四季与耕种、日出与日落等

等,强调以顺应、缓和、融合的方式来化解多种不同事物间的矛

盾关系,从而达到“和”的状态。这里的“和”可理解为“和

谐”、“协调”之意。

中国民间传统汉字图形是中华民族普通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

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它来源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是千百年来农耕社会形成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生存

真谛的真实体现。人们将汉字与汉字、汉字与图形相互融合,和

谐共生,以新颖别致的形“和”表达出内涵深刻的意“和”。以

此慰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经受高度精神匮乏而带来的灵魂寂寞,

祈求生活和谐安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透过这些美丽的汉字

图形,我们依稀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原始心性中以“和”为贵的

生存价值观。

1、巧借笔画共用之“和”

汉字创作中,利用短语或成语中字与字间笔画结构的相似

性,巧妙地将它们中的部分笔画相互借用,“和”成一个新的汉

字图形。文字形态的“和”使文字呈现出多字一体的新视觉美

感,同时,文字形态的“和”也体现出文字与文字间相互依存、

环环相扣、不可分离的意义关系。如,明代具有吉祥寓意的钱币

图案“唯吾知足”,就是巧妙利用这个短语中的四个字都含有一

个“口”的特点,并将其相互借用,而“口”又正好形成了钱币

中间的方孔,四字紧密无间的相融为一个圆形方孔钱币形象,一

举两得地“和”出“唯吾知足”潜在的形象意义;“福禄寿喜”

是借用“福”字的“礻”字旁,将“禄”、“寿”、“喜”三字

巧置于“福”字形态中,以文字的形合,表达“禄”、“寿”、

“喜”是构成“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象全面地“和”出__

“福”字的内容意义;“日日有见财”则是利用“有”、“见”、“财”

三字的笔画共性,将“日日有见财”五字按照文字秩序,合成一个全新的整

体字形,以文字相融共生的视觉形态,“和”出“日日有见财”和谐顺畅

的意境。

诸如此类的民间汉字图形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至今仍会在逢年过节张贴纳福的“招财

进宝”、“黄金萬两”等等,无一不是运用了“巧借笔画”的手

法,将中国民间普通民众渴望和谐,祈求富贵如意的心愿一一表

现。

2、汉字中添饰图画之“和”

在汉字中添饰图画是一种令汉字锦上添花的表现手法。它

是在较为单纯的汉字笔画结构中“添枝加叶”,延伸出与之相应

意义的图画,使汉字与图画和谐共生,形成装饰意味浓厚的形象

汉字。这些图画依附汉字的形体而生,与汉字原有的形态相得益

彰,为原本工整严谨的笔画结构平添了轻松自然的视觉图像,文

字与图画之“和”带给观者丰富的感官想象,烘托出吉祥如意的

视觉氛围。如,中国民间剪纸作品“寿”,就以“寿”字为基本

造型,将寓意生命创造的“抓髻娃娃”形象巧妙添饰于“寿”字

笔画中,使字与画紧凑而自然地融合在一个视觉整体中,字中

有图地“和”出“寿”的象征形象,赋予“寿”字生动吉祥的视

觉意义;而在另一幅汉字图形“寿”中,设计者顺应“寿”字的

结构笔画,描绘出象征长寿的蟠桃树的图画,从另一种角度来表

现“寿”字的视觉意象,字图一体地“和”出“寿”字的情景氛

围。

另外,在民间较为流行的采用特制工具将写与绘结合而成

的“板书花鸟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汉字中添饰图画的魅

力。作品以龙飞凤舞的笔画造势,写出自然、贯气、洒脱的文字

形态,并在此笔画的基础上,顺势添绘出龙、凤、鸟等形态,字

画融合,“和”成气象万千的生动形象。

3、组画构字之“和”

就是用图画构造出文字。以主题汉字书法形态作为造型基

础,在保证汉字形态清晰准确的前提下,以实现汉字形态为目

的,进行绘画创作,使汉字与图画意义相关相联,相互补充,兼

容并蓄,进一步提升汉字的意境和画面的寓意,“和”成字中有

画、画中有字的视觉图像。有时甚至可以运用一组连续的绘画形

象组合创造出一个汉字形态,形成场面宏大、细节层次丰富的文

字图形。如,山东潍坊杨家埠水浒对子中的图形表现,文字取自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对子中的每个字都是由《水浒传》的情节画面

“和”成的。其中的“清”字,就是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二

回“花荣大闹清风寨”的章节名和人物故事情节创作的。在此图

中,人物依照“清”字形态造型,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各种动作姿

态,呈现出生动自然的视觉图像;而“来”字则取材于《水浒

传》第二十八回“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章节名和人物故事情节,

字中表现的场景和人物造型生动,巧妙构合成“来”字的笔画造

型;又如“空”字,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三回“秦明夜走瓦

砾场”的章节名和人物故事情节,字形饱满,画面层次分明。在

这幅水浒对子中,以图和文字之“和”,生动表现出水浒的故事

情节形象。

采用组画构字的造型手法创作的汉字图形还有很多优秀的

例子。比如,河北武强的木刻版画“竹梅四喜”中,就是用竹、

梅、喜鹊等动植物的造型构合成“双喜”的形态,将竹、梅暗喻

夫妻,四只喜鹊代表四喜,表达了民间百姓祝福新婚夫妇永结同

心、白头偕老、夫妇和谐的美好心愿。

4、汉字与图画透叠之“和”

这是以汉字为形,图画透叠填充的手法。先勾勒出汉字笔

画的外形轮廓,保留书法字体造型的精妙,并在轮廓内部填充吻

合文字意义的,或可以表达文字所传情感色彩的视觉图像,如人

物、花卉、鸟虫、禽兽等装饰图案,由此制造出图文相“和”、

字中有图的视觉形象,丰富而直接地传递意义。这一类型的汉字

图形一般具有字形笔画粗大,笔画内白和缝隙较小的视觉特点,

以方便图画可以透过文字笔画显现出来。

如,木刻版画“寿字图”,在字形饱满的书法体“寿”字中

融合八仙、西王母、福禄寿等群仙意象的图像,以文字中透叠出

图像之“和”,烘托出吉祥庆寿的氛围,表现极为精妙,工艺精

湛,令人称奇;剪纸作品“福在眼前”,在“福”字的书法外形

轮廓内,填充代表富贵的“铜钱”造型,表达“福在眼前”的美

好寓意,与此同时,又加以寿桃、花叶等图案点缀,“和”出多

财长寿等“福”的意义。

除了在汉字轮廓中填画的表现方式之外,还有在其中嵌字的

创作,方法与填画相似。其代表作有:“九九消寒图”、“百世

龄、自寿曲”等。

5、组字构成图画之“和”

将一首词、一个单句或一个成语中的汉字,经过巧妙地变化

联系,排列组合成一个与文字传意相关的形象或图案。此时的每

个汉字要吻合与其相关的形象图案,有时可以顺形围排,也可以

以形为界,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地编排成形,在必要时,每个汉

字也要做出或拉长、或压扁、或倾斜、或扭曲的不同变化为图形

服务。表现出组合文字构成图画的“和”韵。如,石刻拓片“魁

星踢斗图” , 该图由“纮彤躬鳌斗”这五个字巧妙构合而成,在古

代,“纮彤躬鳌斗”是一句鼓励年轻人努力进取应举(考状元)的

话,意思是说:用宏大的笔勤于文耕,就会高中状元。在这幅图里,

字图统一而“和”,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相应的文字内涵。除此之外,

还有不少这样的佳例,版画“不吃牛”就是将一段规劝世人爱护耕牛

的词句顺势排列组合成一头耕牛的形象,令观者望文见意,在阅读文

字的同时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辛勤劳作的耕牛形象。整段文字与图像

“和”为一体,文字被赋予图的形象,形成有趣、独特的视觉图形。

上述方法不能全部概括中国传统民间汉字的创作方法,在中

国民间仍有众多似有法或无法,似有规律可循或即兴而作的艺术

佳作,它们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普通民众智慧与想象的结晶。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民间传统汉字图形创意的主要手法的归类与总

结,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汉字图形表现的精妙。中国汉字源

于象形造字,会同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等造字方法,

表现出多彩多姿的意义形态,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视觉创造。

而传统汉字图形的创造,是中国人民对汉字的再创造,这些精彩

的文字图形以生动的“文图融合”形象,体现着“和”的精神理

念,以各自独特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方式表达着中国人民心中向

往和平与和谐的美好心愿。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课题“文字

祝福的成语四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阅读 重视“朗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集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然而,受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误解,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愈来愈少,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环节:以讲代读,使学生失去主动性;以析代读,使课堂失去了灵性;以问代读,使教学陷入了单一性;以练代读,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本性。这样一来,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却不能流利通达地朗读它,从而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其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常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反复朗读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通过读出的声音刺激大脑,促进大脑的记忆力,反复记忆,可以增强人的理解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声音比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器官的积极性,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朗读能稳定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小学生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二是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学生能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学生难以理解课文;三是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小学生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顿挫的文字,无须多做解释,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四是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因此,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朗读,认识到朗读是其它读书形式无法替代的。

1.通过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由此可见,在新的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语文教学的“热点”。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时,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朗读不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培养了语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又如,我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对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不做识字和意思理解训练,而是我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分别进行了个性朗读,从而欣赏到作者笔下香港的壮丽美景,更能体会到作者对香港无比热爱和祝福之情,达到与作者同喜同贺的境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只进行空洞积累,不仅味同嚼蜡,更是一种浪费。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心、耳同时使用,直接接触语言文字,进而做到整体把握,整体感知,提高理解力。通过理解把别人的东西自然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是学习上的一种飞越。这种通过自我感悟而获取的知识远比通过别人的分析得来的知识更深刻,掌握得会更牢固。

2.通过朗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记忆力

朗读是强调眼到、口到、心到的活动。有效的朗读可以纠正读音,训练迅速识词的反应能力。要求读得流利,读得顺畅。这样信息的传达就完整就准确。久而久之,口头的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大声朗读是由视觉到听觉的过程,它有助于产生机械记忆。读得多,听得就多,记得就牢,机械记忆也就产生了。记忆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映出形象,也就是迅速地将文字符号化为形象,将“蟋蟀、大雁、白云、花、叶、谷粒”一个个形象组合成整体,一幅美丽的秋之图。学生心中有图,口中自然有情,这样记忆的文字就不会忘。在学生反复朗读之后,我出示了课文前三节,要求孩子马上根据意像仿说第四节、第五节。孩子们的表现超乎想象:听听,姐姐张开笑脸,对着身边的落叶喃喃细语;听听,落叶妹妹伸出小手,对姐姐说:“明年见”;听听,谷粒奶奶正悄悄地唱摇篮曲……同学们不再羡慕那些说起话来,写起文章来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的人,因为他们自己也可根据朗读进行知识积累。并把平时的积累运用到口语表达中。这应该感谢语文教学重要的途径——朗读。

3.通过接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曾借鉴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一夜的工作》,在教学渐入的时候,我深情地朗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轻轻接读:只见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我继续深情朗读: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们敬爱的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学生轻轻接读:只见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我深情朗读: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学生轻轻接读:只见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在音乐声中,我继续深情朗读: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一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