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原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鱼我所欲也原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鱼我所欲也原文范文第1篇

而作为义务阶段的最后一场语文考试――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肯定少不了。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题,可以看出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继续围绕着课标要求作文章,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基础与能力并重,即在考点设计上,文言文基础知识题与分析、品味、探究等能力题“平分秋色”;二是课内与课外兼顾,即课内文本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各领”,以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解读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

基础知识考得勤

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读音、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常见句式翻译等。打开今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除了字音在“积累运用”板块已经考查过之外,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可谓卷卷皆有。这类题目呈现两大特点:一、都是平常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只要平时学得踏实,注重积累,那答起来就十分容易。二、分值大,以确保更多的同学能在文言文阅读板块拿到基本分。

譬如2009年苏州卷: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4分)

A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 能谤讥于市朝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闻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分)

A 今齐地方千里

B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这一阅读共有三道基础题,第一题的考查点是一问多义,虽然有五组之多。量大面广,但这些词实际上都是常见实词,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AC。第二题的考查点是古今义异同,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与积累中的一个重头戏,所出现的四个词全是“老面孔”,非常容易发现D项符合要求。第三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句话中,只要明白“闻”、“朝”这两个实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就易如反掌。而“闻”、“朝”能有几人不知呢?

再来看这一阅读的分值设计,总分是12分,而基础题竟然占了8分,确保了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吃亏。

【建议】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这一命题特点,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从生僻字读音到常见词意思,从通假字到一词多义,从词类活用到古今义异同,从常见句式到重点句翻译,要逐篇进行梳理,最好设计一个表格,分门别类,日积月累,力求做到没有遗漏,准确无误。这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就能了然于胸了。

题型稳中创新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与往年基本上大同小异。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基本题目有释词、译句、理解性填充、问答、赏析等。只是在释词、译句、赏析这些题目上,有些试卷设计成了选择题。但在这些常见的题型之外。一些试题也颇有新意。譬如过去在针对朗读停顿这一考点设题时。一般都是设计成选择题型,难度不高,但今年多地试卷这类题目要求真接用‘,断句,难度无疑增加了不少。

例如2009年沈阳卷:

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12分)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日:“王亦有宝乎?”威王日:“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日:“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a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an)子:人名。下文“(ba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i):高兴、快乐。

1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吾 臣 有 盼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而变化最大的,是诗文类对比阅读的“批量”出现。这种题目,将有关联的古诗与文言文放在一起对比、设题,拓宽了命题空间,加大了对学生各种阅读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

例如2009年安徽卷: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题目。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_________(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 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 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这组题目,1、2两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划分朗读节奏,第4题就是诗文对比阅读填表题,题目不难,却很有新意。

【建议】针对今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同学们只要有所了解就行。关键是要打好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题型怎么变化,考点却是不变的。譬如划分朗读节奏这类题目,关键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如果能理解大意,那断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而诗文对比题,和普通的对比阅读是没有两样的。

对比阅读唱主角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继续唱主角。从选文内容上来看,有课内与课内文言文对比、古诗与文言文对比、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其中,以课内与课外对比阅读为主。从题目设计来看,一般都是先出现基础性题目,然后是对比分析类题目,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基础积累到能力运用的原则。从对比阅读题涉及的考点来看,主要有景色对比、人物性格对比、情感观点对比、哲理对比、表现手法对比及寻找两文共同点等。

例如2009年浙江台州卷: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备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昊均《与朱元思书》)

1 【甲】文中写到“高峰人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

2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中第1题便是有关景色特点对比的题目,第2题便是寻找共同思想感情的题目。

再如2009年常州卷:

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嘲邹忌日:“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公孙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念ha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a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i,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u,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很显然,这道题考的就是性格对比。其他例子,在此不再一一而足。

【建议】针对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设题特点,我们平时在进行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从景色、人物性格、情感观点、哲理、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寻找两个文言文语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反复玩昧。长期坚持下来,对比阅读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解答这类题目时就能得心应手。

文体特征很明显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从后一部分的理解、分析、品味、对比等题目来看,文体特色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文体特色”,就是写景散文后面的设题就与景色特点、内心情感、写作方法有关;议论文后面的设题,就与观点、论述方法有关:而写人记事类就与人物形象、文章道理有关。

例如2009年厦门卷: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鲍。

1 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描绘币后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词?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这两篇文章都是咏物之文,后面两道题目,一道的考点是“景”,一道的考点是“情”。

再如2009年常德卷: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固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日:“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萋,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日:“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勒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日:“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是一个写人叙事的文章,相关考题就是分析人物的性格。

【建议】针对文言文阅读题文体特征很强这一特点,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就要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与相关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相同。譬如议论体文言文,那就从抓论点开始,对论据、证证方法、语言特色等依次进行梳理。如此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难度不大重能力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整体难度不大。但对能力的要求却不低。一是识记能力,基础类题目的解答,靠的就是平时的识记,只有记得准,背得牢,答题时才不会出错。二是阅读能力,包括疏通文言文能力,

分析、综合、比较能力等。许多阅读题,都要求同学们首先能读懂文意,然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答题,如果连文章大意都猜不透,那答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三是迁移能力,要能把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四是品鉴能力,包括语言品味、人物分析、写作特色提炼等。五是语言组织能力。在解答相关问答题时,要能够观点全面。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答案讲明白。

例如2009年咸宁卷:

李将军列传(节选)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夸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教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教新失候。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徒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遏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耩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令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日:“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叉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阐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今乃得一当单于 当:_______②其势不屯行 屯:_______

③周自辞于大将军 辞:_______④军亡导 导:_______

2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自以精兵走之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以东道

B 为中将军从大将军  无老壮皆为垂涕

C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且广年六十余矣

D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2)青欲上书报夭子军曲折。

4 请概述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5 太史公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白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这一谚语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举出某一类人物来说明吗,

鱼我所欲也原文范文第2篇

存在问题一:语基掌握不牢,同音字、形近字混淆误用,导致基础题失分。

考情实例:

1.默写填空: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这一题主要错在“不以疾也”的“疾”上,有的写成“及”,有的写成“急”。

2.根据拼音写汉字:如一杯杯香chún的美酒。 香chún ,有少数同学写成“淳”。

对策建议 以上两例都反映同学们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第1例表面看是同音字误用,同时他还反映了一些同学对这一个文言句子的意思就没有理解,第2例源于一些人对两个同音的形声字区分不明,香醇的醇形旁是酉,与酒有关,用来形容酒的浓香的,理解了这些自然就不会错了。对这样的基础知识,我们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多看多积累,下苦工强化记忆。同时要能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

存在问题二:书写不认真,答题布局不合理,影响试卷整体效果。

考情实例 (书写方面无法录下实例)我们有不少同学在答主观性题目的时候,不能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答题空间,有时从中间位置就下笔,结果导致后面的空间不够用,影响卷面美观。

对策建议 大家要认识到整洁美观的卷面对语文重要性,工工整整的写好每一个字,既是卷面整洁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阅卷老师的尊重,即使你的字不美观,但也要工整认真,大小适度(作文以占三分之二格为宜,其他横线上答题也宜占两道横线的三分之二,下方对齐),所有简答题均要写“答”,而且要与题号对齐,每一行最后均要写到横线的结尾方可另起一行,这样整个试卷才会显得布局合理,整齐美观。

存在问题三:审题不准,题意理解不透,草率动笔。

考情实例:

1.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英雄人物,我们可以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话来概括他们的行为,即 。我们有许多同学答成“舍生取义”,根本不注意题目中“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话”的要求,舍生取义是从该文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成语,不是原文。

2. 综合性学习 [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3分)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在答题时,有同学答的节日风俗有“赛龙舟”“喝雄黄酒”,不错,这些都是端午习俗,可在给你的文段中有吗?对题目中“粽叶式的青绿”、“亘古不变的艾香”等信息确视而不见。

3. 认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仿照画线句子,用材料中的内容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甚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我的母亲》

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母亲反复说:“不行,不行”时深深的担忧;

来看一个同学答案“母爱就是母亲反复说听话听话时的浓浓关爱”,这个答案根本无视题目中“用材料中的内容接写句子”的要求。

对策建议:我们提倡做语文试卷,不读三遍题目不动笔。一定要静心的审清题目中的每一点答题要求,有些题目甚至可能会有一些隐形的要求,要一一找准。

存在问题四: 答题扣不住得分点,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考情实例:1. [金陵晚报报道]历史上,南京板桥地区从来没有修过地方志。事实上,板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昨天,记者从南京市板桥街道办事处了解到,经过历时两年的资料采集和编纂,板桥有史以来的首部《板桥街道志》将在今年9月出版。这将彻底改写板桥地区“千年无志”的历史。引人关注的是:在采集整理的基础上,使板桥地区的方言也被收入地方志中。 (1)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条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4个字)(2分)

此题 一位同学的答案是“板桥修志且地区方言收入志中”,新闻标题要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这则消息其实有三个关键要素:板桥地方志、出版、首次。这是得分点所在。

2.诗歌鉴赏: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 《思旧赋》及王质烂柯两个典故,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复杂感情(2分)。好多同学只答了“对世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就没有了。请问一种感情能叫“复杂感情”吗?显然答题不全面。

对策建议:中考阅卷,简答题都是按点给分的,如果是4分,就可能是两个或四个得分点。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扣点回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不着边际。

存在问题五: 文言文课外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朗读的节奏考点严重薄弱。

考情实例 阅读《晋书》中关于陶潜的一段文字。

1. 下面几句话,没有停顿,请你用“/”划分句子间的停顿。(2分)。

其 亲 朋 好 事 或 载 酒 肴 而 往 潜 亦 无 所 辞 焉

此题错误率极高,这是我们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

2.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鱼我所欲也原文范文第3篇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传承着泱泱中华之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便不得不被重视。

但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的处境却颇为尴尬。许多学生似乎对文言文学习有着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对文言文学习老是提不起兴趣,导致了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生老觉得文言文学习时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老是记不住记不牢,老师也苦于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鉴于此,笔者想就如何引导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利用已有现代汉语的积淀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利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活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活用现象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可以说,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词语的活用。根据笔者从教十多年的经验,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失误最多的就是当句子中出现了词语活用的时候,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没能够真正理解这种词类间的活用现象。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公将鼓之”中的“鼓”。(《曹刿论战》·左丘明)

2.“一狼洞其中”中的“洞”。(《狼》·蒲松龄)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愚公移山》·列子)

句1中的“鼓”本是个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是“击鼓”的意思;句2中的名词“洞”,在句中也作动词用,是“打洞”的意思;而句3中的名词“箕畚”,在句中却被用作了状语,应理解为“用箕畚”。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是极容易出错的。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用白话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词语活用的现象,因为词语活用现象并非文言文的专利。如我们的校园里往往都会有一条这样的标语:“人人动手,清洁我们的校园。”这里的“清洁”一词,应理解成“使……清洁”,是典型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看人教版教材的课文《社戏》中的一句话:“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句话中的“朦胧”一词也是典型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而且正是这种活用造就了语言生动的美和文章意境的美。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某一类具体的词语活用的语言现象后,再去把握文言文中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也就变得有章可循了。

二、利用现代汉语中的偏意复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偏意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语偏意现象也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谓偏意词是指这样一种类型的词:它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但整个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构词的陪衬作用。由于初学文言文者对偏意词的这种特性缺乏认识,常常把两个词素同等对待、同时翻译,所以经常

出现误译的情况,于是便曲解了文章原意,有时甚至与原文要表达的含义背道而驰。

我们还是先看一些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几个例子吧: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我们知道:句1中的“女郎”,是由“女”和“郎”构成的偏意词,只取“女”意,“郎”只起一个音节陪衬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句2中的“异同”,只取“异”意。句3中的“去留”,只取“去”意。既然只取一个词的意思,那为什么非要用两个词呢?原来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节奏感和音乐美的,他们使用偏意词,是为了使语句结构完整、语气舒缓和谐,或是为了适应诗文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以增强诗文朗读上的美感。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又何尝没有偏义复词呢?如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国家”“人物”等都是偏义复词,其虽是两个语素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意义消失,只在构词上起陪衬作用。“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再如动词“忘记”“死活”,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也是偏向一方的。熟悉了现代汉语中的偏意现象,再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偏意就容易多了。

三、利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帮助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成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古文中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反复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可以说,成语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间一脉相承的血脉联系。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而成语中的某些重点字词的意思与文言文中的某些重点字词的意思可以说丝毫未变,它们简直就是文言文的生命在汉代汉语中延续的证明。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走马观花”中的“走”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

2.“悬梁刺股”中的“股”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中的“股”,都是“大腿”的意思。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与“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中的“已”都是“停止”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原文范文第4篇

用功五志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注解:

用功五志为程所注,原文源于《礼记・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便可以达到修身之目的。程以中庸之道作为《用功五志》意味深长,一方面,体现出宋明理学儒释道之融合,另一方面,“中”指“中和”,“庸”即“平常”,“中庸”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不偏不倚,道法自然,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也正是太极拳应用中不丢不顶的核心体现。

解读:

太极拳修炼者首先要做到博学,但却要以平常的心态面对拳术功夫上身,切莫操之过急。从思想上要明确这个博学修行之路是漫长的,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苦修内功的。长练积柔,久柔成刚,这也是考察人们毅力的一个过程。太极前辈说过成大器者需具备“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当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则一事无成。”太极功夫的上身并非仅是表现在行拳走架的流畅舒展,里面揉入了广博深厚的功夫内涵。首先,要经历定式,全套拳近三百的拳势,每次六个呼吸。这种练习是在近似静止状态的中去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但恰恰是经过这个过程,太极拳的标准动作根深蒂固的印入脑际,一旦将这些招式贯穿起来行拳动作舒展而自然到位,规范标准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为加深功力,还要进行太极功的练习,通过长期的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如太极功劲功的粘黏、弹抖和搓打等练习,最终感受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由最初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的招打,到中期的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最终到最高阶段的应用太极气功的气打、乃至凌空劲神打。但是太极松功、太极桩功、太极劲功及太极气功的训练过程不但单调而且漫长,为求知劲、懂劲,还要经过被他人看来是枯燥的推手练习。可见,要想获得上乘功夫,非广博深学苦修磨练不可。

审问是在对待功夫上面,要不断的自问,并探寻究竟。以太极推手为例,习练太极功夫之人,从中体悟虚实之理,全靠不断实践才可懂劲和知晓,其中听劲的本领就是在自审自问中咀嚼出来的。推手时柔化顺遂对方的劲力,不和对方顶抗,自己动作协调,还要和对方相合,让对方的劲力总是落在你的虚处。你要用自己的虚对应对方的实,自己的实对应对方的虚。这样,双方的虚实就能够和谐起来。通过推手,双方不断完成着虚实转换,往复循环的过程。双方对待时运用“听劲”,也就是说用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审问对方,进而了解对方,然后运用化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打倒战胜对方。

慎思是指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出太极拳博大精深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太极拳的真谛?那就是在勤学苦练的过程中学会慎思,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必“悟”,以理悟道,少走弯路。如果光学不“悟’就不会真正得到太极拳真功夫的上身。练拳先明理,明理就要看书,看太极拳前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太极拳文献,领悟太极拳大师们关于太极功夫的经验结晶;通晓太极阴阳之理,了知道法自然之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不断地开悟,使自身的功夫得到提高和升华。

明辨讲的是首先要明辩太极拳之原理,从核心理论上讲,太极就是指辩证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仪构成统一之体,脱胎于混沌未分的原始“无极”状态。太极拳是哲拳,其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无处不存在着阴阳变化之理,阴阳是其本源。太极拳用肢体运动展示拳势,通过肢体实现阴阳变化、虚实转换。太极拳的行拳,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其形体上的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动作劲力的刚柔变化等,都是阴阳变化的具体体现,刚就是阳,柔就是阴;开就是阳,合就是阴,这些就构成了太极拳阴阳变化。第二,要明辨太极拳之拳术,“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大家太极拳本来是舍己从人的功夫,但许多以这种拳术命名的旁门流派很多,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归纳起来大部分是强胜弱,力大的胜力小得,手快的胜手慢。这些属于先天之本能,不用后天练习也是这个结果和规律,不是学会用力而后懂劲的作为。如果只想着以力取胜,必然会出现顶抗双重之病,不能引进落空反而造成失败,这就是舍近求远。一语概括之就是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所以,学习太极拳者必须要明辨这个道理,方不至由于理解的偏差而误入歧途。

太极拳是功夫,要想获得功夫就要身体力行的去下功夫,用体悟去感知太极拳的精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意也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太极拳就是如此。以太极拳修炼内气而言,就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真正要练的内容。通过练习是去实现人体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蓄气力于体内的过程。如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功法的练习,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然而这一切都是经过长期苦修实践,最终获得功夫上身。在笃行方面,前辈们更是榜样,为了获得功夫上身,他们有的一天当做两天或三天用,上午修炼后为补充精力,午睡片刻,下午接着修炼。甚至下午修炼后再小睡片刻,晚上接着练。这也是太极拳前辈门功夫深不可测,大师高手云集的原因。

原谱: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已之性,何能得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受我偏独灵。

注解:

此歌为程所作。这里指的四性为天、地、人、物,概属自然之列。

人所具有的天性和本性。

解读:

从这首歌诀的表面意思理解并不难,讲的是说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天性和本性,又怎能了解他人的特性。古人认为世界只有天、地、人,天地合一就是自然环境,人也是来自于自然,世界上只有自然,概括说天地万物也就是“两仪、四象、万物”。所以歌诀又说万物之特性和人的特性一样,就如同天地也是这个特性一样。人之一身,莫不合阴阳之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人在天地之间存身、生活,而天地之间又由于有了人的智慧绽放出文化光芒而变得丰富多彩。如果能够全面的了解了自己的天性和本性,那么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遵循天地一太极的运行规律,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这就是笔者对歌诀的宏观理解。

那么如何能够到达《四性归原歌》所讲这种境界,笔者认为那就是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这里面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当然,这里面也包含太极拳之道。

太极拳是崇尚自然、应物自然的拳种,其核心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寻求科学健身和自身防御。顺应自然即是提高太极拳术的秘诀,也是衡量太极拳追求者水平高低的标志。《四性归原歌》虽几句歌诀,但却围绕天地人之性进行启发和开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宇宙间哲理。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太极拳发乎天地自然,汇集武术精要,融通道家养生学说;它源于天然,法于天然,又合于天然。

原谱:

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不知姓氏,乃宋仲殊师也。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日后天法,亦是蜣奂钒刺桨浦饪恳病H欢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分居,各有所为也,然而非根本两事也。后天法目:阳肘、阴肘、遮阴肘、肘里枪、肘开花、八方捶、阴五掌、单提肘、双鞭肘、卧虎肘、云飞肘、研磨肘、山通肘、两膝肘、一膝肘。

注解:

宋代的太极拳传人,胡镜子之拳由何人所授,亦不可知,但文中提到的于欢子、李道子、玉虚子,可判断胡镜子应是别号或尊称。胡镜子传与仲殊,仲殊传殷利亭,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甚厚。为胡镜子传人。

今湖北安陆。

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白战胜越国之后,在吴中称王称霸,开始大兴土木到处建造楼阁亭台,作为他享乐逍遥的“蓬莱仙境”之地。

仲殊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许多是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从这首诗的风格上看是仲殊风格,另附仲殊《南柯子・忆旧》一首:“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可印证其风格。

殷利亨与宋远桥同时代人,但与仲殊相差至少200余年,所以据笔者分析后天法虽承传于仲殊,但中间有隔代传承者。

后天法虽拳势名目不同,且肘法居多,但核心内容就是十三势。

解读:

此段宋远桥介绍自己的好友殷利亨承传的功夫是胡镜子、仲殊一系,拳术名称叫后天法,之所以重点介绍了一下仲殊,概因其名气大,人人皆知,但宋远桥先生意不在此,而是旨在说明太极拳功法,虽然名目叫法很多,但核心内容是一个,因此,尽他所知多介绍一些相同拳法的不同名称。

原谱:

以上太极功各家名目。因予身临其境,K得其良友往来相助,皆非作技艺观者。人也一家人,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书,以授后人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其余太极功再有别名别目者,吾不知之矣,待有所遇者记之可也。且记无论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极则不能两说也。若太极说有不同,断乎不一家也。却无论功夫高低上下,一家人必无两家话也。自上之先师而上溯其根源,东方先生再上而溯,始孟子,当列国纷纷,固将立命之功所谓“养我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欲大成者则化功也,小成者武事也。立命之道非气体之充,胡能也,由立命以尽性,至于穷神达化。自天子至于庶人,何莫非诚意正心修身始也。书及此,后世万不可轻泄传人。若谓不传人,当年先祖师何以传至予家也?却无论远近亲朋,自家传者贤也。尊先师之命不敢妄传,后辈如传人之时,必须想予绪记之心血,与先师之训诲而已。

注解:

此处绪记者宋远桥先生强调是自己作为行内之人归纳记录的各家太极功名目。

太极功夫虽然以不同命名的名目很多,但核心的内容不能有区别,否则就不是太极功夫。

东方姓源于上古伏羲氏,属于以自然现象为氏。远古时伏羲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汉朝时期白东方朔之后,此姓始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是太吴伏羲氏后裔少昊子张挥的后代。东方朔在西汉时期官拜太中大夫。在东方朔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名字中的“东方”为氏,形成一支东方复姓。如今,东方氏族人大多尊奉东方朔为得姓始祖。笔者认为作者指东方先生,意在强调太极传承之概念,并以汉代为点上溯再往上寻根。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车脑俅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浩然之气一是指人生精神之气,二是指凛然正气。

解读:

此段宋远桥先生告诫后人自己绪记的目的,自己以内行的目光之所以汇总这样多的太极功不同名目,就是告诫后人名目虽不同,但却同出一源,并且使得后人们从这本绪记中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强调太极功夫虽名目多,但核心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那就不是太极之功。从孟子始就已开始重视养浩然之气的立命之功,大成者以养生长寿为追求,小成者以防御技击为目标。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就是“尽性立命”之功,正如《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就会达到尽性立命,性命双修结果。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健康长寿。最后,宋远桥先生告诫后人此功不可妄传,传必贤人,才不辜负他的心血和教诲。

原谱:

此书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二不传无德;三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四不传收不住者;五不传半途而废者;六不传得宝忘师者;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八不传好怒好愠者;九不传外欲太多者;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注解:

原意是指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源于《梁书・武帝纪下》:“川流难壅,人心惟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但绪记中明显不是此意,因宋金之际著名道士王重阳曾提出过:“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全真道教金元时期很受推崇。宋时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因此,以宋远桥先生所处的社会背景,这里指的应是儒释道以外的教派。

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里的师弟之道指对师父的敬爱,对同道兄弟友爱。

此处指约束、控制,不能自控的不能传授。

源于《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晾,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此处指尊重老人和具有大度胸怀的人。

贪欲太多之人。

指事非多端的人。

解读:

宋远桥先生在告诫后人此功不可妄传,传必是贤人的同时,进一步具体写出不可向十类人传授此功,一是信仰社会非主流的外教者;二是无道德无素质的人;三是不懂得敬爱师父并和师兄弟和爱相处者;四是不能把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人;五是不能持之以恒无毅力者;六不传武艺学成后忘却师父者;七不传无大度脚怀且不知道敬老爱老的人;八不传爱发脾气爱生气的人;九不传贪欲过多的人;十不传是非过多的人。以现在的观点看,这十类人也是习武者的大忌,更何谈传承了。

原谱:

此书有四忌

忌饮过量之酒;忌当色者夫妇之道要将有别字认清;忌取无义之财;忌动不合中之气,一饮一啄在内。

注解:

此处指。

据《后汉书・列女传》载:“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惰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所以说合乎礼数的夫妇之道区别于放纵和,此文讲夫妇之道重在说明此意。

虽同属“色”的范围,但与正常的有别。古时的“房中术’可以作为古代性科学的代名词,房中术中无论是养生、快乐都和中庸之道所提倡的阴阳合一、男女同乐、不温不火、行而有节、兼顾两端以及灵活掌握有很大关系。

意气相合,意与气随,气血经络畅通,精气津血之间相互化生,润泽脏腑和肌体,抵御外邪的侵入,人体自然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益寿延年。

饮水啄食,引申为吃喝,生活。语出自《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解读:

要想修炼此书中之功夫还有四忌,一个就是忌酗酒无度者,这里强调了过量,但小饮无妨,因书中出现的许多前辈也是善饮之士,如许宣平、仲殊等。再就是忌不明夫妇之道而恣情者;更忌讳取不义之财的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由于各种外界原因造成自身气血不和,意气相悖,哪怕是因为一食一饮不科学所造成的意气不合都是习此功夫的大忌。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前辈修炼者们的做人道德水准。太极拳如此强调人品及道德行为对于拳功的重要性,大到道德涵养,小到饮啄行为,一方面是拳术修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太极前辈们的高远境界。

原谱:

用功三小忌

食吃多;水饮多;睡时多。

注解:

食必过饱,言过量进食。

饮水过多。

贪睡,指睡眠过多。

解读:

练功还有三小忌,那就是饮食过多和睡眠过多,也就是说饮食要有度,一方面过量饮食不但会增肥,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到行功时的轻灵圆活,更何谈头脑的松静虚空,而睡眠过多则是好逸恶劳的一种表现,太极功夫是一个苦练漫长的过程,没有毅力是成功不了的,正如太极拳前辈说过成大器者需具备“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挡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则一事无成。”

结语: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不仅是一部前辈们记录太极功精髓的经典文献,同时也是一部记录太极拳发展历史的珍贵史料,涵盖内容广泛,涉及人物众多,对后人研究和考证太极拳功法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正是这样一部宝贵的文献曾被个别人怀疑过其真实性,笔者认为古谱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均以客观的角度平实记录,并无派式主观倾向性之意,况且核心强调记录的是太极功法,这就失去了臆造的目的和意义,花费如此的气力为了宣传中华远古代代传承下来的功法,若以此目的为宗旨,那其境界也算很高尚了;二是古谱内所涉及的太极秘籍和功夫精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非有体悟者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如果说是臆造,那么臆造者可以说是太极功夫高不可测,说其是武林亘古罕见高手也不为过;三是古谱上世纪之初就已出现,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及吴图南大师《国术太极拳》(1929年版)都有转述古谱上的太极传承历史人物内容,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前辈大师们对古谱中所记录内容的共识与认可,其中的太极秘诀内容被许多大师们奉若至宝,并潜心学习,交流研究,并虚心求教,这些大师许多都是后人们公认的太极功夫高手,但是他们健在时,谁也没有对这部古谱提出过质疑,到是这些大师们驾鹤西去以后出现了质疑古谱的声音,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