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学习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他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文章的脉络、中心、线索,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对难以理解的知识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生,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答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溯源地的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书面作业方法的指导:初中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句子模仿、死搬硬套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识记基本知识后独立完成作业,答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中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章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②如何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根据要求作答。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中学生容易依赖老师,我认为从初中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类型的习题,通过答题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资助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语文,提出语文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阅读”“如何写话”等。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其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其二,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平时,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文,指导孩子朗读课文。假日里,引导孩子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词,让孩子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们班写字工整、美观的同学有:耿思航、何欣潼、吴元君、李佳翔等。我建议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跟随书法老师练习楷书,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

其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班同学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王弈文、许译匀、平欣琪、朱星澄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要求是: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新词,圈出生字词

(3)标出自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与预习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而有那么几个人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虽然身体未动,但思维已经游离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高一语文学习要重视基本的方法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很综合的学科,要保证高一语文学习有效果,就要知道基本的方法有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一、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在经过中考之后,都有这样一个感悟,语文学科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翻来覆去的研习课本,没有多大用处,又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以知识的牵移和运用为重点,课本学不学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

殊不知,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们即将使用的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这确实需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

二、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著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三、精积细累、咬文嚼字

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举个例子: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高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一培养兴趣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第二积极主动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第三多看多写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第四多读经典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第五重视领悟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第六积极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怎么学好高一语文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

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具体可归纳为“三步曲”(理解—识记—运用)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搭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①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②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③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④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⑤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⑥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3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

4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班同学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5.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要求是:①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②自学生字新词,圈出生字词③标出自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与预习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5.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而有那么几个人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虽然身体未动,但思维已经游离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5.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6篇

一、了解字词

我们进行课前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扫清课文中陌生字词的障碍,了解字词的读音、意思以及在本课中的意思。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不了解字词的意思就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无法解读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意图。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通读课文,找出里面没有学过的字词,并通过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对于还是无法理解的字词,可以在文中标出来,在听课时重点听老师讲解。这样,教师不必为解释字词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很快地进入课文的讲解,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使我们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查找资料

我们除了要了解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外,还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我们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就要查找参考书、校园网上的学习资源以及互联网的资料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明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解读文章的含义,知道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我们知道这些后,上课时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讲课,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会集中精力去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省去不少时间,可以针对我们的疑问点进行重点讲解,对我们都会的问题一点而过,使得我们的自学能力不断增强。

三、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的板块,阅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把握常用的字、词、句、篇的知识。阅读即是要通过与字、词、句、篇打交,从中获取知识,假如不把握这些基本常识,那么阅读就无法进行,缺乏这些基本常识,则需要迅速补救。二是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有人说,现在到了21世纪,假如不明白生物化学、生态学,也许连报纸都看不明白,事实的确如此。比如报纸上经常出现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基因”“纳米”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即是由于缺少有关科学常识,因此不妨也看一点科技普及读物。三是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难免有不认识的字,也会有不能理解的词语,这时假如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查,以扫除阅读挡碍,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常识进一步丰富起来。阅读材料要精选,最好是名家名作,时文美文,值得一读的文章。阅读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握所读文章的文体特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如记叙文常涉及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线索、记叙的方式、表达的方式。议论文则具备三要素:文章的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散文则应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是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三抓”。一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题目,就知道了写作方向及文章大概意思。二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和关键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是题目的阐述和延伸,抓住了关键词和关键句,就能对文章内容准确把握。要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最鲜明的体现,抓住这类句子有助于抓住文章中心,理解文章的主题。三抓文章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要加强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全文或段落或有关语句熟读或背诵,以求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作文的功夫在作文之外,“劳于读书”可“逸于作文”

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感觉得到,如果班里哪个同学作文得分每次都很高的话,这个我们肯定是阅读了特别多的课外书,也可以说这个我们特别喜欢读书,把读书当做自己消遣娱乐的一种工具,日积月累,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所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平日素材的积累,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做教师的也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我们书读得也不少,但是就是作文水平上不去,我们阅读的材料也不少,但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是用不上这些材料,就是只会记,不会用,也就是所说的不能活学活用。我们在读写结合中把这些有用的素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用到写作当中,提高作文水平。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重视语文课文对我们写作的启示作用,寻找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五、课外的练习

课外的练习可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也使得教师能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新课程理念提倡减轻我们的课业负担,也就是要求教师减少课外作业量,改变以前题海战术的做法。因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课外作业,不仅要有质量,还要兼顾我们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分层次留课外作业,也是说,课外作业分出不同的层次来。课外作业可分为基础型作业、提高型作业和拓展型作业。学习有困难的我们,只要完成基础型作业就行,中等我们和优等生再接着完成提高型作业,还有余力的我们可接着完成拓展型作业。这样可使所有的我们都能巩固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使得我们树立了信心,激起了学习的动力。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96-02

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学生常被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一问题所困扰。我认为要学好语文,简单的讲就是“勤学苦练”。也就是一要勤,二要恒,三要用。

近代教育学家梁启超在《教授法》中指出:“教师要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而不是拿所的结果教人。”现代教育学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让学生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所在,它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计划学习,清晰地感知知识,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巩固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于语文的学习,古人在《中庸》里就作了简明周到的解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讲要做到学与问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学与习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

(1)学与问的结合。清代刘开在《问说》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治学中“问”的重要性。“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要边学边问,学中问,问中学,相互促进,不断提高。问的形式很多,可采用问课本一读书,问老师——听课,问同学一讨论、交流,问社会 参加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2)学与思相结合。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使精神疲惫而无所得。这就要求平常学习时要带着问题学,学了后想问题,多学多思,碰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思考。

(3)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学习的同时,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以增强对旧知识的巩固消化和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化知识为能力。

(4)学与用相结合。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把书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结合以上几方面,具体在教学中需强化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任何事都不能单凭主观臆断,漫无目的埋头只管做,须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可以制定学期计划、阶段计划、单元、章节计划,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确定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分解学习目标,如何分配学习内容等。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审视一些课堂教学,教者虽然都有导语及过渡语,但往往缺少反思、总结乃至优化,激趣力度欠缺。常见的是,要么是平淡言明所学内容;要么是不知所云的华丽语词,脱离学生实际;要么是联系太泛,喧宾夺主。因此,能否设计精彩的导语,关系到可否成功有效转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新的课堂学习中来。以学习《繁星》为例,导入情境一:“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繁星》。”导入情境二:“有关星空的故事很多,知道的说说吧。(有的讲"嫦娥奔月",有的说"牛郎织女",等等)”接着又联系到我国如今探月以及几次发射神州飞船的事例。比较而言,导入情境一显得激趣不足,降低了全体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而导入情境二则是过犹不及,虽拓宽了视野却容易造成注意力疲劳,最终审美分散。再看设计三:"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星空的佳作美文,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可引导背诵其中名句),今天再来欣赏巴金的美文《繁星》,感悟一下作者心中美丽的星星情结吧。"这一情境从现实的积累谈起,调动品读兴趣,能有效吸引学生求真探美的积极情绪。当然,情境二亦可进行优化,让学生略谈牛郎织女等故事传说,而对于我国如今探月以及几次发射神州飞船的事例则可安排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以备阅读积累。所以,无论是三言两语 的导语,还是自然承转的过渡语,无论是拓展知识的点拨,还是充满肯定鼓励的评价语,均应当符合学生感知认识的心理实际,联系旧知,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生活热点,…… 凡是可以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感悟浓厚兴趣的都可以考虑。

2.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

课前预习,能为听课积极地做好准备。这里面需注意预习时间的安排,内容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掌握,疑点的发现等方面。

3.力求高效的听课

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将听与思结合起来,读与辨结合起来。

4.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看清楚题目要求,掌握问题要领,联系新讲新学内容独立作业,作业后反复自查。

5.扎扎实实地复习

科学地安排时间和内容,把平常复习与阶段总结结合起来,每篇课文复习与单元复习结合起来,重点复习与一般复习结合起来,温故而知新,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

6.积极参加各科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掌握一般阅读与写作的步骤和方法,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及其他习作,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会、兴趣小组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识,扩大知识点,丰富阅历。

6.1 有效地激发学生全情投入。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学习注意力唱集中在前三十分钟时间内,但他们的情绪也会随教学内容变化教者体态的调动而向良性变化。所以教者要善于预想学生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利用种种手段进行调节,可以尝试:(1)利用课件适时更新学生的情绪,组织多种辅助方式学习的刺激,使其产生新的兴奋点。我们可以展示精美的图片、动人的音乐或可爱的小动画,激发学生进行新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有效实践,让他们品尝实践的成功和喜悦,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2)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诱导他们动情,实践丰富多样的情感或价值观的体验。教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主要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要将学生情感引领上新的层次。如亲情、友情、人生,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的学习设计,鼓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写、说、唱、演,进而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在教学《端午日》一文时,笔者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会文中“赛龙舟”和“追鸭子”两个场面。有的为图片配文字说明,有的演比赛过程,说的热闹,演的精彩,其乐融融。

语文学习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阶段 学习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可将学习过程化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交流、确定研究问题、再深入研究、上交或与同学交流以得到评价反馈五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这里也可以勉强叫“课前”预习阶段,因为这一预习并非一定要在课前,有些也是据需要在课上进行的。但无论如何,其实质是不变的:即这是学生个体对教材即与之相关信息的初步的独立的处理阶段,它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性阶段。

小学语文教材首先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在认知上由易到难的原则。即教材在编排上是由字、词、句、段、篇的顺序逐步提高学生认知思维的水平的。这是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突出体现。其次,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也就自然遵循着文学的基本学习原理:及牵涉到历史背景、作者的生活际遇、文章自身特点、文体常识等宏观方面的知识。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突出体现之处。教材的编排是以独立成篇的文章为单位的。所以我们也从文章的篇入手。

(一)、初读课文,标划出生字词,解决字词障碍。

对于生字,要注意从音、形、义之个方面进行学习。

1、 音

要写出其音序查字法之大写字母,要找出三个左右的同音字或近音字,进行比较性的组词。所组的词语可在读懂字典或词典上的例词之后直接抄写下来。

2、 形

要写出该字的部首、剩余笔画,要知道该字的笔顺。这时,可借助于字典写出学生自己认为易混淆的形近字,并参照工具书进行组词。

3、 义

要将该字在课文词语中的义项抄录下来,并能够进行口头解释。并运用文章中包含该字的词语或课文上抄写一个例句或仿造一句或结合造出一个句子。这里常用的工具应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典故词典》。

(二)、再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经历、文学体裁常识,读懂课文,读取相关的大量信息。

1、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的思想内容。

2、查找作者,了解作者一生经历,尤其是写作该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及其文章中表达或包含思想感情的关系。可查找中外文学教程,或《简明文学词典》。

3、根据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状况,并思考社会环境与作者的思想及与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可参照中外文学教程。

4、再读课文,以熟悉历史作者文章之间的关系。可参照相关文学评论分析文章,学习该文章的表达方法。以积累相关修养。

例如:我们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粗读课文,可了解到:课文写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其博学多识,神机妙算战胜了周瑜想以造箭之难来谋害诸葛亮的阴谋的经过,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与敬,对周瑜的嘲笑。

2、 查找作者。经查,此文据《三国演义》原著的改编文,原著罗贯中,是历史学者。著此书是他的愿望。此书表达了他自己的历史观点。

3、 结合历史背景。元末明初,社会纷争未平。《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也是诸国征战中的斗志斗勇之事。

4、 再读课文,与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本外的信息融入并与课文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吸收。

5、 参读有关论文文章,学习写法。学生可以查到这段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在结构上是按时间顺序层次推进,结尾又用了画龙点睛的手法。

二、课堂的交流与展示阶段。

这是学生将预习到的信息表达出来的阶段,是都在释放而寄希望于碰撞出火花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分两步完成:

(一)、以小组为单位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将占去第二阶段学习的多半时间。组建小组的原则以自愿结合为主,应为四人一组,有分工,分别为组织、汇总、记疑、发言四人。

(二)、教师组织的全班信息交流活动。

教师作为组织者,对该项学习内容的交流组织起到的是提纲携领与引疑、解疑的作用。

三、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首先要有问题。第二阶段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被释放出来,其间必然会产生碰撞,这就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起码的客观条件。再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思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异。而有了“问题”,学生们就可以自主确定自己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从而制度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继而进行落实。

四、深入研究。

他们可以独立去研究,也可以自愿结组合作研究。但无论哪种,教师都应给予其研究方案上的指导。决定独立研究的同学。要注意切实根据所研究的题目去查阅资料,确保实施步骤是清晰见效的。合作研究的同学,除了实施步骤的合理,还要注意分工的严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请求家长的协助。研究的途径除了前面提供的工具书、参考书,他们还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资源,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