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景物描写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作文;观察;积累;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为了使小学生作文时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教学工作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写作训练,从小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从说到写,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为以后中高年级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启发与引导
启发和激励学生对写作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作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经历简单,写作素材贫乏,使他们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单纯地依靠严格的要求或呆板的指导方法,是写不好作文的,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在平时阅读时会有许多的感受和心得,但没有人提示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也会觉得没东西可写,如果教师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创建一种轻松的写作氛围,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素材,既勾起了学生的回忆,也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例如,有一次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个熟悉的人,上课铃过后,我便请班长回避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你们班长穿什么衣服来上学,心情怎么样,表现如何……学生情绪高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班长身上,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忆,然后我请班长回来,让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体验自己的观察印象是否正确,接者引导他们回忆与班长在一起的一些事情,从中找出一些特征加以描述,力求人物描写准确鲜明。类似这样的写作指导课之所以比较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的引导和激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文离不开生活,而生活还需要我们去观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从生活中汲取更多有意义的素材,写作才会有更丰富的内容可写,观察的对象不外乎人、事、景、物四个方面,要让学生养成随时观察随时积累的习惯,把生活中的喜闻乐见及时记录下来,一点一滴,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很多的作文素材,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资料库”以后写作文也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人物的观察:不仅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更要注重的是要观察人物内心世界,这样才细致透彻,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整体形象,写作时才能把人物写活,感觉如见其人。
(二)事件的观察:要求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是非曲直了解清楚,有些事令人高兴,有些事令人伤心和气愤,有些事令人感动。这些事均可为记事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景物的观察:无论是大自然的美,还是人工造化的
美,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因此应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纸和笔,把看到的美丽景色记录下来,可做景物描写的好素材。
(四)多角度的观察:学生生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角度留心观察周围的新鲜事,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会、文体活动,各种体育比赛都是很好的素材。如放假期间和家人一起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从这些现实生活中捕捉一些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道德水准,以及生活水平、国家的前景规划,这都是我们写不尽的素材。
(五)结合想象去观察:如观察雪景时,看到麦田里有麦苗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想到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使单纯的雪景内容更富有内涵,描写更有意义。观察笔直挺拔的松树时,要抓住它四季常青,不畏严寒酷暑的特点,想到日夜坚守岗位、保卫祖国的战士,可托物抒怀,抒发自己对他们的敬慕之情。
三、素材与积累是写作的前提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无内容可记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素材。叶圣陶老人曾经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越充实,体会就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就越扎实”。所以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到生活中去积累。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书本为导师,进行语言的积累,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下锅的难题,这方面一是通过日常教学中有重点的进行一些短文、片断和景物描写的锻炼;二是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我喜爱的格言、名人名言摘抄、歌后语集锦、诗词朗读”等活动,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以生活为导师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认真去观察获取。这方面一是注意平时的积累,通过写日记、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多观察勤动手、爱动脑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有目的、有重点地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某个人或某一件事的每个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发散思维创新
关键词: 中考作文 误区 作文训练
一
在语文升学考试中,作文分值比重较大。尽管老师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整天忙于有形的、交给老师或家长的作业,课余读书时间少;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食堂之间,生活体验少,接触社会时间有限。积累的生活感悟少,课余阅读不广,动笔不勤,因此,作文水平普遍不高。老师布置的作文,一些学生抄袭作文选,断章取义,或是闭门造车,编出一些材料与故事来应付。在参与中考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我评阅了大量作文,发现中考作文存在许多误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的创新,内容显得空泛。
许多同学在作文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如采用日记体、小标题形式,形式看似新颖。这类作文如果选材精当、语言精练、角度新颖,就确实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可以获得高分。但许多同学东施效颦,把这样的作文写成几件毫无关系的几件事情的拼凑,读了让人觉得生硬。这类作文流于新式创新,而内容空泛,背离了写作考试的原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级学生写作时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纠正学生刻意在形式上创新倾向,把重点放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上。
(二)追求语言的华美,情感显得苍白。
随着文情并茂的满分作文的出现,中考作文文风也渐渐变得浮华起来,出现了学生大量片面追求好词好句现象,作文的语言也显得靓丽,但整篇作文读下来就是辞藻的对砌、华美语句的铺排,却少了真情实感。老师阅卷时感叹于学生词句积累的基本功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作文中本应多彩的情感却显得十分苍白。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细细体会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如《背影》、《白杨礼赞》等,领悟这些作品感人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的一腔热情。
(三)作文体裁不限,变为体裁“四不像”。
随着对审题要求的降低,中考作文文体要求一般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对初三学生而言,写作一般是以记叙文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而中考作文常常出现文体不分的现象,有的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景物的描写用说明的方式;有的在叙事过程中突现一段议论,让人读了以后把握不清文体。这说明在平时应考训练中,作文指导无序,没有分文体训练,导致学生写成了大杂烩一样作文。
(四)作文中“我”的缺失,使行文乏味。
在中考作文中存在大量文采一般的作文。这类作文“我”的情感缺失,本来可以写得丰满的作文变得枯燥无味。作文中的母亲都是讲大道理的,经过母亲的教育,“我”知道错了之类。母亲的形象呆板而统一,显得公式化。写老师也一样,千人一面。生活中和母亲交往真实的细节没有被发掘出来,写老师,就是写老师严厉的一面。这样的作文连自己都没有被感动,怎么能感动阅卷老师呢?
(五)写人记事流于平淡,显得泛泛而谈。
学生的考场作文中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写人记事流于平淡,显得泛泛而谈。在作文的选材中,简单地复制生活,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叙述事情没有主次,没有详略,不懂得通过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表达自己的感情。选材陈旧,甚至是编造材料,这样的作文显得简单化,当然难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
对初三学生来说,提高作文能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要依靠平时的积累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精读与泛读结合,做好阅读笔记。同时,针对作文写作尤其是记叙文写作,从基础开始扎实训练。
(一)学习范文,仿写作文。
学生的阅读积累少,而在学习课文时,一些教师偏向于对教材面面俱到地分析,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一一分析,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因此,在课余,我找出一些材料要求学生学习范文,仿写范文。如:“翻腾着的紫红的朝霞,半掩在白杨树的大路后面,向着苏醒的大地投射出万紫千红的光芒。逐渐,拨开耀眼的云彩,太阳像火球一般出现了,把火一样的红光倾到在树木上、平原上、海洋上和整个大地上。”请展开联想,以后还有怎样的景象发生?人又会有怎样的活动与思绪?续写200字。这道题目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这样引导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阳照样终于冲破了云彩……要善于抓住景色的色彩变化来表现朝阳的景色之美。朝阳之光由弱到强,天穹之色由暗到明,重在描绘朝阳的形态变化,把日出过程中太阳的形、色、光的细微变化,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描写更生动形象。这样引导学生观察之后,学生动笔,描写显得生动形象。
经过这样细致的点拨训练之后,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作文中的景物描写显得有层次、有文采。
(二)互阅作文,取长补短。
学生的写作视野是由他的生活范围决定的。学生通过互阅作文,可以看到别人的缺点,也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有位同学写自己一次从失败后重新获得信心的事。开头这样写:“当竞赛成绩揭晓后,我得知名落孙山,心情很沮丧。”但学习了其他同学的作文后,改成:“当竞赛成绩揭晓后,我得知名落孙山,心情就犹如当时的天气,阴阴沉沉,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改,作文显得生动多了。
(三)缜密构思,言之有序。
在写作文时,有的同学不知从哪里下笔。其实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看到眼前优美的风景,心中萌发真情、浮想联翩,但真正动笔时却词不达意,这是因为平时语言积累不够。除了要过语言关外,理清写作思路也很重要。写作时,学生应根据作文的内容缜密构思,确定写作的顺序。如,2010兰州中考满分作文《乡村让我陶醉》:“乡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乡村是一个静寂的地方,乡村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乡村是一个纯朴的地方……――题记”作文开头用题记写出了“我”对乡村的印象,接着描绘了乡村的秀丽景色,再描写乡村人淳朴的性格,最后用“我”对乡村总的美好印象结尾。作文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四)用心感悟,融情于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是飞鸟,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景物,然而一旦印上了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就会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因为人们对同一景物的喜好程度和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写景的时候,学生要努力抓住自己瞬间的独特印象,让笔下的景物烙上真切的情感,这样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能力;写作兴趣;观察与思考
写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描写景物,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多数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观察流于空泛。一描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等等,但是,春光如何明媚,百花齐放是什么样子,鸟语究竟是什么声响,花香又是哪般味道,他们却往往说不出来,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笼统和模糊的,既不形象生动又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读者就更不会从习作中感觉到阅读的快乐了。那么,怎么才能观察细致,下笔有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窍门。
一、抓住景物特征
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怎样才能更好的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在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加强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平时就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对那些有自己特点的事物也就格外留心了。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纵然是同类事物,也有互相区别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水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比如山,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秀美挺拔。如课文《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写漓江水时,就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桂林的山时,则抓住了它的“奇”、“秀”、“险”的特点,给读者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如临其境。可以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观察就成功了一半。写景自然也就成功了。
二、明确观察点和观察顺序
坡有诗云:“横看侧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观察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景物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选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仔细看清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轮廓以及景物各部之间的关联,按照顺序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描写的景物才有层次感,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具有远近虚实浓淡关系,让人产生美感。只有这样,景物描写才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读者仿佛也能随你的目光一点点地去看。总之,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俗话说的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息,更不能乱写一通,使读者如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三、分辨景物的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姿多彩,不同的季节,景物的色彩各有特点,即使同一种颜色,也会有深、浅、明、暗的区别。比如《火烧云》一课,作者用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描绘火烧云色彩。这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全过程后,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因此,我们对观察的景物的色彩要善于分辨,我们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对捕捉到的美丽的色彩要随时按下“快门”,把丰富多彩的景物存储在大脑硬盘里,在写作时,遇到写景的环节,就水到渠成写出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色彩鲜明具有个性的景物出来。
四、对比观察景物的动静态变化
作为景物本身,“静”和“动”是共存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相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想把静止的景物写活,就要把它“静”与“动”两种状态都表现出来。景物有的是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有的是在生长、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比如树木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前后比较,就容易抓住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
五、描摹景物的声音
一、师生合作,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作文新课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乏味叙述或凭空捏造事实,更甚者乃“无病”。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师生形成一种共同探讨的合作关系。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如:选材、人物描写、抒发感想等方面,这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其实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教”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让学生的习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既“情文并茂”,又能流露个性。这样,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基于对学生长远的教育眼光来讲,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也能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二、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学生说话由短变长,产生写作兴趣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特别害怕作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生活面、知识面狭窄的因素外,关键还是受到了“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节如何从引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形成最富有创造力的心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产生写作兴趣,成了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应首先抓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并使二者紧密结合。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师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较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愿订阅,争取每人订阅一种有益的书刊,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或在网上阅读;也可以在征得学生许可的情况下,每周用一至二个晚自习让学生进行“文艺晚餐”,每次20分钟左右。“晚餐”时,语文教师将自筹的或通过图书馆借阅的报刊书籍搬到教室,让学生自由选阅。这时,同学们就会各行其是:有的看报,有的读书,有的摘抄优美词句,有的写心得体会……“晚餐”就会十分丰富、活跃。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寻求写作与“说”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借鉴《演讲与口才》中“一分钟讲话”的经验,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两分钟讲话”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两人一组,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对待,讲话力求生动形象,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可以是一段新闻、一段名言、一个成语故事、一件身边的事等。讲话完毕,互评优劣。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由开始的朗读摘抄的材料,发展到后来的抽签即席演讲,说话就会由短变长,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会使学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收到了读促说、说促读的双向效果,这样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三、训练学生充实写作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一是人物描写。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同时要抓住人物特征,体现人物性格品质。二是景物描写。在指出景物描写要求的同时,要学生做到描写景物必须细致观察。景物的描写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方能写好景物,并处处体现其特征。说清楚景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及音响、气味等方面;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都有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描写景物应有不同的观察点或线路,并运用多种的描写角度,如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等。三是事件的记叙。培训学生写事件记叙,必须指导学生选择的材料要有新意或推陈出新,要详略得当,与中心有关的要详写,与中心无关系的略写或不写,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时间或地点。让学生知道记叙必须有一定的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可以是人、物、景、情(可变化)。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去写;倒叙,先交代事件的结果,再按时间的顺序去写,结尾照应开头的结果;插叙,在事件的发展的过程中,另一件有关的事情的记叙;补叙,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补充事件发生的背景、新出现的人物的介绍等。
四、抓好作文修改关
贾平凹的《风雨》可谓神来之笔,整篇文章,只字未见风雨,却处处皆有风雨。在他笔下,风雨就像魔术师一样,让一切景物任意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仅仅写了六种植物,五种动物以及老人和小孩,从植物、动物和人物三个方面,巧用侧面描写,将风雨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描写那只断了牵绳的羊时,感觉那只受了惊吓的羊就活生生的在眼前,慌乱的从栅栏里跑出来,撑着四肢在空地滑行,直接撞到树上,又被吹得跌进了粪堆,由白羊变成了黑羊。不仅让人感觉幽默诙谐,也看到了风的猛烈,一头如此重的羊,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身形了。这可见作者的功底非一日之功啊!
作为初中生,我们的写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加要多看看名家作品,学习他人的写作手法,运用的自己的创作中。我们不说学得如火纯青,但像《风雨》中的侧面描写,我们就可以适当加以模仿应用。比如说描写某个人的心理,我们可以借助写她身边人的行为举止来侧面烘托。在《风雨》中能有如此形象的风雨再现,还有一个写作特色——巧用动词。比如说第一自然中就运用了“鼓”、“陷”、“倒”等13个动词,直接写出了风雨,又特别具有节奏,即使从未体会过风雨的人,此刻也能在一系列的动词中感受到风雨,它是那么的猛。
除了借助动词和侧面描写比较突出,还有一个结尾的写法,也值得我们模仿。前面一直是紧张的风雨画面,但结尾写老人悠闲捶着腰腿,小孩们则惊喜的放着纸船,画面一下子变得温馨动人,没有丝毫的风雨紧迫感,让读者眼前焕然一新。写作文就是要让读者越看越有味,而《风雨》就做到了。
不管读什么,都要善于取其精华,《风雨》当中的侧面描写,动词妙用以及结尾艺术,若是能活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那么你的作文必定也会吸引人的眼球的。
一、观之有序,思之所依
观察有序,作文才会有条理,观察无序,作文就难以做到层次清楚。观察时按怎样的顺序,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因此,那种规定学生在观察时套用某篇课文中的某种观察顺序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观察的目的、认识的实际需要、事物的特点、观察的角度来自己确定顺序的能力。
例如,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动与静,着力表现景物形态特点比较起对景物的声音、色彩、气息、质地等进行描写来,对景物形态的描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当我们对景物进行描写时,既要表现景物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景物的动态变化。什么是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呢?下面让我们来作个简单的了解。如一段对华沙美人鱼的描写:
那是一座高达五米的铜雕纪念碑,上半身是一位端庄娟秀的美女,她左手拿着圆形的护身盾牌,右手高举着一把古拙的宝剑,目光炯炯,义无反顾地注视着远方。她的下半身双腿雕着鱼鳞,其终端是一个翘起的鱼尾。在她的膝下波涛翻卷,浪花激溅。
这段描写先写出了纪念碑的高度与美人鱼的面貌,接着从左手、右手、目光一直写到双腿和膝下。对于双腿,还具体写到雕着的鱼鳞和鱼尾,这样,对于美人鱼形象的描写就显得非常完整。因此,在指导学生对景物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好一个角度,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且根据观察的顺序进行思考及进一步的描写,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文章观察有序,有条不紊。
二、言之有物,情之所系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情感,而不是冷冰冰地教学生写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花拳绣腿”,因此,要求学生作文训练中要言之有物,就必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见解,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例如,在作文《我最要好的动物朋友――》的训练中,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先让学生观察动物外形,例如,先观察这动物总的形状怎样,然后再从头、眼、耳、鼻、口、牙、羽毛,到上下肢、爪子、尾巴等部分的顺序依次观察。但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回忆一下自己与这个小动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难忘的事情,因为题目中的文眼是“动物朋友”,因此,写作的重心应侧重于写“我”与这个动物之间的友情,有个学生这样来写:
我有一位可爱的动物朋友――兔子,它的名字叫做白白,因为它有一双红宝石似的眼睛,镶嵌在毛茸茸的头上,而且一双长长的大耳朵非常迷人。因为它的外形特别可爱,所以是我最好的动物朋友。
这段文学虽然描写得很细致入微,但是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启迪学生:既然白白是你的朋友,那你们之间有没有发生过矛盾呢?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你们的友谊是不是更上一层楼了?经过老师的启迪,学生又这样写道:
一、以读促写的策略
1. 仿句子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课文要细细品读时说:“阅读时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因此,仿写句子是初学写作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语文教材有许多文章的修辞手法、好词佳句运用得非常精妙,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悟,并适时指导练笔。例如在教学《师生情》一课,可以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句式写话。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写话。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仿片段
仿片段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当学习了中心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学生仿写前,还要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学《尊严》一课,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品悟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适时指导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随即训练学生写一个片段:仿照写法,选择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一个熟悉的人某个特点。这样迁移文本片段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3. 仿篇
仿篇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因题材和体裁不同,表达的方法和表达的顺序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选择经典和示范性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去体会发现写作方法,弄清课文重点写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具体叙述的。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弄清本文的叙述方法:整体――部分――整体。接着教师抓住事物特征,引导学生感悟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再如教学《凡卡》一课,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文本中凡卡回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再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尝试运用插叙的表达方法把故事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这样依据课文教学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宽文本视野,寻找练笔空间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关键点进行练笔。
1. 合理想象补白
想象力不仅对习作极其重要,也与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课文中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例如课文中配有的插图、课文的省略号、课文中省略的心理活动或语言、神态、动作等。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教师应利用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诱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自由补充。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可以在学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这处表现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的地方时,教师要抓住了“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顺势诱导:“围观的人在议论些什么?”然后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学生尖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最后设计了小练笔:把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写下来。这样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相得益彰。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叙事不具体,故事没有波澜,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尤其是一些小说,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具体起来,就会丰满起来。又如,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倒叙的手法,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描绘画面,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又如,《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会散文的写作,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来开头和结尾,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如何写得有理有据,让人认可,叫人信服,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说理不够透彻,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建构文章,做到说理充分有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