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装厂实习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装厂位于村子的最北边,紧邻环城路,租用80年代的小学校舍作为生产基地,基本的室内外装修和设备购置完毕,服装厂招募了村庄附近的近50名工人,宴请了包括村委书记在内的一些头面人物,又走了一些法律程序,终于在今年6月6号正式挂牌成立了,取名高溢服装厂。高溢是老板儿子的小名,从中不难看出一个乡镇企业老板的抱负和希望。
服装厂的规模不大,生产流程也不复杂,主要包括联系客商、原料采购、原料加工、成品生产、成品检验、贴牌包装、装载发货等环节。其中,老板负责联系客商、发货签单。工人们根据工作要求和兴趣特长从事中间环节。
我所在的成品检验就是按照老板的各项要求,检查成品衣物是否达到标准,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决定衣服是否可以贴牌包装。如果达到标准,当然可以。如果没有,就要报告老板娘,追究成品生产环节的的责任。
无需隐讳,乡镇私人企业的工作环境很艰苦。每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早上7点到晚上6点半,午饭休息一个小时),单调而重复的工作对于工人的身体和心理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人抱怨,几个人跳槽,还有一名妇女中途中暑被送到医院,但是没办法,工厂的制度是严格的,工厂的利益是至上的,你不行有人行,你不愿干有人替你,老板常常这样说。我时常想,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剥削工人。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但是老板说的没错。你可以选择进入或者不进入这家工厂,但是一旦进入,你就只能接受工厂的安排,哪怕它有些不近情理。主人翁地位、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是与这些工人不相关的东西,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每天几十块的工资。何况这也不是一两家工厂的事,我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这样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从事制造初级产品的工厂,那里的工人是怎样的生活状况。我真心的希望有一天,能使我们的“中国制造”或“中国创造”畅销全球的不再是我们廉价的劳力,廉价的原料,而是我们不可替代的科技和层出不穷的创意。而且那时,我们引以为豪的也不再是GDP总量,而是每个人尤其是最普通的工人能够体面而有选择的工作,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
关键词:服装专业 生产实习 职业能力
笔者学校服装专业是江苏省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十几年来,形成了“产教结合”的办学特色。笔者作为一名服装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产教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生产实习中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
1.企业环境适应能力
教学活动的场所通常是教室、实验室或实习室,和企业的生产环境、文化氛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对企业的环境不了解。实习中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或者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这无疑会给就业者带来负面影响。产教结合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状况。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厂是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进入工厂进行实习,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工厂的环境布局、生产工艺流程等场景,为学生实习提供预适应期。尽管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整和,调整布局,模拟生产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和实际环境有差别,且难以模仿企业的文化氛围等软环境,效果仍然不佳。
2.操作能力
职业学校专业课的教学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技能的形成要遵循实践逻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感知、形成联系和自动化。自动化阶段是最高阶段,需要在大量的练习或实践后才能获得,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很难做到的,大部分学生在感知阶段就终止了。而产教结合则在一段时间对一项技能进行反复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技能水平就有明显提高,通过反思学习中的质量问题,学生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服装企业的生产基本上采取生产流水线的形式。这种形式质量好、效益高,学生刚进入生产车间,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进行流水作业。实习期一般都是单件制作,一件服装从裁片到成品,不存在工艺程序分解,学生在校期间这方面的训练几乎是空白,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有一定难度。如在组内工序的分配上,组长必须把产品的工序一一进行分解,然后再分给组内其他同学。这个过程既考查学生对已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情况,又培养学生统筹安排的能力。刚开始,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指导,待学生熟练后就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期间学生遇到的工序分配不合理、安排不科学等问题,都将由学生自己解决,这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有帮助。对于初次参与生产实习的学生,教师必须进行讲解和相应的示范。
4.团结协作合作能力
在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之间,只有相互协作,企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无论做何工作,协作的精神都是必需的。生产实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在小组中有独立的工序,但一个组的产量、质量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只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协作,组内的产量、质量才能上去。因此,每次实习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如依据质量、产量并突出成员之间的协作效果,评选本次实习的先进小组及先进个人等,既激发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让实习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发挥协作精神。
二、生产实习中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1.实习前期强化训练
把学生集中到车间里,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强化训练有两种:一种是模仿工厂的情况,将学生分成流水线,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一定数量的成衣;另一种情况是每个学生都训练缝制两至三种同样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是工厂经常生产服装的重点部位,缝制时均具有一定的难度。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做得又快又好。
2.合理组织,科学管理
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就要在管理上做到规范。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专业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要通力合作,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企业生产效益出发,力争在技术上、质量上使学生达到工厂要求,少出不合格产品,把企业损失降到最小。
3.防止倦怠,维持热情
实习生对新环境、新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有一定的持续期。生产实习为教学服务,实习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应把握实习的最佳时间,当学生的技能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实习兴趣还没有走入低谷时,应结束实习,维持学生的热情。
4.及时鼓励,善于总结
都说我们80后出生的孩子是21世纪的小主人,大多数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惯着我们,生怕我们瞌了,碰了的或着有点闪失。
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也不在是娇生惯养的小孩子了。马上步入社会的我们还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已经学了五年多的服装设计,当时学服装是觉得缝纫是一门手艺,即使将来老了也不会为了养家糊口而找不到工作,多一门手艺就不会挨饿受冻,就不会被人欺负了。我觉得当今社会还是学一门手艺是最重要,最实际的。
很多快要毕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学历很高在选择工作方面要求太高,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很有信心。自信是件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反而对自己在找工作方面不利,找来找去还是最低极的工作,每天想着跳巢不好好的工作,换来换去自己一事无成,当看到朋友同学争了很多的钱,过上幸福的日子很着急,回想自己当初认真做好一件事一份工作该多好。
现在学习服装设计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我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学习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对生产制作服装并不了解。现在通过在工厂实习对生产制作服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觉得现在应该打好基础,从最基本的缝纫开始学起,应该试着扎每一道工序,了解每道工序的步骤,熟练的进行缝制,当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上裁剪,后整理等部门。裁剪是要把布料裁成各试各样的布片,打号,进行检查,最后发到每个班组。后整理是进行剪线头,清洗最后打包装。把每个部门都了解透了,在学习打板推板,最好有个师傅带着,这样学的会快些,能熟练的推出各个型号的板形。然后进行自我设计,先给自己制做,然后把它穿出去。在适当的时候参加一些设计大赛,参加大赛只是想对自己这些年学习做个总结,但是比赛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众在参与。平时上街溜达的时候,要观察每个行人的服装,通过他们知道流行什么样的服装,每个人的眼光不一样,穿着的服装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眼光,也了解大众人都喜欢什么样的服装。品牌服装到底好在哪,每个品牌服装它的独特之处都在哪,它的做工都好在哪?平时在看看一些杂志,了解当前的流行趋势来做为参考。当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能力的时候,或许考虑开个小型的服装厂,主要是生产牛仔裤,是为个子矮的人设计。因为我的裤子买回来都要改裤腿,我是学缝纫的改裤腿很方便,但是有很多人他们不会啊!会觉得很麻烦。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专卖店就更好了,方便更多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但是我会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关键词:“产学研销” 双赢模式 服装设计 应用研究型人才
检 索:.cn
Abstract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stuming economy in China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of fashion design. To achieve the goal,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fied morality should be educated,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Currently, our country is undergo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of intensive labor has been replaced by that of intensive technologies, leading a radical shift of economic and managing activities on the requirement of practical talents in fashion design.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marketing can achieve win-wi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guarantees the scientific, sustainable and feasible education of those practical talents. Only with people-based and market-oriented notions and through extended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can a practical way be found.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Marketing; Win-Win; Fashion Design; Practical Talents
Internet :.cn
一、“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培养服装应用研究型人才探讨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中国加入WTO后,轻工纺织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服装进出口贸易都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内销市场的活跃。企业和品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地培养需要良好地学习环境,需要强有力地校企合作。那么怎样建立长期有效地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实现“双赢”,我们这里通过实践证明“产学营销”模式就是培养服装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最好办法。
1.“产学研销”双赢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产”即包括开设校办工厂:分为企办工厂、校办工厂、校企合办工厂。“产”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生产、产品、产值等内容,服饰产品包括产品研发、打样制版,生产、包装与运输等过程,这是工厂企业的实践环节,培养服饰人才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这是掌握服饰技术的关键一环。
2.学:主要是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学习服饰的基础理论、服饰绘画的表现能力、服饰材料的认识、从设计到纸样再到工艺的全部过程、服装发展史、流行趋势的认识、生产管理与服饰营销的知识内容。
3.研:即研发、科研、研究等内容。在导师的带领下组建研发团队,专门针对服饰品牌做产品研发,技术研发和材料研发等,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实现产品教学、项目教学、纵横课题教学等教学改革模式或方法。
4.销:就是让学生全程参与服饰营销过程,了解产品的品质、价格、销售对象、客户心理,产品档次,销售场合等内容,掌握营销的技巧与方法,为企业增值创收,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实现产品最大价值。
“产学研销”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是实现“双赢校企合作”地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校企合作培养服装研究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图1)
(二)实践价值
创建“产学研销”双赢校企合作模式,抓好两个平台、四个模块。两个平台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四个模块指的是实习基地、研究中心、校办工厂,形象展示厅。两个平台、四个模块的校企合作是实现双赢的保证,只有在实现了双赢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地校企合作,也只有实现了双赢的长期稳定地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本科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此模式详见图1。
企业和学校是两个培养人才的平台,学校产出人才,企业产出产品,优质产品需要优秀人才,虽然两者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合二为一才能形成强大优势。如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就能创造更多优质产品。企业要发展,需要高尖精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科技是生产力发展地原动力,人是主体。学校要发展,人才要找到出口,需要企业提供人才就业机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通过“双赢”达成共时,需求合作科学方法,特此建立四个模块:即建立校办工厂、研究中心、实习基地,形象展示厅,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销实质性地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办工厂,就近解决学生实践、实习,即缩短了距离又节省了时间,效率就会更快更佳;创建研究中心和形象展示厅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展示品牌形象并实现盈利,实现真正地双赢。盈利越大,合作就越深远。平台是基础,模块是行动指南,培养人才是目的、实现双赢是必然结果。“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培养本科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我们既要较快地培养优秀人才,又要较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做到两全齐美。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目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改造工程,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讨都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的方法。本项目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研究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销”双赢模式形成;
2.在“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图2)
3.在“双赢”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本科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人才寻求到一条科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形成
1.建立校办工厂(企办、校办和校企合办),培养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企业就近获得了人才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并能实现较大盈利。学校能实现对人才的 “五个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专业技能:(五个方向)
1)服装设计:服装绘画、手绘设计、电脑设计、材料等能力培养。
2)服装工程:服装结构设计、版房工艺、纸样设计与制作等能力培养。
3)服装营销:服装批发、零售、专卖等知识能力培养。
4)服装管理:服装厂房管理、质量检验与跟踪、运输与储存等能力培养。
5)品牌策划:服装CI策划、服装品牌、服装策划能力培养。
(2)市场实践能力(五个市场):
1)面、辅料市场:原材料,主体材料、辅助材料、装饰材料等市场。
2)成衣市场:时装批发、零售与专买。
3)资料信息市场:流行信息、生产定单,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信息市场。
4)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批发、产品零售与专卖、网络销售等市场。
5)人才与生产一线市场:人才市场为人才供求信息,人才应聘技巧、人才交流等市场。生产市场为原材料加工、产品加工、产品护理与物流等一线市场。
(3)岗位能力(五个岗位能力):
1)聘岗能力:为什么来应聘?凭什么来应聘?请你做做看。
2)在岗能力:独立运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能力。
3)顶岗能力:客户需要什么?市场需求什么?企业该如何运作?
4)跨岗能力:相同岗位能力、不同岗位能力、非能力岗位。
5)转岗能力:专位岗、复合岗、平行岗、顺序岗。
(4)五动能力(五个体能)
1)多动手:动手能力培养是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是实践的直接参与者。
2)勤动脚:多跑市场,时刻走在市场一线,脚是实践的间接参与者。
3)灵动眼:观察市场动态,观察生产过程、眼睛是实现实践的见证者。
4)好动嘴:推广业务、推销产品、传授技艺等,嘴是实现实践的传媒者。
5)善动脑。分析思考,全身协调,统一指挥,脑是实现实践的领导者。
(5)教师教学能力(五培五法)
1)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出真智、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零距离培养人才和培养零距离就业人才:人是主体,就业为导向;
3)“2+1”“3+1”“三创能力”创新、创造与创业人才培养;
4)人才竞赛与竞技能力培养:参加行业竞赛活动,扩大横向技术交流,参与行业活动;
5)“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力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检验理论的真实性,让教师做理论深入实践,并做到胸有成竹。
2.学校广泛与企业、行业加强横向交流,建立深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
3.三个导师制,即专业教师、辅导员、技术指导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艺,加强“五实”建设:
1)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实训、生产实训等;
2)实习:认识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3)实践:校园实践、市场实践、社会实践等;
4)实验:原材料实验、样板实验、新产品实验等;
5)实操:设计制作、工艺制作、产品包装、运输等等。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服装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培养工程技术研究型人才。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学校建立服装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做技术公关,产品研发,学校可以同时与多个企业和多个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甚至学校还可以创办服装工程科技协会,让企业和社会各方工程科技人才来到学校这个轻松的环境当中研究、休闲娱乐和创新,同时让学校师生全程参与科技研发工作。企业把科技研究放置于学校,如设计部、工程部(板房)、实验室等设在学校,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做好长远人才计划,学校提供场地和人才支持和科研公关等。
5.建立学校形象展示厅和销售区、指导学生参与展示与销售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产品,实现自身价值。
6.学校与企业对工程科技人才实践培养对照分析。
(三)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拟突破的重点: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企业不能只考虑盈利为目的和短期效益,而应考虑长远发展,实现人才最大价值,与学校一起承担启培养人才的重任,奉献教育,奉献社会,为学校实训场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学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机会,重视工程科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把握好人才进口的同时,还要严格把关出口,加强对人才培育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也为企业分担解忧,提供更多的科技研究支持和输送对口人才,度身定做,保质保量。企业和学校建立订单式培养人才,量身定做,强势打造。
2.拟突破的难点:建立校办工厂,实习基地,科研中心、展示厅实现四位一体。在“双赢”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培养服装科技应用研究型人才。(图3)
三、双赢模式下培养服装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特色
(一)培养人才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对经济发展及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市场为向导。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机制。
(三)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我国建设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四)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图4)
四、“产学研销”双赢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体系
(一)积极推进“产学研销”过程的“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实习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规划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三种导师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根据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大纲等有计划地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实习基地开发。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
(二)建立实现双赢的长效机制。企业要盈利、学校要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双赢要全权合作,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切可行地科学方法。
(三)设立企业就业干事,作为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参与到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为适应改革,变传统学校的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为三支队伍,不但有效地管理了校外实习,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
(四)健全“产学营销”教学实践过程指导的管理制度。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指导、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教改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
(五)建立“产学营销”基地和实习教学基地,聘请“实习指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和职业培训工作。“实习教学基地”有别于单一的实习基地,强调了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是学院把课堂搬进企业开展校外教学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当地经济 共赢 校企合作
一、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涉外职业院校。目前学院与国内外274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67家用工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近年来,学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建立办学咨询委员会、签订协议书和设定合作项目机制,大胆探索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
(一)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实践就业处
我院依托投资主体――河南吉星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并通过公司董事会与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有紧密联系的国外企业建立联系,聘请友好组合、大山组合等厂长经理,部门学生家长与我省职教专家为成员,成立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每年八月份召开一次会议,对学校每一个阶段的办学情况进行总结与会诊,探讨学院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方向、内容以及探讨深化校企联合办学的有关事宜。
(二)与相关校企合作企业签订协议书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一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我院结合学院实际,坚持自愿、慎重、灵活和择优的原则与国内31家,国外243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形成校企合作关系。
(三)设定合作项目,产教结合、产教互动
学院择优选择本院优势学科机械制造专业与日本企业设定合作项目。2011年10月21日,我们学院派出三位老师到日本中电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品质部长和车间主任职务。他们长期蹲下来,与企业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不高,常有30%左右的产品需要返修。于是他们通过研究,改进了关键部件的生产工艺,改革了装配流程,结果使产品的返修率降低到3%左右,每年可为企业节省300万元资金。在教师下企业挂职的同时,我们有计划地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优秀职工来校给学生上课。2012年,学院有两批教师到日本企业挂职锻炼。另外,50名企业员工到学院接受继续教育。
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企业职工进课堂讲课,从而形成教人才交流特色。这是校企联合办学中,实现校企双赢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做法。
(四)订单式培训
目前,我院与274家国内外用工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学院开设“大三班”“友好班”“若叶班”,为日本大三、友好、若叶组合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开设了韩国就业班,学生通过韩语考试可赴韩国就业1~5年。
(五)设置实践教学科目,深化校企合作基础
成立了全国大专院校里独一无二的处室――实践就业处,在负责学生就业的同时,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各环节。确立了“大力支持周末的各种实践活动,确保暑期社会实践全院参与,鼓励寒假参与社会实践,抓好校内外顶岗实习,提供国际就业的平台”的方针政策。
二、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规划
(一)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来把控学生的实习实践,如将学年的实践:课堂实习、周六日实习、寒暑假实习、毕业实践定位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每学年4学分)的考评,来保障学生实践的开展;前期规划:制定好每阶段的实践方案;动员学生:开展动员大会,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发动学生自己寻找实践的地点;联系实践点:学院层面联系相应的企业及公司实践点;学生利用身边资源来寻找实践点。学生实践点的确认:结合学院提供及学生自行寻找的来确定学生实践点;实践的指导:制作相应的实践要点、注意事项、安全防范措施;阶段实践总结:总结优点,发现不足并确定实践中做得不好的20%学生为实践待提高学生;实践提高:抓住实践中20%实践待提高学生,制定实践待提高转化方案,综合利用所有资源来分阶段提高这20%的学生,确保实践工作的深入及有效全面开展。
同时,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体系,实践就业处的教师主要负责学院学生实践的大方向,各系部主任分别负责本系学生实践情况,并承担起20%实践待提高学生转化的主要任务。体系内人员将共同建设学院实习基地。
(二)周六日实践
周末社会实践,以开展“投入社会实践,领悟涉外文化”活动为契机,对学生周末社会实践每月定期统计,对反映的实践时间、参与度及实践形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辅导员到系主任一同对实践待提高学生进行引导。
在学院的努力下,学生对于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在平时周末双休日,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项目和社会上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并且部分学生自行开展各种创业小实践,如奶茶店、特色饭馆等,参与率达到80%以上。周末学生社会实践,原则上是动员学生自己找。
(三)寒暑假实践
寒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人数占学院总人数1/3以上。本着自愿的原则,学院先统计有意向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然后进行整体上的安排,最终确保寒假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暑假社会实践,在前期进行引导社会实践的引导、中期通过和实践点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全程监控,后期开展总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确保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最少做满2个月,并上交8篇实践周记及开学返校后的1份暑期社会实践统计表。
2012年暑期有97%的同学都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或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在家乡的小企业里打工,或奔赴父母工作所在单位和他们一起打工,或在自家开的门市商店里帮忙。实践学生比较集中的有:去学院组织的苏州新亚电通电子厂,从开始的48人到坚持到最后的29人,主要从事流水线工作;有学生通过上海恒道信中介公司找到的苏州华硕电子厂,一共进厂12人,主要是从事流水线生产。还有自己寻找的: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化妆品店做管理和销售、建筑工地上做质检、测量和施工等。还有做仓库管理员、保安、网管,餐饮店做服务员等。
这些实践之中,到电子厂的学生收入较高,基本上月均2000元以上,其他行业的基本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无工资或少数的几百元。在时间上基本在2个月左右,少数暑期工作将近3个月。
通过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学生深刻体会到我院特色思想教育的魅力,真正地让大家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把社会当作一面镜子,把我院特色思想教育当做翅膀,找到好的方法,改变和成就自己。另外,对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创业启发、管理经验等均有较大收获。对于我院的教学工作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的有效应用,同时也让学院知道了教什么,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及方向。对于实践所在企业来说,也知道了哪里有好学生,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加强我院与实践点的联系。
(四)毕业生国际就业市场
学院依托主办方河南吉星公司20多年来建立的国际就业合作关系,并与国内10余家国际劳务派遣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使学院教学内容、毕业生出国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与中部六省唯一的赴韩就业窗口――河南新县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毕业生韩语考试合格,就能参加韩国企业选拔到韩国就业。截至目前,河南吉星公司已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家中小企业派遣1.8万多名毕业生,为信阳市内县区累计创外汇50多亿美元。国际就业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高薪就业的机会,同时为他们锻炼技能、开阔视野、学习经验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院的实践教学工作,在“干中学,学后干”以及“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工作理念下,锻炼了学生自我推销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克难能力等,提升了学院学生的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校企合作办学,为我院学生今后的成功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实现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县经济的共赢
(一)校企合作对学院发展的意义
1.让学院的特色素质教育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得到巩固与提升。我院的素质教育:诚信、主动、助人、改进等理念都是基于现代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要求所提炼出的,学生因为涉世不深,不能很好地体会每周一次的思想教育课的重要性,通过在企业中的锻炼,可随时体会到这些理念的现实性。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院的素质教育。
2.深化学院技能教育。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用这种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
3.推动学院的创业教育。创业若想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有新意的创业切入点。若学生平时只待在学校,很少与社会沟通的话,则不能够发现生活及工作中有哪些地方有需要。只有通过多见、多做、多想,才能发现这些需要,找到好的创业切入点,为今后创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提升了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校企合作可以将我院的四大特色串联起来,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为我院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时代,只有展现并做强做大自身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学院才有持续、长久发展的生命力。这种特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特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院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对新县经济的推进
1.提升了当地企业员工的素质。在开展国际职业教育过程中,学院始终将综合素质培养放在教育首位。在对合作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时,一是注重培养思想素质。培训中从礼貌、卫生、性格、纪律、学习五个方面对进行量化考核,制定了严格的缺点自我检查和转化措施,每日考核纠正,指定专人帮教;组织召开民主测评会,相互检查问题,督促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将行为规范谱写成《行为规范歌》等歌曲,每日练唱,入心入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心中牢固树立了适应市场竞争的价值观并作为行动的指南。教育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传授与客户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团队合作,学会为了大目标的成功而忍耐和放弃,在行动上按照客户的要求和标准100%地搞好服务,让客户满意直至感动。
2.吸引外地企业到新县来投资办厂。通过学院校企合作,让国内外企业认可学院的素质教育,在到学院进行洽谈合作之际,认识新县、从而对新县的环境感兴趣,进一步对新县感兴趣。截至目前,已有许多外资企业到新县当地进行投资,如游围孜农场的建设,新林玉露茶等。这些厂子或产业的建设,拓宽了新县当地人就业的渠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为新县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新县总共还不到40万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地或国外就业,人力资源短缺,新县的各企业对于临时的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力缺口较大,想要及时找到相应的人员是很难的,节假日及企业经营的高峰期尤为突出。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在与学院合作的对口企业进行锻炼之后,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为新县农业、商务、建筑、焊接、服装、汽车、餐饮等行业的公司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保障,降低了公司的用人成本。
【关键词】高职学生 计算机学习 兴趣
一、引言
有一个学者曾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也就是说,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它带有感性色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中尽量展示计算机的神奇功能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能力差,而且没有任何升学压力,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
动力,这就使得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魅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创新,勇于打破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揣摩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多学习挖掘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满足学生好奇心,这样就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力,开拓他们的学习思路。例如,教师在教授图像处理这门课时,就可以让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照片,由老师按照学生的要求快速美化照片,例如更换背景,或者把不同的照片拼接成一张照片,从而引导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开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修饰照片,此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为接下来讲解关于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长期兴趣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电脑游戏是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之一。因此,在设计教学中把电脑游戏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在上课时插入一些精典游戏的案例,这样不但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也可以让授课内容更生动学生更爱听。尤其是学生在上机实习课中,可以给学生找一些与学习联系紧密的小游戏,允许学生在做完当堂课学习任务后玩一下。此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得学生有了完成当堂课学习任务的动力,虽然许多老师都反对并且排斥上机的时候学生玩游戏,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关键是要老师把握一下,学生喜欢玩的游戏老师可以把关,只要不影响上机的授课质量,即使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玩一些与学习相关并且积极正面的游戏,也是大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
(一)培养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成于动手实践
课堂上讲解完基础的理论知识后,立即向学生提出问题由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应先“设疑”,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可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迷
惑不解、好奇关切的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机会.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每一位学生设计出培训的目标和方案。对基础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学生重点培养 ,目的就是要将他们培养成计算机操作能手。这些被我们培养出的计算机操作能手 ,无形当中成为了计算机专业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能手而自豪。对计算机专业别的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于社会。计算机学科也一样,每学期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到当地城镇去 ,深入到服装厂、鞋厂等企业当中去,运用自己所学 ,为当地父老乡亲进行实地服务,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是很有用的,是有市场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深入理解、浓厚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学习的动力。高职学校必须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和学生‘‘玩”在一起,共同完成所有的活动。例如笔者参与“网络管理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学到怎样管理网络、怎样处理故障等,同时在学习中对“网络管理员”的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更深厚的感情,有更浓厚的兴趣。这些将是日后他们学习网络知识、攻克网络难题的强大的动力。
(三)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应用软件的使用、网络的组建等,很少要求编程开发系统。在现实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使用专业知识比在课室和实验室的效果要好很多,如笔者讲授“局域网组建” 时,刚好学校扩建4间电脑室,经过学校和施工单位的
协商,同意给一间电脑室由学生按照要求组建。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完成,包括综合布线、电脑安装、交换机安装、电脑台的组装、局域网的测试等。教师在现场只对疑问进行解答,作必要的现场操作演示,学生每完成一个工序后,由施工单位的工程师进行验收,不及格的重新施工。经过一段时间施工,终于完成任务了。经过这样的实践,很多学生在实践总结报告中都提到只有专业知识一定过硬、动手能力强,才能把工作做好。知道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
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学科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曾艳,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 考试周刊,2013(43)
[2]王帆,激发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刍议 管理学家,2013(15)
[3]黄颖,如何激发职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新课程学习:中,2012(1)
关键词:经济法;工学结合;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92-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必修课,由于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覆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点众多,且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又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概括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因此,对尚未投身社会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是较大的。如何切实增强《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使高职学生真正达到能懂会用的目的,确需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程序设计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此,笔者就如何契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经贸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现状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提出了“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不仅符合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适应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过程中,在大多数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经济法都是被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安排的。特别是在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经贸类专业中,基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经贸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其在知识的结构中,就必然要包括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法律在内的非常广泛的市场经济的法律知识,通过加强对我国以及主要贸易国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以培养学生预防经济纠纷发生的能力为重点,使其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初步掌握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符合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经济法课程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培养既懂经贸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高素质经贸人才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二、高职经贸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能突出重点,不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
《经济法》课程由于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因此,对于非法学专业的高职经贸类学生而言,在学习中不仅会处处遇到抽象、专业的法学专有术语的问题,还经常感到知识点太多,难以掌握,从而容易滋生畏难情绪,影响了对学科学习兴趣的产生。此外,经济法属于法学体系中的内容涉猎很广,覆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既需要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又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的知识。因此,如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根据经济法学科的结构体例逐章讲解,而不是根据课程开设要达到的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必备的法律实务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处理职业中的法律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务能力,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来安排教学,突出实用性技能方面内容的教学重点,必然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经济法》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最终使该课程开设的目的不能达到。
(二)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法律课程由于涉及到众多的法律概念和具体的法律条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注重概念的解释,特别是对于非法律专业的经贸类学生,为便于学生理解陌生的法律专业术语,老师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间一般较多。但这种传统的以法律概念、特征、作用为主要知识点的理论讲授模式,使学生每节课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的大量概念,不仅在知识消化上存在一定难度,使学生作为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种种错误和不解;而且由于不能将抽象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与具体的实践生活、社会现象相联系,结果往往使学生不能理解法律的抽象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经济法过程中对经济法知识性的了解和掌握与经济法的实际运用存在着一定差距,理论联系实践不够,法律的适用性、操作性不强,导致课堂讲授的知识缺乏说服力。
(三)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老师一本教材、学生一本课一本笔记本,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且偏重于理论部分,学生采用的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应试学习方法,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的地位,缺乏自主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偏少,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由于《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单纯的法律条文又十分枯燥,如果单靠老师一味地说教来讲解,学生就永远只是课堂的配角和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果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缺少实训内容,未能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重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开设的目标,将实训内容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务应用能力。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讲授情况来看,由于相当部分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具体从事经济法实务工作的经验,甚至由欠缺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授课教师,由于授课者本身欠缺实际的经济法规训练,往往把经济法教授成单纯的法律条文解释学,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具体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无论有多么科学的教学大纲、适合的教材、先进的教育技术,如果在教学模式中未能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尤其是那些动手实践性很强的一些专业技能,单靠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学生应用能力和实务技能的培养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改革高职经贸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明确课程性质,确定教学目标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是旨在通过经济领域主要法律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未来在企业中工作时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巧,最终形成处理职业中的法律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务能力。因此,在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就必须向学生明确课程的性质,即该课程是属于应用型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开动脑筋、勤思考,多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各种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而且逐步提高应用具体法律规定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为参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课程开始讲授之前,我就首先明确,经济法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法律学科,死记硬背没有用,最终,还是要通过掌握法律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由于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等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清晰,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课程的基本体系与结构,明确了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并特别注意与其他紧密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配合,这就为切实增强《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抓住教学重点,采用分层次教学
由于《经济法》课程包括了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等,因此,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因课程的内容广泛而在学习中易于混淆,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抓住重点,分层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根据《经济法》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和要求学生所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分为“了解”、“掌握”以及“能用”三个层次。对于经济法的一般原理、概念和功能,要求学生达到“了解”;对于简单而较次要的法律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掌握”;而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要运用到的重要的法律知识,则要求学生达到“能用”。例如,在讲授合同法律制度时,基于商事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基本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进行,因此,合同法律制度作为重点讲授的章节,在教学时,我就对教学内容划分了不同的层次,如合同法概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即属于“了解”层次;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等属于“掌握”层次;而合同的内容、违约的补救方法等则属于“能用”层次,是课程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层次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重点和分配学习精力上就能有较好的把握,能注意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合理分配和使用力量,从而取得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要以实务为主线,进行案例教学
法学课程,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基于法学课程的特性,在《经济法》课程的讲授中,要以实务应用为主线,以学生未来在企业中工作的实际需要为重点,抛弃以往法学教学单纯罗列法条,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较多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由浅渐深的案例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生动,师生交流活跃,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合同法律制度的教学中,为了使缺乏合同实务知识的学生能掌握好这一以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知识,从合同的订立程序、合同的内容、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违约救济这一整个合同业务流程的法律讲解中,笔者共运用了30多个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基本上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相应配备了一个案例。使学生通过从每一知识点的导入案例的思考,到带着问题听知识点讲授,到开动思维代入角色分析个案、解决个案,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积累实务经验的作用。
(四)“工学结合”,加强学生实训演练
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适合工科类的课程,其实是一种误解。不管是的工科类的课程还是文科类的课程,不管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专业课,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不断提高实务能力,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贯穿“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此,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程的特点,开发了一些与教学同步的实训练习。例如在教授“合同的基本条款”内容时,本人开发的实训内容是:拟签订一份农产品出口合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书面提交一份具体的农产品出口合同。在讲授“邀约与邀约邀请的区别”内容时,开发的实训内容是:提供“服装购销案”的基本素材,由学生分组,分别代表商场和服装厂,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以书面形式提交法律意见书。在讲授“合同的成立与效力”内容时,开发的实训内容是:提供“C514产品出口案”基本素材,由学生分组,分别代表中方和美方公司,对案件的诉讼提交相应的书面材料、证据清单,并分别以书面形式提交意见。由于实训是以学生为中心,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密切相关,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训积极性很高,达到了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岗位实务能力的预期教学目的。二是加强与商务公司、律师事务所等进行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法院、仲裁机构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参观、顶岗实习、模拟法庭等实习、见习活动,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实务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