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1篇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300字

五(3)班 叶秋彤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讲述了美国黑人奴隶悲惨的命运,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任主人使唤,过着最低等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心地善良,忠心耿耿,当他得知自己将被卖到海利手里时,他没有逃跑,因为他知道,他一旦逃跑,他的主人就会倾家荡产。在一次事故中,他救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将他从海利手里买了回来,可不久后,他的主人死了,于是,他又被拍卖给了雷格里,谁也没有想到汤姆的生命会在雷格里手里结束,他为了帮助凯茜和爱弥沙逃跑,活活被雷格里打死了。

我十分敬佩汤姆,我敬佩他对主人的忠诚,敬佩他的正直善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不能出卖灵魂。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2篇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怎么写?有哪些范文可以借鉴?世界上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迹,而这是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才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与和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作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1《感动中国》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节目,它给我们讲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那些故事触动我们的心灵,给我们最深处的感动。

在观看的过程中总让我泪流满面。获奖者,有的是为了国家的事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令大家敬佩;有的为家人,为了他人平凡的付出……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玥。

20--年4月,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小脑胶质瘤,当她得知自己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但她的爸爸骂了她一顿,因为按老家的习俗,死后尸体被解剖是大逆不道。何玥哭了,说:“我希望能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

11月17日凌晨零时10分,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了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有一位是藏族小伙子;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看着何玥的故事,我热泪满眶,我为何玥惋惜,12岁正是花样年华,她却悄然离开;我更敬佩她的勇敢和无私,面对死亡她不但不惧怕,而且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救助他人,这样的举动使我敬佩不已,何玥像天使一样飞翔,她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把人间照亮。

就像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词一样:“何处春江无月明。”我相信,何玥仍活在这个世上,他活在藏族小伙儿身上;她活在所有被他救活的患者身上;她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何玥来过这个世上,但,她不曾开!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2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一样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名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对感动中国中是教师职业的感动人物也会有更多的感触。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的人物。他是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我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景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我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我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应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经过社会力量,帮忙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最终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用生命谱写出了人民教师的关荣与伟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中,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我们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完美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在一个个感动人物的事迹中,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与人性的力量。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经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以往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所以而改变。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人应当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提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向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3“感动中国”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在自己心中培植了一种感恩情感,向身边的人发出真诚的问候和微笑,帮助我民们树立了真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我们自强自立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我们的思想素质。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欢乐,学校也给了我们许多吃的,我边看“感动中国”的电视,边吃零食。电视里有许多悲惨动人的情节,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参加救援队的那位叔叔-----武文斌。

灾难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灵魂;灾难是一把尺子,量出了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象疯狂的恶魔,瞬间夺取了8万多人的生命,吞噬了无数的房屋。面对这样的灾难,20岁,30岁……在这些父母的眼里都是一些稚嫩的孩子,可他们却表现出常人所发挥不出的力量,武文斌就是其中一个。

地震发生前不久的一段时间,武文斌刚进部队。地震发生时,部队才让武文斌参加救援队。出发时,他与部队战士众志成城,参加到救援队中。到了目的地,他为了救别人,嘴里吐出了鲜血,但他还要坚持去救人,最后他病故了。通过观看《感动中国》,我感受到面对躲不过的灾害,我们悲痛,我们哀伤,可是我们更在灾难中奋起。我们心手相连,我们众志成城。那每一次落泪,每一次微笑,每一缕关注,都是抗击灾害的无穷力量。那灾害中的坚毅,悲痛中的自持、危难中的凛然向前,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4今天,我观看了“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起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己,自己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己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赠多少人,多少个机构了。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5开学第一天,我们就上了生动的一课。我眼含热泪看完了《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20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有:舍己为人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有为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倾尽心血的林俊德;有主动捐献器官的十二岁女孩儿何玥;有为农民工着想的父母官陈家顺……

我被这十个人的善举深深地打动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最美教师张丽莉。

20_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老师正在引导学生放学。突然一辆客车失控了,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老师向前一扑,四个孩子成功脱险,但是她却被车轮碾碎了双脚,被高位截肢。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张丽莉这样无私奉献的好老师。我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她生病很厉害,但还是带病坚持上课。我们已经退休的数学老师杨老师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了三十多年。还有很多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3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屠呦呦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能够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蕴含在她身上最让人激动的是她为人类奉献了炉火纯青的慈善力量。巴菲特、比尔・盖茨是用金钱做慈善的,我国众多优秀企业家也是用金钱做慈善的,当然也有“雷锋传人”郭明义是以鲜血和精神做慈善的。普通百姓做志愿者、义工来做慈善,这些都已为人们所认同,慈善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屠呦呦的慈善力量却是以研究成果服务于全人类,可以说她的慈善重于泰山,高过珠穆朗马峰。

屠呦呦慈善力量的启示有三方面:

1.高度关注人的生命,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之上。她潜心研究青蒿素达48年之久,以对科研高度负责的精神追求善,追求精,追求美,追求科研的人性化,倡导对人的理解和关心,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医学道德观、价值观,在研究中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对疟疾病人,不仅关注其发病原因,更关注病人的情绪,情感和主观体验。了解病人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不仅把发明成果倾注于治愈病人的躯体疾病,恢复其生理上的完好状态,而且处处维护病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其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不仅在技术上精心为其服务,更维护其切身利益,把可能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减到最低;不仅要懂得生命的神圣,还要懂得生命的价值。

2.高度关注医学科研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屠呦呦回顾医学史时,心情十分沉重。她认为,因医学的落后或对卫生工作应对不及,造成疟疾流行时,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历史的进程。公元165-180年与211-266年罗马帝国爆发两次大疟疾,使全盛的罗马帝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加速了它的衰亡;1347-1350年间,黑死病在欧洲流行时,死亡人口2500万~3000万,其影响一直延续到15世纪。一些城镇在地球上消失,从而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灭亡;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流行性感冒,使2500万~5000万人丧生,仅美国的死亡人数就达67.5万,超过其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17―19世纪的黄热病,死人无数,尸堆成山,1878年在其席卷墨西哥湾诸州时,由于地方与州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孟菲斯等城市每天要用火车往城外运尸体;1993年WHO发出警告,结核病已在世界处于紧急状态,1995年全球死于结核病人数达300万。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60万,死亡20万,这些病人主要是青壮年,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1980年后出现的艾滋病,迄今已夺去2500万人的生命。我国也面临新生传染病的挑战,以艾滋病威胁最大,是世界上艾滋病发病率最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通过这些数字可以推断出疫病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各国要高度重视医学科研,对各种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3.医学科研要追求真理才能出成果,才能造福于人类,才能把慈善精神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屠呦呦认为,医学科研要追求真理,即追求求精求实精神,这是医学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特点,最内在的品质。首先,科研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尺度,力求排除主观的干扰。虽然认识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求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严格遵守正确的思维原则,决不允许人为地设置任何主观性的前提。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把托勒密“地心说”奉为理论权威,其理由是:人是“天之骄子”,故上帝将人置于宇宙中心。这是一种人为设置的主观性前提。科学精神还要求不能因情感而牺牲真实性,它超脱于人的阶级性、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好恶等因素之外,竭力去逼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其次,科研应把认识客观规律当作追求目标,致力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个别的、无限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抽象为普遍性、统一性和简洁性的概念、范畴和公式。第三,科研要有创新精神,不对先人或别人的经验与知识采取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问题,提出新理论,科研精神永远不以绝对真理自居,始终不懈地孜孜求索。第四,科研提倡怀疑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必然要求怀疑批判精神,即不迷信任何权威和已有的结论,怀着探究一切的兴趣和勇气,不受任何所谓“”的束缚,以锐不可当之势奔向探索的自由境界。第五,科研要有献身精神。探索科学真理是一个极其艰苦、充满风险而又可能毫无回报的活动。以追求科学真理为第一价值目标的科学活动需要研究者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准备。不唯权,不唯钱,不追逐名利,甘于清贫,不辞辛苦,即使终生无获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亦无怨无悔。

科学与慈善往往是一对孪生子,在科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例如,通过二十多年的观察建立了“日心说”的哥白尼,冲破封建教会的束缚研究人体解剖学的维索里,用实验发现人体血液的体循环路径的哈维,设计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运动基本规律的伽利略,倾其毕生精力研究草药的李时珍,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在他们身上无一不凝聚着科学精神之魂和慈善的力量。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4篇

虽然于北京地点或者北京人有关的开车旅行,在中国大陆各省市绝对不是最早的(至少和广东相比),但现在确是发展最蓬勃。场面最宏大,也是最混乱的阶段。仅仅从某汽车专业网站为各品牌、甚至为各型号汽车所开辟的车友会论坛,就可见一斑。

京车组织数目惊人

A:奥迪车友会、Acura车友会

B:BMW车友会,奔驰俱乐部、保时捷俱乐部、菠萝菠萝蜜、宝来车友会、毕加索车友会、奔腾车友会,奔奔车友会、比亚迪车友会

C:CRV俱乐部、CTS俱乐部

z:中华尊驰车会、致胜车友会

除26个英文字母排列以外,他们还有按照数字0~9排列的车友会:206俱乐部、307俱乐部,300C车友会、350Z车友会。

另外,其他大的门户网站内的汽车版块还有加起来数量能够接近三百个的各个车会,很响亮的比如“QQ小学”,“新奇军”……

再加上各个汽车企业论坛、社区论坛,专业越野论坛,甚至几个摄影论坛内的汽车分舵,所有这些和汽车有关的论坛数量超过500个。

北京虽然有320万辆汽车,其中私家车仅仅200万辆。对于200万辆汽车,500个论坛是否太多了呢?

旅行频繁却有点躁

以北京车友参与为主的各个面向全国的汽车论坛为例,每天都有大量的人访问浏览,每家论坛每周都有由个人牵头组织周末郊区的植树、烧烤、吃鱼、吃豆腐等很表面化、形式化的,以开车出游为出行方式的休闲旅行。每家论坛每月也都有少量“有一定旅行经验”的车友组织从北京出发的,前往河北海边、山东海边,华东省市、两广、两湖、西北某省的多日自驾游。原本他们还是网上的车友,但当他们的座驾驶离集合地点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已经演变成了汽车旅行者。每个论坛也都不乏一两个艺高人胆大的汽车旅行者,能够单车或者几车奔赴。新疆、东北国境等地。

如果8月份你恰好在北京,当你看到一个个贴着车标的车队浩浩荡荡仅仅开出50公里就停下来,在路边野餐,绝对不要羡慕他们。你看到的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汽车生活,只不过是还在模仿西方50年前的休闲方式。你看到的车队“腐败”地点也不是他们的行军营地,他们吃饱喝足后不会驾车奔赴大西北,而是集体调头打道回府。留守北京的西方人,有车没车的,反而喜欢每两周聚集起来,自驾或者打出租,前往北京郊区某几个福利机构,花时间陪那些智障的孩子玩三个小时,然后像下班一样回家。在他们脑子里,没有什么“志愿者”的概念,没有郊区旅游或者自驾旅游的概念,仅仅过了一个普通的周末而已,一切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这就是思维意识的巨大差别。不是说有车喜欢前往郊区的中国人都向西方人学习就正确了,而是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兴趣点和思维方式,比人家落后半个世纪。这个差距远远大于国外汽车质量和中国汽车质量的差距。不要认为大家现在都去过近郊某处一个儿童福利村就是已经开始拉近与西方的差距了,那种几十辆车呼啦就突然开进这些没爸没妈的孩子们的院子里,像救世主一样放下些文具,逗留不到半小时,就集体又呼啦发动汽车,奔赴远郊吃鱼的主战场。这种行为叫浮躁。

浮躁的氛围无法涌现出真正的严肃的汽车旅行者。当我们这些每周迷恋于郊区自驾的人开始从内心很平淡地关注北京的福利机构的时候,我们当中才能够有真正世界级的汽车旅行家。

所以,从这些现象(不是数据)来看,北京喜欢汽车的人基数很大,喜欢汽车旅行的人基数更大。仅仅北京这500家汽车分舵,阵势已经是相当吓人了。但至今,我们没能有一家车会能够在世界上有名,哪怕有人家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老甲壳虫车友会一半的名气。人家每年组织一次纵穿这三个国家的老甲壳虫汽车的拉力赛,无论是在马来半岛,还是部分西方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更不要说世界驰名的“巴黎北京老爷车自驾”了,人家的会员不过200辆车而已。

当然,我们有一些英雄。比如廖佳,何旭东等人。他们开车旅行、探险的行为,无论经历还是勇气,都不是一般人敢想像的,只有敬佩的份儿。他们的成长也都是花费了大量的个人积蓄,经过自己“家庭车友会”或者“社会车友会”的培养,才成长起来的。廖佳在开车旅行上的成长,如果有车友会培养的话,也就是她和她表妹两人的车友会而已。

汽车在国外已经出现了120年,国外汽车的普及也因为美国老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生产而普及了80年。而在中国大陆,北京还算私家汽车发展得早的,也仅仅是从2003年非典前后,汽车才开始大量进入家庭。如果从数量和规模上再早计算几年,从跨世纪的2000年到现在,也才不过八年而已。一个城市,八年中涌现三到五个汽车旅行的专家或者英雄,其实已经很多了。如果非要从这些远行的英雄往前计算一个人,那么估计是明朝的徐霞客了,而且这人还不是北京的。中间的“断层”相当严重啊。

京车旅行的发展轨迹预测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5篇

公元前212年,当古罗马军队攻进叙拉古城时,统帅马塞勒斯出于对阿基米德才能的敬佩,曾下令不准伤害这位旷世绝伦的大师。而沉迷于数学世界的阿基米德此时似乎并不知道城池已破,直到一个罗马士兵的影子落在了他画在炭灰地上的图形上。

一种传说是,那个冒失的士兵一脚踩在了图上,阿基米德气冲冲地喊道:“别碰我的圆!”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士兵喝令阿基米德去见马塞勒斯,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要首先解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由那个暴怒的士兵用剑做了快速了结。一个75岁高龄的人类奇才就这样撒手人寰。两千多年后,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发出如是感慨:没有一个人会由于全神贯注于对一个数学图形的冥想而丧生。

故事没有讲完。马塞勒斯对于阿基米德的死深感悲痛。他处决了杀死阿基米德的士兵,并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在墓碑上,根据阿基米德生前的遗愿,刻上了球内接于圆柱的几何图形。

阿基米德的主要兴趣是在纯几何方面,他自认为发现圆柱体体积和它的内接球体的体积比例,是他平生最大的成就。这一立体几何难题求证的是:当一个球体内接于一个圆柱体时,它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二,而这一球体的面积是其外切圆柱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上述定理是从球面积等于其大圆面积的4倍这一定理推导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基米德的陵墓被荒草湮没了。在他逝世100多年后,公元前75年,担任西西里行政官员的罗马政治家和作家西塞罗找到了他的坟墓,西塞罗写道:“发现它四周都是封闭的,并被荆棘丛和灌木丛覆盖着……我注意到有一个小柱状物从灌木丛中伸了出来,在这个柱状物上有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图形。”

西塞罗重新修复了阿基米德的坟墓,聊表景仰之忱。

作为希腊化科学的杰出代表,阿基米德在数理科学和工程技术上建树颇多,并把数学原理应用于多项发明,堪称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和“实干科学家”。他对科学的特殊贡献在于,他曾利用实验或是发明来测试理论,而且他认识到可以用数学方法描述的基本原理是物理现象的基础。也正是他第一次把数学应用到物理上,创造了力学的科学。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整个地球。”

在科学史上,阿基米德由于最先表述了几个基本定律而闻名,它们都跟现实生活的应用大有关联,而且还留下了不少佳话。比如,他为辨别金王冠是否掺假而苦苦思索,在洗澡时从溢出的水获得灵感,发现并总结出浮力定律,同时也解答了国王的困惑。

再如,他利用扎实的杠杆原理知识,设计制造了一套精细的杠杆和滑车,不借助任何外力而将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从港口一直拉到了岸上。当马塞勒斯率领的罗马军队第一次进攻叙拉古城时,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投石机抛出一连串大石块,砸毁了敌军的8条大木船。他还利用滑轮和杠杆原理设计了一种军用机械,可以用铁“嘴”把敌船“叼”起来,在空中摇晃并猛摔在悬崖上。另有传说,公元前215年,在马塞勒斯率大军乘战舰攻打叙拉古的危急情况下,阿基米德利用凹面镜的聚光作用,把阳光集中到一点照射到入侵的罗马战船上,由此产生的高温引起熊熊大火,击溃了敌军。

2005年,美国“发现”频道的“传说终结者”节目,出钱赞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的学者模拟了当时的场景。试验者用300平方英尺的黄铜和玻璃制成了一面巨大的凹面镜,然后在150英尺之外把强烈的光线聚焦到一艘老木船上,试图把这艘船点着。但令人失望的是,虽然这艘老木船被烤得冒烟,但始终没有燃起火苗。随后,科学家们又把这面凹面镜移到了距木船75英尺的地方,这回火苗倒是按预期燃起来了,但小得可怜,并且一会儿就自动熄灭了。

参与实验的一位大学教授表示,尽管实验没有取得传说中的效果,但从理论上说,利用聚光点燃物体是绝对可能的,那么谁又能肯定阿基米德没有用凹面镜来攻击罗马战船呢?在历史上,阿基米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我们不能因为实验的结果而低估他的智慧和能力。

阿基米德的著作明显反映出他对现代科学的预知。常常有一种说法:假如那时阿基米德能运用一套合适的数学符号的话(那个年代里阿拉伯数字系统和代数符号尚未问世),那么他就会早于牛顿两千年发现微积分。

美国数学史家E.T.贝尔指出,全部历史上任何3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都将包括阿基米德的名字。通常与他相联系的另外两个名字是牛顿和高斯。要是考虑到在这些巨人各自生活的时代,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对充足或贫瘠,并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评价他们的成就,一些人会将阿基米德排在首位。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6篇

高尚人格传三台

笔者与李先生的初遇乃是偶然。记得那是在台山培英中学校庆大会的现场,据说要举行一个支持该校办学的支票捐赠仪式,笔者正在颁奖台上准备拍摄。突然,一阵特别热烈的掌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时一个身影进入了我的视线:只见他身穿一套整齐而朴实的西装,显然很认真地梳理过的头发让人觉得分外精神,亲切的笑脸和一边双手抱拳谦虚地回应着四周的掌声,一边向记者招呼道:“辛苦了!辛苦了!”。“好一个谦谦君子!”他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与谦虚,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原来他就是李伯荣―――一个在侨乡家传户晓的人物。

李伯荣不但是一位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和发展、为发展家乡的文教卫生事业捐输超过4000多万元的“台山市荣誉市民”,更是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自己人”:他待人厚道,不图名利,在侨乡捐建的所有项目中,没有一项是以他的名字冠名的;他对兴办家乡的公益事业有求必应,慷慨大方,但对自己却是非常的“吝惜”,平时穿着朴素,不追求名牌,据说,他手上一直戴着的手表,还是20多年前花几十港元买的,就连那已经用了10多年、表面都已褪了色的旧公文包都不舍得换。他还常半认真半带玩笑说:“我为家乡办善事,越办越开心。如果自己不多赚钱,同时节约开支,哪有钱捐啊!”

耳濡目染秉父志

是什么能驱使这位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台山人”为自己从未居住过的故乡作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呢?原来是一个伟大父亲的高尚人格和一个“孝”字影响了李伯荣的一生。正是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使一颗赤子丹心的种子在他身上结出累累硕果。

李伯荣祖籍台山市台城镇板岗东坑村,他的父亲是台山著名旅港殷商、慈善家李星衢。

李星衢天资聪颖,奋发有为,初在香港开设广泰隆庄,后倡辨康年银行,任总经理数十年之久。民国初年,曾督办广东造币厂,先后任多间大型公司董事,同时历任香港华商总会、四邑工商总会、台山商会主席及东华医院、保良局总理、岭南大学校董等职务。李星衢对于各地教育事业、社团公益莫不热诚赞助,成绩昭彰,名扬海内外,曾获太平绅士荣衔。

李星衢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尤其关心。爆发后,他带头捐巨资,并呼吁海内外侨胞和香港同胞捐款支持祖国抗战;1921年,他与友人创办了著名的台山公益埠福宁医院;1928年,身为会长的李星衢发动香港台山商会捐资给台山师范学校兴建教学大楼;1934年,他推动香港台山商会创建了台山县立医院第一院;1935年,为纪念其生母刘太夫人,李星衢又独资捐建台山县立医院二院;1943年台山期间,他又在香港积极筹款购买大米运回家乡救饥民于水火;他还带头筹建了李氏族校敬修中学,并曾主编出版了《东坑族谱》,更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于30年巨资兴建太平戏院(即人民电影院原址)。

李伯荣于1933年出生在香港,排行第五。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能干,生活朴实,业余爱好书法,事业心很强。他在香港崇基学院毕业后,开办雅佳洋行,锐意发展地产、金融业。由于他办事灵活,深谋远虑,事业颇有成就,为人们所钦佩,被推崇为香港台山商会顾问。虽然父亲于1955年去世时,李伯荣只有21岁,但父亲那桑梓情深、孝义两全的高尚人格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并从中学会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乡的人。

无私奉献成佳话

但要说起李伯荣开始那已在台山侨乡传为佳话的秉承父志、不为名利、乐善好施、兴办公益等善举的源头,原来还有一段故事的。

话说在李伯荣的家里,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张黑白照片:只见一座两层大楼前人头涌涌,照片上部有一条非常醒目的标签,上面写着“李星衢先生捐建县立医院第二院落成典礼摄影”的字样。这正是1935年李星衢为纪念其生母刘太夫人而独资捐建“李星衢生母刘太夫人纪念院”落成剪彩时的留影。李星衢更因此而被当时任院长的陈肇焱盛赞为“开创了以个人名义捐建全座公益建筑之先河”。虽然那时尚在襁褓中的李伯荣未能亲自目睹当时的盛况,但每当他看到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时,父亲那循循善诱的形象立刻就浮现眼前,使他更迫切地盼望能早日像父亲一样造福家乡。

1993年,曾是父亲的得力助手,李伯荣一向敬重有加、并成为莫逆之交的香港台山商会监事长黄福培给他带来了一个喜讯:原来,其父捐建的第二院经过院方修葺后现已成为台山市人民医院(即原来的县立医院)康复中心,而且办得很好。得知这个消息后,李伯荣的心里再也难以平静下来。当他听说该院现正急需扩建而又资金不足时,李伯荣当即决定为纪念其父亲而捐建一栋大楼。

1994年10月28日,耗资150万港元的台山市人民医院 “纪念星衢翁行政大楼”举行落成剪彩典礼。当专程从香港回来参加仪式的李伯荣看到这普天同庆的一幕时,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的身影。他怀着澎湃的心情,毅然写下了“承先启后”四个字,其含义不言而喻。李伯荣是这样想、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为故乡兴办公益事业的辉煌故事。

开始时,李伯荣基本上是沿着父亲的路子走。父亲捐过什么、捐过哪里,他就延续、发扬下去:

在台山市人民医院,他于1995年捐资400万港元兴建“纪念显祖李楷文妇婴楼”;1997年为纪念生母而捐资330万港元兴建“周佩卿制剂楼”;并捐21万港元维修了“林英锦纪念先父林和楼”(林英锦是李星衢的好友);2004年捐450万港元兴建“急救中心”;同年10月,赞助30万港元举办台山市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文艺晚会;今年,他再捐资500万港元在台山市人民医院石花分院新建了“老人康复治疗中心”,既缓解了我市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多而没有专门的老人康复治疗场所的状况,又实现了他“为老年人做一件好事,为社会、家庭分忧”的心愿。

在教育方面,1993年,李伯荣回台山参加一项庆典活动时,打听到由其父参与筹建的李氏族校敬修中学已经复办,即在市有关领导陪同下,到该校参观,受到师生们的热情接待。当他看到正在兴建中的教学大楼时,非常高兴,即捐6万港元,建一教室纪念其先父,命名为“李星衢纪念堂”;后来又得知该校原教学楼前座瓦面残破,时有塌漏,危及师生安全,便叫其任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的表侄黄佑琚到学校体察实情,商议修葺方案,并请工程技术人员勘测,绘制图纸和匡算,接着按设计预算汇来人民币36万元,把原教学楼天面拆除,铺上钢筋水泥,加盖绿色硫璃瓦,维修一新,还亲自题字“李敬修堂”;1995年,他还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在该校设立“李星衢教育基金”,并将基金全部存入银行,提取利息作每年的奖教奖学金,近年来,由于基金利息偏低,他又每年另捐6万元人民币弥补利息不足;此外,他还先后捐资18.6万元和9.5万元人民币支持该校建立电脑室和乐队。1995年,当李伯荣随同香港台山商会到家乡11个镇考察时,得知其父曾任董事的斗山镇任远中学正在筹建一座礼堂,他当即决定捐资170万港元玉成好事。其后,他又先后捐资共430多万港元,对其父于1924年发动海外侨胞在家乡台城镇捐建的日新小学进行扩建,使之焕然一新。

后来,李伯荣更超越父辈,把浓浓的桑梓情怀撒遍侨乡。1997年,他捐资150万港元兴建“台山市皮肤病防治中心大楼”;2002年,他又捐资450万港元在台山市中医院新院兴建“李伯湛纪念楼”;多年来,李伯荣还先后捐资近100万元,坚持参与与香港台山商会、香港余氏宗亲会和香港余树泉先生等捐资发起的“光明行动”,使数以千计的家乡穷困白内障病患者重见光明。

李伯荣还特别重视家乡的教育发展。为实行“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这一理念,他于1996年捐资80万港元兴建台山第一幼儿园“李星衢翁教学楼”。为了使历史悠久的台山师范学校能保存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李伯荣在该校作了多项的捐输:1995年捐资180万港元兴建了“纪念星衢翁聚英楼”;1996年又捐资70万元人民币建成了“周佩卿楼”;同时,他还与香港台山商会各捐20多万元重修“校祖楼”;并另捐10万港元为该校添置钢琴等教学设备。此外,他还于1999年捐资280万元人民币为台山培英中学兴建一栋学生生活中心,今年捐资300万港元支持台山培英中学新校区建设。

不但如此,李伯荣还特别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1995年,他就捐资2万港元支持族刊《敬修月报》的发展;2000年,捐资10多万元支持出版《台山风光摄影集》和在香港展出该部分作品;2004年,他又捐资15万港元作为2004―2008年台山本地作者出书的赞助款;同年,他捐资80万港元兴建的“台山文艺家之家”落成剪彩。在剪彩仪式上,市委常委谭国渠盛赞李伯荣先生爱国爱乡,情系桑梓,为建设家乡不遗余力的高尚情怀。

孝义两全的李伯荣不但珍惜亲情,至亲尽孝,同时亦非常重视友情。话说身为香港台山商会首长的黄福培,为人认真踏实,早年曾任职于李星衢的公司,深得信赖。李伯荣亦从小敬佩其德才,成为了莫逆之交,凡事都会向黄福培虚心请教。亦因如此,但凡黄福培倡办的公益事业,他都积极参与,视为己任。1996年,他得知黄福培捐资修建家乡的松朗小学,于是也乐捐25万港元在该校兴建了一栋“黄福培教学楼”;2004年,为了方便松朗村委会群众的生活,他又捐资60万港元支持黄福培在当地兴建了“二友路”、“二友桥”和“二友亭”,得到了父老的称赞。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7篇

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一样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民族的人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1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感动中国》,每当听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每当看到那奋不顾身的壮举,我的心灵就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为生;他,省吃俭用,只为献出爱心;他,几十年来资助了百十余名贫困学生,捐款十余万元;他,隐瞒身世,不求回报;他就是感动中国20--年度获奖者之一——刘盛兰。

刘盛兰爷爷今年92岁,曾是一位工厂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却从中捐出六分之一给了贫困学生。可是不久,工厂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捡垃圾为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10块,20块,30块,无论省下多少,他总是寄出去。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废品难卖,为了继续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拥有着这样高尚的心灵,使我深深震撼了:没有经济收入,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但心里想的任是那些学生,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省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捐出去100,留给自己的只有10块,这让每个人都不得不落泪。,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陈雨露说:“走过古稀。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刘盛兰爷爷那样充满无私的爱,做一辈子好事却无比艰难。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开始播出了,这一次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奇、怎样的感动。

最令我惊奇的是第三个感动人物——阿里帕—阿里马洪。她是十九个孩子的妈妈,但是这十九个孩子都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不是亲生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部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过了亲情。泉水最轻,母爱最真!”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无私的。阿里帕—阿里马洪给我们展示了母爱,她是伟大、无私母爱的典型。他不愧是2009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令我最感动的是陈玉蓉。她的儿子的了一种先天疾病,为了救儿子,她把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救儿子,她每天走10公里,七个月一如既往,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剐,剐了又长……终于在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一位母亲,为了救儿子,可以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病人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堪称奇迹!

感动人物的感动事件并非都是都是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认真真做那份小事,你也会受感动。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3昨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20--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的人物、故事令我们全家唏嘘感动不已。

其中有一位叫黄旭华的老先生最令我敬佩。黄老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那个年代,他们这群人在没有资料、没有计算设备、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潜心研究、艰苦钻研,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核潜艇,使我国成为全世界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这是让全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他们不能庆贺,甚至不能和家人分享......因为这份工作需要保密,如同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家人。他父亲直到去世都不清楚自己那工作繁忙、长期见不到面的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正如颁奖词所言:“他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还有一位老人,他犹如一粒尘土,渺小、平凡,但他同样深深的感动了我。他叫刘盛兰,一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他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没有饭钱的时候,他就去垃圾堆里捡人家不要的馒头或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煮煮吃。二十年间,他靠着捡废品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有的孩子给他写信称他为奶奶、大姨,因为他们都不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如今,他已经91岁了,在他生日那天,他资助的孩子给他买了蛋糕和新衣服。他哭了,说这是他20年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第一次穿新衣。他还说,他活一天就会资助一天。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老人,他是我做人的榜样。

这两位老人,知识结构不同,地位身份各异,但他们都令我肃然起敬。我想,将来不论我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都要像他们一样,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发出微弱的光,在人间写下大爱!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4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颁奖典礼》终于在20--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

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了战友的遗嘱守墓20多年的战士。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传世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30多年来,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前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能见儿子一面。

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找到人群后陈俊贵没有忘记班长的遗嘱守墓20多年终于找到了关于班长母亲的住址,而班长的母亲却未能坚持到这一刻!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刘盛兰老人,他不是百万富翁,每月300元的收入,17年来没尝过一丝肉鲜,没添过一件新衣,甚至连一个馒头都不舍得买,可他捐助学金达7万元捐助过100多个孩子。他一年的花销只有1000多元,大部分还花在订报上,如今的刘盛兰老人因病住进了医院,很多孩子知道后都纷纷赶回来看望老人!

这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件,这一位位人民英雄这,一位位中国人的骄傲!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5十年有人走了他们留下充满爱的脚印,十年又有人来了,他们踩着前者光辉的印迹继续走着走着一直走下去,因为心在那里。

朱亚光对中国第一原子弹做出巨大地贡献,他秉持一颗对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的心,将苏联预计原子弹成功的漫长年数推翻,使中国陆地上在荒漠的戈壁上怒升了一朵黄色的巨大蘑菇云的时间早了十六年,他对工作的认真,热爱,细心,永远低调持久的放射光芒,在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一颗星永远闪烁着中华之光。

在西康福利院学校有一家人靠着一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费,坚持在零下温度只有十七八度的高原环境教育者一群艰苦的学生,他们是胡忠老师,谢晓君老师,因为一次意外的参观使他们“志愿者”这三个字永远的定格在他们的脑海里,带着只有三岁大地女儿告别自己的高龄母亲来到那里用心用血来雕琢那里的每一个孩子,为自己,为别人,为国家,为社会爱和信念的支持他们的精神无敌,两位老师改变孩子的命运,孩子用他们的努力达成了两位老师的志愿,他们是绽放在高原上最洁白的并蒂雪莲。

他开辟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使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推向国外。面对病人他坚定,他执着,他细心。创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他就是“中国外脏之父”——吴孟超。治过一位肝脏上长有巨瘤的女孩王甜甜。其他医院都认为只有采取肝脏移植才有存活的机会,而吴孟超则是果断坚定的说:“能切掉就切。”但是因为甜甜肝上的瘤正好长在大血动脉上切除非常危险一旦切到动脉甜甜很可能因为出血过多而当场死亡。而当时年已83岁的吴医生冒着百般危险用他精艺的技术在手术室里工作了9个小时终于天不负有心人手术十分成功。吴孟超就是这样的一位医生他那妙手年春的技术;他那始终不渝的信念。他一切为病人着想尽量用最便宜,最简单,最有效的医治疗法去成功的医治好每一个病人。他作为一位在别人看来拥有最完美的人生但他却有遗憾他说:“没有能力给病人治病是我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遗憾。”在他看来治病救人是最天大的法则。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将病人一个一个的驮过河。

我敬佩的一个人300字范文第8篇

年长的家人总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留下来,而留在后人心中的却大都是一些珍珠琥珀一样闪光的小片段或小细节,历久弥新。这其中包括他们携手走过艰难或寻常日子里的那些恩爱,虽不一定惊天动地,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温馨回味,无声地激励着一个家族坚韧向上、生生不息……

哥哥和嫂嫂的“酸故事”:恩爱的“利润”真惊人

那是1980年盛夏,哥被媒婆安排去县城的工农兵食堂相亲。见面后,哥哥基本上暗自否定了那个女孩。在站点等车的时候,头顶上的骄阳正烈,女孩总站在哥哥右上方1米远的地方,哥动,她也相应地移动。哥哥醒悟到:这个戴着过时遮阳帽的女孩,怕哥晒着,想用自己的阴影遮一遮他。正是这一片小小的“阴凉”,让哥决定与其牵手一生。

亭亭玉立的嫂嫂,因常年专心家务,容貌日渐粗粝。令人不解的是,嫂嫂尽管每天都在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那一头直垂臀部以下的乌发,还是会早上梳了之后午饭后还梳,并且,她还时常精心地为自己涂上淡淡的口红。闺友们没少揶揄嫂嫂的“臭美”,嫂嫂却总说:“他太帅了,我得尽量和他般配。”

哥哥嫂嫂婚后一直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的第二年,我们家才算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并第一次有了3位数的存款。年关临近,我爸拿出整整200元给嫂嫂,要为小两口儿置办过年的衣物。当夜,哥对嫂嫂下了“指示”:这笔钱的四分之三以上用来为嫂嫂置办衣物,剩下的归他,理由很简单――女人的形象是一个家庭的脸。嫂嫂当时答应得很痛快,可是第二天下午她赶集回来,却硬是把这笔钱的分配比例倒置了。嫂嫂分明是用乞求的声音向哥解释,她好歹还有几身半新不旧的衣裳,而哥身上的毛衣都烂得不能再补了。

嫂嫂兴冲冲让哥把毛衣换上,仔细一看却傻了眼:刚买的毛衣居然是一个袖子长、一个袖子短,并且毛线粗细不匀。“怎么会是这样?这可是花88元钱买来的呀!”嫂嫂急得眼泪都出来了。

哥连忙劝嫂嫂:“算了,不就一件毛衣嘛!”

嫂嫂说:“这可不行,老贵的一件衣服啊!我明天就找那家商店理论去,不给我换我就找工商局……”她说着扭过头,小声啜泣起来。

嫂嫂当时已有4个月身孕,妊娠反应很厉害。哥实在担心:明天若退货不成,她会气出一场病来。

哥在地上不停地踱着圈儿,突然附在嫂嫂耳旁小声说:“我想起来了,其实,你说的那家商店的老板与我还是小学同学呢,明天你把我写的一封信交给他,他一定会换一件货真价实的毛衣给你!”嫂嫂如释重负,破涕为笑。

第二天一大早,嫂嫂就直奔那家毛衣店。老板不予退货,理由是“货一出门、概不退换”八个字就在店门上写着。嫂嫂力争无果,临出店门时忽然想起哥写的那封信,不由嘟哝了一句:“你心也太狠了,还和我丈夫是老同学呢!”说着把那封信丢在柜台上,愤愤而去。

老板一听说哥是自己的老同学,连忙把信拆开看。不想,信纸里夹着88元钱,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老板朋友,其实我们原本素不相识,我也知道卖出去的货再退回去有难度。只是,我爱人怀有身孕,平时又特别节俭,我就怕她一激动出什么事。在此,我只恳请你把那件毛衣给换了,换成适合我爱人能穿的毛衣。钱就在信封里,算我再买你一件毛衣。不过,这是咱们两个男人之间的私事,千万莫让我爱人知道。请密切配合,多谢了!”

老板直觉得脸上阵阵发烧,连忙让店员去把嫂嫂追了回来。老板一见嫂嫂就直说“对不起”,还恭恭敬敬地把一条最新款式的毛衣递到她手里,紧接着又郑重地拿出一封信,要她一定亲手交给他的“老同学”。

嫂嫂拿着新毛衣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当着哥的面就把信拆开了,几张钞票飘落在眼前。老板的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老同学’:我先向您说声对不起!都怪我一时粗心进了一批次品,为了减少损失就把次品当正品卖了,不仅坏了店里的声誉,还伤害了许多像您这样的好人。您的正直善良让我敬佩,您和嫂夫人的恩爱让我感动。您的钱我无论如何不能收,要是那样的话,我还算个人吗?但这件比原来那件价格高出一倍的毛衣您一定要收下,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也表明我今后要文明经商、以诚待人的决心!”

这88元钱,是哥偷偷向爷爷奶奶借的。结局至此,全家人皆大欢喜。嫂嫂却当着全家人的面哭了,说哥的毛衣烂得像一个鸟窝了,新毛衣她无论如何也穿不上身。哥就逗嫂嫂说:“鸟窝有啥不好,我可以在无聊的时候数着毛线头玩儿,用它为咱们孩子的出生算日子。”

常言,恩爱是金。婚后第十个年头,一个少有的发财机会被哥嫂抓住了。短短5年,他们即发展成为“有公司、有大房子、有巨额存款”的“新农村富人”。

老爸和老妈的“酷故事”:恩爱拯救了两条命

这是发生在20多年前的事了。那是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一个夜色如墨、滴水成冰的冬夜,老爸老妈牵着一匹驮载货物的老马,在满腹疑惑与惶恐中走了大半夜之后,终于筋疲力尽地停了下来。

老爸老妈已经年过半百,为了摆脱贫苦命运,他们不顾爷爷奶奶的一再劝阻,单枪匹马来到数千里之外的内蒙大草原做起了倒卖中药材的小本生意。这次,由收购点返回20多里外的临时住地的途中,他们在夜色降临时意外地迷了路。原本两小时的路程,走了七八个小时后,又奇怪地回到了原处。

零下30多度的严冬,风冷得就像无数枚钢针扎进老爸老妈的骨髓,那匹老马也浑身打颤快支持不住了。渐渐地,他们感到“不冷”了,浑身微痒之后是可怕的麻木。常识告诉他们,除非发生奇迹,否则他们熬不到天亮就将变成两具僵尸了。老爸哆哆嗦嗦地打燃打火机,想把仅有的一点温暖送给老妈。惊恐万状的老妈得到一丝安慰,泪水还未落下就已结冰。

老爸老妈的相亲相爱在全村闻名,属于“高山上盖庙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的那种爱情。那时,老爸尽管腿脚被冻得麻木,但是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让老妈活下来。

突然间,跺脚取暖的老爸,一脚踩进一个1米多深的土坑,重重地摔了一跤。老爸不由灵机一动,强行把老妈按在土坑里,而后把自己的皮大衣脱下来,盖在老妈身上。老爸觉得还不够保险,又把马也牵了过来,让它平躺在土坑旁,成了保护老妈的特殊“屋顶”。老爸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遇到狼群,他和这匹马差不多够它们填饱肚子,这样就不会殃及老妈了。

老妈在短暂的惊愕之后,突然明白了老爸的用意:老爸想用自己的死,让她活下来!老妈从土坑里爬出来,为老爸穿好大衣,然后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老妈说:“你进坑里去,要死我死,你是咱家里的顶梁柱。”

老爸说:“家中里里外外,尤其是二老床前奉孝,都得靠你;而我一身的病,平时挣钱不多还老花钱……”

“你胡说!”老妈急不择言,“若是有病就该死的话,我早在生二小子那年就到九泉之下了,还不都是你卖血让我捡回了一条命?”

老爸用力抱了一下老妈说:“要是我自己活下来,而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去死,我还算个男人吗?”

老妈用手拍打着丈夫的胸脯说:“反过来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啊!那咱们就……一起死!”

老爸沉思良久,突然捧着老妈的脸说:“一起死也行,可咱们也不能就这么着等死呀,咱们为什么就不设法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会儿呢?我和你在一起还没活够呀!”

此时此刻,燃料就等于生命,如果有一把野草或几坨子干牛粪,老爸老妈就能多活一会儿。老爸老妈在没有一丝光亮的地面上摸来摸去。不知过了多少时间,老爸竟捡到了一块勒勒车上的废底板和两只烂皮靴。

老爸老妈在可怜的温暖里不敢过分“享受”,当火焰还未转暗的时候,两人又肩并肩地在火光的尽头拼命搜索。在极其吝啬的火焰中,他们竭力让爱和生命分分秒秒地延续。

一晚上,老爸老妈不知挪动了多少回,也不知搜索了多少平方米,希望总是在火光的明灭间升起又沉沦,沉沦又升起。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时间,在火焰熄灭很久再也找不到可以燃烧的东西的时候,老妈猛地被一个高大的东西撞倒,失声惊叫起来。老爸打燃打火机一看:天哪,矗立在眼前的竟是一垛子牧民来不及运走的干牛粪,有一人多高!

牛粪燃烧起来了。老妈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里的水已冻成了冰砣子,在劈啪作响的火焰中沸腾起来;另一个装有老烧酒的军用水壶,也开始在红红的火堆旁冒出浓烈酒香。老爸老妈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被冻得黑青的脸重又泛起红晕。

微醉的老爸走出几步,背过脸,痛痛快快地撒了一泡尿,禁不住面对无垠的草原夜色引吭高歌:“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

熊熊火光中,那匹已缓过劲儿的老马,望着这对患难夫妻,重重地打了一个响鼻,竟也是泪流满面……

爷爷和奶奶的“腻故事”:300元换来一万天

身高1.91米的爷爷是个瓦匠,家境贫寒的他,竟然因为一句话娶回了一个“阔小姐”。

那天下午,他正在给城里一个富人家建四合院,17岁的的七弟突然晕倒。爷爷抱起弟弟就跑,嘴里喊着:“你可别吓唬哥,病好了你要啥哥都给你买!”幸好“老七”只是一般的劳累上火,没有伤到身体。事后,富人家的大小姐好奇地问爷爷:“平时你‘怒目金刚’的一个人,怎么还有眼泪哗哗的时候?”爷爷顺口说道:“男人外表再凶,内心里也有最软和、最热乎的地方,那是用来安放他的亲人的。”

大小姐也正是冲着这个“热乎”和“软和”,跟定爷爷的。爷爷对奶奶,自然也是恩爱有加。

1973年,年逾花甲的爷爷患上了肺结核。医生说得很直接,爷爷再不住院就只有等死了。当时,我们家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治疗这样的大病!爷爷不想拖累家人,连最便宜的药也断了,只求速死。

这年初秋,国家收购金银工艺品换外汇。一天,奶奶在爷爷午睡的当口,偷偷卸下爷爷脖子上的银项链,急急忙忙地去了县城。回来已是傍晚,奶奶兴奋地对爷爷说:“咱家有钱了,三哥的病有救了!”奶奶未过门时就称爷爷为“三哥”,一辈子都这么叫。

爷爷看看奶奶光光的脖颈,再摸摸自己的脖颈,脸色顿时黑了下来:“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总想在一个没救的人身上花冤枉钱?”

奶奶狠狠地白了爷爷一眼:“我愿意!”

两根链子共卖了240余元,在当时的穷苦农村,这绝对是一笔大钱,够盖两间房。第二天早上,奶奶请来几名身强力壮的邻居,把爷爷连扶带架地送进了一所部队医院。那天,爷爷看着奶奶,一整天都没说一句话,一直是似笑似哭的表情,眼睛红红的。

3个月后,爷爷奇迹般痊愈。出院前结账,还欠下60元4角9分。奶奶拆开上衣下摆,取出了几张5元、2元、1元面值的钞票。到家后,爷爷左盘右问后才得知,为了让治病的钱再富裕一些,奶奶偷偷把出嫁时穿的那件苏绣红段子袄和紫檀木首饰盒卖给了邻居家的张奶奶。

爷爷猛地把瘦骨嶙峋的奶奶搂在怀里,喉头哽咽:“如果再需要花钱,你是不是要把你的一把老骨头拿去换钱……”话没说完,泣不成声。

奶奶拭去爷爷眼中的热泪,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要是觉得亏欠我的话,打个欠条给我吧!”爷爷还真按奶奶的要求写了一张欠条:“三哥欠他媳妇300元,甘愿好生服侍媳妇一万天以工抵债。”

恩爱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就是20多年了。2001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夜晚,88岁的爷爷吃过奶奶做的荠菜面糊饼和小米粥,之后又美美地吃了一个奶奶削的大苹果,便躺到床上呼呼大睡了。这一睡,爷爷就再也没有醒来。屈指一算,距离爷爷给奶奶打欠条那天,正好一万天稍稍多一点。

奇怪的是,奶奶并没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哭得死去活来,而是守在爷爷身边不停地自言自语:“都怪我啊,当初让三哥在欠条上多写上一万天多好啊……”

爷爷去世不满百日,奶奶也无疾而终。在那段日子里,老爸老妈并没有过于悲伤――他们实在不愿看着奶奶孤雁凄凄的样子,和爷爷早日“团聚”应是奶奶日夜期盼的幸福。

恩爱,是夫妻间最珍贵的一种情感。只要有恩爱,就已经幸福在握,再艰难的日子也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