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为了排除困难,本学期,依照区教研员的布置,认真研读《厦门市……指导意见》,分工合作,制定出全书的教学目标与策略。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分析我们的学情校情,结合我校的课时安排,详细的设计出每节课的教案框架及适合我校学生的课件,做到提前备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整改,并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从深层次上去考虑如何做的更好。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位语文老师能根据学情,在开学起步的第一个月内,就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从上课听课到课外完成作业等环节,不折不扣地抓落实,让每个孩子清醒地认识到:来育才中学,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当小混混的;即使他想混,也是没门的。一学期来,学校行政部门能积极协调年级组长,直接把压力输送到每个不读书的孩子心灵,这样,让孩子们无处可逃。所以,备课组常规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与领导身体力行亲自抓是分不开的。

    本学期,在常规教学面,我们做到按时按质开展备课组研讨活动。上课做到纪律严明、宽松相济,能科学高效设计教学内容与步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组教师共3人,没有发生过教学及管理之外的任何意见分歧。而在有关业务上、语文问题上则是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互相提携,相处融洽。备课组内的集体备课、制作课件等,基本上做到资源共享。周课时进度、课型设定、课件设计、作业安排等,都能够很快地传递,使备课组活动正常、有序、和谐地展开。关于如何突破难题,我们随时随地的进行讨论,碰头研究。整本书六个单元,都能分工出卷,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考试,实行闭卷单元考、阅卷、质量分析,让学生心中有数,学习有方向有目标。

    应区进修学校的要求,本备课组长受学校委托,积极主动承担平行课比赛事宜,在百忙中精心准备教案、课件和考试题目,深受学校教务处的肯定,自己也收获不小。在此次活动中,教师尝试让学生看《西游记》电视剧片段,拓宽教学领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一学期来,教师能坚持抓好学生的书写训练,并在年级举办硬笔书法比赛,分别选出一、二、三等奖。此外,我们还借助每周的阅读课,抓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阅读《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等名着。很多孩子从原来的畏惧作文,逐渐转变心态,现在,他们基本上不再害怕写作文了。这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啊!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 语感 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特别是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可谓“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今古奇观》)。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由于时空的差异,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望而生畏、束手无策的拦路虎。那么面对强势推进的高效课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面对挑战,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故事引导,激发兴趣,激情朗读,让学生喜爱文言文。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我们不能给学生“硬塞”文言文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初学文言文的学生讲些感人的文言故事,激发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激情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再梳理线索,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了。或者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幅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了,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文言文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分组归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过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表演,品味语言,领悟语感,让学生体会文与言的关系。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法也在不断地更新,表演这一形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渐渐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人教版初一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短文,大多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卖油翁》:“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对这一情节就可以发挥想象:老翁为什么这样对待陈尧咨呢?一定是陈尧咨又犯了“自矜”的毛病了。学生表演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来表演:陈尧咨射中后围观的人如何喝彩的,陈尧咨的表情又是怎样的,老翁又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渗透,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操和思想境界,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真理、对事业、对完善人格的执着追求精神,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家政 欧小松《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并没有把情节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二、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文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的解答。但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他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三、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指点,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在讨论过程中,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做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四、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从心理学的角度,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表情达意就能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就能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背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二是要讲究背诵的方法。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要仔仔细细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更容易记得牢,背会的内容还要经常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