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招生培训

招生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招生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招生培训范文第1篇

(一)行政“一元化”影响与继续教育市场运行“多元化”需求产生的冲突

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国家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顶层设计,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实现了高校部分职能的分权。但在最初集中计划体制的惯性作用下,教育的行政化干预、“一元化”影响依然存在,行政上管得死,框框多,不放权,束缚了高校与社会知识变革、经济需求高度适应的发展进程。在高校继续教育中,行政化的“影子”同样处处可见,招生计划、招生途径、专业设置、培训行为等本应由市场“多元化”供需调节,而行政的刚性作用仍为主因,产生了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计划数与教育需求人数的不匹配、专业审批备案限制与市场动态需求的不匹配、非学历教育的行政干涉与培训市场化运作的不匹配等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形成。

(二)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不适应产生的冲突

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是调整社会知识结构,使受教育者获取与社会经济进步、岗位要求、个人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社会需求目标是通过继续教育路径使社会从业人员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功能价值,满足社会各行业的成长和变化,因此,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目标保持动态的适应性。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高校过于考虑经济效益,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不求精只求大,重效益轻质量,办学体制不规范,教学条件不配套,课程更新跟不上,突出了继续教育的商业功能,忽略了其社会功能。同时,不少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重形式轻内涵,照本宣科,走过场,不注重知识凝练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无法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技能的现实要求,与社会需求目标产生了错位。

(三)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与市场化需求产生的冲突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继续教育的生存空间更基于市场的供需,高校作为“供”的主体是为市场“需”的客体提供教育服务,经济目标不可或缺,运行机制应更加接近企业模式,即生产“产品”、销售“产品”。高质量的教学能力、市场化的营销手段、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应在高校继续教育运行中体现。但在部分公办高校中,继续教育办学主要通过设立继续(成人)教育学院(二级学院)来实现,学院并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没有单独财务处置和人事管理权限,是“事业单位”而非“企业”,办学中更多地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无法实现继续教育办学理念、办学领域、办学途径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对接。同时,在现行办学体制下,高校作为行政管辖下的教育实体,一般比较重视国际交流,而在国内交流合作上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特别是同一区域高校之间的竞争意识远大于合作意向,这种观念在继续教育中被进一步放大,部分高校不考虑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能力容量,不惜牺牲培养质量,甚至打政策的“球”,抢生源、挖墙脚,搞恶性竞争,扰乱了继续教育市场的运行秩序。

二、建立区域高校平台继续教育联动一体化机制,实现继续教育协同效应

(一)内部协同机制

1.挖掘教育资源,实现继续教育特色化办学

高校继续教育应依托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专业领域,根据区域经济需求结构,面向教育市场,走特色化、精品化的办学道路。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继续教育办学结构,突出优势学科,有的放矢,不盲目做大做全,应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员对更新知识、增加技能的现实需求,使继续教育过程快速地显现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抓住人才知识需求的变化,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知识内容上不断调整,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适应性,提高学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高校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保证教育服务对象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2.依托继续教育办学,提升高校教育服务能力

继续教育不仅要依托高校,更应该反哺高校。继续教育不仅体现经济收益对高校的贡献,更应充分发挥办学灵活、与市场契合度高、知识技术更新快、服务领域广等特点,对教育资源、教育需求进行渐进累积,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办学定位、教育理念、运行模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正向支持。继续教育是提升高校教育服务能力、实现高校在社会功能中教育担当的重要催化剂。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对继续教育中的办学格局、机构职能、教育目标、资源配置进行改革,形成“科学、高效、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二)外部协同机制

继续教育的外部协同是继续教育资源、市场资源的协同,是对区域继续教育构成元素(包含政府、高校、企业、生源)的整合。高校作为办学实体,具有独立性、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外部协同在渠道、领域、形式、机制上存在阻碍,协同能动性差、实效性低。通过构建区域高校继续教育联动平台,建立联动一体化机制,在政策上、行为上、配置上、效益上统筹规划,高效融合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继续教育服务领域,对接继续教育市场需求,使高校之间能够协同创新地开展区域继续教育工作,研究新模式、新方法、新渠道,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的协同效应。

三、区域高校平台继续教育联动平台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区域政府-高校联动机制

在区域政府-高校联动机制中,政府处于上层,是相关政策、方针、法规、规划的制定者,对继续教育的运行起主导作用。政府的顶层设计要与继续教育市场化运行规律相适应,简政放权,侧重于对办学的规范化监督,避免过多行政上的干预,应赋予高校在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途径、培训合作等环节中更多的自,延伸高校的办学维度,激发高校的教育潜能,保证资金上的投入,为高校继续教育“企业化”办学提供全面支持。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粘合剂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区域高校继续教育协会,整章建制,提供高校联动合法平台,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研讨会,交流办学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地域协调优势,通过教育博览会、咨询会、洽谈会等途径,提供信息互动平台,实现继续教育供给、需求资源的无缝对接。高校作为继续教育实施方,处于下层,又反作用于上层。高校一方面通过教育经济产业发展反哺政府,提升区域教育潜力;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市场运行过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并为行政人员的教育培训,区域政府的管理、决策、服务等提供智力支持。

(二)建立区域高校-高校联动机制

区域高校继续教育之间不应相互排斥,应是竞争与合作协同共存。高校之间继续教育培养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叠加,搞平均主义,而是通过设置联合机构运行高校-高校联动,对高校多元主体进行互融性整合,在继续教育资源的配置布局、利用效率、经济收益、管理运行等环节进行联动,增强继续教育的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改革。

1.建立继续教育招生联动机制

高校之间应建立继续教育招生培训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招生培训宣传,设立招生联合资金,保证宣传资金的充足性、持续性;开设高校招生培训联合网站,统一各高校办学信息;建立高校联合生源基地,扩充宣传覆盖领域与影响力,增强社会感知度。同时,在政策框架下,根据生源分布、个体需求,按照经济互益原则,在高校之间构建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体系。

2.建立继续教育资源联动机制

继续教育资源联动是对各高校继续教育优势资源的整合,包括建立教师大数据库,对部分教师进行统筹协调,打破本校教师授课的传统方式,实现各高校师资的相互嵌入与共享;搭建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对各高校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实行在线共享学习,建立课程互认体系,提高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互用率,满足继续教育学员的知识需求目标;构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动平台,协调、统筹管理各高校实习实训资源,提高收益率、利用率,开拓学员技术应用视野,为继续教育实现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深度保障。

(三)建立区域高校-企业联动机制

高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功能,与区域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平台,其应根据继续教育服务目标的特性,在学历教育、培训教育上与企业有更深的切入点。同时,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教育能力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对非传统行业渗透能力不足、壁垒性对接困难等问题,限制了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高校-企业联动,构建区域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与企业对接直通车,扩大行业服务领域,提高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适应企业客观需求,实现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双赢的共同体。

1.精准定位,做好企业服务对接

高校应通过联动平台对企业需求进行模块化分类,根据各高校继续教育特质,统一协调各高校对企业继续教育服务资源的配置,创设区域高校联合对企服务模式。同时,对企业需求统一调配、科学布局,强调各高校与企业的特色、实效对接。

2.取长补短,转化企业资源优势

高校应通过吸收、转化企业在特定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和耐用性;通过教师企业培训、学习交流,扩宽教师知识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开发特色课程,更新实训内容,拓宽教育视野。同时,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建立“企业教师”数据库,各高校根据需求在继续教育中聘请“企业教师”,实现学员培养的多元化、现场化、实用化。

3.创建校企办学新模式

招生培训范文第2篇

小时候,我是个怕水的女孩,我怕碰到水,甚至怕害怕见到水,就这样,我一直怕水怕到了8岁。

8岁那年。游泳馆招生培训,爸爸萌发了一个念头:要让我去学游泳。当我知道后,简直惊呆了,谁都知道水一直是我的克星,可爸爸却硬要逼我做自己最不情愿做的事。我本想哀求爸爸的,可因为天生的倔强,,让我选择了坚持:我一定要学会游泳,向爸爸证明,我是最棒的!可怕水是改不了的事实,培训的第一天,我就退缩了,看见水,我简直要晕了,我不敢下水,这也导致了我今天的训练任务失败。

我回到家,爸爸问我:“今天学得怎么样?”我没吭声,倔强地转过身,回到房间,我发誓,明天一定要勇敢地面对水。

第二天,我带着承诺来到游泳馆,经过我的思想斗争,我义无返顾地跳入水池,水呛进了鼻子,我在水里拼命挣扎,教练把我抱了上来。

我生病了。我坐在病床上,第一次这样恨爸爸,我在心里决定:我再也不去学游泳了。病好了,我又该去培训了,可这次我任凭老爸怎么骂我,打死我也不去。妈妈看了看,把我拉过来,对我说:“我知道因为游泳的事,你吃了许多苦,但你一定要克服,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招生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业务流程优化;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实践路径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主要应用于企业层面,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思考和重建,以期实现成本减少、质量提高、服务优化和效率增强的发展目标,确保企业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业务流程优化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这一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中也得到关注和应用。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存在着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和多元化的特点,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和生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在思想、观念、体制和方法上进行优化。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理论与招生工作存在着较高的契合度,有助于建设基于价值的流程结构,提高招生工作效果。

一、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审视

1.招生成本过高,浪费严重

宣传是招生工作的头等大事,展开招生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制作招生简章是最为基础的宣传方式,其次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宣传。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招生宣传,都存在着成本过高的问题。尤其在制作招生简章方面,如果不注重招生信息内容,而是过多关注设计是否精美和纸张的质量是否上乘,会导致成本过高,浪费严重。

2.招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招生人员是开展招生工作的基本要素,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招生人员往往能高效完成招生任务。然而,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招生人员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学校招生人员不足,由学生来替代,由于缺乏系统的招生培训,招生过程中的规范性也不够强,导致在招生工作中可能会影响学校的声誉。部分学校虽然采用高薪聘请招生人员,招生质量明显提高,但客观上也会导致学费增长。

3.客户关系维护手段单一,收效甚微

和地方招生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充足生源的重要手段。但是,少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与地方招生办建立合作关系的手段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即使各地招办答应帮忙宣传,但也是流于形式,招生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二、业务流程视角下优化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对策

1.找ご表性家长,维护客户关系

流于表面的形式来维护客户关系实已步履维艰,必须发挥家长作为宣传对象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代表性家长,招生人员可以和代表性家长开展联合招生,发挥代表性家长的话语主导作用,能起到树立学校口碑良好的效果,也有助于维护学校与各地招生办的客户关系。

2.主动出击,开辟“供货型”学校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支出存在阻碍,必然存在“供货型”学校,这些学校大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又有就读高等院校的良好愿望,对于这一类学校,招生工作一定要与其对接,从建立良好信誉度,维护客户关系出发,主动出击,主动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定会取得良好的招生效果。

3.创新驱动,完善宣传工作

在信息化场域下,必须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招生宣传的问题,在内容上下功夫,实现宣传渠道的创新。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台、报纸、杂志等手段,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发挥媒介宣传的合力,可以有效降低宣传成本,也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三、结语

总之,招生工作是民办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作,必须在深刻分析当前招生工作问题的基础上,应用业务流程优化理论,对原有的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才能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获得充足且良好生源,真正体现招生工作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招生培训范文第4篇

大家好!

我首先感谢在场的各位同志,给我这个演讲的舞台,给我参与公平竞争校长职位的机会。曾记得2003年,领导让我当二职校的校长,第一次谈话我不同意,后来多次谈话,让我对“当校长为什么?为什么当校长?”做了认真的思考,得出了我自己的认识:在人的一生中任何物欲享受皆过眼云烟,但做一名优秀的校长,管理好一个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作为的学生,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当一名优秀的校长可以更好地实现我生命的价值,体现我生命的意义,尤其职业教育更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大事业。基于这个认识,让我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动力来竞聘一职校的校长,因为它的舞台更大,能带动全县的职教发展,能让学校从优秀到卓越。我要认真当好一职校校长。下面我将从我的简历、竞选条件和治校思考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的简历

我叫寸德宏,现任腾冲二职校校长、支书,现年38岁,身体健康,中学高级教师。**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畜牧职教专科,同年分配到腾冲二职校任教至今。20*年毕业于云师大生物函授本科。18年来我在职校担任过班主任、校团委书记、教务主任等工作,20*年至今担任校长、支书。年终考评连续四年为优秀。多次被评为县级、市级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20*年还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创业之星”。多次被选派到上海、北京、苏杭、湖南等地学习培训。20*年专门到上海参加职业学校骨干校长进修班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及职业培训的全新环节、职业学校发展和质量管理等内容学习和参观,并获得了结业证书。还参加了云南省完中校长培训,获得云南省教育干部培训合格证。通过了职业高级教务理论与实践培训考核。多次到省内外一些企业参加培训,并被云南华曦集团聘为董事长助理一职。几年来,为专心从事职业教育,我多次拒聘神农等著名企业的总经理一职。

作为二职校畜牧兽医这个骨干专业的骨干教师,我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带领学生进行孵化时,我根据农村实际,发明创造了烤窑孵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主编了《农村实用养猪技术》、《农村实用养禽技术》两本农村科普教材,为将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广,我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多篇论文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特别是《鸡传染性鼻炎的综合防治》一文,20*年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家禽》21期上发表后,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和肯定,被认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我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廉洁自律,服从领导,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计个人得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奉献,懂得职业教育规律,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二、我的竞选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俗话说: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我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下职业操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事业心,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时代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同时具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具有良好的习惯约束,能节制私欲。不贪求金钱,不贪求权力,不贪求享乐,不该得到的给也不要。一身正气做人,廉洁奉公处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决不存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能认真主动做事。做事要认真,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这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不偷懒,不耍滑,不拖沓,主动带头把工作做在前,不计较份内份外,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守信,保守秘密。对上级、对同事,能坦诚相待,不说大话,不说谎话。团结同志,礼貌待人。会尊重别人,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真心实意为别人办事,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会强大。

(二)具备做职校校长的业务本领

1、工作实绩

我自2003年8月担任二职校党政负责人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工作下,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使二职校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在二职校的发展上留下了探索的足迹。20*年7月,二职校被验收为“云南省合格职业高级中学”,实现了几任校长和教师们20多年来的心愿。学校连续几年都被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年6月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先进单位”。学校的办学特色及经验多次在县、市新闻中报道,20*年1月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学校在探索中壮大和发展,在校生由我上任时的122人发展到今天的862人,教师也由十多人到四十多人,学校负债由100多万元下降到40多万元,固定资产增值50万元;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三年多来二职校成功安置了2000多名学员,在上海、苏杭、深圳、广州、中山、昆明等地就业。为了使二职校有更大发展,我多方奔走,先后为学校争取到阳光工程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青少年科技培训基地、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基地等项目。学校获得市县“青年文明号”的称誉。为增强学校的生存力和竞争力,二职校先后与上海旭宝、广州温氏集团、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四川德胜钢铁有限公司、统一集团等30多家著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做到校企双赢。

2、职校的校长必须是教育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我还达不到这个层次,但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3、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我在学校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引用新的A管理模式:如一个上级的原则、逐级指挥报告原则、既无重叠又无空白的分工原则、校长是教练员不是裁判员、推行受监督的个人负责制、成功的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要成功就不要找借口等新观念,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一致拥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上级的认可。这也让二职校的管理步入正轨,是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我的治校思考

“没有不好的学校,只有不好的校长”,是我当校长的一种信念。面对国家级的一职校,我深知肩上的重担和压力。一职校在前几任校长和教职工的努力下已经是滇西职教的骄傲,我会继承好一职校多年来的办学思路,办学方法,治校传统,更加团结全校140多名教职工,以人为本,熔炼好团队,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全体教职工,抓住当前发展职教的机遇,树立办大职业教育全局观,让我县职业教育更上一层楼。具体地讲就是以一职校为龙头,把一职校办好,办成云南省职业教育的优秀品牌。广泛联合二职校、师范、农业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兄弟学校等举办职业培训,使我县的职高和普高的比例逐渐向0.8:1发展。同时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还将在一职校内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学校研究解决我县的职业教育问题,避免重复专业,重复投资,无序竞争,起到资源整合,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利于扩大规模,提升质量。

要做大做强一职校,我必须用务实的作风抓好“六个建设”,用发展的观念搭建“五个平台”,用创新的机制实现“四个突破”,用全部的力量追求“一个目标”。

(一)用务实的作风抓好“六个建设”

“六个建设”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招生、培训网络建设,学校的就业网络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专业建设六个方面。我认为这六个方面的建设构成了职业中学工作的主体框架,只要把这六个方面的工作抓牢抓实,就抓住了整个职业中学管理工作的脉搏,整个学校管理就有了基础和保障。

1、抓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科学、合理、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就可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人为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客观公正性。特别要制订安全措施、安全制度,加强安全督查,确保学校不发生安全事故。重视资金使用制度建设,确保资金收、支过程不违法、违规、违纪。

2、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整体教学力量建设。目前一职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把原有的普通高中教师转岗培训为“双师型”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问题,这两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好,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一职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和提高。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训,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技能性。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引进优秀职校教师,外聘行业精英做兼职教师。

3、抓职业教育招生培训网络建设,着力解决多年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招生工作瓶颈,努力扩大全县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办学规模。招生工作一直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老大难问题,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是扩大全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建设和完善全县职业教育的招生培训网络体系。具体做法是在全县各中学建立职业教育招生培训工作站,做好初中和高中分流工作,特别是做好农村综合初中班的分流工作和教学工作,积极培植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生源规模。

4、抓好就业网络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就业规模和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要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观念,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努力开发职业教育的就业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就业网络建设,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和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5、抓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骨干专业单一和水平相对滞后的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在专业建设上我们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有就业前景的新骨干专业和提升现有专业的办学专业水平,真正做到用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来提高就业水平质量。

6、抓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我的做法是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的廉政、勤政、民主、公开、公正为表率,以校园的绿化美化、学校的养成教育、全校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培养为动力,让教职工人人负其责,事事有人做,时时见效率。守纪律,讲原则,谈奉献,通过一项一项的认真落实,来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用发展的观念搭建“五个平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和平台,作为我县职业教育主阵地的一职校,校长必须考虑从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用发展的观念为我们的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家庭的发展搭建平台,为整个腾冲县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就是要实实在在的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知识丰富自己,用技能把握未来,真正拥有一技之长,服务社会。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就是要切实了解每位教师,尊重每位教师,合理使用绩效政策,努力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把每位教师安排到适合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位教师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人人重要,充分发展,让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展示,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家庭的发展搭建平台,就必须用责任与爱努力把家长的子女教育成才,让学生的发展,促进家长和家庭的发展。为学校发展搭建平台,就必须积极努力地挖掘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使全县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得到更好的推进,实现滇西职业教育强校战略,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就必须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适用型技术人才,让这些职校毕业生个个都是财富创造和自我发展的优秀者,使全县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得到充分的落实。

(三)用创新的机制实现“四个突破”

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工作的客观要求。为了更好的体现职校工作的客观要求,一职校的校长必须具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用创新的机制,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并能充分调动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力量,实现工作的不断创新。校长必须要具有带领全校教职工实现工作的重大突破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我县职业教育工作实际,未来三年必须实现“四大突破”,即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上有突破,学校在办学规模上有突破,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有突破,学校在办学水平上有突破。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职校的校长,必须努力有效的把全县职业教育的学生、教师、基本办学条件和各种社会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职业教育的资源合力,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大突破,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突破。我县目前教育发展的规模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要发展我县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职业教育规模小的问题,努力突破职业教育的规模瓶颈。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有所创新和突破,如果办学模式过分单一和呆板,职业教育就难于注入活力,缺乏活力,就难以激活职业教育的发展。一职校在办学模式上近几年来做了很多有效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今后作为一职校的校长,在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上,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联合办学”、“以工养学”、“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实施好,总结好,在农村职业教育开发的办学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学校办学实力的直接体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要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一职校的支持、理解,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一职校办学水平的再次突破。

一个成功的校长,必须要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和培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团结、凝聚、感召全校师生的魅力,充分体现管理和公正力量,使你领导的学校以一种整体的力量出现,用事业、情感和合理的待遇激励广大教职工。一个成功的校长,同时还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今后三年的职中校长岗位,我的奋斗目标是把一职校建设成为全县管理最规范,办学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校园建设最美的学校,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强校之梦。

招生培训范文第5篇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于2011年经杭州市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及警备区认定为退役士兵“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承训学校。从起步到如今,我校退役士兵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按照《杭州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学校分工明确,教学管理严谨,各项工作逐步完善与提高。

三年来退役士兵双证制培训报读我校的学生有240人,主要的学历专业有计算机信息管理、酒店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社会工作等,技能培训专业主要有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修理工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退役士兵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认识不足。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沿海到内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最低工资也数次上调。退役士兵在报到后不愿参加民政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认为参加培训不起任何作用,且培训补助费用较低,培训内容与自己特长不对口,而且耽误了他们找工作的时间。尽管民政部门做了大量思想动员工作,但是有些退役士兵还是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而是盲目地寻找工作,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 培训课目单一,培训内容不广。在对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中,由于报读的学生人数有限,学校只能开设所报专业人数较多的专业。因此离某些退役士兵学习意愿有差距,致使部分退役士兵参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没有真正起到退役士兵之所需,导致参训率低。

3. 退役士兵培训政策宣传和理解不到位。最近几年,尽管基层退役士兵安置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宣传退役士兵培训政策,但仍然难以保证所有退役士兵准确理解和掌握培训政策。有些退役士兵虽然了解了免费学历教育节能培训政策,但是对培训政策的目的意义理解不透,退伍后不是首先选择技能培训,而是想方设法尽快就业上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4. 退役士兵整体学历提高,已具有大专文凭。目前很大一部分士兵是在读大专生去应征当兵,也有很多士兵在部队服役期间已经读了大专等,因此退役后免费读大专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二、对策及建议研究

1.加强组织领导,分工明确。学校于2012年成立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担任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学校各方资源, 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招生处负责项目招生与学生管理, 积极与全市各个城区民政局协商退役士兵相关工作;教务处负责学历教育的教学及管理; 培训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实操及管理。学校出台了退役士兵招生管理办法、 退役士兵生活补贴发放政策,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

2.把握教学关系,重点开展。 一是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二是加强专业设置合理性。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专业,必须符合退役士兵这一特定身份。一方面需要配合退役士兵的科学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需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三是提高培训时间及时性。针对退役士兵找到工作后参加培训时间大打折扣现象,建议每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提前开展。各部门务必根据上一年的实际情况,预测本年度退役士兵的参训率,制定合理的招生培训方案,做足准备工作,在退役士兵回到地方完成报名后,立即开展培训。

招生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农类专业 办学低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B-0005-02

笔者在农村中职学校工作二十余年,期间目睹了农村中职学校农、林、牧、副、渔等农类专业办学的兴衰过程。目前,广西较多中职学校普遍反映:农类专业办学几乎步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就此,笔者对农村中职学校农类专业如何走出办学低谷作了初步探索,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期能为中职学校办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广西农村中职学校农类专业办学步入低谷的原因

农类专业在广西农村职校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只是后来高校招生政策变化,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办学思路存在偏差,农民的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曾经辉煌的农类专业慢慢步入低谷。

(一)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

1991 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积极贯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给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春天,当时中职教育方兴,师资紧缺,广西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职业技术师范系,定向招收区内职高种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按计划分配。于是全区所有的农村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农类专业,这对于那些进入重点高中无望的学生无疑是一次机遇,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职高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激情高涨,职高农类专业生源充足,农类专业办学达到了辉煌的时期。1997 年以后,广西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合并,取消了职业技术师范系,不再招收职高农类考生,其他高校也相继实行了这一政策,眼看升学无望,农类专业对学生不再有吸引力,农类专业“门前冷落”,办学步入“严冬”。

(二)学校办学思路存在偏差

回顾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一些中职学校对自身办学持怀疑态度,办学思路太窄,没有树立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一些学校挂的是中职学校的牌子,开设的是普通高中或初中的课程,到了高校招生录取中职农类专业毕业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时,他们才急于开始“上马”。等到高校取消定向录取农类专业毕业生后,农类专业生源又枯竭。之后又面临精简机构,有些中职学校被拆并,在这过程中,为了给上级一个交代,或维持名存实亡的状况,许多学校又悄然办起了普通高中或初中班。P者电话采访区内的 20 所中职学校中,到目前为止已没有哪一所学校再办农类专业,其中有 12 所中职学校办起了普通高中或初中,有 8 所以其他专业和极少的学生数艰难维系。

(三)当地政府对中职学校办学支持力度不够

笔者从电话采访区内 20 所农村中职学校反映的情况中,了解到有些地方政府对中职学校办学支持的力度不够,如实习基地的征地和建设困难重重,学校硬件、软件不健全,农类专业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实用性不强,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生多数在黑板上学阉猪、在黑板上学修电器、在黑板上学果树嫁接等实践性强的技术,毕业出来的是一帮口头阉猪、口头修电器、口头嫁接果苗的学生,没有实际动手能力,家长看不到实惠,学生学不到技术,没有办法就业,报读农类专业的学生当然一年年骤减,以至于枯竭。

(四)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存在偏差

社会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家长对中职学校办学宗旨存在偏差,他们送子女读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光宗耀祖,读中职学校尤其是农类专业被视为“没有前途,低人一等”的代名词,而学生自身看着父辈终年在田间地头劳作十分辛苦,收入甚微,有的甚至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他们更不愿意再像父辈那样终年守在田间地头,不愿报读农类专业。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当下,“农”字头专业更是被冷落,甚至被遗忘。

二、农类专业办学的重要性

上述种种原因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农类专业的办学,使之逐年步入低谷,有不少县市中职学校放弃了农类专业的办学。那么今后农类专业有没有必要再办下去?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一)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是有力的政策保障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类专业要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担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的重任。我们要把农类专业提到重要位置,将之办好办活办出特色。

(二)我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者素质低是一个突出问题

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的情况依然存在,文化素质低成为我区贫困群众获取先进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巨大屏障。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数量有限,极为稀缺。因此,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一些地区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刀耕火种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存在,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农类专业为支撑,给这些农民扫除农业技术文盲。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中职学校农类专业招生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初中生,而是要面向当地没有掌握农业技术的农民,只要我们把校区扩展到农村,扩展到田间地头,何愁没有生源?

三、农类专业走出办学低谷的措施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发展的重要性之所在后,到底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农类专业走出困境呢。

(一)打破行业条块分割,实行农科教统筹

打破行业条块分割,实行农科教统筹。比如再就业培训,组织部、劳动局、人事局、文化局、教育局、农业局、畜牧局等各自为政,有的培训交叉重复,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如果能整合职教资源,打造具备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科研服务、校企合作等功能的职业教育平台,成立职教中心,形成“大职教”格局,由政府统一来抓,让职校去实施,相互借“势”,职校就能办活、办出特色。

(二)借精准扶贫之风、“三农”之风,把校区扩展到农村的田间地头

这一做法的关键是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统筹培训资金。在对贫困农户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政府拨发的扶贫资金他们不是用来生产,而是首先拿去应酬,结果政府年年扶,农民依然年年贫困,如果换另一种方法通过技术扶贫,让他们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增产增收,这就能够达到彻底扶贫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河池某县中等职校做得好,他们受到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率先在 1998 年开始开设技术扶贫班,让各乡镇推选需要扶贫的贫困农户到培训班就读,学习科学种养、生态农业等知识,培训结束后政府又给他们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搞家庭种养增加收入,现在许多农户已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形成“星火燎原”的良性循环之势。这样看来,我们把中职招生培训的对象由初中毕业生扩大到各种年龄结构,需要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户上,把校区扩展到当地农村的田间地头,中职何愁没有生源?何愁办不出特色?

(三)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教师的专业更新和开设专业

从中职农类专业的基本情况看,目前农类专业内容陈旧、落后、知识贫乏,针对这一问题,中职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同时中职学校还要建立市场信息预测领导小组,研究中央的农业政策,研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及时更新农类专业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计划,使学员能学到跟得上市场需求的先进技术和致富绝招,学员得到实惠,就不愁没有学生登门求教。

(四)构建“培训、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服务,刺激学员学农爱农立志兴农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于需求的约束使实物产量偏好风光不再。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增产不增收构成对农业的新困扰。缺乏经营知识的农民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疯狂竞争,又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显然他们处于劣势。即使有技术种得出养得出,也落得个“丰收成灾”的后果。反反复复的失利,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失殆尽,他们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在农村发展种养业。留守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上更是粗放,造成恶性循环。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当地政府和中职学校不但要肩负起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的责任,还要引导他们寻找市场、销售产品,排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使“培训、生产、供应、销售”成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后,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都会大大提高,这样就能“务民于农桑”,达到通过技术谋发展的目的。

(五)“宽进严出”,让学生真正学到技术

这与十关于职业教育要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一致,当前中职学校发展良莠不齐,以招生行骗、学校疏于管理、学生学不到技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中职学校要得到社会的信任,必需端正办学思路、树立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在招生上从宽,学生行为规范和技术考核上从严的方法。也就是说招生的对象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乐于到中职学校学技术的都成为招生的对象。学生招进学校后,一定要抓好常规管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他们学会做人,在专业上要开足课程,教学内容上要少讲理论,多讲实用技术,多讲致富绝招。教学方法上要做到“怎么做就怎么讲,怎么讲就怎么做”,同时要办好学校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家庭实践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培养出会做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力求帮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致富的门路。

(六)把中职送生任务当做初中学校的一项评估内容

目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评价的标准尚未完善,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生命力的标准,为了让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盲目追求升学率,灌输的是升学思想,学生无形中有不能读高中上大学是低人一等的意识,因而即使升不上普高,宁愿去打工,也不愿读中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上级主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把中职送生任务当作初中学校的一项评估内容,完不成任务,可以一票否决其教学质量,让初中学校从大局出发,从提高全民素质出发,端正办学思路,支持中职学校办学。桂东某县 2005年以来一直坚持这一做法,使职校办学迎来了春天,如今已发展成为区内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总之,如果我们既端正了办学思路,又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农村中职学校农类专业就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

招生培训范文第7篇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招生培训范文第8篇

一、审计推动高校内部控制有效执行

1.促进二级学院经费收支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二级学院的预算是形同虚设,基本是不要求、不执行、不处罚。每年预算也只是应付式的采用基数预算法或者对某些项目干脆几年来一直照搬。对二级学院经费包干式管理,用多用少,用好用坏就这么多,财务部门也往往不再对其进行控制,形式审批而已。结果导致对二级学院没有监督,学院经费随意套取,谈不上效率,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比如,笔者调查某高校对3个二级学院预算执行情况,问题一,学校对二级学院的招待费、交通费、差旅费等项目预算四年来没有变化;问题二,学院用假发票假业务套取经费的现象严重,问题三,预算没有控制,各项目中随意开支,等等问题。另外,某二级学院招待费实际超出学校预算支出10倍,差旅费实际超出学校预算支出1.7倍,而超出的这些经费是挤占其它专项而来。总之,随意在各项目内穿插开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因此,随着高校财务内容的复杂性在财务预算编制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应将全校层面的预算和各二级学院的预算结合起来,实现零基预算,并能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制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对二级学院的创收管理方面,二级学院创收收入管理制度不健全。因为学校现在鼓励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能自主创收,但制度不健全。1、截流现象严重。如在审计中发现二级学院的招生培训费,看似手续齐全,收费标准、招生人数都已经物价部门审批,学费也按审批人数如实缴入学校账户,但是我们在审核二级学院招生名单时却发现人数比审批的多得多。那部分多出学生的学费无疑就成了二级学院的小金库。2、创收收入使用存在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笔者在统计3个二级学院的创收收入中,发现50%以上为招待费,其余基本为劳务费,给学校的资产补贴也是微乎其微,根本达不到资产补偿的程度。完善二级学院创收管理制度。规范创收管理,使创收收入合法、及时且完整入账。根据各学院的资源、创收能力及资源消耗等分别制定管理分配标准,另在分配管理办法中能明确创收收入的使用范围如:直接成本费用支出之余招待费支出不得高于多少,劳务费支出不得低于多少。既提高二级学院的创收积极性又能使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

2.督促落实奖惩制度。高校要让科研事业上新台阶,当务之急是抓好科研质量。笔者认为在控制科研经费合规合法的基础上,高校要完善科研奖励与问责制度。例如,现在学校一般是根据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到账情况来给予奖励,建议高校能在课题结题由专家组对其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后,在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给予奖励,对于经费使用不合规不合法,研究成果评价较低的课题研究,一定要追求其责任。

3.推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最近对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查资产利用效率时,我们会审查固定资产在平时使用中有无记录,使用时间,实验次数,以及非本课题组利用本设备的情况,是否推进资源共享,设备高效利用。总之,通过审计促步推进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达到开放共享效果。

4.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盲目性的管理控制。近几年,各高校由于大学园区的规划,基本建设年年增加,但在改扩建中缺少相应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至造成重复建设、盲目改扩建现象屡屡可见。另外,高校的基建过程也要进行全面的控制,包括授权、决策、概预算、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五个环节,审计部门要有专门的项目小组跟踪审计,防止重要业务流程出现的舞弊和失误,保证基建工作顺利完成。

二、做好两个沟通,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

目前,审计部门为有效促进内部控制的高效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人为限制已是主要因素之一。做好两个沟通,是改善审计环境的主要手段,但在和谐的审计环境中应保持独立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