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荷花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作品背景教学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中国石油大学附小的陈晓梅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会上的演讲中强调:“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们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二、字词语句教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作品内涵教学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留出空白,让学生思维想象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如在《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阅读“欢呼”这段文字时,教师播放一段人们涌上街头,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庆祝的录像,可惜只有画面,没有课本中所描写的“欢庆的锣鼓声”及人们一遍遍的高呼声,乍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对话热情的效果。下面就是老师和学生紧接着的一段对话:

师:这段录像令大家失望了吧?

生:没有。

师:没有声音的?

生:没关系。

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生:敲鼓的声音。

师:你模拟一下。

生:咚 咚 咚 咚。

师:还有一些什么声音?

生:礼花的声音:劈―劈―啪―啪。

生:掌声:啪―啪―啪―啪。

生:人们的欢呼声:耶―― 耶 ――耶――

师:人们可能会高喊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生:中国必胜!

生:北京万岁!祖国万岁!

……

有了这一段插曲,就把教材中无声的画面变得热闹非凡。教师对多媒体的这一留白处理,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发挥了想象,让他们真正感受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丰富深刻的内涵。

充分融合,让学生习得语感

语言文字虽不如媒体那么直观,但许多语言文字,尤其是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然而,现在许多语文课用多媒体代替了课本,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多了。但是这种活跃、这种理解有很多是表面化的现象。因为它严重剥夺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处理来深刻理解课文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怎能获得语感和语文能力呢?

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引悟导思的优势,利用它切实指导学生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请看《荷花》一文中对“冒”字的教学设计:

文中原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2.“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3.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4.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5.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他们想干些什么呢?

(学生观赏课件以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6.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美美地诵读第三段)

案例中,课件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足够丰富的语感培养的环境。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冒”字,一连问了五个问题,且每次提问与读这个句子有机穿插起来,这样学生脑海中的“冒”是很丰满的,有内容的。而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景物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从而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灵活机动,让课堂动态生成

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摁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是不适合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 探究性 教学 研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首先放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上,着重解决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语文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

语文探究性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之处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对于《田忌赛马》,学生提出:“还是原来的马,为什么第一场输了,第二场却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从内容上形成的探究问题。对于《可爱的小蜜蜂》,学生围绕课文中“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一句质疑:“渺小”和“高尚”本是一组反义词,作者为什么说“蜜蜂既是渺小的,又是多么高尚啊”?这是不是前后矛盾?这是从语言表达上形成的探究问题。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长出来”“钻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二、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

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为学生提供深读探究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因此,确定探究主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那些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青蛙的眼睛》这篇课文,介绍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静的东西很迟钝,看动的东西却很敏锐。有同学表示不理解:既然青蛙的眼睛这样特殊,和我们人的眼睛不一样,那我们又是怎么发现青蛙眼睛这一特点的?这正是课文的重点所在。教师顺势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互动源”之理念

“互动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环节阶段,教师如何寻找有效的教学设计切入点(问题或话题),亦即作者的着力处,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让学生聚焦该处,快速进入交流,撷取精华,欣赏探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好效果。所以这“源”的准确度,是活力,更是动力,是达成高效生态课堂教学着力点。因为新课程标准下高效生态课堂必然是师生互动的课堂,重视的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文本,特别是选择好教学的切人源点,设计好教学互动源,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二、“互动源”演绎精彩语文课堂的策略

怎样才能巧追互动源,启动课堂互动交流的引擎呢?我认为如下途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阅读教学精彩纷呈。

1.实物为源,引导由实入虚。上课时,如果巧妙地运用实物切入所讲的文本,由实入虚,文章就具体可感受了。这比抽象的空洞的介绍好得多。

2.以兴趣为源,让学生一吐为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上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最爱最感兴趣的文本学习,莫过于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源点。

课堂教学以兴趣为互动源,就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以活动为源,让文本与学生“活”起来。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生成把不同类型的静态文本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荷花》,我引导学生去附近的荷花池边学这篇课文。学生们一路上喜笑颜开,青春洋溢,此时,没了课堂规矩,没了严肃。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班级里的小诗人马善涛摇头晃脑的吟诵着,逗得老师同学呵呵大笑;看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确,课文中有“荷叶挨挨挤挤的。”一句;瞧,“这是花骨朵”,“这里还有小莲蓬呢!可惜没到采摘的时间!”这可真是“有心插柳更成阴啊!”感叹中我和学生陶醉在一望无际的荷花中。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这个课堂的魅力是无穷的,以它为互动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一、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参与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游戏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把课文当成剧本,要求学生在熟练课文的基础上,分组、分角色上台表演,演的好给予奖励。再如,在三年级习作课中,有一内容是要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事情,然后用文字加以描述。在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做一个掰手腕游戏,让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说出所看、所听、所想、所感,回答不到位的再由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讲故事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听力技能

教师可将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并寓教于乐,能使学生专注于故事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更为直观的辅助手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脸上流露出来的丰富表情、各种眼神、得体的手势、自然的姿势、恰当的服饰道具、流利的语言、充满喜怒哀乐的激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等等,所有这一切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参与,配合教学,从而产生非凡的教学效果。讲故事教学,具体方法有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

(一)倾听故事,让学生感知语感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有的甚至能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且说得惟妙惟肖。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朗读故事,让学生强化语感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有:一、情感朗读。朗读基调(主要语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深刻理解、领悟。二、有声朗读。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表演配音读、朗读比赛等方式,还可以采用韵句进行朗读。韵句是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三)表演故事,让学生提高语感

表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音语言能力也就越强,语感也越好。

(四)创编故事,让学生升华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自己所学语言,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鼓励他们续编、改编故事,或创编新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三、利用图片等实物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创新;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教育振兴的重要任务。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职美术课堂教学因其特有的自由、开放、多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笔者立足于多年美术教学实践,就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1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实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启发不足,灌输有余,创新不足,复制有余,导致学生既缺乏创造性,又缺乏合作精神。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建立起朋友般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畅所欲言;要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发展情况,分层设置练习任务,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创新处,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开发。如教学国画《荷花》一课时,可先营造自由创造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表现,有的孩子用传统的中国画工具———毛笔作画,有的孩子就尝试运用日常生活素材如棉签、树枝、手指等工具来进行创作,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可以将绘画与文学相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咏荷的诗句,阅读《爱莲说》、《荷塘月色》等名篇,增进学生对梅花各方面知识的了解,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充满感情、带着理解去学画;还可以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在作画过程中,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荷花》、中国民乐《流水莲花》等乐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更主动地去画。

2创设开放课题,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思路具有多向性。在现实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调、手段不多,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创造欲望。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美术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都要精心选择、设计,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容,作业的布置也要具有灵活性,在兼顾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兴趣,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教手工课《纸片插接》时,让学生们收集各种动物、灯笼图片,采用变化主片、插片等形式,改变外形、增加插口,经过引导,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在教学本课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形的插接、动物、宫灯等不同形式、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技能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制作内容,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题材、表现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限制,这样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才不至于千人一面,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展现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3引导自主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关键在于通过观念更新,引领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创新。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了多种有效探索,但仍然存在教师对课堂控制太严、指令、灌输太多、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参与不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吸收而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创新型的美术教学要把过去重视知识体系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元建构式”学习上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技法,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开展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师生关系上,体现和谐友爱,强化引导激励,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帮、互学、互评;在学习形式上,积极开发、利用微课、微信、QQ等课外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利用这些新媒体的交互、晋级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开展积极评价,体验创新乐趣

积极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创新处,通过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让不同水平、个性特点的孩子都能通过美术学习找到学习自信,体验创新乐趣,感受成功喜悦,促进学生特长形成和创新思维发展。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鼓励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看,中职美术教学尤其要注重开展积极评价,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一套模版、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因此,必须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由单一评价模式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笔者在手工课教学中,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形成制作团队,组内开展分工协作,组际组织互相PK,形成竞争、激励氛围;制作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议,营造良好沟通与合作氛围,也让学生学会学会欣赏、互相激励;作业评价阶段,让每组代表阐述本组作品创意、工艺流程,然后组织学生互评,说出优缺点,教师适当补充、总结,注重激励,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5结语

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更注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受评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师生在相互交流、意见碰撞中,增进了理解,促进被评者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获得进步与发展。

作者:张帆 单位:玉溪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永正.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乐学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已是一种创新方式的重要渠道,它主要体现出以乐为突破口,以趣为纽带,求知动力,主动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现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发出乐的声音及使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呢?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让“灵性”来源于互动中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在教学中在于发现学生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挖掘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而是鼓励进行探索研究。当前独生子女被父母过于宠爱,在不善于与人交往,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表现或表现较少的情况下,多给他们一些支持、肯定、信任、在互动中自主――合作――分享――探究,从而使学生产生自由感,使好奇心、兴趣、探究动机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完善。如《荷花》的教学设计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有的说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说是婀娜多姿的荷花,还有的说是千姿百态的荷花……。这时让学生从投影中欣赏荷花“静”的姿态,“动”的姿态后,问:“你们还想了解荷花吗?”自由学习课文,用笔画出词语再说作者心目中的荷花是什么样子?学生会在自己对词的理解基础上众说纷纭,只要学生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加以肯定。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诱发学生参与、探究,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悟出荷花的美究竟在哪里?这时已从自主学习转化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各自发表自己意见,提出看法,合作补充。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优点与长处都充分的表现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们纷纷说出荷花十几种美“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自然美、内在美……”这时,打出荷花的投影,配上音乐与朗读让同学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理解的荷花美中。通过互动教学,学生的思维,情感融合在一起,因而课堂教学便充满了“灵性”。 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样的教学实践,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必然会激发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就会乐学、爱学。

2巧妙质疑,让学生品尝思之乐,放飞思维想象,绽放“灵性”之花

质疑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加以激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慧得到不断的升华,使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

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好比一颗火星,在语文课上释发出独有的光彩,巧妙疑问激起学生在课堂上渴望求知的气氛,使兴趣成为线索,以思想上的闪光火星和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学生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品尝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也可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一位教师教《司马光》一课,讲到司马光砸缸救人时,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在场的话,还会想出哪些办法,把小孩救出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想得好,咱们与司马光比比看谁最聪明。”结果孩子们积极思考,提出了“用力推倒”、“用石头填缸”、“用绳子套住孩子劲上把他拖出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但是最后大家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司马光砸缸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这不是以乐趣引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吗?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人们的创新的欲望,创新思维的萌芽于培养,都必须伴随着想象、幻想与求新、求异而生存,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活跃着鲜活生动的形象。学生本身充满灵气,富有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激发不同人思维,就会碰撞出五彩缤纷的“灵性”之花。在激活脑力思维时如果要更好地引发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并参与讨论,一定的课堂活动必不可少。学生对设计活动的亲身经历的参与,在参与中奖探究活动、操作活动、体验活动、表达活动等结合起来,他们对事物就有了一些直观的感觉,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印象,其目的是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有效感性的体验和回忆,对知识内容的重新关注。

3乐学是“灵性”产生的土壤,幽默导趣,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学习不止于喜欢,而是达到了一个忘却一切的崇高的境界,真所谓“乐之者”也。设计课堂教学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望,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制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荷花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 “正能量”由来及教学借鉴

1. 内涵探究。“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现代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关注不够,时间一长,学生会出现失望、悲伤、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学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正能量,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学生能以一种积极乐观、自信坚强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2. 作用分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正能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个性表现的时候,引导他们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关注生活、尊重他人,并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同时,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都有着很大意义。

二、“正能量”教学模式运用的策略

1. 调动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增加课堂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善于模仿,擅长想象,愿意积极参与游戏,分享快乐。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料,运用游戏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释放心灵中的正能量,对人生和学习充满信心。

2. 赏识为先。人都期望能得到别人认同和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特别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肯定,其中教师的鼓励和赏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养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肯定,以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负面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养成积极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整体发展趋向,努力做到突出个体、兼顾公平,这样才能让正能量在学生中进行有效的传递。

3. 强化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体,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让正能量在教师和学生间得以传递。“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并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研讨和创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正能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 游戏化教学,树立学生竞争意识。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借鉴游戏中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等融入教学实践中,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评价方法等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② 9-12岁的小学生正是天真烂漫、爱做游戏的年龄,小学生语文教学应抓住儿童爱玩游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游戏教学的方法,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内容、新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在正能量磁场的牵引之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专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进入情境游戏。教师感慨:我觉得大家都被这美丽的荷花给陶醉了,如果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个荷塘,那么谁来做第一朵荷花?生:我来做第一朵荷花。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部分自然段落,让这位学生站起来在音乐声中进行朗读即兴表演,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加入朗读或者坐着表演。学生有的学小鱼游泳,有的学蜻蜓飞翔,有的翩翩起舞,气氛轻松愉快。然后教师又问:第二朵荷花在哪里?第三朵在哪里?生:(纷纷举手站起来)“在这里。”师:“还有更多的荷花吗?”(这时候全班几乎全部站起来了)好,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静静凝听,在音乐声中感受荷花的美丽世界。(全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想象,细细品味荷花的韵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然后教师引导:“小荷花们,你们刚刚在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多彩,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能不能把它背下来?”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背诵热情。整个教学过程,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充分释放了内心的正能量,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 个性化阅读,挖掘学生自身优势。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文本平等对话,并以此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趣味,让正能量充满学生的内心。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学生就从多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有的说是格罗培斯精益求精,先后修改了50次;有的说是格罗培斯尊重自然,尊重大家的看法;有的说这虽然不是格罗培斯设计的,是大家的选择,但格罗培斯给了大家选择的机会;有的说是因为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学习,而且热爱自己的设计事业,能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还有的说格罗培斯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等。学生看法各有千秋,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积极思考,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而且让学生在聆听他人的基础上,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不仅为让学生体验成功创造了机会,也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3. 童话式体验,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充满幻想,富有诗意和灵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③,童话无疑就成为了儿童最喜爱的文学样式。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童话式体验,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童话元素,让学生将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相连接,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域,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童话式的教学体验中,培养乐观向上、自信坚强的品格,心中的正能量不断地增长,全面促进情商的良好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小鹰在学飞过程中的心情和听到老鹰的话以后内心的想法,学生在了解这种变化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有了很深的体会。此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的效果也非常好。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童话式的体验,教师让学生了解成功是要用汗水来浇筑的,以及谦虚做人的道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茁壮、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能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变得自信乐观,有效实现了小学语文教育“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①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2

② 高瑞雪.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