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安游记

西安游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西安游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安游记范文第1篇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就是猪八戒,虽然八戒好吃懒做,但是八戒却是一头为人忠厚老实的一头好猪。

心宽,做人一定要心宽。如果老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打得不可开交,那就很不好。八戒在这点可以说是模范,在取经的路上,任凭大师兄怎么打他,骂他,他总是和颜悦色,老猪没有生过一次气,依然一口一个师兄的叫的亲切。每次师傅被抓走,沙僧总是嚷嚷着,怎么办呀怎么办呀,急得团团转,而八戒却说:“急什么,大不了咱们把行李一分,你回你的流沙河,俺回俺的高老庄。”就这几点,就足以证明老猪心宽了。

八戒忠诚。自从八戒离开了高老庄,就一心归顺于佛祖,无论经过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依然忠心保护师傅,直到取得真经,做了净坛使者。八戒在一路上对师傅忠心耿耿,博得了师傅的爱戴。

心善也是八戒的一大优点。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八戒就反对。美丽善良的姑娘被打死了,和蔼的爷爷也被打死了,和蔼的奶奶最后也倒在了悟空的棒下。老猪看不下去了,只能向师傅求助,让师傅念紧箍咒来治治这个泼猴。八戒心善,即使是对妖怪,如果换做人民,老猪一定会福泽天下。

西安游记范文第2篇

新疆 小乐手聚演音乐沙龙

8月22日晚,在新疆石河子市公园一角,一群人正围坐在桌旁,静静的欣赏着小乐手的精彩演奏。

这是石河子市音协民乐学会组织的一次音乐沙龙。石河子是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边陲小城,各类文学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在这些艺术家的感染下,一批批热爱音乐的幼苗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培育,在各种器乐比赛中崭露头角。从80年代至今,许多有潜力的学生先后考上西安、四川、北京的音乐院校,当晚就是这些从内地各大音乐院校归来的学子们为他们昔日的启蒙老师举行的汇报音乐会。现在石河子市学习民乐的学生多达一千多人,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石河子音协民乐学会老师们辛勤的汗水。■李承

湖南

台湾音乐家凤凰谱乡情

9月27日,在一曲根据湘西民歌改编的管弦乐《苗寨狂欢节》中,第八届湖湘文化之旅“凤凰之夜”音乐晚会拉开了序幕。

台湾小提琴演奏家洪章文与湖南交响乐团合奏了一曲《梁祝》。钢琴演奏家钟听和王冠文是一对夫妻,一位来自上海,一位来自台湾。此次,他们带来了四手联弹《柴可夫斯基・圆舞曲》和钢琴独奏《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冠文说:“作为一个在台湾出生的音乐人,我对《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这首曲目有着特别的感触,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演出打动观众的心”。台湾女钢琴家廖皎含和湖南交响乐团合奏的钢琴曲《黄河》把整个晚会带入了。■马勇李丹

北京

皮皮鲁形象搬上舞台

9月6日-10月2日期间,中国儿艺将在大小剧场再次为观众奉献首部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部)和郑渊洁“皮皮鲁・鲁西西系列童话剧”之《红沙发音乐城》。

西安游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游记》 人物结构 精神分析学说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一)本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由和破坏两种本能构成,具有潜意识的特性。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行为规范,其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二)“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本我中的某些内容。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三)“超我 ”又是从自我中分化来的一种力量,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无意识的,所遵循的是“理想主义至善原则”。

可见,人的精神活动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冲突的统一,而自我则是调节本我和超我关系的“中间人”。自我担任着重要的任务,是理性的表现,有时为了保护本我,会表现出假自我。超我则是自我的升华,并能够调节自我,具有创造性。三者协调一致的活动,会表现为健全的精神活动或健全的精神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发展,建立坚强的自我,发展适当的本我和超我,在健全的精神活动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下,不断的提高发展完善自身。

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这种人格结构理论遥相呼应。小说里,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全过程,途中四人历经艰难险阻,但最终以顽强的斗智战胜了众多妖魔鬼怪,获得正果、取到真经。这里的“真经”实则指喻最高的真理,取经过程不过是精神发展变化的过程。小说中塑造的众多艺术典型,代表了人的各种精神层次。唐僧是“超我”的代表;猪八戒是“本我”的代表;沙僧是“自我”的代表;而孙悟空则是“游走的行者”,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统一体。书中各类的妖魔鬼怪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有“本我”的欲望,也有“自我”的压抑,甚至有些还向着“超我”升华。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的生动体现。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格的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就是自我的发展。因此,孙悟空的成长变化就形象地说明了人格发展的历程。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孙悟空在得道之前,是一只“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的石猴,处于个体发展的自恋阶段,“性泼凶顽”,与妖怪无异。后经祖师传道,习得长生之道、防灾之术和地煞之变后,孙悟空更是自恋自爱至极,扯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暴横人间,欺天诳上”,干了一番销死籍、闹天宫的事业。这时的孙悟空体现的就是本能的“快乐原则”。自从被唐僧收为徒儿尤其是带上紧箍儿后,孙悟空不得不接受超我的制约,刻意进行自我保护,听命于修正了的快乐原则,协调于本能、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之间,一路上披荆斩棘,杀魔斩妖,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当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功成行满,五圣成真后,孙悟空发展到了个体成熟阶段。最终,悟空因隐恶扬善、伏妖降魔有功,全终全始,被佛祖加升大职正果,斗战胜佛,成功地展现了悟空的成长历程。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西游记》,就能认识到作者在书中着力刻画的神仙,实质是人性,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冲突,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游记》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艺术先驱。在西方,不懂精神分析学说就难以理解文学和艺术,这也许就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价值所在。弗洛伊德也曾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有价值的同盟军”。因为,艺术家是用意愿来改变现实的人。作家正像做游戏的儿童一样,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并倾注丰富的感情认真对待。他们能轻易地得到心灵最深处的真理。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读《西游记》,只是一种理解方式。也许我们既不能把《西游记》看作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图解,也不能把精神分析学说当作《西游记》的诠释,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灵犀的通感。

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学会充分享受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和使用自己的潜能,使个体很好的融入整体。用超我的规范约束自我的追求,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让梦想的光束照进现实的世界,用绚烂多彩的花瓣点缀我们青春最华美的蓝图!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西安游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形象;分析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魔小说。他是根据中国古代的“西游”故事,在以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的基础上,汲取民间传说而创作完成的。这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改编成电视剧后,人们更是对《西游记》耳熟能详,以至于好多人都是把孙悟空看成是故事的主角了,其实唐僧才是故事的主角,因为取经路上他才是领导者。在吴承恩笔下,他是得道高僧,但是也有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他非常善良,但是有时又表现出一种执拗,所以说,他是一个复杂而丰满而又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一、取经志向坚定不移,但是取经路上又胆小懦弱

唐僧在取经之前,就对取经有坚定的信念。他曾说过: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并且在佛前立誓。寺里有僧人问他取经路上路途遥远而且又有很多的妖魔鬼怪,可能会命丧黄泉时,他信誓旦旦的回答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可以说他的表现令人钦佩。但是到了取经途中,真的遇到了妖怪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书中是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的:吓得哭泣,堕下马来,心惊打颤。当他的白马被小白龙吃掉时,他竟然扯住孙悟空而不让他去寻马,生怕把自己给吃了,等等情节可以看到唐僧并不是什么都不怕,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就使唐僧这一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二、佛家的慈悲善良与对悟空的偏执无理

唐僧对任何人都是慈悲为怀,但是在取经路上由于孙悟空总是打死他认为的“良民”时,两个人冲突不断,以至于他对孙悟空的表现还不如他对待那些妖魔鬼怪。像众所周知的三打白骨精,唐僧对白骨精所化身的小姑娘和老大娘是百般照顾,对年轻女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她山中行走太危险,要注意和人结伴而行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对妖怪都能处处牵挂,表现出出家人的特有的慈悲情怀,但是对孙悟空却没有那种慈悲,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动不动就赶跑他,真是没有一点宽容和忍耐,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独断和专横。像小说四十回,红孩儿戏弄唐僧师徒,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却使唐僧愤怒斥责“这个泼猴,十分弄我”还想念紧箍咒,幸亏被沙和尚苦苦相劝才善罢甘休。可以说这又是唐僧的一种矛盾行为,这种矛盾行为同样的使唐僧的形象更加丰满。

三、出家人的超凡脱俗与面对的贪婪心态

唐僧是金蝉子化身,修行很高的得道高僧,可以说他严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一心追求的是超脱世俗。但是在取经的路上,他却表现出了很世俗的一面。

首先看一下唐僧取经的意图,因为他去西天求取的三藏大乘佛法能够“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修无量寿身,做无来无去。”可见他取经的目的一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繁荣昌盛。所以他得到了唐王的嘉奖,被封为“御弟圣僧”在临去之前还得到唐王的亲自护送,唐僧还自表心意,不达目的终不罢休。可见唐僧的取经目的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佛教徒本身的与世隔绝,自我超脱,另一方面又是世俗的忠君爱国,这样的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唐僧不仅精通佛经,而且具有很高的才情。取经路上,他常常见月感怀,迎风流泪,对大自然节气的变化极为敏感,具有诗人所特有的细腻敏锐、多愁善感的特性。

在对女色上,唐僧也没能超脱,他的内心深处也有世俗的一面。我们看当女儿国的女王用财、色、权作为交易向他求婚时,他开始是“低头不语”然后问悟空怎么办,当悟空说“千里姻缘似线牵”时,他说“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去西天取经?却不是坏了我大唐之帝王也?”从唐僧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并没有想到出家人是要戒“色”的,他是怕唐王降罪,不敢贪图美色和富贵。由此可见,看似超脱的唐僧并没有摒弃七情六欲,相反却表现出了他的真实的内心。

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唐僧的形象,每一个时代也有每一个时代的唐僧,唐僧的形象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一些影视作品中,有的把唐僧刻画的过于单一,反而突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机智,这都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同。唐僧的形象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的行为,其实正是作者所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借着这一形象才能真正凸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矛盾心理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谢群山,王远舟.在魔界、人界、神界走碜呷サ牡湫--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解读《西游记》形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西安游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游”故事 游戏 抒写 利益

吴承恩的《西游记》自明中叶诞生以来,以深邃饱满的精神主旨、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浓郁丰富的奇幻想象、诙谐滑稽的游戏笔墨和谏讽世事的辛辣笔触,带给历代读者巨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它的虚幻和真实、想象和建构、神魔与儒道、历史和现实等种种看似二元对立的悖论矛盾都在亦庄亦谐、亦雅亦俗的和谐中走向圆满统一。小说构筑的独具特色、阐释不尽、韵味无穷的艺术迷宫,不仅吸引了历代学者多方勘采和探索,更使得改编热和续作热迭起。迄今仍有不少作者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或取其精神,或取其筋骨,或引一点而随意敷衍,对《西游记》进行重写、续写或改编。卷帙浩繁中海诚的《新西游记》、今何在(曾雨)的《悟空传》、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无疑是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就创作主旨而言,关于原著,笔者赞同鲁迅“实出于游戏”的评断;《新西游记》和《悟空传》是借“西游”之酒杯,抒胸中之块垒,不可不谓“实出于抒写”之作;而电影《大话西游》,虽从追求票房出发,“实出于利益”,但不经意间对既有观念与秩序进行解构与颠覆,成为“无厘头”经典之作。

一、吴承恩《西游记》:“实出于游戏”

关于吴承恩《西游记》主旨的解读,论著颇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明清批评家的观点归纳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论及此书为“实出于游戏”。诚然,中国文学历来讲求“文以载道”,《西游记》与明朝社会现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嘲讽与不满,也折射出对儒释道精神的认知与体会。但是,从小说的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及传播、接受状况来看,最让读者迷醉的,不是其中的现实批判与教义渲染,而是作品构造出的轻松、愉悦的“游戏”世界。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是构建这一“游戏”世界的主体,他们尚未具备成人世界的复杂内心和深谋远虑,言行举止均是随性而发、率性而为。孙悟空的机灵、毛躁、狡猾,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憨呆,沙僧的忠厚、实在、稳妥,唐僧的胆小、善良、慈悲等,在不加修饰的刻画中,逼真贴切地呈示在“乱蟠桃大圣偷丹”“小圣施威降大圣”“云栈洞悟空收八戒”“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等章节里。正是他们孩童般本真自然的性格,方才演绎出八十一难那样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别样的“游戏”世界。

诙谐滑稽的语言是这一“游戏”世界的外在成因。如“三清观大圣留名”一章,猪八戒把三清丢进了厕所,口里还祷道:“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五圣成真”一章,如来佛祖“安慰”猪八戒,称其被封的净坛使者是个“有受用的品级”。诸多神来之笔构造出诙谐、幽默的审美风格,令人读之莞尔,却又回味悠长,正如鲁迅所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二、海诚《新西游记》、今何在《悟空传》:“实出于抒写”

在原著已形成的“影响的焦虑”面前,后来的改编者往往需要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敢于挑战的非凡勇气,才能脱原著之藩篱,出前者之窠臼。海诚的《新西游记》正是这样一部再创造的结晶,在不改变原著基本形象和风格的同时,对作品形象的重塑、思想的丰富、风格的再造等,都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海诚较吴承恩更注重向内心深处发掘,如果说原著中各形象尚处于孩提时代,那么他们在《新西游记》中则走向了成熟、细腻、真实和丰富。取经之初的唐僧自私顽固、色心过重。于是,师徒异心、取经路途困难重重,最终唐僧犯下色戒、女王衬红罹难、城池被烧。经历过痛苦的心灵挣扎之后,唐僧摒除一切私心杂念,手持孤杖,独赴灵山。面对正在交战的两国,视生死如无物,以善念感动诸神,使两国士兵手中的兵器俱化为鲜花,求得苍生平安,最终大彻大悟,方实现从人到佛的蜕变。孙悟空不仅像原著一样可爱可喜可敬,还被赋予了浓浓的儒家士大夫特征。在朝时,对待师傅、帝王和苍生,他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穷则独善其身、富则通达天下”等观念。失意时,他想的是“卧松伴月,枕石听泉,无穷无辱,恬静淡泊”,虽然不遗余力地斗魔降妖,最终看透无处不在的倾轧争夺,重返故园。如来佛祖、观音、文殊、普贤、玉帝、王母等佛道诸神,也被海诚从高高的庙堂拉下,使他们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通过对原著形象的丰富与再造,借助对现实的隐喻和反讽,海诚不仅抒写了对社会、人性、文化的种种思考,表达了质疑、否定与对抗世俗的态度,更呈示了对人性自由的自觉追求,当然也流露出对人性之恶、现实黑暗的无奈和叹惋。孙悟空一根如意金箍棒,也未尝求得真正的“如意”。因此,纵使小说使用半文半白语言,轻松纯熟、行云流水、泰然自若,讽刺机警伶俐而不失轻松活泼幽默,但仍掩不住作家内心深处的慨叹与悲怆。

2000年左右,今何在的《悟空传》通过网络声名鹊起,在“榕树下”和起点网举办的网络文学比赛中都拔得头魁,享有“网络第一书”的美誉,但《悟空传》的思想内涵、情节构造和艺术风格却完全迥异于原著。《悟空传》中,文本在消解了情节的逻辑之后,代之而起的不仅是对“最终成佛是否就是成功”的质疑,也是对“何为佛何为神”的颠覆思考,更是对“向西是否就是人生唯一可走之路”的反问和探索,以寥寥数句,用戏谑而又严肃的笔调,写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悲壮的关于命运/抗争,执念/悟空的故事。在悲剧英雄悟空对“向西”命运的抗争中,穿插天篷、阿月、沙僧等对信念、爱情的不懈追求,用爱之执着抗争佛之虚无,用情之真切对敌神之虚伪。碎片化的叙事风格,使文本在弥散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浓郁的理性思辨特征的缝隙中,又有偶见的“无厘头”式令人开怀的戏谑语言,将一种狂野的少年情怀通过野性而无拘束、背叛而不失理性的语言抒写出来:

(1)“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2)等到那一刹那,黑暗的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闪电划开。孙悟空一跃而起,将金箍棒直指向苍穹“来吧”!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

(3)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呢?

或许这表达的是不够成熟的“呐喊”,但却抒写了自信、惶惑、骄傲、沮丧、欢乐、痛苦等情绪交织中的探索与追问历程。这些“抒写”可能被视为幼稚与苍凉,但的确记录了属于某个特定时期的珍贵的心灵记忆。

三、电影《大话西游》等:“实出于利益”

电影《大话西游》直到开拍也没有成型的剧本,台词较为随意,以娱乐和搞笑为目的,不考虑任何终极意义。西安电影制片厂最初对《大话西游》没有太大的兴趣,考虑到周星驰的市场号召力和港片的商业利益才同意合作。因此,影片的拍摄“实出于利益”。1995年公映时,票房并不理想,由于莘莘学子对影片的狂热喜爱,到1999年、2000年进入最鼎盛时期。有趣的是,无论票房惨淡,还是成为“经典”,根本原因都在于影片的“无厘头”风格。“无厘头”是指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表现为及时行乐,无深度表现、破坏秩序、离析正统等,因此这部影片公映之初,被认为“庸俗”和“吵闹”,难以被接受。

恰恰是这种“无厘头”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观念的无情颠覆与解构,达到对“神圣”与“崇高”的拆解。代表“师父”形象的唐僧不再风度翩翩,外形甚至有几分猥琐,讲话颠三倒四、嗦嗦;作为徒弟的悟空不再是“人在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甚至把师傅送给牛魔王作为“聘礼”;至尊宝带领的一群手下平时唯帮主马首是瞻,在他跟妖精打斗时集体装死倒地。影片多处使用戏拟、戏仿、拼贴等方式,充溢着“爱你一万年”“给个理由先”“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做山贼你想做状元啊”等支离破碎、毫无章法、富有娱乐精神又极具挑战性的语言。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精神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传统思想体系受到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高校的学子们无疑是富有创新精神和质疑态度的群体,他们对传统持怀疑、不满与批判的态度。“无厘头”对既有规则与观念等摧枯拉朽式的解构与颠覆,与青年学子们的心态不谋而合,这部“另类”的影片在高校里开花,在北大学堂,周星驰受到北大学子们文化英雄式的欢迎,连他本人都感到意外。

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大话西游》这样一部从票房和利益出发的影片,因嬉戏、调侃、玩世不恭背后的精神冲击与观念反叛,使导演和演员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可谓名利双收。《大话西游》和《悟空传》走红之后,文化市场上形成一阵跟风潮,《沙僧传》《唐僧传》《天蓬传》《爆笑西游》《沙僧日记》等大批量涌现。但是,这些作品没有继承《大话西游》和《悟空传》的精神内核,把“无厘头”发展为粗鄙和恶俗,很快被遗忘与抛弃。钟爱《西游记》的人很多,并非人人都能对其进行有价值的解读与再创。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海诚.新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今何在.悟空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西安游记范文第6篇

兵马俑——秦始皇的守卫者

我们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一走进大门,就有一种将现代与远古隔绝的感觉。古色古香的兵俑穿着战袍,手上拿着兵器,庄严的表情,忠于职守的神态,似乎要誓死?I卫他们的主人——秦始皇,为他去战斗、去站岗放哨。塑造他们的能工巧匠们,把每一个兵马俑都装扮得栩栩如生,每个最细微的地方都不放过。还有铜车马,堪称古代青铜器中的伟大杰作。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博物馆内外随处可见的外宾和人流如织的游客拿起相机不停地拍照的动作,更使我深深感到了兵马俑与铜车马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华清池——开元盛世的贵妃魅力

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长相倾国倾城,并能歌善舞。她年纪轻轻就被唐玄宗选中,做了他的贵妃,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美誉。唐玄宗为了表示对她的喜爱,特地在世界三大温泉之一的华清温泉为她修建了华清池,也就是她沐浴的地方。华清池中央杨贵妃出浴的雕像,她梳着精致的发型,微微低着头,还咧着嘴角,披着薄如蝉翼的浴衣,果然极美!难怪唐玄宗会那么宠爱她呢。

世园会——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

世园会全称世界园艺博览会,堪比2008年的奥运会和不久前上海的世博会,也是世界盛会。世园会云集了世界各地的着名建筑和园林艺术的作品。园艺家们别出心裁,用各种珍稀的花草拼塑成奇异的形状和精巧的塑像。比如《西游记》里面的师徒四人,就用黑色、红色和绿色的花草做成了立体的模型。立体的呢,真不容易!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鸟儿展开双翅,搏击云天;玉兔、熊猫或奔或滚,憨态可掬。园里还有风格各异的建筑,让人目不暇接。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金碧辉煌,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天圆地方,有的飞檐拱峭……彰显了世界各国顶级的建筑艺术水平。涌动的人流为世园会增添了一份美丽的色彩,肤色各异,语言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欣赏园林艺术,了解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西安游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游历;文章;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86 — 02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身后人称宋潜虚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1] 戴名世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启蒙,服膺宋儒,推崇程朱,虽志存高远,但却一生困顿,不得不走上“乞食于异方”的授徒道路。戴名世在遍游大江南北的同时,注意将一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形成了简朴清新的游记作品。其文章多含深意,常以委婉的方式抒感,反映出了他的现实思想和生存状况。戴名世的游记散文多展现了他的文人心态,对于了解他的个性与生活及相关研究起到了辅助作用。

1 咏景之作

戴名世因选贡进京,得以入游太学。在与太学名士的切磋交流中,了解到一些年轻知识分子同自己一样,将民族精神和个人进取联系在一起,遂成为相知相敬的朋友。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名震文坛的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在这段悠闲的求学生活中,戴名世游历著名景观,创作了不少的游记作品。而《兔儿山记》就是能够展现他这段时间思想、情怀的文章。

全篇行文自然流畅,先“入西安门”,再到光明殿,“殿之侧为兔儿山”[2]:

山之左右各有径,折而上,皆布以砖,砖刻画为龙纹。径之左右皆大石,排比相属,高五六尺,或八九尺,大抵山之前后左右皆布以石云。……山之下累石为洞者三,又凿白石为龙蟠于地,龙之首今断去。有铜钟卧其旁,摩挲久之,莫得其款识。其前有台,曰旋马台,沟而环之。渡石桥,桥白石为之,刻画为龙者五。台圜其外而方其内,凡三折而上至其巅,若旋螺然。巅故有亭,亭已毁,台之下皆废为畦,其高得山之半。山有树数十株,突兀披离甚奇。其他旧迹尚有存者,大抵皆败瓦颓垣而已。(《戴名世集》卷十)作者在此处说明了兔儿山的径、石、钟、桥、台、亭、树等景致,让读者对于兔儿山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笔锋一转,由《酌中志》引出明世宗朱厚熜“好道家之术,尝炼丹于此”的传闻,并阐发了:

呜呼!天下承平且数百年,人皆习于逸乐,即天子巡游不出大内,其扈从者皆寺人宫女,而外之文恬武嬉,抑又甚焉。(《戴名世集》卷十)的感慨,冷峻分析了明代因逸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并严厉地批判了这种行为,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亡明的惋惜之情,可谓匠心深藏。

康熙四十六年(1707),戴名世因会试被黜,客游苏州。此时的戴名世,心情与入游太学之时已经大为不同。处于人生的不断变化之中,戴名世没有忘记游览四方,依旧以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抒发着内心的所思所想。

距苏州城西北门四五里之遥的慧庆寺,曾因朱彝尊“著书于此”而名声大振,“而慧庆玉兰之名” [3]也因名人逸士的暂居而“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余闲昼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戴名世集》卷十)

而相比较之:

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遝,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戴名世集》卷十)但慧庆之玉兰,如若“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未有知者”。幸而“虎丘之玉兰”渐衰而“慧庆者如故”,遂感叹“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

戴名世对于庸劣者易得名、高洁者被弃置的现象感到十分的惋惜,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更表现了他追求美好事物、相信真理的处世态度。

2 咏情之作

戴名世“少好古文”,其文章往往在朴实之中透露出灵气、阐发出思想,反映了戴氏古文风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戴名世在《桃山镜石记》中,并没有急于表现“桃山”、“镜石”的奇特之处,而是摒弃了程式化交待,先以“江西山水之胜”[4]——吉安为开端,逐渐展开桃山镜石的神奇画卷并引出其真正的话题。戴名世首先介绍“吉安之属曰吉水,吉水有村曰谷村”,之后才引出了桃山的真正所在:

谷村之旁有山曰桃山,山多美石,而以镜石为奇。镜石者,其石形盖如镜云。石有时光耀照人……噫!造物者之好奇久矣,岂不信夫!(《戴名世集》卷十)而李氏一族世居谷村,“科第联绵不绝,其间多以文章功名显”的事迹更是比镜石之奇还要珍贵。戴名世所指的李氏,即李振裕一族。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戴名世得选贡生,而当年的江南学使正是李振裕,所以,戴氏在重李振裕学识的同时,更是对其始终抱有深厚的感恩之情。此时的戴名世得偿心愿,生活闲适,师生在相互往来之中渐成好友,而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也使得戴名世对李振裕的人品愈加地敬重。

岁庚午,余客少宰李先生邸第,先生尝为余言桃山之胜与镜石之奇,余未尝不神往焉而欲游也。(《戴名世集》卷十)

戴氏于是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作《桃山镜石记》,名为记石,实则颂扬李振裕之才华、贤能。

文中虽有溢美之情,但是戴氏认为:

夫奇之在石与奇之在人无以异,然而异人贤士之出而石辄为之兆焉,是奇仍在人不在石也。(《戴名世集》卷十)

戴名世的这种关于“奇在人不在石”的思想,在封建意识浓厚的时代是极为罕见并具有先进意义的。

《桃山镜石记》由山水之胜地吉安引出谷村李氏,之后明为写景之奇,实为书人之贤,双线展开,将叙事与议论结合在一起。文末遥想游玩桃山之场景:

他日者,当担簦游江西,过谷村,偕李氏子弟游。相与攀萝缘磴,登桃山之顶,一睹镜石之光明……。(《戴名世集》卷十)更见作者对于恩师学识人品的肯定,表达了自己欲与李氏子弟为伍的深厚情谊。

名世虽尊崇唐宋文派,但能够独抒见解,摒弃门户之见,主张自然、优美的创作形式。他认为“出于无意”的思想尤为可贵,在此基础之上,其所著文章方能显出真知灼见。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以时文为主要考察对象,贫寒之士希望通过科考改变命运就必须研习时文。这使得人人穿凿附会之风日渐盛行,成为了文学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戴名世在这种环境之下提倡人格的净化,于康熙四十年(1701)作《古樟记》。通过古樟,表明了其为人为文的标准。

名世夜泊“樟树滩”,虽“会天雨”仍不放弃,“已而雨歇,……余与同舟六七人,呼从者秉炬上”[5]则更显作者对于古樟的思慕之情。但见:

居人缭其干以垣,枝叶皆扶疏垂垣外。余辈先入门,视其干,高数丈,分数枝,四面横斜而下。余辈手相牵环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其枝干披离甚古,往往出人意外。顶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戴名世集》卷十)古樟之大可见一斑,而后作者更是将古樟之奇描写得淋漓尽致。

秉炬照之,但见轇轕轮囷,蜿蜒攫拿,若龙相斗。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于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龙形,腾挪宛转,若龙之升于天。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戴名世集》卷十)戴名世描绘了古樟奇特的繁枝伟干,赞颂了古樟根基深厚而能出神入化,这同时也是对像古樟一样勤于治学的、具有伟岸人格的学者的深深敬意。正如他在文章结尾处说的那样:

樟本名材,而其托根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历年所,遂魁然独出其奇于人间。而彼榆栎之属,拳曲痈肿,无故而离立于其旁,何为也哉!(《戴名世集》卷十)《古樟记》乃戴名世于游玩之中的缘情而作,表达了自己为人主张独立,为文主张真才实学并鄙薄时人因求功名而扭曲人格、追求时文的浮躁之风气,实则包含了作者鼓励后学、希冀文坛重振的热切之心。

3 咏物之作

在戴名世的咏物之作中,天地万物常常跃然纸上,使人往往感到身临其境。

戴名世于康熙十九年(1680)入桐城西山读书访友,时年二十八岁。此时的戴名世已经有了拯救文坛的理想追求,在《唐西浦记》中就记叙了他的这种思想以及对于现实状况的苦闷情绪。

唐西浦在桐城西山……由画溪而入……涉水无径,水中有大石,水浸之,其高处水不及者,侧足以次跃而过。盖左右两山夹之,云水出其间焉。逆流而入,两山相向不一丈,溪居其二,草木与径居其一。两山之上皆大石,纵横布列。每一石辄一大树覆之若盖,其干与叶若桂,四时不凋……如此者数里不绝。涉水行数武,有两石竖道旁尤奇,高数仞,赭色,内连外开若龛然。(《戴名世集》卷十)戴名世从画溪出发,一路涉水、跃石、观览,两山之间的溪水、大石、草木等等景物令人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而唐西浦则更是世外桃源:

又行数十步,至唐西浦,来径甚隘。至此地开数亩,高高下下,树数百株,竹数千个,梅百本,老屋数间。余至时,梅花盛开。

余……遂读书其间。每读倦,往往至梅下流连久之。溪中皆大石,水行石间,余或踞石而坐,水虢虢鸣足底。常寻其去径,去径复隘如来径,数里不能穷。(《戴名世集》卷十)几个“数”字展现出戴氏的“如卧而游”[6],而唐西浦的“来径”、“去径”、草木、老屋、水流、花竹的自然风光无不跃然纸上。戴氏于无限宁静中工读诗书,却并没有叙述读书的苦乐滋味,而是用“梅下流连”、“踞石而坐”等几个场景凸显了人格的高尚和对理想的火热追求,更流露出对于文坛、世事的忧愁愤慨之情。

四、结语

戴名世家学渊源、才华横溢,在当时无疑是一位天才作家。然而,历史没有给这位天才过多的礼赞,而是赐予他曲折的人生探求轨迹和悲惨的结局。戴名世因“《南山集》案”身死书禁,在政治压力之下,后世绝少提及他的生前事迹,但是,因为戴名世与方苞同为桐城派的奠基人[7],他的许多作品被后人秘密地保存下来,这也足见戴名世的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戴名世少有远见,抱注《明史》之志,但因生计而奔波四方,虽不能安心完成夙愿,却忙中偷闲,徜徉于山河之壮丽。可以说,戴氏游记散文无论是咏景之作、咏情之作还是咏物之作,归结起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戴名世多思善写,其文笔往往清新简洁却意味深远,这些作品更是他心灵世界的游记。戴名世借景物之记叙饱含深情地抒发了自己对于人格、创作、世态等方面的所思所想,这些在日积月累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激励着戴名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提出对文坛具有重要意义的古文理论。对于戴名世的游记散文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研究能够使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生平游历、时代背景、文章特色、理论特点等方面内容,而对于戴名世的文章及其思想情感的研究则值得更多的学者去探索和挖掘。

〔参 考 文 献〕

〔1〕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西安游记范文第8篇

介绍陕西西安的导游词【1】

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 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 100 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全市有推荐旅游购物商店 15 家,可以较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购物需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供应全国菜系及欧美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东南亚风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肴,发掘仿唐菜 120 多种,形成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在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评选中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八个品种荣获金鼎奖,特别是西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亚各国的咽喉。如今铁路、公路、航空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把西安与全国连成一体。中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国内各城市开辟有 100 多条航线。

如今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机械、电子、电工、航空航天、轻工工业为主,拥有 500 多个科研机构、 40 余所大专院校,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城市。

介绍陕西西安的导游词【2】

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历史悠久,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现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9个区,蓝田、周至、户县、高陵4个县( 共有109个街道、67个镇、782个社区和2991个行政村)。 有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沣东新城(简称“ 五区一港两基地”)。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规划面积49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81万人。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2013年西安市GDP为4884.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1.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34.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30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为主题,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五区一港两基地”( 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浐灞生态区、沣东新城、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2014年,西安市将以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基调,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社会和谐、城市宜居”的新要求,以“五项重点工作” ( 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八水润西安”工程和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及“一高地六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以及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建设为抓手,全力稳定增长,着力调整结构,切实优化环境,积极扩大开放,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打造西安经济升级版,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局面。

介绍陕西西安的导游词【3】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 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

西安是首批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的155个基本类型中,西安旅游资源占据89个。西安周围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西汉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处。

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2009年秦岭终南山成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举世瞩目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将在西安举办。

西安境内现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 秦始皇陵兵马俑、 大雁塔、 小雁塔、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兴教寺塔。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 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论宗祖庭 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唐朝时,日本空海大师来长安学佛,并学习中国文化,被誉为中日民间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龙寺、 兴教寺、草堂寺、隋仙游寺、藏传佛教寺院 广仁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 于东汉顺帝时期 ,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影响较大的宫观有周至县楼观台(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西安八仙宫、户县重阳宫(该宫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全真教派的发源地,位于户县 祖庵镇),临潼骊山老母殿,户县财神刘海故里,户县钟馗故里遗址。

基督教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算起,传入西安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基督教的大量传入并有较大发展主要是在战争以后。西安市现有基督教礼拜堂点138处,教职人员372人,信教群众8.3万人。建于唐代的基督教景教大秦寺,位于周至县终南山下,楼观台西侧,该寺现仅存一古塔,影响较大的基督教堂有 南新街礼拜堂、东新巷礼拜堂等。

西安市现有天主教堂点94处,教职人员297人,信教群众近6万人。影响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县 通远镇天主教堂、周至县天主教总堂、户县围棋寨天主教堂、户县北市天主大教堂等,在秦岭户县境内还有西北著名天主教朝圣场所-十字山等。

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传入西安,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清真寺21所。影响较大的寺院有 化觉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等。

介绍陕西西安的导游词【4】

大家好!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希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旅程。

西安兵马俑,它号称“世界第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面积是二万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号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农民伯伯打井时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兵马俑是地下式土木结构,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内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

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整个博物馆占地二百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林、花、草清香,环境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