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雷峰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白蛇传;人蛇恋;危险;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21-02
白蛇传故事的流传主要基于《李黄》(出自李昉《太平广记》)、《西湖三塔记》(出自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以及方成培的传奇剧本《雷峰塔》等文本,此外,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演出对白蛇传故事的不断丰满乃至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白蛇传故事发展的有关文本中,白蛇幻化为妇人,与男子同居并致其于危险处境是根本的故事情节。如《李黄》一文中李黄为白衣美妇所吸引,同居三日,李黄返家后身体除头以外全化为水;《西湖三塔记》中奚宣赞两次救助女孩卯奴,但是女孩母亲——白衣妇人——两次差点要其性命;《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雷峰塔》中更是有官银、宝巾等情节将许宣对白蛇有限的感情消耗殆尽。
白蛇的美貌多情吸引了人间男子,然而白蛇本身的危险性以及白蛇进入人类社会后有可能带来的诸如盗窃、谋杀、刑狱等灾难却让她的丈夫不堪其苦,在逐步适应人类社会的过程中,白蛇所追求的婚姻爱情蒙上了巨大的向世俗妥协的色彩。
无论是早期的图腾形式的半蛇半人形象,还是《西湖三塔记》中的白衣妇人,以至后期白蛇传传说中的白娘子,她们共同的特征是美丽而危险,善良中带着残忍。
白蛇形象首先是借其外在的女性躯体之美反映出来的。白蛇传故事中的男子形象,早期的李黄、奚宣赞、许宣,后来在民间及影视作品中定型的许仙,无一不是首先为白蛇幻化的女性之美艳所吸引。如《李黄》中李黄所见女子是“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也借李员外妇人之口夸赞白娘子是“十分容貌,温柔和气,本分老成。”男性与白蛇之间的关系,既存在浅层次的关系,也有着深层次的爱情、婚姻关系,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始终是由白蛇决定的,要将人间男子的情感牢牢掌握在手中,白蛇的美貌必不可少。
白蛇假如说是在一开始凭借美貌短暂地诱惑了男子的话,那么随着与人间男子的关系的加深,美貌显然不能成为全部,白蛇势必要在美貌之外表现出更多的令人间男子依恋的素质。在白蛇传故事基本定型后的各种传说和文人笔下,白蛇都是帮助丈夫行医济世,可见,通晓医术为白蛇增加了不少分数。
白蛇的危险性一方面在于它的动物性本能难以退化,如白蛇误饮雄黄酒后现行导致许仙被吓死的情节就说明了人类对于蛇这种生物难以解脱的恐惧,另一方面则在于白蛇对待爱情的方式与俗世女性并不尽相同。白蛇所要得到的是主动、彼此尊重的感情,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设计安排相遇,主动为男子排忧解难,这与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凡间女子是不一样的。
在白蛇所追求的爱情婚姻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矛盾是男性总是被动参与到白蛇的爱情故事中。无论是被妖胁迫或者被迷惑,男性付出情感的程度有限,白蛇要维持两人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手段,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这样一段描述:“白娘子圆睁怪眼,道:小乙官,我也只是为好,谁想到成怨本!我与你平生夫妇,共枕同衾,许多恩爱。如今却信别人闲言语,教我夫妻不睦。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非命。’”这样的言辞可以暂时震慑她的爱人,但是绝对不会得到对方的真心回应,建立在危险和威胁之上的关系最终也导致了许宣的背叛。可见,取消了非常手段,白蛇得到真爱的机会微乎其微。
白蛇传故事从口头流传到文人加工、艺人搬演,其内涵被大大增强了,读者或戏曲观众对于白蛇的态度也存在同情、无奈等复杂感情。
晚明冯梦龙改写这一故事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时,白蛇形象鲜活生动,充满了浓厚的市井气息,这与当时的市民思潮中涌现出大量市井小女子形象是相通的。在接近、追求许宣时,白蛇表现出娇媚、泼辣的一面,牢牢将许宣的视线吸引在自己身上。初次见面,就是“秋波频转,瞧着许宣。”可谓大胆了。然而此时作家未必是赞扬白蛇的泼辣勇敢,通过小说可以看到,“许宣每一次接纳白娘子都是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他未必真的相信白娘子的谎话,但他宁愿相信,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欺骗自己。”冯梦龙虽然是赞同“至情说”,肯定个性解放的,但是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作家还是更多的想要劝诫世人远离如白蛇这般危险的游戏。这或者是对晚明市民解放思潮的一种反思:放纵最终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男子若能回归到清心寡欲的状态即能远离磨难。
清代,在方成培的笔下,白蛇形象继续在情与理之间游走:白蛇化身白云仙姑下凡,多了些端庄,少了些邪魅。《雷峰塔》里的白蛇一开始不再是兴风作浪的白蛇精,而是清修多年的“白云仙姑”,在她的身上,妖的气息非常淡,这也冲淡了以往白蛇传故事中白蛇形象的可怖,和普通妇人一样,帮扶丈夫、生育儿女就是白蛇生活的全部。她有意地去学做人,努力地维持与许宣的感情,如果不是因为法海的破坏,白蛇的理想几乎已经实现了。可是,法海并不是导致白蛇绝望的根本原因,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样,许宣的情义仍然是有限的,一旦认为和白蛇在一起有害于他,许宣便毫不犹豫地背叛了白蛇。此时的白蛇则更加令人动容,因为《雷峰塔》里的白蛇几乎已经是个对人类没有伤害之心,全然追求婚姻家庭的与凡间无二的女子了。水漫金山之后,她轻易相信了许宣的谎言并同他去镇江姐姐家待产,直到被压在雷峰塔下,也不过是青蛇在哭诉许宣的绝情负义。这样的白蛇承载的是世俗的无奈,因“情”而怜悯白蛇的遭遇,因“理”而无法谴责法海的收妖行为,这个矛盾在当时是难以找到化解方法的。
由于白蛇半人半蛇的身份背景,要融入人类社会何其困难,而白蛇还试图支配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理想的婚姻家庭生活。白蛇形象随着时代的演进愈加复杂,这也曲折地反映出唐宋以降乃至清代,文人对待女性追求爱情的权利的思考。
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白蛇自身的危险性决定了她只能是单方面地亲近人类,渴望爱情,却难以得到真正的爱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给予女性选择伴侣的空间极其有限,女性婚姻的归宿往往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于自由恋爱则更加难得。白蛇传故事中,白蛇的法术高强使得她比起人间女子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也有可能去反抗女性被动接受的局面,然而她的悲剧则又证明了现实并不会因为她的主动追求而获得真正美满的归宿。
文学作品反映出时代的局限和人性的进步,世代累积的素材为白蛇传故事的定型提供了复杂的思想,当代作家以白蛇传故事为原型的再创作和对原故事的改编成果非常多,如李碧华的《青蛇》以及徐克改拍的电影《青蛇》,严歌苓的《白蛇》,等等,均是艺术上乘内涵深厚的优秀作品,这也证明白蛇传故事在今时今日仍旧可以引发共鸣,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清)方成培著,章立改编.雷峰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明)洪楩编,谭正壁校点.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
[4](宋)李昉著,王汝涛选注.太平广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0.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这座塔就是雷峰塔了。是目前杭州最高大的一座塔,塔身五层,高71米,在我们杭州西湖边上显的特别抢眼。我们现在目前看到的这座雷峰塔已经是重新修过的一座了,所以我们叫他新雷峰塔。雷峰塔因曾经关过白素贞而出名,所以他是目前知名度美誉度最高的一座塔。
雷峰塔建于北宋年间,当时杭州这儿有个小国家叫吴越国。当时的国王叫钱俶,因为他的皇后们一直未给他生一个儿子以传宗接代。中国古代家里怎么可以没有男丁,没有男丁就意味着家里的香火断了啊,这重男轻女的思想可是一代传一代根深蒂固的思想啊。这又更何况是皇室,没有小太子那这个国家可就不姓钱了喽,这怎么可以。皇帝天天盼着有妃子给他生个儿子。终于有个黄姓妃子给钱氏王朝添了一个男丁,皇帝一高兴,钱家有后皇室香火得以延续,高兴的不了,于是就为了纪念这女人的大功德就为她在西湖边建了一座塔,取名叫皇妃塔。从这个事情上可以充分看的出,中国人的重男轻女思想多么地严重,这个情况似乎到了90年代之后才好转了许多。
远的男尊女卑我就不说了,就说我们父母这一辈的事情发子。不是有个笑话吗?说有个陈姓人家,好不容易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结果生出来居然是个女孩子,爸妈当然不开心了,希望这个姐姐能为家里带来弟弟。于是就取名为,陈招弟。爸妈不甘心啊,非得生个儿子不可。于是乎晚上嘿咻嘿咻不止,好不容易又生一个,还是女的,气坏了。于是取名叫陈再招。不生男孩子绝不停止。于是再嘿咻嘿咻,生生不息啊。结果又生女子,只好取名为陈又招。嘿咻嘿咻一年后又生了,哎,这回干脆来了一双女孩子。这可怎么办。陈家于是就取名为,陈左招陈右招。一年复一年,正当女儿们都长大之时,终于陈家生出了男孩子,高兴的两老泪流不止啊,我们陈家有后了喽!有了男孩子就不用再生了,老公也特别心疼老婆,这些年为了生个儿子没少让老婆受罪,既然香火得以延续,就不用再生了,男生取了一个威振天下的名字:陈绝招。你看看,这样类似的名字不要说在大陆,台湾也是不少吧?
雷峰塔的知名度之高,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白蛇传》密切相关。中国有四大悲剧爱情故事,分别是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牛郎织女。其中两个故事发生在杭州,为杭州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平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故事中白蛇的化身白素贞因追求人间真情而被法海和尚囚禁于雷峰塔下,雷峰塔因而声明远播。法海扬言,除非雷峰塔倒掉,西湖的水抽干,白素贞才有可能逃出来。白素贞也真是一个至真至性的一个女子,令人佩服。修炼了这么多年了,都快要成仙了。据说白素贞只要收集齐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八粒眼泪,即可成仙。我时常在想,她已经快收集齐了,为什么不成仙偏偏爱上许仙呢?成了仙多好啊,想干嘛干嘛。不要成仙爱许仙?我想如果我能收集齐这八粒眼泪也可以成仙的话我想我一定不会爱上许仙。但是这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是凡人就不可能真的看透生老病死非欢离合这八滴眼泪。如果真的能看透,置生老病死而不顾,遇到快乐之事并不快乐,遇到悲伤并不流泪,那做人还有什么意义呢?你都超脱了,什么都不在乎了,那谈什么悲伤快乐。真的有一天,你说一个人什么感情也没有了,死也不在乎了,有没有感情也不在乎了,没有快乐也不在乎了,那这个人和死了有什么区别?所以老人家讲的:难得糊涂,这话讲的好。既然你不可能看透不如及时行乐,乐得糊涂。有的人天天在烦恼这个烦恼那个,烦钱赚的太少,烦工作太忙。可你想过没有,钱赚的要怎么样算多?有如郭台铭这么多?还是蔡万霖?是盖茨这么多还是李嘉诚这么多?工作太忙没时间出来消费没时间陪家里人公公婆婆老婆出来玩,你不觉得这只是自己假设的一个借口吗?出来玩的人哪个不比你忙?忙不忙,想不想忙,这在于你自己,人生的道路自己走,快乐自己寻,花钱买开心,这都在于你自己。要不要开心要不要拥抱大自然,一切尽在自己掌握哦!
各位可能还记得在几年前,也就是2001年3月11日,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曾连袂直播了发掘雷峰塔遗址的过程,当时在雷峰塔的地宫还发掘出很多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发髻舍利子的阿育王塔。这些是属于文物,可有一样东西,它不是文物,更谈不上是国宝,那就是当时在挖掘的时候发现塔基下面有七条已僵曲的白蛇。这样东西似乎更吸引老百姓的眼球,于是乎,人们纷纷在说,难道白素贞又回来了吗?难道真正的爱情来了吗?难道关了白素贞千年的雷峰塔的倒掉是真的解放了被欺压的女性吗?喔,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社会,好像还真的是现在女性半边天啊,女人真的翻身当家作主了喽。好像半边天还不止了,你没见社会上都不谈什么女人三从四得了吗?你没见现在都是女人要求男人三从四得了吗?太太出门跟从,太太命令服从,太太说错了盲从;太太化妆等得,太太生日记得,太太打骂忍得,太太花钱舍得。这就是现代男人的所谓三从四得。各位先生可要领会好了!三从四得,哭笑不得。女人之见也不见得纯属调侃,但万望先生们听了不要生气。做气管炎也没什么不好的,生活调味品嘛!
1、杭州西湖:都说上游天堂下有苏杭,要去杭州游玩的朋友都得去杭州西湖玩玩,看过白蛇传的朋友都知道,许仙和白娘子的千年爱情神话故事。所以约着自己的老婆或者女朋友去游玩一下西湖。
2、雷峰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15号,是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被赋予了很高的千年爱情神话故事,白素贞就许仙,被压雷峰塔下,小青救助白娘子等等。旧塔已倒塌,重新修建了新塔。雷峰塔为4A景点,就矗立在西湖夕照山上,非常的夺人眼球。
3、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又名云林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面朝飞来峰,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著名景点有三生石,所以想许愿或者喜结良缘的,可以与拜拜佛,去三生石求求。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鲁迅的文章或书名:
《而已集》、《鲁迅传略》、《伪自由书》、《野草》、《朝花夕拾》、《呐喊》、《二心集》、《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坟》、《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方成培;《雷峰塔》 白蛇传 市民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方成培与《雷峰塔》
方成培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人,大约生与清雍正九年,卒于清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字仰松,徽州人。他幼年多病,不能赴童子试,曾闭门学医。①由此可以看出方成培没有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但是他却十分热爱词律,戏曲,著有《香研居词L》、《方仰松词矩存》等。戏曲作品有《雷峰塔》和《双泉记》,因为《双泉记》是违碍书籍,所以被销毁。清中叶王朝的政治统治是比较稳固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相对稳健,这样的环境就促使了清朝的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不少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雷峰塔》发生的地点杭州西湖自然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所以在这些东南沿海城市中商业、手工业的繁盛,使原来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起了变化,开始形成一个城市市民阶层。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导致思想的变化,这个时期就继承了明末李贽和徐渭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思想。这种个性解放的思潮和封建社会是对立的,新兴的市民阶层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是对立的,所以市民阶层受到了压迫与剥削,市民便进行了反抗,他们希望通过反抗追求个性,解放自身,消除压迫,得到平等。这个时期反映市民反抗压迫的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在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个性解放思想的代表,都涌现出来反抗封建的市民形象。方成培就这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修改了白蛇的故事,成就了《雷锋塔》。
《雷峰塔》写的是幻化成人的蛇妖白娘子与市井农民许宣的爱情故事。这是一部爱情悲剧,在这个悲剧冲突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作品很好的为我们展示了白娘子和许宣的形象特点,除了我们可以很认识到白娘子善良美好外,我们更多的可以看到体现在她身上的市民特点。所以,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雷峰塔》中分析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市民反抗意识和反抗精神。
二.白娘子的市民反抗形象
1.反抗的无止性
《雷峰塔》中的白娘子是蛇妖转变,她美若天仙,聪颖智慧,可是她没有选择进入达官贵族的行列,而是走向了市井生活,她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位药铺伙计,这就决定了白娘子注定要以一位市民的形象活跃在市井中。因为她妖魔的身份受到了神界的阻扰,因为她妖术的能力与市井生活格格不入,她受到了人间政权和天上神权的双重压制。但是她无所畏惧这两种势力,她为了捍卫和许宣的爱情,对神权和政权都进行了反抗。神权的象征是释迦摩尼佛,他为了座前捧钵侍者许宣能够在尘世间结缘以后皈依佛门,特派法海去主持金山寺,以等待合适的时机点化许宣,佛祖还赐给法海一碗钵盂和一座宝塔作为降魔伏妖的法宝。这种情形注定了白娘子的悲惨结局。神权的另一个代表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南极仙翁属下的众仙对白娘子的刁难,当白娘子为了挽救许宣的性命,去和南极仙翁求取仙草时,受到了仙界的阻扰,白娘子没有妥协,和众仙进行了反抗。当南极仙翁知道了白娘子所救的许宣是释迦摩尼佛座前的侍者便把仙草给了白娘子,说“看世尊之面,理应救之。这妖以后自有法海禅师收取。”在最后于佛界的斗争中,白娘子还是被法海押在了雷峰塔下,她的反抗斗争在佛仙界面前以失败而告终。
在人间,代表政权的是官府和许宣的姐夫李君甫,白娘子为了让自己的婚礼办的体面些,她盗取了钱塘县银元宝给许宣,为了让许宣打扮的漂亮又偷了萧太府的八宝明珠巾,这些盗取行为在人间不能被法律所容忍,所以李君甫作为行政的执行者对白娘子进行抓捕,白娘子不得不去面对每次的抓捕,也不得不迫使自己去反抗人间的政权。虽然白娘子每次都可以无罪脱身,但是由于她的蛇妖身份也迫使她不得不在人间政权的面前持续反抗,更何况她爱上的又是薄情寡义的男人。这也注定了白娘子的反抗没有尽头,也注定了白娘子的悲惨结局。这就像清朝的社会,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却无形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即民族矛盾,海外的国家开始对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实施侵略政策,这注定市民阶层不但要反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还要面对外来的民族压迫,市民的反抗是无止性的。白娘子的失败说明普通市民反抗的艰难、无奈,即使做出的反抗再坚决,也无法逃脱这个黑暗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魔爪,社会的矛盾不解除,市民的反抗永远不会休止,会永远持续下去。
2.反抗的主动性
作为市民阶级代表的白娘子,自己的生活受到威胁,自己的爱情遭到阻碍,自己的理想被破坏,她没有屈服,没有坐以待毙,她主动出击为自己的权利和愿望斗争。在《水斗》中对这种斗争的主动性表现十分显著。白娘子对法海说“您是个出家人,为什么铁心肠生擦擦拆散了俺凤友鸾交?把活泼泼好男儿坚闭着”,白娘子甚至大骂法海“秃驴”。法海第一次出场是在剧本的第二场《付钵》,这次出场并没有什么动作,第二次是在《化香》中出现,这场次的安排为白娘子的主动反抗埋下了伏笔。湖广襄阳的客商刘成,贩来十担檀香,想用其中最大的一块来塑观音佛像。可是白娘子认为这是一种阿谀奉承的行为,所以一阵狂风卷走了香料。法海知道此事,来到许宣门前,专要抄化百斤檀香,后来又把许宣诱到金山寺。白娘子得知情况后来请求法海放回许宣,法海断然拒绝。白娘子忍无可忍,她以一孕妇之身,水漫金山寺,和法海殊死搏斗。在和法海的斗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每次都是白娘子主动出击,体现了白娘子反抗的主动性和抗争的的雄伟气派。
封建社会的末世是动荡的,《雷锋塔》创作于末世时期,所以剧作中具备了末世的社会氛围,虽然整个剧作是以神话的内容进行讲述,可是这种神话的幻想表现力更加超越现实的表现力,让我们在这种传奇的演绎中看到了市民的反抗,我们感受到了市民抗争的主动性,群体性和反抗性,我们会被他们的魅力所感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市民在封建社会斗争的无奈和妥协,使得我们对他们也更多了几分同情。《雷峰塔》全面的为我们展示了清朝资本主义萌芽下的市民性格,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理想,同时让我们享受到了真实的市民形象,所以《雷峰塔》也的确是一部属于体现市民反抗斗争形象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李悔吾、朱光荣《雷峰塔》传奇试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月。
[2]蒋星煜《黄图与他的传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
[3]王莉《试论的衍变》,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
[4]虞卓娅《传奇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年12月。
[5]谢忠燕《人妖恋故事模式的延伸一一论方本传奇》,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
[6]耿淑艳《试论的悲剧根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
[7]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齐鲁书社出版,1991年。
[8]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9]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学林出版社,1993年。
《七级浮屠》组照,呈现的是摄影人的用心观察与感悟思考。以“七级浮屠”作为主题,弘扬的是向善的精神。善男信女们相信,众生皆应以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湖一景,其理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新雷峰塔本身就是七级浮屠,塔基两层保护遗址,塔身五层重现景观,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就摄影创作而言,这组作品是在景观摄影理论指导下的一次艺术实践。景观摄影强调摄影人的观看,透过镜头既要看到具象的“七级浮屠”,更要看到意象的“七级浮屠”,以激发对雷峰塔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联想;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艺术表达,揭示重建的雷峰塔在西湖景观历史传承与现代延续中的珠联璧合,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中的一抹亮色,传导文明社会的理念、责任与使命。
为充分体现《七级浮屠》的主题,整组作品以神圣与神秘作为艺术表达的主线。方寸之地,不论是横构图还是竖构图,始终将雷峰塔置于水平线的中心点,用对仗工整与中规中矩来哄托神圣与神秘,表达心中的那份景仰和虔诚。同时,整组作品选择了夜景拍摄,既诠释人们口口相传的“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让习惯白天看湖的人分享夜景的美丽,也用夜幕、夜色与夜光渲染神圣与神秘的氛围,给人更多的庄重感和想象空间。在影调处理上,整组作品选择以黑白手法表现,以契合神圣与神秘的要求,使作品的主题内涵与艺术风格在整体上实现和谐统一。
作为组照,观察与拍摄的视角是创作的关键。为此,整组作品选择了十余个场景对新雷峰塔进行拍摄(发表时仅选六幅)。为选择好视角,拍摄过程历经一个半月,绕西湖跑了十多圈。这样,通过不同视角的观看,反映了雷峰塔的新生对西湖风景完整性的意义,也避免了组照作品形式感的雷同。
发现独特视角,是摄影创作的灵魂。对平时观看几率较多的视角,拍摄时采取了动静结合等处理方法,如作品二和五分别是从玉皇山和孤山观看的,拍摄时前者特意保留了风摆的树叶,后者保留了牌坊下的人影;作品一和三分别摄于南山路和北山路,是平时会路过走过的地方,前者选择了塔身倒影在水中拱桥下的正中位置拍摄,后者选择了大树做前景,都让人感觉既似曾相识又别具只眼。
视角不仅要独特,更要稀有。作品四拍摄的是雷峰塔的月夜,在月圆的日子里,圆月能正好升到塔尖之上,每月只有一两天,而这一两天还必须是晴天。作品四拍摄后的一个月,曾又去拍摄,以期拍到更好的作品,结果几天阴雨,均无功而返。对月夜的拍摄一往情深,不仅因为视角的稀有,还因为这个场景所展现的特殊内涵。天上的明月悬挂塔顶,圆月银光与塔身灯光一起倒映湖中,圆月在天堂,浮屠在人间,两者相互依存、相映成趣,那不就是天人合一吗?难怪乎西湖被称作人间天堂!如此,只有对作品四高看一眼了。
本次创作还尝试运用多种拍摄手法,得到全新的画面景观。作品六的画面上有七座雷峰塔,看过的大都以为是后期合成的,其实不然。真实的情况是,在拍摄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脚架,结果画面上出现了叠影。由此想到,利用夜幕对塔身周围景致的掩盖,用长时间曝光移动机位拍出七座塔来,或许更能体现“七级浮屠”的创意。于是就有了这幅作品。为体现这张作品不是后期制作的,画面没有追求七座塔的等分,也保留了相机移动留下的光痕,就像新建的雷峰塔在最抢眼的位置安装了电梯,告诉人们这是新的。由此,也算是这组作品与原型的异曲同工和逻辑呼应。
庄跃成
1982年开始学习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在全国性摄影大赛上获奖。
《七级浮屠》于2013年6月份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使用器材:
佳能EOS 5DⅡ相机,
首先,我们进入了风景秀丽、源远流长的西湖,它在明媚的太阳光的照耀之下,显得格外的美丽动人,静如明镜的西湖,让我们赞不绝口;绿如翡翠的西湖,让我们兴奋不已;清如玻璃的西湖,让我们趣味大增。此时的我,已经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个人间仙境中了,已到了忘我的境界,深深的、深深的,无法自拔。正在这时,导游把我从仙境中拽了出来,原来是要去做船了。到了船上,吹着徐徐的清风。而游船是过的痕迹,那细细的微波,早已与这美景融为一体,这是“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啊!在远远望去,那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它便是远近闻名的雷峰塔。
游览完了西湖、雷峰塔,自然也不能错过宋城,于是,我们便随车驶向了那里。在路上,导游介绍了的故事、西湖的典故和中学的由来。之后我边看的美景、豪华的建筑物,边想着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看着看着,天空渐渐暗下来,我们也到了宋城。进入那宽大华丽的正门,我们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装饰是宋代的,工具是宋代的,就连人的样子也是宋代的,我们这些游客就像穿越时空来到这里的一样。天彻底黑了,夜幕降临了,宋城像个蝴蝶仙子一样,屹立在杭州这片乐土上。
虽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是治学的一般规律,然而却不是一般人可以成功践行的。江玉祥先生积三十年非凡功力,搜罗百余种含有中国影戏内容的古今中外资料,并辅之大量充满艰辛的田野调查,终于完成中国影戏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影戏和民俗》的修订版。该书虽长达50万字,却架构精致,要言不凡,史论结合,文图并茂,在精细的考订与论证中融会民俗记录及故事讲述,文字严谨而通畅,每有新见涌出,令人眼界大开且多为之摄召。下面仅举该书对影戏起源问题的研究一题,就可见作者的开阔视野和独立精神。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皮影戏的滥觞,大抵是两种观点,即始于汉或始于宋。始于汉者,依据的是《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齐人少翁在汉武帝宠姬王夫人过世后“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1]的故事;始于宋者,则依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集说,加缘饰作影人”的记载。此外,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一书中还谈到:“今之影戏,语其源或即从唐之俗讲出,亦未可知也。”[2]但孙氏只是推想,没有也不敢确证。[3]江玉祥先生则从三方面认真论证了唐代具备影戏诞生的条件:首先,唐代寺院的“俗讲”为影戏提供了影像配说、唱、乐的形式;其次,唐代奇文为影戏“演故事”提供了内容的借鉴;再次,唐代戏剧(包括傀儡戏),已臻繁盛,足资模仿。江玉祥先生还注意到中唐陈鸿与白居易所撰《长恨歌传》《长恨歌》中已明见影戏的表现,所以,他理直气壮地得出结论:“中国的影戏不是舶来品(笔者按:学者中有影戏来自异域之论),它就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中国影戏的“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宋代乃“中国历史上影戏的第一个繁盛期”。[4]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江玉祥先生虽主张中国影戏是自个儿独立发展起来的,但又承认印度、印度尼西亚同中国一样,也“都是‘传统影戏’的故乡和根”[5]。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不虚饰、不自美、不妄自尊大的科学作风,应当给予肯定与礼赞。按,中国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曾说:凡属有影戏的国家,“其历史比较中国的影戏都要迟后”;爪哇(指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曾向中国称臣入贡,中国影戏之传入彼邦,自属可能”[6]。
正是由于江玉祥先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之精神,求真务实的学风,使得他笔下的这部关于中国影戏与民俗的大作溢满唯物主义的张力和辩证法的活力,既出言谨慎,又精神昂扬;既尊重历史,又努力创新;既悉心考证,又语有不凡。比如他对带有迷信色彩和巫术特点的四川影戏《雷峰塔》,就没有旧时冬烘先生那样的不屑或嗤之以鼻,而是高唱赞歌,因为他认识到《雷峰塔》的主流价值是歌颂自由、独立和解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将青儿等采用“妇人噪之”的巫术来制胜如来、法海等妖异的行为,以尽情歌颂之:“这是何等大胆的思想!何等艰巨的斗争精神!”江玉祥先生还针对人戏舞台不宜表现青儿等女性战斗的情况而指出,在皮影戏《雷峰塔》的戏箱中,“特制有女光胴胴影偶四件,全部水发头、半裸。在亮子上,使人感到形象真实又不黄色庸俗,因此,我们说皮影戏比人戏更适合表演神话故事”[7]。江玉祥先生从《雷峰塔》中看见了人性的解放,亦看见了思想的解放。他认为,这两者的解放,都得力于皮影戏这个艺术形式的自由和开放。而这也正是四川地方戏、特别是影戏《雷峰塔》远胜出其他地区文艺形式的类似题材(如通过小曲、唱本、鼓词、宝卷、滩簧、地方戏等表演的《白蛇传》题材)的主要原因。江玉祥先生以层层剥笋的方式进行的比较研究,分析到位,入情入理,令人叹服。
总之,江玉祥先生的《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因为占有丰富的资料(包括田野调查资料)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为人们热情展现出一幅中国影戏从萌芽到成长,再至鼎盛而式微的无比绚烂的历史长卷;为中国戏剧史精心勾勒了一道影戏与民俗渗透融合相辅相成的生命轨迹;为学界隆重推出了一部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回顾与展望、守护与继承、弘扬与传播的理性答卷。
《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在中国影戏研究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体现出的治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值得广大学人特别是年轻学人尊重和学习。
注释:
[1]同类故事还见载于《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上・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按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说法,《史记》里的王夫人应为李夫人(《汉书》无王夫人,只有李夫人)。二书讲的是一回事。
[2]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上海)1953年8月修订第2版,第64页。
[3]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说:“以中国载籍言,唐五代有类似影戏之事,如余推测,即使有理,亦嫌证据寡薄;况所言乃一人私见,尤不敢信为必是。”同上,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