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近几年,多次参与“植树问题”的集体备课,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剖析,下面就“植树问题”多位教师不同的例题选择和不同设计思路,谈一谈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案例1:在全长1 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买多少棵树苗?

这里没有给学生提示解决方法,直接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答案偏多,但正确率不算高。而后的习题是以“已知路长、棵距,求棵树”为基础练习;进而进行变式练习“已知路长和棵树,求棵距;已知棵距和棵树,求路长”。

案例2:教学楼的旁边有一段小路全长20米,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计划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 ),这条小路须要栽几棵树呢?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多数学生直接计算,探究很少,但正确率较高,进而研究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练习题设计与所讲例题基本相同,解法以公式为依据,进行变式练习。

案例3: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须要买多少棵树苗?

教师在借鉴了以上两种设计的基础上,选用100米这个适中的长度,学生进行多种方法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种学具,有小棒、小圆片、小三角、小正方形、小五角星、纸条等多种学具。让学生通过摆、画来找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出现很多摆法,有把纸条当成路,把小棒当成树、把小圆片当成间隔表示等距离植树。有的把小棒当成树、两根小棒中间用小棒隔开,表示等距离植树。还有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学生出现的摆法很多。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习题主要以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封闭线上植树为主要内容。这样设计探究气氛浓郁,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案例4:在学校图书馆前的一条12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5米种一棵小树,要4年级3个班来种,每班种40米,一班先种,2班接着一班种,3班最后种到图书馆,问每班要种几棵树?

对3个班的不同植树要求,暗含着植树路线两端的3种植树方式。在设计中将问题全盘托出,3种植树要求融于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对比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比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一一对应、转化等思想方法。

案例5:在学校图书馆前的一条12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5米种一棵小树,要4年级3个班来种,每班种40米,问每班要种几棵树?

假设以此为例题,条件比较开放,学生将会如何解决,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会发现解法和结论多样。作为例题不合适,但作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的训练题在使用时多提供思维的空间,而且不应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由此可见,同一数学知识,有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引发我诸多的思考,促使我在实践和探究中寻答案、找支点。

思考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样的教学设计思路?

支点一:多样的教学设计源于教者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理念的不同,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要通过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看家本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上面的4位数学教师,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以往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结果性目标上,而是全面考查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他们更关注以下几个要点:—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特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简析各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教育理念。

案例1的设计着重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教者把例题作了一个调整,把例题的100米换成了1 000米,把例题数据变大以后再让学生尝试练习。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2的设计注重面向全体,数据比较小,创设探究空间,更关注后进生的发展,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3的设计关注了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数据适中,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寻求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渗透了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

案例4的设计突出了几何直观、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的问题开放,对3个班的不同植树要求,暗含着植树路线两端的三种植树方式。借助直观模型,利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比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一一对应、转化等思想方法。找到另外两种植树方法的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设计的产生,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性发展。也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学情,依据教材,创设情境,使用和选编例题,构建流程和习题。课堂教学是呈动态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源于教者对教材理解和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对错之分,优劣之分。

思考二:由“植树问题”想到如何理解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数学广角承载着怎样的教育任务?

支点二:教师要在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基础上,定位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这里,教师们不仅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的蓝本,覆盖着极其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本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削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4位数学教师,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可口的“美味佳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让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植树问题”这一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植树问题是借助生活情境探究数学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体,如运用小棒、图形、直尺等学习用具,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一找,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但要注意的是,教学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淡化直接死记公式解决问题。其次,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同时我们感到,教材中设计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由双基变四基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在探究过程中将一一对应、转化、归纳、迁移等数学思想内化成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转化为学生探究的方法。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即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

思考三: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有效、更精彩?

支点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教学内容,借鉴多版本教材、加强多学科联系、调动多感官参与、注重多媒体运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多元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活跃的,无处不在的,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师有必要对现行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再创造过程。

1.注重借鉴多版本教材,深化课堂。不同教材有它自身局限性,但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奠定基础服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线教师,可以从不同版本教材里寻找相关主题的文本,吸收不同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优化教学内容。

2. 加强多学科联系,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是相关联的,彼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一条主线可以将彼此串联起来,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启迪、引导作用。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植树问题与科学学科、美术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充分整合不同学科间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果。

3. 调动多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手指分别表示树与间隔。课堂上可以用手势回答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小肌肉群,开发了右脑,又可以轻松地实现全员反馈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

4. 注重多媒体运用,提高教学实效。如:“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给学生利用小棒、小圆片、笔等多种学具,也有的学生画线段进行探究,同时配以课件揭示规律、建立棵树与间隔的关系。

此外,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型思想 思维活动 扑克牌模型 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78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某一特定对象,借助特定的生活原型,充分运用观察、尝试、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

一、利用扑克牌建模,培养学生思维的初步能力

扑克牌不仅可以作为游戏时的玩具,还能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学具。不仅可以通过扑克牌A~10中的点数来认识数,还能利用扑克牌的张数来认识数,甚至可以借助扑克牌的点数来比较数的大小。

【案例】认识“大于、小于、等于”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记忆“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下面就用这三个符号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拿出扑克牌A~10。比赛开始,我出6,你比我大,请出牌。

生1:我出7,因为7>6。

生2:我出8,因为8>6。

……

师:我出5,请你比我小。

生3:我出4,因为4

生4:我出3,因为3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带来了方便,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好玩。除此之外,扑克牌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认识位置、相邻数等知识。

二、借助实践操作建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经历探究实践的过程。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周长,谁来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师:是的,这节课就要进一步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请看题目“王奶奶要用铁丝来围一个长方形篱笆,长是5米,宽是3米,她的铁丝要多长?”请你先用线围一围,再计算。

生1:长方形的一周就是长+宽+长+宽=5+3+5+3=16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是由2条长和2条宽构成的,可以这样计算:2×5+2×3=16米。

生3:我先算出长方形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可以了。列式是2×(5+3)=16米。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如果我们分别用a、b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你能看明白吗?

生4: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先算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因为长方形有2条长和2条宽,再乘2就可以了。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周长的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解决问题中构建问题链,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如果以数学模型为核心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丰富的问题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

【案例】植树问题的练习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封闭圆圈的植树问题,知道了“长度÷间隔=棵数”。这节课继续研究植树问题。植树节到了,同学们都到开心农场里参加植树活动。(课件出示:在12米长的草坪上植树(两端要种),每隔4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题目中的两端要种是什么意思?

生1:两端要种就是两头都栽树。

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怎么计算?

生2:12÷4=3(棵)。

师: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3:12÷4=3(段),3+1=4(棵)。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举手发言)

总结:当两端都种时,棵树=间隔数+1。

教材中的植树问题已经按照建模的思路编排,教师要多从封闭圆圈、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等角度解读教材,通过画图等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使学生从中获得“搜集信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建立模型,解答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体验。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教学模式建构 自主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英语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只要英语老师在一起就经常讨论的话题。要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常都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其中,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无疑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就以科普版小学英语第八册Trees and plants为例,侧重谈一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任务型活动的问题。

阅读材料Trees and plants通过植树节植树,使学生了解植物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保护树木、保护自然的意识。为了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在“愉快阅读”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技能,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Read the test quick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2)Read the test carefully then find ou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you don't know.以上教学目标中不仅包含了词汇、句型等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要求,而且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能力、英语学习兴趣及价值观念的培养等方面,层次分明,可行性强,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为了充分体现既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引导的思想,还需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显然,要设计好并在教学中达成这些目标,教师首先得吃透新课程的精神。

仍然以“Trees and plants”的阅读教学为例。作为阅读,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按照“略读:寻找故事时间泛读:寻找文章主旨并回答概括性问题细读:找寻文章细节品读:人物性格分析开放性活动”这一基本框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图片呈现、话题谈论、情景游戏等情境导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本课Warming-up环节的Picture-talking之后,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学生们在山上植树的场景,告诉学生植物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学生带着好奇进入略读阶段,快速浏览课文,验证或修正自己的创作,兴趣盎然。所创设的情境要力求真实、有趣,课堂的氛围要民主、和谐。

2.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新课程特别重视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用英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自己的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经过一系列问题的双向交流,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师生间存在的信息差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思考,更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理念。问题要紧扣目标,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统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独立思考,自主研习

正如精彩的歌唱表演不仅有重唱、合唱、小组唱,也有独唱,深度学习同样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不排斥自主式学习方式,相反,互相依赖、互为补充。

只有建立在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可能是真实的交流和有效的交流。因此,特别重要的是,课堂上各类问题的提出、各种任务的呈现必须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否则就是搞形式、走过场,要么是教师自问自答,要么是反应快的学生成功抢答,无形之中扼杀了大多数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权利,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效。长此以往还会滋长学生依赖老师和同伴的惰性,后患无穷。

4.合作交流,共享智慧

话题讨论、采访、调查以及辩论、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任务型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和空间,这是学生知疑解疑、发展思维进行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小组组长发挥着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本小组的有效管理,使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个体责任,又能实现必要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紧张有序,实现了课堂的快节奏和高效率。

5.展示提升,体验成功

展示提升阶段是课堂上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有学生之间的争论、有对知识的相互补充,使问题得到解决。作为合作探究的继续和延伸的展示提升,可以是口头展示、板演、角色扮演、英文海报制作、竞猜游戏等多种形式,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6.拓展总结,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解题思路更条理、方法更简单、认识更明确。通过拓展总结,使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而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种模式较好地顺应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Unity3D;教育游戏;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47-04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与参与式等教学模式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与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教育游戏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目前,教育游戏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娱结合”方面,往往顾此失彼,最主要的原因是课程设计的教师和游戏设计的游戏师的结合出现问题。以往的游戏引擎平台虽然能做出效果比较好的交互游戏,但却很难入门和理解,而Unity3D具有入门简单、操作界面容易、可完全定制的编辑器、多种脚本语言支持以及跨平台移植设计等优势,使得对游戏外行的课程设计教师能够参与游戏设计并把课程理念融入游戏中,制作出一款真正“寓教于乐”的教育游戏。把Unity3D技术引入教学中,不仅会对教育游戏而且会对教育虚拟社区、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教室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Unity3D技术

(一)游戏引擎的发展及Unity3D简介

引擎诞生的时间段是1992年到1993年,当时约翰・卡马克研制的Wolfenstein3D引擎比较流行,但从技术细节还比不上“创世纪:地下世界”的引擎,但是它却更好地利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快速火爆的游戏节奏,使人们一下子记住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这个词。1994年到1997年是引擎的转变时间段,其中肯・西尔弗曼于1994年为3D Realms公司开发的Build引擎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8年到2000年是引擎的革命时间段,从地牢到外太空,从童话世界到二战时代,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充分显示了Quake3引擎的强大潜力。2001年至今,有许多优秀的3D引擎出现,较为流行的有V12、MAX-FX、Geo-Mod以及Serious引擎等。Unity3D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开发的一个让玩家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及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的互动内容、多平台的综合型游戏开发工具,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游戏引擎。Unity类似于Director、Blender game engine、 Virtools 及 Torque Game Builder等交互的图形化开发环境为首要方式的一种软件,其编辑器可运行在Windows 和Mac OS X下,可游戏至Windows、Mac、Wii、iPhone和Android平台。也可以利用Unity web player插件网页游戏,支持Mac 和Windows的网页浏览。

(二)Unity3D在制作教育游戏中的优点

在教育游戏开发中,Unity3D具有以下优势:

1.Unity3D开发平台主要是MonoDevelop,这个平台可以嵌套多种编程语言,其中js和c#是最常用的两种,而js语言容易入门,这使得教师更容易学习、参与到教育游戏开发中来。

2. Unity3D几乎支持所有的跨平台设计,是目前唯一一款可以提供所有平台植入能力的三维仿真开发软件,实现了手机平台开发3D游戏和虚拟现实系统,支持flash输入格式,对于移动学习的移动平台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3.Unity3D能够创造高质量的3D仿真系统和真实视觉效果,对DirectX和OpenGL具有高度优化的图形渲染管道,低端硬件也可以流畅运行茂盛的作物、植被景观和实时三维图形混合音频流和视频流[1],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呈现、教育游戏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吸引力。

4.Unity3D能够支持更大的场景、更多的展示物件以及更炫的展示效果,仅占用很小的空间,这些特性使教育游戏软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普及。

三、基于Unity3D引擎的教育游戏制作流程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研究的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如何确保效果好、效率高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实施,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基于Unity3D的教育游戏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学习者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以及学习风格和动机等因素。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能够学到知识,因此能否进行有效的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游戏能否满足玩家需求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只有学习者分析的正确完整,游戏角色的确定才会顺利。在本项目中的“植树”游戏中,此游戏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图文并茂的动画设计将会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阐明

教学目标分析是开发教育游戏的基础,在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激发了学习者的游戏动机,驱动并维持游戏活动。[2]教学目标能否明确阐述决定了游戏任务是否清晰,这也是教育游戏中教育与游戏相互融合的关键。本项目中“植树”游戏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以及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操。

3.教学策略制定

为了实现目标,满足学习需求,需要采取合适的教与学的行动,即“如何教学”。这要根据教学策略来完成。常见的教学策略有“生成性策略”、“替代性策略”和“指导性策略”等。在“植树”游戏中,根据小学生自主性不强的特点,该教育游戏主要采用指导性策略,在老师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在逼真的游戏世界中选择植被和环境,谁的植被生长得好,谁就会得到积分奖励。

(二)游戏设计

1.确定玩家角色

在一个抽象的视频游戏中,学生不会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中,与常规的“游戏玩家角色”具有一定的区别。作为游戏的设计者,要确定玩家,即学生需要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游戏设计者必须清楚地解释玩家的角色,一个游戏提供的角色好坏是发行商是否投资这个游戏的因素之一,也是玩家决定是否会购买这个游戏。

2.定义游戏世界

游戏世界是游戏发生的地方,在教育游戏上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定义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游戏世界是多维度的:物理的、时间的、环境的、情感的和道德的等。这些维度都是为了服务和支持游戏的可玩性和吸引力。

3.建模

3D动作模型文件一般由3DMAX、Maya、Pro/E及Cinema4D等导出FBX文件格式,然后导入Unity3D场景中。在建模的时候要注意把模型调到中心,然后再导出FBX格式,这样可以防止Unity3D导入FBX文件中心点时位置出错。在建模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建模方法,注意模型片面的优化,要尽量用简单的建模手段,网格建模放在最后考虑,这样可以降低数据量。此外,模型的面距离不可以太近甚至相互重叠,防止出现面闪烁现象,注意单个物体的片面不要超过64K[3],将看不见的面删除,尽量减少数据量。

(三) Unity3D开发实现

1.新建工程文件,可以不导入任何资源,在制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导入。

2.在Project里面建立各自资源的文件夹,常用的有asset、codes和levels等,然后根据不同文件夹的命名导入相应的材质、模型、贴图及声音等资源。

3.创建场景。场景包括环境、模型、渲染及游戏组件等,一般默认的都有摄像机,然后添加资源到场景中,也就是设置“GameObject”,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接着对场景进行优化,比如天空盒的设置,光芒的调节,环境光以及天气的渲染,以及一些镜面反射的特效等,都可以让场景更加逼真。

4.给相应的GameObject添加组件和脚本,调试并优化脚本代码。要按照正确的步骤去调试,如果调试不正确,教育游戏就很难达到要求。调试在教育游戏的制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MonoDevelop平台的调试跟我们用过的其他编程软件平台有很大的不同,正确的调试步骤为:在 Unity Editor 的 Project 窗口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 Sync MonoDevelop Project,将自动运行 MonoDevelop 并打开对应的项目;关闭 Unity Editor ;在 MonoDevelop 中为源代码设置断点,点击调试按钮或者按 F5 开始调试,在自动打开的 Unity Editor 中选择 Play 按钮,断点就开始起作用了。利用断点调试,将会很容易看出程序问题,提高游戏制作效率。

5.编译。首先把所有的场景拖到Scenes In Build的菜单中,然后编译的过程可以成网页格式,也可以成独立的软件格式,并且可以成Flash格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平台需要进行跨平台选择。

(四)教育游戏测试和教学评价

对于已经做好的教育游戏要反复多次地进行测试,以消除bug,减少drawcall值,使得教育游戏能够顺利运作。一旦游戏前面加上教育这两个字,就对游戏的制作有了更多的要求,最主要是要“寓教于乐”。评价一个教育游戏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教学性和娱乐性结合得是否恰当。能够恰当地对教育游戏作出评价将会对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开发具有导向作用,从而提高教学应用效果。当前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本项目主要是用数字化教学游戏评价体系的三维架构,即“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和“游戏的属性”维度。知识的维度主要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游戏属性分为娱乐性、游戏性、艺术性和社会性。[4]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数学游戏评价体系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针对项目中“植树”游戏,用三维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游戏对不同树种的概念、形状、特点及生长季节和规律进行理解,而不单单是对名词的记忆,进一步进行知识总结,比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具体到这款游戏,采取比较新颖的吸引方式,游戏中,学生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季节、土壤和气候,相应的植物将会生病直至死去。植物也是生命,生命将要逝去的紧急情绪会占据游戏者的内心,其游戏属性已经上升到使得游戏者能够饱含人道主义和同情心的社会性高度,对游戏者爱护大自然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或许Unity3D引擎并不是最好的游戏开发引擎,但应用在教育游戏中却有很大的优势,利用Unity3D开发的产品无论在教育游戏还是在虚拟现实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探究价值。教育游戏、移动教育和虚拟现实等教育技术领域必将伴随着游戏引擎的发展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陈洪,马钦,海. 基于Unity3d的交互式虚拟农业仿真平台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3):184-186.

[2] 杜丽,林筑英,尹兵. 网络课程教学游戏开发中的VR技术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1(7):76-80.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入 数学 兴趣 实际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在数学课上,如果不讲究导入艺术,日久必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反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把学习数学当成“苦差事”。因此,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导入新课的方法方式有很多,在运用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授课目标科学地选择。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利用多媒体动画导入课堂,生动有趣,孩子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新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这一课时,播放著名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了高斯在数学领域的伟大成就。

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不服输、自我挑战的精神。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高年级的数学课上,可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景:植树节到了,小明要在自家门前小路的一边植树,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也要植,帮小明算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当问题提出时,可能有的学生脱口而出“20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不要急于说出对与错,只需说:“自己动手动脑研究一下吧,看谁研究的结果与数学家一样,有数学家的天分。”如此一来,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猜”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通过“猜”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准备5个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分给五个学生,要求学生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告诉大家,让教师与学生们比赛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学生们会发现,三角形像被教师施了魔法一样,教师说多少度,就多少度。学生在多次“失败”“惊讶”之余,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会猜得又快又准?”这里面肯定有奥妙。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带着疑问与渴求,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四、可采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入新课

先复习旧知识,再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内,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印象还深刻。如在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整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告诉学生小数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启趣谈话导入新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谈话式导入,可拉近师生关系。特别是在低年级上课前,教师可与学生“随意”地谈话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你喜欢吃什么?

生:吃水果、吃鸡蛋、吃蔬菜、吃肉……

师:你知道老师喜欢吃什么?

生: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不知道)

师:老师喜欢吃水果和肉。昨天我买了18元钱的水果和34元钱的肉,你们帮我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六、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前直接向学生出示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以唤起对所学功课的有意注意。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有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于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因为,引人入胜的一段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单洁,杨戈.“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9):23-24.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教学的起点

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有多少人掌握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怎么样?再认真分析这些知识中哪些与新知识有联系,有什么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充分考虑教学实施的深度和难度,思考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经过努力触手可及,既不降低教学实施的程度和水平,也不能过分拔高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学习完全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时,教师就要研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哪些与统计知识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通过分析,教师梳理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感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先让学生统计最喜欢红猫、蓝兔、喜羊羊、美羊羊这4个动画形象的人数分别有多少,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解决统计表中直条的格子数不够表示人数这一难点时,教师就要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进而想到用一格来代表两个单位。

二、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在学校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出发,分析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哪些事例有关?可以借助哪些事例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植树问题”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间隔数、种植棵数和种植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有效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寻找与“植树问题”相关的“手指”等离学生最近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每个人都有1双手,1只手有几个手指?手指与手指之间是什么?5个手指一共有几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5个手指有4个间隔。通过不同事物的观察、发现,顺利的构建出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及两端都不栽的规律。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具体化,理解“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背景。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和正视差异,并有效地利用差异,使差异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首先,认真分析学生共性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预设在学习活动中哪些知识能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出来?哪些知识需要小组合作的力量才能得出?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得出?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式;其次,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方法,能力稍差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这样,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就能使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既满足学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77-01

【案例背景】

“探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水平、指导组织等能力要求更高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案例具体说说:

【案例描述】

在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黄土高原”时,我先让学生预习教材,欣赏“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同时给出下面两段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材料一:男孩说: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千沟万壑景观,是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材料二:女孩说: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这里千沟万壑,地表光秃。

上课时:

老师:刚才我们共同预习了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及图,下面请大家说说什么是“水土流失”?

学生:“水土流失”中的“水”指的是降水,降水会带走地表的肥沃土壤。我们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就可以知道,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地表光秃,所以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如果地表植被茂盛,那么涵养水源的能力就会增强,水土流失就不会严重了。

老师:很好,我们发现正是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可是,材料告诉我们“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是那个时期地壳运动频繁,气候异常,植物才会大量死亡。我想黄土高原煤炭、石油资源一定非常丰富。因为煤炭、石油是在几千万年前的地质时期,植物死亡后遗体经过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沉积转变成的。

老师:很好,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还挺丰富的。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可现在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地表光秃,造成这一现状除了自然原因外,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人为因素呢?

学生:有。(异口同声)人要生存,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食,破坏了地面植被。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这儿煤炭资源丰富,人们采矿破坏了稳定的地形。修路、采矿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共同作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老师: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看看材料中男孩和女孩所说的这段话矛盾吗?

学生:不矛盾。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我认为人类在这个循环中始终起了“引发”和“加剧”作用。我们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可以找到黄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使大量泥沙淤积黄河河道,造成洪涝灾害。所以,治理黄河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案例评析】

安排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同时为后面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作铺垫。课上同学们旁征博引,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有时甚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回顾整个过程,有很多感受。我惊讶于学生们热情的参与、活跃的思维,每个问题大家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案例反思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上,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案例反思2】 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认识价值和特有的魅力,像地理学科,注重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探究自然无穷奥秘,这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重要、最强大的诱因。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

【案例反思3】 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提问要面向全体,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问题设置疏密相间,使学生既能积极参与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案例反思4】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非常重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思维层面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想要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首先需要教师们改变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能力中首先凸显的就是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与锻炼。许多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都不够明显,教师往往是课堂中的主导,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模式与节奏,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十分被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会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理解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教师们很有必要在这一点上积极做出改善。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我会有意识的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给学生们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我会加入许多实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还会和学生们就谈到的这些实例展开分析探究,并且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二、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不仅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指引。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加入更多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环节。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丰富与拓宽,这个过程也能够留给学生们更多思考与体验的空间,可以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帮助。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研讨课程,我组织学生们就“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展开了相关探究。在展开具体教学前,首先我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会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中十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很多学生间交流探讨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凸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让这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提高学习动机

想要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实践,才会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会借助更多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来进行有效思考与知识体验。学习动机不仅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原动力,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具备这些正确的指引,学生们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过程中有更多收获。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过程为例。

在展开课堂教学前,我会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会让大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不少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这节内容的主干部分后都制订了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谈到希望学完本节内容后能够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谈到自己希望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具有自身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还有学生说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