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渐渐想去了解那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于是我看了《三国演义》
在没读他的传记之前,我曾认为他是一个阴险毒辣、奸诈刁蛮的匹夫。因为曾听讲曹操头痛,请华佗为他看病,华佗说要把头颅剖开才能把病治好。生性多疑的曹操见华佗要剖开他的头颅,以为华佗要杀他,就把华佗关进大牢,不久华佗就死了。从此我对曹操就形成了不喜欢的印象。通过学习历史,可我始终不相信,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怎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愈发激起了我对曹操一生的进一步了解。通过看《三国演义》,我对曹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所以,人们对曹操印象都不太好,可能是作者罗贯中把他当反面人物来写的缘由吧!
我眼中的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不然,何来势力最强,兵力最足的魏国?何来三四万人大败十万袁军的官渡之战?何来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又何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计策?曹操身经百战,无数英雄好汉败在他手下,他困袁绍,擒吕布,刺董卓,无数战绩,数不胜数。
高一(4)班唐佳卉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题记
水,向前流淌着,永远也不会回头,就像时光一样,难免令人感伤,总说它是无情的.它流淌着,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却依旧那么平静,似乎有一份无奈的彻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位亡国之君,在一个春花烂漫的月夜,发出了无奈而又伤感的慨叹,这一江春水代表了他无尽的愁与怨,向东流淌着,永无尽头,水成了悲伤的代名词.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在蕲水清泉寺门前,偶然发现了寺前的流水竟是向西流的,令他十分欣喜,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是啊!流水都可以向西,人为什么就不可以再次年轻旷达的东坡居士从水中获得了启发,这泉水代表了他不服老,有壮志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水成了欢乐的媒介物.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久别故乡的诗人在一个晚上给家乡的妻子写家书.昏黄的烛火下,他执笔临窗,窗外下着雨,滴滴嗒嗒的打湿了窗檐,将院子中的池塘蓄满水,这雨水仿佛是落在了诗人的心中,你问"我"归期,可"我"却无法告诉你,因为归期未定啊!这离愁的苦又该怎么言明呢院中的满池秋水似乎是象征了诗人心中满溢着的思念与盼归之情,但却是无从表达.水变为了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宋朝大文豪苏轼享年65岁,不算寿高,但他终生仕途失意,时常身陷囹圄,屡遭贬谪,身心不断受到折磨。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不能不承认,他能接近“古稀”,实属不易。苏公一生命运多舛,总以“退一步”法待之。贬黄州时,他写下了千古美文《赤壁赋》,充满人生得失哲理。他泛舟、登山、吹箫、饮酒,自得其乐。放逐海南蛮荒地澹州时,开始也苦闷,但他以“退一步”法来治疗苦闷,习字作文,饮酒交友,访问民间疾苦,终于悟出“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还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诗句。
坡在长期的困顿生活中,不断积累养生经验,著有《问养生》、《续养生论》等,他在坚持气功养生的基础上,吸收印度的瑜伽术,使瑜伽功注入儒道佛因素,为国人普遍欢迎。在坡看来,养生的首要方法在于“和”、“安”二字。“安”即静心,尽量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的变化。其次,为什么达官贵人很容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很健壮呢?贵人深居简出,行则坐轿,寒则厚衣,养之太过,所以易受寒暑;农夫平民,不问严寒酷暑,劳作于田间,劳动锻炼使他们祛病延年。
坡还主张,练习静坐时要坐姿端正,头颈正直,挺胸拔背,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自然呼吸,以便守神静志,意沉丹田。最有意思的是,坡偶当民间郎中,有人见其字价值不菲,便备了上好的宣纸,佯装生病求他诊治,以盼获得他的墨宝。坡将计就计,利用处方来宣传自己的养生理念。据说,如今世间还留有坡的一张处方墨宝,上写:“张君持纸求书,望得良药,记得战国时有张方子,我照服很见效,不妨奉上。主要是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此四句话,其实正是苏学士的养生精髓。
记忆里,第一次打开书本,我的世界便有了色彩。五彩的图画,精美的文字,宛如一幅幅的画卷,美得让人痴醉。也是那时,妈妈握着我的手,一笔一画地写出了第一个汉字。横是横,竖是竖,撇是撇,捺是捺。虽是稚嫩,汉字的雅致却初露端倪。自己写的字,怎么看都让人高兴。现在细细品味,恍然明白,那种感觉多像骨子里流淌出的母爱。汉字,原来也有妈妈的感觉。还记得妈妈的话:“方正的字里,蕴藏着人的端正品格,饱含着人生哲理。”正如“矗”字,群体都是正直的,自然就会高耸直立。
从那时起,我和她,就有了相伴今生的约定。慢慢地,我开始走进诗词王国。初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只觉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后来与李煜相逢,多了一些“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感。在她的带领下,我与李白相遇,一起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风景;与苏轼见面,一起追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悟;与文天祥畅谈,一起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歌……在我的心里,那些或诗意盎然、或铿锵激昂的篇章,勃发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美好的文化情怀。
想象虽然饱满,现实却是那么骨感。就在我一步一步与她走近的时候,她却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在幼儿园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的吟诵已经远去,连aoe都读不准的小娃娃,开始声嘶力竭地读着ABC。在中学,还有几人会唱依据李清照的词句改编出的《月满西楼》呢?听到的只是邓紫棋的“If I were a boy”。在今天,在这个空前繁华的时代,我们与美丽的汉语的感情,似乎正在渐渐淡化。
犹记艾青先生的话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告诉全世界,我与她的约定还在!我们不仅是相伴一生的好友,我还要让孔夫子的话,成为国际的流行语!某一天,当我们在世界相逢,我依然会自信地说:“你好,我的朋友!”
美的品味
1.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家帮助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说:“给予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快乐得多。”――古今中外的伟人对帮助所做出的诠释,是多么精湛和深刻啊!帮助是春天的雨,当你干渴时,为你滋润心田;帮助是夏日的风,当你酷热时,为你送来清凉;帮助是秋之菊,当你孤独时,为你默默开放;帮助是冬天的火,当你寒冷时,为你送来温暖。
(吉林考生《人生,因帮助而精彩》)
2.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我能。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时的风宋时的雨,吹打着这样一位位诗人、词人,造就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辽宁考生《我能》)
3.“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的天空,这一方天空,赤诚而忠贞!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天空,这一方天空,清澄而明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天空,执著与不屈!
每个人的人生都恰似一方天空,或辽阔或深邃,但这一方天空在你的手中!你的天空你作主!
(江苏考生《怀想天空》)
4.现在,你遇到了,复杂的人际、事业的不如意;渐渐地你眉头紧锁,闷闷不乐,尽管每次见了我都是一副笑脸,可我却听到了你深夜的抽泣。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晋升阶梯,是信徒的洗礼之水,是弱者的无底深渊。”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模拟考试的失利几乎让我崩溃,那时,你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天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这如春日般的话语让我重新站了起来,现在,我也将提着它去看你,让它照亮这一段灰暗,让女儿陪你一起度过难关。
(安徽考生《提篮春光看妈妈》)
技法点击
1.以名句为题,或点化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在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中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先声夺人。如广东考生作文题目为《留取丹心照汗青》。
2.开篇引用名言,为文张本。
如例文3,引用诗文名句巧妙地引出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恰似一方天空”,水到渠成地将“怀想天空”引向把握自己的天空,“与其湮没于历史的灰尘,不如动手打造一方属于你的天空”。再如云南考生《何以报德》直接引用《论语》中的名言:“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开篇论述,联系社会现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修养,强调以德报德的重要性。这个题记既是文章的论点,也可以说是文章的一个论据,一箭双雕。
3.引用名句对比,突出中心。
《年轻的诱惑》一文中这样写道:年轻的桃花总是灿烂的,年轻的日子总是不知忧愁的。年轻没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感,也没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更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有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澎湃激情和“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迈壮志。文中将伤感、感慨、无奈的忧愁之情与澎湃激情、豪迈壮志的年轻之心进行正反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心态特征。
4.引用名句议论,升华主题。
云南考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一句名言:施比受有福!引用名言,用议论的笔调论证“施比受有福”这一论点。
1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主题班会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元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单元的编排上,更是煞费苦心,做到了一个单元一个中心。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语文的渠道和资源。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以下提到的课本都是)的“感受自然”、“漫游语文世界”等。而更多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是这些:如,本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八年级上册的“让世界充满爱”、“莲文化的魅力”;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背起行囊走四方”;九年级上册的“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九年级下册的“关注我们的社区”、“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等。除了是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拷问,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家、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明显是与班级管理一致的。所以,每次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我都会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资料,做好准备,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最后利用周会的时间,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这样,学生的作文有素材了,语文水平提高了,品行也得到了锤炼。班主任的工作也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学习课文与说理引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而这里的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中对美的实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弄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进行审美教育。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一、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
美读既指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用较为舒徐、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使学生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读高尔基的《海燕》,就要把“热情”“渴望”“高亢”的感情基调,由低到高,由缓到急,读出景物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弊端是忽视美读,在课堂上听不到或很少听到琅琅读书声,在课文后学生也很少吟诵课文。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失策。不美读,不多读,学生缺乏情感,缺乏对课文美的感受,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既不可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早已呼吁加强朗读,训练美读,这应成为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如果真能从美读入手来改革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出现一个新面貌,必将使他们在美的感受中增长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收到语文美育的良好效果。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审美鉴赏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它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美丑的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层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鉴赏。从审美范畴的鉴赏来看,中学语文课文就包容了美的各种形态范畴,如,《苏州园林》的优美,《长江三峡》的壮美,《白杨礼赞》的崇高,《范进中举》的滑稽等等。还可以使学生鉴赏到多样的美学风格,如,白居易《忆江南》的柔和,《荷塘月色》的淡雅,《小桔灯》的朴实,《花城》的华丽等等。语文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挖掘和分析,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而且能有效提高审美鉴赏力。
同审美感受一样,审美鉴赏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情感体验。在语文美育中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语文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所表现的父子情,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里的师生情,这是教这些课文的审美鉴赏的关键,要让学生产生真切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出审美鉴赏的情感效应。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在课文分析中还需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头就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意境的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学会创造美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的智力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到创造,逐渐进到创造美的境界。讲读课文之后,应安排同类型体裁、题材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境界。还可在评讲作文时,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以文质兼美的课文为范例,使学生眼界高远,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以此付诸写作实践,才谈得上审美创造。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美育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用美育去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
关键词:课本资源 作文教学 语言 技巧 选材
如果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来形容语文课中的写作教学,我想不会有老师反对。但辛苦归辛苦,写作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原因何在?
如果我说是因为花在作文教学上的精力太多,但时间太少可以赞同吗?精力多:找范文,写例文,讲技法,改作文,评优劣……哪一项不让人费尽心思?时间少:正是因为太花精力,一学期的作文课能保证间周一次的就应该算是勤快的老师了吧?为什么40分的阅读让我们花三年中的起码四分之三时间去打理,而55分的作文只用了不到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对待?因为阅读教学有课本,教参,练习册,作文教学呢?感觉什么都没有,所以,归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把作文教学淡出课堂。越不教,越难写;越难写,越不愿教……终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我们是否可以在重视阅读教学的同时也把写作教学一并抓?毕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时间的千淘万沥,编者的千挑万选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选材还是技法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若能充分挖掘文中的写作资源,并采用合适的训练方式,合理利用,应该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如果我们用课写作范文,我们应该学什么?
首先应该是学习语言。
对,满篇华美词语的堆砌会让我们蹙眉,但是,整篇文章都是干瘪的话语也让我们生厌。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谈什么写作文。课文中的新词汇就是对我们语言的充实;那优美的句子,也是我们应该收入囊中的宝贝;至于名言警句更是不可放过的最佳猎物。看一段考生文字吧――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如果考生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何来评卷老师的眼前一亮?
其次应该学习选材。
选材立意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一写作文就咬笔头,挠脑袋,一问,不知道写什么。学学课文中的作家选材吧。为了表达尊老爱幼的主题,莫怀戚选择了散步这件小事;为了表达父爱的深沉,朱自清刻画了买橘这个场景;为了传递对故乡的怀念,琦君寄情于那杯浓浓的春酒……原来写作就是凡人小事,嬉怒笑骂,身边的人事物,触怀的小情感就是最好的写作材料。
最后应该学习技巧。
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写出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作文的技巧问题。学《口技》的侧面描写;学《变色龙》的一波三折;学《海燕》的象征;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对比;学《散步》的以小见大;学《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线并行……纵然真情实感才是作文的关键,不可否认好的技法定能让作文锦上添花。课文中的写作技巧用得那么明晰,用它们来做典范既解决了阅读问题,又提升了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
如果我们用课写作范文,我们应该怎么学?
富兰克林说“空袋子难以直立”。要让空袋子立起来当然就要积累足够的货物。所以第一要做的就是积累。
学生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的积累,不少作家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也常感叹得益于幼年时对名家名作的读背;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也认为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必备书目。由此可知一直强调的摘抄记录真的很有必要。毕竟胸无成竹何来构图?所以字词听写,语段背诵,名句默写,这些积累都是很必要的,
优美语段,灵巧构思再多都是不可以照抄的,还有“抄袭”这把尚方宝剑在我们头顶悬着的呢。那我们就让它改头换面――仿写。
这一方面出卷人早就给我们提了醒,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仿写一定是必考题型。我们也可以多操作啊,还一举两得呢。不必说续写排比句,不必说仿写《陋室铭》,也不必说添举反面论,单是训练一个词语造句也是仿写的起步,对学生也是一次思维的训练。
有了积累相当于我们有了原材料;有了仿写相当于我们挑选了适合自己的装饰;如何把它们巧妙的结合,构建自己心仪的建筑就需要我们学会活用。
这个活用不只是词句段的简单重组;也不只是仿写名段的旧瓶装新水;而是让我们活用文章的构思,活用文章的主题,活用文章的形象……从里到外,活用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比如《手握一滴水》这篇考场作文化用了《木兰诗》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经作者一改,关爱家人、热爱和平这个主题成了坚持人生有价值的选择,这一改,绝对用的上旧貌换新颜这个词。
如果我们用课写作范文,我们损失了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加入写作内容,我们损失了什么吗?没有!字词积累,古诗文默写,必考!加不加都是必背的。句子仿写,必考!加不加都是必练的。活用这项增添了麻烦?不,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人物形象,不管是字词语段,还是主题思想,只要能够活用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用课写作范文,与我们平日的语文教学根本就是同向而行,定是如虎添翼之举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书本不竭源。好好利用课文这个写作范本吧,它会让我们的写作教学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转身化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