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1篇

从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新材料作文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一、 寓言故事型

寓言故事型是指材料作文的材料由一则寓言或故事组成,不过它强调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尽可能地丰富,以便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范围。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立意点拨】 一是读懂材料。作文的寓言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情境,而虚构的情节又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关。阅读这样一段虚实相间的故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材料意义的提炼,尤其注意材料含义的多向性。上述材料中,可以从“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角度去立意。二是联想感悟。材料有意地增加了一些细节,有利于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触动深层思考。比如,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象。由此可以联系的生活实际有很多,比如抢盐潮、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缺什么等。

二、 评论探究型

评论探究型是指从作文题提供材料中引申出对某现象的评论并深入探究。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立意点拨】 对于这类的作文,最关键的是找准主流立意,抓住一个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材料中“老师”的总结语是材料的关键句,是整个材料的延伸,明确指引考生应把内容升华,提出现实意义。因此考生可从甲、乙、丙三个学生的观点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立意,如公平竞争、坚持原则等。

三、 多元联想型

多元联想型是指提供的材料往往给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往往由一则诗歌或富有诗意的句子组成。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立意点拨】 第一,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仔细分析句子的意境和哲理,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另起话题。二要提炼观点,考生可依据材料,通过联想找出多元的写作角度。如“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可从“理想与现实、平凡与伟大”的角度立意;“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可从“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精彩”的角度立意。需要注意的是,从材料中提炼的是观点而不是话题。如有的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情意”,则有偏题之嫌。

四、 并列求同型

并列求同型是指作文题目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构成,并且材料事例隐含着相同的观点或寓意。如2011年高考大纲卷作文题: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2篇

那么,怎样准确把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付诸笔端,权作为一块引“玉”的“砖”。

1.找关键句、关键词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两句,“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以及“凭智慧战胜对手”。其实第二句中的“智慧”归根结底还是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是对第一句的总结,所以立意重点分析第一句即可。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注意两者应该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为近期目标的终极目的是远期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是将远期目标分步实施的一种手段,近期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基础。千万不可将立意定位为“树立目标要切合实际”等方面,应该是“如何实现目标”这方面。

大困难与小困难:与上面的立意相似,只是将在实现目标的途中遇到的每一个阶段视为小的困难,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跨过了每一个小困难,那大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目标量化、化整为零:目标远大可以激发力量,但如果目标太远,就会使人气馁甚至沮丧自卑。山田本一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化整为零可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人们做事的能力。

2.多选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这则材料的立意角度很多,例如: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是讲的《格林童话》的价值。

偶然中的必然:虽然是朋友偶然的发现,但正是因为它独特的魅力,所以才必然成为经典。

持之以恒地探索终会有收获:格林兄弟为这部作品付出极大的心血与努力,尽管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执着的探索终究会带来回报。

3.多则材料即可单独立意,也可寻找共性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甲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乙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丙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这则材料可以从甲、乙、丙以及综合四个方面来考虑,每个方面又有若干立意角度。

甲: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努力表现最好的自己;酒香也怕巷子深;抓住机遇推销自己。

乙: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生活不是完美的,总有些缺失;改变需要付出代价。

丙:酒香不怕巷子深;坚守自我,内心丰富;适应环境,打造自己。

综合: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横看成岭侧成峰。

多则材料如果能找到三者的共同点,当然最好写共同的角度,综合的角度,但如果三者没有共同点,或者共同点很不好找,那么就在单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立意来写,不必拘泥于非要找一个共同特点来。

4.敢于反弹琵琶,推陈出新

过年时,有相关祝福字样的苹果的价格,可以是同样品质苹果价格的两倍,并且更加畅销。

本来普通的体恤衫,在上面印上了与流行文化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画之后,不但价格可以更高,而且更加好卖。

很多旅游区和城市,努力发掘和自己有关的历史名人、名句、名故事,为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或投资。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文化”,所以立意为“文化带来产业的发展”、“文化效应”、“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还有的同学将着眼点放在“创新精神”的角度上,阐述印字苹果、流行文化体恤衫、将名人作为城市名片的行为是一种开掘创新意识,这样做既提升了产品、城市的品味,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实际应用。当然,这种观点也差强人意,也是可以的。上面的两种观点都是从正面看待这些现象的。

但有一部分同学目光就比较敏锐,看到了这些所谓文化繁荣背后的虚假与隐忧,他们将此立意为“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效用”“文化泛滥”“文化市场化的悲哀”“文化流俗”等反弹琵琶式的观点。这些角度令人眼前一亮,批判式的论述更令人振聋发聩。难道苹果上印字、体恤上印流行语、城市以名人为标志就真的实现文化提升、文化传承了吗?想必背后真实的意图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来打着文化的幌子,这种现象不更令人痛心吗?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播与传承要靠这样的方式,那将是文化的灾难。所以,我觉得,反向批判式的立意更出彩。

5.联系现实,聚焦时代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这则材料很有现实意义,体现出了时代精神。材料的主旨是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其实也可以适当地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可以这样立意: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环境更要可持续发展。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放小鱼是为了捉到大鱼,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舍与得:舍弃眼前小利,才可能有更大的收益。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研究

引言

相信很多高中生听到作文写作就会觉得很难,尤其是现在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广,对高中生来说就更加困难了,作文的主题很难明确下来,就很容易写着写着就跑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高中语文老师多多费心,指导学生写作新材料作文,教会学生审题立意明确作文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再去写作。

一、新材料作文的含义

新材料作文和以往我们写的作文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在出题的材料上来说,高中生通过对一段材料的阅读,明确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新材料作文和以往我们写的作文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就是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在题目给出的材料中不会给你规定作文的宗旨和核心,我们要通过对题目给出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自己确定要写作的作文的主旨。

二、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全方面发展。但在目前的新材料作文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材料作文的时候没有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结合,只是单纯的讲解材料,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还有就是老师在对学生讲解新材料作文的时候还是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写作积累,最后一点就是老师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对高中生讲解新材料作文的时候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导致高中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材料,没有办法正确审题和立意。

三、新材料作文在语文学习中起到的作用

1.可以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和阅读理解是不能分开的,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先读懂材料,注意材料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将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分析出来,并将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作为自己作文中表达的主题,其实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在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首先做到精读题目材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在写作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理解到的材料所表达的主题。将材料表达的主题缩短为一句话,根据这句话确定作文整体的思路,做到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读题再到分析材料主题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于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不管是在平时的写作练习还是在高考中,学生写作的作文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都是加分项,所以把握好文章内容,保证整篇文章的思路清晰,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都十分重要。2.高中生要明确材料的类型新材料作文是不会把写作的核心给学生的,还是通过一段材料的阅读来自己定义,所以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学会将材料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分为诗歌、散文等类型。3.加强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想要加强学生的审题立意的能力,就需要对学生加强专题强化的训练,当看到题目材料的时候,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来找到材料中的重点。老师找一些材料作文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4.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的三年学习生涯其实就是为了面对高考,而高考语文中的作文一般都是反映社会生活某种现象的,所以对于高考作文来说,高中生要学会从难到易去分析材料。其实作文的好与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时的,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讲评;审题;立意;结构训练;选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36-01

近年来,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都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而作文讲评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新材料作文讲评课要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一、 注重审题与立意训练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每一次批改新材料作文,一个班级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审题时候偏题、甚至离题,这样的作文得分都是很低的。例如,有一则材料,大致内容是:12月,成都的一家火锅店老板请环卫工人免费吃喝。店家负责人李先生介绍,在火锅店开张时,印发了大量的传单给环卫工人带来了许多不便,店家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环卫工人的歉意。学生的作文中有不少立意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等等,都是偏题的。审题可以抓住一个切入点,从切入点思考下去,合情合理,自然形成比较好的立意。可以从“人”的角度切入,就是从行为的主体来解读材料蕴含的意义,进一步归纳提炼主题思想。本题可以选择从火锅店老板的角度,提炼出火锅店老板对环卫工人的理解和支持,赞美火锅店老板的这种善的品格。也可以从“事”的角度立意,就是从分析事情之间的关系入手,抓住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分析之中提炼出主题。火锅店老板请环卫工人吃火锅,原因是开业当初给环卫工人带来许多不便。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出火锅店老板的爱心和道义的珍贵。还可以从这件事情蕴含的情感角度分析,可以激发许多人关注环卫工人,关注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这样的立意显然比较“高大上”。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候,要注重选择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分别从“人”“事”“情感”等角度立意,无论选择哪个角度立意,都不能脱离材料的范围,一定要与材料相关,切合材料蕴含的主题。

二、注重结构训练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呈现,记叙文和议论文都有总分总结构,也有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作者选择哪一种结构形式,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例如,上篇新材料作文,有的学生作文开头就开门见山,如《让善永驻人间》一文,开头这样写:“用第一抹阳光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支歌;用我们初次碰触的一颗心灵,去感受成都紫竹街的温情。”最后一句直接点题,照应材料的内容。这样的结构安排优点是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也有学生先荡开一笔,来写几段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字,然后在文章中自然引出材料内容,也是比较新颖的结构方式。有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是《选择铭记与感恩》,文章的前三段是这样写的: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着各自的小船在左岸与右岸之间徘徊,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行走在人生的大路上,我们笑看柳败飞絮,静观云舒云卷。在路上,我们经历了许多悲喜交加的事情,我们学会了忘记令人痛心的事情,而铭记他人的默默无闻与奉献,懂得感恩,懂得爱他人。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火锅店老板选择了铭记环卫工人对自己过失行为的包容,从而学会感恩,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带给环卫工人冬日的温暖,用他的方式表达对环卫工人的敬重与感恩。文章前两段一直没有直接引用材料内容,第三段点出材料内容,也点明了主题。平时学生作文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作文结构,让学生说出怎样安排文章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时就有很强的结构意识,写出来的作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三、 注重新材料作文的选材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考生选材上雷同特别多,出现了“三林”式人物,即大量素材都是写林徽因、林语堂、林清玄。这些雷同的选材触发了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如何避免选材雷同呢?首先,养成筛选材料的好习惯。很多考生看到材料后,审题立意,然后选择信手拈来的材料,一挥而就。这是一种写作的习惯。但是,考场作文有它的特殊性,能不能再稍微修正一下写作结构,筛选一下素材,凡是别人想到的素材,我不用,我写的素材,是别人想不到的,这样每一次选择素材的时候都考虑一下,别人也会选择我的素材吗?2015年高考天津卷作文是关于“范儿”的一则材料。有很多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选择写“明星范儿”“文艺范儿”。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选材雷同。如果另辟蹊径,写一些“民族范儿”的素材,比如写谭嗣同、鲁迅、顾炎武等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范儿,这样就少一些素材雷同的现象。其次,养成剪裁素材的好习惯。同样的一则素材,选择的角度不同,说明的观点也不同。这就要求平时考生选择素材的时候注意剪裁素材,让素材证明文章的观点,而不是堆砌素材,让文章凑足字数。

总之,新材料作文讲评课要抓住审题与立意训练,注重结构训练,避免素材雷同。

参考文献:

[1]陈时曙.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5篇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2011年全国18套试卷中,几乎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二分天下。全国Ⅱ卷、新课标卷、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等8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全国Ⅰ卷、四川卷、山东卷、湖北卷等8套试卷为命题作文,其中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3卷为供材料命题作文;重庆卷、天津卷为话题作文。

2012年新材料作文呈现强势发展态势,除江苏卷是命题作文(供材料)外,其余16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其中湖南卷为图文并排式材料作文。

2013年仅四川卷为命题作文,天津卷为半命题作文,其余考卷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从三年命题形式看,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已淡出,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向于人文回归,更多地从考生实际出发,给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用课标卷的省份应更多关注新材料作文,师生在备考中应加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二、写作要求的回归

自新课改以来,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文体、字数、书写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

从文体上看,2011年高考卷除福建、江西、湖南三套试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外其他15套试卷在文体要求上无明显要求;2012年除福建卷、安徽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江西卷明确规定写记叙文,浙江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不能写诗歌外其余11套卷均对文体无限制;2013年湖南、福建、江西三个省份明确要求写记叙或议论文,其中福建卷还新增一条“符合文体要求”;上海、北京、江苏、重庆、安徽、天津、山东七份试卷明确要求不要写诗歌,其余省份对文体无明确要求。

审题立意构思上则表现为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等几个方面。

写作要求中对文体的放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在写作中可以随心所欲。从高考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看,考场作文应有文体意识,还是要走理性回归路线,做到“言之成文”、“文”“质”并重。

三、命题内容的回归

高考作文不只是选拔人才的标尺,也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导向。命题内容如何,直接体现出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新材料作文,从命题内容上看,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即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观念。2011年到2013年,新材料作文坚持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命题内容具有开放性,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思考,体现了新课改的思路。所选材料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挖掘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命题内容从之前的“广”、“空”、“单一”回归到对现实生活的多角度观察、理解、表现,这将成为今后命题内容的重要方向。

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在走人文教育思路,这易引发学生对生活、社会、自我的积极思考。审题立意难度不大,但要写出好文章也不易,这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

四、命题预测

高考作文命题遵循“稳中求变”的特点。“稳”就是立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变”就是在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之下题型、内容和形式将有所变化。近年作文命题思路倾向于以人为本,关注考生自身、社会现实、情感、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此,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看将会有继承有突破。

1.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的主流方向,命题作文有出现可能,话题作文将淡出命题视线

从命题材料方面看,考生应关注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素材,当然,以寓言、故事、诗歌为题材的材料不乏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单一素材的分析仍将是主流,多个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将会成为命题首选。考生在审题是时必须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挖掘出材料的广阔内涵,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做到审题要准,要审出新意。

2.命题将回归教材,师生应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教材“表达交流”模块中,每册均有4个写作训练专题,共20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必修1、必修2侧重于记叙、描写类文章,必修3、必修4侧重于论述类文章,必修5则按照高考作文中“深刻、丰富、有文彩、有创新”的发展等级目标设计,2011年和2012年不少省份的命题和人教新课标版必修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在不同程度上有吻合现象(2011年、2012年高考作文相关内容笔者在《当代中学生报》上《2013年高考作文预测》一文中有论述),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命题与必修3“学会宽容”这一专题不谋而合,从审题立意角度看,该专题中五个练习题以及网络作文部分中“谈‘共处’和说‘宽容’”的写作练习与该次作文命题如出一辙。新课标Ⅰ卷作文“经验与勇气”与必修2中“直面挫折”部分中的写作练习“探索与献身”、必修4“确立自信”写作训练专题也是如出一辙。其余省份的考卷与人教版“表达交流”部分吻合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2013年全国19套试卷有10套试卷与人教版必修教材中12个写作训练专题相吻合,可见命题内容的回归教材,绝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新课标“守正出新”的理念。

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新课标精神,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命题必将紧扣教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抒写“人事情理”为中心。考生们应重点关注“表达交流”后的“写作练习”题,争取对每一个习题都有习作训练。考生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话题应成竹在胸,在考场中初遇作文题时首先要回想一下,命题是否和教材中的写作专题吻合,如有吻合现象则要学会迁移运用。

3.命题趋向

(1)以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关注和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平凡人、平常事、平凡中的伟大将会成为全国卷和新课标卷等卷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2)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脉搏。对微博上引起民众强烈共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辩证思考将是命题的一个新亮点。

(3)做人与作文并重。成长、现实,价值取向和哲理思辨,传统文化与新思想新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会成为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关注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人性光辉”专题;必修2“美的发现”专题;必修3“爱的奉献”、“善待生命”专题;必修4“确立自信”、“解读时间”专题;必修5“讴歌亲情”专题将赢得众家亲睐。

4.热点命题

勤俭节约、自信自强、和谐共生、正能量、生命价值、理想信念、平凡人生、责任、时间与价值

五、备考对策

1.教师及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应更多关注教材,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应对“表达交流”中的“写作训练”内容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做好素材积累、应用写作的准备,从平常生活、时政热点中去发现敏感话题并作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强化提纲式作文训练。可从高考真题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命题以及热点素材,以审题、立意、构思为突破口进行提纲式练习,达到“审题准”、“立意深”,“构思巧”、“主题新”的要求。

3.加强文体和语言表达训练。从高考阅卷教师对作文批阅的信息反馈上看,文体规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以衡量考生的写作水平,故而备考时应全面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强化文体训练,保证在考试中不被扣分。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分的又一重要依据,很多同学喜欢华丽的文风,不考虑表达的需要随意堆砌,硬性拼凑,导致主题不明。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应做到语言简明、得体、连贯,有文采但不浮艳。

4.加强书写训练。2012年、2013年安徽卷、四川卷在写作要求中均增加“书写规范的汉字”一项,这或许会成为今后高考作文的一个新变化。

5.增强结构意识。考场作文一定要重视文章层次的安排,从文章整体看,6―9段应是最佳选择。写作开篇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为开头是考场作文的起点部分,也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之所在,所以要用简要的语言,把自己对写作主题的独特看法,放在开头。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6篇

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新材料作文材料来源:寓言故事、历史事实、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新闻、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句格言、一个成语等。

材料形式: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下面就从审题、拟题、布局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谈谈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一、审题立意策略

原则: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方法:抓关键句法、因果分析法、多角度切入法

1.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主要指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和结语句。

例1: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 追求无止境

例2:中国移动通信有一则广告词,它引用了一位业余攀登爱好者的话:“每个人都是一座山,其实最难攀登的是我们自己。有时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立意: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树立新目标、不要忽视一小步、勇于登上自己的高峰、做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2.因果分析法。

例3: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抗不了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原因:它们实在抵抗不了甜酒的诱惑

结果: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懂得放弃

例4: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结果:鲤鱼――鲫鱼――米虾――一无所获

原因:井里捞鱼,空间不宽;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例5: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它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能更鸣)

立意:c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方法

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或结果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多角度切入法。

例6: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立意:

从画眉鸟的角度:

①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②打破惯性思维;③适应新环境;④走出框框;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

从主人的角度: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等。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7篇

学校第六届“教师百花奖”教学活动,迄今已落下了帷幕。依据参赛活动要求,经学术委员的示范引导,加之平时精心准备,笔者完成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参赛课题并且获得了优秀课一等奖。思前想后,感想颇多。活动的过程并非主要,每个人参赛经历的程序也大同小异,“功在课外”毋庸置疑。体会最深的是,此次大赛所体现的高效教学理念,探索时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史无前例的,其意义更是划时代的。

此次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开一节研究课,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原则,体现以时间流程开展课堂教学,各教学环节严守时间标准,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实效性,必须运用学校网络资源,且知识传授时间不得多于25 min,知识运用环节不得少于20 min”。在课堂教学设计及学案的设置上,也规范了明确的标准,在教学评价上,在关注教师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时间,关注反思。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一直积极探索并实践的一个问题。向课堂要质量还是向课后要数量,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既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课堂45 min课堂教学,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必须要提高课堂的效率。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百花奖”参赛课――《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即教学目标为前提,课前预习为保障,科学流程是关键。

1 设计周密的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什么是效率?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率”的解释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概念似乎非常简单,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很复杂。判断工作是否有效,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更确切地表述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工作量。因此,备课中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笔者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单位时间内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受到影响的深度,学生的体悟越深,效率就越高;二是单位时间内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受到影响的广度,学生的体悟越广,效率就越高。进而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指导方法探究,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了解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提高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目标的设计分解,达到清晰、具体、切实可行时,学生头脑中形成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图,可以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开发学习潜能,可以很好地克服非本质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又可以引导学生经历高效的思维过程,可以使课堂生成更具有方向感,生成教学更富有成效性。事实也确乎如此。

2 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课前预习,反馈问题,有针对性二次备课更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因此在上课前,笔者利用学校“翻转课堂”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爱学派”上给学生用户了微课《审题立意技巧趣谈》,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基础上,完成预习任务。预习任务栏中设置两则审题作文材料,学生在课前认真审题做出答案的基础上,还尝试总结了两条规律,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根据学生预习反馈,可以发现许多问题,针对学生的疑惑,笔者又进行了“二次备课”,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因为学生已提前感知了课堂内容,所以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也很踊跃。课堂的重难点在学生的讨论、辩解中解决了一部分,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实施科学的教学流程

课堂45 min的价值,其大小就决定于教师怎样运用时间价值规律,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曹新安校长关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45 min时间价值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量状态。在45 min之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5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

起始时区(“发生”):5 min。角色进入时区。这5 min的意义,犹如一部乐章的序曲,教师必须有导演的功夫,促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来,并且尽可能缩短这一时区,以延长兴奋时区。这一环节,笔者先用屏幕出示学生月考作文审题立意病例,增强问题的针对性,进而出示往年辽宁作文评分标准、分析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讲解新材料作文命题特点,明确作文立意的要求。

兴奋时区(“发展”):15 min。第一黄金时区。在这个时区内,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到课题上来,生理心理进入最高波峰,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教学的密度、力度,都应达到最大限度,重点、难点都尽可能得到解决,使之成为开花之春天、日出之清晨的黄金时区。这一时期笔者采取“以案说法”,结合学案卷五“预习提纲”中的4则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四着”。

波谷时区(“应用”):20 min。教学时间已过去将近一半,学生的兴奋过程开始转为抑制过程,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体能消耗与恢复相交的机能正常活动。课堂教学20 min以后的疲劳是一种适度疲劳,这种适度疲劳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必须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进了“课上练兵”这一环节,结合学案卷6中的4则审题作文材料,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运用所学的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等形式,完成相关题目要求。为活跃沉闷气氛,穿插小组讨论或者争论的形式,并且根据试题的难度,在小组合作上又有不同分工,基础好的一、三、五组主攻三、四题,基础差的二、四、六组主攻一、二题。形成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成就感的良好态势,效果颇佳。实践证明,小组活动能改善课堂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学习,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

回归时区(“整合”):5 min。第二次黄金时区。经过20 min的调适过渡,学生的生理、心理出现第二次波峰状态,因此,称为回归时区。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完成知识规律的整合过程。实际教学中,通过师生探讨,总结规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遵循“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向性原则、筛选性原则。笔者在学生总结课堂收获的基础上,加快了语速,强化了情绪,总结了新课,圆满完成授课任务。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第8篇

材料作文的类型包括:政论散文、名人轶事、寓言故事、名言俗语、幽默漫画、数据调查等。材料类型不同,角度把握亦不同。无论何种类型,所选材料都精炼、含蓄,言浅意深。下面以“寓言故事”这一类型为例来论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步骤。

一、 提高学生“读”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材料把握的准确性。

寓言故事类材料的结构一般是:故事+写作要求,如:路旁的核桃树结满了核桃,过路的人为了把核桃摘下来,用石头打他,用棍子敲他,把他的树枝都弄折了,核桃树不由感慨道:“唉,我的命真苦啊!我用我的核桃给人们享用,而他们却给我这种痛苦做回报!”它旁边一棵不结核桃的核桃树听了,同情地说:“看来,你得学我的样,不结一棵核桃出来,人们怎能来摧残你呢?”结核桃的核桃树想了一想说“可是,到底我也有我的价值和荣耀啊!人们走过我的身旁,常常会赞叹我的本领和贡献;一旦不结果子了,我还能得到这些荣耀吗?再说,一棵不结核桃的核桃树还能算是核桃数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偏离主题、理解片面、话题过于宽泛等。如:赞同不结核桃树的意见,认为成功后付出的代价大,容易被利用,受摧残,享用者不感恩等等;批评结核桃的核桃树喜报怨、追虚名、慕虚荣,过于追求公平,不适应社会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原因外,还因为学生未养成科学严谨的阅读方法与习惯。草草读题、仓促动笔、草率立意,导致偏离主题。核桃树材料应该这样读:

第一步:弄懂情节: 1、明确事件,什么对象做了什么事:路人敲打摧残结满果子的核桃树,结满果子的核桃树感慨所受委屈;未结果的核桃树出主意,表同情。2、明确结果:结核桃的核桃树冷静思考,分析全面客观,做出正确判断。结果子的核桃树的观点就代表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找准人物对象。四个对象:结核桃的树;不结核桃的树;敲打摧残的过路人;赞美其本领与贡献的路人。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若出现两个以上的对象,应区分出哪个是主要对象,因为这个对象往往代表出题人的命题指向。如材料中的那棵结果子的核桃树就是命题人命题意图。

第三步:研究关键句。关键句包括哪些句子?材料中的关键句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疑问句、感叹句、比喻句、人物对话、结尾的评论性语句都是关键句,时常暗含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第四步:研究关键词。材料中的关键词: 敲、打、摧残、痛苦和回报、价值和荣耀、本领和贡献。

第五步:品味细节。材料中有些地方如果细加品味,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不结核桃的树同情的说”中的同情,大家可比较一下,如果换成“幸灾乐祸”,故事情节变为:不结核桃的树幸灾乐祸的说:“谁叫你结那么多的核桃呢?看来你得学我的样,不结一颗核桃出来。”此番变化,其间的情味一定会有所不同吧。

二: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思维的境界决定立意的境界,我们在强调“读”的同时,还应强调“思”,做到发散性思考,多角度立意

1、正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核桃树的价值与荣耀来自它树上结满了核桃;一棵不结核桃树的树不能算是核桃树。这就告诉我们,人活于世,应该有价值、有贡献,应该积极有所作为。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如我们像材料中那棵不结果子的核桃树那样,会怎样?不作为的人是忘掉自己本色的人,是对社会无用的人,也是无价值之人:《莫忘自己的本色》《无用者必被弃》《不作为者戒》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引申一:对那棵不结核桃的核桃树的心理进行探究,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人才不被尊重,甚至被摧残;一些获益者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使贡献者流血又流泪。《莫让奉献者受伤》

引申二:假如那棵结果子的核桃树听从了不结果子的核桃树的建议,会有什么状况呢?那就会出现核桃树整体的不作为,得过且过,不进取。不贡献,停滞乃至倒退现象必然出现。

4、联想之根,哲学之眼:故事、寓言类的材料,时常在精短的故事凝聚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社会道理,审题时找出这些道理,从哲学高度进行立意。一般情况下,需要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以高考题为例,故事、寓言类材料中常见的哲理有:

全面客观,一分为二(2004全国卷:相信自己与听信别人的意见)

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2005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一分为二(2006全国卷,寓言故事乌鸦学习老鹰)

对立与统一、自然之道与人为干预、舍与得(2008全国二,老鹰抓乌龟)

付出与汇报,阻断与传递(2007全国卷二,关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