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散文

中学生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学生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1篇

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是他们最钟情的文体之一。作文教学漠视散文写作教学的行为,已严重背离了学生作文现状与作文实践,违背了新课程精神,必须给以矫正。作文教学应该重新给散文定位。

一 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社会生活是散文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更需要散文。散文具有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散文可以不拘形式,信手拈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我心写我口,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如此灵动、朴素的写作形式,符合文学作品生活化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散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 文化传播、传承有赖于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中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从而产生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散文的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功不可没。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到现代诸如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采撷生活服务社会,更有张爱玲、柏杨、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可以这么说,散文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条主线。缺少散文的文化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文化。

三 学生作文钟情于散文

学生作文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都占有半壁江山。学生钟情于散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萌动,比如在感情上想得到异性的爱恋,尽管他们明白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他们只是凭一种感觉,曾经走过,曾经拥有,足矣!再如,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渴望,虽然有些希望是无根的、不切合实际的,但在他们看来,结什么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开出漂亮的花。诸种情结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是纯洁、自然、唯美、浪漫、充满情调。而这种文章也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这就是中学生的散文。

第二,正是中学生思维的不成熟、不定型,才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不会被窠臼所绊。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充满叛逆性,不怕别人的议论。中学生的创作,由于其特定的经验与阅历,注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随意。散文无疑是他们的首选文体。

第三,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是任何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不一定只是纸质阅读。这为他们的散文写作创造了无比丰厚的条件。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结合

【中图分类号】G204.2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08-0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3篇

适应学生心理,促进语文学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日益成熟,性格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情感也更加丰富和深刻,对人物内心世界有了基本的审美判断,审美需求大大增加,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散文审美阅读就是突出作品的主体特征,作者细腻的生活感受、深刻的人生思考、充满哲理的思想,都能让中学生引起共鸣,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散文蕴含的美能让学生轻松的越过阅读障碍,突破学生阅读难的“瓶颈”,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对知识、对语言、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散文审美阅读的教学策略

散文审美阅读具有如此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却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广大语文教育者所忽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单调乏味的试题训练,要从散文自由、灵活的文本特点出发,注重挖掘散文内在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使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

情感体验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而产生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开放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一种心理反应。散文审美阅读

教学就是要抓住课文情感与学生互动的联系通道,通过美的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想象,完成审美观的升华。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情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是每个阅读者的个人心理活动,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独立体验的情感过程,只有学生主动体会与感受,才能产生深刻的对美的印象;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形象体验。所谓“入境动情”,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内容对应的场景,运用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音乐等元素,让学生对散文的美感有具体的形象体验。在教《三峡》时,笔者先引入著名地理学家鹂道元对三峡的风光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景色的片断做成视频文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最后引入正文。这种诗文导入、形象展现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对“美”充满憧憬和期待。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4篇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多媒体展示的课文相关图片,然后倾听配乐朗诵,然后准备说说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这就是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个环节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品读2、3、5段文字,不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三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的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激起阅读兴趣。

初中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水平还不高。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无论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长效,都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设计教学切入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评价学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拓展学习空间,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或寻找美点,让语文课奉献一份美丽的心灵鸡汤,注重感悟,让语文课绽放一束美丽的理性之花……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思维活动、有诵读感悟、有交流碰撞。充分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开启关闭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5篇

一、指导学生欣赏,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作者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情形,刻画了父亲送子的场面,描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人事迹,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激起我们的情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父亲在生活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与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具有了审美意境后通读课文,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情感的投入,就会被文中的情所感染。在朗读中,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配合阅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紫藤萝瀑布》中“忆花”时,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用低沉且略带悲伤的语调朗读。学生反复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从而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

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研读、细读,并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的表现形式及作者所要体现的主体思想感悟、感知课文里人物的精神面貌,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描写文中的那些景物、场面的。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1)为了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与情趣盎然的特征,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2)百草园中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把它们逐步展现出来的?(3)作者极力地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既让学生深切领悟到百草园的有趣性,又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的氛围,最终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封建教育制度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束缚与摧残。

三、培养语言意识,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浸润着作者的深厚情感。阅读散文要披文入情,学会对语言文字的品位,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思想价值的语言加以品味。例如散文《春》的“春花图”中几个关键性的词语:“让、闹、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后部分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而且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突出了主题。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要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问题。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要课堂有效还是高效,都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能力等的原有水平,找准教学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他们有阅读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诵读感悟、有思维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开启心智,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熟悉意象类型,体悟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所选择的具体事物。意象的文学效果主要是使它不能像普通的交际语言那样直白,而是要特意设置一些理解上的阻碍,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能理解,经过一番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但又不是简单、容易就能领悟的。在语义上也会增加难度甚至造成多义。例如:在《黄纱巾》,让学生认识了一位既爱美,更懂得体谅和拒绝的人性高贵的小女孩。一条廉价的纱巾,小女孩是那样向往,虽然一直对黄纱巾念念不忘,但考虑到家境并不富裕,她选择把心爱的黄纱巾藏在心里。这时,应读出小女孩懂得体谅父母的孝心。而当别人把梦寐以求的黄纱巾送给她时,她却婉言拒绝了,因为她懂得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却演绎出一个大道理。精神境界的高深远远胜于物质的拥有。初中生的解读可能只停留在小姑娘的懂事、不贪求的层面,而“黄纱巾”这一意象背后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解读。

五、以师情激生情,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美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6篇

当下的中学生写作,也需要这样的介入。因为为数不少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感情虚假,缺乏真诚;行文呆板,没有灵性。有些同学每写作文,总是穷于应付。作文本子交过之后,你问他们写了什么内容,他们已经全然忘却,甚至连题目都记不得。而写作应该是心泉的喷涌,是灵魂的呐喊。只有把写作当作倾诉,不只把写作看作语文考试必考内容,同时重视写作对于整理思想的意义,对于人生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写作。郭惠宇老师说:“写作行为是文化的外显,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符号化。写作活动是促进中学生人生意识觉醒,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写作意义出发找准写作策略》(《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7日第6版)

出现上述的问题,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笔者参加过2009年高考作文阅卷。由于阅卷时间极短,绝大多数作文根本来不及细看,结果是只能强调立意,重视文采。有些高分作文名不副实,流传于世,实在是贻害无穷。还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有些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生活极为单调,或者简直可以说没有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又缺乏思考精神,写出来的文字势必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怎能鲜活感人呢?

所以我提倡“在场作文”。它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作为教师,也应该有针对地予以引导。

一是介入性。这种介入包括介入社会和介入心灵。中学生写作应该关注自身心灵的成长,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这种介入强调言之有物,反对华而不实。有些作文,看上去很美,可惜言之无物,单薄无力。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要以朴素的力量,来反拨南北朝以来的靡靡之风。此语说的是文风,但是文风乃是写作者思想品格的体现,因而也涉及写作者心理层面。

曹勇军老师重视这种介入。他在教人教版必修一《十八岁及其他》时,让班级每位学生的家长给自己孩子写封信,要求家长在信中谈谈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和对孩子未来的希望。信收齐后,在作文课上曹老师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堂拆封阅读并写回信。这是写作训练,也是精神洗礼。(引自王夫成《曹勇军“生活化作文”教学观探析》,《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A刊)

二是当下性。当下性就是关注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可是现在的作文中,多是一些陈旧事例,总不离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他们在文字中一次次复活。也不是不能引用,但是也要推陈出新。郭惠宇老师说:“许多同学抱怨生活的单调,感慨事件的琐碎,总为寻找写作的素材而犯难,因而,每每动笔就思维断路,言语枯涩。其实,你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发现。”(郭惠宇《从写作意义出发找准写作策略》,《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7日第6版)

笔者在教学中,曾把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抄给学生,希望他们以此作为座右铭。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我们遇到很多事,这些最新的东西,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笔者还引导学生阅读书报,收看新闻联播,且把央视“走基层・最美中国人”和安徽电视台“心动2001・年度人物评选”相关视频下载下来,放给学生看,帮他们分析。这样既可充实写作内容,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是真实性。所谓作文,本质上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果叙事,要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楚;写人,要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个人;说理,要让人明白你的观点,以及你的理由;写心事,要让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譬如学生作文说他自己学雷锋,曾经搀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就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真实源自生活,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引导学生介入生活,关注当下。教师命题也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还是在这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又说,出题目时,要先了解学生,“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绝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再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按教师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需要而作文的。”(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四是思考性。这是中学生作文中最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教师不要以思想积极或消极、进步或落后来束缚学生。即使他们思想有问题,也要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加以引导。依笔者看,作文高明处不在形式而在思想。文章犹如老师,讲课能否吸引人,有含金量是关键,而不在于外表是否威严、着何服饰。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7篇

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本来还是喜欢上的,许多课文在老师没有分析前自己读了读,感觉挺好,可是老师一讲析,什么划分段落,什么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分析这个,讲解讲解那个,语文课就越听越觉得没有啥意思。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功夫在诗外”。探索一条使高中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的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的20部文学名著,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总量。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给中学生开列了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中学生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那么,现状怎样呢?怎样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谈我的想法。

一、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到底怎样?为此,笔者在一所三星级学校的高一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0份,返回110份,有效问卷110,现将统计出来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5.你看过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吗?你看过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吗?

有87人承认看过至少2本以上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还有学生承认看过一些粗制滥造的不健康的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详表暂不列)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们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书的品位部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在学校里、甚至在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堂上“悄悄地干活”。绝大多数的学生手里除了课本,只有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名著只有极少数学生手头有,即使有名著,可是学生还是不爱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挺重,使学生远离名著。且一些名著大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费劲,见效慢,晦涩难懂,读后没有什么印象。不少老师和家长也不支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读名著上。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名著的阅读重视不够,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名著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衔接的不够好,虽然有的教师布置了名著的阅读任务,可是不依据课堂加以落实,不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加以消化,没有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那么,名著的阅读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二、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探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名著与课本同样看待

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更新理念。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里的素质既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领域。要改变读名著少的现状,不仅课外要读名著,课内也要读。要在读名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确实是自己学习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需要。书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从而改变由老师布置的被动性阅读为自觉去寻觅、探索的主动阅读。

(二)培养读名著的兴趣,激发读名著的热情

1.改革现有教材,把名著引入课堂

现行的高中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大胆取舍。我们和学生在一起讨论,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哪些作品应该一般性阅读,哪些作品应该删掉,先由学生拿主意,最后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保留下来的课文,也一改过去教师的“透彻分析”法,而是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启发学生反复阅读,对比讨论,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请学生思考: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希米亚姑娘给伽西莫多水喝,伽西莫多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可是这个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需要不需要换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呢?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悲惨世界》,探讨小说的主题,探讨法国作家雨果的宗教思想。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养成了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也为培养学生读书要善于思考奠定基础。

2.由易到难的选读,循序渐进地指导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开始就把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巨著一股脑儿的推给学会,让学生课堂上也读,课外也读,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应该指导他们他们由易而难地选读,循序渐进地鉴赏。高中生刚入学时,接触的散文较多,而台湾作家刘墉的散文作品学生很是喜欢,他的散文语言清新,道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于是就先将《刘墉散文集》推荐给学生,然后结合课本向学生推荐现代散文名著名篇,如冰心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林语堂的散文等,鼓励学生有选择性阅读。

到了第二阶段(高二年级),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学名著,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老师有意识地开列书单给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这些名著。

到了第三阶段(高三年级),许多学生已经自觉主动地阅读了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了。这样循序渐进地阅读使学生消除了对名著的恐惧心理,并且整个读书过程由老师启发诱导,学生对读书怀有一种好奇,这样使学生对读书带有一份渴求。

3.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直观欣赏音像作品

针对高中生年龄特点而编订的名著普及本,使高中生读起来比较轻松,比较愉快,比较省时,再结合各个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名著普及本,原著本较少,所以就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的中外名著。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直观的形象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教读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经典音像作品。在学习《雷雨》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利用寒暑假,开列学生必看影视作品,如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特别是新版作品。那优美的画面,那曲折的情节,那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欣赏名著的兴趣大增。

教师再利用课堂进一步指导学生赏析影视作品,如点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对林黛玉裸死情节的处理与原作是否矛盾,怎样处理效果更好?这样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非去读原作探其究竟不可。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由重课本转变到重读书,才能主动地进入读书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读书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多读名著是疏通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而名著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的,

是用心血浇铸的流传千古的著作,在得到审美愉悦,人生启迪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就是阅读的至高境界。为此,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1.举办作品主题交流会

众所周知,爱情是文学名著永恒的主题。高中生都爱看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的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把它作为学生禁止谈论的话题。“堵”,总不是个办法,倒不如“疏通”开来,组织学生去探讨,用名著去影响学生。老师给学生开列了如《麦琪的礼物》《红楼梦》《飘》《初恋的感觉》《青春之歌》等一系列爱情作品,我们举办一个“爱情作品研讨会”,请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爱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准用约定俗成的观点老调重弹,允许百家争鸣。有的同学谈了自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爱情生活的看法,有一定的批判性。有的学生就《飘》谈了自己认为最美的爱情观。尽管学生中有的人的观点还很幼稚,但是绝大多数都认为不带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2.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对名著最感兴趣的章节改编成课本剧,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分小组组织演出。然后,请班委干部推荐到班级演出,最好的作品再代表班级参加学生的文艺演出。如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雷雨》《武松醉打蒋门神》等剧目,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让学生登台献演,既训练了他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使他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日俱增。

3.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

针对文学名著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共识在讨论中达成。如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林黛玉与薛宝钗,你认为谁更可爱?祥林嫂的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名著,而且还要独立思考,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价事物的能力。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故事会、课前3分钟演讲,文学常识抢答赛,出黑板报、办橱窗报、成立文学名著研讨兴趣组等多项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兴味盎然,心情愉快,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中学生散文范文第8篇

一、 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审美过程

在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 只求阅读结果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现象直接略过了学生散文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性。这一现象具体体现为教师针对所提问题, 学生的回答分析是否正确, 书本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学生回答与标准回答的差距等。这就致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侧重点存在明显偏差, 严重缺乏对于学生阅读审美的重视和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对散文阅读教学的不重视, 难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2.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目标散乱

散文阅读教学改革开始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盛行, 然而在实际的改革当中, 依然存在着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目标不合理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当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期望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文章展开深入分析,并由此充分理解散文的内容。这种教学目标致使教师进行授课时, 主观性地将散文内容进行分割, 通过多种分段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这种情况最终将致使散文教学的碎片化, 学生由此对文章的理解将产生一定偏差, 也直接导致散文教学的审美意味的异化。

3.以分数作为阅读评价的标准

当前, 在多数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所展开评价, 通常表现出过分关注学生散文阅读分数的情况。并且大都是以标准答案来作为评价判定的依据, 由此来为学生的散文阅读分析实施打分操作, 形成一种对学生表面的评价。这种单一表面的评价方式, 直接促使学生们丧失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本身的思考思路也由此产生偏差, 开始更多地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更加贴近标准答案。长此以往, 学生将由此产生相应的固定性思维,过于关注标准答案, 导致学生散文阅读审美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 面对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应对举措

1.转变教师观念, 重视散文审美教学过程

通常教师在实施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促使学生只需回答出和标准答案相近的内容即可, 从而严重忽略学生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重视程度。所以, 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能力, 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态度, 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于散文审美学习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散文 《故都的秋》 时, 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主要内容, 由此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景物描述, 据此来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并且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解惑, 这样学生对于此类散文的审美分析, 将获得极大的锻炼。

2.以学生需求创新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促使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突破, 就必须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不断创新当前的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对于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 必须充分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 找出真正符合其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学习散文 《荷塘月色》 时, 须明确阅读该篇文章是一些刚入校的高一学生, 其理解能力还明显不足, 这就需要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主要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即可。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相应的散文阅读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意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 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来进行制定。

3.改善教学评价方式, 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积极改善以往的传统评价方式, 直接将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 重视学生对散文阅读审美不足及优势的评价, 由此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 最终提升自身对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评价过后, 教师需对学生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