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上海。全国SOD协调组组长、华东化工学院教授袁勤生同志简朴而又整洁的寓所。记者与袁教授相对而坐。几句寒暄后方知,袁教授出差外地刚匆匆赶回。谈及SOD,袁教授首先介绍说,这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英文缩写。所谓超氧化物,是指人体在新陈代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有害的物质,这种物质若在细胞内积累,就会使细胞逐渐失去活力,并呈现出老化的趋势。所谓歧化,是将对人体有害的超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进而通过各种途径使之排出体外。所谓酶,则是人体中各类活性蛋白的统称,它们常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由此可见,SOD是一种专门清除细胞中有害物质的蛋白质。一番严谨而通俗的解释,使得一个深奥而抽象的生物化学概念明白无误地输入到了我的脑海。记者越俎代庖,不揣冒昧说道:“SOD可否称为人体中的‘清道夫’?”竟也得到了袁教授的认可。

接受了概念,也引发了思考。读者可能在想,既然SOD是人体固有的蛋白质,那么研究它的意义又何在呢?记者向袁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袁教授答道:确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产生SOD的生理机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人的这种机能会逐渐减退,因而容易使超氧化物在体内积聚,最终导致日益衰老。老年人的皮肤上常常会出现褐色的“老年斑”,这就是超氧化物在体内积聚的一种典型的外部征象。因此,采用人工的手段来弥补人体SOD的不足,已成为各国专家公认的一条抗衰老的新途径。

交谈至此,袁教授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出示了一种瓶装的浅绿色冻干粉,面带自豪的神色说:“这就是我们从动物血中分离出来的SOD,其身价贵于黄金。”记者仔细端详着小小的玻璃瓶,竟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了古代传说中的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

现代科学确实具有神奇的力量,它的任何一项突破性进展都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SOD自然也不例外。只要阅读一下袁教授提供的资料,我们就不得不惊叹SOD的神通广大了。作为药用酶,SOD可通过肌肉注射或口服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肺气肿、冠心病、高血压、肿瘤、放射病和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现已经卫生部新药审批委员会批准,进人了临床试用阶段。作为日用化工品中的添加剂,SOD与传统中草药相结合,加入到霜、蜜、浴液等化妆品中,具有良好的去色斑、抗辐射和增白抗炎作用。SOD还可以加入到牙膏中,预防和治疗牙龈溢脓、充血等口腔疾患。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和抗氧化剂,SOD可以广泛地加入到牛奶、果汁、啤酒、咖啡、冰淇淋、糖果、口香糖和罐头食品中。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大显身手。至于即将问世的SOD服液,更会因其卓著的抗衰老功能而深受中老年人的青睐。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清脑镇痛液;痛阈;扭体;镇痛

[中图分类号] R277.7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b)-033-02

Empirical study on analgesic effect of Qingnao Zhentong Liquid

WU Gangyi, LIU Zhi, LI Xiaoji, LI De′ai*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Qingnao Zhentong Liquid (QZL) through the mouth for 5 straight days, after filling in mice stomach give the analgesic action generated. Methods: 120 SPF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roduct high, medium and low dose group,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12 only, male and female half and half, the method oftenderness (n=60), acetic acid body torsion (n=60) according to improve rate of pain threshold, time of body torsion and body torsion times as the index. QZL was given according to 25 g liquid crude/kg or 12.5 g crude/kg weight through the mouth for 5 straight days to mic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Qingnao Zhentong Liquid was researched on mechanical stimuli and chemical stimulation the analgesic action which caused pain. Results: The product high dose group and positive control group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improve rate of pain threshold and compared with negativ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m (P

[Key words] Qingnao Zhentong Liquid; Pain threshold; Body torsion; Analgesia

清脑镇痛液是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活血通络、滋肾平肝之功。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1]。本文通过观察清脑镇痛液连续5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后,所产生的镇痛作用,以探讨清脑镇痛液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清脑镇痛液,青岛市市立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每支10 ml,每毫升含生药2.5 g,批号:20090828;天舒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粒0.34 g,批号:081207。

1.1.2 动物健康SPF级昆明种小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 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检测报告编号为D200900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1.3 试剂冰醋酸,由北京化工厂提供,批号:20071017,用时配成0.6%的浓度;纯化水,由新世界蒸馏水厂提供,批号:20091023。

1.2 方法

1.2.1 分组压痛法和醋酸扭体法均采用S-PLUS软件随机分为5组,即供试品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

1.2.2 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高剂量组:取清脑镇痛液15 ml,加蒸馏水15 ml,制成浓度为1.25 g生药/ml的溶液;中剂量组:取清脑镇痛液10 ml,加蒸馏水30 ml,制成浓度为0.625 g生药/ml的溶液;低剂量组:取清脑镇痛液5ml,加蒸馏水35 ml,制成浓度为0.312 5 g生药/ml的溶液;阳性对照组:称取天舒胶囊内容物5.25 g,加蒸馏水至10 ml,制成浓度为0.525 g/ml的混悬液;阴性对照组:纯化水。

1.2.3 剂量设计的依据本供试品为口服制剂,临床成人(按体重60 kg计)口服用药,每日2~3次,每次10 ml。即临床成人日用量为1.25 g生药/kg体重。供试品高剂量组采用临床成人日用量的20倍,即25 g生药/kg体重;供试品中剂量组采用临床成人日用量的10倍,即12.5 g生药/kg体重;供试品低剂量组采用临床成人日用量的5倍,即6.25 g生药/kg体重。本试验拟采用与临床相一致的途径给药,即经口灌胃。给药容量为20 ml/kg体重。

1.2.4 给药途径和方法用带有灌胃针的注射器经口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20 ml/kg体重,按照给药前体重称量结果计算给药体积。

1.2.5 给药频率和期限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5 d。

1.3 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1.3.1 一般指标观察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外观、粪便及摄食情况。

1.3.2 痛阈提高率[2]每只小鼠于第1次给药前用压痛仪鼠尾加压测定基础痛阈,末次给药后1 h,将每只小鼠用压痛仪鼠尾加压测定痛阈,计算每只小鼠的痛阈提高率。

1.3.3 初次扭体时间、扭体次数[2]末次给药后1 h,将每只动物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 ml,观察注射后至开始出现扭体的时间及注射15 min内发生的扭体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将各组动物痛阈提高率、初次扭体时间及扭体次数分别进行方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症状观察结果

动物连续5 d灌胃给予供试品后未见异常反应,全部动物无死亡,动物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一般指标均未见异常。

2.2 清脑镇痛液对小鼠痛阈提高率的影响

供试品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痛阈提高率明显提高,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供试品中、低剂量组小鼠的痛阈提高率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清脑镇痛液对小鼠痛阈提高率的影响(x±s)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

2.3 清脑镇痛液对小鼠初次扭体时间及扭体次数的影响

供试品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初次扭体时间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供试品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供试品低剂量组小鼠的扭体次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清脑镇痛液对小鼠初次扭体时间及扭体次数的影响(x±s)

注:与阴性对组比较,*P<0.01

3 讨论

血管性头痛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和血行不畅,故痛有定处,久而不愈。临床以头痛呈搏动性钻痛、钝痛、刺痛,多见于一侧或两侧颞部、眼眶、或前额部剧烈疼痛,或遍及全头,常伴恶心、呕吐、眩晕、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头痛是颅内血管舒缓功能紊乱,血行障碍,累及痛觉纤维神经而引起的剧烈头痛。因此,镇痛实验可作为治疗血管性头痛有效性的基础实验,而压痛法和扭体法经典可靠,易于操作,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反映药物的镇痛作用,故本实验采用这两种方法研究清脑镇痛液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清脑镇痛液按25 g生药/kg体重连续5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后,其痛阈提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25 g生药/kg或12.5 g生药/kg体重连续5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后,其扭体次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清脑镇痛液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治疗血管性头痛。

中药治疗偏头痛发生的确切作用机制虽然仍不十分清楚,但相关文献报道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通过电刺激动物上矢状窦硬脑膜结合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脑内神经递质变化以及对神经源性炎症和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影响,可综合探讨偏头痛的作用机制[3]。下调偏头痛模型动物脑干中的NO、NOS异常升高的水平,可以发挥抗偏头痛的作用[4]。治疗偏头痛的作用还可通过调节NT、ANP、5-HT和β-内啡呔的含量来实现[5]。通过脑干、下丘脑c-fos与c-jun基因表达的抑制,使疼痛刺激在中枢神经的传导得到减弱或阻断,也能治疗偏头痛[6],而清脑镇痛液可明显降低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清NO含量,说明阻断NO这种内源性血管扩张剂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3],而清脑镇痛液治疗偏头痛更多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武刚毅,刘峙,杨一丁,等.清脑镇痛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2010,17(1):49-50.

[2]徐叔云,卞如廉,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2-883.

[3]陈绍红.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赵永烈,王玉来,高颖.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动物血液和脑干中NO、NOS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09,2(3):188-190.

[5]邢俊梅.疏风止痛方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心钠素和中枢5-羟色胺、β-内啡呔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4):319-321.

[6]王宝见,钟华,张国英,等.脑痛立停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及下丘脑c-fos、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J].新中医,2009,41(2):104-106.

[7]武刚毅,刘峙,李小纪,等.清脑镇痛液对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J].中国药师,2011,14(2):276-277.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子荧光法 化妆品 砷 汞 测定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化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不同人群,市场中不断推出各种新型化妆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市场中,也有一些不法厂商违反规定,所生产的化妆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例如砷、汞等,这些物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要对化妆品中的砷、汞含量进行测定,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原子荧光法被广泛用于化妆品中砷、汞含量的测定,其检测方法和检测效果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仪器及主要试剂

本次试验中,应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奥地利安东帕公司生产的MultiwavePRO 型微波消解系统,北京吉天仪器公司生产的AFS-933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所采用的试验试剂主要有:500mg/L砷标准储备液,100mg/L汞标准储备液,同时制备硼氢化钾溶液,首先取硼氢化钾10.0g,之后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定容,氢氧化钠溶液规格为0.5g/dl,将硼氢化钾溶液定容为500ml,最终硼氢化钾溶液规格为2g/dl,然后制备硫脲-抗坏血酸溶液,首先取硫脲10.0g,再取抗坏血酸10.0g,之后采取纯水加热溶解,硫脲-抗坏血酸溶液定容为100ml,现用现制,规格为10g/dl。

1.2 测定方法

1.2.1 样品处理

首先取化妆品样本1g,将其置于消解罐PFA内衬杯中,之后加入浓硝酸3.0ml,充分混匀,然后静置8h,再向样品液加入过氧化氢3.0ml,将样品液放入消解罐,保证密封良好,之后将样品液置于微波消解系统中,分别采用4、6、3档功率对样品液进行消解处理,消解完成后取出样品液,持续冷却0.5h,之后打开消解罐,使NO2彻底消散,当棕色气体(NO2)完全散尽之后,消解液是澄清无色的液体(也可稍带黄色),之后准备25ml比色管,在比色管中加入少量纯水,再将消解液加入比色管中,然后向比色管中加入盐酸1.5ml,制备好的硫脲-抗坏血酸溶液2.5ml,最后采用纯水定容,充分混匀,静止0.5h,检测样品中砷、汞含量。

1.2.2 绘制标准曲线

分别取1.0mg/L的砷标准溶液0ml、0.50ml、1.00ml、2.00ml、4.00ml、10.00ml,依次将其加入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容量瓶,均为100ml容量瓶,再分别取1.0ml/L的汞标准溶液0ml、0.10ml、0.20ml、0.40ml、0.80ml、1.20ml,同样依次加入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容量瓶,然后在每个容量瓶中加入盐酸5.0ml,制备好的硫脲-抗坏血酸溶液10ml,采用纯水定容,此时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容量瓶内的溶液,砷含量分别为0ug/L、5 ug/L、10 ug/L、20 ug/L、40 ug/L、100 ug/L,汞含量分别为0 ug/L、1 ug/L、2 ug/L、4 ug/L、8 ug/L、12 ug/L,将6份溶液充分混匀,静止0.5h,检测各溶液中的砷、汞含量。

1.2.3 样品检测

还原剂为硼氢化钾(2g/dl),载流液为盐酸溶液(5%),将仪器设备调整到最佳状态,点燃原子化器炉丝,稳定0.5h之后进行检测,检测之后打印试验结果。

2、试验结果分析

2.1 检出限DL和线性关系

空白试剂连续测定15次,提取第5、6、7、8、9、10、11、12、13、14、15次的测定结果,计算标准差(S),之后实施标准系列测定,计算最低检出限DL,计算公式如下:

DL=3・S/K

经过计算后,砷含量的最低检出限为0.016ug/L,汞含量的最低检出限为0.039ug/L,砷含量检测的相关系数为0.9999,汞含量检测的相关系数为0.9998。

2.2 精密度

取砷含量为20ug/L,汞含量为4ug/L的混合溶液,重复测定15次,提取第5、6、7、8、9、10、11、12、13、14、15次的荧光强度值,计算标准差,之后用标准差除以平均值,计算相对标准差,经过计算之后,砷含量检测的相对标准差为0.79%,汞含量检测的相对标准差为1.96%。

2.3 回收率

在检定样品中分别加入砷标准液以及汞标准液,按照文中方法处理样品,并实施测定,加标计算回收率,最终砷含量检测的回收率为89.3%-104.9%,汞含量检测的回收率为97.6%-107.9%,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加标回收率结果

样品名称 加入量(mg/kg) 原含量(mg/kg) 测定量(mg/kg) 回收率(%)

Hg As Hg As Hg As Hg As

洁面乳 0.1984 0.9368 0.0055 0.5604 0.2008 1.5432 98.4 104.9

精华液 0.3855 2.1453 0.0052 0.5216 0.4053 2.5060 103.8 92.5

营养霜 0.2754 1.3770 0.0041 0.3392 0.3012 1.7431 107.9 102.0

祛斑霜 0.4021 1.9631 0.1035 0.6488 0.5078 2.4195 100.5 90.2

保湿霜 0.3647 2.0456 0.0036 0.7321 0.3595 2.5589 97.6 89.3

紧肤面膜 0.1910 0.9548 0.0024 0.4498 0.2010 1.3455 104.0 93.8

在采用原子荧光法来测定化妆品中的砷、汞含量时,仪器条件、消化液、微波消解、酸介质、还原剂等因素均会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在本次试验中,为了保证检定结果的准确性,严格保证仪器条件,砷灯电流为60mA,汞灯电流为15mA,载气流量为500ml/min,负高压为230V,在消化液方面,采取HNO3+H2O2体系,微波消解时分别采用4、6、3挡功率,每档功率持续5min,在酸介质方面,采用5%的盐酸,还原剂则采用2g/dl的硼氢化钾。试验结果表明,本次研究中的检定方案切实可行。

总结:

化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不同人群,市场中不断推出各种新型化妆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市场中,也有一些不法厂商违反规定,所生产的化妆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笔者分析了原子荧光法在化妆品砷、汞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不断研究更好的检测手段,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贺瑞凤.原子荧光法测定化妆品中砷的不确定度评定[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01):49-50.

[2] 徐胜强.盐酸和硫酸在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砷汞时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1(02):82-83.

[3] 阳鸿斌.优化的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含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232-234.

[4] 徐春秀,林汶珊,胡红美,蔡龙飞.石墨消解-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的砷和汞[J].日用化学工业,2013(01):78-80.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材;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98-02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回归自然”的浪潮中,对一度被抑制甚至几乎被扼杀的传统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应用传统药物热潮。但目前我国中药材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亟需我们根据实情,制定对策,通过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中药材资源的现状

1.1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长,使用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1.1.1中药材需求量持续上涨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之一。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据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药用植物类11146种,药用动物类1581种,药用矿物类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储蓄量就达850万吨左右。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每年大约消耗药材70万吨。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提供的数据,中医药服务对象涵盖了我国的10多亿人口.全国有3800个县级以上中医机构,中医年平均诊疗人次高达2.34亿,约40万左右与中医药有关人员在使用中药。

1.1.2使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回归自然”的理念影响下,化妆护肤等日用商品,用中药做原料呈上升趋势。在传统药食同源文化影响下,食品饮料等对中药材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在治未病中医理念的影响下,中药类保健品开发正趋向日益多样化。

1.2中药材实际数量锐减

1.2.1过度采挖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放宽了中药材经营渠道,引发了中药材经营者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出现对未成熟中药资源硬性采摘,无节制采挖中药材等现象,片面强调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远的生态平衡和社会效益,导致用途广泛的,经济价值较高名贵中药材濒临灭绝。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200万吨,而目前不到35万吨。

1.2.2行业规划失调中药产业顺应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大力大展民族产业。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国中药企业由1989年的684家发展到2008年的1500家,对野生药材的需求急剧上升。造成野生药材蕴藏量不断减少。给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题。

1.2.3单味成分提取造成中药资源大量浪费片面强调中西现代化,脱离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采用西医药剂的方式提取中药成分,在只提取单一物质后,将其余原料废弃,造成了中药资源巨大的浪费和新的污染。使中医科研走上异化。如我国年因出口麻黄素消耗麻黄原料3万多吨,而麻黄所含的其他有效物质则被白白扔弃,类似例子还有青蒿索,甘草提取甘草甜素。

1.2.4中药材原料大量出口,严重削弱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年需求量约70万吨,其中出口达30万吨左右,出口种类和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中药材,国外却利用得到的优质中药材发展中成药,并以各种方式返销进入中国,造成两头吃亏。

1.3中药材质量下降

1.3.1“道地”不再成为中药材追求的品质“道地药材”是来源于特定产区、具备特定种质、具有优良品质且功效卓著的药材。是历代医家挑选药材的标准。但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升温影响了中药材品质。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以政绩为动力,违反中药种植客观规律,大规模异地种植道地药材,使中药材质量衰降。

1.3.2加工流通领域管理混乱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炮制,加工等方面违背规范,采摘不按时令,加工不守规矩,随意减少初加工工序。在流通领域出现销售假劣中药材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1.3.3转基因植物广泛商业种植,严重减少生物多样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声明指出,转基因技术有可能帮助增加农业、林业和渔业的产量。但是此技术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表示担忧。对环境的威胁包括:可能会引起“异型杂交”植物之间的交叉授粉,而异型杂交则有可能导致如出现抗病能力更强、蔓生速度更快的杂草,从而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等一些列问题。美国作为转基因研究开发的第一大国,开始全面反思转基因技术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联邦法院甚至裁定农业部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违法。我国近十年来农作物转基因商业种植推广暴露出大量问题。

1.4国外加大对中药资源的需求和开发日本是较早接受中医药的国家,现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国际贸易80%的中药是日本生产,而中国仅占5%。日本约6成以上中药原料是从中国进口。目前其对中药采取的战略是“兼蓄并用,自我体系”,并声称要成为传统医药中心。

美国是接受中医药最迟的国家,近年来由于众多疾病无特效西药加上化学药物副作用明显,民众对中药治疗兴趣增加,中药制品在美销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上升。同时美国医学界加速对中药材的研究进程。美国已经开辟第一个“中药园圃”,现已种植190种中药原植物。

在欧洲,德国是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占欧盟70%的市场,服用中草药的德国人超过58%,在英国,中药材相当流行,2006年2月27日英国PHYNOVA公司成为第一家中药研发企业上市公司。法国是最早应用和推广中医药的西方国家,中药材已经于2007年开始列入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

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国际著名医药集团必将在中药行业展开激烈争夺,如葛兰素史克,法国施维雅,瑞士诺华公司等都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中药。加上国内市场需求的夹击,中药资源开发的形势不容乐观。

2 对策

2.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不以为掠夺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保证中医药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要保证自然环境生态的平衡,加强和开展濒危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中指出“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优质资源库建设,将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和增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2.2完善我国中药材资源的法律保护面对国内中药材市场混乱的局面,相关法律文件亟待完善。如欧洲草药种植协会于2000年提出并制定了《野生草药采集管理规范》(GWP),GWP强调关于野生植物的采收管理和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规范。与此同时应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药资源承载着我国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积淀,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保护知识,应重视对这些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发展o

2.3规范、科学地开展中草药的种植,切实保证中草药的质量。面对国内中草药种植质量低下同市场需求日益高涨双层问题的夹击,规范化,大面积种植中草药成为必选之路。全面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GAP),重点开展药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良种选育,病虫防止,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发展“绿色药材”生产。

2.4加强中药基础研究,抢占中药行业国际优势地位目前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中国,日韩,欧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几经形成,每年300多亿美元的市场我们仅得5%左右。发展中医药的国际化,需以标准为重点,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加快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能为国际公认的现代中药标准。同时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力量,发挥优势,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发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卉,倪健.当前中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J]中药材,2001(4):24

[2]张新友.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中医中药,2010(16):48

[3]刘善新,李岩,陈沪宁.关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06(2):31.

[4]余承文.论我过中药资源的法律保护[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对科学研究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位!,明确了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

1引言

科学研究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不仅能够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研究事业的兴衰将会直接决定未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国家竞争力的高低,而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则是由生产率高低决定的,科学研究事业是提升生产率的最重要部门。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投人,每年都将国民经济预算中的一大部分用于科学研究,但是科学研究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如何,并没有明确的分析。本文依据美国经济学家Wassily Ixontief提出的“产业经济理论”,利用中国政府最新颁布的“1997年中国投人产出表”,试图对上述问题做一探索。本文中的科学研究事业所涵盖的范围是指:

(1)自然科学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

(2)社会科学研究。包括人口、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美学、文化艺术、语言、民族、文化、考古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

(3)其他科学研究。包括管理科学、技术经济学、未来学、科学技术史、情报科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环境科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活动。

2科学研究事业投入产出分析

2.1中国科技事业发展速度快。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差距仍旧明显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事业的资金投人,特别是自1991)年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事业的投人力度。R&D投人额从1991年的159.5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895.7亿元,增加4倍多。科技事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部门。

但是由于我国科技事业起点低、底子薄,因此,尽管这些年来增速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无论从R&D投人的资金总量上还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来看,我国都同世界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以美日欧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年来R&D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2%以上,而我国近年来比重虽然上升幅度很快,但是仍旧低于1%的比重。

2.2科学研究事业从部门结构上看属于最终消费型

高中间投入行业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有多少作为原料为其他产业所需求。一般而言,中间需求率越高,则该产业越接近于原材料行业,反之则该产业更多地偏向于提供最终消费产品。最终需求率则等于1减去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人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人与总投人之比、反映了各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中间投人率越高,其产业附加值率越低,但是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越强。最终投人率则等于1减去中间投人率(表1)0

如表1所示,我国1997年科学研究事业中间需求率为0.2502312,远远低于三次产业的平均中间需求率。这表明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主要是提供消费者服务,对生产过程提供不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投人到生产过程中。从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提高,科学研究产业对中间过程的需求投人势必会增加,从而使得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逐渐提高。科学研究产业的中间投人率为0.6122283,低于第二产业,但是高于其所属的第三产业。这表明在第三次产业中科学技术产业事普首榕拎咨力其附加佰较低。随着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其中间投人将有下降趋势。

2.3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关系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将各个产业的原材料投人额除以相应的各个产业的产值。反映了某个产业生产1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原材料投人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关系,其直接消耗系数0.25853377;其次则是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关系则微乎其微。这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行业依赖角度来看,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需要118个部门的投人(总计124个部门),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行业。此外,如表3所示,在影响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巧个行业(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01)中,第二产业为12个,第三产业为3个。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他电子及通信及设备制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商业、日用电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六大行业,其合计达到0.249532,占全部行业的4196。说明上述行业是影响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关键性行业。从另一个侧面而言,房地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也反映了其对上游产业的拉动关系。

2.4科学研究事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

但是受其他行业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多地依赖于国家的直接投入影响力系数(表4)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如表4所示,根据笔者计算的1997年国民经济40 X 40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结果所示,影响力系数由大至小排名前10位的均为第二产业行业,而第三产业行业影响力系数排序均比较靠后。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拉动作用的仍旧是第二产业制造业部门;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影响力系数差距与第二产业差距较大,也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育程度仍旧较低,发展的空间仍很大。但是值得注意,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了1.08,超过各行业平均值,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二位。说明目前科学研究事业属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推动能力的产业。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科技在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的认知逐渐加强,对科学研究经费的逐渐增加,科学研究事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逐渐加大。科学研究事业将很有可能成为带动我国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感应度系数(表5)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该部门为满足其他生产部门生产的需要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收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小于1时,则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一般来说,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如表5所示,第三产业在全行业排名中两级分化严重,既有像商业这种受国民经济变动影响较大的部门,也有很多感应度不高的部门。科学研究事业总体上看来属于受国民经济变动较低的部门,可见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门,其所受到的拉动作用仍旧很低。这说明,紧紧依靠其他产业发展带动的影响,是不足以提高科学研究事业的投人水平的。因此,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是依靠政府或企业的直接投资。

总体来说,科学研究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属于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行业,对国民经济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却受其他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影响很小。因此,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发展,有必要加强科学研究事业行业的发展步伐。但是仅仅依赖其他行业发展的间接投资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研究事业更多地要依赖于政府或企业的直接投资。所以,目前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投资力度。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艾烟;应用;药效;不良反应;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048-04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Moxa Smoke

LAN Lei, ZHANG Guoshan, SHI Jia,CHANG Xiaorong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in the aspect of air disinfection, skin and respiractory system diseases in the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moxa smoke are also summarized. Furthermore,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fety and the effect of moxa smoke.

Key words:moxa smoke; application; drug effect; adverse reaction; security

艾灸疗法是中医针灸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便于掌握的优点,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类防治疾病及保健养生做出过巨大贡献。艾灸疗法弥补了针刺之不足,故《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治疗方法,用来防病治病深受病人的喜受。但在治疗过程中,针灸从业人员和患者常常暴露于艾燃烧所释放的烟雾里,吸入较高浓度的烟雾。艾燃烧烟雾的长期吸入对机体是否有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统、科学地研究与评价艾灸生成物的安全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1 艾烟的应用

艾叶烟熏从古代起就有着广泛的应用,有不少古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孔之《艾赋》中也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把熏烟防疫作为主要的防疫方法之一。

现代研究认为[1-10]艾烟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并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过敏,镇痛等作用,能抗自由基,调节机体功能,抗衰老,有预防保健的功效。所以艾烟在空气消毒中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应用很广。

1.1 空气消毒

(1)艾烟的效应:华东医院等[11]单位报道,用含艾叶的消毒香(上海日用化学品厂试制,含苍术粉30%,艾叶粉20%)烟熏4h能杀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群、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烟熏8h能杀灭绿脓杆菌,并能抑制枯草杆菌的生长。还有资料[12]介绍,艾烟对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和结核杆菌(人型H37RV)等也有抗菌作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气管炎研究组等[13]单独用艾叶烟熏以观察艾烟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艾叶对这4种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观察了苍术艾叶香烟对实验用腺病毒3型、鼻病毒浙九-2株、疱疹病毒浙九-9株、副流感Ⅰ型病毒仙台株和流感病毒A3、沪防72-10株等5种病毒株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用苍术艾叶香烟熏15min后,对所试5种病毒尚无作用,30min后则试验组的病毒浓度(TCID50)显著降低,45min后则试验病毒不能从细胞培养上或鸡胚中测得。张其正等[14]用苍术艾叶烟熏剂(含苍术55%,艾28%)点燃浓度为1g/m3或5g/m3均能在半小时内使流感病毒滴度(LgEID50)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下降1.55~3.00个对数以上)。赵红梅等[15]曾用艾条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发现熏蒸后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抗原性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抗原性的破坏也有极显著性的意义,说明艾条熏蒸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灭活作用,但是未能达到完全灭活乙肝病毒的目的。刘华介绍用艾叶1斤,置盆子或罐子里点燃烟熏房间0.5h,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传播。

(2)与其他空气消毒方法比较:要福莲等[16]通过艾叶空气消毒试验研究得出艾叶烟熏空气消毒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浓杆菌、枯草杆菌、结核杆菌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可以获得与过氧乙酸煮沸熏蒸空气消毒法及紫外线灯照射空气消毒法相当的消毒效果,且简便易行,燃后有芳香味,可驱除室内臭味。因无毒性对人体没有损害,故可适用于住人的房间。张萍[17]通过艾叶薰蒸对门诊注射室空气消毒的实验,结果表明:用艾叶、艾条中药进行注射室内空气消毒完全能代替紫外线灯空气消毒。与紫外线消毒相比亦不受温度、湿度、尘埃、人员活动流量的限制,无毒性,对黏膜皮肤无刺激性,操作步骤简单,材料易取,成本低。姜文全等[18]采用艾叶消毒母婴同室的空气,效果满意,1年多未发现一例母婴感染。邹瑜等[19]使用艾叶、苍术对香蕉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车间的空气消毒应用研究表明,艾叶对霉菌的灭杀效果要比对细菌的好,而苍术则对细菌的灭杀效果比对霉菌的好,而连续4年应用艾叶进行空气熏蒸消毒灭菌,香蕉组培苗的污染率降低了60. 9%。同时,与紫外线、甲醛等常用消毒方法相比,艾叶、苍术对香蕉组培的生产和操作者都是安全的,可以作为植物组培生产中一种新的空气熏蒸消毒技术。邹瑜等[20]采用紫外线、空气灭菌器、艾叶+苍术、艾叶4种方法,对组培实验室进行空气消毒试验,分析其灭菌效果。结果表明:空气灭菌器、0. 5 g/ m3艾叶+ 2. 0 g/ m3苍术熏蒸消毒方法灭菌效果很好,灭菌率分别达82. 7 %和70. 1 %,达到了培养室含菌量低于50 cfu/ m3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应用中,2种方换使用效果最佳,组培污染率降低了50 %~60 %。使用中草药如艾叶、苍术等进行空气消毒灭菌,是植物组培生产中又一种新的空气灭菌方式。赵俐玲等[21]观察电子灭菌器、苍术、苍术加艾叶3种方法的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结果显示3种消毒方法在消毒后即刻、6h空气中细菌数均明显低于消毒前,提示3种方法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其中苍术组和苍术加艾叶组的消毒效果优于电子灭菌器组。苍术和艾叶资源丰富效果优于电子灭菌器组。苍术和艾叶资源丰富,性质稳定、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未发现对人体有不良反应。

(3)艾烟空气消毒的量效关系:张萍在门诊注射室进行艾叶熏蒸空气消毒时,在约12 m2的房间使用4根艾条放在1只小碗内熏蒸1h[18]。李小敏等在爱婴病房进行艾条熏蒸消毒时,在病房面积约12 m2、室温20~30℃之间、湿度60 %~80 %的情况下,将两根计时纯艾条插入小盘孔内,同时点燃,熏蒸时间1h[22]。赵红梅等在爱婴病房采用艾条熏蒸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比较艾条熏蒸的不同剂量和不同间隔时间的灭菌效果,结果说明12m2爱婴病房艾条熏蒸消毒的较佳剂量为2根计时纯艾条,较佳间隔时间为4天[23]。蔡彩萍[24]分别按照每10m2分别为25、50和100g的艾叶剂量点燃进行母婴同室病房的空气消毒,在消毒后24h都有效,50和100g在消毒后48和72h有效,而25g消毒后48h以及所有剂量在消毒后96h均无效,其菌落数恢复到消毒前水平。消毒后不同时间的细菌下降率显示,在第1天、第2天和第3天效果较为理想,而在第4天则无效,可见其维持时间一般为3天以内。而剂量大时,维持时间可稍长。宋爱玲[25]则认为中药艾条空气消毒时按1g/m3的剂量较为合理。丁丽[26]等将房间大小相同(每间面积12m2),婴儿情况相近的婴儿室按随机抽样方法分成3组,分别用250、500、750g的艾烟剂量进行熏蒸消毒。不同剂量的纯艾叶熏蒸消毒后,空气平均细菌含量均较熏蒸消毒前明显降低;250g纯艾叶熏蒸消毒后空气细菌含量,明显高于500g或750g纯艾叶熏蒸消毒后空气细菌含量;500g和750g纯艾叶熏蒸消毒后两者之间细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皮肤病和感染

何斌[27]用艾烟熏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78例,得出艾烟熏疗对瘙痒,丘疹,水疱及浸渍糜烂症状效果优于派瑞松。崔培立[28]用艾条熏灸加凤凰衣贴敷治疗褥疮25例,总有效率是84%。证明艾条熏灸不仅具有温经散寒、宣通血脉、促进局部循环作用,而且具有杀菌排脓、减少渗出和收敛止痛作用。贴敷凤凰衣能促使肉芽新生,加速疮面愈合。宋启华[29]用艾卷灸治风疹块,疗效显著。其机理即风疹为风热,灸法可以热引热,使热外出,通过温热刺激体表经血而激发经气,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同时,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疏风散热,消瘀散结之功效,以达到疏通经气而泄血分风热,故疹块自消。秦黎虹等[30]用艾灸治疗外科感染1556例,总有效率100%。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艾熏对多种致病菌有抑杀作用,其抑杀菌范围及效果随着熏灸时间的延长而扩大、增强。范宜文[31]用艾条熏灸治疗外伤创口感染60例,有效率100%。姚玉芳等[32]采用艾烟熏灸治疗皮肤外伤性感染86例,全部治愈。治疗天数最短1~2天,最长15天。烧艾取烟熏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如《普济方》云:“治疗赤白痢久不瘥……烧艾于管中,熏下部,令烟大尽”等。运用艾烟治疗皮肤外伤性感染,能够使其中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苦艾素)敷布疮面,形成一层黄色油状薄膜,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抑菌、杀菌作用,并能保护疮面免受再污染。同时,艾烟熏灸,热气内注,可以改善患部的生理环境,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血液中白细胞数,并使吞噬能力增强。因此,艾烟熏灸疗法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皮肤化脓、感染,能够一举奏效,大获全功。刘钦华等[33]通过围灸加烟熏法治疗带状疱疹60例,得出:用围灸加烟熏法与西药组对照治疗,在疗效、疗程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现有报道[34]说明针刺加熏灸器艾烟熏灸可以治疗带状疱疹,熏灸器艾烟加药物熏灸外阴可以治疗外阴瘙痒。

1.3 其它

广东省农垦总局慢性气管炎防治组[35]通过雄黄艾叶烟治疗慢性气管炎1054例和雄黄艾叶合剂治疗慢性气管炎100例疗效观察得出有效率达97.2%。大量的药理实验证明,艾叶的挥发油口服或喷雾给药均有较好的平喘、祛痰、镇咳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为显著[36]。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清艾条烟雾吸入可相对延长豚鼠药物性哮喘潜伏期,能明显松弛正常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效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对乙酰胆碱收缩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证明艾烟能平喘,抗过敏[37]。刘惠荣[5]等通过观察艾灸对过敏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结果表明,艾灸能减轻过敏性结肠炎大鼠的内脏疼痛和疼痛阀值,效应可能与艾灸能提高脊椎的强啡肽和内啡肽相关。涂坚[38]报道艾烟脱蜂效果很好,并且能防止采蜂人员防止蜂蜂螫伤。

2 艾烟的不良反应的研究

艾灸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而我国大多数医院针灸科室设置不科学、设备过于简陋和通风保温措施不到位,特别在北方地区一到冬天艾灸根本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温与通风间的矛盾,往往是一两个患者需要艾灸治疗就会搞得整个针灸科室内烟雾缭绕,导致部分接受艾灸治疗的患者无法承受。艾叶在燃烧时除了排放占多数的有益成分外,还会排放出有一定不良反应的成分,有报告[39]指出艾烟引起的症状与枯草热类似,有扁桃体肿大、咽痒、目痛、咽鼓管痒和很明显的昏睡,甚至有的人逐渐发展到对吸烟很敏感,以至于对有烟雾的房间难以忍受,有时还有胸中发热或烦躁等感觉,提示艾烟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部分文献以个案报道的形式报道了艾灸过敏现象[40-43],发现少数患者在接受艾灸过程中或艾灸治疗结束后,出现相关过敏症状;中止艾灸治疗或离开艾烟环境后过敏症状消失,显示艾烟是引起艾灸过敏的主要因素。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针灸医生临床时不得不改变方法,以微波、远红外线、神灯等理疗器械代替传统的艾灸。然而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艾灸效果不是简单理疗器械的物理热刺激所能及的,而是通过其独特的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灸燃烧时生成物(艾烟)经由患者的呼吸及皮毛组织吸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艾灸疗法有许多特点及优点,但艾烟的临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艾灸疗法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障碍。

艾烟及挥发油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如α-侧柏酮[44](又名守萜酮)对神经系统有不良反应,大量服用会引起癫痫样惊厥。艾燃烧过程中产生焦油[45]、苯甲醛[45]、苯酚[45]、2,4-二甲基苯酚[45]和绿花白千层醇[45]等芳香烃物质,有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艾灸生成物的对人体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影响的系统研究较少,仅见零星报道。张文惠[39]等报道称,卷烟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为焦油,焦油中含有万分之二的苯并芘,为强致癌物质,艾条在灸燃时,平均每支可产生400~750 mg的焦油,约为燃吸20~40支中等焦油的卷烟所产生的烟雾,有可能对患者及临床医务人员造成被动吸烟的危害。近年来,有研究报道[46] 艾条烟雾抽提物可引起培养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增加,可引起正常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提示艾条燃烧烟雾抽提物有可能对长期暴露于该烟雾中的人产生遗传毒理学变化。这些研究报道,仅仅说明了艾灸生成物中含有有毒成分,可能含有某种致畸变物质,故需要进一步明确艾灸生成物中已知有毒物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与艾灸治疗效应的关系。

3 讨 论

综上,以前的研究报道了艾烟的不良反应和所含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机体后,是否对机体产生影响、在艾灸起效的关键环节中发挥什么作用,均还没有科学的阐释。因此,深入开展艾灸生成物的安全性评价,并在机体的病理状态,探索艾灸生成物安全起效的量效关系,在疗效与安全性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将有助于深入揭示艾灸的科学基础,为艾灸疗法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鉴于目前艾灸生成物的效应机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艾烟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尚属空白,这要求我们先从动物试验基础毒理开始研究,算出艾烟对于动物的半数致死浓度,并观察动物在长期染毒过程的组织器官的改变得出艾烟染毒的安全剂量并初步估算出艾灸临床的相对安全灸量和浓度。因为艾烟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决定灸法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认为目前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艾烟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同时加快艾灸技术的改良,进一步减轻和吸收艾灸生成物的毒性。

参考文献

[1] 杨梅.艾叶燃烧产物有效成分药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叶春枚,呈荧,高建芳.艾熏治愈54例手指骨髓炎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 1988(2):7.

[3] 李坡,金遵禹,朱文伟,等.艾烟薰的抑菌试验及其对小儿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J].中华外科杂志,1965,13(9): 387-389.

[4] 刘枫林,袁慧,许三荣,等.艾灸“烟熏”作用的抑菌效应[J].云南中医杂志,1993,4(5):29.

[5] Hui-Rong Liu, Li Qi, Lu-Yi Wu, Xiao-Peng Ma, 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dynorphin and endomorphin in rats with chronic visceral hyperalgesi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28, 16(32): 4079-4083.

[6] 大西基代.艾燃烧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3):61.

[7] 西谷郁子.关于艾的燃烧生成物中含有抗氧化作用物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47-48.

[8] 洪宗国,农熠瑛,杨兆涛.蕲艾燃烟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2007,26(1):10-12.

[9] 陈汉平,赵粹英,章健明,等.针灸预防疾病的探讨[J]. 上海针灸杂志,1991,10(2):34.

[10] 陈人强.唐立明.天葵灸抗衰老作用临床观察[J]. 实用老年医学,1994(3):115.

[11] 华东医院,上海市黄浦区妇女儿童保健所,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等.苍术艾叶烟熏消毒的实验研究及长期应用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78,(10):619-623.

[1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559-560.

[13]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气管炎组.苍术艾叶香预防感冒及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1975(9): 12-412.

[14] 张其正,郑志学,童葵塘,等.苍术艾叶烟熏预防流感效果观察[J].新医学, 1979(9): 412-415.

[15] 赵红梅,李小敏,关丽婵,等.爱婴病房艾条熏蒸对HBsAg灭活效果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1-12.

[16] 要福莲,高海鸥.艾叶空气消毒试验研究[J].中医药研究,1998,14(2):38-39.

[17] 张萍,艾叶薰蒸对门诊注射室空气消毒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490.

[18] 姜文全,崔彩萍. 艾叶熏蒸用于母婴同室空气消毒[J].西北药学杂志,2002,17(2):80-81.

[19] 邹瑜,林贵美,韦华芳,等.艾叶、苍术在香蕉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车间的空气消毒应用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 6) : 767- 770.

[20] 邹瑜,林贵美,韦华芳,等.四种方法对组培室空气消毒效果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09(8):117-119.

[21] 赵俐玲,余素飞.3种空气消毒法的效果比较[J].现代护理,2001,7(12):5-6.

[22] 李小敏,赵红梅,林金玉.爱婴病房艾条熏蒸的消毒效果研究[J] .南方护理杂志,1998 ,5 (1):2-3.

[23] 赵红梅,李小敏,关丽婵,等.爱婴病房艾条熏蒸的最佳剂量和间隔时间研究[J] .南方护理学报,2001,8 (3):7- 9.

[24] 蔡彩萍.母婴同室病房艾叶消毒效果观察[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3):296-297.

[25] 宋爱玲,李平.中药艾条烟熏应用于母婴同室的效果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1999,8(2):49.

[26] 丁丽,尹莲蓉.福利机构婴儿室艾叶熏蒸空气消毒剂量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300-301.

[27] 何斌.艾烟熏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7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5):7-9.

[28] 崔培立.艾条熏灸加凤凰衣贴敷治疗褥疮25例[J].中国民间疗法, 1999, 7(4): 13-14.

[29] 宋启华.艾卷灸治风疹块[J].上海针灸杂志,1991,10(2):6.

[30] 秦黎虹,王炜.艾熏灸治疗外科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 2000, 7( 6): 34-35.

[31] 范宜文.艾条灸治疗外伤创口感染6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1998, 18( 5): 299.

[32] 姚玉芳,吴劲松.艾烟熏灸治疗皮肤外伤性感染86例[J].中国针灸,1999(11):697.

[33] 刘钦华,姜翟明. 围灸加烟熏法治疗带状疱疹60例小结[J]. 甘肃中医,1999,12(4):45-46.

[34] 姚玉芳,吴劲松.烟熏法临床应用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 (1):33-35.

[35] 广东省农垦总局慢性气管炎防治组.雄黄艾叶烟治疗慢性气管炎1054例和雄黄艾叶合剂治疗慢性气管炎100例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1975,S1:38-42.

[36] 梅全喜.艾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11,227-230.

[37] 楼兰英,黄敬耀,汪国华,等.清艾条烟雾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170.

[38] 涂坚. 艾烟脱蜂和防止蜂螫效果好[J].蜜蜂杂志,1986,(2).

[39] 张文惠,汪国华,张佳佳.含雄黄药艾条烟气中砷及焦油含量的测定[J].中药材,1998,21(1):23-25.

[40] 李红霞,刘世伟.艾灸过敏2例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859-860.

[41] 冯祯钰,安静.艾灸过敏一例[J].中国针灸,2005,25(12):899.

[42] 李晓清,刘明.艾灸过敏1例[J].中国针灸,2000,20(1):63.

[43] 张燕超,杨威.艾灸过敏1例[J].北京中医,2006,25(6):366.

[44] 李春梅.艾灸烟雾的吸入对针灸师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4):57-58.

日用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第7篇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事业型模式。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资统分统配,一个“统”字将文化包容无遗。在过去的经济核算体制中,也只承认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把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排除在国民经济收入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使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鲜明地凸现出来,文化的经济化成为历史性的潮流。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了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才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

从理论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并创新的过程。

三次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是西方学者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最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使产业结构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次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欧美、日本和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法。我国于1985年也首次对1984年的第三产业作出了统计,国务院并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①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建立这种分类法的必要性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本世纪30年代初,费希尔研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费希尔在当时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不仅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综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纺织、钢铁和其他制造业的商品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显然,确定这个阶段开始的确切时间是困难的,但是很明显,英国是在18世纪末进入这个阶段内……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

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TheCon-ditionsofEconomicProgress)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化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从而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的。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克拉克首先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即现在普遍称作的三次产业:农业——第一产业;制造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克拉克所说的农业除了包括种植业外,还包括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矿业被认为处在边界线上。采矿业在经济活动中分明是取自于自然的产业,理应划入第一产业。但采矿业有更多的属性近乎制造业。克拉克在1951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二版)时,将其划入了第二产业。这个部门的特点是所有行业都直接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部门除少数例外,通常遵循报酬递减规律。制造业被定义为:一个不直接使用自然资源,大批量连续生产可运输产品的过程。这个定义排除了不可运输产品(建筑与公共工程)的生产和小规模的不连续过程(如手工缝衣或修鞋等)。制造业的基本性质是它的材料和产品娟必要即可远距离地运输,它要求有相当大的资本投资和高度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部门的生产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第三部门由大量的不同活动所组成,克拉克把它们统称为服务部门。这个部门包括建筑、运输与通信、商业与金融、专业服务(如教育、卫生、法律等)、公共行政与国防以及个人服务业等。服务业按照某种目的还可以区分为直接提供给最终购买者(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的服务,和被用来帮助其他生产过程的服务(如商品运输、批发商业以及为商业目的乘客旅行和旅馆提供等)。

克拉克在搜集和整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国际比较和时间序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②克拉克认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异所造成的。因此,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

克拉克对其本人总结的规律提出了两点解释,一是需求因素,二是效率因素。关于需求因素,克拉克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很明显,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一直在下降,而对制造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后下降,而让位于服务业。”③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把服务业限于对消费者的服务,那么,相对于其他产品,服务业不会表现出很高的边际需求。但是,若把服务业扩大到包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那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服务业的相对需求将是上升的。除了部门间需求差别外,部门间效率差别也是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克拉克观点,不同部门存在不同的生产产率。制造业的人时实际产品差不多总是比同一个经济中其他部门的人时实际产品以更大比例增长,因此,“制造品的一个静止的相对需求将会导致该部门就业劳动力比例的下降。甚至当制造品相对需求增加时,我们仍然可以一般地预期,在长期该部门的就业劳动力比例是下降的”①。农业劳动生产率除原始社会外也显示了持续上升的趋势,虽然通常没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得那么迅速。上升的生产率与持续下降的相对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当然,服务业的效率也同样得到巨大的改善,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对服务业的各个部门的需求比生产率增加来得更为迅猛,因而服务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例相应地迅速提高。

克拉克认为,“经济规律是从比较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从事先假定中演绎出来的”②克拉克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的序言中明确指出:经济学应当是建立在对经济世界现实材料的收集和考察基础上的科学。因而,克拉克对经济世界分析方法的思想,体现在其产业结构理论中有如下特点:(1)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研究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把全部经济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基本框架。③(2)克拉克采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来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克拉克考察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的变化。(3)克拉克通过分析若干国家在一定时间序列中所发生的变化,来探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一国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规律。(4)克拉克引用了最终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以及劳动生产率劳动来规范经济事实。

因此,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上看,克拉克所发现的规律,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配第定理,即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描述性规律现象;二是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在西方经济学界获得“国民生产总值之父”的美名。他特别强调经验统计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1971年,他因在各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的结构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与扩展》④和《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出和生产结构》等专著中。

库兹涅茨在继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

库兹涅茨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部门)、工业部门(I部门)和服务业部门(S部门)。他认为:“分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及相关的渔业、林业和狩猎;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力电力、运输业和通信;服务业——贸易、金融、不动产、动产、商业、仆佣、专业人员及政府。每个主要部门所包括的行业,在考虑原材料、生产性营运、最终产品及其行业间的区别特征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同广义分类一样,以上的狭义分类定有不同意见。”⑤

库兹涅茨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和产值的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多种产业比重在总产出和所使用的生产性资源方面的明显变动”⑥他在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发达国家的增长进程中,这些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中所占份额的趋势是类似的:A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从开初几十年的40%以上降到近年来的10%以下,I部门的份额显示上升,从开初几十年的22%-25%上升到近年来的40%-50%,以及S部门的份额微微的而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这些趋势在按当年价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份额数量中可看到……所有这些都由近年的按人口平均总产值中的部门份额间的截面联系进一步证实。”①

“在发达国家的增长进程中,A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急速地下降,从开初的50%-60%水平下降到60年代初的10%以下到20%左右的水平。I部门份额则从开初水平的20%-40%,在大多数国家都上升到超过40%—但情况与产值份额的变动不同:I部门份额的上升与A部门份额的下降相关地来看,它并不占支配地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I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上升,或是低于S部门,或是大体相等。I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和缓上升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份额的和缓上升,这同制造业在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具有支配作用的上升恰成对照。接着的则是S部门份额的显著上升,它抵消了A部门份额下降的大部分。如果说,产值结构的‘工业化’和部分地‘服务化’了。”②当然,“主要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趋势与按人口平均产值及劳动力份额间近年来的截面联系是相一致的”③。

库兹涅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部门相对产值的概念,对部门I的产值与部门I的资源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我们令:T和TI分别为总产值和部门I的产值;O和OI分别为总资源和用于部门I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或两者);fi为部门I占总产值的比重;gI为部门I占总资源的比重。则有fi/gi=(Ti/Oi)(T/O)

因此,如果这个部门占总产量的比重上升比例(ki)大于其中总资源的比重的上升(mi),相对于全国劳动生产率,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如果这个部门占总产量的比重的下降比例少于其占资源比重的下降,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当然,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运动,也将依赖于全国单位资源产出率的变动(T/O)。

在多数国家农业部门占总资源(劳动力、资本或两者)比重的相对下降几乎与其占总产值比重的相对下降一致,那么ki/mi约为1。相对于全国的劳动生产率而言,这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肯定保持着同一水平,因而,农业部门劳动率的增长速度肯定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一致。同样地,工业部门的情况证明,其占总资源的比重上升比例比其占总产值比重上升慢得多;而且由于ki/mi大于1,与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相比,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肯定会明显地以高速上升。最后,事实表明,一些国家服务部门占总资源的比重相对上升得比其占总产量比重要快;且ki/mi小于1,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明显地低于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分别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值结构等方面。

1、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趋势。随着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不仅可以从一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截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点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必然会同“一、二、三”向“三、二、一”转换(表6—1)。

《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在19605年至1980年世界经济普遍增长的情况下,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类型,其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都呈现出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都有所下降,低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了5%,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了19%,发在国家或地区下降了11%。其中,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下降得尤为明显。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都有所上升,低收入国家或地区上升了1%,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上升了11%,发达国家或地区上升了14%。其中,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得尤为明显。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的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提高了4%和8%。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空前发展,极大地吸引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向其转移,从而形成劳动力产业分布的“三、二、一”格局。

《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在进行同一时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类别横向比较时,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比重也存在着向“三、二、一”演变的趋势。从1960年和1980年两个时点横向比较分别观察到,一国经济处在低收入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占绝对地位,而一国经济进入高收入的阶段时,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位居第一位。一国经济从低入到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大约下降了60%,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了约20%-30%,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更为迅猛,约为30%-40%。这些充分证明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第三产业对劳动力转移吸引力最大,从而形成劳动力产业分布的“三、二、一”格局。

2.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么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表6—2)。

《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1960年至1990年,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类型,其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都呈现出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表现在低收入国家及地区的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了1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11%,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6%,其中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比较显著。

因而,低收入国家及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60年的“一、三、二”,转换为1980年的“二、一、三”,1990年演化为“二、三、一”。低收入国家地区在1980年和1990年的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属于向“三、二、一”演化的过渡状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的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始终呈现出“三、二、一”的状态,但其内部构造有所变化,即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得继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趋缓。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也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但产业结构软化趋势非常迅猛。在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迅猛上升的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趋于下降。因此,从不同收入的国家类型的时间序列中可以观察到,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先升后降。这必然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演化为“三、二、一”。

《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在进行同样是时间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类型横向比较时,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次序也存在着向“三、二、一”演变的趋势。对1960年、1980年和1990年三个时点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及地区,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得较低;与此相反,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对1960年、1980年和1990年三个时点横向比较同时发现,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因素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因素,单就技术经济因素来说,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第一产业,在第一次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二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只有在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和界限。所以,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加强农业也就是支持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做贡献,也就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贡献。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为全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工业的主导地位作用主要表现为为第一、三产业提供现代化的劳动手段。总之,产业间的关联性是双向的,但双向的关联性质又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具体地表现在三个产业的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分工发展和市场规模的差异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三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力,但对各产业的推动作用是有差别的。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限制较大,其科技进步比第二、三产业要困难得多,所以必须多方增加农业投入,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科技进步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步减少;而第二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又会不断从第一产业中吸收劳动力。这种减少和吸收相抵就导致了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这也是形成第二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和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长期处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要原因。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三个产业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其自身的劳动力相对比重降低和绝对量减少,这就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即劳动力必然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三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较,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第一产业,这也是加速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动力之一。

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三个产业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着人民的需求。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相适应的。收入水平越高,对第一产业的产品需求比重越会相对下降,而对第二、三产业的产品需求则会相对上升。因为第一产业的产品主要是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其弹性不大;而且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需求在整个消费需求总量中会趋于下降。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对第二、三产业的产品提出更高和更大的需求。这就必须在大力加强第一产业的同时,调整工业结构。21世纪我国应在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基础上逐步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强对第三产业的规范管理,重点应发展为社会生产和广大群众基本生活服务的行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与文化产业。从而使产业结构逐步由“一、二、三”——“二、一、三”向“三、二、一”的方向转变。

当代世界的知识经济与文化经济之潮

长期以来的两极对立思维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文化与经济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差异鲜明,独擅一域。实际上,马克思早就指出,一定的经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建立,一定的文化则必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包含着文化。

前已述及,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所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至少包括当代经济的产业下游化与公民需求上游化、高级化的趋势,经济的文化化趋势和文化的经济化趋势。这就是说,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

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来驱动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财富驱动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

也有学者把前三个阶段对应于资源经济阶段、资本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资源经济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集约化

投资驱动阶段——资本经济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集约化

创新驱动阶段——知识经济阶段——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集约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创新驱动阶段,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业的阶段,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阶段,也即今天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

产业结构下游化的突出表现是实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产业。如从总体发展来看,相对于农业和工业等生产部门,商业等流通部门的地位逐步上升;其后,相对于实体经济,金融产业等经济方式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再次,服务业的地位:如从业人员数量、层次,吸纳社会资本的总量,资金流量和行业利润率等进一步上升。

产业结构下游化源于需求结构的上游化高档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在生活中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在总体支出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这就是德国社会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的定理:饮食费用占整个家庭开支的比重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而减少。饮食费用与家庭总开支的百分比就叫做恩格尔系数,人们的收入越高,对主要提供人们食品的第一产业的需求就相对越少,恩格尔系数就越低。

70-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行划分,将其中的脑力劳动部分称为第四产业,一般称其为知识信息产业。这一命名历时近20年,才为我国经济所瞩目。

下游产业和高级需求优先增长的规律,在文化经济领域就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文化产品与文化消费的优先增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们在满足了生活最基本需要之后,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7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方面的精神消费的支出不断提高。1995年此类消费的比重为8.84%,1996年提高到9.57%,1997年提高到10.7%,消费支出1997年为人均448元,比1995年增长43.1%,比1996年增长19.6%。其中在娱乐耐用消费品上的支出年人均为112元,比上年增长25.3%,用于教育的支出年人均238元,比上年增长16.5%;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年人均98元,比上年增长21.1%。另据林毅夫先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99亚欧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国际会议提交的论文)一文提供的材料,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1994年社会文化娱乐用品的零售总额相当于1978年的16.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9.1%,1994年我国书报杂志的社会零售总额相当于1978年的12.7倍,年均增长率17.2%,而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是1978年的3.6倍,年均增长率为8.3%。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娱乐用品消费的增长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当代世界服务业异军突起的现实实践,促使人们又将第四产业中的满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他断言,在未来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贫穷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资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他甚至预言,未来收入最高的人要数那些“故事大王”,一个产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给产品所编的故事。看看当今的“故事大王”们,你就会觉得此言不虚。看看今日席卷全球的世界杯足球浪潮,看看罗马里奥数千万美元的转会费就一目了然了。电视节目主持人欧普拉•温芙雷当然是讲“故事”的行家,闻名世界的大导演斯匹尔伯格也真正是讲故事的巨匠,大众文化明星迈克尔•杰克逊则更是煽情的高手,他们无一不是坐拥十亿的亿万富翁。而迈克尔•乔丹则是制造“故事”的“一代天王”。这位NBA的“激情王子”成了这个星球上激情事业的象征,ANYTHINGISPOSSIBLE,一切都是可能的,所有的梦都是可能实现的。NBA就象这个世界上曾经经历过的革命、摇滚艺术,甚至性解放一样,成为席卷世界的飓风。NBA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在一个消费故事和消费梦幻的时代,它出售故事和梦幻。所以有学者提出,随着人类对服务业、娱乐业、旅游业、影视业、信息业、网络业的日益增加的需求,未来的经济学将让位于心理学。当然这是指中心地位的出让,而不是指经济学的消亡。在我看来,今日的经济学已在大力关注知识、信息、文化,乃至人的心理,因此,未来的发展不是心理学取代经济学,而是经济学与文化学、心理学的双向交融,是经济文化学或文化经济学取代今日的经济学。

总之,当人们的初级的、低层次的、偏于物质层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高级的、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就会凸现出来。人们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

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艺术文化生态格局的巨大影响

文化在经历农业经济时代之后,步入工业经济时代。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新技术革命,以及由此伴生的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的新经济革命。文化发展如果不与这种高新技术与经济的革命性突破相结合,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淘汰出局。因此,建设与未来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协调的新的文化形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文化小生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文化传播随着现代大众传媒从纸媒质到电媒质的创生变换,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相继产生,不仅创造了崭新的文化工业——广播工业、电影工业、电视工业、音像工业、广告工业直至多媒体工业,而且带来了旧的传播媒体的更新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现代化的造纸工业、印刷工业和出版工业。如果认为文化媒体革命仅仅只是传播方式变革,无疑是极大贬低了这次革命的重大意义。因为它同时带来了文化本体革命,实现了从纸媒质文化向电媒质文化的变革,荧屏取代舞台成为表演艺术的主要天地,广播文化、电视文化、电影文化、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代替图书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并且在图书的基础上创造了报刊,新闻产业、广告产业等等相继诞生,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容。文化的领土前所未有的猛烈扩张。

相对而言,如果说中国20世纪初叶经历了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新旧置换,是一场具有中国历史意义的文化本体革命;那么,以电媒质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的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使人类文化具有了崭新的传载形式,不仅实现了人类文化史上继纸媒质发明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化媒体革命,同时也创造了崭新的现代文化,实现了文化本体的更新发展和创新扩容,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革命。

与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相对应的文化艺术就是广播、影视、音像、多媒体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电影艺术等都是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产物,我们时代的最新创造是音像、多媒体艺术形式。它们组成了光与电序列。它们是间接艺术,并不直接面对观众,艺术本体通过电子艺术媒体传播。在间接媒体艺术领域,如今以它们为代表的电媒质艺术已经取代了以图书报刊为代表的纸媒质艺术上升到前沿地位。即使在广播影视音像多媒体艺术之间也是代际更替,相继领先发展的,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多媒体相继问世,依次占据时代前列,显示了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创新更生态势。这一序列才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艺术形式。如果将来有一天,人们再问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艺术形式、代表性艺术作品和里程碑式的人物的时候,答案将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广播影视音像多媒体艺术序列可以参加侯选。

一些曾经十分红火的文化艺术形式将逐步失去大众,一部分曾经居于主导地位的文艺样式将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被边缘化。其中一部分传统样式将主要依靠国家文化支持保护体系继续生存发展。如果说通常所说的文物是死文物、是死的文化化石或者静态文化遗产,那么它们则是活文物、活的文化化石或者动态文化遗产,应该列入文化遗产支持保护目录之中,受到国家文化支持保护体系支持保护,使之不断传承下去,不致于湮灭失传,从而保护人类和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其中的一部分经过更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适应了新的文化生存环境,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将继续发扬光大,活跃在文化大舞台上。这正是我们提倡的积极的文化支持保护战略。

迅速动员,实施21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工程

面对飞速发展变革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实施我国当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工程,以推动我国当代文化的更新发展,创新扩容,转换生成为与当代高新技术时代相适应的新文化、新艺术。从科技方面来看,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挑战,已部署了“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步骤。在科学界,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出了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工程”,教育部推出了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水平、培养科技人才的“221工程”。这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战略布局。但文化产业似乎被遗忘在知识经济与创新工程之外。文化似乎与未来的国家创新体系无关。这里存在着严重的思维误区。难道当代文化产业不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难道文化的发展不应包括在国家知识创新的体系之中吗?

实际上,如前所述,现代科学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创生。同时,文化也全面渗透到高科技产品之中。一切高科技产品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它们都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化所昭示的生存的意义、意味和人的生命的本质。高科技产品也只有最终依赖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越来越广泛全面的需要而获得日益广阔的市场。一种无关人和人的文化的高科技既没有必要发展,也不可能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