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东教育论文

广东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广东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 此事简评

1张光禄老先生已入古稀之年,仍对数学如此痴迷,这种科研意识和科研意志令本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2《几何学辞典》言:定理者,得由已知命题以证其为真理之命题也但已知命题或为公理,或为定理据此,老先生的“两个定理”若为真命题,称之为定理也不过分

3老先生所说的分角定理实乃正弦定理之推论,被中学数学教师广为采用,以做巩固正弦定理之习题

4对老先生“两定理”证明的最简之说不敢苟同,本人在本文将给出更简证法

5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捷美无处不在,且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始终是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所以老先生所言“三个定理惊人的巧合,谁敢想敢做,外星人也不知道,而且无人能够解释为何出现于今日中国,所以这个地球人类的唯一特异思维奇迹,为中国争荣誉,为地球争荣誉,也为数学界争荣誉”,确有夸张之嫌

6老先生所力推的“全面三割线定理”,因不符合数学式子最简原则,且含有多个无关变量,系由两式人为合成,不具备数学定理特征

2 证明改写

因老先生对定理的证明缺乏现念,对读者认知会造成不便,故本人冒昧改写改写的仅为符号与数式表达,思维过程与证明方法未做丝毫变动,意在反映老先生两定理的本来面貌

1分角定理: 三角形中一角被一直线内分或外分,又分对边为两线段,则两线段之比=与两分角正弦之正比×与两分角的两条不重合边之正比

即:已知ABC中, D为直线BC上一点,AD分∠BAC使∠BAD=α,∠CAD=β,令∠ADB=θ,若AB=a,AC=b,BD=m,CD=n.

3 证明改进

老先生言:若有人对《张角定理》《三弦定理》《全面三割线定理》的证明另有更简明的方法,我愿以“一题百解”书稿给他奖励本人一向敬老爱贤,更不想占有老人的劳动成果,但一向有追求真理之渴望,故给出四命题更为简单的证法同时对老先生的定理之说也不敢苟同,故暂称之为四个命题

4 定理质疑

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科学,数学定理更应严密规范数学定理中包含的数学式子应符合最简原则,且数学定理所包含的数学对象应该是确定的老先生的全面三割线定理中显然含有多余成份,不符合数学式子最简原则且将多余成份排除后命题4便成为上面的(*)式,且其中还含有其它问题现分析如下:

综上所述,支配命题4成立的依据仅为割线定理,命题4是由两个式子相乘而成,含有三个多余参数,即含不确定因素,不符合最简原则,作为定理使用必造成极大的麻烦因此它不具备数学定理特征,称不上数学定理.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回任职单位进行岗位实践,进行教学改革,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完成教学课题的研究。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那就是:片面强调了学校的知识传授功能,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这种教育上的缺陷,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性格上的伟大。”也就是说,健康心理与聪明才智同等重要。因此,我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将“身心健”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素质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

健全的工作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心理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全力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

我校在2007年学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校形成了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及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我校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为了规范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条例》、《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佛山三中心理辅导教师评优细则》等,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原则、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方式、评估考核和相关注意事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目前,我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物质保障

目前我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已完成设计论证和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始动工修建。建成后该中心将有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档案室、测量室、放松室、电话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展示室、宣泄室、阅览室、观察室、活动课室、教师培训室等具有十几个功能的综合室,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集咨询、放松、活动、宣传教育于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继续进行大胆的尝试,全面改善心理教育工作条件。

3.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按 “向内涵发展,创教育活力”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目前我校的心理专职辅导老师全部获得广东省心理B级以上的资格。学校还建立以政治教师、骨干班主任、资深老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协助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教材、用具保障

通过努力,三年内力争高中三个年级每周开出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出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购买和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师生心理状态调查软件,形成系统。根据学校实际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如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

二、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水平

我校在早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最早引凤筑巢,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亲自讲课或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在1995年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聘请佛山大学心理学教授颜浓秋来校执教。2005年以来,定期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希付教授和王玲副教授来校指导。他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高考减压讲座、提高学习效率及行为训练的团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刘娟老师与专家合作写出了《高中生家庭心理辅导》一书。

用科研课题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2005年,由余丽华副校长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多元整合模式的实验研究》批准立项,并被列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先后有十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带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新台阶。

三、强化特色意识,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常规化

1.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狠抓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提高心育课堂教学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新生入校后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心理参考。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配合完成教师心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工作,达到全体任课教师普及C证,不断提高获A证、B证教师的比例。三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四是加强学生快乐成长俱乐部建设,培育心理教育骨干力量。

2.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高中三个年级加强纵向联合。通过举办专题系列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心理教育。近年来,学校举行了系列“健全心智 健全人格”论坛,多次外请专家讲座及组织心理沙龙大家谈等活动。同时,组织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和交流。“佛山三中心育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教学公开周”一同构成佛山三中办学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特色成效显著,办学成果辉煌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优良校风为依托,努力创新心理教育实践,全面构建心理教育工作格局,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二是教师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教风明显改善,师德素质明显提高,先后有一百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晚报》以及《广州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高考期间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对我们积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是校风、学风建设更上新台阶,我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操行评定优秀率超过95%,后进生转化率85%以上。

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今朝所做的一切,是全体三中人携手共进的结果。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学校“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佛山三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192-02

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教育部将九所本科定为试点院校,本科院校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得到了颇多有益的收获与经验,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本文试图在对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对国内现状的分析基础上,给出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至1919年百森商学院成立以来,美国始终是全球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2005年,全美共有1600所学院开设了2200门创业类课程,形成了系统的课程体系。首先,教育内容完善。目前,美国高校创业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多方面,课程涉及法律、财务、企业战略、领导艺术等各个方面,且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提供从小学开始的创业教育。其次,课程突破了专业限制:一是将创业教育渗透至课程当中,在学科基础课方面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文、理、工相互渗透,以加强学生之间的通识教育。

(二)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以讲座和实践的形式来构建其实践教学体系。定期开设创业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为学生传递创业理念,以允许计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另外,重视实验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允许学生参加校外项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将创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良好结合

英国也是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东伦敦大学已经形成了“启蒙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此外,英国还与企业合作,定期为公司职员提供为期8周的创业教育培训,并允许优秀学生参加,形成“企业出资、政府支持、学校出师”的良性循环格局,这类培训班不仅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企业人员想法,也能促进校企交流和合作,更真正使创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重要一环。

二、国内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国外的实施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许多参考和思路,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无论在发展深度上或广度上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足:

(一)与全国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相比,职业院校参与度不够

2002年以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创业课程,各种由国家、地方举办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堂等大型创业理念传播活动纷纷举行,掀起了一场全民创业的浪潮。截至2009年10月,已公开发表的创业教育论文已有24506篇,各方学者对于创业教育含义、体系等都进行了各自的研究。相对于全国的创业氛围,高职院校虽然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但探索脚步较慢。在24000多篇创业教育研究论文中,高职院校有关论文数量仅为163篇,不到总数的1%。我国共有1200多所高职院校,但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且多为二级院系自主行为,学校层面推动的更少,许多学校对于创业教育还不甚理解,相对于本科院校,许多院校对于创业教育仍处于观望了解的状态,参与度不高。

(二)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外的职业院校已经形成完备创业教育体系,即使在我国试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体系,但在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完整教育体系的建设。首先,课程体系不完善。许多院校开设了单独创业课程,但大多为选修课或小范围的必修课,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其次,实践体系不成熟。部分走在前面的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大多采用创业计划书和孵化园的形式,但计划大赛多流于形式,孵化园也惨淡经营,成功孵化案例极少,且惠及面较窄,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因此,相比较国外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我国职校创业教育体系非常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仍停留在以理论研究为主,轻实践的阶段

职业院校在创业教育尝试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十分突出:首先,创业教育中,课程讲授的方式相比孵化基地更为广泛的被职业院校所采用;其次,创业课程的传授也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只能在书本上展能耐,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练拳脚,创业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最后,创业教育缺乏具有实战经历的教师,职业院校创业师资极度缺乏,尤其缺乏具有创业经历的实战家的加入,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创业实战能力较差,讲授自然偏向理论化。

三、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开始起步,影响力日益扩大,正日益得到越来越多院校的承认,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发展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高职院校在全国创业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也是需要分层次的,席升阳教授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应有不同的模式(2008,席升阳),见表1:

高职院校无疑属于职业教育型大学,应以实用型项目为主,注重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中,应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创业教育(见下图1),以适应学校使命和定位,也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二)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由于没有融合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因此,往往使有热情的创业学子热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要有效的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应该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做为基础性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重视吃苦、创新、坚持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首先,课程结构上,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辅以讲座等其他辅助形式,以主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选修课程灌输创业基本知识,以讲座、论坛等辅助形式深化。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创业教育课程应在传统素质课程上突出“创业”,除重视技能等方面培养外,还应从政策、法律角度为学生设置实用性课程,以扩展学生实用知识。最后,应扩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改变原有课堂讲授为主的现状,以训练为主,理论课程为选修和辅助,以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所谓校园创业文化是指用创新和主动的开创精神思考问题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和鼓励创业创新的校园文化。要加强创业教育,除了创业课程的建设之外,还需要营造创业文化的支持。首先,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学校可以从支持教师外出兼职、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无论成败都可以继续学业、创办专门创业机构、创建创业基金等方面鼓励创业创新。其次,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需要大型活动和孵化的培养。学校可以以大赛、论坛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尝试、创新的环境,并联系地区的孵化机构,积极对外推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主创办孵化园区,给学生更多实战演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已经到来的创业教育浪潮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田明义.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纪淑军.创业富民战略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专业硕士;合作培养;案例分析;培养模式;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3-010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大得最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51.72万人,比2011年招生计划增加4.44%。专业学位硕士计划招生18.75万人,比2011年增加26.09%。表1是近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数据及增长率分析。

从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以每年4%―5%的增长速度在增加,而且招生类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学术型硕士招生计划3年累计减少超过20%,而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累计增加了两倍多,数量增加了13万余人。

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正确反映。目前国家设置了19个专业的硕士专业学位、1个专业的学士专业学位和4个专业的博士专业学位。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缺乏经验,特别是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对于工程硕士,不仅要求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术教育仅靠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是难以完成的。

为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探索,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奥维斯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合作培养实践,目前已培养两届毕业研究生共9人,其中4人留在了合作培养企业并成为技术骨干。本文对该合作培养实践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 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动机

在工程硕士培养中,高校非常希望与专业技术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大型国企往往对此兴趣不大。对于大量的民营企业来说,则非常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招收到满意的硕士毕业生比较困难。为此,他们有兴趣与学校合作进行工程硕士合作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实践机会,同时将企业专业技术与工程硕士的整个培养过程相结合,并希望最后培养的工程硕士留在企业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也有接受合作培养的意愿。由于工程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研究生需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和综合应用、项目研发的培养、锻炼机会。进行合作培养,既提高了工程硕士的理论水平,更能有效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系统全面,教育效率高,但无法在校内完全真实模拟工程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跟上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变化,而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际研发项目来实现。通过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可以较好地解决高校工程硕士培养中的这些问题。民营企业通过与高校进行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可以解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工程技术难题。所以在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三方都是有进行合作的意愿的。

二、 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实践

(一) 合作制定培养计划

我们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开始。制定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既要考虑合作企业的技术专业性,更要坚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所以在工程硕士的合作培养计划中没有减少传统必修课程和重要的专业课程,而是增加了2至3门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

同时对于实践环节,直接将最后两年的学习放在企业,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最后的毕业论文也选与企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课题。

设置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选择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技术工作的培养指导。

(二) 参与技术项目研发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我们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注重了培养目标的高层次。核心是科研项目的支撑,即合作培养中导师带领所培养的研究生全面参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了广东省产学研项目“表面贴片安装生产线焊膏印刷质量在线三维检测仪的研制”,有4名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具体从前期调研、项目规划、申报书的撰写到项目实施,研究生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

同时,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还合作进行了“COB邦定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研发”项目,有两名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还与江门市一家电子企业合作进行了“车载多媒体系统研发”项目,有4名研究生参与。

(三) 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螺旋上升

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环节,不是简单地在企业工作,而是在一年理论学习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传统方法是经验和尝试,往往比较盲目、片面,效率低。经过工程硕士培养的研发方法是:首先进行调研,分析已有的方法、技术现状,然后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尝试和解决相关问题。往往效率高,考虑问题更系统、全面,可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工程硕士在实践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发现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这种不足反馈到理论学习,将问题反馈到理论研究,可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

经过理论研究和理论再学习,又可以将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到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这样通过从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既可以做出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三、 培养效果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为了评估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实践的效果,我们对该合作培养已毕业的9名研究生做了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用人企业、合作培养企业、导师、研究生本人、毕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评委。调查内容主要是评价这9名研究生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研发能力、毕业论文3个方面情况以及对合作培养的满意程度。评价分为5档或直接按百分制打分:优秀/很满意(90―100分)、良好/满意(80―90分)、中等/一般(70―80分)、及格/不太满意(60―70分)、不及格/很不满意(低于60分)。

表2是对这9名参与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的评价调查结果的平均值数据。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参与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总体培养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培养模式。表4是合作培养效果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提高的百分比。

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合作培养研发能力提高最多,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但毕业论文质量略有下降。

进一步对合作企业、研究生和导师进行调研得知,合作培养实践效果不完全一致,与两个不同企业的合作培养效果差异很大。其中,与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培养效果很好,企业、导师、学生都比较满意,即表2中编号1―5的研究生。而与另一家江门市电子企业的合作培养,则三方均不很满意,参与的4名学生意见最大,但碍于各种因素在问卷中不能完全反映。这4名学生都没有在企业坚持完成最后两年的合作培养,而且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是与企业实践几乎无关的重新选题,所以质量较差,也导致了表4对比中毕业论文质量比传统培养的下降。

分析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有:(1) 导师没有完全参与合作培养,没有进入企业;(2) 没有校企科研合作项目支撑;(3) 企业研发方向与导师的科研方向、研究生培养方向有差异;(4) 开始进行合作培养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

四、 总结与展望

总体看来,经过校企合作培养,较好地提高了工程硕士实践应用能力。在我们的合作培养实践中1人获评优秀毕业生,两人获评优秀毕业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项。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研发方向与学生培养方向一致,导师进入企业指导,有合作科研项目支撑。导师几乎每周去企业一次,学生主要住在企业,因为企业有更好的研发设备和环境,同时可以通过VPN访问学校的信息资源。

当然,工程硕士的校企合作培养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在培养计划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比例,如何处理理论知识宽泛与专业深度的问题,如何对工程硕士的研发实践进行评价,如何找到好的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等。

参考文献

[1]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

[2] 邱均平,王学东,王碧云,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10―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8.

[3] 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4] 王洪才.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基于高等教育学专业两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0(4):4752.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Gao Yang;Zhao Wei;Wang Yan; Liu Guoqing

(大庆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大庆 163712)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Daqing 163712,China)

摘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本文讨论在高师数学专业的教学管理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师数学专业学业导师制度。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学业导师制度的建立原因、核心思想,及学业导师应具备的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a, student-centered method becomes more important in our country's education domain.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mathematics major is discusse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th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s studied. The cause and major method, ability for academic tutorials about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th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are proposed.

关键词: 数学专业 以学生为中心 学业导师制度

Key words: mathematics major;student-centered;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39-02

0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把“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到大学数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如何准确地阐述其内涵、把握其精髓、指导教学管理者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我们探讨如何建立适合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业导师制度。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理念的优点

1.1 有助于数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当今时代,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巨大。人才培养要求也与时俱进,发生了变化。高师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培养可以多方向就业的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负责,为学生将来就业想办法、谋出路。关注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特点,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数学专业点的学生毕业后不是仅有从师这条路可走。这就要求高师数学专业的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就业前途考虑,科学管理模式和体系,创新管理方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1.2 有助于数学专业长期发展只有重视学生,教学管理“以学生为中心”,数学专业的管理会协调自然,形成良性循环,数学专业的管理水平因而得到提升,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专业学业导师制度的原因

2.1 学生到大学以后,容易出现很多不适应,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学习无目的,整天盲目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进行指导,帮助其确定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和“大学四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2 现在学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个学生若真正成为多面手,则他一定在就业上更具有优势。但是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学生对方向的选择很模糊,因此有必要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对其指导,促进其更好择业、就业。

3“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导师制度核心思想

3.1 指导学生读书导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从管理角度看,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应采取读书汇报会,和“读书先进个人”的表彰方式,激励学生读书兴趣。

3.2 听课制度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状态,作为学业导师应多听一些所指导班级的课程。这种听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听课状态,找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听课后导师应及时和学生反馈,通过信息交流,达到好的效果。

3.3 建立学业导师信息员制度在班级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及时向导师反映本班近期问题。这样有助于导师去指导学生及时解决一些问题。

3.4 学业导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两者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学业导师不能仅指导学业,学生思想出现问题时,要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和辅导员沟通寻找办法。政治辅导员也不能单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也要经常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3.5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激励学业导师进行学业指导首先,作为数学专业管理者也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其次通过每年评选优秀学业导师,及每月通过学生评出红旗导师,红旗班级方式来激励导师的积极性。

4高师数学专业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能力构建

对于高师数学专业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能力进行界定,就不能不考虑高师的实际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师数学专业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能力,是指高师院校的数学专业选配的学业导师在指导进行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数学教育领域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数学专业学习与实践所需相关知识的各方面要素以及数学教育要素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

它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规划设计能力、数学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我们把上述各种能力细分,列图如下:

①把握方向能力,是指结合学生实际,能为学生设计出适合的大学规划,并帮助其实施的能力。它包括考研规划、学生就业指导等能力。②分析学生心理,是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问题所在的准确定位能力。③数学专业课教学准备,包括准备专业课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④数学专业课教学实施,即课堂讲授数学专业课能力和课堂把握能力。⑤数学专业课教学总结,指总结所授专业课课堂讲授效果、总结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⑥教育教育科研,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探讨能力。⑦数学专业科研,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提出自己学术见解能力。⑧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做好数学专业教师工作和可以承担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的能力。

上图表明8个小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对引导学生学习规划设计能力、数学专业课教学能力和数学科研能力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傅敏.论现代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4):78-81.

[2]张剑平.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01-103.

[3]王彦,高扬.论新课改视阈下的数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61-162.

[4]李海山,黄培清,康亮.广东工业大学考研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

[5]赵微,高扬,张连昌.新升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考研心理分析及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0,(11):291.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路监理;道路质量控制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公路监理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公路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质量监理、费用监理、合同监理、进度监理、安全及环境监理等。公路监理专业为我院的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在该专业的学习中质量监理是监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经过第一轮课改我们将《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道路部分与《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按照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使用的方法合并成为了一门课程《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1 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 课程性质

《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为公路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完成道路工程施工工序检测、分项工程交工检测与质量评价、分部工程交工检测与质量评价的能力,这些都是质量监理岗位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

1.2 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目前针对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教材大部分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大部分教学的编写也把该门课程按照控制要点来进行组织,而对于具体质量要点检测的具体操作过程并没有涉及。所以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开发,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2 课程开发思路

2.1 对课程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

2.1.1 公路监理职业岗位分析

本学习领域的设计是在企业调研、岗位调查的基础上,大量听取和学习职业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学习指导书的前提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任教师针对新疆公路建设市场公路监理行业职业岗位(群)分析,与本课程专职教师共同研讨开发的。目前公路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企业、施工企业、公路设计企业、公路管理部门等,再经过岗前培训而从事公路监理工作。因此,公路监理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岗位(群)主要为公路监理企业、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企业、以及施工企业的部分岗位。

2.1.2 公路监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公路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任务主要为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施工阶段的监理和交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在不同的监理阶段,监理人员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所要求的能力也不同。《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课程在公路施工监理工作过程中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就是公路检测监理员。

2.2 分析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2.2.1 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本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公路检测监理员”,对该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分解:

(1)公路检测监理员岗位,需要招聘对象一般具有:公路工程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员资格证书;1年以上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工作认真、谨慎细心、勇于承担工作任务;

(2)公路检测监理员岗位要求的工作内容为:负责确定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负责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检测;负责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负责用试验报告显示检测的结果;完成试验检测工程师交代的相关工作。

2.2.2 典型工作任务划分

根据对确定的工作岗位分析,研究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工作的内容,对《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提出学习型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序号 学习项目名称 典型工作任务

项目一 质量控制的程序 任务一、制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任务书

任务二、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任务三、制定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

项目二 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 任务一、熟悉路基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任务二、进行几何尺寸检测

任务三、进行内在质量检测

任务四、进行外观评定

任务五、进行综合评定

项目三 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 任务一、熟悉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任务二、进行基层混合料质量检测

任务三、进行基层几何尺寸检测

任务四、进行基层内在质量检测

任务五、进行基层综合评定

项目四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 任务一、熟悉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任务二、进行面层混合料质量检测

任务三、进行面层几何尺寸检测

任务四、进行面层内在质量检测

任务五、进行面层综合评定

2.3 对课程的学习情境和课业进设计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我们把该门课程分为4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方式的组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过程,这4个项目(见表2)。

经过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任课教师根据给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制定适用于不同教学班级的教案。教案应该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最好为每2学时设计一次有针对性教学实施方案,每个教学步骤都应该有达成的相应的学习目标。

3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技能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质。通过学习情境的模拟,使学生真实的体验工作过程。然而高职教育的改革如果只依靠学校的努力,仅仅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得到政府和广大企业的支持,开办各种教学企业、实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企业和工作,能接触到真实的项目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真正具备了一个高职人的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洪军明.高职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开发研究[J],2009(07).

[2]曾波.林冰.裘汉琦.工程监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张孝忠.周慧兰.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价值工程[J].2011(11).

广东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转型发展 实施策略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媒”关系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范龙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出“人媒交互与共生”的观点,即认为“人与媒介,注定永远处在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交互生成’的关系之中:人通过使用媒介而使媒介成为‘媒介’,媒介则通过被人使用而使人成为‘人’——人与媒介各自本质的获取,是双方彼此赋予的结果”[1]。这种“人媒交互与共生”是“人—媒”关系应追寻的理想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培养媒介化社会中个体的媒介素养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当前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虽成长于媒介化社会,但由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故对媒介的认识与使用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他们适应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于促使其成长为人性完整而丰富、超越时代、与“媒”共生的未来人。联系我国实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尚未普及,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学校较之于家庭、社区等更具现实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相继出现。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作出简要总结与评述。

一、研究背景

1.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有待完善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至今国内外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英国学者David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我国学者张开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通过教育手段应该掌握的一种体验媒体、解构媒体、分析媒介讯息和制作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养。”[3]媒介素养教育,即促使个体具备这种素养的教育,其在1997年由卜卫系统地介绍入我国。在这近二十年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伴随媒介影响力的深入,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如表1);第二,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界定、内容建构、施行原则、推行意义、问题反思、发展趋向等;第三,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思辨研究,又有实证调查研究;第四,研究思路——既有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又有对本土化理论构建与实施的思考;第五,研究视域——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初步体现跨学科视域的聚焦与融合;第六,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整理2001年至今的460余篇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的主题,发现研究关注对象的多样化(如表2),特别是对于学生受众的研究,涵盖了“学前儿童”、“中小学生”、“青少年”、“高中生”、“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英语专业学生”、“高职学生”、“军校学员”、“医学院学生”、“公安院校学生”等众多视角;第七,研究风格——选取的切入口较具体,贴近时代生活与研究热点;第八,研究呈现“不均衡态”——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关注“受众”较多,特别关注“大学生”与“青少年”群体。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远多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即有关研究中具体到学校教育角度的较少,反映出研究“泛而不深”的特点;研究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开展起来。

表1 2001—2012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表2 2001年以来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期刊论文的关注对象类型统计

2.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不仅是完善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大众传媒正在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4]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缺位。特别是在媒介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为其成长埋下隐忧——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对媒介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下图);因“媒介问题”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增多等。学校对于中小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小学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性、持续性、强制性、制度化等特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展开了研究。

图 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电脑功能

数据来源: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于2004年11-12月所开展的“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

二、研究内容

1.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方面更为匮乏。因此,我国当前的研究仍在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特点

媒介的形象化、娱乐化、商业化,同质化等特点[5],使青少年在面对媒介及信息时遭遇新的挑战。

(2)媒介接触状况

戴怡平提出:“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效果是累积的,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影响其观念和行为的形成。”[6]当前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特别是接触新媒介的人数、渠道、频率等均明显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7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1.62亿网民当中,青少年学生比重已达35.8%。

(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小学生所处的心理时期是复杂的,表现为:他们的社会性与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但自制力欠缺,易受影响而盲信盲从;思想活跃、敏感,好奇心强;易偏激、冲动,产生逆反心理等。

(4)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表现为:在思辨层面,对媒介信息缺少辨别能力及主体性批判意识,进而导致非理性认知及行为;在技术层面,片面使用媒介的娱乐化功能,沉迷于“追星”与“网络虚拟世界”,而利用媒介获取、加工、创造、传递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

(5)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政府认为:“如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基础教育正确结合,就能对他们成年后的‘公民性’产生巨大的有利影响。”[7]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众传媒接触与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相关,而人的心理素质或人格力量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8]现代社会在科技发展、媒介全球化与市场化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去中心化、意义碎片化、商业利益化的传播浪潮。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中小学生更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以促成自己现代公民身份的转变。

(6)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伴随教育研究的深入,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作用不是让学生认识媒介并运用媒介,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主体自身及主体间的多向度理解,体验视域交融的生命质感与美感,进而收获全面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2.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整体上仍处于准备阶段。尽管一些中小学作出了积极尝试,但是影响尚未扩大。主要问题有:重视程度不够——迫于升学考试压力或受限于眼界;概念界定不明——例如,将“媒介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素养”等,而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其实施方向;具体规范缺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仍未建立规范;机制保障欠缺——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估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资源匮乏——必要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与专业师资、课程教材等软件资源配置亟待完成;师资培养不足——教师在职培训与师范生教育缺少系统性;社会协力薄弱——缺少相关社会力量的配合,较之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团体及社区所发挥的显著作用,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显得力量单薄。

3.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1)宏观层面——引导与支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从法律与制度的层面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予以保障。具体来说,应引导传媒产业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监督,从而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提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施行的宏观框架,建立媒介素养考核评估机制,支持完善相关资源配置,从而为其推行构建适宜的内部环境。

(2)中观层面——指导与辅助

①高校:应在研究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有益经验的同时,研究其本土化推行路径;积极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资源与理论指导。

②社会组织: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应加强[9],不仅调动媒介机构的力量,还应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与教育组织,以辅助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

③社区:应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我国,社区在媒介素养教育推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伴随新媒体的出现,有学者还提出通过“实际社区方式”与“虚拟社区方式”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10],富有启发意义。

④中小学学校: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主要场所。应加强与高校、社会组织、社区等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将教师与学生的媒介素养测评纳入到已有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媒介素养拓展平台,如,鼓励其参与校园广播台、校报、微博及网站管理等工作。

(3)微观层面——转变与交往

在“参与式文化”与“后喻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以真正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为前提,采取超越“保护主义”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往而非单纯的说教来实现,关注学生主体性反思意识及互识、共识的理解精神的生成。与此相关,周大勇提出青少年自主建构媒介识读体系的四个步骤:“知晓—分析—反思—行动”[11],对中小学教师具有启示意义。

4.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设计

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即可概括为媒介的“认识”与“运用”两个层面。[12]戴怡平认为其包含五个方面:媒介结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13]张新明等认为其包含三个方面:媒介知识、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14]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讨论,还未具体到中小学层面,但均可体现教育内容对“媒介”本身的超越。

5.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

(1)独立模式

宫淑红认为:“随着媒介消费的日益增加,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15]张开等认为:“在小学阶段,媒介素养可以独立课程的姿态加入小学课程体系,这样既能达到小学阶段教学互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分辨力和综合素质,又能达到丰富小学生生活和减负的目的。”[16]有学者提出:“媒介素质教育的所有目标只有在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时才能有实现的保障。”[17]在该模式下,还可讨论课程类别,如主修、选修、辅修等。

(2)融合模式

有学者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融合在国家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推行。陶营田提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的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已经包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18]已有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所作出的研究——李海源谈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李凤芹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也有学者探讨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3)渗透模式

有学者认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可通过“隐性课程”渗透实现或是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例如,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等。

6.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模式

一是“网络型”,即由下而上自发推进;二是“纵向型”,即由上而下指引推进;三是“放射型”,即主要由个别机构推进,而后逐渐在中小学中推广。目前,“纵向型”模式得到较多学者认可。即应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指导中小学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越性,上下协力承担此教育重任。

7.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享有媒介自由的同时,不为这种“自由”所奴役;促成教育的理解性[19]——由师生主体间理解发展到主体与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由人对媒介的理解拓展到人与媒介的交融与共生;促成社会的和谐——在社会参与中享有理性的自由与自由的理性。

三、研究不足

我国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表现为相关论文、专著、论坛会议、调查项目、研究机构等的出现。例如,中青网开设“媒介课堂”专栏;“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召开;深圳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上海成立首个媒介素质“青少年教育基地”;张洁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团队与黑芝麻胡同小学展开合作;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在长春市四五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

但整体上看,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起步晚,数量少,反映关注度较低;论述西方相关概况的理论研究较多,针对我国实际的实证研究较少;感性认识较多,批判性理论论证较少;热衷于关注新兴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忽视对传统媒介影响力的研究等。

四、研究趋势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应在进一步明晰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以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为前提,其中包括正确对待媒介的发展趋势。鉴于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相关研究可能呈现出数量上增长的趋势;并应增加更多的实证调查研究;伴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应逐渐转向重视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推行路径的构建;日后的相关研究会愈发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与优势,特别是心理学,其可能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开辟出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范龙.“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人媒交互与共生[J].国际新闻界,2011.7.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7][1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军林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6][13]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

[8][17]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

[9]刘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10]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周大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12-7—9.

[1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14]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M].中国电化教育,2006.6.

[15]宫淑红.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