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专门人才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

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中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高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13177所,在校生2197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280所,在校生744万人。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目前,行业企业举办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4%。建立教育与产业定期对话协商机制。2011年,产教对话活动覆盖1500多家企业、1600多所学校、80多个研究机构。推动行业、企业、学校集团化办学。截止2011年,已组建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等职业学校和80%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正式。《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认真领会和把握《纲要》的精神和实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面向人人成才、面向社会需求的原则,强调初级、中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构建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终身化;促进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开放衔接,力争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一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公正规范的原则来修订我们的普通的高等学校实施条例和有关政策,要按照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开展分类的评价,引导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能够合理定位,能够各在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政策的引导和监督管理,为高校的自我定位、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空间。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通过启动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引领作用,也就是说要以重点建设来促进分类发展。三是各个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各个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向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合理定位。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应该也是多样化的。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这次在规划纲要文本当中已经提出来了,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面,我们应该要很好地抓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有利时机。

总的来讲,对于高职院校的这些改革,"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以重大项目和试点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建设来促进发展,试点先行,先从有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最终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百家争鸣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视觉化;时代性;育人

1839年是世界文化史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人类开创了由影像构成的人造景观——视觉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视觉革命。曾几何时,多媒体教学、信息素养、视觉化教育、数字化校园、读图时代的学习等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流行词汇。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跟踪产业发展,直接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多地在教学中直观地理解技术和知识,尽最大的可能为企业培养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的学生,毕业后不进行上岗培训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这样,教学过程的视觉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正常人感知世界的第一个方式是“观看”。实验心理学家专门做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l%来自听觉,两项相加占94%,其他来自嗅觉、触觉、味觉,只占6%。显然,视觉在人的整个感觉器官中居于主导地位,视觉不仅是简单的“看”,而且是人类最有效、最便捷的生存方式,人类一切有目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也都必须在视觉的指引下才会完整地完成。因为“看”是整体性的,而听、嗅、味、触等感觉,只是整体的某一部分,使人类对视觉的依赖必然置于其它感官之上,视觉经验也是所有感觉经验中最突出、最丰富的。同样,人们对图像所传达的信息接受最为充分,保持的记忆时间最长,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最强烈。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的图像认知都明显高于语言认知,对图像认知的直观性、简易性、浅显性、便捷性的体验也异常深刻。在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像电视、电影、广告和网络以及越来越多的读图类和播图类报刊书籍,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充满了图像符号的视觉性。现在的学生是“电视一代”、“视窗一代”,尤其是学生,在很小的他们就应该广泛地开始从电视接受信息。"

更好地认识这一代人对视觉的需求、对图像的依赖,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的视觉化方式,开发学生的认知潜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倾向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视觉化不仅是手段问题,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问题。早在17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捷克人夸美纽斯就提出了以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的“直观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后来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都在教育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教育逐步形成规模,并开始逐渐纳入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相应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目前,“读图时代”的教育和学习正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似乎已经从阅读教育时代进入读图教育时代。

一是受教育者对视觉感官的依赖在增强。尤其是高职学生本身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其文字和理论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强化视觉认知的作用更加重要,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做到视听并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需要更加直观、简单明了,除了现场再现的操作性课程外,均可以大量运用视觉化教学手段,提高利用教育资源的可视化程度。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较短,学生对提高知识传输效率非常迫切,职业知识的更新又很快,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四是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教师如何教书和学生如何学习的传统方式,多媒体授课、网络化作业、平台式交流等教与学的新型方式,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模拟学习和兴趣式学习,使得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

五是教育的视觉化和网络化,导致教育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意向传播,而是平等、交互、充满个性化的双向传播,这既是传播学的革命,同样是教育方式的革命。

三、高等职业教育视觉化的时代性

1.视觉化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化进程也是科技力量推动的人类文化不断进化的过程,当代科学技术大大扩展了人的视觉的对象,以前无法想像的宏观和微观世界,都可以进行技术性的视觉把握,意味着人类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2.视觉化教育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需要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快地提高竞争能力。以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为目的的信息观念,很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要求,视觉传播的直接性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而且视觉化是人类文化传播中最容易读懂的共同语言。

3.视觉化教育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当代视觉文化的长期影响,现代人较之以往更加喜欢读图,用读图的方式解决人类的认知问题,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化。视觉化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说明图像的信息量巨大,其形象性和纪实感,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优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具有简洁、快捷的特点,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效率。

4.视觉化教育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紧迫的需要,图像作为世界性语言,远胜过文字的传播而受到广泛应用。

四、高等职业教育视觉化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本身不是问题,而强调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完全视觉化却是个严重的问题。这正是一些高职院校所呈现的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即教育的快餐化现象。

这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一味地将高等职业的目标确定为直接针对就业,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现代社会选择的人,从而淡化了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的人。至少到今天为止,人文精神的教育,是视觉化所不能完全给予的。学生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对事物的价值断,对人生意义的正确把握,还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字化的、理论逻辑化的抽象思维“解惑”方式。目前对“意义”的领悟性,文字还是比图像更深刻,更具有思维的超越能力。因为对理论的深度理解,目前还只有文字才能承担,人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能力的提高,还是要通过文字解读。图像信息能让人迅速地了解事务,而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事务还需要借助文字。视觉化教学所激发的兴趣,实质上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感官刺激,是声音、画面、色彩满足的感官的刺激,而且这种刺激难以长久,经常会出现“视觉疲劳”,造成学生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欠缺,思辨性的求知欲望下降,学习越来越懒惰,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发现,一个聪明的孩子可能小时候看电视更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脱离高收视群,使自己智力的独立性得到好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不是追求式的、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淹没了传统教育思想所要求达到的教育深度的重要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现代教育视觉化各自的特点,面向现代化,用视觉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要认识到只有这两种教育方式结合,才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

五、要站在育人的高度认识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对教育视觉化现象的理性研究还远远不够,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来自西方职业教育,我们还没有认真地站在中国文化的基点上,站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探讨如何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教育思想,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如何建构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这样一个时代命题。

应当看到,原有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面对当代的高职学生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重知识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引导,致使教育过程容易僵化。而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是将培养什么素养的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追求高等职业成为造就人、解放人、发展人的重要力量。

视觉化的教育方式本身带有鲜明的多元时代特征,是综合性文化的体现,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困境

Abstract: It is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at has brought a great impact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as brough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traits. This paper trys to contrast the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which to find out a way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enrollment expa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aits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层次,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它兼具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双重特色。经过近20年的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全国性的高校扩招使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按照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高等教育扩招所增加的学额,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但现实却严重偏离了这个方向。

一、高校扩招:困境之产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逼近,知识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些现象似乎向人们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蕴含着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但我国现实的高等教育供给远远没有满足这种需求。从毛入学率看,1997年我国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约为8465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有3173800人,仅占适龄人口的3.75%。即便是把包括高教自考在内的高等教育形式统计在内,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997年也仅为9.07%。这一数字对15%的大众化水平和50%的普及化水平来说,还是望尘莫及。另一个可以反映没有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指标是历年高考的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以普通高校历年的考试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为例,1993~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基本稳定在2~3,其平均报名录取比为2.658。也就是说,每2.66个考生中约有1人被普通高校录取。而这又是以只有1/3的初中毕业生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为前提的。

不难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对其的需求,1999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大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以适应变化了的高等教育需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供给的扩大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供给主体是多样化的,它既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也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私立高校、网络大学等,由此形成了我国“双重结构”(普通高校及普通高校之外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个人,对高等教育供给的选择具有不可兼得性,即如果选择了普通高校,就不能再进入同级的高等职业学校。鉴于此,个人必须在所提供的各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必须对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作出选择。比较的内容包括:两者的社会认可度;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对回报率的预期。在这三方面,高等职业学校远远没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吸引力强,正是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使个人在选择时过多地偏向了普通高等学校。致使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萎缩,并因此引发了各个环节的问题,使高等职业教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连锁反应:困境之表现

高校扩招的指导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机遇而不是挑战。参照国际经验,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机会供给的潜力有限的情况下,高等职业学校应承担主要的扩招计划学额。但由于个人对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选择基于不同的利益目标,而使高校扩招严重背离了其方向,以至于普通高校“人满为患”,而高等职业学校却“门前冷落鞍马稀”。据北京“高招办”1999年招生统计资料,高等职业学校共录取9682人,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仅招了6860人。生源的萎缩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主要表现是:

(一)生源的萎缩和质量的下降

高等职业学校在高校扩招之前就面临严重的生源问题,这也是受高等职业教育“先天”劣势影响的必然结果,许多考生把高等职业学校视为无路升入普通高校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但高校扩招之后,使普通高等学校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使有些退而求次地选择高等职业学校的考生此时也宁愿支付巨额的扩招费而进入普通高校。因此,高校扩招给高等职业学校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源的萎缩。有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甚至出现录取不报到的现象,有的省近1/3的学生不报到。伴随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因为高等职业学校为了招满学额,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录取标准,这无疑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

学生思想工作是高等职业学校的灵魂之所在,通过它可以提高学生对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特点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是摆正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工作,实际上是放弃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根本。

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具有以下特点:知识基础薄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支付远高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作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大都基于孩子高中毕业后社会适应力、竞争力、自立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选择高等职业学校是选择的最下限,但还是有选择的可能,可对于家庭贫困的家长来说,虽然也有以上的考虑,但因支付不起过高的教育成本,其子女只能选择弃学打工。而那些上了高职的学生由于其选择不符合他们的志向,大多持一种不平衡的心态,认为认真学习与不认真学习的结果都是一样——毕业后就面临失业。武汉市教科所对市第一职教中心95级学生进行的专业态度调查表明,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的仅占38%,对进职校感到“无可奈何、有无出息无所谓”的学生占到55.9%。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如果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高等职业学校必将面临教学质量大滑坡的窘境。

(三)教学质量的下降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的素质难以实现全面的提高,社会适应力比较差,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而高等职业学校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思想上又有一定的负担,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习上便是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他们的职业技能处在“零起点”的状态,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加之有些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这些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自我完善:困境之摆脱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处理不好其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必将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必须激活高等职业学校供给的活力,使其对个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的发展,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客观上,社会应给予高等职业学校更多的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发展和壮大必须首先要依靠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创造有利因素,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1.社会应提供一个与普通高校公平竞争的环境。国家对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同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公平对待。学校及师生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其颁发的学历证书应具有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级同类学历证书同等的效力。

高等职业学校的供给与需求失调的最终归宿是生源不足,而生源不足的根源在于它们享受不到与普通高校一样的“就业”优势。因此必须尽可能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同这类高校的毕业生一样都进入人才市场,凭借自己的能力、素质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实现预期收益。这样才能使这些形式的高等学校与普通高校处于公平竞争、同步发展的状态,才能相对增强其对个体的吸引力,有效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激活个体对其的需求,使供求矛盾得以调节。

2.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体系。“承前”,它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出口问题,扭转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启后”,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体系的层次一样,同样可以有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这样既可以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地位,又可以使莘莘学子免去后顾之忧,能分流到高层次的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

(二)主观上,高等职业学校要不断自我完善

高等职业学校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一直处于“二级市场”,是考生无可奈何、退而求次的选择。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在自身的办学上寻求突破口。高等职业学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结合自身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正如格拉夫论及美国高等教育时所指出的:“各院校和大学的生存或者依赖于满足用户的需要,或者依赖于以自己大学的优秀质量来吸引用户。只有形成了自己学校的特色,才能吸引用户,雷同则不能。

1.形成自身特色。高等职业学校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其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等都是模仿普通高等学校而来,这在历史较长的普通高校面前无疑是“自寻短见”。其课程、专业设置等都应摆脱普通高等学校的那种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根据岗位的需要,突出其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可替代性,把握好其生命活力之所在——职业性,建立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本质差异的教学体系。尤其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注重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合一。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本法。”这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而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授职业知识,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如适应能力、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其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出路之所在。正如瑞典教育与文化事物大臣英格瓦·卡尔森所言:“学校的使命不再是纯粹简单地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了(如果过去它曾经做的那样)。一所学校的根本目的,尤其是指导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每个人都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人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单位注重个人的能力、综合素质,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建设好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其办学的灵活性,使其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从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体系、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等三个方面去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体系?形成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大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的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以7所l][?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60%?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撑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教育质量也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因而?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及质量体系做出深人的思考和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盆

现代管理科学把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所需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涵盖了产品的“适应性”和符合“规定性”两方面的内容。2]1产品的“适应性”是指满足用户需要的适应性;符合“规定性”即是指一种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西方国家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便引人了这种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概念?借鉴了其内涵。国内有学者分析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见解?归纳出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质量常见的三种看法:()1内适质量: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一部分知识对生产另一部分知识的意义?即学术价值。(2)外适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需要的程度。其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需要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3)人文质量:指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立性、完整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在学校和教师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的自我实现。在进一步综合高等教育的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的含义后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平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概括为:高职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产品(高职学校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就其核心内容而言?高职教育的质量是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它具体体现为以课程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综合学校管理、教学过程、学生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水平高低的效果和优劣程度。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特性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1.适应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必须从社会的实用性要求中找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社会生产的发展变革中?提取教育发展的信息?促进系统内部专业课程的更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人才。

2.能力性。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的质量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特征?树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当然?这里的能力不是狭义的技能?是指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3.整体性。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高职教育在现阶段?虽然仍以培养人才为主?但其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正在得到扩展?即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质量?而不能以单方面、单项指标来衡量质量。质量既表现在教育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素质?又表现在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师资、投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只有这些因素各自具有质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

4.发展性。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不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当今高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国际意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

5.国际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又加人了WTO?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实际已面临国际性的竞争。国际化的质量观?即高职教育质量国际化。主要是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借鉴和引进。通过借鉴、引进、推论和结合本国(本校)实际的探索?建立起本国(本校)的质量标准?并使该标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得到多数国家用人单位的认可。

.6特色性。所谓特色就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方面彻底摆脱落后于时展和不符合这类教育规律的陈旧观念及习惯的束缚?探索创造出符合这类教育发展的新路?才能使其具有特色。有特色?才有质量?才有水平?才有生命力。

三、构建高职教育质.体系

据统计?2(X科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超过巧%?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可以满足更多人上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师资、教学管理都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使得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改革中?必须把抓好教育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1.商职教育质t体系的概念

高职教育质量体系是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发挥高职教育质量功能的运行规则?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发展。

2.学校内部的教育质t体系

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体系包括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教学质量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体系中?课程开发与设置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课程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教材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处理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从学科、专业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看?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因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的?而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学科虽然从本原上讲?要先于专业和课程?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但学校的首要功能是人才培养?所以学校建设?首先是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然后才能进行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的任务为: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点是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科学建构不同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传授课与研究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其次?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高职教育质.保障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政府宏观管理下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由高职院校自我保障、政府监控、社会保障三方面组成。因此?应建立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作为内部保障的主体?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各院校要充分发挥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保障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办学规模、办学资源各方面情况?全面建立校内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价的新机制?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实习与实训的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工作的考核等等。政府保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高职院校质量体系保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建立作为评价依据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组织并参与高职院校的评价活动?进行质量保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等?并逐步形成制度。

.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考评体系;创造力;工学结合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国际国内形式,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是值得我们高职教师思考的问题。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深入研究高职教育考试考核的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合理设计课程大纲及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制度,更新考试考核观念,创新考试考核内容、形式等,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功能,实现考试考核的改革,从而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一、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念

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以及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规范等。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是实现改革高职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仅是教育形式。

二、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试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能只是从学科角度出发,而是更要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社会岗位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统、合理、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考核制度。

三、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法

(一)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通过教学实践,我在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总结了两种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模式一“简单组合型”。将若干门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的考核内容,根据各门课程的考核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排列组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在这种模式下,考试内容涉及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多门课程的考核内容做出反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技能灵活转换与应用的能力。

模式二“综合项目型”。针对“简单组合型”存在考核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的局限,结合若干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行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将考核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业务的综合性项目的考核。这种考试模式强调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专业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可以检验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综合考核项目融合了若干门专业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本身并无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只有标准与要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取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如《保险概论》课程考试,根据课程在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时的要求,把学生分成十组,每一组负责对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风险类型、经济特色、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由每一小组组长来分工协调,调查可以采取走访、互联网、电话等多种形式,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报告的排版或图文等结构的完整性,考试答辨时的口齿、逻辑性,同学的仪表仪态及学生评委的评价均可列入评价范畴。平时上课提问的质量、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和协调配合,均可作为分数评定的依据。这种考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个性能力得到极大发挥,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还必须利用一些测量手段,测量其技术参数。如对电机修理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学生对电机故障的诊断、拆线、计算、画图、绕线、嵌线、上漆、烤漆、检测等整个工艺过程独立完成,成绩好坏主要依靠对其技术指标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估,这种考试不仅鉴定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试过程本身也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等,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地提供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多学分的评定。一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由多种考试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它可以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口试、作业、练习、小作品、小制作、小设计、行为操守等。尝试部分课程考试手段的网络化或现代化建设,实现部分课程考试的“人机对话”、“不定时”、“不定点”等现代化考试管理手段。

其次,要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百分制、等级制及与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

再次,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6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要把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作者分析了约翰·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这可以为理解教育公平内涵提供有益启示。接着,作者指出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教育公平已依次历经教育权利平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构平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此,作者指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并分析了把教育公平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决策依据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政府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若干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具体为:1.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歧视,高职生生均拨款标准普遍过低;2.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严重不足;3.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导向不合理,未能向薄弱高职院校倾斜;4.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未能疏浚高职生升学和转学的通道;5.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特色不鲜明,模仿甚至照搬本科院校制度。

为把教育公平作为价值追求,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作者提出了改革建议:1.制定高职生生均拨款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地提高高职生生均拨款;2.调整和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大量增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数量;3.确立公平优先原则,转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4.扩大高职生专升本规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查吉德在《江苏高教》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介绍了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扩张的产物。20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国家高等教育适龄学生人数迅速攀升,为满足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高等教育扩张战略。在扩张路径上,多数欧洲国家纷纷建立了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以新型的高职院校和传统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双轨制”逐步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欧洲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作者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1.高职的研究功能不及大学;2.人才培养工作更突出职业性;3.生源更具开放性;4.教学环境更传统;5.学术自治水平更低;6.毕业生的职业晋升通道更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之势日趋明显,与大学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作者认为产生欧洲高职出现学术漂移的主要原因有:1.为改变不利处境,欧洲高职模仿并拉近与大学的距离;2.为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欧洲高职只能使自己成为与大学类似的机构;3.升格和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欧洲高职学术漂移、与大学融合的催化剂;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欧洲高职提供了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虽然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升格之风盛行,但高职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因为在高职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使得高职教育依然能够与传统大学保持适当距离,这些制约因素包括:1.严格控制经费预算,限制高职的研究领域;2.实施课程认证制度,确保高职课程符合职业领域要求;3.有限的人力资源,限制了高职的学术研究;4.为保持竞争力,高职主动强化职业特色。

基于对欧洲高职教育历史进程分析,作者提出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重要启示:1.扩大高职内部的多样性,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2.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战略选择权;3.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确保高职教育自主发展。

终身学习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企业大学与企业E-learning

吴峰在《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终身学习在行业中的发展新趋势。

我国企业大学目前的现状及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大学基本实现全员学习,企业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2.企业大学成为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场所;3.企业大学是企业人才发展与选拔的理想场所;4.企业大学成为企业拓展资源的最佳工具;5.企业总裁担任企业大学负责人。同时,作者分析了我国企业E-learning的现状与特征:1.我国E-learning的应用飞速增长;2.E-learning方式基本实现了企业的全员学习;3.E-learning特征与终身学习理念一致,随时、随地、便捷学习,为员工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4.E-learning推动了组织扁平化;5.企业中的E-learning部门已经成为企业学习机构的最关键枢纽单元,未来企业中的首席学习官应该具备学习技术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7篇

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已有11个州建立了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技术(职业)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术(职业)学院由州政府负责,其经费得到了国家的支持,私立的技术(职业)学院多数是由企业行会或协会负责,由于它是以培养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的,因此经费得到了经济界的支持。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二是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只有与企业主签订培训合同才能在技术(职业)学院获得求学的位置。学生的身份为具有培训关系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一样,在培训期间也从企业领取薪水。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从西门子公司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这里我们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对技术(职业)学院的教育特点与培养模式加以介绍。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特点表现为:

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毕业成绩好于2.0)可以通过“双元制”(指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合作,学制两年)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教体系中的另一大类是专科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类别的专业领域,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要求学生4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

学历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与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其专业设置不象综合大学那样广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类、管理类和社会类。目前,德国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已经向高等专科学校的优秀生打开了直接通往博士学位的大门,有些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由普通高校授予学位。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从介绍通识教育的起源、发展入手,指出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高职通识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途径

1.通识教育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现在对General Education的译法已经基本取得共识,认为通识教育比普通教育比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即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提出维护古典语文教育,排斥现代语文及职业性实用学科,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而古典文雅学科就是达成这种训练和教养的最好科目,因此应该拒绝实用性科目。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在《大学的理想》(《The Ideal of a university》)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由教育思想。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自由教育因为忽视专业教育而逐渐受到社会的抛弃,并逐渐为工业社会中的专业教育所取代。

2.1 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发展。

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

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经历了从次要到主要、从理念到实在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艾略特、劳威尔时期——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

第二,赫钦斯时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各执牛耳的过渡期;

第三,科南特时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平分秋色;

第四,博克时期——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

2.2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

清华大学在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以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经管学院实行按大类培养之后,从2003年开始,理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学院等均纳入大类培养轨道。学生在低年级完成统一大类平台学习后,在高年级再进行专业分流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实行了通识教育改革。

3.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历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这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所以,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做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提出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岗位、技能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相应专业的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大多为培养岗位基本技能的课程,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性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

4.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途径

高职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应该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高职各大学所接受,在构建与通识教育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实施。

4.1 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推行通识教育。

根据我国高职的现状,针对我国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思维方式设置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不分系,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

所以高职大学在一年级人文培养的课程是可以不分系和专业上课的,从二年级开始专攻专业课程。基本上这种成材教育认为是基本功,训练做人的基本条件,然后才是专业,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应该允许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喜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就允许该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一块上课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改革现行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考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课程成绩可以考试与考查、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考勤与作业、讨论与论文等形式取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课外学分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2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只是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3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