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初一论文

数学初一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学初一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厌学,假厌学

 

学习厌倦即厌学,厌学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行为。厌学的学生总是不自觉地对学习感到厌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还对老师和家长有厌烦情绪,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消沉、不安,甚至有的学生经常逃学,厌烦学校等等。如果要求厌学的学生学习,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紧张、急躁,甚至引起语言行为上的对抗和无所谓的态度。

这些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但是,无论是从理论或者实践上来讲,青少年都应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在我十一年的教学中,发现对体育课有真正厌学情绪的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这些孩子是因为各科的学习基础太差,自知根本没有考上大学的可能,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蔓延到各个学科当中,其中当然包括体育。然而,绝大部分为对体育学习感到乏味体育论文,对体育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可以被列入到“假厌学”中,何以见得?请看以下镜头:

镜头一:教师布置跑步练习,部分学生以伤、病为由申请见习。练习完毕,进入球类练习,这部分学生却个个生龙活虎……

镜头二:篮球教学课上做练习,大部分女生往后躲,不愿参与。自由活动时,见到邻班女生踩着健身车,呼拉一声,全都围着老师:“我要玩那个。”……

可见,这些学生内心并不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体育课上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感到枯燥厌倦。体育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体育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教学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认识不单单是使学生喜欢体育课的问题,而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影响我们推进体育教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因此这部分“假厌学”学生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地去加以分析与解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一、研究教材教法,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认真挑选多数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教学摘要求不符合。如图所示:

 

项目

重复年级

跨年级个数

30/50/100米

小一~高三

12个年级

800/1000米

初一~高三

6个年级

蹲距式跳远

小三~六、初二~三、

高二~三

8个年级

跨越式跳高

小三~六、初二~三、

高一~二

8个年级

抛实心球

小二~六、初一、高一~三

9个年级

推铅球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2篇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因素,充分挖掘数学教科书中的文化功能,尽可能地让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氛,能在数学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鹊桥”,让数学与学生走得更亲近,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在具体操作时,笔者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具体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一、初二阶段,通过课堂教学,生动地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第二阶段是初三年级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数学的文化价值,每周要求各小组至少搜集一份有关数学文化的文章或形成一份调查报告,第一学期期末要求各小组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增强实验的操作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四转变,四增强”,即由三个一(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转变为三个动(动手、动口又动脑)。

在初一、初二年级阶段,一方面充分挖掘数学教科书中的文化功能,尽可能地让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氛,赋生活、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于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如讲到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就会联想到班级的荣誉需要每个学生来共同维护;几何中“平面”概念很抽象,学生对理解“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伸的”这一平面的基本属性时往往表示困难,我们在上课时做了如下描述:“如果手中这块平板表示一个平面,那么它就可以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开去,穿墙过壁,劈山过海,破云透天,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二。”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或通过涉猎杂志,分类、整理成十分钟的小教案,在每周一的数学课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述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地展示数学的文学价值。

如初一年级共向学生讲述了下列内容:(1)《不成规矩,何成方圆》——实际上“规”“矩”是数学的作图工具;(2)《祖冲之与圆周率》——中国的古算术;(3)《杨辉三角》——感性与理性哪个更重要;(4)《毕达哥拉斯学派简介》——万物皆数;(5)《断臂维纳斯》——数学与艺术;(6)《数与诗的交融》——苏步青著作;(7)《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数学的意识“从反面思考”;(8)《孙子的“神奇妙算”》——军事上的数学思想;(9)《0.618的由来》——黄金分割律;(10)《无理数诞生历险记》——数学的理性冲击文化的进步;(11)《怎样计算叶面积》——你身旁的数学计算;(12)《怎样开木料做成横梁》——古建筑中的数学文化;(13)《小通渠的最佳设计》——学会实践;(14)《你买体育彩票吗?》——获奖的概率;(15)《小桥流水》——学会设计;(16)《算盘上的计算器》——中国明代以后数学落后原因的简析;(17)《晚去几分钟去吃饭》——统筹学在呼唤;(18)《从“李约瑟难题”到“陈省身猜想”》——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数学。

二、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教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仅偏重推理或演算转变为探索、猜想、发现到自己得出结论,主要尝试落实在初三年级阶段。

通过两年来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展示,学生已感受到数学的文化气息,所以到了学生自主体验数学文化价值的时候,让所教班的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要求每周一由组长负责,搜集一份有关数学文化价值的文章或自行研究一份小成果与其他五个小组相互交流。到期末,评出较好的摘记文章和较有价值的小成果(或小论文)。如上一届初三学生我们就研究和整理出了这样的小成果(或小论文):

1.按“黄金分割”养生

“黄金律”就是0.618法,它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0.618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医学等领域都有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618在养生、动与静、饮食业、环境、婚配等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2.数学与诗歌的交融

(1)百羊问题: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2)李白打酒:李白上街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3)百馍百僧: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4)哑子买肉: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

(5)及时梨果: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6)隔壁分银: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7)宝塔装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3.顺口溜

(1)能不过河测河宽,能不上山测山高,不近敌阵而量敌我距——相似三角形。

(2)直乘斜除,对正邻余——解直角三角形。

(3)大大大、小小小;大小小大夹中间,大大小小没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遇等积化等比,开动脑筋找相似,不相似不要紧,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化等积,引用切割和射影,平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

(5)园中辅助线。勤思就易见;弦和弦心距,亲密紧相连;见直径想直角,顶点就在圆上边;证切线有切点,切点圆心连;证切线无切点,过心作垂线;圆内相交弦,圆外切割线;比例等积试,寻找边和边。

(6)一提、二套、三分、四查——因式分解。

(7)计算和与差。相切两圆明了了;大差小和双手握;大于和,各管各;小于差,中间落。——两圆的位置关系。

4.黑白分明

当代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悼念鲁迅的诗,通篇都使用对比的手法: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啊,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躬下身子给人做牛做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边地下的野草等待着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活着为别人更好的活。

……

如果抽象一点,用“黑”来表示坏人或一切假丑陋的东西,用“白”来表示好人或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上面这首诗就成为一个黑白分明的链条;

黑,白;黑,白;……

黑白对比十分鲜明,给人以明确的印象,黑的不能变成白的,白的也不能变成黑的。

在数学中也常常利用“黑白分明”的办法来探求解题的思路。因为数学中有许多相互对立的状态,如数的正负,形的方圆等等,如果给两种对立的状态染上黑白两种不同的颜色,就会给人们以直观的形象,有利于思考。

三、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性

这样,就由纯数学转变为联系实际的数学。

我国老一辈的数学家中,有不少善于创作对联的高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有一次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同行的代表中有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气象学家赵九章,华罗庚巧妙地利用两位科学家的名字撰写了一副对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上联用战国史事,“三家分晋”后形成韩、赵、魏三个强国,史称“三强”。下联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详细地论述著名的勾股定理。对联典雅风趣,一时传为佳话。其实,数学家喜欢对联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数学中有一种和“对对子”相类似的技巧——配对。如果说,对联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对对子是古人学习写作的基本功;那么,配对则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配对法是数学论证或计算的基本功。

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这样,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由感觉枯燥乏味转变为乐在其中。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这个好心的侍者开始动手为这对老人解决房间问题:他叫醒旅馆里已经睡下的房客请他们换一换地方:1号房的客人换到2号房间,2号房的客人换到3号房间……依此类推,直至每一位房客都从自己的房间搬到下一个房间。这时奇迹出现了:1号房间竟然空了出来。侍者高兴地将这个对老年夫妇安排了进去。没有增加房间,没有减少客人,两位老人来到时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客人——但是仅仅通过让每一位客人挪到下一个房间,结果第一个房间就空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位老人进的是数学上著名的希尔伯特旅馆——它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无数房间的旅馆。这个故事是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所讲述,他借此解除了数学上的“无穷大”的概念。

在教学中,由于笔者注意引入文化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得到了加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协调和作用中,才能真正构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在我们课堂上,或许会是文学的享受,或许是哲学的思辨,或许是人生的教诲,或许还有音乐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在数学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的得到了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时,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浅谈,实验,初中,数学,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并使其全面认识数学两个侧面的重要途径。数学实验能够使学生顺利进行数学化并实现再创造,数学实验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手段设计出“再创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似乎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进行发现并做出猜想;也可以做实验,并进行测量、分类;或是设计算法,通过运算检验;或是提出假说,借助逻辑推理加以证明,或提出反例予以否定,等等。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有以下优势。

1、让自然实验器材进入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初一“等式性质”的导出,教材安排了天平的实验,这样的内容,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切不可贪图简单,只用投影片讲解,而放弃把天平带入课堂。因为初一学生对天平还感觉新奇,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较生动、具体地体验等式性质的“来历”。然后把它抽象成为数学知识,并不感觉陌生,还似乎是遇见了经过另一番包装后的老朋友一样,亲切依然。

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教学。教师也可带上天平,先让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上台操作实验一、二,提问怎样用天平来估计一颗螺母的质量?

把螺母放在天平的左侧托盘内,移动游码至刻度2g,发现天平向左侧倾斜,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

提问得:X>2(教师板书)这样又让学生体验到了不等式的来历。实验2:再次移动游码至刻度3g,发现天平向右侧倾斜,又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同理得:X(教师板书)教师请实验同学回到座位后可以总结“原来这颗螺母的质量为大于2g而小于3g,也即把这两个不等式合在一起作为限制条件。我们用大括号连接起来,记作这样的式子就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这样的新课导入,既使学生得到了实验的参与,绝大部分同学引发了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又使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概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充分照顾学习困难的同学积极参与,积极投入。当然要真正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老师还应及时编拟几个练习题,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强化概念内涵,理解概念中的具体要求,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制作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内在的规律性

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做前的准备工作上,仔细地学习,仔细地观察,仔细地琢磨,甚至测量和计算,使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例如,初一新生一开始要学习“数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接下去老师提问:(1)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2)刻度是否均匀?(3)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4)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5)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6)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我们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不光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3、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相似的图形》,先通过观察图1三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关系形状相同,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这三组图形放大或缩小,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化,使它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让学生亲手去验证。最终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并真正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1)(2)(3)

图1

新教材图形与变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努力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和思想。《平移与旋转》这章就强调学生经历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图案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等实验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拓宽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从而更真切地理解概念。

4、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从而理解更深刻。

如《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通过实验:同学们,你们能否利用你手中的矩形白纸裁出一个正方形?并请你把刚才所做的实验图形表示出来(如图2),然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矩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演示说明,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得出正方形的一种识别方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图2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小组讨论探究得到数学原理。并同样通过实验得出正方形的另一种识别方法,并为最终得出并理解正方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5、精心设计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仅仅是灌装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剪辑一些发现者的经历,让学生重复再现,其结果是学生好像自己发现结论那样兴奋。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先请同学准备三根细竹条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可在投影仪上同步指导性操作。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测量三边并记录,再剪去一小段,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测量记录,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根据实验和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路: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部分同学会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了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数学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课本说明指出:初一几何从实验几何开始,培养学习兴趣、放低起点增加台阶,会使用刻度尺、量角器和圆规等进行画图,测量并计算和猜测,引导学生自然地接受几何知识,逐步引导几何论证方法,有计划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这样的要求,给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能动性给出了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分线、中线和垂线”时,可先请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来,并设法用一支笔的笔尖把这个三角形支撑起来,使它处于平衡状态,绝大部分同学是无法实现的,然后教师示范并一次成功,同学们必定惊讶不已,急与了解究竟,然后导出新课。在讲完中线后,也请同学一次成功把它支撑起来,若不成功则寻找原因,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适当改变教材编排次序,先讲三角形中线,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与物理上的重心相联系,借助实验操作增强对知识的感受。在学生兴奋的条件下再导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垂线,类比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和三条垂线也交于一点,这样可理性地指导学生作图的正确性。

7、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 两极分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98-02

笔者在初中部进行教学十余年,发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普遍,从初一到初三,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更加可怕的是,以前的“初二现象”,现在在初一阶段已经凸显出来,甚至到了小学的第二学段,差距就开始慢慢拉开了。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学习,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十分令人担忧。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才能改变或减轻这种现象?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形成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对策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成因

1.1 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造成初一学生数学分化的内因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对数学成绩的影响,2010年9月,我教初一年级,跟踪调查了122名学生。在12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7%,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3%,这个比例让大家大吃一惊,这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数学成绩也比较理想,而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学生,数学成绩都不同程度的差强人意,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兴趣有高度的相关性。

除了学习兴趣以外,学生的意志品质也与其学习成绩直接相关,决定了他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它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所学科目的增加,教师辅导密度相对减少,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也增强了,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讲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加之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许多初一学生意志薄弱,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一步挫伤学习数学的热情,如果这时没有的老师的及时指导和鼓励,两极分化就在所难免。

1.2 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跟不上,造成认知上的脱节,加剧了分化

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由于所学科目不多,难度不大,知识量相对较少,学生在大量的训练中较好的积累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经验,因而不容易表现出太大的差异。进入中学之后,由于知识面不断加宽,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花在数学学习上精力和时间必然会分散,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较难迅速形成经验和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跟不上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学习活动不适应等。此外,现在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片面追求形式,常常出现“优秀生唱主调,后进生凑热闹”的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水平还不错,实际上仅流于形式,缺乏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1.3 旧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导致学习困难,从而形成分化

初一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敏感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期,因而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况且初一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学生一上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飞跃:一是“用字母表示数”,二是引进了“负数”。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暂时的进度跟不上,一时的学习“吃力”,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指导和加强,部分学生就会丧失信心,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这是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和衔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和兴趣逐渐下降,成为学困生。

2 减轻初一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一些对策

2.1 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1)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征服你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较难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这是一种教学艺术,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应该成为教师在职业成长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先喜欢上你这个人,然后爱屋及乌,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2)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讲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3)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数学课外读物,如《名人、趣题、妙解》《数学趣闻集锦》《数学游戏与欣赏》等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4)让数学作业多样化,减少以前传统的机械重复练习的作业,增加一些如写数学日记,写数学小论文或者每章测评后写一个总结等等,通过实践发现都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2005年元旦,学校放假三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其中一名组长),走到大街上去做一项“你是怎样处理废电池”的调查,要求每组访问50名群众,调查后写一份调查报告(包括数据分析、结论与感受体会)交上来,结果他们这次的作业做得非常好,有很多学生利用电脑把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出的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非常地美观整洁,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言。通过这次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经历了一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内容。一是要学生养成勤思考、会思考的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数学后进生学习意志力并不差,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学习没有成效,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究其原因是由于一部分学生缺乏思考精神,一昧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去咀嚼它去消化它,在小学里学习方法只是简单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造成“读死书、死读书”,最后导致读不好书,害怕读书。二是要学生养成做事(包括做题)的严谨性。解题重视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用尺子来画坐标系习惯,结果画出来的坐标系歪歪斜斜,单位长度长短不一,画出来的图形非常糟糕,一定要改变学生这种对待数学不严谨不规范的态度,于是我在课堂上示范强调,作业明确要求,作业有不按要求画坐标系画图的,下午放学前我便在教室里要求其订正,要经过我的检查才可放学。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作业情况得到了大的好转,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对待数学严谨、规范的态度和习惯。要求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还要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联系,避免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初一年级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坚持严格的常规训练,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也是防止和转变后进生的必要措施。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

一是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还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不时地感到学习的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对后进生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渗透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经常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用之。如在七年级(上)引入“负数”概念时,通过新旧教材比较,我发现两者存在着差异:在新教材中它是这样定义的:像-3、 -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这样定义“负数”是欠妥当的。如果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可以表示一个数,换句话说已经学过数(不一定是在学校学的),那么不就是负数了吗?相反,倒是旧教材的定义较为恰当,它是这样定义的:像-5,-1.5,,-155等在正数的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可见,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负号,②负号后面是正数,才是负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是采用用两者分别对两个班来教学的,测试发现,用旧教材定义教学的那个班的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比较清晰透彻。二是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1)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语言评价与非语言评价的强大功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平时不善言谈,我常常用“你能行!教师相信你!你太棒了!”等激励性的话来鼓励他,一句句简单激励性的话,像一股春风滋润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了在数学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其一长。”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成功的滋味;(2)改变过去“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系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全面评价学生,勉励共同发展;(3)让家长参与,共同配合,正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2.4 建立民主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一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喜欢哪一科的老师往往就会喜欢该学科,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因此,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更要热情辅导,甚至可以适度“偏爱”后进生,平时多关心,多沟通,鼓励他们,信任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在课下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暴露他们思维,同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暴露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沟通,当发生思维碰撞或矛盾时一起查找原因;在课下跟他们聊学习聊生活,利用机会利用典型例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当中,哪个班的学生比较喜欢我,哪个班的数学平均分总会高出5~10分。因此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在做好一个数学老师之前,首先要做好一个学生喜欢的人。

2.5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积级开展学习活动

要防止和转变数学后进生,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学生间的学习互助,在相互切磋中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启迪心智,对其能力的良好发展起重要作用。2001年班上有一个学生,小学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我曾单独找他在办公室了解情况,问他1.6元是多少角,他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答出来。可见这个学生需要补的基础太多了,而且通过了解,这个学生讨厌数学,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工作上比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辅导这个学生。于是我便向班上的学习委员讲明情况,把辅导这个学生的任务交给他,并制定辅导计划,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由班上倒数第一名进步到倒数第十名,并且再经过两年的努力,他考上了普通高中进一步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不再讨厌数学,数学学习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教师坚持科学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弄清情况,找准问题,明确原因,对症下药,积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减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较大面积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生;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1-01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多读――从课

堂到阅览室,从课本到报刊、从文学到科技,多多益善,尤其是课堂上要增大容量。那种老师一讲到底,把“教参”滴水不漏地传给学生,而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大包大揽式教学方法必须摒弃。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的:“一个劣等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揭示阅读规律,教给阅读方法;教师注意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静心读书、发言议论、思考提问、背诵摘录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能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学习得法,变“学会”为“会学”。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提供自由思索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去看、去想、去发现。

二、激发兴趣,培养多读习惯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能力,非多读不可。但就目前学生阅读

现状看,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阶段课程多,作业量大,根本没有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事实上,这些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课外阅读当成负担,而没有充分利用“三闲时间”(即“闲话”、“闲事”、“闲思”的时间)进行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积极的消遣。为此,在初一阶段,我就着重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多读习惯。在初一第一学期一开始,我就在班上开展了“五分钟读书竞赛”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自己选读一小段书籍或刊物上的文章,并作摘记(摘录警句、解释几个词语、归纳大意、写读后感、写简评等皆可)。利用每节课前短短的五分钟,由一位学生向大家朗读所选的文章和所做的摘记,老师及班委评分,并及时进行评比,予以鼓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组织3-5次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如在各卫视播放《三国演义》期间,学生热衷观看,但对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存在模糊的认识,为促使学生去细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于是我开设“回肠荡气话三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畅所欲言。这样一举三得,既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了阅读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热情,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阅读为主动地去找去读,从而大大增加了阅读量,逐步养成了多读的好习惯。

三、立足课内,带动课外,指导读法

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但决定于阅读的内容,而且决定于阅读

的方法,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指导而贪多图快,以致读书不求甚解,或由于不能掌握工具和不良的阅读习惯,以致费力多而收获少。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立足于课内,以课文为例,来带动课外阅读。《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各年级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有明确规定:初中第一学年,要求学生能阅读记叙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记叙的特点。懂得朗读、默读的方法。第二学年能阅读说明文,理解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指出议论的观点、材料和一些常见的论述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懂得精读、略读的方法。第三学年阅读不同样式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能理解思想内容和主要写作方法,懂得速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每一学年的阅读训练目标,结合教材,向学生讲清楚每种读书法的特点和要求。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检查阅读效果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与课文配套的延

伸阅读;二是典范的文学读物,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三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面,我在班中举行“读书报告会”。把任教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定期向大家介绍新到书刊、时事新闻,或畅谈读书体会,刺激阅读热情,扩大读书范围。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我总要在正课结束后留几分钟简介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并结合教材有关的内容读上一节。为了防止少数学生捧读不健康的书籍而误入歧途,我就每学期给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的书目。在初一阶段,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列出如下书目:《西游记》、《水浒传》、《红岩》、《冰心传》、《鲁滨逊飘流记》、《哥德巴赫猜想》、《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汤姆大伯的小屋》、《花季・雨季》等。另有期刊《读者》、《少年月刊》、《中学生阅读》、《课堂内外》、《新华文摘》、《作文通讯》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至少读三至五本优秀作品和二至三份优秀期刊。为了防止出现课外阅读形同虚设的局面,每学期开学时,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前面几页专门专录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目。记录的内容包括:次序、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社或杂志名、页数、阅读日期等。这样,教师在检查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兴趣和动态,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在每学年的期中、期末要求学生写课外阅读总结报告,作为课外阅读的考查成绩。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6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

采用随机、方便的抽样原则,在贵阳市一所非重点中学选取800名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为被试。回收问卷780份,回收率97.5%。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替代法处理。总体上看,参与者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俞国良等人编写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作为测查学业情绪的工具。该问卷共包括72个项目,四个分问卷。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包括16个项目;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包括14个项目;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包括17个项目;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包括25个项目[6][7]。

二、结果分析

1.学业情绪人口统计学差异

因为俞国良等人编制的学业情绪量表包括两个积极学业情绪和两个消极学业情绪维度,为了考察初中学生学业情绪的总体状况,研究者将两个消极维度学业情绪维度得分相加,然后再减去两个积极维度情绪量表的得分,这样所得分数越高则表明该学生的学业情绪越消极。下面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考察他们在总学业情绪得分的主效应和均值情况。详细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学业情绪得分人口统计学变量方差分析表

注: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表示p

表2 各个条件下学业情绪得分均值表

从上面的方差分析表和均值表可以看出,对于学业情绪得分,被调查者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774)=101.29,p

2.学业情绪与各科成绩之间的相关

我们将学生的各科成绩以各年级为参照群体转换成Z分数,随后统计总学习成绩、各科学习成绩与学业情绪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学生成绩与消极学业情绪维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积极学业情绪维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学业情绪各维度与各科学习成绩之间的

相关系数表

注:*p

3.学业情绪对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业情绪各维度对英语成绩的回归显著,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5%,以消极低唤醒最具预测力,消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积极高唤醒对英语成绩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学业情绪各维度对语文成绩的回归显著,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7%,以消极低唤醒最具预测力,消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积极高唤醒对英语成绩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学业情绪中三个维度对数学成绩的回归显著,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6%,以积极高唤醒最具预测力,消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和积极高唤醒对数学成绩的回归系数均显著,消极低唤醒对数学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不显著。学业情绪三个维度对总成绩的回归显著,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6%,以积极高唤醒最具预测力,消极低唤醒、积极低唤醒和积极高唤醒对总成绩的回归系数均显著,消极高唤醒对总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不显著。详细情况见表4。

表4 学业情绪各维度对各科学习成绩的

标准回归系数

三、讨论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烦躁不安和抑郁的情绪;学习不良的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抑郁方面的问题[9][10][11]。也有人发现,女孩的恐惧水平和恐惧数量都比男生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越来越小[12]。俞国良等人也发现,中学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8]。然而本次调查却得到与先前研究不一致的结果。我们发现:中学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低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低于男生;整体上来说,女生的学业情绪状况优于男生;不同年级初中学生也不尽相同,初二学生的学业情绪普遍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我们认为,这种结果反映了非重点中学学业情绪的特点。学业情绪的年级差异与学生所面临的矛盾有关,初一的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面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以及他们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其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初三的学生同样也因为升学压力和青春期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学业情绪易受到影响。

性别和年级在学业情绪得分上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女生的学业情绪较之于男生随着年级增长更为稳定。总的来说,造成当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青春期开始和持续时间显著不同于女生,在这个年代的初中时期,男生的身体心理发育正处于“疾风骤雨”时期,而女生的身体发育基本上已经出现较之男孩的稳定时期。同时,女生的心理发展也早于男生,导致他们对社会环境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加上社会对不同性别施加不同的期望,女生和男生将在成年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责任。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不良的青少年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而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已是不争的事实[7]。从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学业情绪各维度对各科成绩的回归显著,联合解释变异量都在26%以上;均以消极低唤醒最具预测力,积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习成绩有正向预测,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有反向的预测。这些结果表明,学业情绪对非重点初中生各主课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

四、结论

1.对于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年级和性别的差异,女生的学业情绪受年级变量的影响,男生则不受年级变量影响。

2.积极的学业情绪对各科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各科学习成绩有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Pekrun R,Thomas G,Wolfram T,et al.Academic emotion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2).

[2] 陆莲.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Feldman LB,Russell J A.The structure of current affect:controversies and emerging consensu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9(8).

[4] Russell J A.A circumflex model of a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6).

[5] Brian C. Patrick,Ellen A,et al. What motivates children’s,behavior and emotion Joint effect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autonomy in the academic domai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

[6]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育研究,2005(10).

[7] 俞国良,董妍.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6(4).

[8] 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心理学报,2007(5).

[9] Hankin B L,Abramson L Y.Development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Description and possible explanations.Annals of Medicine,1999.

[10] Hui-Jen Yang.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burnou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ultiple enrollment programs in Taiwan’s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4.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7篇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通过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和提出问题。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问”,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最后,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解决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学会标新立异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比如引进平方根概念,可提问:“你能画一个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学生答:“只要作一个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又问:“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答:“只要求出一个平方得900的数。”教师再问:“平方后得900的数只有30吗?”学生答:“还有-30。”这样平方根的概念就出来了。再如数学定义、概念的掌握,“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这种问题仅采用了课件、试题、论文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这样提问,不仅要对概念判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这就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

著名数学家波莉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提法和安排尤为重要)来激发读者,唤起他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成长 记录袋 评价

一、科学地构建初中数学成长记录袋

初二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是按照美国南卡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以档案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与我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成长档案袋分为:展示型、文件型、研究型。

1.建构展示型成长记录袋。譬如:学生将自己平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最佳解答;对数学问题最佳评价或写的数学家传记;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最佳解决过程;学生探究过的数学理念的一张照片,图解或概念图,最优秀的作业、测试题、数学作品、手抄报、数学小论文、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等收集,然后在家长会上展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参加展示,但是,过去一年多做的过于简单,只是在每班自己展示,展示的次数也不够,学生也没有自我反省及说明。因此,本学期我们准备于中段考前后及期末作两次全年级性质的展示会,让每一位同学收集自己选出的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且要求学生对作品有自我反省与选择标准的说明,然后请家长和学校领导及其他科任老师参观。目的给家长和其他人参加的展览会提供学生作品的范本,从而通过展示成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增加自信与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全员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记录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

2.文件型成长记录袋。根据一些学生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秩事、成绩测验等得出的学生进步的系统性、持续性记录。目的以学生的作品、量化和质化评价的方式,提供一种系统的记录。过去一年多,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课前预习笔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提出问题的努力。每节课或每一阶段单元给一定的时间学生交流他们预习碰到的问题。在一单元结束 ,要求学生重新温习,再写出一份小结。教师要监控课堂,跟踪测试,要求学生对课堂记录、每次测试有一个反思小结,这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估过程。

3.研究型成长记录袋的建立。记录学生研究型学习情况:一是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程研究方案、调查方案、实验方案等资料,二是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周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三是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表及各种形式的报告成文等;四是指导教师指导记录;五是评价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成果评审,成果答辩等资料。目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励成员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初一以及初二上学期我们布置学生所收集的作品中,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办数学园地,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出板报。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设计,查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出我们教师想象不到版面和内容。他们还拍成照片报存下来,每个人自己的资料也自我保存,并进行评比。但是,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寻找与运用学过的数学等方面收集的资料不够多,跟踪不到位,做的不够好。因此,本学期一开学就给学生这样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寻找与运用学过的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分式的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相似图形等)。并提出要求:(1)独立地计划和创建;(2)内容及数量自己定,但必须能代表自己在上述学习内容上掌握与应用的水平;(3)对作品要说明理由(产生过程的说明,优点及存在问题,可能作进一步的改进的建议;(4)可以与家长及同伴对作品内容提出反馈及改进建议。

二、提高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的认识

新课标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有相当大的变化,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教学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作为考查学生的标准。

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我们认为评价要:

1.重视发展,淡化选拔,实现评价功能转化。由单一考试成绩评价,扩展到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学生自评、群体互评、家长督评等。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总之,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在思想上强化“四个树立”和“三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