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夸人的词语

夸人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夸人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1篇

选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第一课时。本课时设计,围绕识“字”于“文”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字理”“识汉字”“促阅读”“知文意”。并通过写字指导,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有效落实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4个字、1个词。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2.学习并积累词语,如“赔着笑脸”“眼珠一转”等。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识写生字。

教学难点:

多种渠道积累词语,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发期待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两位主人公。瞧,他来了!一位是(贴图:狐狸)谁来说说狐狸的样子?狐狸是一种小动物,所以“狐狸”两个字左边都是反犬旁,“狸”单独读第二声,在这个词里读轻声。(板书:“狐狸”,部首用红色笔书写)

2.我们再热情地请出另一位主人公(贴图:乌鸦),乌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乌鸦,书空“乌”字)

3.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由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组合而成的。(齐读课题)

4.小朋友,结合画面,猜一猜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评析】学贵有疑。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过渡: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答案就在文中,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68页。

(一)读书小提示

1.标自然段序号,在生词下面画横线。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注意课文中带“一”字的词语。

(二)检查读书情况,把握教学起点

出示带“一”字的词语,指导读准“一”的变调。

一棵树 一开口 看了一眼 一溜烟

一片肉 眼珠一转

“一”在第一行词语中,都读第四声;在第二行中,读第二声。“一”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会有变化哟!(提醒学生标上不同声调)

【评析】此处教学,只抓住带有“一”字的词语进行辨读、强化,突出重点。

(三)整体感知: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填空:狐狸看见乌鸦 ,就想 ,结果 。

【评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低年级教学就要渗透,而不要等到高年级再培养。教师通过铺设语言的引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顺学而导,让学生自然地攀上了“概括内容”的桥身。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这个故事是怎样开始的?谁愿意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相机出示:一棵大树

(1)“棵”字由哪两部分组成?

(2)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一颗星星的颗(果和页),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字形和意思的不同。

依次出示:一棵小草、一棵大树(词语和画面)

一颗星星、几颗珠子(词语和画面)

过渡:狐狸来到一棵大树下,他看见谁了?(乌鸦)乌鸦运气真好!嘴里叼着一片肉。

2.相机出示:叼着一片肉

(1)这两个生字被老师请到田字格当中了。(出示:叼肉)

(2)指导识写“叼”“肉”“脸”。

叼:乌鸦“叼着肉”就是把肉怎么样?

看图讲解:看,食物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外面,这就叫做“叼”。因为“叼”和嘴巴有关系,所以左边是什么旁?右边最后一笔是“提”。(让学生书空练习)

肉:你喜欢吃肉吗?(鸡肉、牛肉、猪肉……)古时候的肉是这样写的。(出示:■)

仔细看看和肉像吗?经过人们的加工改造,最后“肉”字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出示“肉”),和古文字比一比,哪儿像?(出示:■肉)

原来“肉”字是我们的祖先照着肉的样子画下来的象形字哟。

脸: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里藏有“肉”的字。(出示:脸)

能找到哪部分表示“肉”吗?脸是人身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个字中,“月”字旁和肉有关系,是“肉月旁”。想一想,我们身体还有哪些部位的用字也是“肉月旁”?(肚、腿、脚……)

过渡: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的肉,馋得直流口水。

3.相机出示:馋得直流口水

(1)口水流到哪里呢?在这个字上能找到吗?(把下面的两点描红了)

(2)肉红通通的,确实叫人眼馋啊!此时,狐狸会想些什么呢?猜猜看!

【评析】此环节教学,老师巧妙设境,依本溯源,将识字寓于故事、情境、意义之中,让每一个汉字都稳稳地扎根在民族智慧的土壤之中,彰显了汉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至四自然段

过渡: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他为了吃到那片肉,会想些什么办法呢?

要求:请小朋友从二至四自然段中找到狐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并用“——”画出来。

1.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3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词卡:眼珠一转

提醒:“转”是多音字,这儿读第四声,识写“转”。书空练习,注意右边的第三画是“竖折折”。

(2)谁来表演一下狐狸“眼珠一转”的样子?哟,真是一只( )的狐狸!

(3)指导读出讨好语气的对话: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词卡:赔着笑脸

①(认识“贝”字旁):“贝”字旁和钱、财有关系。

②扩词练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要——赔钱;对别人犯了错,要——赔礼;你还知道赔什么?

③表演:赔着笑脸。

④理解:这种笑不是真笑而是皮笑肉不笑,假惺惺地笑。

(2)思考:什么情况下才要“赔”呢?狐狸为什么要向乌鸦赔着笑脸?

(3)教师范读: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4)学生朗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问候之后,狐狸是怎么进一步夸他的?(夸羽毛漂亮),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出示图片比较:麻雀乌鸦)

(2)既然不好看,狐狸为什么还要夸他呢?

(3)是啊,一定要乌鸦开口!谁能读得让乌鸦动心。

(三)学习五至六自然段

1.如果你是乌鸦,狐狸这样夸赞你,你会怎么样呢?

2.那乌鸦这次的反应如何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3.出示词卡:一溜烟

刚才我们见过这个词。“溜”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一声,“溜冰”的“溜”。

4.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狐狸跑得怎么样?

【评析】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识字、学词、积累感悟、朗读融为一体,水融,体现了语言文字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也增强了课堂的容量与张力。

四、对照板书,梳理脉络

请小朋友们看黑板,我们一起讲讲故事的大概内容。

“狐狸在____看见____叼____,馋____,他____一转____赔着____摇摇尾巴,乌鸦____得意____,狐狸____”。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形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反馈性的梳理概括,使得学生对故事有了直观感知,再次体现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复现词语。

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个游戏,读词语,在心里默默地读,不出声音。如果你会读了,就朝老师点头微笑;如果不会读,可以到生字表中看一看。

2.开火车读词。

直流口水 眼珠一转 没有回答 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唱了起来

3.指导写字:刚(左宽右窄)

(1)做写字操。(2)学生写字,强化正确的姿势。(3)反馈,欣赏评价。

【评析】识字写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头戏。此环节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在指导书写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帖、描红、临帖,习得写法,并付诸实践,促进了书写任务的扎实落实。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2篇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课例,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板书。

1. 概括点拨式

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提炼关键词语作为板书内容主体外,有时也可以加上一些教师编拟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必须是十分必要,能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以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夸家乡》一课的板书设计:

夸家乡

宿松县――我美丽的家乡

山水美物产美

建设美人心美

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第一步:教师进入课堂,以客人的身份,正话反说,觉得宿松这地方给人印象,只是三个字:真糟糕。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向老师介绍,宿松山水美:有著名的长江绝岛小孤山,有南国小长城“白崖寨”,有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有古典名胜“太白书台”……教师表示疑问,导出主题:宿松县真的有这么美丽吗?那你们就来夸一夸吧!引入课题并板书:

夸家乡

宿松县――我美丽的家乡

第二步:当学生以“导游”身份向“小客人”夸家乡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收集的材料中,选出长江绝岛小孤山的绘画作品(课前已布置并提示可以画一画宿松县的风景名胜),贴在黑板上,并出示宿松县风景名胜挂历。

第三步:学生在小组内向“客人”作介绍后,由客人推荐优秀导游,参加班级擂台赛,提到以下几个方面时,教师就适时板书。

山水美物产美

建设美人心美

第四步:教师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建家乡的思想教育时,给学生提出建议、树立目标:确立建设好家乡的宏伟目标。

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2.画龙点睛式:

板书应该着眼于课文的关键字词。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二册课文《荷叶圆圆》。从课题《荷叶圆圆》入手,抓住荷叶圆、绿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文时,提出中心问题:有谁喜欢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以问题为主线,引出小水珠把荷叶当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停机坪,小青蛙把荷叶当歌台,小鱼儿把荷叶当凉伞。这样的板书线条流畅,字迹美观,利于学生复述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板书。

荷叶圆圆

3.线条连接式:

即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各种线条的连接,以确切而又简洁的方式表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于线条可以表示连接、跳跃、总括、强调等各种含义,不仅可以节省语言表达,而且使人一目了然,在“紧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如六年级第十二册17课《草船借箭》一文的板书设计(如上)。这里借助弧线、曲线、箭头等各种线条,配以精炼的文字,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战况。这样的板书设计,将作战双方的地理位置、两军对垒的情势(曹北周南,隔江相对、兵力悬殊),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等关系表现得机理清晰、有条不紊,从而让学生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懂天文、识地理、知人善任、神机妙算。如果不借助这些线条的连接,就不可能使板书设计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就不可能包孕如此众多的信息量。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3篇

纵观历年来特殊孩子在人生的这个特殊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身体状态的剧变

1.1 生活上做孩子们的朋友。在老师的角色分类中,“朋友”也是教师应该扮演的一个角色。你只有做了孩子们的朋友,他们才对你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无话不说。就我们学校的现状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寄宿制,再加上家长和朋友因为交流上的障碍,不能和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显而易见。除了上课,课下更应该和孩子们多接触,多交心,让这个阶段青春期的躁动能够有一个疏导的渠道和倾诉的平台。

1.2 课堂上正确的“传道”,及时的“解惑”。曾有专家把初中教育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而初中教育的对象也正属于少年期的范畴。这个比喻从另一方面阐述了少年期教育的关键和重要。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把“保健”和“性教育”堂堂正正的引入课堂,让孩子们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从而使他们理性地看待这些变化,消除心理上的不安情绪。对某些孩子“不好意思”的疑虑,教师应当及时的“解惑”,避免不良后果的酿成。

2 内心世界的发现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也不再愿意被动地服从,模仿别人,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形象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的变化的转折时期,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关键的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要和这些对人生似懂非懂,又想渴求自主,又力求摆脱成年人束缚的孩子交往,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2.1 教育的艺术性。新时期的教育不再仅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越来越明显的凸显出来。正所谓: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形象的把教师的“教”提高到“艺术”的层次。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单靠说教,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言听计从,二是叛逆。所以,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融情于理、理中有度”,方能做到“审时度势,来者不拒。”

2.2 机智。有个词语叫“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已有全面的计划或主张。处于少年期的孩子,会有许多奇怪的问题等你来解答,会有一些比较出格的行为让你头疼不已,特别是我们的这些聋哑孩子,他们因为平时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再加上知识的贫乏,形成了不善于明辨是非,不考虑得失与后果的局面。作为他们的朋友和师长,我们必须对他们多进行正面的教育,避免负面事例的出现,以干扰他们正确的判断和识别。

3 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把自己当作意义上的“成年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们应抓住这个特征,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利用多种机会让孩子多接触高尚的人和事,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方能做到遇事从容自信。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你对聋哑孩子伸出的一个“大拇指”,远比伸出一个“小拇指”更能让他接受你,欣赏你,崇拜你。而这里的“夸”,一定要夸“优点”,指“缺点”。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显著提高,他们会逐渐分清身边的事和人。所以“夸”一定要夸的到位,“批评”也一定要批评的彻底,不能摸棱两可,含糊其词。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少年期培养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并且有责任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每一步都走的扎实。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4篇

2、培养幼儿从小诚实待人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让幼儿知道诚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活动准备:音乐《诚实的好孩子》、幼儿用书、ppt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小朋友,在刚才的音乐里面你听到了什么?

2、歌曲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那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欣赏故事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好听的小故事,要求你们都要认真倾听并思考,等下看谁能回答老师的问题。2、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幼儿自由表述、讲述)

师小结:诚实是美德,不诚实的人是不受到小朋友欢迎和喜欢,长大了还是不诚实的人是要受人歧视的,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影响自己的前途----因此从幼儿开始,我们要争取做个诚实的孩子,以后长大了更要做一个诚实的对社会乐于奉献的人。

三、礼仪三字经

讲诚信,人人夸,做不到,不乱应,

勇认错,不掩饰,不吹牛,不说谎。

四、活动延伸:播放配有录音的课件(手捧空盆的孩子)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5篇

秋天里的葡萄,水灵灵的特别甜。尤其是那些紫葡萄,一颗颗亮晶晶的,又大又圆,薄薄的皮里,包着蜜一样的汁,远远的望着,像成串的紫水晶球儿。所以,乡村里的人们,夸女孩的眼睛好看的时候,都说:像葡萄珠儿一样。

可是,不管是哪种名贵葡萄:无核白、马、黑葡萄、百家干、木纳格……不管它们卖多少钱,问世间有哪种葡萄能比过白鹅女的野葡萄。传说深山中有一种野葡萄,眼睛瞎的人只要吃了它就能重新看到光明,而白鹅女恰恰就有了这种不幸。可是,当白鹅女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到达有野葡萄的地方时,当她医好自己的时候,她想到的不是自己,也不是急于回去,她想到了别人。

她知道,当劳动者重新看到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时的喜悦;她知道,当眼前一片漆黑的儿童看到清山绿水的兴奋。她在回家路上,遇上了重重困难,可她用那坚强的意志挺住了!她的意志令人佩服!

是的,世界上有什么可以能比一颗爱心更贵重呢?给穷苦人一些钱,给小猫小狗一些温暖,轻轻扶起小弟弟小妹妹,这些事情不会浪费你多少东西,但是给予别人的却是价值连城的东西。这样想想,帮助一下别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正向名言说的: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将充满爱。可是现在呢,随便做点善事,都被弄的像"大牌明星"似的!

其实,白鹅女又何尝不想大家丰衣足食呢?可是,世界上真正充满爱心的人实在太少了。朋友们,让我们都捐出爱来吧,相信我们世界会变得更美好!爱心,一个多么容易说出口的词语,可为什么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呢?就连白鹅女的小鹅都能做到,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善良的心吗?有,我相信,我们一定有!!!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6篇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句话表明:在导入新课时精心创设情境,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荷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我先让学生猜了个谜语,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面迎风摆,只坐绿船不划桨。”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说出答案,于是,我又问了一句:“我们都看到过荷花,你眼中的荷花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一下?”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给大家介绍了自己对荷花的了解,“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写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同学们一听,都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花仙子的。于是我便在很自然的情境中把学生引进了今天的这节课。这种形象的教学情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更可贵的是,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搭设舞台,激活课堂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一)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去理解词语意思、课文内容,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有两方面好处:一是把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生活言行,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便于理解。二是这种情境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更易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如,学了《三袋麦子》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三个小动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明,学生也喜欢。

(二)在游戏中理解。

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如,表演、游乐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让学生分别演一演狡猾的狐狸和爱听好话、爱慕虚荣的乌鸦,学生兴致盎然,将狐狸和乌鸦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来了,课文也就自然感悟到了。学《古诗两首》时,我让学生分组通过吟古诗、背古诗、对诗句、考诗意等比赛的形式,学会古诗,理解诗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在画画中感悟。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如做一做、画一画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发展学生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技能以及身体技巧等。如,教学《小鹰学飞》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学生画出了在大树上面的小鹰,在大山上面的小鹰,在云端里的小鹰,学生画出来了,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而且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说说画画的兴趣非常浓厚。

三、创设情境,敢于发表

吕淑湘先生说过:“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 由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在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参与之乐。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7篇

在这个没有什么值得珍藏的时代里,少年纯真的生活和情感也许是最最值得回味和珍藏的。

——摘自《男生贾里》

最近拿出了毕业时与班长交换的《男生贾里全传》,至今上面仍留有他眉清目秀的正楷字,像是不经意间刻画出他的样子,叫我去想念,去细细研磨过去一起读书的日子。好像真的是一下子重返了人间,看到那些同我一道行走的风景,至今依然是堤岸几疏杨柳,四季变更中又吹来一袭袭春风。

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已经是中学生了,一切就从那年夏天我勇敢地将作文本上的“小学六年级”改作了“初中一年级”。而现在,时间是捧在手里的水,无论握紧还是松开,都会流走,我又要初二了。也许是该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呢?

或许我一直知道只会感叹时光流逝的人是不会与时俱进的,但可惜我自信地说自己能够自拔。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过,朋友们往往都砸来一句句“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自恋了呀”或者“有这么夸自己的嘛”。

有一次排练舞蹈跟班长闹了气儿,后来在网上跟他道歉,他夸我说“真不愧是庄静啊!”那时学识浅薄的我认为“庄静”是个词语,还真是傻愣愣的去百度百科里查找了一下那究竟是什么东西,未果。得了个竹篮打水。也许所谓的“庄静”就是“安静”啦“讨人喜欢”啦之类的近义词,我听了后心里还乐滋滋的。当然事情不会就这样就结束了,去年我生日那天,我按照他说的那样,“自己过生日最开心啊,干嘛去请别人”傻乎乎地在家里呆着。上上网,看看朋友们发来的短信祝福。但我知道我做了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看那本厚厚的书。没想到我一眼就看到了目录里面的《书友庄静》,嘴巴慢慢咧开,洁白的牙齿在流动的空气中显得更耀眼。

——“庄静,请接受一个男生真诚的祝福。”贾里局促不安地说,“祝你心想事成。”

——顷刻间,庄静眼里亮亮地闪烁着光芒,不由笑起来,说:“今天是什么日子?”当然,她并不知一个男生的内心起伏和幕后曲折故事。那将是一个永远封存的绝密!不过,贾里心里荡漾着由衷的自豪:眼前这几秒钟,那位不凡女生庄静眼里的会意、欣喜是因为他而发出的。

——依然是摘自那本书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欣慰,主要是因为原来他觉得那时在班里我学习比他好啊!但又为不久之前的“庄静”事而纠结做无力的忏悔。

以上只是那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有时候想要真正学会去摒弃那些愚蠢的比喻,直截了当进入生活所给予的真正内涵。当然我还是欣然地接受时间所带来的改变,尽管会想不通有些人的大脑为什么会是另一种脱离实际的离奇,但至少我也明白那给了他想象力的延伸无尽。

但到现在我仍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还是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喜欢看动漫。他们会说我幼稚,但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就像是多啦A梦最后的结局一样:大雄醒来发现所谓的机器猫是无稽之谈,只是因为自己住院了了八年,记忆一直停留在昨天。这样的故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也就是真实的社会,不一样是那么感人么。而我一直喜欢的是宫崎骏的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也是那样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苏菲到最后拯救了哈尔,于是一起幸福的生活着……也许是自己过于沉溺在这些所谓的爱恨情仇,故事有美好的,有残缺的,可仔细想想这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可还是会固执地去跟朋友们一起扯谈,评论哪些哪些人物的帅气——最终都会成为仰头大笑的回忆。

——后来的故事。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8篇

翻开报纸,经常可以看到“知识小品”“科学小品”“文学小品”等栏目。当代的小品,仅文学小品就分出很多的小支,如时事小品、历史小品、讽刺小品、科学小品等。除文学小品外,还有戏剧小品、电视小品等。

小品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人小品”等,它们很早就成为文学家族的一员。小品具有隽永而精辟的特点,其名称沿用至今,但所包含的意义又有所发展。

“小品”一词出自古老的佛教经典。佛经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之为“大品”,“节本”称之为“小品”。如公元四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两种,其中二十七卷本称之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之为《小品般若经》。

《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又指出“短而隽异”是“小品”的特征,并提有《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认为小品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文学中的“小品”,便是由此而来的。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等剧目的优点。喜剧小品指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有简单故事情节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数人组合的短时间表演。它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幽默风趣,滑稽可笑;雅俗共赏,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角度新颖;针砭时弊,内含哲理。

“作家”的古今意义

“作家”现在多指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但这一义项起初并不是“作家”的唯一意思,其实“作家”的含义还要丰富、有趣得多。

最早的“作家”指“管理家务”“治家理家”。《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写道:“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意思是请让我用治家来打比方向您说明。《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意思是桓帝不能很好地治家,没有私蓄。

治家有方,要求之一就是要开源节流,所以“作家”也可引申为“节俭、节约、节省”。《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曾写有一姓金名钟的富翁,其家财万贯,但性至悭吝,平生常有五恨四愿,其中一恨是恨自己,“恨自家者,恨肚皮不会作家,一日不(吃)饭,就饿将起来”,即他埋怨自己的肚皮不知道节俭、节省,消化得太快,一天不吃就会饿。

明末小说《醋葫芦》第二十回中写道:“我来也终是老作家手段,见有人来,就闪过一边,已从墙穴内钻出。”在这里,“老作家”指贼中“老手”。

《封神演义》中“两家棋逢对手,将遇作家”,《再生缘》中“尔是岐黄老作家,太后娘娘犹治好,外边那个不争夸”,周立波《山乡巨变》中“宽秧田,窄菜园,老谢是个老作家,一定留了很宽的余步”中的“作家”,都应是“高手”“行家”的意思。

而在佛经中,“作家”指那些修行高、道行深的人,即“高人”,实与“高手”“行家”意同。《五灯会元・百丈惟政禅师》:“上行下学,未是作家。背楚投吴,方为达士。”

可见,“作家”虽有“行家里手”的意思,但是感彩区别明显,不同场合有其不同的理解。

古人的主要写作文体是诗,所以多用“诗人”来称呼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均是如此。从事其他文体创作的人,一般只称其为“作者”,如《文心雕龙・征圣第二》:“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

“作家”逐渐转化出“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这一义项,研究者一般认为始于唐朝。北宋李等人编纂《太平广记》曾引《卢氏杂说》:“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也有“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盛唐选出的作家以现在的陕西和山西人居多)的记载。

随着词语的丰富,词语表意的指向性要求更加明确,在使用过程中,“作家”的其他义项已逐渐被其他词语所取代,而“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这一义项就成为其现在唯一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