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清照的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
一、漱玉词与漱玉词中的诸多意象概述
作为“婉约派”诗词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其风格特色上,不仅与其从安逸到飘零的人生际遇相衔接,而且恰到好处的与两宋时期的政治背景相吻合,表现出了漱玉词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1]。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她在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得漱玉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更加直接、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在某一首词中所要表达出的丰富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些意象的运用,才成就了漱玉词不朽的艺术魅力,成为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词创作的千古典范!
所谓意象,主要是指诗人或词人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为了充分、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寄托其情感的主要物质载体[2]。意象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环节,事实证明,李清照的诗词之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读者的共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其诗词中丰富的意象!
二、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的几种典型意象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李清照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三十余种意象,范围涵盖了动物、植物、静止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囿于篇幅的限制,要想对每一种意象都做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里,笔者仅就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多和最典型的几种意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的神韵!
“花”意象,是李清照在词创作中使用的最为频繁的意象,在其整个意象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参照王人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收录的四十多首词,其中有35首都可以寻觅到“花”的踪迹。在这35首写花的词中,直接提到花的名称的就有28首,包含有“荷花”、“梅花”、“桂花”、“”、“梨花”、“海棠”等等诸多花名。在漱玉词中,各式各样的花和词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象征关系,词人借助于这些绚烂多姿的花朵表现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记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的情境,词人将“溪亭”、“藕花”、“鸥鹭”等诸多景物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日暮划舟游湖图》,表现出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情趣。诚然,词人可以享受此乐趣,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开明、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她可以从容的走出家门、寄情山水之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寻常百姓家闺女所不能享受到的乐趣。
在漱玉词中,“月”所承载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情况下诗人们所赋予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是更多的表达一种“思夫盼团圆”与独守空房时的空廖、凄清的心境。对“月”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星桥”、“中秋”、“花影”等等意象,这些意象有的是一提到“月”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的,有的是与“月”有关的,不管怎样,这些与“月”有着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意象,共同为词人抒感提供了寄托。回到漱玉词,前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后有“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春暮》),前者作于李清照与丈夫离别前,后者作于与丈夫离别后,二者共同指向的主题就是不忍与丈夫分离。我们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的感情,丝毫不逊于被后人千古传唱的梁祝和李杨。如此深厚的感情使得哪怕是一会儿分别都会让李清照痛苦不已,所以每当分别时,词人便会将对丈夫的深情厚谊寄于月亮之上,从而表达对丈夫的深厚情感个无限思念。
“江”意象是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的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较为频繁的意象。对“江”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双溪”、“舴艋舟”、“轻舟”、“池塘”、“千帆”等等意象。在李清照南渡后所写诸词中,化用“江”意象最好的一首词,则当数《武陵春•春晚》。这首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三月初。首句写“花已尽”与题目中的“春晚”二字相结合,表现春天即将逝去,继而暗指词人的“春天”也已过去。当时李清照身在金华,作词的时候,对李清照人生转变有着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国破、家败、夫亡都已经成为现实,词人春天不再,故内心愁苦之极。全词的重心在于抒发词人的主观感受,尤其是下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更是侧重于揭示作者内在情绪的波动起伏。作者将满腹的愁思化为有分量的形象,表现出词人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后的悲苦心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人会有“境界凄婉劲直,动人悲怨之怀”的感叹。
雨,总是给人一种凄凉、阴湿的感觉。对“雨”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风雨”、“细雨”、“雨疏”、“黄梅雨”等等意象。从整体上来看,李清照在词创作中使用“风雨”意象无外乎三种情况: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1]。如李清照作于赵明诚亡故后的宋高宗建炎三年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词表面看起来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到,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十分深厚,仅仅是在分别时李清照便已经有了“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闺思》)的感叹,就更不要说二人在生离死别的时候了。亡夫的风雨不停地击打着词人的身心,悲愤之余,词人吟出了“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绝望悲情,让读者也止不住落泪。
参考文献: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词之风;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她以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醇酒”的文学造诣构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来解读其艺术特色。
二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艺术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 叙事特色
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将铺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一剪梅》中,词的上片写的东西很多:“红藕香残玉蕈秋”是写景,展示了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竹席生凉的凄凉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围,因此作为全词的抒情基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都是人的活动。“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是人的感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似写景,其实也是“独上兰舟”之所见、所感,离不开人的视觉和感受。下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纯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词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发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这种铺叙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她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一剪梅》结构特
1 内敛式的结构特色
全词的结构是内收型的。第一句“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诗篇中的写景之词是“红藕”、“香残”、“玉蕈秋”,它们有较为稳定的隐喻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激起人孤独、寂寞、凄凉等感觉。李清照描写这句实际上是铺垫了后面的内容以及渲染了氛围。在“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引导下,后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具体意义,表达出着孤寂、愁苦的感情。接着的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出现得很忽然,但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情感,它是上面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引发的慨叹。
2 移情入景的结构特色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间接地描绘一幅大雁南归、月人定的画面,来侧面描写她的心情,读者可以从凄情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中感受到李清照无限的情意。《一剪梅》这首诗的艺术性之所在是作者通过情境表达情感,这种做法更耐人寻味。它的语词结构可以归纳为: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的相互结合。从本首诗词的词语而言,比如“红花”、“站立”等词语的动作性、形象性很强,而另一些词则直接表现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如“高兴”、“思索”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的时候无法看见作者的高兴或者悲伤的表情,但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倘若李清照的这首诗全用这些浅显易懂的词写成,就很难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很难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达到诗的效果。在《一剪梅》这首诗中,李清照把这两类词恰到好处地联起来用,没有直白地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某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抒情地把所要表达的情绪寄寓在客观物象身上,这样做不仅会使读者得到丰富而饱满的审美,而且还会让人有一定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写诗的做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清照《一剪梅》整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或动作均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那种凄清、孤寂的情感。《一剪梅》中的充满意象的组合又给人造成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本篇诗文有缺陷有瑕疵,反而促使读者在阅读《一剪梅》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
3 “外在情境+内在情绪”的结构特色
在认真地欣赏完李清照《一剪梅》之后,读者一般会带着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回过头重新阅读全词,再回想一遍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更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生孤寂之感,发慨叹之情。通过对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认真而又透彻的分析之后,笔者觉得可以更加准确而又直观地把握全词的结构形式,即“外在情境+内在情绪”。《一剪梅》这首词呈现出的是一种内收型的结构,它主要是由外在景物、动作收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情绪忧郁、内心孤独的读者的心理体验类型是偏向于这种类型的诗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偏于接收外来的刺激(即使是客观无意味的事物也被强加了主观偏见)而不是主动地改变环境,甚至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剪梅》这首词一开始就确定了“凄清、孤寂”的模式,在这首词的后面,词人反复运用了内收型的结构模式,而结构上的重复是为了和思想相对应。在一般的诗歌中,任何语音上的明显的相似都被判断为意义上的相似或分岐,结构也不应例外。但是这种相似结构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情感空间,反而使诗的意蕴弥漫其中。总之,在欣赏李清照诗词的时候,总是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她要诉说的挥之不去的如丝如缕的忧愁、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李清照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和抒情方式使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愁、凄凉、孤独等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是影子一样环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在这种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能从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地感受到那无比美丽而真切的愁。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用词艺术上,体现出笔触细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直抒胸臆、平铺直叙的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抒情艺术上,体现出移情入景、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艺术上,体现出借景抒情、意蕴深藏的艺术特色。这正是至高无上的词艺境界,与女词人的心理性格浑然一体、相互映发,美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董玉芳:《清新蕴藉 情意绵绵――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0期。
[2] 张丽英:《空灵的意境 淡远的情怀――谈李清照的〈一剪梅〉》,《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第6期。
[3] 邓崇进:《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2期。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她年轻时的生活十分富贵,中年开始,生活变得落魄,她所写词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有些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擅长写词,偶尔也写诗。但她写的诗并不比她写的词逊色。就拿入选《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的诗---《夏日绝句》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也表明了李清照的风骨。
李清照的诗都那么的有名,那她的词就更不用说了。她青年时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让我知道了李清照家当时十分富裕,从“卷帘人”、“应是绿肥红瘦”等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同时,李清照又是一个仔细的人:她知道昨晚刮了一阵大风,所以很多花瓣都打落在地---“应是绿肥红瘦”。
再看李清照中年时期写的《声声慢》。这是一首凄凉的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到她格外的凄凉。经过我的查阅、搜索,我还知道了,这时的李清照,不仅有着凄凉,还有一种悲痛。
在我眼中的李清照,她是一位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才女!还是一位坚强、不贪富贵的人。
李清照的一生,随着家庭的富贵、衰败而跌宕起伏。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遭遇,才造就了她的性格,创造了她的杰出的诗词。
【范例2】
不知从何时起,莫名地对李清照有一种好感,这个著名女词人,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击败了那些明星大腕,轻而易举地打动了我 ……
最初了解到她,应该是因为她的那首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夏日绝句》,后来嘴边就一直挂着,直到书中出现了她的《如梦令》,我便让爸爸打印了一份李清照词选集,一有空就看。更有趣的是,我每次在写李清照的词,特别是那首《如梦令》时,都会很认真,很专注地写。即使在心情低落甚至浮躁时,你在任何地方看到的词总是很美丽,不然的话,我就会感到有点过意不去,好像对不住她似的。是的,就这样地敬佩她。
古诗词教学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阅读:
一.同种题材的对比阅读
古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咏史怀古类、咏物言志类、羁旅思乡类、赠友送别类、边塞征战类、山水田园类、爱情闺怨类等七类。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在情感主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有许多异同。
我们以赠友送别诗为例,在唐人赠别诗篇中,多以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见长,但也不乏慷慨激昂、乐观向上、出自肺腑的诗作。我们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与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组诗放在一起赏析,就很容易体会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异同,从而对赠友送别诗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同一主题的对比阅读
不同题材的诗词往往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诗词的题材,大致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但即使表现同一主题的许多诗词,也各具特色,给欣赏者不同的体验感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比较法。
2010年湖北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1)就是很好的例子,要求把范成大《鹊桥仙・七夕》中“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句,与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作比较,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可见两词同是抒写爱情这一主题的,但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而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三.同一意象的对比阅读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词中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很多意象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从而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鉴赏古典诗词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某一诗词意象,可以找出几首具有同一意象的诗词,放在一起阅读,使学生对这一意象感知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时,对于梧桐这一意象的全面理解,可以借助如下诗词: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把这一组诗词放在一起细细品读,就可以发现诗人借助梧桐这一意象表达愁苦悲伤的情感,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四.同一诗人作品的对比阅读
欣赏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一个诗人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位诗人及其作品,就要把这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找出来,进行对比阅读。
例如我们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时,可以再找出几首她写于晚期的词,并把这些词与她写于前期的《如梦令》《一剪梅》等词进行对比阅读,由此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作品多写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而后期作品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从而感知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隐喻;诗词;认知语言学
Abstract:Poetry is 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attract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Li`s Ci has always been a hot area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metaphers in Li Qingzhao`s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Key Words:Metaphor; Poet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引言
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认知活动中,能让我们思考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也能让我们认识自然界,反观自我。Lac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三类隐喻有相同的工作机制和原理。Lacoff和Johnson把他们按由浅入深排列,能从付出的认知努力的程度去理解。最容易的是方位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基本认知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本体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最难的是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常常被称为“死隐喻”,因为他们认知起来很容易。而且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但是我们要研究的隐喻是活的隐喻,因而多为结构隐喻。这里以李清照诗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1.理论依据
在众多对隐喻的研究角度中,本文采用了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依据Lac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类,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研究。
2.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简介
公元1084(宋神宗元丰七年),在华夏文明的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才华卓著,诗词文赋,各擅胜场,但确立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她的词。有人说过,李清照不是女神,也不是女奴,而是女人。易安词以女人的敏感细腻来展现内心的情感世界,显得格外真切格外动人。以靖康之便为界限,李清照的词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少女闺中生活,作品轻灵,柔美。后期则呈现出愁苦之情,感时伤事,缠绵悲惋。
3.隐喻在李清照词中的体现
笔者共分析了收录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中的46首词,分别是《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鹧鸪天》《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浣溪沙》《小重山》《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怨王孙・帝里春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摊破浣溪沙》《渔家傲》《念奴娇》《点绛唇・寂寞深闺》《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满庭芳》《玉楼春》《凤凰台上衣吹箫》《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长寿乐》《菩萨蛮・归鸿断生残云碧》《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声声慢》其中频频使用隐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3.1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共有的能力。在李清照的词中体现也尤为明显。例如将愁绪哀思当做物体来看。《凤凰台上忆吹箫》表达了对自己丈夫的离别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将愁思化为一段段,仿佛一段段所谓展现在读者面前。属于本体隐喻,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念的思想和感情和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愁思本来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词人将他化为可见的事物。这首词抒发的离别之情吞吐隐约,欲言又止,很是耐人寻味。词大意为:隔夜的残香,凌乱的被褥,精致的室内铺设,懒于晨妆的思妇。(开篇就流露出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心里状态。如果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连自己的头都懒得梳理,就不是一般的愁绪了)由于她任凭梳妆匣闲放着,里面都布满灰尘。每天她总是清醒而慵懒的拥被坐着,看着太阳慢慢升高,日光爬上帘钩。原因说的吞吞吐吐,自从得知情人移情别恋,以自愁肠百结。因为生怕离别终会到来,所以几番欲说还休。如今他更要远离,而自己仍然依恋他。他走的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视线。寂寞深闺,这段新愁该如何排遣?只剩下痴人妄自凝眸罢了。
3.2自然现象为人
将自然现象,如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喻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常见,如太阳公公,月亮姐姐等等。这一点在李清照的词《满庭芳》中也有体现。从“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可以看出,词人感叹梅花是风韵的完美结合,但受不了风雨的蹂躏和摧残。在这里自然现象里的风和雨都成了讨厌的人,任意的摧残着寒梅。这里就是将自然现象比拟为人,赋予自然现象人格。属于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用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自然现象。
3.3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物体为人
从认知角度,把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物体看做人,赋予他们人的感受和感想。在李清照的《点绛唇》中也有所体现。其中“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描写了花园中早晨的景象,在细细的花枝上挂着露珠。属于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这里把细细的花枝比喻为人,被形容为像人一样瘦。词意大致为:夏日的一个早晨,一位闺中少女荡秋千罢了的情景,夏日清晨带露珠的鲜花,薄汗青衣,忽然看到陌生人走进门来,少女的娇羞使他来不及穿鞋就往里走,头上的金钗也因忙乱而花落下来。因为好奇之心想知道到究竟是谁。但如果直瞪瞪的看,那显然是失礼,也不符合贵族少女的身份。所以她用嗅青梅来掩饰。
4.结论
本文运用Lac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理论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对汉语诗词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最容易的是方位认知,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基本认知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本体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最难的是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诗词中多用结构认知域。隐喻具有张力,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使得其具有启迪功能,读者能品读出复杂而抽象的情感。(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贾红霞,《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J].广州大学外语学院学报,2009-6
[2]尹琼英 涂靖,《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0-9
[3]余衔,《李煜词作中隐喻及其组合》[J].漳州学院学报,2004-1
关键词: 李清照 悲情 酒 “悲酒”人生 易安词
一
与众多戏剧开篇的繁华一样,李清照人生的开始也是绚丽的。
她有才情,通音律,擅绘画,填词作诗信手拈来,上苍赋予她忧柔的审美视觉。她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很有学养的文学家,又是坡的学生;母亲是一位善鼓琴、通绘画、懂金石的名门闺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过得很惬意,这种家庭艺术氛围,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然而又浅淡,浮现出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潇洒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少女的形象。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气质高贵,能以忧柔的艺术视觉,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样的女子,注定了“平凡”二字束缚不了她的羽翼。她不但会欣赏人生的美,而且会捕捉美、驾驭美。她在少女时的《浣溪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勾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少女的形象。而对于心思细腻的李清照而言,此时的悲情是淡淡的。
李清照十八岁嫁人,丈夫赵明诚出身名门,与她门第相当,志趣相投,可谓珠联璧合。两人一起研究金石、字画、诗词,生活得如同神仙眷侣。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是甜蜜而充实的,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既是对丈夫的撒娇,又是对自己美丽的一种自信。夫妻短暂的分离让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写下这样的词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离别愁绪,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李清照的另一首相思词《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痛彻心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重阳节的黄花西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悲情成分浓郁许多。
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父亲双双在朝中失势,而赵明诚又不幸身患重病,落魄到了杭州,随后就去世了。这作为李清照幸福的转折点,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所在。
此后一人独自保护文物的艰辛,经历了战乱的磨难,李清照那婉约的易安词中渐渐多了人生的感悟和觉醒,也不乏豪迈之作,令人对这个女子又多了一份敬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笔,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写得豪迈,写得深邃,那种虽败但却依旧壮志凌云的感觉,似乎更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种不屈。
此时,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身一人。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经很累的她,想暂别往昔,过一段平静的生活。思虑再三之后,她接受了张汝舟的热烈求婚。可是,人心险恶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张汝周婚姻诈骗成功,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折磨。最终,她离婚成功,张汝周被问罪。这一场婚姻的变故,对于暮秋时光的李清照心灵的摧残,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悲情到达了极致。在这种经历和心境之下,晚年时写下了这首撕心裂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而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十四个叠字,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深沉的哀伤之情,浓厚的悲剧气氛。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剧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她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哀愁的内心世界。或许,她的不幸,带着宿命的味道。
三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我认为而她的悲与她的酒又有着一定的关联,达到了“悲酒”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词写自己好酒,可词里有许多蛛丝马迹,她的词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而且她爱喝烈酒,一喝必醉,常常不省人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又极具浪漫的情怀,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赏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她的“悲酒”人生。
或许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李清照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意外。这女词人究竟在寻觅什么,“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才华,她的人生,注定非凡,她的词注定了的精彩。她的故事,她那拨人心弦的诗词,注定了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作品中透射着凄冷到极致的美,或许酒只是李清照悲情的点缀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她的“悲酒”人生是悲情的戏剧人生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关键词: 爱情主题 婉约 豪放 花意象 情感艺术
引言
爱是人类感情中最复杂且最重要的一部分。它难以界定,却对我们的生命有着巨大而又神奇的支配力。它既有创造性又有毁灭性,既美丽又令人望而却步。“诺亚方舟可以载我们到梦想的伊甸园,也可以将我们搁浅在痛苦的浅滩上;当失去曾经拥有的感情时,我们常常沉湎于悲伤之中而不能自拔”。[1]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无论是痛苦之爱、挫折之爱、毁灭之爱,还是迷失之爱等,都常是小说、诗歌、话剧、舞蹈和歌剧等的主题。
诗歌的浪漫气质尤为适合表达爱情、爱情诗可以是描写深受爱情之折磨的痛苦,可以是诗人追忆美好爱情的过去,可以是表达对爱产生的困惑,可以是对爱淡淡的白描,可以是宣告对爱之忠诚,可以是表达对爱的渴望,可以是赞颂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爱情,更可以是朦胧的初恋之爱……爱情主题的诗歌格外受到心思细腻的女诗人的青睐,她们常常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通过诗歌讲述动人的爱情故事,流露真情实感。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感情生活跌宕起伏,因此她在爱情主题的宋词创作上独领,在思想根源、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不拘一格。
一、李清照诗作与词作在主题上的界定
中国宋代以词闻名于世,其发展繁荣之势已登峰造极,并出现了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一个善用诗词传情的高手。然而,在诗的创作上颇有建树的她毕竟贵为中国著名的女词人,所以她更善于用宋词传情达意,尤其是当内容涉及个人情感和婚恋生活时,她总是借词抒意,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爱情词篇。纵观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她把诗和词界定得很严格——她的诗的内容多以政治为主,有着明确的倾向性。她对时局的思考和分析远远超过了当时一介妇人所能企及的深度,甚至高明得不逊于许多以国家政治为己任的大臣。她的诗是爱国言志诗,她的词却是对自身的感怀,对于身世,对于家破国亡的痛苦无奈的切身描述。易安的词,鲜明地表达她作为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子,在少女时期的娇羞,青年时期的幸福和晚年时国破家亡的悲哀。综上,李清照的爱情诗篇可称之为“李清照的爱情词”。
李清照的爱情词,顾名思义,主要以描写恋爱为主,抒一己之情,歌心中之爱,一切均是自然流露,感人至深。有别于同时代的封建礼教下的其他女性,李清照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勇敢而热烈地歌唱自己的爱情生活。她的词作早期清新健康,具有封建的叛逆性;后期凄婉沉郁,倾注了忧国忧民之情。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还是沉重忧虑,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同时,李清照的词美还跟她本人丰富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爱情词,首先需要把握她的情感脉络。
二、情窦初萌的李清照之婉约词表达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文化熏陶,使她很早就拥有了出众的文学禀赋,成了“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的知识女性。李清照有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她的少女时代非常欢快、闲适、幽雅,从而培养了她开朗、活泼、好动的性格,喜好结伴外出游玩,再加上少年时期的不凡抱负和青春骚动,使得她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词都以表现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婉秀欢愉、幽雅闲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点绛唇》则是早期一首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爱情的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2]词中通过对少女荡秋千的情景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娇美,通过对少女乍看来客时所表现的惊诧、娇羞而又多情的表情,表现出少女见到翩翩少年时情窦初开的心情。全词运用白描、造境的手法,以及“花瘦”、“青梅”自喻青涩的少女情怀的意象,将一幅少女初尝爱情滋味的画面展现出来。
带着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李清照走进了婚姻生活。十八岁那年,她嫁给了大学士赵明诚,婚后两人志同道合,经常烹茶猜书,诗酒酬答,生活十分恬适美满,《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瑞鹧鸪》等多篇词作反映的都是甜蜜美满的婚后生活。《减字木兰花》作于李赵新婚不久。文中以欣喜盈盈的轻灵笔触,精妙地刻画出一个初婚少女的美好情怀和细腻心理。上阕写买花及花的娇美,这自然是女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透明心情的外露。下阕写自己的心理活动,陡然翻出一泓波澜,“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使短短小令顿生摇曳多姿的情致和曲折变化的妙趣。女性心理之细腻,跃然纸上。紧接着就是少女自信心重占上风,“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于自信之中透露出一种撒娇、俏皮、活泼,极有人间情趣,更显现了一种新进的思想意识。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志同道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分离时,他们则饱受相思之苦,正如《一剪梅》这首词作于李赵二人婚后不久,赵负任远游离别之后。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通过对周围清秋之景的描写,烘托出作者的情怀。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但同时是人们悲欢离合的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的触觉,又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紧接下来的几句又继续描述了作者离别后一天的所作之事、所触之景和所生之情。下阕首句承上启下,继而将全词推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足见两心相印。最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李清照对夫君的思念化作了一首首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小重山》、《好事近》、《诉衷情》、《满庭芳》、《醉花阴》等无不奏出绵绵的别离之苦和对丈夫的一腔柔情蜜意。其中《醉花阴》这首词更是深情地拨动了丈夫的心弦,使身处异地的赵明诚感动不已,闭门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地一气和了50首词作。
三、情路遇阻的李清照之豪放词表达
然而新婚后好景不长。靖康一年(1127年),金人入侵北宋,为了躲避战祸,李清照从山东南下,一路辗转,到金陵与丈夫相聚,可没过多久,赵明诚又奉旨转往湖州赴任,却不幸途中暴病身亡。南渡成了李清照情感变化的分水岭,她在精神上还没来得及从亡国的沉重打击中挣脱出来,就又经历了家庭变故的悲剧。自赵明诚被罢官以后,一直与夫君厮守过着寂寞恬淡的乡居生活的李清照,失去了身边唯一的亲人。赵明诚的撒手人寰顿时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的一首《孤雁儿》,不但在词牌名上和自己的处境相呼应,在内容上更是表达了自己情场寸断的情感,寄托哀思。词中描写了作者早上起床,就有说不清道不尽的惆怅。“沉香断,玉炉寒”,巧妙地引出自己的情怀如水,熨帖而又自然。再增加撕裂人心、惊扰春思的三弄笛声,不仅妙在引出惊碎的心,引出对青春将逝的感伤,而且使缕缕凄厉欲绝的音响缠绕和笼罩着词境。上阕以人的笛声惊碎梅心作结。下阕则由大自然的悲声“小风疏雨萧萧地”领起,渲染悲伤气氛。由苍天的叹息和垂泪(小风、疏雨),很自然引出词人的“千行泪”。此时再点出“吹箫人去玉楼空”,已经水到渠成,方知女词人何以要“无佳思”、“情怀如水”,泪下千行。“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结尾这三句,出语清淡,似痴痴地自言自语,既点了梅这个花意象,又抒发了孤独、茫然、空落的心情,使词人与梅的形象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悼亡之情。
李清照的晚年是在南方度过的,这一时期的词作主要表达了她国破家亡夫死的落寞情感,同时记录了晚年的乡愁和对国事的关切。《永遇乐》则是代表作之一,该词流露出作者去国怀乡、思念亡人的寂寞心情。此词在艺术上已经炉火纯青,通过今昔的对比,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感伤,又是对国家盛衰的慨叹,有人乐我悲、人醉我醒、老无所归的心境,更有词人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于平静无奈的意境。凄清幽绝之感,一层层细腻地展现出来。
总而言之,李清照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作为素材,将自己少女时代的欢快活泼,新婚燕尔的甜蜜幸福,别后的柔情相思,乡居岁月的恬淡自信,遭遇丧夫的悲痛欲绝,晚年的乡愁和对国事的关切,都一笔笔描进词里,一幕幕再现给读者。
四、李清照爱情词的创作特点
李清照在诗和词的创作中都有所造诣,但以婚恋情感为主题的作品均以词的形式表达,在爱情词的创作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根源,她敢于冲破思想束缚,虽然没有完全逃避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或宗教的影响,但是在作品中有了相当大的突破:打破封建的思想束缚的李清照,以个人的情感为主线,根据不同时期的感情波折,赋予诗歌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李曾失去过自己心爱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她对情感和生死的态度,从而在诗的主题上都因情感出现了转折点: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国家和人民身上。
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为主,但又不失豪放,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
在写作手法上,她提出“词别是一家”[4],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并善用白描手法和意象,李清照的意象群多是由花、草、鸟兽和她身边的日常用品构成,其中最喜欢的当属梅、菊和雁。此乃“以寻常语”创新意。
在创作内容上,她以知识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展示种种人生境况和生活情趣,婉约道出内心的情感,更营造出深化细腻的意境,成就词的凄美,给后人无与伦比的享受,把两宋婉约雅词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结语
爱情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它既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又能给人带来伤感与痛苦。爱情又是个美丽的话题,它的浪漫与神奇赋予了无数诗人以灵感。李清照用诗篇抒写了自己的爱情感言,她细腻的笔触不但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还同读者产生了共鸣。爱情像潺潺的流水,其玄妙之处也许只有用婉约的方式表达才好,因此,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采用了婉约的方式对爱情进行勾勒。同时从个人的情感经历入手,加上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把首首爱情诗篇展现得熠熠生辉。读者只有通过对李清照本人和作品的理解,才可以真正体味到期待爱情、感受爱情和创造爱情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梅根·特莱西德.爱情世界的语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周汝昌,夏承焘,等编.宋词鉴赏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李清照 感伤情怀 原因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4-01
诗言情,情的内涵丰富广博。当品读李清照的诗作时,我们会强烈地感应到她那柔情似水的情怀。当深入李清照的诗作,我们发现在这个宋代才女的心灵之中,感伤情怀的意味浓得让人心醉。写诗以抒感伤情怀,是诗人常有的艺术创造。可是,为什么只有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才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憾呢?主要原因是:李清照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蕴含的内涵之美使然。下面论者试作分析。
一、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自出生背景和教育历程。她出生诗书之家,气质高贵,多情优雅,心思细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①父亲李格非给了李清照以正义才华,母亲给了李清照以多情多思。加之她天资聪慧,多才多艺。有超强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她遇到事情,会比一般女子感受更深;思考问题,会比一般女子更广远。别人想不到的,她想到了;别人不会痛苦的事,她偏偏欲罢不能。我们来读她的作品《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
此诗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感受和热爱。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清晨时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二、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文化传统和现实的社会重压。封建文化传统,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要守三从四德,没有独立人格。女子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受歧视凌侮。而李清照偏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女子,她要与男子平起平坐。她有远大的抱负,她要为女子争取做人的尊严。她有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表面写英雄项羽,其实是李清照的心灵独白。可见她的抱负之大,自强之烈。
可是,一个女子如何撼动文化传统?如何改革得了社会习惯呢?连诗人陆游对她都颇有微词。因此,她注定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独自品尝感伤的浓酒!
三、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她始终徘徊在婚姻幸与不幸之间。有人说,宋词是一朵情花,而李清照更是这朵情花最佳的意象代表。她天生丽质,多情婉约,心思细致。在少女时代,她相遇了心中的白马王子。请看《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但她想看看来客,又不敢表现自己看人的样子,因此她装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神态。此诗,其实是李清照的怀春诗,是一首爱的初恋诗。
天公此时对李清照似乎特别关爱,让她与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是李清照的知音,港湾,爱巢。俩人生活和谐,相敬如宾。如此一来,一旦分别,一旦失去,必然伤心痛心。请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的《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相思之伤。
爱神好像是为了考验李清照,给她设置了人生的苦难。因为社会动荡,国家破碎,外敌入侵等原因,赵明诚很快逝世了。留下她一个人。从此,李清照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后来李清照在昏迷之中,被亲人安排了一场不幸的婚姻。李清照没有获得新的爱情,反而得到摧残,严重的心灵伤痛。
四、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国破流离。李清照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金兵大举入侵,她也饱受国破家亡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江宁、建康、芜湖、越州、杭州、金华等地,至晚年仍客居他乡,这种苦痛无异对李清照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创伤。请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词中表达多种感伤情怀,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爱的幻灭,忧国忧民,青春似水,救国无门,人生短促……种种情缘交集一起袭击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怀。
综上所述,主要从四方面论述李清照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和内涵之美。当我们读李清照,品析她的感伤和痛苦时,我们并不感到消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由李清照的感伤意义决定的。李清照的感伤,不是逃避,不是消极,不是颓废,不是堕落;相反,是面对现实和苦难的挑战,是积极改变命运,是寻找前途的努力,是升华人生价值的意义的抗争。这种感伤,是一种深厚的情怀,是一种力与美的表达,它能够促使我们珍惜人生,创造人生,享受人生,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