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事例

名人事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人事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人事例范文第1篇

事例:在1870年,某位英国科学家在试验室不慎把硝酸洒到试验台上,他顺手抓起一块棉纱去擦拭干净之后,便把它丢入污物箱中。不久,这块浸有硝酸的棉纱自燃起火。他受此事的后发研究发明了硝化棉火药。硝化棉取代了黑火药,成为欧洲主要的枪支发射药。

名言: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十中有九都是失败的,我便十倍努力于工作,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的信任,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永远是个失败者,什么事都想做的人,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知道限制自己。

(来源:文章屋网 )

名人事例范文第2篇

写议论文,免不了要用例证法与引证法,即列举事例或引用言论来论证。例证和引证都为了证明所讲道理和所述观点的正确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说明一个道理,论证一个观点,可举的事例和言论是很多的。例证有个精选事例的问题,引证有个精选言论的问题。笔者主张:议论文写作要兼顾论据的新颖性与经典性。“精选”的原则就是要兼顾事例、言论的新颖性与经典性。本文只围绕经典性谈一谈。

那么,论据又因何而经典呢?

所谓适切、精当,即适宜切合、精准恰当,指事例能准确地证明观点。写议论文要选择那些适切、精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因为这些事例最富有说服力。比如,论证“逆境成才”的观点,所举的事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身处逆境、已经成才、逆境导致成才。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事例才是适切、精当的。如果所举的事例是逆境的,但不是成才的,或者虽然是成才的,但不是因逆境,比如因天资聪颖、家教严格、别人资助等,就不适切、精当,就不具有说服力。尽管事实上成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逆境激发、天资聪颖、家教严格、别人资助等,但我们叙述事例时要注意定向表达,突出需要的信息(逆境促进成才),舍弃或淡化不需要的信息(天资聪颖、家教严格、别人资助等)。

所谓典型、权威,即有代表性、公认性,指所举事例能代表事物的规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且为人们所公认。写议论文要选择那些典型、权威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因为这些事例最富有说服力。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典型”“权威”只强调“代表性”与“公认性”,未必是“名人性”,因为有的非名人事例也具有说理的典型性与公认性。总之,典型、权威不等于名人,但也不排除名人。

适切、精当、典型、权威具有相对性,某些事例用于证明某个观点是适切、精当、典型、权威的,而用于证明其他观点未必如此。如司马迁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用于证明“逆境成才”是适切、精当、典型、权威的,而用于证明“苦学成才”则不太恰当。

写议论文一般要用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因为缺乏事实支撑的理论阐释难免空洞,缺乏理论分析的事例罗列难免肤浅。为了证明自己所讲道理的正确性,大多要用引证法,即引用别人的言论来论证。要选择那些深刻、精辟的言论来证明观点,因为这些言论最富有说服力。所谓深刻、精辟,指言论富有哲理,能高度概括、简明扼要地揭示一些规律。

这些言论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表达家国情怀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做人准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逆境成才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表达勤奋上进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表达开卷有益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慎重交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患难见真情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表达戒骄戒躁的,“满招损,谦受益”;表达关注小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

以上所举仅限于中国古代名言,而来自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谚语等,包罗万象,举不胜举。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就是内容丰富的材料库。在理解的前提下背熟这些名篇、名段、名句,就能信手拈来作为论据,有助于论证说理。引用哲理名句作为论据,因其简练,富有哲理,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论证效果。

言行者的名人身份也是使论据经典的要素之一,具有增强论证效果的作用。因为名人的言行更引人关注,更让人耳熟能详,更被广泛使用。

试想,要写关于“逆境成才”的作文,用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的名人言论,肯定要比用“我们班上的某某说……”以及“我爸说……”的凡人言论论证效果要好些。因为前者出自名人,更为经典,更有说服力。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作文经典理论,都会提到“引用名人言行增强论证效果”的理论。比如,《人民日报》的政论文章,总会引用马克思、等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观点。而名不见经传的人哪怕也说过类似的话,一般都不会被引用。

名人事例范文第3篇

放眼过去,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不胜枚举。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计算工具简陋的条件下,他仅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他虽经历无数次失败,却终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面对挫折,因笑对它们,而最终迎来了成功的丰硕果实。

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儿时,常在课上提出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引起老师们的反感,被逐出校门。而他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探索着。终于,他为人类史上奉献出1300多项发明,造福了一代又一带的人类。困难当头,爱迪生也选择了笑对挫折,成功之花才为他绽放得漫山遍野。

众所周知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可最终叙说了鼓舞人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文学作品;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在狱中,他卧薪尝胆,终于在20年后消灭了吴国;生来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从未因残疾而自暴自弃,她坚强地克服了困难,终于在写作上大有成就。

名人的种种事例,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笑对挫折!

每当我与朋友闹矛盾时,我应说给自己听:“要笑对挫折!”每想到,正是我的微笑,换来了更加牢固的友谊之桥,任风雨吹打,也不倒塌。

每当我与家长发生争执时,我应说给自己听:“要笑对挫折!”最终,我换来了父母倍加的呵护与疼爱,而我也潜意识里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正是我的微笑,换来了一家人和乐融融的气氛。

名人事例范文第4篇

就事例论据而言,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画龙点睛式。例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一点一点的写作,带给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武用他一点一点的坚持,展现给我们北海朔风中高尚的形象;开普勒用他一点一点的计算,揭示了行星运行亘古的真谛。

“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成功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在人生中竖立的高高的塔,基石实际是小小的石块。但是他们不懈地积累石块,于是一块块的小石子,也能筑就他们的丰碑。”(2010年四川卷高考优秀作文《那一“点”,那无数“点”》)

这段文字,先叙述了三个名人事例,然后对这些事例作了归纳分析,这分析就是画龙点睛式。

其次是叙析交融式。例如: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没有消极沉沦,而是豪放地唱出了处于社会之秋的自勉之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珍视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于是他开始像屈原写《楚辞》一样,用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改写当地民歌。”(2007年四川卷高考优秀作文《一步与一生》)

这段文字一边叙述一边进行分析,属于叙析交融式。

此外,还有假设反推式。例如:

“尽其才而添之香。‘诸葛孔明,神人也。’一句赞叹与三顾茅庐的坚持,刘备请出了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诸葛孔明。在一场场战斗中,他用智慧与计谋为刘备开拓出了能够三分天下的势力。而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种种佳话随时间而流转于世人之口,每有听到他的佳话时亦感慨是尽其才而添之芳香四溢。如果他没有出世还在草庐的话,最终也只是好为《梁父吟》的隐者,何谈那些流传于世的佳话。”(2010年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尽其才而添之香》)

这段文字先概叙事例,然后,用假设从反面推理的方法谈看法,进行分析,这是假设反推式。

这种方法,在我们所学课文中也有运用。如苏洵的《六国论》,在分析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后,接着,用假设从反面进行推理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上这几种方法,同学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倘若能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多品味、多练习,未尝不能熟练运用。

议论文中的分析,不光是指对事例论据的分析,也包括对道理论据的分析,例如: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的心中,有着一股强大的毅力,促使他们顽强地与不幸进行斗争,从而最终取得胜利,获得幸福。而弱者,由于缺乏这种毅力,才会被压下万丈深渊而无法脱身,因此,当你遇到困难,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顶住它!当它向你认输,你的毅力也就更加坚强了。

这段文字,第一句是巴尔扎克的名言,接下来的是对这句名言的分析议论。

又如:

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皆知之,其实,古语中也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警世之句。试想,倘若千里马未能遇上伯乐,恐怕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辱没于奴隶人之手,默默无闻,郁郁而终了。(2010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千里之行,始于伯乐》)

名人事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动机 阅读效率

一个人爱读书并不是由遗传基因定的,多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学习。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拥有强烈的不可遏止的阅读冲动,在阅读学习中主动积极阅读,用心思考,努力用自己的心灵情感去探索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倘能如此,我们就能唱好阅读教学这出重头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

1.明确阅读意义

做一个美好的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我们不妨告诉学生,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那就是读书,使学生明白,读书令人练达灵性,陶冶情趣;读书使人心灵美丽,精神高尚。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能是阅读书籍。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过,读书的目的“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作最大的贡献”。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教育学生去爱书,去读书。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读书是时展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定会激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从而增强阅读效果。

2.名人言行激励

我们还可通过名家名言、名人事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名人名言不胜枚举,教师要常向学生宣讲,也可制成语录牌张挂在教室墙上,或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名人志存高远,勤奋读书,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或许会更大。如少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国家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张海迪身残志不残,坐在轮椅上读书不止,写作不息,为我们奉献了那么多精神粮食,也实现了她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只要我们经常以这些名家名言、名人事例教育学生,就必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点燃学生心中阅读的火花,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阅读目的,激发出强烈的阅读愿望。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学习中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而且将一生受益不尽。

3.设置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会成为阅读学习的诱因,诱导和推动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阅读学习上,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目标设置要具体明确、具有导向性。阅读目标要明确,就是要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阅读目标要具体,就是用什么办法达到目标,什么时候达到目标,要明明白白。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用一些“课外要多读书”、“要重视课外阅读”等抽象空洞的话语,学生听了有的可能不以为然,有的会觉得无从下手。这就是阅读目标的设置不够具体明确,缺少针对性所致。如果我们能针对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给学生列出建议性书目,提示以阅读方法和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并规定阅读时间,写出读书心得,出好读书专栏,开好读书报告会,等等,这样设置课外阅读目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阅读效率。

(2)目标设置要分层,让人人能见到光明。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知道自己前进的速度时,能清楚地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正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如果设置的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则他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目标。在连连受挫之后,学生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对阅读失去兴趣,从而放弃学习。由此,我们要根据班级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分层设置阅读目标,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当然,我们在设置目标时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都能实现目标,就把目标设置得非常容易。阅读目标设置过低,同样会压抑学生探索知识的激情,甚至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了无意趣,结果对阅读失去兴趣。阅读目标要设置得适当高些,要让学生伸伸手够不着“桃子”,跳一跳才能摘到。

4.营造阅读气氛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学生阅读动机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阅读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我们营造。语文教师要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做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名人事例范文第6篇

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众所周之,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我们语文课的首要的任务,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从教师的心态来看,认为“说”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高考又不考它,写好作文就行了。熟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教学上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重新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有利于“唤醒、激趣、鼓舞”我们学生,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达到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学会日积月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提升语文应试能力,也使学生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有大幅度地提升。

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拓展的内容应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整合语文学习资源,着眼于能力提升,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整体的推进,语文素养获得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过很多尝试,以下一些尝试,对学生来讲,受益匪浅,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每两周轮换一次,成为了我们“课前三分钟”这一活动的“保留节目”:

1.小成语,大作用——积累成语词汇。课前三分钟活动刚开始阶段,我先选择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考的成语讲解给学生,每天3~5个,一周后安排一次“排火车接成语”活动,让学生主持人“排火车”式无规则地按座位顺序提问成语,下面学生回答成语意思。学生课下积累过,也提前背过,有把握完成,又能得到老师与班级同学的认可与称赞,让他们感受到成功与被他人肯定的快乐体验。这无形当中,就极大激发他们投身“课前三分钟活动”中的兴趣,俗语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节课,好的开局也是成功快乐课堂的一半。“排火车接成语”活动也算是课前三分钟活动好的开始。

2.请你记住他们——讲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老师在活动前一周提前布置任务,下一周每人一天,给学生界定讲的内容范围,仅限名人名言、名人的故事范畴。经过一周准备一周演讲这样的训练,发现学生所讲的故事内容,对写作很有积极意义如:卧薪尝胆——勾践,刮目相看——吕蒙,破釜沉舟——项羽,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凿壁借光——匡衡,望梅止渴——曹操,奇货可居,悬梁刺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当代的名人事迹,或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已经对他们的颁奖词进行解读,这样做特别让人感到欣喜,因为这意味着学生们的主流价值观的判断是健康的。

这些故事不仅使演讲的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名言与名人事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以后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成语与典故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班级听的同学不自觉地摄入写作的“有机营养”素材。这样长此心往,日积月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成效。

3.发现并欣赏美——听评佳句美文。在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中,我们还尝试过,让大家以自己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们自己认为的好文章,一小段或几百字,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分享,然后师生共评其文中的妙处与歧义。评议主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欣赏美文佳句,会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学生愉快地度过课前的3~5分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课堂,整节课师生互动愉悦,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再是“口背心意”,而是“口表心声”,畅所欲言。

看到学生为了准备自己当天的材料内容,动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查文本,上网络,非常用心,那认真的劲头,让人很感动;看到学生能克服以往的胆怯与自卑,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让人为之高兴;看到学生大多都能将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语文应试中,积累的成语多了,做成语题更心应手得多,积累的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和美文提高了作文的写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人欣慰。

名人事例范文第7篇

弊端之一:狭隘失当

论述中心:拒绝平庸

失误例证

人与人争,多是损他人而利己之“为”;官与官争,多是劳民伤财之“为”;国与国争,多是行霸权之“为”。且看以下拒绝平庸之“为”: 诸葛亮匡扶汉室而六出祁山,执意北伐,但造成蜀国国贫民乏,每一战血流成河,诸葛亮之“为”与豺狼何异?人类自己制造的核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掉,人类之“为”对一花一草,一蚁一菌作何交代?中国和美国之大,以宇宙观之,各安于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上而已。

试问这些“人杰们”反思过拒绝平庸之“为”导致的命运结局吗?

失误探究

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如果举例不妥甚至错误,那么论点就会无所依托,文章也就失去了说服力。上述语段所列举的事例狭窄片面,分析问题缺乏科学依据。诸葛亮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为西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何为英雄壮举;中美两国的论述也未免显得狭隘失当。

升格方法之一:精选典例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响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留给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烈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做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分析评点

上述语段以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梵高为例,写他这个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创作激情。他要用自己的独特与甚嚣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作斗争,与这个平庸的画界作斗争。“拒绝平庸!”正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的警世格言。事例贴切典型,论证有深度,可以取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论证效果。

弊端之二:牵强附会

论述中心:绿色生活

失误例证

生活之于人,因人而异,有些人面对挫折,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却能够撑起自己的天空,心中充满绿色,为自己构筑一片绿色的生活。

刘备为夺荆州,报关羽之仇,意气用事,不听孔明、赵云的建议,派兵攻打吴国。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蜀军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刘备最终落下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因为心中缺乏绿色信念,刘备最终死得很惨,遗憾终生……

失误探究

选取事例是否科学完美,直接影响事例论证的效果。举例正确恰当,要与论点保持一致性,才能周密地佐证观点。要自然和谐,不能“貌合神离”。本文所举材料不能较好地为观点服务,刘备的事例与中心“绿色生活”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文”难对“题”。

升格方法之二:巧析内涵

我们能时常想起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他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上轻扬;他与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他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那时,他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

远离尘嚣和浮躁,坚守心灵的后花园里的一方净土,让心灵远行,自由飞歌。他这种摆脱种种羁绊烦扰,追寻精神与自然合一的生活难道不是真正的绿色生活?

分析评点

在解读挖掘“绿色生活”内涵的基础上,上述语段选用了渴望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追求精神自由的陶潜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折射出坚守心灵中的那一抹新绿,保持长存洁净的一种精神。事例内涵解读明晰,很有说服力。当然,其他那些文人雅士躬耕于垄上、悉心于江湖、独钓于清溪、沉醉于山中的诗意生活也可以很好地印证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绿色的田园生活。

弊端之三:拖沓冗长

论述中心:坚忍铸就成功

失误例证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储备工作。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

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又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一部有关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他凭着坚忍的毅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失误探究

议论文列举事例时要精练概括,言简而意丰,不要繁琐冗长。可是有些学生一举例就拉开讲故事的架势,说理与论据失重,犯了“以叙代议”的大忌。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如精练例证,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升格方法之三:删繁就简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忍受了各种残酷折磨,面对威逼,他毫不畏惧;面对厄运,他永不屈服。他要完成父亲的遗命。司马迁凭着坚忍的毅力,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成就了《史记》鸿篇巨制,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分析评点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紧扣论点进行论证分析,使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充分表现了司马迁为了抒写自己伟大的理想,在逆境之中用坚忍打造了成功的底色。叙例高度概括,语言精练,论证有力,组合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论证语段。

弊端之四:孤立无援

论述中心: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失误例证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可见,奋斗可以冲破“埋没”的命运。

失误探究

上述文段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是论点,论据是论据,论点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议论文缺少分析议论,就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这类作文只能排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升格方法之四:骨肉相连

让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争分夺秒,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命运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分析评点

名人事例范文第8篇

知识目标:挫折的含义;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了解造成挫折的多种因素及对挫折的不同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身遇到的挫折,从而找出有效方法解决或帮助他人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加强学生抗挫能力,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做到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

三、教学方法

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预习―展示―交流

1.课前预习任务回顾。

第一小组:收集身边人物的事例,探究他们遇到挫折的原因。

第二小组:收集身边名人的事例,探究他们遇到挫折的原因。

第三小组:收集国家遇到挫折的事例,探究他们遇到挫折的原因。

第四小组:调查不同的人在遇到同一个挫折时,他们有什么表现。

2.请各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调查的结果。

3.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前面各小组收集的案例。

环节二:拓展提升

话题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话题二:“挫折因我而生,因我而变。”

你怎么看待上述观点?

环节三:总结反馈

请学生总结探讨的课堂内容。

五、教学反思与讨论

(一)预习展示交流环节

1.预习环节

成功之处:

(1)从设计理念上看:符合“315”范式教学理念,课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

(2)从预习的内容来看,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事例和调查身边的挫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很好地完成了知识等三维目标,同时增强了学生应对挫折的意识,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3)从预习采取的形式来看,本节课采取了收集资料、话剧、调查等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看、听、问、记、议,养成学生团队合作的品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及建议:

(1)预习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列举的都是残疾人,有重复。

(2)在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预习,也要准备一些素材,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预习起补充作用。

2.展示环节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的展示形式有小组汇报、投影、PPT、文本、语言表述、话剧等,展示形式比较丰富。

(2)展示的内容:文字材料简明扼要,话剧感人。

(3)展示预习结果时,教师除了让小组代表发言,还随机让其他学生参与进来进行评价与补充,避免了汇报小组唱独角戏,其他学生成看客。

建议:

(1)学生介绍名人事例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感受,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表象,陶冶学生的情操。

(2)教学中展示的形式要多样化,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入理,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使课堂呈现多元化、立体化、生动化。

(3)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需要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要挖掘一些问题的深度,例如,分析挫折的含义时,要进一步挖掘挫折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挫折和情绪、意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交流环节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预习展示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小组预习成果,实现了学生对自己的思考。

(2)交流形式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面对同一种挫折,不同态度,不同结果”进行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发挥了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通过小组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调动了小组间的互动性,营造了讨论、质疑、争论的氛围,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及建议:

(1)小组讨论的话题:不同的人在遇到同一挫折时,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展示和结果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反思自己。

(2)小组讨论时,教师在各小组中间要不断巡回,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讨论实况,另一方面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并及时与学生取得沟通,教师虽有参与意识,但是做得不到位。

(二)互动探究提升环节

成功之处:

(1)从话题设定的本身来看,这一节课在这一环节上设了3个话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对问题的分析来看,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话题1、2的时候比较到位,尤其第二个话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从自然现象到挫折与成功的关系,通过话题的探究,达到了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同时第一个话题轻松地点题:人生难免有挫折。

(3)在展示交流后做到了有效总结。

不足与建议:

(1)由于板块时间没有控制好,导致第三个话题“挫折因我而生,挫折因我而变”分析不透彻。

(2)话题的确定要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也可以选择一些思辨性的话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互动探究,提升过程。从情境问题研讨总结方面入手,时间上要注意控制10~15分钟。

(三)总结反馈环节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对第一、二板块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在知识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反馈,老师布置了一个行为作业:请你就目前自己遇到的挫折,制订一份战胜它的行动计划。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同时这个行为作业也是预习指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