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念家乡的诗句

思念家乡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1篇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33.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3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8.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1.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4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2篇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意 诗情 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独创的阅读文体,它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内容及情感,用比较好懂的现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诗歌。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学习中应该以诗歌为主,文章是为诗歌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学习课文作为主要任务。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一、读懂诗意

教学文包诗,首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读懂诗的意思。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让学生阅读全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再次,把文中的诗歌和课文的情景结合起来阅读,想想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诗句的意思的。把二者对应起来阅读和思考,借助课文学习古诗,读懂古诗的内涵。

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M老师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

师:(出示诗歌原文)谁起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大声朗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教师在诗中标出停顿号)

学生再读。

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答案都在课文中,请你们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读懂了“独”的意思,就是独自一人的意思。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

生:我知道“异乡”是指京城长安。“异客”就是离开家乡的人,这里指王维。

生:“佳节”是指重阳节。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生:我知道“插茱萸”和“登高”是王维家乡重阳节的风俗。

生:“遥”是遥远的意思。

生:“少一人”指的是王维。

师:同学们借助课文,读懂了词语的意思,你能不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呢?

生:第一句意思是王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生:第二句的意思是“又到重阳佳节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第三句的意思是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兄弟们都要登高望远。

生:第四句的意思是大家都插着茱萸,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能不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

学生练习说整首诗的意思。

由上面的课例中可以看出,借助课文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的任何指导,学生也能自己读懂诗歌的意思。这就是文包诗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品味诗情

任何诗歌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它寄托着诗人的某种志向,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此,阅读诗歌,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探寻诗人寄予的情感。在和诗人的倾心交流中,感受那浓浓的情意,接受诗歌中人文的熏陶。这种情感,于诗歌中不易体会出,但是,在文章中,会有很直白的显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文本品味诗歌中那浓浓的情感。

还以这课为例:

师:诗人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思考。

师:谁来交流?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很“孤独”的情感。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第一段中说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而且已经两年了。那么小的年龄,离开家那么长时间了,一定感到很孤独。

师:还有哪儿看出他孤独?

生: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只有自己一人过节,多孤独啊!

师:是啊,一个是热闹的,一个是冷清的,真是孤独!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我觉得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师:从哪看出?

生:从“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句可看出。

生:我还从王维想起以前过重阳节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中,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不思念,就不会想起那时候的快乐。

师:王维想兄弟们一定在思念着他。其实表达的是?

生:他对兄弟们的思念。

师:这种情感从诗中能看出来吗?

生:我从“独”中能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异乡”和“异客”中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倍”感受到他对亲人思念的情感很强烈。

生:整首诗都能体会出他的孤独、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这样,立足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诗中抒发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放到诗歌中,让学生寻找情感的表达点,诗文互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语言

任何阅读课都肩负着学习语言的任务,文包诗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和积累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所选用的文包诗,在语言表达、行文构思上都值得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例。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课文在写李白送孟浩然去江边时,用了“伫立”和“凝望”等词,很值得咀嚼:

师:当白帆远去的时候,李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

生:一动不动地站立。

师:李白为什么伫立江边?白帆已经看不见了啊?

生:从伫立中能看出此时李白很失落,朋友已经远去了,他还不愿离去。

师:伫立中有失落,还有什么?

生:还有祝福,李白一定在心里默默祝福老朋友一路平安。

师:那么“凝视”什么意思?

生: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他凝视什么?

生:凝视孟浩然远去的白帆。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了两人情意的深厚。

师:两个让人感到很静的词语,背后是那滚滚的似江水在奔腾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段话。

文包诗的学习路径还有很多,教学中要因文而异,灵活把握,力争通过学习把学生引向学习古诗的路途。

参考文献: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4篇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智范教授说:“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诵读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看来,有效地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就是——诵读。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把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也谈谈古诗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初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句读通

我每次和学生一起学习古诗文的时候,首先就要让学生字正腔圆,发好每个音,读准每个字,把古诗文读得字正句通。在这个环节少不了老师的范读,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组与组比赛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学《夜书所见》时,我特意强调了平舌、翘舌、前后鼻韵,“送”“声”“江上”“风”“动”“情”“深”“灯明”,试试看,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加上流畅的朗读,古诗文的味儿便读出来了。

二、再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诗歌的美在于它的格律美,我们要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边读边体会,画出节奏,读出节奏美感。

三、细读,读懂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的读书去感受。

让学生自由地读诗,看看能读懂一些什么。学生说到自己读懂的,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一处,重点词语也在这个时候处理了,诗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夜书所见》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由读、理解、体会。

师: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书的情况。

生与生互相交流。

师:谁能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分享?

生:我读懂了叶绍翁知道有伙伴在拨弄蛐蛐儿。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一边读诗一边看画面。

师:画面也能助我们理解,这真是读诗的一种好方法。

生:我是从“夜深篱落一灯明”读懂的。夜深了,篱笆深处还有明亮的灯火,叶绍翁就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蛐蛐儿。

师:联系上下文反复地读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这是哪个季节?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生:秋天。

师:谁来描述一下?

生: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

生:我不懂“动客情”。

师:请你们再读诗三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充满寒意的秋风吹来,吹动了我的思乡之情啊!

师:是啊,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四、品读,渐入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

师: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在这种环境之下,他的心情怎样?自读“江上秋风动客情”,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字的?

生:诗人在这充满寒意的秋季,客游在外,想家了,想儿时的伙伴了,想到自己的童年……

师:诗人还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畅谈。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生:孤独、想家、思念亲人……

师:读诗就像唱歌一样,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又忧伤也有欢乐,我们该怎样读这一句诗呢?

生有感情地朗读。(声音低沉、缓慢)

师:当诗人看到篱笆深处明亮的灯火,想到孩子们在捉蛐蛐儿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情感略显舒缓。

师:我们又该怎样读第二句呢?

生朗读。(稍微轻松一点儿)

五、诵读,积累经典文化

师:学完古诗,想背诵吗?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记忆这首古诗。

生:小组活动。

(有的唱,有的作画,有的边唱边舞,有的讲故事……)

汇报背诵情况: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小组上台汇报时,以一首欢快的校园歌曲《其多列》为调唱古诗,刚一唱,台下同学就反对,说他们的调没定对,该用慢一点的,忧伤一点。

古诗教学以“读”为主,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同时,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忆古诗,相信永久也不会忘记。

六、拓展诵读,实现能力迁移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兴趣;发散思维;课外活动

一、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如创办读书角,开展朗诵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那么学生就能在掌握多种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能力,并实现创新。

二、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实现创造思维的基础,有了丰富的想象才能有新的思维,才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确实,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是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将抽象的内容以自己独有的想象力去丰富,去润色,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中的内涵。如教学《牧童》,其中的“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学生在基本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们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试想一下,诗画中的牧童吃饱了连蓑衣都不脱躺在了月光下的草地上,此时的牧童在想什么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认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认为牧童是因为放牧太累了,所以才想要懒懒地休息一下;有的认为是月亮很美,牧童想欣赏美丽的月色;还有的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认为牧童是因为思念家乡才有如此举动。当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后,学生们不仅对诗画中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想象到了李白的诗句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还有效帮助他们巩固了从前的知识。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应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多向性思维的发展,让他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出不同的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们要跟随新课改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认识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天地。

参考文献: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6篇

1.在古诗词景物描述中感悟自然,热爱自然。

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是古代诗词中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借助对壮美河山的描绘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及报国之情,同时也显现对大自然的喜爱。小学生对自然情怀的抒发,并没有那么深刻,而古诗词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自然的感悟能力。比如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词其实雄浑,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诵,给学生一种仿佛站在瀑布面前的感觉,“疑是银河落九天”情境跃然眼前。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在这样的诗句中体会到我国的江南美景,仿佛与作者感同身受,进而萌发“能不忆江南”的情感。

2.古代诗词是诗人们真实的心情写照。

从诗词的阅读与学习中体会到当时诗人写诗时的真实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怀,从诗词中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那些旅人情思、爱国情怀、友谊情深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源泉,学习语文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古代诗词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不故人”的诗句,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离别之苦,什么是朋友间珍贵的情谊,同时也会激发对友情的珍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学生读来会感受到思念家乡与亲人的那种落寞心情,在未来的生活中不管自己身处何方都必然会心存家乡及故人。

3.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个人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古诗词中包含祖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学习过程中更会有所感悟。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措施

1.注入历史背景知识,感受浓厚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同时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些特征,在进行诗词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诗人的背景、诗词创作的历史环境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在体会诗词内涵的时候,才会更准确到位。教师在课前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将授课语言进行组织,明确教学目标。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讲解开始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任务,使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思考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意识;最后,课堂上尽量保证师生互动,多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解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引入情景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7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到了《涛声依旧》就成了这样: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歌曲是很具诗意的流行歌曲,它继承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同时,在意蕴上又有创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在时空承继上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这拟人化的写法似乎比“夜半钟声到客船”还要传神。“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与诗句比,同中有异: “旧船票”,更多了一份思念的感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诗人林升显然是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奢靡之风。可《中华民谣》却是另一番意境。

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紧闭的窗前你别等候,大雁飞过香满楼。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时光呀流水你匆匆过,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说,人生能有几回合。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苍茫的风雨何处有?让长江之水天际流。

林升那种愤懑的情绪在这儿完全没有了,《中华民谣》恰似一首贯穿了悠久历史的时空乐章,蕴含着新时代的节奏气息的古老民族的心声。五千年的沧桑,荡涤着历史巨浪的尘埃,却不像许多作品那样呐喊疾呼,而像一位走过风霜的历史老人,安详和缓地娓娓道来,令人倍感可亲可敬。熟悉的诗句,平和的曲调,幽幽诉说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风韵。仿佛间神思随着《中华民谣》登上黄鹤楼,置身浩渺烟波,远望长江之水天际流……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两次用到“巴山夜雨”,这是渝州(重庆)秋季日晴夜雨的特色,孤枕听雨,必定会撩起乡思闲愁,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地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写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又是《巴山夜雨》,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乡情。所不同的只是思乡的地点不同,环境不同,前者是在“巴山夜雨”中思乡,诗人在渝州,后者是思念家乡的“巴山夜雨”,作者在外地。这沉甸甸的思乡之情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李白来说,这是带着向往之情的离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歌曲《烟花三月下扬州》又是怎样的情趣呢?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哪?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育;人文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是一门重视人文关怀的语言学科,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古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古诗词这一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人文课堂初探

语文学科除了具备工具性这一特点外还有人文性这一特点,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沉重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教学成果不够显著的一大原因。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是在最近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很多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性,认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真正属性,工具性是从属于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水平,发扬中华文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观点,它的提出为加深了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但是目前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孤立工具性和人文性,甚至形成了人文至上的错误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工具性作为教学基础,人文性作为教学提升。

二、 古诗词人文课堂初探

1、 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是注重意境的艺术,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描绘的优美情景以及蕴含在诗词语句中的深厚情感,它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讲解字、词、句等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为例。这首诗朗朗上口,是一首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作,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接触过这首诗甚至可以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这首诗提高审美水平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改进了课堂教学手法。首先我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朗读的要求相应提高,不仅要熟练朗读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情感。其次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根据这首诗改编的动画作品,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处理各种问题,动画欣赏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建立诗词的具体形象,一轮皎洁的月牙挂在天空,清冷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独立在房内,如此皎洁的月光本来应该温馨怎奈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动画欣赏完毕后再进行体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画一幅阐释诗句内容的简单作品。这样以来学生对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不自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水准。

2、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必要因素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小学阶段采用的古诗词大多都比较简短,语言简洁充满丰富的意韵,包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诗人胡令能的的作品,诗句主要描绘了小儿垂钓的情景。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河边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小小的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路人问路忙想路人招手示意路人小点声,生怕鱼儿被惊走,不敢回应路人。诗句中的"蓬头"一词写明了诗句中主人公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幼儿;"侧坐"形象地说明幼儿的可爱姿态;"草映身"看出了小孩的顽皮,而且这一词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小儿的姿态;"莓苔"点名了小儿垂钓的位置是阳光稀少人迹罕至并且鱼儿不易受惊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出小儿的聪明,也为下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在讲解这首诗时,我先带领学生熟练朗读诗句并且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诗句的内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演绎诗句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作出合理的点评,最后向学生展示根据这首诗改编的动画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3、 提高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诗词感情的理解,就要结合诗作的具体背景以及诗人的性格特征进行教学。举例来说,在讲解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这首诗时就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作中对坚强不拔的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的歌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句主要表现了作者对虽然种种磨难但依然保持自身清白的石灰的喜爱,作者借物咏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无论遭受多大的变故都要保持对祖国的一腔热情。在讲解这一首诗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诗人在这首诗里倾注了多少感情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比较少,所以一定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诗词的讲解。于谦是明代末期将领,在明代保卫京师之战中担任军事统帅,率军击败了瓦刺军,虽然有显赫的战功但是在英宗夺帝之变中受到陷害。这首诗就是写于作者遭受陷害时期。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不仅了解了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加深了对作者以及诗句的理解。再次理解诗句时,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人的深切情感。这样以来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大的意义。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加强古诗词课堂的人文性是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古诗词课堂渗入更多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长熔.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