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散文摘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美,是有系统的,慎重谨敬的、有脉络有缘故的,丑却草率邋遢,自暴自弃。虽然有时美伪装得像后者,但其实不然,美的大自在来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素养,而非邋遢。 ——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2、其实,世事皆可作如此观,有浪,但船没沉,何妨视作无浪;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 ——张晓风 《种种可爱》
3、它如此美丽、安然而又不动声色。你的眼睛无法移开,因为广大荒漠中再没有什么其他的视线焦点了。其实它并不抢眼,像古代恐龙一列长长的背脊,而龙正低头吃草,不想惊人,也不想被惊。四野亦因而凝静如太古。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4、《旧约》创世记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差,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 也在我脆弱不 堪一击的 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张晓风 《我在》
5、你看到的这篇台北,充满形容词,充满成语,如一纸小学生写的文章,努力想把自己写好,却看来处处装模作样、虚矫夸张。 ——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6、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人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
7、爱一个人常是一串奇怪的矛盾,你会依他如父,却又怜他如子;尊他如兄,又复宠他如弟;想师从于他,跟他学,却又想教导他把他俘虏成自己的徒弟;亲他如友,又复气他如仇;希望成为他的女皇,他唯一的女主人,却又甘心做他的小丫鬟小女奴。 ——张晓风 《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
8、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压干的蔗茎。 ——张晓风 《一一风荷举》
9、小庙身后的那棵古树,依然枝繁叶茂,挺拔参天。可是上边一只鸟也没有,就连虫子的叫声都听不到。十多年过去了,它的树干似乎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增长。唯一变化的是它那裸露在外的根,那些根曾是多少人的天然座椅,被多少人的屁股磨得光滑、发亮。而今这些树根早已不再似当年那样光滑,变得粗糙不已。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野草淹没了,和着这裸露的树根一并被淹没的还有那数不清的村里人的足迹和他们的欢声笑语,更有那老人们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龙门阵。
10、我慢慢走着,我走爱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张晓风 《一一风荷举》
11、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张晓风 《我在》
12、句子华美透明到竟像是沾着月光下的江水写成的。 ——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13、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 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 爱一个人就是喜欢两人一起收尽桌上的残肴,并且听他在水槽里刷碗的音乐——事后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干净的地方重洗一遍。 爱一个人就有权利霸道地说: “不要穿那件衣服, 难看死了。穿 这件,这 是我新给你买的。” 爱一个人就是一本正经地催他去工作,却又忍不住躲在他身后想捣几次小小的蛋。 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爱一个人就是把他的信藏在皮包里,一日拿出来看几回、哭几回、痴想几回。 ——张晓风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14、人要活很多年后才知道感恩的,才知道万事万物包括投眼而来的翠色,附耳而至的清风,无一不是荣华的天宠,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霎时间都是向永恒借来的片羽,才知道胸襟中的每一缕柔情都是无限天机所流泻的微光。 ——张晓风
15、梦像老狗,把我们不知遗忘何方的东西扒了出来。衔着,放在我们脚前,然后悄悄地,一声不响地走开。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16、我祈望绝世的美丽,奇迹并没有发生,你说,如果蜜蜂没有索取金冠,蚂蚁没有祷求珠履,你又何需湖水般的澄目或花瓣似的红唇呢?一双眼,只要读得懂人间疾苦,也就够了吧?两片唇,只要能轻轻吟出自己心爱的古老诗句,也就够了吧?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17、贴向生活,贴向平凡,山林可以是公寓,电铃可以是诗,让我们且来从俗。 ——张晓风
18、太好的东西像天惠,在心情上我只敢相信自己是“暂借”来观赏的人,借期一到,必须还给大化,如此一旦相失,才能自宽。 ——张晓风 《我在》
19、给我一抹朝云,给我半缕晚霞,我就能还魂。不管我当时怎样潦倒虚脱,美丽,总能让我起死回生。 ——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20、原来地球恰似一侧媚的女子,绝不肯直瞪着看太阳,她只用眼角余光斜斜一扫,便享尽太阳的恩宠。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21、是啊,雪花浑身洁白如玉,晶莹剔透,而其志趣高洁,襟怀坦荡,不愧花中君子。梅花斗雪而开,不畏酷寒,真可比世上那些不畏强权,不媚俗流的侠客志士。文人雅士,并非附庸风雅,而却有傲世救民之志。听雪敲竹,轻盈的雪花落在竹上,发出美妙神奇的音韵。雪花爱着竹子,节节高的竹子,笔直地向着天空的方向成长。附近有人在听,听那大自然雪竹相交那种美妙的音拍。他在憧憬雪的高洁,他在憧憬竹的气节
22、每一张纸都是一截树木为我们粉身碎骨以后的遗容,我们理当感恩怀德。 ——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23、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中,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块。 ——张晓风
24、清清的溪流变得浊臭污秽,绿绿的山峦变得陆离斑驳,如面对一张张污迹遍布的白纸,我不忍心去看。
25、如果我会忘记,那么,就让能记住的被记住,该遗忘的被遗忘。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26、对,最初结合的构建的幸福之家,能坚持到最后。只是,最初的美好。尽管如此,还是会不停的有快乐的人儿愿意。不管结局如何,不管后话怎样,只能是劝服自己,要活在当下,过在当下。从一从简从真便好!
27、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张晓风 《一一风荷举》
28、人活得愈久,跟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便愈有牵连,这真是好事。以前没见过的冰原,现在常来入梦了。以前没吃过的美食,现在令人魂思梦想了。还有花,啊!花真是奇迹,就算你认识了一万种花,当你有机会认识第一万零一种花的时候,你仍然觉得惊奇仍然为之倾倒。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29、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但我已明白,如果我会忘记,那么,就让能记住的被记住,该遗忘的被遗忘,人生在世,也只能如此了。 ——张晓风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关键词】读写训练 人文素养 提高 具体做法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大量读写是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大量读写,可以使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完善,思想得到提升,人文素养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基于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大量读写方面的训练,具体做法是:
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教学中,凡是优秀的课文,尤其是名家作品中的精美语段,都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在诵读中品味文章或语段的精妙所在,摘抄后写出点评、感悟,然后进行仿写训练。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这些优美的写景散文,都让学生尽量背过,并自己选择一个季节,以“家乡的(春、夏、秋、冬)天”为题,进行模仿练笔。学习《社戏》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诵、摘抄,(如:月夜乘船、月下归航等优美的景物描写段落)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以《童年趣事》为题练笔。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外让学生多读一些美文,精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文章,拿到班级朗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几年来,我都坚持课前朗读训练,每节课在学习教材前都拿出5分钟时间,专门进行这个项目的训练,这样,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很好地展现自我,他们在选文上都动起了脑筋。在老师的建议下,《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情感读本》《新概念作文》以及名人传记、名著片段、优美散文等都相继进入了学生的选文视野。这样,一学期下来,有上百篇经过精选的文章,以不同的文体、内容及语言风格,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那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滋养啊!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日常的阅读积累外,在寒暑假,我还让学生系统地读一些“课标”中推荐的名著,并交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拿着红笔进行简单的勾画,就像自己在跟作者交流,在与他交换意见,做到文本、读者、作者的三者互动,这种互动对理解作品很有帮助。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告诉学生,要读中有悟,有所创新。有些文章读后,如果产生了灵感,就应该马上构思,在大脑中粗略地列个提纲,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果读书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达到了入木三分。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实际――读活书,多写作。我告诉学生,现实生活就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只要留心,写作的素材比比皆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在家里,有家庭琐事;在学校,有那么多的同学,那么多的故事;在社会上,一出门就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在大自然中,到处是优美的画卷等。我们要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关注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有感就发。为了让学生不再“怵”写作文,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及时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作文课上,文思泉涌,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挤牙膏”了。
报亭里,香香坐在里边,很认真地在看书。她很文静,也很朴素。喜欢文学,不喜欢交朋友。自己经营这个报亭,就是因为喜欢看书。香香喜欢素色的衣服,她的外套就是朴素的白色小花。她戴着近视镜,可看书的时候还是离书本很近很近。
这是城管局批准的报亭,也是邮政局设立的零售店。她的爸爸是邮局职工,她毕业后,没有工作,爸爸承包了报亭,香香就从那时候起在这里卖报。电视报,晚报,新快报,还有各种刊物。但香香最喜欢的还是文摘,每期必看。而且把文摘上自己喜欢的文章都摘抄下来。她有一个粉红色的本本,工工整整地写了很多。
香香二十四岁了,爸妈都为她的婚事操心。认识几个,谈了几个,都没有结果。大家都嫌她太呆板,一点也不灵活。她每天很早就来了,到了夜里十点才离开报亭。她应付着很多来这里买报的老人,是啊,现在除了那些老人,大家几乎忘记还有报纸这个载体。
香香和老海认识,也是在这个报亭里。老海来买文摘,每期都买。老海其实并不老,也只是三十几岁的样子,就是长得有点显老。他是一个书法家,每天都会在报亭对面的广场上练书法,老海喜欢写散文。一次偶然的机会,香香在文摘上发现了老海的散文,笔名就是老海。散文写的非常有内涵。香香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回到家里,香香找到了老海的博客, 那里都是老海的散文。在老海的散文里,香香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报亭。她似乎读懂了老海的心。
老海再次来报亭时,香香问他:“海老师。”老海愣了一下:“叫我吗?”香香点了点头。老海似乎有点害羞:“呃,我不姓海, 但大家叫我老海。” “那坐吧。”香香笑了笑说。那一天,他开始谈起自己。老海说:他在一家小学教书,学校里有书法课。
就这样,老海常去报亭,和香香谈文章、谈书法。慢慢的一种叫爱的情愫在两个青年男女中悄然升起,那天老海终于跟香香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香香默认了。报亭成了两个人的接头地点,虽然大家都觉得老海有些老成,但父母最终也没发表什么意见。就这样,他们很快进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老海和香香在报亭里商量着他们的婚事,香香觉得自己很幸福。这时,报亭外来了一个妇女,三十几岁的样子,拉扯着一个孩子,堵在报亭门口,指着老海大骂,骂老海是陈世美。小孩子见到老海,哭着叫爸爸。看到这一切,香香顿时觉得天旋地转,一下子晕倒了。
没有人再见到那个美丽的姑娘,报亭里坐着一个老太太,每天用忧郁的眼神看着大家,非常警觉。报亭一如继往地开着,但香香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海婆
这是无法逾越的小岛,和外界几乎隔绝。小岛上是什么风景,大家似乎都不知道。蔚蓝色的海水,中间是一条谜一样的海霞。站在岸上,看到薄薄的雾纱里隐隐绰绰的礁石。海婆就住在岛上。有时可以看到海婆驾着一叶小舟,从雾里渐渐地清晰起来,来到我们这里。我们这里是方圆几个海岛的小集镇。那些岛上的人,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驾着自家的船,来到这里,出售自己的收获,购买生活必需品。海婆也是这样,她来这里卖海产品,还卖一些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海婆说是岛上的,这里没有。
我们叫她海婆,并不是因为她很老,其实海婆很年轻。我看到她的时候,觉得她就是海的女儿,美丽漂亮,戴着鲜艳的斗笠,服装是惠安女子们穿的绣花衣服,花边,花领。海婆还有一双非常好看的眼睛,笑容特别好看。第一次见到海婆,我就迷恋上了她。我记得,那一夜,我梦见了海婆,和她一起下海,一起到她的岛上。小岛非常美丽,上边是绿色的世界,是花一样的境地。海婆的住所是一个宫殿,美丽的宫殿就像传说中的龙宫。醒来后,觉得海婆就在我的面前。
那时候还小,刚刚上三年级,十岁的孩子,喜欢上了一个美丽海岛姑娘。每到赶场子,我就会逃学,来到海婆的摊位前。海婆会拿出自己最爱吃的东西给我吃。海婆说这是岛上的东西。因为逃学,老师家访,我受到了父亲的惩罚。放学后回到海边拾贝壳,鲜艳的贝壳成了我的喜好。我会在海边的岩石上,看着雾里的小岛。非常想到岛上看看,因为海婆就在那里。
有一次,我听到了非常好听的粤剧,声音委婉动听。我听出了是海婆的声音。我听出了凄婉,听出了倾诉。在海上飘扬。我不知道海婆在哪里,但似乎看到她那张美丽的面孔上流出心酸的泪水。年幼的我,暗恋着海婆,无邪的童心,把海婆的家幻想成为神仙的世界。她那么美,为什么要住小岛,她那么年轻,为什么称为海婆?梦一样的世界,谜一样的人物。我问父亲,对面的小岛是什么岛,父亲非常神秘,说那是海公岛。那里住着大海的主人。海婆呢?我问父亲。父亲说:不要乱问,不要胡说,不要乱想,不要乱看。
我问奶奶,有海公岛吗?奶奶摇摇头,什么都不要说。我邀请我的小伙伴,让他们看对面的海岛,他们什么都没有看到。我看得非常真切,对面有个小岛。大家笑话我,说我中邪了,说对面是海,没有小岛。
对面是海,没有小岛,海婆从哪里来?我领他们到市场上找海婆,海婆没有在,在海婆之前的地方是一个老太婆,戴着斗笠,穿着黑色的民族绣花服装,身上的银首饰和海婆的一模一样。我感到非常奇怪,问旁边的人,大家都说,太婆很早就在这个位置上摆摊,没有见到过年轻姑娘,看到我失望的样子,小伙伴们都笑了。
若干年之后,我在一个文献上,发现了关于海婆的记录。是过去祭祀海神的活人祭品,大部分是选择一些漂亮的姑娘送给海神。我感到非常的难过。那天夜里,我又梦见了海婆。
红杏
我第一次见到红杏时,是在冬季一个很冷的早上,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孩子,大约十三岁,穿着打着补丁的红棉袄, 胳膊肘上那块极不协调的补丁,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红杏含羞的目光看着我,躲在父亲后边,手里拿着一个棉布包裹。我记得是红杏和她的父亲来我家给她母亲借钱看病。
红杏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是战友。虽然我家并不富裕,但父亲还是救济了他们。因为这样,我们家里吃了半个月的野菜。爸爸和妈妈吵了好几场架。因此我对红杏印象并不友好,每每端起盛满野菜的碗就非常恨红杏。
我第二次见到红杏的时候,红杏已经长大了。她依旧提着包裹,怯生生地站在我们家门口。她从乡下来就是为了让父亲帮她找工作的。她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早已不在人世。红杏父亲去世时,我和父亲去过红杏的家里。这是我见到最穷的农家,破旧的老屋,荒芜的小院。那里停着一个黑色的棺材。红杏穿着孝服,通身的白衣,平趴在棺材上哭得死去活来。她那悲痛欲绝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我开始不那么恨红杏了。
红杏住在我家,她很勤快,几乎包揽下了家里全部的家务活。父亲为她找到一份保姆的工作,虽然她离开了我家,但还会时常来,来的时候,总会带着各种新鲜水果。
红杏叫我润哥,因为我的小名叫润儿。红杏没有上学,听说我会写小说,还会写剧本,非常高兴和我聊天。不知从哪天起,我发现,红杏非常美丽,纯真,大方,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珍贵的黑宝石。
母亲非常反对我和红杏来往,有一次我们在一起正谈得高兴时,母亲过来了。大骂红杏:“离我们家润儿远点,丧门星,乡下佬。”母亲的话很难听,红杏委屈地流泪了,哭着跑开了。那天,我和母亲第一次吵架。我发现,我变得很凶。
红杏再也没有来过我家,我去找她时,她已经离开了雇主家。我在梦里总梦到红杏。她那甜甜的笑容,纯真的眼神,留给我太多的遐想。虽然父母给我介绍了很多的女孩。但是似乎还有一种奢望,希望见到红杏,听听她怎么说。可是,我再也没有看到红杏。后来就结婚了,离婚,又结婚,还是离婚 。婚姻几乎毁了我的前半生。母亲去世了,我遗憾地告诉她,我心里还是想着红杏。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激发兴趣;强化积累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谈作文色变”,作文教学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都应把作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笔者根据作文教学实际,谈一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
1改变认识,激发兴趣
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已经被大部分学生所认识,但是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作文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面对高考的渐近,一些老师和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了。孰不知,作文的分数还是直接影响着高考语文成绩。难怪有这么一句话,“得作文者得高考”,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就应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改变重语基轻作文的认识,摆正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去指导学生的写作,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作文考试成绩的教学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合高中作文教学。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高考当然是人生一件大事,但如果一味地考虑高考,一味强调应试技巧,其结果倒不会那么尽人意。其实高中阶段,教师若能很好地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多了解、多接触相应的情境和美文,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把那些对生活的情感抒发出来,其实就是很好地写作方面的历练。例如一些时评文章,教师就要抽出时间为学生播放这方面的内容,努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洞察力。这样学生练起笔来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组织写作方面的讨论会,或举办美文展览,让学生多听、多看,以唤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方面的欲望,减少他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要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注意措辞,一旦发现写作比较好的作文,教师要用分数和批语来进行表扬和肯定,或当做范文在班上宣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读写的训练当中去。
2强化积累,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
加强高中作文教学,必须注重积累,因为积累不是一日之功,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轻视了平时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类似空中楼阁。没有词汇,没有积累,又何谈写作的提高呢?写作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虽然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反复强调学生要进行积累或做一些美文摘抄,但要么被学生功课忙、时间紧所搪塞,要么任务型地去做些象征性的摘抄,其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直做摘抄做得很好的学生,但不能灵活地把这些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材料运用在写作上。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不能做到审题准,立意新,情感真实,故这就应进一步地在写作技巧上下一番功夫了。针对以上的种种,教师首先应把语言积累工作落实到实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让学生多诵读。可以有效利用晨读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记忆、掌握。在诵读中加强学生的词汇和美文记忆,二是扩大阅读量。学生只有阅读跟上去,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时才能被己所用。高考时间紧张,但时间挤总是会有的。但要努力实现高效。例如每周可以抽出一节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并整理一些美文印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协调时间来进行短暂阅读和欣赏。这样时间长了,也会收到一定效果的。三是增加学生的练笔次数,学生练得多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他可以在每次作文写作中有所感悟,有所改正,从而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练笔,写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日记或周记,写分析性短评,或者有意识地去背诵一些时评或短论的格式、开头和结尾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很难在写作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除了老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强化学生积累之外,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第一高考作文不外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各类文体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对这几种文体进行讲解,让学生熟悉这几种构思套路,要切实做到文体规范,并且要经常性地练笔,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讲解,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第二就是指导学生在作文时,应注意审题、立意,选题,拟题和文章布局等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在考试时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写出的文章才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以布局谋篇为例,要注意凤头、猪肚和豹尾的写作技巧,要紧扣主题,把自己的“亮点”点亮;或以立意为例,高考时,怎样使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呢,就是立意首先要做到新颖,其主旨要富有正能量和一定的积极意义,不抱怨,切莫去写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立意的标准要富含哲理,紧扣材料,要有一定的时代感;第三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注意文章层次的安排,字数的适中和书写的整洁度。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学生积累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地做专题训练,以弥补学生在某些专题写作上的不足;还可以在高一高二时尽量多安排一些美文欣赏课,素材交流课,写作竞赛课,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素材,锻炼学生文笔,让学生从中汲取写作的养分,为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做好铺垫,为学生高考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袁会建 单位: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节目;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56-01
一、《朗读者》节目简介
2017年2月18日晚8点,《朗读者》在CCTV-1首次播出。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董卿首次以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双重身份亮相。节目从“朗读者”的两个部分切入,一是朗读,即传播文字,二是人,即展示生命。节目将二者有机结合,让生命和文字碰撞。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牵引出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通过朗读的语言表达形式渗透文字背后的精神价值。其文化传播内核在于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从文化传播功能分析《朗读者》
自述与朗诵相结合的全新方式,让受众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中领略文字的魅力,同时,夯实正确的价值导向,满足了提升受众文化素质需求。
(一)文化传播创意:作品不问出处。相比中央电视台前期的系列热播文化节目,《朗读者》的题材更广,作品更多,范围更大,参与更灵活,艺术效果更强。《朗读者》的入选作品有古风诗歌、手写情书、原创独白、典礼祝词、名篇选段、译文摘抄等多种门类。从体裁而言,多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记叙文。从题材上看,各有千秋,有“大爱”也有“小情”,有“西方经典”也有“东方神韵”。《朗读者》的这种万紫千红决定了目受众定位之广,参与度之高。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参与形式,即使节目中鲜有荧屏上泛滥的新媒体手段,如“扫一扫”、“摇一摇”、“点赞”等,但线下互动频繁,颇具亮点。让受众无门槛参与节目录制的“朗读亭”出现在各大城市街头,只要是喜爱朗读、想要表达的观众在指定时间段进入“朗读亭”即可参与录制。较为私密的密封环境,让观众在不扰的情况下把感触深刻的文字朗诵出来,是一种全新的传播互动体验。
(二)文化传播理念:意趣齐飞。在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五要素中,电视媒体无疑扮演着重要的渠道作用,更是当今线上线下平台融合时代下的主要传播媒介,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电视本体上是一种娱乐性媒体。“在物欲主义的时代之中,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是主流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代替,后者不仅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这种文化传播理念揭示了,文化类节目只有坚持把“阳春白雪”的教育意义与“下里巴人”的大众趣意相结合才能为更多的受众接受。当下,越来越多的传播媒体为追求收视率而走向俗媚。然而,在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同时也必须兼顾趣味性,毕竟此时受众不是彼时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皮下注射论”的“患者”,传播媒介选择之广让受众的态度不会直接被左右,其主观能动性的权衡需要用电视文化节目传播的意趣平衡。《朗读者》中的教化之意潜伏在自述故事和作品选择中,偶有点缀戏曲、舞蹈、音乐表演,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影响了受众的行为规范与文化素养,进而增光添彩和谐发展的中国梦。
(三)文化传播效应:把大脑叫醒。节目片头主持人董卿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你有多久没阅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的确,受众被信息化社会包裹,碎片化的文化传播泛滥,现代人的思考、阅读异常匮乏,价值观时有偏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朗读者》中的嘉宾自述板块的设计颇具匠心,实质上是嘉宾坦言自己的“灵魂”推己及人地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继而趁热打铁地通过朗读的情绪外化形式把这种理念与情感推上高点,节目在受众中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应。从首播当天收视率数据来看,《朗读者》收视排名稳定在前。文字的艺术化传播让受众醍醐灌顶,无论是普通人无法复刻的名人经历,还是比比皆是的家庭小事,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慈善、奉献、勤勉、朴素、孝顺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拉斯韦尔指出的大众传播三种基本功能中的要点。《朗读者》渗透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在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将正能量的理念与和经验传承下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朗读者》更是满足了朗诵爱好者的诉求,使这种文化传播形式愈加固定化、普适化。
《朗读者》是电视节目文化传播本土化的有力转型。让不同层次的受众能参与到节目中来,扩大“朗读亭”的应用范围,通过新媒体平台比赛、投票选择嘉宾,更多地考虑百姓心声,润色谈话、朗读、点评中的起承转合等,这都是节目火爆背后该慎思忖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7.
小学阶段是开拓学生眼界,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随着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选择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焦点。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课外阅读材料的有机引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方面的不足,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和路径。
1 让家庭成为儿童阅读的第二课堂
语文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的学科,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既要摆脱以成绩为导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绝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可以完成的。因此,小学教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阵地,进一步摆脱和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语文学习的根据地扩展到学校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家庭之中。
学校和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教学得到很好地衔接,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补充作用。比如,笔者在进行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的时候,便让家长一起参与进来,一方面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文章阅读,另一方面还让家长为学生寻找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古建筑圆明园的由来及毁灭。而且笔者还让学生们对所喜欢的书籍进行挑选,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对其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并有效解决了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很多学生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了解了我国受屈辱的历史,对于爱国情怀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推动效应。
2 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同步协调
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觉到,教材中所应用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所提供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材中的很多节选文章还需要学生通过相应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补充,从而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节选文章的“前因后果”。一方面能够最大化的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全方面、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因此,教师所进行的课外阅读要尽量与课内学习保持一致和同步,保证学生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的连贯性,进而提升阅读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比如,笔者在进行《猴王出世》这篇章的学习时,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名著――《西游记》进行阅读。《西游记》本身已经被学生们所熟知,但是真正阅读此名著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为了让学生们对其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笔者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部分,而后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阅读的部分进行尽情的分享和品评,很多同学在阅读了《西游记》一部分内容之后,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觉地对整本名著进行了“跟进”阅读,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而且提升了综合素养。
3 课外阅读分目标、分文体循序渐进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小学低年级单一、笼统的水平层次上,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题材,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次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也同样如此,通过诗歌、小说、散文、寓言以及童话故事等不同题材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既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也让学生们能够寻找到自己所喜欢的题材,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质量。
比如,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候,总是喜欢将具有寓意性和趣味性的寓言和童话作为切入口,而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具有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题材,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也更高,待到学生的阅读思维打开后,再潜移默化贯穿一些小说、散文以及诗歌等文体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笔者还对阅读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笔者建议其更多关注课外阅读文章的字词句用法,能够学习课外阅读文章中的逻辑修辞;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笔者建议其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文章创作,能够发挥其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审美提升能力,让其在阅读基础上发挥创作的能动性。
4 建立“阅读成长手册”
建立“阅读成长手册”,能够实现对学生阅读的监督以及阅读过程的点滴记录,是培养学生由督促到自觉的阅读习惯的最好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阅读成长手册”的建立以及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明确“阅读成长手册”的内容,包括学生每周期阅读何种书籍,读后感以及随文摘抄的好词好句等等,根据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种方法对于寒暑假时期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更为有效。
比如,笔者通常会以一个月作为基本“疗程”,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记录,形成一本“阅读成长手册”。并且,此“阅读成长手册”的形成还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们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记录和跟进,对其所阅读的书籍进行收集和整理。笔者还对于记录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或者是在班级内展览,鼓励更多的学生,精心的建立自己的“阅读成长手册”,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兴趣。另外,笔者还注重开展阅读欣赏课,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在阅读中所思、所想,帮助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浩瀚广阔。
总之,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路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做好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内和课外都品读优秀作品,促使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引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玉英.积极引导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质[J].贵州教育,
2016(11).
上初中时,偶然的机会在刚中师毕业的英语老师宿舍看到琼瑶的《风里百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琼瑶小说。那时老师怕我学“坏”,坚决不肯借给我看。中考完后的那年暑假,我去县里租书屋把琼瑶作品集全都看了一个遍。当时感觉琼瑶写的小说不仅煽情,她的古典诗词功底也不错。小说中那引用或改写得恰到好处的古代诗词佳句,以及象《碧云天》《独上西楼》《却上心头》《几度夕阳红》之类的小说名字,很是打动情窦初开少年的心。那个假期摘抄了厚厚一大本琼瑶小说里经典诗词名句,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人比黄花瘦等,少年的心沉浸在那无尽的寂寞和哀愁里,兀自凄惶着,也许就是在那时,热爱古典诗词的种子就此扎下了根。
到了高中功课紧了,同学们都面色凝重地沉浸在备战高考的题海中,学校的图书馆形同虚设,阅览室的门直到毕业也没进去过。就是那段时间,为了缓解压力,我会趁周末上街的时候,在报刊亭给自己买一本《者》或《青年文摘》,那些文字简短的励志情感美文,绐我苍白的阅读生活注入了一缕阳光。
少年的心思天真又单纯,因为喜欢读书,我便幻想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坐在窗明几净、四处是书的大屋子里静心读书,由是报了河北犬学图书馆学专业。报到那天刚拿到借阅证,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图书馆。面对河大丰富的馆藏,我终于见证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再次走近书籍,我感觉自己就象刑满释放的犯人,终于可以面对蓝天,扬眉吐气了。有一次宿舍熄灯铃响后,舍不得放下读兴正浓的书,我便在蚊帐里点燃蜡烛继续读。后来两眼实在支撑不住了,不知不觉趴在书上打了个盹,等到闻到糊味,猛然惊醒,才发现蚊帐已经烧坏了一大块,墙壁也给熏黑了。蚊帐后来是换新的了,但熏黑的墙壁却时常害怕被舍管员检查卫生时发现,蚊帐只好一年四季挂在墙上,直至临近毕业,担心公物押金被扣罚,遂在附近正在施工的工地讨了些石灰粉回来涂抹了一遍,又小心翼翼用粉笔修饰一番,竟然蒙混过关。只是从此长了记性,夏天蚊子再多,万万不敢再在蚊帐内点蜡烛看书了。
走出校门又进校门,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我,近水楼台的丰富馆藏为我提供了读书的便利。定居都市生活的我,从此不再担心学生宿舍里那强制性的熄灯铃。城市停电的机会也少,似乎从此与秉烛夜读的经历画上了句号。加上好书连连,是故只要精力许可,黄卷青灯,想读多久就多久。每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朱永新委员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经过多年的学习、摸索和沉积,我充分认识到读书内容对一个人学科思想体系的构建和影响,读书也开始变得有序起来。因为工作的需要,两年前我担任了学生读书社团的指导老师,在师友的举荐下,我又加入了中国阅读与写作学会,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图书阅读指导和研究。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围绕书香校园建设和经典阅读,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其他部门的配合下,我带领全馆同事成功举办了四届校园读书节,开展了以“读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电子板报设计、创意书签设计等活动,举办了6次新书展,组织了多场专题讲座。我本人主讲的先秦散文阅读指导课获省级二等奖,《阅读经典,走进名家》的阅读指导课获市级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浅议阅读的三个境界》获专业期刊《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征文二等奖。回顾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多年的读书积累是分不开的。
平时喜欢逛图书市场。每次满怀而归,就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喜悦。我工作的图书馆里藏书也不少,但真正自己读的书还是习惯亲自去买,它们安静地站在我的书橱里,堆积在书桌上,或是散落在枕边,每天看上十几页,心里就踏实。不忙的时候,也会把几种不同风格的书穿插来读,涣然一新的感觉,阅读效果也不错。因为读书,我结识了一些热爱读书并且写书的文友,出了新书,他们会惦记着给我寄来一套。有时顺手翻一下,就束之高阁了。前阵整理书柜,把一些闲置的书拿出来,按照内容分了类,赠送给有着这般喜好的朋友。让书籍找到了真正的悦己者,受赠的朋友高兴,我亦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悦。即使那些作者朋友知道了他们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去处,我想也该会对我的做法表示满意吧。
受我的熏陶,女儿从小也喜欢读书,在学校里被评为班级“读书明星”,读书和写作联系起来,上小学六年级的她,迄今已经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习作10余篇。在我看来,女儿的聪慧和阳光心态,更多得益于她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问题 对策
审视当下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不难发现,现在的初中生存在着阅读量不足、阅读水平低、阅读习惯不好等诸多不良状况,不喜欢读书、不会读书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状况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初中尤其明显。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效益尤显迫切。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从客观方面看,到了初中,学生学习紧张、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生活变得紧凑,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辅导书打转,整天钻在作业、习题或试卷中,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看书。从主观方面看,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着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必要,只要按部就班地学习一下学校开设的课程就足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这导致了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老师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往往也是敷衍了事,这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自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阅读,甚至可以说是强迫性的,学生对阅读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2.学校、家庭、社会缺少文化氛围。受制于有限的办学经费,大多农村初级中学根本没有图书馆,即便有简陋的图书馆,但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图书也是相当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读书的需要。在农村,许多学生家庭没有藏书,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家长缺少引导孩子读书的意识。
3.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足。受应试之风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将课堂阅读的主要目的定位在训练应试技能上,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试题,学生面对它望而生畏,阅读兴趣自然大打折扣。课堂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停留在“教教材”阶段,以讲解分析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机会。教师疲于应付教材,篇篇细讲,害怕遗漏要点。而真正具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根本意义的课外阅读,因为与应考无直接关系而不受重视。这直接导致了不少学生存在阅读障碍:在阅读过程中抓不住要点,阅读时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去解决一些表面意思的问题,不会概括、归纳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的阅读活动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分析,没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善于思考质疑;没有掌握默读、朗读、速读、浏览、精读等方法,阅读效率低。
二、抓好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对策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坚信:知难而上,千方百计抓好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抓好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需要着力做好以下方面:
1.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
2.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给予“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要真正搞好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文阅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尽可能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又如,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事迹,并用一定的文字整理成文章。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