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家名言

教育家名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家名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1篇

    1.只有爱、情感和信任交织在一起,才能发展良心的萌芽,培养学生的美德。

    --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

    2.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道德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3.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快乐和幸福。”

    4.如果孩子的双手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快乐什么也不去创造的话,那么你给他们现成的供快乐和享受之用的东西越多,他们对生动而又美好的东西就越是漠不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

    5.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这样表述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7.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看得见听得见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流下印象的东西无疑就是情景。

    --夸美纽斯

    8.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9.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

    10.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

    --俄国文学家

    11.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亚里士多德

    名家名言给我在教学上的启示总结为一点就是:让品德教学成为学生道德生活的过程。

    拓新一:建构性道德教育

    建构性道德教育是一种从生活到生活的教育,它强调一切已形成的精神成果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状态中被全程体验、领悟,从而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找寻事物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实现创造。实质是强调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目标是综合的、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内容是有机整合的、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模式是体验创生的,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评价是发展性的。这是一种情境化的、个性化的、思想性的个性美的游戏性的,探究性教学

    拓新二:品德教学目标的重构

    一条主线三条主轴四个层面

    生活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自然

    儿童与社会

    健康安全的生活

    愉快积极的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拓新三:品德教学内容的整合

    主题板块一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主题板块二

    引导儿童学 习与 老师同学交往、学习体验和欣赏自然的美,获得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愉快开朗的个性品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敢于应对挑战的勇气。

    主题板块三

    进一步扩大儿童的交往范围,强化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激发他们从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开始,学习怎样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遵守社会规范,学习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主题板块四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方法、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引导儿童学习怎样认识和照顾自己,到学习怎样与别人交往,再到学习怎样爱长辈、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从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到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生活,从引导儿童对基本生存方式的认识到对精神世界的找寻都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的

    拓新四: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在把思想品德、社会、劳动等等分科整合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一综合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生成性教学模式。它是针对当前品德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强化要回归品德教学的自然状态。它强调教师要弱化“教”创造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的活动;柔化“教”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感性的教、纯真的教;点化的“教”即点拨;隐化“教”达到教无痕的境界,活化“教”、美化“教”

    拓新五: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包括:内化与建构相结合的原则、情理相结合的的原则、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显意识与潜意识相结合的原则,主体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拓新六: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性要素二

    自主体验的层次性

    --经历学习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存在。

    2.让学生的肢体与思维活动同时发生。

    --感受学习

    1.感悟常常是一种无言的意会。

    2.感悟也以错误为教材。

    3.感悟也以宽恕为催化剂。

    --享受学习

    1.获得学习上的高峰体验。

    2.学会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给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善于感受学生学习的感受。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或是听区里的研究课也好,在评课时常感觉到课堂上老师也在努力的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但实效性并不明显。感觉活动虽多但学生只在一个层面上体验,缺乏深层次的引导。这个困扰我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在阅读《小学品德教学拓新》时终于受到了启发。在这里愿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当我读到书中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性要素二时,我懂得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而学生的自主体验又是分层次性的。我想这也就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层次吧:要做到教学活动有层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应到首先让学生 --经历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教学活动之中得以体现。让学生的肢体与思维活动同时发生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教学活动之中得以展示。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2篇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喜爱并能自觉学习语文的少了,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由于课程的增多,爱读爱学语文的学生更是所剩无几。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有什么可学的,努力不努力成绩相差都不会太远。这种错误认识,很是让人堪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点功课:

一、让学生明确语文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理性的认识和看待问题,教师可通过讲解、举例子等,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让学生“近朱者赤”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会起到关键的“熏陶”作用,久而久之就会“传染”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要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并适时、适地背诵一些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这样不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使他们耳闻目染,无形之中感受、体会到语文的真谛,明白学语文的意义,并慢慢地喜爱上她。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吸引学生的导语或新颖的形式来导入新课,并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解、恰如其分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四、适时、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1.因缺乏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语文成绩终不见起色,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冒”的原因之一。通过多年的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因此,我常常有目的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如: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语文常识的记忆方法、文章段意的概括、阅读的技巧等。对于以上四个方面,可采用编顺口溜、讲故事、比较概括等方法来进行指导。

2.老舍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有《龙须沟》、《茶馆》等。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毫无联系的作品呢?我引导学生把这些作品编成小故事:“骆驼祥子”一家“四世同堂”,在“龙须沟”里开“茶馆”。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叫“月牙儿”的小男孩,他背着一支“断魂枪”,真是杀气腾腾、令人胆战心惊。这样,学生学习文学常识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老舍的六部作品永记在了心间!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写作兴趣 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即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能力,作文教学集中体现了学生驾驭汉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然而一提起作文,不少中学生往往谈文色变、双眉紧锁、兴味索然。“咬破笔杆”换来的只是挤出了可怜的几个字后不断数数的无奈以及掐指计算是否到规定字数的那份期盼。而这,也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之一。目前中学生写作兴趣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是老师要求写的东西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较远,或者是现在的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比较多,而读优秀文学作品比较少,所以脑子里储藏的好词好句较少,写起作文来比较困难,所以不感兴趣。第二个可能是老师没有充分的发现每个学生写作方面的闪亮点,并没有给予及时地表扬与鼓励。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会经常想写、愿写、乐写。写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倡导学生平时乐于读书,唤起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提笔作文总感到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到生活中徜徉,“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动人的一幕,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相信学生作文时就不会总抱怨“没啥好写”了。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善于吐露真情实感,不再娇柔做作,不再为了作文而作文,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语文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一起作文,“下水”示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下水写作。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这的确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做法。其一,教师下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做到预先指导有的放矢。教师给学生规定一写作内容或命一作文题目,究竟是否恰当,学生是否有话可写,在下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倾向……这些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许会事前预料到。但毕竟没有参与,没有亲自实践,何来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的命题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的。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这些实践,并用以检验题命得是否恰当,这就很有必要亲自下水,动笔写一写,做到胸有丘壑,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自然,作前指导重在启发、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审题、掌握重点,以至如何围绕题意构思,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等等,这样的指导才会有针对性,使学生作文有所收获。其二,由于教师参与,有了下水的切身体会,总结讲评时就可能灵感不断,做到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到容易接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做只会“动口”的理论上的“讲说家”,而不会做“动手”的实践上的“运用者”,我们不应做弹花匠的女儿――只会弹(谈)不会纺(写)。有感于此,笔者在布置学生作文时,常常与他们一道作文,并相互交流,收到了教学相长之效果。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意愿就全消失……”这句话讲的十分精辟。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成功感是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然情感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的作文得到肯定。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写作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的作文“闪光点”。对他们的作文切忌吹毛求疵、面面俱到。只要他们或标题拟得新颖别致或开篇简洁明快,或在行文中用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修辞,一个新颖得体的词语等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或在讲评作文时当众赞美,或在批阅作文时不忘用笔加以表扬。教师的表扬鼓励犹如给学生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学生定会再接再厉、信心倍增。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想方设法设境以入情

现在的学生作文最大的误区就是选材上假,表达上虚,学生认为“作文、作文”就是“乱作之文”。因此,一写教师就是深夜家访,彻夜备课;一写同学就是雨中让伞、雪中送衣;一写自己就是给盲人带路,帮老人推车等等。且空话大话连篇,言之无物;假话虚话泛滥,言之无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学生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实际上,学生们有他们的生活氛围,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则更愿意、更喜欢表达出来。因为生活是学生们的第二老师,如果巧妙地把作文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生活在课程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那么,学生心中的话会就着这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流出心思,流向课堂,流向纸端。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有写的冲动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引起联想,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使他们入情入境。

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写作的真实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让广大学生在作文上真正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4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根曾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富兰克林也曾经说“阅读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刻”。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努力探究各种途径,积极拓展渠道,努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拓展阅读渠道,激发读书兴趣

1.走进书海,自主阅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进行阅读活动,充分体现自主性。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对阅读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家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通过“自主性”阅读,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类书籍的特别兴趣,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读得更广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这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性阅读。

2.利用传媒,促进阅读

电视、电影、录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冲击,我们要善于为我所用。传媒中的一些节目可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动机,激发其阅读兴趣。如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对同名小说感兴趣。但不可以过分依赖声像材料,否则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须知,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凭借生活经验,借助想像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还原为“图像”的能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3.上网浏览,感性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给学生语言(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等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二、拓展阅读内容,激发读书兴趣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我注重探索总结如何拓展阅读内容,即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与课外怎样有机结合,课内引导,课外指导等。

1.根据课内内容到课外书籍中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

2.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篇的著作。

3.根据课文中的引文到课外查找、阅读引文所在的文章。

4.课文是历史白话故事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故事的文言文。

5.查找、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联系的其他文章。

6.查找、阅读作者所写的其他相关作品。

7.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阅读书目。

三、拓展阅读交流方式,激发读书兴趣

为了把班级已初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这些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回顾总结这些活动,可以归纳为“五会”、“四展评”、“一表演”。“五会”即“童话会”、“故事会”、“读书心得会”、“藏书交流会”、“读书竞赛会”。“童话会”是最初阶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而且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故事会”则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的心理,把从课外阅读中学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有时还可以采取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进行佳作赏析。“读书心得会”是学生把阅读时的收获、体会表达出来,共同交流,这也间接提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藏书交流会”是学生把所藏书籍向大家介绍,而且可以直接问答交流,既检验了学生对藏书的阅读了解,也鼓励更多同学多藏书、多读书,同时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读书竞赛会”则采取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踊跃参加,内容广泛,如“名家名句名诗连”、“名言谚语上下连”、“影视屏上现名篇”、“名家名人谈读书”、“读书小获时时有”等。

“四展评”,即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优秀编辑表”、“优秀读书手抄报”、“优秀调查报告”,然后在班级展出。为了检验课外阅读效果,我一直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优秀作品的展评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读书笔记有三种:一种摘录式,摘录好词好句好段;二是提纲式,侧重提要作品的内容;三是心得体会式,着重写作品阅读后的心得体会。编辑本则要求学生把平时阅读到的一些作品,及喜欢的词句美文按一定类别整理成集册,并设计封页、插图,而且给集册取一个别致,有个性的名字,如《春草集》等。“读书手抄报”则是对语文知识、综合剪辑、信息处理等能力的综合考核。但可以在短时间检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调查报告”则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略读、浏览、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一表演”,即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及对作品的感悟、理解,全都展现出来。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5篇

一、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为保证艺术教育在我校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总负责,分管副校长主管,教导主任配合,艺术教育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有效管理系统。

学校在《管理制度文化校典》中设立艺术教育教师管理职责,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艺术课(体育、音乐、美术)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实验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

二、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完善艺术办学体系

1.注重培训,重点是校本培训。立足本校师资力量,领会与把握国家教育方针和现阶段的精神,让“艺术教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田,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承担艺术教育的重任。

2.善于营造学校艺术教育氛围。我校利用“阳光教育”实施的契机,坚持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教师自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颇具艺术特色的韵律操,师生全员参与活动,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师生艺术素养,让所有教师都成为艺术教育的一分子。

3.以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课程带动艺术教育,加强体育、音乐、美术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好教研计划,尤其是出台特色教育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使“体音美”教研组成为创建学校艺术特色的中坚力量,为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夯实基础。

4.“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艺术教师视野。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选送参与艺术教育的教师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对口的培训班,不定期邀请艺术专家到校讲座,邀请福建省艺术学校师生为具体指导者,利用该校与我校同属一个区域的优势,积极参与该校的一些重要的艺术特色教育活动,学习取经。

5.抓课堂实效性,注重课堂艺术教育。让更多语文、数学教师兼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人人都能上好艺术课的技能。因材施教,发现人才,有选择地派送特长生到课外专项兴趣小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的特点,分别开设26个校级专项兴趣小组及52个班队兴趣小组,时间安排在星期三下午第二、三两节,做到①宣传到位;②全力支持;③精心辅导;④成果展示;⑤加强考核。

6.充分利用日常的班会、队会、团队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努力使强项更强,弱项变强,让任课教师成为学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并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我校推进“艺术”特色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做好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彰显人文关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其本身由全体师生所创造,反过来又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而良好的艺术育人环境也是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1)建设绿色校园,凸显“生态”教育。我校是“福州市绿色学校”。校园氛围钟灵毓秀、隽永典雅,园林整饬、光色相映成趣,“桃李园”“艺术园”等园地充盈着浓烈的生态德育氛围,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学生树立崭新的人生观和生态观。(2)打造人文氛围,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本着“让每一扇墙壁、每一块石头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全面构建,立体布局,努力营造“让墙壁说话,让设施启智”的人文环境。在原有校门口两块LED显示屏基础上,本学期又增设两块LED显示屏,分别设置在教学楼正前方与媒体教室。经常在显示屏上播放艺术家名言、艺术教育格言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熏陶。(3)把昙石山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4)教学楼的墙壁上书有校训,走廊上张贴名人画像和语录;教室里悬挂国旗;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张贴励志的格言警句;校园内和课室里多处设有墙报和专栏,有科组、少先队、班级的墙报,也有阅报、法制、卫生、文明评比、美术展览等专栏;校园广播成为精神文明的宣传平台。这些措施的实施,强有力地激励着学校师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追求卓越人生。(5)实施针对性强的内容体系,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综合提升。

2.注重课堂实效性,以美术、音乐等主打项目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开花。学校本学期已购买《颜真卿楷书教程》分发全体教师,人手一册。三年级以上学生统一派发《新一代文房第五宝》临帖以及《庞中华书法》字帖,激发学生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包括五线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进音乐课堂教学,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利用县音乐学科工作室设置在我校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音乐名教师的合力作用。全校师生必唱歌曲《国歌》《少先队队歌》和校歌等。每天课间时间播放儿童歌曲、轻音乐、世界名曲。根据学校布置的“班班有歌声”比赛的要求,组织人员评选、表彰,以此熏陶、浸润、影响学生的心灵,让艺术每天点亮他们的心智。

3.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成立了26个专项兴趣小组,如书法、古筝、舞蹈、合唱、葫芦丝、素描、国画、健美、陶艺、手工制作、茶艺、电脑作画、足球、口语训练。学校定期举行美术、书法、工艺等艺术作品展览,在5月份举办歌咏、书画、舞蹈、器乐演奏等比赛,以展示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

4.拓宽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领域,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我校地处昙石山下、闽江之畔,此地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城镇工艺品企业林立,是手工制作取材的好地方。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分组与家长一起实地参观游览,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采集标本,写生,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感受其内在美,能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从而更能体会到校本教材《情系闽侯》和《绿色家园》的内涵。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6篇

一、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专家此言的积极一面

历史上对老师权威的认同、对知识的尊重带有时代的色彩。在陈鹤琴先生生活的时代,知识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人们对老师的敬仰程度极高,师出此言有道理。在此前我们一直把“知识改变命运”奉为真理,作为有追求的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学生没有学好的责任全推给老师有一定道理。

时代对人才的选拔也刚好契合了陈先生这句话。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陈先生生活的时代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就是分数决定一切,“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历史沿袭下来的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改革开放之后,“榜上有名”就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人们以为国奉献为荣,跳出农门为幸,获取知识就在学校课堂里,对老师的敬仰,对知识分子的崇拜让师道尊严大行其道。

二、当代社会对教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已经到了影像时代、后育文化时代,照搬陈先生这句话去评判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素养,未免太单一。依此标准许多教师会有挫败感,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总有一些缺憾,总有一些“教不好的学生”。

当今时代知识依然受到尊重,可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对教师的苛求,而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渴求。

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产物。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在学生拿起画笔之前,父母和社会已经毫不犹豫地涂抹了多姿多彩的颜色,学生学习受家庭的影响大,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对学生的诱惑太大了,学会学不会是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竭尽全力排除干扰,使出浑身解数力挽狂澜。在老师兢兢业业之后,这幅画上所有的不完美都是老师的过失,谁叫你是初步成型的最后一个步骤呢?家庭和社会仿佛局外人,一下子来了精神:“你们学校怎么搞的?”“要你们老师干啥?”老师成为了被指责和攻击的对象,师道尊严也在“事实”面前轰然倒塌,而家庭和社会也绝少自省、反省的意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相信时代在发展依然是真理,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个别现象。

三、顺应时代,老师需看清形势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呢?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营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老师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体“满堂灌”转换成老师主导多向互动,教育理念正从原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向现在的“无处不课堂,无人不老师”转变,学生不再是教好的,而是学好的。为什么还会出现学不好、学不会的学生?

出现“差生”很正常,为什么“差”?首先,是因为我们的评判标准和游戏规则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制定的,总有一些人不符合规则,这样就出现了个别现象,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的责任算到老师账上。

其次在家庭。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发现父母的教子方法。我们常听到“有啥大人,有啥孩子”。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着深深的印迹。但是,我们没有谁会像自己的老师。可以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成人成才和成功,父母起决定性的作用。

新的时代对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老师要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老师还要乐业,把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这样也更有利于老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积极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会和家长沟通,和学生沟通很重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职业要求,想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需要自己做出值得尊重和认可的事情。

四、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因势利导促其成才

在世俗眼光里,学业优秀,那一定是好学生。如果我们放宽评判标准,不是仅仅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就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许多亮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面对个性化极强的学生,模具化制造、批量生产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7篇

一、加大物质文化投入“打基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它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完善、健康的学校物质文化可以鼓舞人、激励人、濡染人,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必须重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以美化、绿化、净化、知识化、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我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打造的亮点是:

1.环境彰显客家文化品位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校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处处都有自身的特色———“客家味”。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1)走廊文化凸显客家特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例如,在走廊文化建设中赋予石壁、砖壁生命,处处显现出客家文化特色,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走廊上客家哲理隽语让学生体会,凡人小语使学生共鸣,客家名人名言让学生醒悟思索。悬挂的是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谣”,学习的榜样是“客家名人”,体现客家人独有的“客家风情”画以及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客家围屋、客家饮食、客家节日、客家祭祀、客家农事、客家服饰、客家文艺、客家宗祠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样的建设,能让学生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等。这样充分发掘客家文化资源,让学生耳熏目染、潜移默化,受到刻苦学习、奋发自强的人文教育,能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热爱客家文化的热情,认识和了解客家风俗习惯和客家文化内涵。

(2)教室布置显现客家精神。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布置中,借助文化之力可以打造独具魅力的班级,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该校特别注重教室环境布置的艺术性,以教室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例如,各班在教室布置中分布了各种各样的板块,这些板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客家园地”“客家娃的故事”“客家娃成长的足迹”……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处处展现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客家精神。

(3)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展现客家韵味。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进一步展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提升学校品位。如,该校组建了“客家娃小导游团”,创办校报《新芽》,建立东小网站,及时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如,学校将原有的宣传橱窗留出一半作为客家人爱国成才教育的专栏,定时更换其中的内容,学生和教师课余时间看专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涤荡,思想必然升华。另外,学校的校园花圃、校园雕塑、校园标志等处处展现“客家韵味”,能引人思索,给人启迪,如,学校草坪上有孩子们温馨的提示:“我是客家娃,我爱我校园。”“客家娃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2.“科技校园”建设初见端倪

科技校园的建设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必要保证,是学校科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加大小学科技校园的建设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之一。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搭建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为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创造了机会,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东小新建的综合楼将实现硬件现代化,建设“校园电视广播台”“3D播放功能的多媒体教室”“客家文化艺术缩影展览馆”等。

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铸品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选择一个能统领学校全局的特色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项目要能体现多学科、多种能力的融合,要具备上升为学校整体特色的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特色项目”中提炼出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或精神特质,把它辐射到学校的整体层面和各个领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校通过客家文化与德育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品牌特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亮点。

1.尝试构建以“客家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本德育体系

特色项目的确定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独特的资源。如,“客家精神”是该校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校本资源。目前,学校确立了把一训三风有机地与客家文化精神相融合,构建以“客家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教育体系。再如,学校全力打造能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育人文化环境,把学校的德育与客家文化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把礼仪教育变成有客家特色的“三字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等。在教育和训练中,分阶段落实,通过设立客家娃“文明劝导队”,设立客家娃“文明示范岗”,客家娃“文明礼仪之星”以及通过“感恩教育”“展示教育”等,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现了学校在继承客家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2.开发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学科,推进客家文化传承

特色学校建设应立足于课程,受益于课堂,延伸于课外。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一定要有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为依托,要有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融合,要有课外活动的延伸和巩固,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基于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的认识,该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从实践的层面就“客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让小学生予以传承”做了一些具体的探索和研究,旨在将新课程所倡导的校本课程理念迅速转化成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辑《客家文化读本》,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开发和利用。读本分上中下三册,上册名为《客家古韵》,主要介绍客家童谣、古诗、对联、俗语等,供一二年级使用;中册名为《客家名人》,主要介绍客家名人故事,供三四年级使用;下册为《客家新风》,主要介绍现当代红色故事及创业故事等,供五六年级使用。

同时,学校要通过特色学科建设,不断放大这一学科群体优势和影响力,开拓性地丰富了学科学习内容,从而在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以社团和兴趣小组为抓手,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要为兴趣小组活动配置专(兼)职教师、安排专门活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或社团,让兴趣小组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类(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艺术类(如,客家山歌、客家乐器等)以及美术、英语、电脑、科技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活动做到“三定”(定内容、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步骤;活动内容要求切实可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辅导教师做好活动情况记载和活动小组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教导处通过督导、巡视,切实保证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活动效率,杜绝将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移作他用。正是有了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在校本课程文化以及特色学科的实施和推进带动下,学校的教研文化、课堂文化都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教学实践的热情和学习研究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正在提升,学校的特色和品牌逐渐形成,并初步显示出具有稳定性和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3.建设书香校园,开展主题实践,铸造学生高尚的品格

(1)建设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是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全面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通过在师生中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不断充实师生的精神家园,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①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必读和选读书目,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了读书论坛、心得交流、演讲比赛等活动,极大提高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读书的自觉性,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②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和客家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各科教师将客家文化知识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有计划地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强化教师的阅读指导。早晨让学生每天坚持诵读20分钟,课前和午间开展“课前一诵”和“午间一读”。“课前一诵”即每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文、名人名言、美文背诵等活动;“午间一读”为每天中午留有保证每个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和“经典诵读”时间。这样强化每天早晨、午间的阅读效能,措施落实,确保时间保证,使活动具有丰厚的内蕴和独特的魅力,已由学校走进家庭,步入社会,深入人心。更令人欣慰的是已由初始的“诵读”实现了向“育人”的转化,在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荣辱教育、文化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主题”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应当鼓励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如,该校除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客家文化诵读比赛,讲故事,手抄报评比等活动之外,各班还组织了学生开展有关客家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快乐实践中体验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意义。如,参观文化圣地孔庙,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古建筑之美,还初步了解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学说,并且让孩子们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像前寄寓美好的希望,表达努力学习的决心,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追寻客家先民足迹,学校与座居瓦子街的客家族谱博物馆签订了共建协议,分批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听取馆长对客家历史的详尽解读,探寻客家先民的足迹。让孩子们置身于一种文化的氛围,耳濡目染,享受着客家文化的熏陶,对客家精神、台湾与大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了更深入的感悟,进一步激发师生热爱客家文化的热情,培养“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客家精神。此外,学校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和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先后推出《弟子规》《论语》《千字文》《大学》《中庸》等主题诵读活动,通过好书推荐会、诗文诵读会、课本剧表演等使主题班队活动之花在各班竞相开放。这样让学生在主题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能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添内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是实现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捷径,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文化立校、文化理校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进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两方面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内容要凸显“人文”

学校制度重建应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首先,良好的学校制度为学生提供有序、合理的学校环境,即学校生活的具体准则与规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当权益。其次,良好的学校制度为学生的理提供了规范要求。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思考、践履这种理规范,将外部的制度变成内在的制约。最后,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有利于形成学生持久的心理定势。学校在制度建设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师生的合理要求,让制度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与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相结合,在惩处的同时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如,学校的“岗位练兵”制度、“教科研制度”等充分尊重和保护教职工的创新、探索精神,并将教职工的成果公布在宣传栏,这样既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激励全体教师不断进取。

2.过程要凸显“参与”

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主要途径有:一是充分利用教代会的作用,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师生对制度了解、讨论、学习的过程,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从而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二是组织教师各抒己见,集体酝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的意识和参与热情。

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使特色学校建设的教师能在制度的影响下,主动自加压力,潜心钻研,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把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创办特色学校的主力军。

四、利用社区文化建设“亲密触”,拓展学校的文化建设

教育家名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氛围 文化活动

经济的发展必须伴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建设。指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建设健康向上、推动社会真善美发展的文化及其产业,反对和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的文化之风,创造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先进文化等历史使命中,公共图书馆理应担当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图书馆是传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有力工具,对社会群体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人们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构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而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应以环境、馆藏资源等硬件文化建设为基础,拓展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从而建立和体现图书馆的风格与精神;营造馆舍内部的文化环境、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展览等文化活动,加强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树立探究知识的良好社会风尚。

图书馆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巨大,它是人类为文献传承、知识传播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机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科学文化的前沿窗口和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它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文化殿堂。图书馆通过不断向人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文明社会的形成。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除了注意其使用功能外,更应注意其精神功能和文化审美价值,特别需要打造环境优雅、清新肃穆,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弥漫着学习气氛的场所。

现代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满足读者传统阅读需求的场所,更应该满足读者的多方位多形式的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成为人们终身学习、激扬智慧、快乐求知和互动交流的场所,从而提升文化与科学素养。

现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已拓展到学术讲座、文化艺术展览、专题陈列、影视观摩、学术交流、文献提供等多种功能,汇集了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先进,效果越来越好,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趋势。

通过陈列和展示各类艺术品,文化名人画像、简介及他们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营造一个祥和、有内涵的学习环境。遇到大的活动或纪念事件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系列的布置,设置宣传橱窗、特藏展厅、名人学者文库等。例如,在百年之际,我馆就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细心搜集、深度发掘,举办“百年锐于千载”纪念百年文献图片展。该展览图文并茂,向读者详尽述说了前后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并首次披露1911年底至1912年初国内外知名人士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手札八通。信札墨迹犹新、词真意切,时人时事历历在目。同时展出的还有有关文献40余种。展览纵观前后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大势,重读当年文字、重温辛亥史事,有助于读者对辛亥百年加深理解,获得发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我馆通过举办诸如《红星照耀中国――南京图书馆馆藏革命历史文献展》、《中外儿童文学名著插图展》、《中外科技名著插图展》、《爱我中华――中华民族风情展》、《“南图新貌 留影存真”读者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展》、《南京图书馆百年记忆》、《墨海遗珍 书翰撷英――香书轩秘藏名人手迹展》以及《品味・鉴赏――越剧艺术赏析》、《逻辑学视野中的“孟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系列之茅盾文学创作的魅力》、《航天技术与载人飞行》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展览与讲座,既熏陶和启迪了受众的心灵,又营造出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环境与氛围。

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现有丰富资源,有目的、有规律、有特色地组织文化宣传、教育交流、学术研究和文化娱乐等活动,以开阔人们的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目前,我馆周末两天都举办各种名家名篇赏析讲座、文化信息讲座、读书方法讲座等,很受欢迎;受场地的限制,人们更是早早地来到馆门口排队等候拿票。电影放映室每次总是挤得满满的,多媒体阅览室的馆藏经典视频也颇受大家追捧。可见广大群众对文化的强烈追求、渴望和热爱。而开展适合馆情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提高图书馆知名度、影响力,提高图书馆到馆率,对图书馆宣传文献,提高文献的利用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综合性的,通常都建有地方文献的专藏。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条件,组建地方特色的,比如地方作家作品馆。收集本地知名及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进行陈列、展览,并可以提供场所供作家及相关人士交流,会谈,以及学术活动。这样既丰富了馆内资源又活跃了本地文化交流。

浓厚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础。语言、动作、形象均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愉悦或烦恼的情绪。当我们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广博的知识、热情文明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又规范得体的服务可以营造出舒适、愉悦而充满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因此,图书馆的业务部门可以定期举行职业技能比武。技能比武旨在通过竞赛形式进一步提升馆内青年员工的业务技能、服务质量,不断增进广大青年员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从而自觉地维护图书馆的秩序,并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