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余秋雨语录

余秋雨语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余秋雨语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余秋雨语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读书 报告会 思考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4月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高中三年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必须努力寻求的。为此,我做过很多尝试,比较成功的是今年5月份开的一堂读书报告会。

学期初,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比较好的课外读物,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报告会。会前,我对本学期同学们读的书做了一个统计:全班共读了26本书,有《美的历程》、《周国平散文》、《谈人生——鲁迅》、《巴黎圣母院》、《麦田里的守望者》、《觅渡、觅渡、渡何处》、《长恨歌》、《病隙笔记》、《文化苦旅》、《呼兰河传》、《傲慢与偏见》、《浮生十记》、《千年一叹》、《骆驼祥子》、《名人传》、《围城》、《百年孤独》、《双城记》、《复活》、《贾平凹散文集》、《刘墉作品集》、《林清玄散文集》、《盗墓笔记》、《三重门》、《帝国的惆怅》。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美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经典小说、流行文学等。相对集中是《周国平散文》、《文化苦旅》、《三重门》、《围城》。

老实说,因为大家读的书比较杂,对这次读书报告会我期望值不是太高,也只定位于学生能向大家推荐自己读的并认为可以值得一读的书。但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很积极地用各种形式纷纷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有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编写成对联介绍给大家;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贾平凹散文集》的精彩章节;有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表演《骆驼祥子》中经典情节;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有学生用图画来描绘《盗墓笔记》中的情景;还有学生整理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自己制作了一些PPT,比如殷嘉曼同学把《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走过的一处处令人流忘返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激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致。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鞠亚星、王彬、马骥、姚奕、季节、赵鹏飞等同学对《周国平散文》中孤独这一境界的热议。至今这些智慧的语言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最后,把整节课推上的是80后作家韩寒呼喊出他们心声的《三重门》同学们讨论中国当代的教育制度,品读了韩寒幽默的经典的语录,甚至将《围城》中的经典语录做了比较,还就韩寒和钱钟书进行了辩论。这节课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很多同学下课后恨不得立即把这几本书找来,当时听课的老师也用了叹为观止来给以高度评价。

惊叹之余,面对一群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也引发了更多思考。

一.要不要读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事实上,活跃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同学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总是如饥似渴地读我们介绍的书籍,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内容,并有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也常常发现有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的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个人以为,课外阅读不仅要读,还要做到像所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样。

二.什么时候读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语文学习也带上了功利色彩,甚至有些学校打上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旗号,特别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学就陷入了学生做题,老师批改、评讲,学生再做,老师再改、讲,学生越考不好越要考得怪圈。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有些学生在家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影响教学成绩,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能阅读时间几乎为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

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读根本不是问题。不是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点阅读时间,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者是功利语文的理念而已。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固有思维,教师、家长要联手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正如郭沫若所言:“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我想,剩下的顶多也就是坚持的问题了。

三.读什么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狄慈根在他的《辩证法的逻辑》中也有这样的言论: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我以为学生读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时正确把握要领、体会内涵、理解意图,进而提高阅读效果,也就是下面要说的怎么读的问题了。

四.怎么读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阅读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课外阅读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朱熹在《训学斋规》一文中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甚至在《朱子语类大全》中有这样精彩的描述: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老先生的精辟言论无不强调着学生阅读时动口与动笔的重要性。动口,就是要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而动手我把它理解为做好读书笔记,要像赵树理“沙里淘金”般在书中圈圈点点,要响应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去对文章内容做一点点评、反思或怀疑,要牢记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分门别类地做知识卡片,还要用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感悟写一点读后感。

余秋雨语录范文第2篇

1996年11月25日

早已到了订阅明年报刊的时间,为什么我迟迟不去邮局办理手续呢?先前在报摊上买报,让人家给留报纸,是迫于无奈,因为没有固定单位让邮递员投递,可如今不一样了啊!待到今天下午那件事发生,我明白了。

也没有多大的事儿。下午,走在太康路上,迎面一骑车人给了我一个响指——细看,竟是大学路邮局报刊零售处的老者!我心里一热,但又喊不出他的名字,一下子呆住了,见他停车转身,便迎上去说话。原来他家就在这附近,我们寒暄了一阵,分别。我忽然想到:如今我仍让他留报纸,自己定期去取,潜意识里,或许只是为漂泊的心找个依托。一年多了,大家都熟了,每次买报纸都不仅仅是简单的钱物交换,还捎带有感情的交流,给我这个身处异乡者一点慰藉。

1997年3月6日

今天的店长会上,说到营业情况,我便将在门市与二位同事闲聊时的感受和盘托出:这一段门市销售较好,原因种种,其中一点便是人员稳定且业务较熟。举例为证:一天,某读者询问是否有《神·鬼·人》这本书,那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的作品,如今已售缺,但我等又知晓那是本坡的传记,恰好作家出版社“林语堂文集”里的《坡传》有货,便推荐给读者——于是,我们的销售额便增加了24.30元。

类似这种情况,还可举出几个:《苏鲁支语录》其实就是《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别名,而《国富论》现译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郑力又添例:苏雪林笔名绿漪,如此,书店里她的作品就不止《苏雪林文集》一种了。我说,发现了这一点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颇有成就感。郑力建议要学会分享,共同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准。我想到了传销,它有个很好的环节,就是成果分享会,何不拿来借鉴?郑力说,三联将来还会培训店员的,但不采用课堂式灌输,而是沙龙似(式)地交流——那是我所倾心的。

1997年3月31日

那天到金水河畔一游,解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有的正版新书也打八折七折?一翻定价,明显是用涂改液修过了,比原价高出近一倍,再打折也不会吃亏。我很悲哀,假若这么下去,图书市场岂不更加混乱?金水河畔的盗版书已经够泛滥了,如今又出现这种花招,唉!

1997年4月10日

店长会,由张俊鹏、郑力共同主持。在强调了节约之后,张俊鹏又引农业路门市为例说明自立自主的重要性。他说,几个月前,我曾打电话给他,向他报告插座烧焦导致停电——“我在场,还不是尽快解决问题?但你在那儿负责管理,这事儿就得你来处理!”这个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初我事无巨细地向他报告求助,的确是依赖心重,而没有意识到此乃份内之事,如今不一样了。就好像十八岁那年,为家人分担家务不再受到表扬,失落之余,发现我还把自己当成小孩当成外人,羞愧不已。还有,在外受挫时,心灰意冷,想回家找爸爸倾述并寻求帮助,但想想他们又实在帮不上自己什么,多不过是劝慰自己上进——那么,上进就是了,何必求得别人的劝勉?

1997年7月3日

明天店员业务考试。这次增加了打包一项两种(各五分):大包“井”字双道捆扎带提手,要求40秒内完成,小包“十”字单道捆扎,要求15秒内完成。相应地,店史和珠算各减五分,各占五分。作者作品和四道读者问答各占四十分,不变。这次业务考试与上次相距仅一月,不过与往次不同的是,超过八十分的每分奖励五元,超过九十分的每分奖励十元,另奖一本书。

1997年9月11日

卢松说,老鼠啃书脊,并不是(我认为的)在磨牙,而是在找吃书脊上的胶。有道理。我说老鼠怎么会专啃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苏童文集”呢,原来如此。

1997年12月28日

昨天,邀请仓库的曾子炳来门市一叙。他看了我的《人文精神失落了吗?》,认为我对“人文精神”理解太浅,并说,前几年“人文精神”失落与否的论争,潜在的指向是知识分子与当局的关系,这个整体失去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和精神……我豁然开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之所以热销,原来有这么个背景啊!

1998年6月13日

每次买菜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商贩们在你挑好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凑个整数”,实际上是让你多买。如此积少成多,卖得就会快一点儿。摸清他们的心理后,我再买菜,故意先少挑点,就等着他们往上添加……皆大欢喜啊。就想到了如今的订书,少进勤添勤结算已成为发行者与经营者的共识,因为大量进货大额结款,对供销双方都是负担——大量进货意味着大量退货,大额结款也往往可能是结算得不顺畅!

1998年8月7日

记个“笑话”。前一段张俊鹏见店面库存偏大,究其原因,乃是仓库配货者不懂书及观念不对路所致,于是要求配书看店况,减量供应。话说华夏出版社来郑参加一次订货会,样书(每种各一本)用过之后懒得带走,五折处理给了郑州三联书店。随后,这批书配给了各个店面。后来我到郑百支店,李义说:现在说减量仓库真的就不敢配书了,前几天来的好多书都是一本!

1998年12月10日

去社旗几天,信息几乎闭塞,回来先找出报纸,猛补一通。大事儿只有一件:科利华软件公司和上海三联书店合作,在各大媒体力推《学习的革命》(修订本)。相应的,科利华也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展销此书(郑州的展销点在老博物馆)。其定位于“孩子的学习”,其实也就是在家长身上,相对于这本书适应的读者群,圈子小了点儿,不过也许它“醉翁之意不在酒”,为将来推出相关教育软件做铺垫呢。郑州科利华我去过,还是三年多以前我“扫大街”那阵儿,我和它都寒酸不已。

1999年4月19日

题《亚玛街》(花城出版社1986年6月版):

“本书自郑州某书社半价购得,还未翻阅。得知本书译者蓝英年要来郑州‘越秀学术讲座’,便有意请其在书上签名留念,惜乎这几日在河南省第四届书市上忙活,不能亲往。爱人小牛得知后,大包大揽,说会托人帮我实现此愿。不料那人最终并未成行,我的愿望落了空。今特请大包大揽者——小牛爱人代签,以解心中一结!”

1999年5月10日

河南省文联张斌老师来电话,说是自己出了本书,叫《一岁等于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听到这儿,我想起前一段《大河报》上曾刊发此书研讨会纪要,就知道又有人要三联书店代卖书了,代卖难销的书。不过他倒特别,说是这两天有不少人求购无门,最后电话打给了他,而自己从出版社八折买的200本书,已经送出大半——他想让三联书店先从自己那儿借走20本去卖,以便读者购阅,等进货了再还给他。也只有这样了,出版社给他的折扣太高,如果代销,这折扣我们是无法接受的。我问了张斌老师的地址,去他家取书,打了借条,并请他在一本《一岁等于一生》上题签。

1999年10月20日

翻了一遍郑磊(郑红惠胞弟)的读书随笔。他记录了自己阅读余华、余杰、余秋雨和路遥的作品的感受,其中不乏妙语,也许有的是摘录,不过用到文章里,恰到好处。他对路遥的评价让我心动:

在当代作家中,我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余秋雨,另一个是路遥。然而对前者的佩服却因他后来的作品而淡化,对后者的佩服却因他的逝去而升华。同为作家,二者的分别是明显的,前者大概是才气型的吧,如同百灵,而后者大概是力气型的吧,正像老牛。让路遥像余秋雨那样游刃于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的,而让余秋雨也如路遥因写作而累死似乎也不可能。二者原没什么高下优劣之分,但我更敬重后者。

前天来的几个应聘者,在个人简历中,大半的人填了爱读《平凡的世界》,这让张俊鹏大发感慨:“难怪《平凡的世界》会一直卖得这么好!”郑磊在文章中证明了这一点:“去高中以上的学校问问吧,没看过《平凡的世界》的能有几人?即使在社会上,《平凡的世界》也可算是当今大陆读者最广的书籍之一。‘和一个连《平凡的世界》都没有看过的人无须谈文学’——这大概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道动人的风景吧!”

2000年2月4日

腊月二十九(今年没有三十)。今日准备了六份礼品(《东方学》、《己卯五说》各一册),但只在下午送出了两份。圈定的六人,孙荪、朱根发、张宝明三家均无人接电话;刘思说是要在过年期间来太康路支店买书,顺便取礼;我只是联系好王大海、何向阳,将书送了出去。我们准备聘请六人为郑州三联书店顾问,这是第一步的接触。虽说大过年的我不得休息,可做这件事还是无怨无悔。

批注:聘请顾问的背景是,郑州三联书店即将迎来十岁生日,而他们六人长久以来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着我们的工作。就说孙荪老师,买书之外,还自发作文《郑州,有一家三联书店》,发表于1990年8月3日《郑州晚报》,向读者推介郑州三联书店。

2000年2月22日

作家张宇新近创作了长篇小说《软弱》,即将在《大河报》上连载!得知此信息,一个企划案马上生成了:谈地区包发,搞签名售书,发相关报道——三联太康路支店不就名声在外了吗?联系了张宇,得知《软弱》先在《中国作家》上刊登,然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表示,愿意配合书店的活动……

2000年2月26日

买了一本《中国作家》(2000年第3期),读了一遍张宇的《软弱》。写得实在又好看,有故事有“情节”有议论(牢骚)有人性,是个多面体,各类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又让林桦审阅一遍,他一口气读完,并极力鼓动我下决心包销此书,并说:“郑州三联书店成立十年来,还没有做过一个漂亮活儿呢!”和张宇通了电话,他再次确认,到时候书店安排他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我又给张俊鹏经理联系,请他务必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沟通,搞定包销事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2000年3月11日

又一次通读《软弱》。“小说中也有一些‘作秀’的地方,譬如王海的父亲要卖盆景时,借机大侃盆景艺术的流派,王海到休闲山庄时,又借机大谈茶艺和茶文化……倒是有点粘上去故意作秀之嫌。”何镇邦对小说的评价,我也有同感。另外,对小说中的性描述,我也不能接受,写得太实了。

2000年3月20日

因为业务用书需张宇签名,我又一次去了张宇家。这次便注意到了张宇家的对联:“人本世俗不过望,艺无止境喜修行。”横批为“一笔两画”。张宇说,家里的对联都是自拟并自题的,一年一换;联中的“喜”原定为“苦”,但想着大过年的,便更换了;“一笔两画”之意是,创作既是自己的事业,也是自己生存的依托。我参观了他在阳台养的树桩(盆景),随后请他及其夫人陈静在《话语》(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3月版)一书上签名留念——这本书是张宇的散文集,“代后记”为陈静的《我们家的树》。对了,今日都市频道“都市报道”里,已播出了有关张宇签名售书的报道,其中有采访我的段落,不过,我原来设想的在太康路支店举办《软弱》研讨会已经没戏,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孙荪老师告知我,研讨会已经确定在丰乐园度假村召开,并邀请我前往……

2000年10月20日

收到《——冷了电视,热了图书》一文的稿费30元。此文刊于2000年8月10日《大河报》,文中电视剧的“冷”是事实,相关图书的“热”是我们的期望(事实上的确要比电视剧未播时“温”一点儿),而次日《大河报》“文化新闻”版发了条消息,却反其道而行之,报道了与电视剧《》相关图书之“冷”——听齐岸民说,编辑部主任就此发表意见: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我听了,心惊肉跳,做了亏心事一般。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茶人三部曲》获此殊荣。我猜中了后面三种,甚是得意。前一段整理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存货时,我就料到《茶人三部曲》有戏,故未退《南方有佳木》和《不夜之侯》——这是《茶人三部曲》前两部,第三部《筑草为城》尚未到货。

余秋雨语录范文第3篇

偶’s PPJJ:)

现在偶正在上机ing。那个ZT助教又在唧唧歪歪ing一些tooold东东,so无聊,于是先把今日新闻py了一遍,又上bbs灌水、挖坑+拍砖,居然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是大老板级的水车了!xixi,偶还是so弓虽的:)

偶本来是想在宿舍里继续Zzzz……的,没办法,已经被这只ZT在考勤表上m了两次了,要是再有一次ab的话,吼吼,那就不止是要挨K’sWT,而是期末会被咔咔的。要出人命了,555555,暴寒ing~~@#$%^&*……

偶左边的那只KL正在联众练级ing,上次18小心把自己记录还没save呢就给d了,能办出酱紫puke之事还敢自称是骨灰级大虾,简直GP!右边那只QW在粉BT地与MM聊天ing,长得丑不拉G就TMD像一幅后现代作品,居然还冒充摔锅向MM不停地PMP,太e了!7456!刚开始偶还拜托他表酱紫,现在2啊2啊也就习惯了……偶除了强烈b4他之外,只能FT了:(

8过,最近你底迪偶还是很8错di,找到了GF,还算得上PPMM,开心ing^_^。下次偶可以报告你!8过,你可不许8卦偶!安德斯但德?O,JJ你老人家什么时候找个SSGG呢?嗷嗷?+U+U!

好了,马上下课了,肚子e了,偶要&偶MM一起FB去了!CU!:)

翻译如下:

我的漂亮姐姐:

现在我正在上机。那个猪头助教又在唧唧歪歪讲一些很旧的东西,真无聊,于是先把今日新闻批阅了一遍,又上留言板灌水,居然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是很牛的“灌水车”了!嘻嘻,我还是很强的。

唉,我本来想在宿舍里继续呼呼大睡的,没办法,已经被这只猪头在考勤表上骂过两次了,要是再有一次挨扁的话,那就不只是要挨骂的问题了,而是期末成绩会很惨。要出人命的,呜呜呜,特害怕……

我左边的那只恐龙正在联众打游戏,上次一不小心还没保存呢就把自己的记录给删除了,能办出这样混蛋的事还敢自称是超级大虾,简直狗屁!右边那只青蛙在特别变态地与美眉聊天,长得丑不拉叽就像一幅后现代作品,居然还冒充帅哥向美眉不停地拍马屁,太恶心了!气死我了!刚开始我还拜托他不要这样子,现在吐啊吐啊也就习惯了……我除了强烈鄙视他之外,只能昏倒了。

不过,最近你弟弟我还是很不错的,找到了女朋友,还算得上漂亮美眉,好开心。下次我可以报告给你!不过,你可不许八卦哦!知道了吗?哦,姐姐你老人家什么时候找个帅帅哥哥呢?嗷嗷?加油加油!

好了,马上下课了,肚子饿了,我要和美眉一起腐败(吃饭)去了!See you!

未可预期的颠覆

十七年前,真正把握北京话本质的语言天才王朔,复活了大批鲜活的市井流行语,以反弹琵琶的方式借用了习惯性话语,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从而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并以旗帜鲜明的民间语言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的说话和写作。他创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语录,成为后来坊间的日常用语,让老一代文人一头雾水。

而QQ的出现,对王朔们统治下的“1990年代话语”又是一次前途不可预期的颠覆。这个继电话和CALL机之后几乎人手一个的青春代码,以“只爱陌生人”的姿态真正实现了天涯比邻。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掀起了“先Q你,再电你,最后见你”的浪漫邂逅,使众多远离网络的善男信女被一网打尽,成为虚拟世界的忠实拥趸,催生了“轻舞飞扬”的网络语言。

紧接着博客作为内容、媒体、知识、思想的开放源代码一元复始,以网络内容的可被复制性和无限自由延展性,拓展了网络的思想和外延,在这个表达权力无限放纵、个人主导的率性而自由的博客世界里,没有普世的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转世的佛。

在这个QQ、BBS、MSN、论坛、博客、拇指训练机纵横捭阖的时代,按照80后生人的标准,如果你还不知道“灌水”、“拍砖”、“沙发”、“版猪”这些网络术语的所指,还不明了“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偶94酱紫滴(我就是这样子的)”的所义,那么你有必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骨灰级的“菜鸟”(新手)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那些游弋在互联网之外的人都不得不用一种陌生甚至郁闷不已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频发奇迹的网坛。在他们看来: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本应创造信息爆炸的福祉;然而,互联网种下的龙种,收获的却是竹影青瞳的跳蚤:他们习惯于称自己为“偶”,称女生为“MM”或“JJ”,称男生为“GG”或“DD”,惊叹用“哇噻”,高兴用“好HI”,生气用“TMD”或“NNND”,甚至连吃饭都成了FB(腐败),从几乎成为一代人情感代名词的“晕”和“郁闷”,到“拽”、“拉风”、“大虾”、“稀饭”(喜欢)、“粉丝”(Fans)这些无章可循的引伸,再到“PLMM”(漂亮美眉)、“BT”(变态)、“ZT”(猪头)、“7456”(气死我了)、“286”(智商低)等牵强附会的嬉皮……

不知何时起,青春一族们都在一边大喊郁闷,一边则疯狂地生造和COPY着这些符号化幽默化戏谑化泛滥化的流行语。然后凭借着QQ、手机、BBS、MSN、论坛、博客等第五传媒元素的长枪短戟,进行着复制和群发,从而轻易地掳掠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一路所向披靡,迅速蔓延到真实的生活空间,悄然改变了人类阅读生活写作的载体。

作为80后生态写真的标本论坛――MOP(猫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窜红为人气最旺的青年集贸市场,或者说是垃圾的集散地。在这个论坛里,每个人都尽情挥洒着青春期过剩的荷尔蒙,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成为搔首弄姿,急于一夜成名的戏子。把青春期的无聊无限细节化考究化猥琐化,并锤炼成了生活的艺术:愤青、调侃、愤怒、甚至咒骂,在这里,80年代生人的无厘头和恶搞趣味被“郁闷”一词所代替,一切充满荒诞。“郁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80年代生人的颠覆精神。这种没有传统道德感的坦荡荡与自我暴露,正是80年代生人的直接写实。

谁在编造语言?

面对这些肆意横行、生猛无忌的鲜活流行语,即便是资深的语言学家,也是一阵云山雾罩的晕眩。也许这正好应证了青春痘的语录:不到MOP,就不知道自己与年轻有多远。蕴藏在这背后的,究竟是对传统语言经典的苍白乏力和无力传承,还是对年逾不惑的焦虑和惶恐,抑或是对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的指责和非难?

以语言学家李如龙为代表的抵制派终于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虐与反叛,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然而,拥趸者与反对者一样理直气壮:语言是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不懂生活中的语言,只能说明语言学家的失职,怎么反过来指责人家“污染”?并且还以事实为证:去年美国媒体评选的年度中心词汇是Blog,而中国几大商业新闻网站的点击率也超过大部分报纸的发行份数。对此,我们的语言教授却在讲网络语言“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究竟是一小群网民在编造语言,还是语言学家在编造现实?

假如有一天冲突必然发生,那将是天大的难题:以往冲突双方,无论是广场派还是殿堂派,都师承同一个老师,信奉同一种哲学。然而当后80们走上大街,在同一种语境下的对话,却操着与父辈们彼此都听不懂的语言……

回顾历史,竹简时代的语言改写了金文、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纸上的语言,又更新了竹简时代的语言。到了印刷术普及,白话小说就开始风行。如今到了键盘、网络语言的时代,新一轮的语言革命是否已经是大势所趋?

美国学界有句话:“也许垃圾处理不属于学术,但是垃圾处理的历史则是名正言顺的学术。”同样,网络语言也许不是学术,但网络语言研究则不仅是学术,而且是跨学科的尖端学术。

余秋雨语录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名著阅读;高考;问题;对策

经典名著,魅力永恒,常读常新。正如赫钦斯所言“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书籍。”名著阅读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可见,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发自内心深刻认识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然而客观的现状是,中学生不爱读名著。一个高一的学生告诉我: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比名著好读多了。名著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读过《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章,全是在议论建筑,看得自己兴致全无。他们老师曾号召全班同学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实在没有耐心读完,书太厚了,而且哲理议论太多太枯燥了。还读过其他一些西方小说,心理描写都太多了,嗦嗦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考这样一个指挥棒,很多年来,一直强调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学生最关注的高考中却没有相应的检测,并且中学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没有精力来恰当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面前,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更何况事倍功半的文学名著导读呢?学习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中小学生们读名著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面对这样的情况,名著阅读被纳入高考范围,在附加题中以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形式存在。从而给经典名著阅读带来了机遇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名著学习和教学。

一、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各种各样,在此提倡高中学生适用的资料性阅读的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种根据个人喜好与研究,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下来分类保存,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摘抄法是重要的读书笔记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1)语录式摘抄;(2)内容提要式摘抄;(3)内容赏析式摘抄;(4)专项研究式摘抄;(5)组合式摘抄。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作品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摘抄法尝试做摘抄读书卡,把自己的阅读收获积累下来,不仅可以加深阅读印象,而且能为写作提供素材,还能留下你的阅读轨迹和心路历程。

二、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进入名著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他可能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可能被其中某一个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他也许思考得很深,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并贴在自己的书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是件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三、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含英咀华,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

在小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诵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精彩故事……向全班同学讲课外阅读中所见的时事要闻、奇人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的方法、感受、经验……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等,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外,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课外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

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引领学生视各自实际情况,每日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笨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五、教师应该进行必要、有序的指导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名著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没有合作与交流,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名著阅读的兴趣和质量,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更会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和指导。

每个阅读阶段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指导,组织专题讲座。先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从阅读行为养成上来说:第一阶段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养成良好习惯为重点,第三阶段以优化方法、学会评价鉴赏为重点。

总之,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视野,这不但能使学生们轻松面对高考,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并且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胡月清.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J]. 开心(素质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