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于谦的诗

于谦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于谦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于谦的诗范文第1篇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下子,北京群龙无首,皇太后准备了无数珠宝,想把儿子赎回来,可是也先拿了珠宝后,不但不放回皇帝,还想攻打北京,恢复他们的“大元江山”。

许多臣子都建议放弃北京,大家一起逃难,搬到南京去避避风头,跟也先讲和算了。

只有于谦独排众议。从各地调集兵马到北京来,日夜打造兵甲武器、储备粮食、保卫京师,严惩罪魁祸首王振,大快人心。

他又拥立了英宗的弟弟成工为景帝。让也先“挟皇帝为人质以侵略中国”的策略无法得逞。当也先挟持着英宗攻到城下时,于谦披着盔甲上阵、挥泪(也就是忍痛不管城下的前皇帝死活)迎战,终于击溃了也先的军队。

也先大败,只好又带着明英宗退回紫荆关。后来他知道,再挟持“前皇帝”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于是只好放了狼狈的明英宗,让他逃回北京。

从这一段历史来看,文武双全的于谦是拯救明朝的大功臣。

可是,过了几年之后,于谦却被以“意图谋逆”罪名处死,在京城百姓眼睁睁地见证下处斩了。留下明朝历史上最让人沉痛的一声叹息……

于谦如此效忠。却换来这样的下场,当然不公平;然而,他的死却也是老早埋下的“必然”,关键点何在?

想当然耳。英宗一定很恨他。被放回来的前皇帝,留在宫中和已经即位的弟弟(后来的明代宗)斗法——继位的代宗一直想把英宗干掉,却下不了手。坐冷板凳的英宗也一直想要恢复王位,只是苦无机会。

代宗生病时。英宗的机会来了。一群宦官把被幽禁在南宫的“前皇帝”英宗迎了回来,发动宫廷,重拾王位。本来就不大英明的英宗一上台,当然要给这个只顾国家、不顾他性命的大忠臣于谦一个教训,立刻把谋反的罪名扣在他头上,于是,不顾人民如何拥戴于谦,于谦还是被斩首示众!

善于指挥千军万马的于谦,也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有首诗叫做《石灰吟》,以石灰来自喻,写得铿锵有力:“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可惜。这首诗真成了,他悲剧的写照,千锤万击之后,粉身碎骨。一直到他死后第八年,才有人帮他。看“土木堡之变”的历史故事时,我总会叹息,于谦虽然“求仁得仁”,但他的噩运种子其实是自己一手埋下的。

如果我是于谦,我应该会在英宗被放回国时,心狠手辣地建议新皇帝“杀了英宗”,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能有两个君,在两个皇帝的斗争下当官,就好像在养着两只老虎的兽栏里讨生活一样。

于谦的诗范文第2篇

1.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石灰吟》和《墨梅》。

2. 石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白色,由石灰石烧制成的材料。“吟”什么意思?(预设①: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赞颂。)

3. 我们有没有背过古诗中有“吟”字的。

(预设①:《暮江吟》《游子吟》)

4. 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赞颂石灰)

5.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烧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问题,由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 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 指名读古诗,强调节奏。

2. 了解诗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查找的资料

(预设1:于谦: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预设2:王冕:元末明初人。靠自学成为画家、诗人。尤善画梅,人称“画梅圣手”。这首墨梅就是题写在画上的诗,叫作――题画诗。)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懂“诗意”作为重点。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诗意,所谓“诗品即人品”。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并给予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贯穿在读中,为后面的读做好了准备。

三、 精读《石灰吟》,梳理学法

1. 读了《石灰吟》,对石灰有哪些了解?

(预设1:石灰要经过开采石灰石、烈火焚烧、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质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 在读诗时,我们的眼光会被这三个词语、十二个字牵动,这三个词语点明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集体读)

3. 结合图,感情渲染介绍石灰的一生。

4. 看到这12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5. 可是,诗人并不是想让我们慨叹石灰的不幸。请关注这样两个词:若等闲,全不怕(点红)。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坚强不屈、顽强……)

6. 出自深山的它们,在千锤万击中经受住了考验,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这一切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

7.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8. 结合于谦生平,说说他的志向。找石灰与他的志向之间的联系。

9. 于谦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 背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语:“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四、 总结咏物诗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1.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预设:通过读诗,了解物的特点和品质;感悟联系诗人经历故事想表达的情感或志向;抓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2. 用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第二首诗《墨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3. 交流汇报:

(预设①墨梅特点:花开得很清淡,高雅。颜色素净,清香阵阵;② “清”清高、有一种清廉,有一种高洁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 背诵《墨梅》。

【设计意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五、 总结

于谦的诗范文第3篇

一、朗读,读出意蕴

1.读要融情。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走入古诗意境的一条道路。朗读古诗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读应有悟。古诗一解释往往就容易变成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教师请他们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印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受自学成功的愉悦,疑问处还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意思,达到自悟自得。

3.读必交流。古诗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f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转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互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

二、想象,激发潜能

1.读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诗歌,讲究音律的和谐押韵,极富有音乐的美感。格罗塞曾说:“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也是音乐作品”。有些古诗文形式,像宋词、元曲,本来就是供艺人演唱之用。教学古诗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将诗文读出感情读出音乐感来,“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

2.画诗,展开想象,给古诗配以插图

古人讲究诗画统一,王维云:诗画兼具,则传神也。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拿起七彩的画笔,将读到的东西“画”下来。如《绝句》(小语第六册):黄鹂、白鹭、茅屋,披雪的山峦、泊岸的船队,春意融融下却不乏荒凉寂寞之感。学生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诗意的过程,是想象力得以驰骋、个性得以张扬的过程。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只要学生的“画”不背离诗的原意,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与鼓励。

3.写诗,展开想象,增补诗中空白

补充古诗的“空白” 古诗讲究字词的精炼,但又要在几十个字中表达完整的内容,所以,诗句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即“言未及但意已寓”之处,内容上跳跃性强。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尊重诗歌本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补充这些“空白”。如教学《游园不值》,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小扣柴扉久不开”,是主人不愿还是主人不在?叶绍翁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学生充分想象后组织交流,然后再去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论诗,提升品位

1.析词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中,我补充了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将“绿”与“过、到”等词的对比品味,想象江南勃勃春景,最后很好地理解了“绿”的精妙之处:“绿”把江南融融春意的动态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归之情。

2.品诗境。如果说诗句只是一块块砖石,那么,整首诗才是完整的建筑物。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启发想象,感受这座建筑体的艺术效果――诗的意境之美。如《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戴青箬笠穿绿蓑衣的渔者,好一幅美景!如果孤立地看这一个个孤单的意象,我们是不可能很好地体味到诗的意境的,只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借助想象的力量,才可以享受到那份桃花源般的境界下怡然自得的超然心态。

3.论作者。好多古诗还是作者境遇的反映、心灵的折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文与诗人串起来进行联想,让学生的想象驰骋与诗人的灵魂世界。如《石灰吟》(小语十二册),我先指导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感受石灰高洁的情操与坚定的意念,激发学生对石灰的赞颂。接着补充于谦的史料,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石灰与于谦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石灰吟》仅仅是写石灰吗?学生在联想比较中逐渐明白:古诗表面写石灰,实则写人,《石灰吟》其实是于谦的自况诗。这样,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开始从对物的敬佩升华到诗人的敬仰上来,自身的思想情操也得以升华。

于谦的诗范文第4篇

在很小的时候,我很怕黑。只要晚上漆黑一片我就会嚎啕大哭,这是,只要有白炽灯的光明。才能让我安静。光明将要来临,希望将要来临。

炎热的夏天,白色会给人一种很凉爽的感觉,因为夏天,深色衣服会吸热,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白色。白衬衫漂亮、白裙子飘逸、白裤子雅致,形成了一代白色风景线。

寒冷的冬天,白色会给孩子们带来快乐。雪花在空中自由的飘洒,孩子们在白色下尽情玩耍。一切都会感到很美好。

我们应该感谢白色,教室里,白粉笔在黑板的映衬下,给我们提供知识。

在装修房子时,人们一般用白漆刷墙,洁白的墙壁让人感受到安宁。人们劳累的身心可以放松。

我最喜欢荷花,它也是白色的。“出淤泥而不染”是它的专用名词。白的高雅,白的纯洁。人们也会赞美白梅,一尘不染,吟咏出这样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白雪白梅各有千秋。

于谦的诗范文第5篇

一、以自然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当陶醉在静谧、清新、犹如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中时,人们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严格恪守高尚的道德准则,不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因为在优美风光的欣赏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就是优美的情境的作用。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语篇,这些语篇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融入自然、净化心灵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庐山的云雾》就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美丽的庐山风光。千姿百态的云雾给秀丽的庐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似缕缕轻烟、似倾泻的银河,又似浩渺的大海,瞬息万变,行走在山间,就像漫步于仙境般――这些都给人一副朦胧、优雅的自然之美。读过这篇优美的文字,品过这番绮丽的风光,孩子们都会感觉到陶醉其中,净化自身的灵魂,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优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自然情境作用的结果。

二、以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英雄主义精神千古传诵,人们在这些英雄的身上看到了无私精神的伟大,体会到了国家危机时刻人们生活的艰难,在这些危难时刻,是这些英雄人物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名篇教育了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学生对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既是气势磅礴保卫大江战役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抗洪战斗的壮丽呈现。课文真实地再现了人民指战员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本色,“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文章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赞赏了抗洪抢险的战士高尚情操,震撼人心。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受到英雄们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以优美诗句引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于它拥有精华的语言魅力,在于其中充斥着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诗人为了表达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和对世界万事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句,有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壮丽的景色描绘,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语文的学习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学生在这些感情的熏陶下,发现了文学中的美,也是对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优美的诗句在塑造学生完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江之歌》,这首诗歌颂了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赞美它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吟诵诗句、理解诗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审美情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出西湖六月美景: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娇美,映照日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孩子们从诗句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美,也美学涵养得到提升。完美的涵养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格的体现,是一种人生美好的美学展示。在完美内涵的影响下,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崇高的一面,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若等闲” 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这首诗是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在诵读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构建。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文学诗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力量的伟大,这股力量是对学生的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更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于谦的诗范文第6篇

在语文课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着,不时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老师刚写完字,转身,全班哄然大笑,原来粉笔在老师的鼻翼上涂上了点白灰,就如马戏团的小丑般可爱。老师镇定自若的说:“大家安静,继续上课!”他并没有擦掉白灰的意思,也许在他心中他唯一在乎的是我们这群懵懂的孩子。课堂依旧进行,老师依旧绘声绘色,但是学生们却不心不在焉,偷偷在笑。而此时,我却笑不出来,甚至为我的同学们感到羞愧。下课铃声响了,老师带着一身的粉笔灰离开了,一些“调皮鬼”触景生情,大声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呵,老师,你那鼻翼上洁白的粉笔屑,是您伟大的象征,是您默默无闻的表现,是您的骄傲!

我们的数学老师,有一个刚刚学步的儿子,总是把他锁在屋里。一下课,老师就去安慰她的儿子。只见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她的心猛地抽动了一下,抱起委屈的儿子。用手去擦儿子脸上的“金豆豆”,儿子破涕为笑,指着妈妈的脸说:“脏,妈妈的脸真脏!”妈妈抱起儿子走到镜子前,母子俩不禁哈哈大笑,真是一对小花脸。这时,铃声不适宜地响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读于谦的诗。歌声飘荡在教室上空,久久索绕着我。可是,此时,我想到的不是石灰,而是那洁白的粉笔屑。

于谦的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词 鉴赏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35

诗词鉴赏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词鉴赏更加科学有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功利化现象严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诗词挖掘的深度往往不够。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几乎都是教师赏析,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试图从激发兴趣、积累常识、自主学习、进行拓展活动四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诗词鉴赏兴趣

情境教学是导入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或者图片,学生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也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的后半部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到歌曲,学生兴致勃勃。这几句词学生也较为熟悉。接下来再进入全词的讲解,就简单多了。借助歌曲,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世事难料,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事情的豁达心境,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情境的创设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感官,消除了课堂压抑紧张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品读诗词的情感之美。

二、积累常识,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漫长,诗词变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一定的常识积累、经验总结,很难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口。因此在上诗词鉴赏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常识的积累,平时的练习也应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学生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着特殊的韵律及格式,其分类方法包括按音律和按内容分两种。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等都属于古体诗;绝句和律诗则属于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临别送行、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和边塞军旅等主题。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赋、比、兴”等古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著名诗人的风格。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人生阅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各具特色,诗词的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风采。比如李白的诗清逸洒脱,苏轼的词豪放豁达,陆游的诗雄浑奔放,杜牧的诗婉约含蓄……第三,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高洁情操。诗词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抒感,学习时要灵活变通,切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熟读背诵,提高自主鉴赏能力

熟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只有将诗词读熟、读透,才能了然于心,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另外,背诵时要结合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表达的情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出来,音调上需有抑扬顿挫。比如读《蒹葭》要用低沉缓慢的调子,表达出诗人追求不到“伊人”时内心的忧伤。但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一定要读出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怀,读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同的诗词风格迥异,只有多诵读,才能把握诗词的格调,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材中的诗词篇幅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关于诗词的知识,就需要加强课外积累和阅读拓展。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诗词鉴赏活动,开设相关的讲座。活动时给学生拟定一个活动主题,并且提供一些参考用书,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集资料,补充学习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延伸对诗词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开设讲座时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专题内容,如“诗圣”杜甫的诗和杜甫所在的历史时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着重给学生拓展“安史之乱”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于谦的诗范文第8篇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他们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借物托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借物抒情的诗,可能了解于谦生平的人都知道这位解救明朝于危难的清廉一生的大臣却因为荒唐的污蔑而冤死,借“石灰”来抒发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的后人。同样,中国的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思想感情是主观认识,中国山水画就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结合的产物。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形式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对于宇宙观的认识——“天人合一”。正是在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思想的滋养下,中国画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精神。南宋马远的《汉江独钓图》,整个画面上只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以及船上独坐垂钓的老翁,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这样寂寥、空旷的画面,给人一种难以言语的意趣,却蕴含着画家深厚的文学修养已经自身情感的抒发。这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样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自然”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性化的自然,旨在凭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寄托人的主观情感。写景是为了“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中国画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国绘画中传统题材四君子: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四君子代表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人格力量。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追求。“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清代的郑板桥,因其出生没落士大夫家族,幼时生活窘迫,科举也不顺利,曾一度在扬州卖画为生。这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性情直率、作风狂放的性格特点,他把自己情感经历倾注于它的书画当中。他的兰竹,不仅表现孤高超俗,更是借题画诗发泄自己的抱负和牢骚。如《衙斋听竹图轴》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蒋兆和的《流民图》,每每看到,心灵都会被震撼到。他朴素的笔墨语言,严谨的造型,生动地描绘出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这幅鸿篇巨制向我们展现了抗战时期的北平,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画面中他们痛苦的表情和殷切的眼神,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看了就感觉身临其境。蒋兆和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灾难与悲剧。也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对人民的同情,促使他完成《流民图》。把在沦陷区每日每时身受的苦难和人民日夜盼望抗日胜利的急切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这种情感的指导下,创作出《小子卖苦菜》、《轰炸以后》等作品,以抒发对胜利的企盼。只有这样痛苦的情感经历才能描绘出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观者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疾苦。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没有创作者情感的倾注,就无法创作出动人的作品。情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拥有着世界最丰富、最富饶的土地,5000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华夏民族。也正是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才留下了无数的精神瑰宝。而中国画这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最绚丽的一页。中国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中,而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历经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变化而发展至今,正是因为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富饶的自然万物以博大的胸襟哺育中国画家,满足着他们对于绘画题材的攫取和需求,并赋予以智慧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中国画不是单纯的表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而是借助于“景”抒发自己的“情”。中国画创作离不开情感因素。可以说中国画是艺术家表达审美感受和抒感的一种方式。所有名留青史的中国画作品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中国画这一东方特有的艺术语言以其真挚的情感,一代代的传递下来,成为人类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美术学院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