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象征手法的作文

象征手法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篇末点题。

即在写作将近尾声时,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标题(或话题)。点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点出完整的标题;另一种是将标题的意思融入到一段话中,但保留标题的关键词。考场作文,开篇不一定都要点题,但结尾段最好点题。如果你的文章既开篇点题,又篇末点题,那就能形成前呼后应的结构,给阅卷老师带来首尾圆合的美感。篇末点题,是考场作文最便捷、最有效的结尾方法。2011年中考满分作文中大约八成文章都用到了这种结尾方法。还有一点需要同学们注意,如果你的文章开篇已经点题,那么篇末点题的时候不要完全照搬开篇的语句,也不要简单重复一下标题就草草搁笔,而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化,内容上有所丰富,意蕴上有所升华,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以新鲜感和深刻感。

例:2011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作文佳作《那片花丛改变了我》首尾都点题,但文字不重复:

[首]六月的风,拂着脸庞懒散坠着的发丝,独自一人,游走于遍地花丛之中,独自欣赏那曾经改变了我的花的世界。

[尾]品一枝花,感悟一个世界;是那片花丛真正改变了我。

二、卒章显志。

就是在文章结尾时,把中心意思或写作意图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叫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与篇末点题不同。篇末点题只是点出标题,而卒章显志是点出中心。有的作文标题即为中心,这种作文点标题也就是点中心;而有的作文标题不代表中心,点标题就不等于点中心。凡不能从标题看出中心的作文,最好能在篇末既点标题又点中心,这样就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而又立意明确。同学们不要把卒章显志等同于解答阅读题时的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中心是有难度的,即使是一个写作高手,他在写作时也不一定是先想清中心再动笔,写完后也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自己文章的中心。我们所说的卒章显志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主要叙述结束时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述或评论,总结自己的认识,表明自己的态度。

三、抒怀呼吁。

即同学们在文章结尾部分,直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表达美好的愿望,表明自己的决心,向读者发出呼吁。这种结尾常常用到含“让”“请”“愿”等字的祈使句,最后一句话常常使用感叹号。这种结尾方法实际上是带有强烈感彩的卒章显志。

例: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作文佳作《给自己一些颜色》的结尾:

让色彩点缀生活,给自己一些颜色吧!让生活到处都充满五彩缤纷,这样你会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四、哲理启迪。

即在文章结尾时,用精练警策、带有哲理性的语言揭示出事物本质或人生真谛,要言不烦,一语中的,给人启示,让人叹服。这种结尾方法实际上是带有哲理思辨色彩的卒章显志。此法在《读者》《意林》等文学类杂志的散文作品中出现较多,备受读者青睐。要用好这种结尾方法,同学们需要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深刻警策的哲理语句。

例:2011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作文佳作《说真话》结尾:

生命的大树枝繁叶茂,恰当的真言真语是适时的雨水。

纵使真水无香,它也是至纯至净之物,不可玷污,但可雕琢。

五、含蓄蕴藉。

即在文章结尾时,不是明确直白地表露思想感情,而是把思想感情寄寓在某些具体的形象中,比如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件物品、一处景物、一个场面等等,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味其中的意蕴。这些形象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果作文的题目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同学们结尾时常常可以借这个题目来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例:201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佳作《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结尾:

教室外天寒地冻,教室里却已经春暖花开。

六、出人意料。

在某些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作者会让前面的铺垫一直朝着读者预想的方向发展,但情节发展到时突然倒转,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然后戛然而止,不作任何解释,把一切交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生活的变化莫测和作者的奇思妙想。这种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含蓄蕴藉类结尾。

七、修辞扮靓。

同学们在文章收尾时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有力,给阅卷老师留下相较于前文更深刻的印象。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设问和反问这两种修辞手法虽然都是无疑而问,但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增强感情。因此只要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的“无疑而问”,问题本身又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即使“只问不答”,也属于设问。

例:2011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作文佳作《童年漫想曲》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尾:

童年的趣事,像笼中的小鸟,飞出去就不再飞回来了;但童年的趣事,我会永远记在心底……

例: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佳作《智慧学习》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尾:

踏一路金花风雨,摇一路声声驼铃,采一路兰芷芳菲,唱一路歌声不断。茫茫学海,勤奋作帆,智慧作舟,泛舟于上。我们智慧地去学习,向人生新的希望迈进。

例:2011年山西省中考作文佳作《好习惯点亮人生》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结尾:

漫漫长路,你我都是夜行的人。拿什么照亮迷惘的眼?我觉得,养成好习惯,足以点亮人生!

例: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作文佳作《雨露》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结尾: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的滋养,我们的生命之树,又怎么离得开父母、老师“雨露”般的滋养呢?

八、引用名句。

名人名言、诗句歌词、格言谚语、社会流行语等,凡一切广为传诵而又与你的文章主旨相关的语句,同学们都可用作自己作文的结尾。名句内涵深刻,凝练含蓄,用来结尾既能点明主旨、升华感情,又能提升你语言的品位。引用名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完全引用,一字不改,名句与你自己的话泾渭分明;二是间接引用,同学们可稍作改动,把名句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

九、自然收束。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2篇

【本期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伟大的自然为我们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酝酿出神奇秀美的峰峦丘壑,滋生出绚烂多姿的花草鱼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吧!请以“风景”为主题作文, 600字左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自然风景是有生命的,怎样写好绘景的文章呢?

一、多角观察,展现特点。

观察是写景作文的基础,只有多角度观察,才可以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涌入眼底。用手摸摸,用鼻闻闻,用耳听听,用嘴尝尝,用心想想……只有对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气味或质感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景物特征,才能笔墨传神。比如朱自清《春》中写小草,就是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用“嫩嫩的”、“绿绿的”来突出春草新鲜的特点。又如《三峡》一文中,仅以“清荣峻茂”四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

二、多种感觉,细腻描写。

在写景时,为了收到细腻传神之效,我们还要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感知景物。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绘百草园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趣。

三、笔法灵活,表现力强。

作文时可以借鉴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或正面映衬,侧面烘托,或简笔勾勒,浓墨重彩,或穿插背景知识,补充民风民俗等等。这样就能使文章摇曳生姿,富有艺术感染力,也会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中,丰富其人文内涵。

四、用心感悟,升华景色。

写作时还须从自然景色的色彩美、形态美、层次美中去领悟哲理美,让眼前之景升华到新的高度,使你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使你受到一种崭新的启迪。比如,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领悟。行文中可以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小草的顽强、翠竹的高洁、落花的奉献……

五、妙用修辞,彰显个性。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赏析;写作指导;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5-02

讲读课文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要内容。在大多数教学安排上,这两块内容是分开进行的,比如有些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语文课”和“作文课”是两门课,虽然是同一个教师教授,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为这两部分是没什么联系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写作部分有如下要求:“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讲读课文和作文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对此,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首先,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观察生活。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是因为感觉无话可说,其实他们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作为素材写进作文里。我们的大都课文内容在这方面可以给他们很多的指导。以我们学校现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为例,里面选取的文章大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作者通过一件童年历险的小事谈对人生的感悟;散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写到了我们身边的美景;《散步》将寻常人家的小事写得格外温馨感人;文言文《童趣》把属于孩子的那份独有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讲解这些课文我就可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用心去品味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当中每一件能够触动内心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不仅如此,我讲解完古诗词后,学生们就会将这些诗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比如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山水的诗句,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写远大理想抱负的诗句……学生们把这些诗句用在相应的文题中,也为文章添色不少。而《我的信念》中的居里夫人,《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也为学生写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事实论据。

其次,在赏析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并应用在写作中。在阅读赏析课内文章时,老师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写作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表达手法。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把这些手法当成做阅读理解时的答题指导,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些技巧用在自己的作文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将阅读鉴赏和写作训练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讲香港女作家小思的《蝉》时,我将授课重点放在了“欲扬先抑”这种表现手法上,让学生了解这种手法的使用技巧――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随后联系了像《第一次真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几篇同样用到欲扬先抑手法的课文,再结合2010年河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最美的善举》的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示例和练习熟练掌握了这种手法。最后再让学生用这种手法写一个作文小片段,学生们写起来得心应手,再也看不到对作文的畏惧之情。

再次,利用课文,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课堂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效率低下。所以我将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分成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一,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学习并积累相关的手法技巧;第二阶段――初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运用所学手法学会自助鉴赏文章;第三阶段――初三,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技巧鉴赏文章和进行写作。以环境描写为例,初一通过讲《紫藤萝瀑布》告诉学生什么是环境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在讲《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复习加深印象。到了初二讲《芦花荡》、《蜡烛》、《再塑生命》等课时,通过检查导学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手法初探”这部分能够准确地指出文章使用了环境描写,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用加入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到了初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一手法了。

最后,将每一节语文课当作作文点评课来上。能用来写作文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能用来讲评作文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不讲评作文,学生就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就将作文讲评课放在了每一节语文课中。采取的形式是将课文和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阅读,比如课文《羚羊木雕》一文既有对童年纯真深挚友谊的赞美,也有对成人粗暴简单教育方式的批评。而我们班邢子恒同学的《陪伴》写的也是同一个主题。于是我就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对比阅读,找到两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们看到我把学生的文章和课文放在一起讲授很兴奋,积极性很强,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展现矛盾的方法,利用环境烘托心情的方法等等,我因势利导,提醒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些手法。下课时不少学生表示这节课上得很“过瘾”,知识学得特别扎实。除此之外,我还开展过借景抒情文章的比较,人物描写文章的比较和细节描写文章的比较等等一系列阅读写作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4篇

意境深远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有形象不一定有意境,但有意境就必定有形象;意境是对形象的更高要求。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它是生动形象的。那么如何使考场作文“意境深远”呢?

一、诗意地写作

1.意象的选择。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其实在考场作文中,考生也可以借鉴诗歌中意象的选择方法,来对文章的意象进行处理。如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作者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这些作者精心选择的新颖独特的意象,几乎很难在此前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作者采用意象叠加(如老水车、路基、驳船、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等)和强化(如深深、挂着眼泪的、新刷出的等)的手法,表达出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过程,使不可感的主体的情感,变成了可以用五官感知,看得见(如矿灯)、摸得着(如隧洞)、听得到(如疲惫的歌)的情感,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使诗歌更为生动可感。再如“祖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这一概念产生诗意?正如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那么拓展开来就是:“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祖国,是家乡小镇那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祖国,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祖国,是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青翠的竹园”“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这些意象赋予了“祖国”这一词语丰富的内涵及诗意。显然选择富有特征的意象,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是建立诗意的第一步。

2.意象的表达。选择了新颖独特的意象,还要思考如何表达才能体现真正的诗意。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运用修辞,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如母爱是考生写作中常常遇到的话题,那么怎样把母爱诗意化?运用修辞把选择好的意象表达出来,是体现诗意的好途径。什么是母爱?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通过仿写句子,考生就可以写出诗一般的语句:“母爱是在孤寂的深夜里,那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爱是放学时,永远伫立于路口的等待;母爱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泪花的笑容;母爱是我们因失败而选择逃避时,那坚毅的眼神……”再把这些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拓展、细化、延伸,我们的作品就会充满感染力。所以说,意象的表达通常要借助修辞,来表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形成富有诗意的文章。

3.意象的升华。再美好的意象、再华丽的表达,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就是缺少诗意的灵魂,无论怎么写,只能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泓清泉。如《家乡的树》原稿:“家乡老井边上有一棵树,已经很老了。它为爷爷的童年遮风拦雨,为爸爸的童年投下阴凉,也是我童年的港湾。”作者把对家乡的老树的深挚感情写得很平淡,此时如果能寻找恰当的意象,把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投射到这棵能产生温馨、依恋、感激、思念等感觉的老树上,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如:“老井边站着一个你,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啄食着岁月。你微笑地看着小猫在你的身躯上小憩。有淘气的孩子在你身旁笑闹,你‘嘘’了一声,怕吵醒了那只小猫。你把你印在月亮上,让远方的我仰头便看见你的笑容。”文段选择独特意象,借用恰当修辞,升华真情实感,诗意便盎然而至。

二、思想情感含蓄蕴藉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文;积累;体验;提升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写的都是“梦”。那么,如何让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具有崭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在写作方面加以优化指导和强化训练,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作文优化,提高写作水平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在比较模仿中积累

写作文最注重的是培养语感,作文教学中不能忽略积累。没有一定的阅读积淀,没有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不出有深度有思想有诗情的文章。选入教材的文学文本,有着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以及广阔的意义生成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通过比较,调动学生想象力,品味语言的魅力。

句式仿写、结构仿写、表现手法仿写、修辞方法仿写等均可以融入作文教学课堂。如教学鲁迅的《故乡》,可以通过分析文中“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层次,让学生学会写作文时的条理性,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如教学《白杨礼赞》,让学生模仿文中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对比衬托手法,进行仿写。如林嗣环的《口技》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纪念白求恩》中正反对比的写法,均可成为学生作文积累的一部分。

当然,对作品中好词佳句的背诵模仿也是积累的好方法。我班学生备有摘抄本、周记本、一日一段(一句)本。学生熟读摘抄内容,适当时候抽背几个语段,并进行原基础上的再加工,加入自己想象仿写。经过长期积累,学生作文有了质的飞跃,好文章成批“新鲜出炉”。这样无形中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锤炼作文语言的良好情境氛围。

2 在观察参与中体验

真情实感如同一位隐者,藏匿于学生的潜意识里,需要语文老师提醒学生慢慢揣摩、静静感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由自发主体引向自学主体。认真观察身边的人物事件,才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积极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勇于放手,让学生有写作的自由,无论是课内作文还是课外作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写,捕捉瞬间的感动,记录难忘的精彩,学会就地取材。

写下来时字数多少不必过分强求。只要想聊想说,就鼓励他们写下来,不必强求学生写作的质量:低水平的写出事情经过;中水平的写出经过感悟;高水平的写出词句优美、有思想梯度的文章。作文是精神的自我提升和创造,学生在活动中精神亢奋,痕迹深刻,就算再累再苦也莫名激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强化训练,真情实感就从潜意识里被激发出来。

3 在批改评讲中提升

语文教师作文课的批改评讲完全可以心游万仞,用多种方式呈现,展现作文课堂的特有的“松动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通过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从中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中的批改评讲的重要性。

批改作文的形式有很多种:交换批改、全班共改、互读批改等。我建立班级公共邮箱,把批改好的班级优秀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发到信箱里,家长可以自由登陆下载。学生阅读作文,品读老师的评语,借鉴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及时完成记录笔记。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文章完成再次批注,带到学校全班一起讨论交流,总结出优秀作文的亮点,共同学习。这样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就形成写作文的良性循环了。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口头作文;引导

作文训练可分为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通常所说的作文训练指的是书面作文训练,往往把口头作文训练置于作文训练之外。口头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因此,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一种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独白式口语训练。它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和提出的具体要求,经过短暂时间的审题、构思,然后系统连贯地当众口述作文。要让口头作文达到出口成章的水准,就必须把口头作文训练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循序渐进地长期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引导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理想境地。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评价,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此为蓝本,描绘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针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引导

如《小麻雀》的作者老舍出身贫寒,饱受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往往对不幸者深为关切。文章发表的1934年又是一个横行、以强凌弱的旧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决定了老舍要把处于低层的弱小者作抒写的主体。时代背景决定了文章只能采用曲折隐晦的艺术手法,通过小麻雀的遭遇象征弱小者的悲惨遭遇,寄寓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的同情,表达对弱小者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现实社会,以《小麻雀》为题口头作文,描绘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条件下,弱小者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心、爱护下茁壮成长。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7篇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二)、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三字要求

1、稳:

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

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

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中考满分作文拟题技法——眉目传神惹人眼》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第8篇

那么,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积累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积累写作素材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虽然已明确了写作的主题,但却感到脑中空空,没什么可写。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所造成的。为了使文章选材精当、内容充实,可以教育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1.积累有趣的素材。生活是充满情趣的:家长的关心、老师的幽默、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帮助、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诸如此类的情趣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料,也是写作的材料。

2.积累时事素材。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学生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文章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流芳千古。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学会积累时事素材。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会充溢着对祖国、对社会的热情,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3.积累感触较深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积累自己感触较深的写作素材,它可以是困境中的一声鼓励,失败时的一句安慰,离家时父母的叮咛,犯错时老师的教诲,雨中撑开的一把伞,口渴时递来的一杯水……也可以是一只勤劳的蜜蜂,一株坚强的小树,一场及时的春雨……事物的大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如能写出自己的感触、感悟,文章便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4.积累历史素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中风流人物熠熠生辉:勾践卧薪尝胆、蔺相如完璧归赵、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诸葛亮舌战群儒、刘备三顾茅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林则徐……这些人和事都是历史的精华,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思,或启人智慧,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积累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积累写作方法则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只有博览群书,多积累好的写作方法,在写文章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用得恰到好处。

写文章的方法可谓多矣,笔者把较为常用的写作方法列举如下:

1.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一文,刘禹锡通过描绘居室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从而借“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以小见大。这里的“小”指的是文章的选材方面,“大”指的是文章的“立意”方面。即用看似平凡的小事来表达较为深刻的主题。如一些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些简短浅显的小故事来表达意味深长的哲理。

3.借景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升华。如《观沧海》中曹操借大海之景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4.欲扬先抑。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内容上需要有些起伏跌宕,而欲扬先抑的写法就可以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文中写小蜜蜂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5.以动写静。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就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壮美。

6.侧面烘托。如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7.对比。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用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8.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可使文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采用了巧设悬念的写法。

9.首尾呼应。首尾呼应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0.卒章显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使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在文章的结尾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1.铺垫。写文章时使用铺垫的手法可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更合乎情理,中心更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

12.象征。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就运用了象征的写法,用“星星”来象征“光明”。

三、积累精彩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