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义词语用法

近义词语用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近义词语用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看” 近义词语 综述

1非实词“看”的研究

1959年,陆俭明首次提出了现代汉语中“看”作为新的语助词登上了学术舞台(《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从此语言学界就出现了很多关于语助词“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语助词“看”本身发展及其特点的研究,例如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12月)对“看”的产生和演变作了初步的历史考察;郭莉琳《语助词“看”字探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对语助词“看”做了简要探讨,从“看”的句法特点、“VP看”的语用特点、“看”的性质等方面做了分析;刘国燕《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2月)对“看”的来历、形式和意义、组合、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都进行了分析。第二,对“VP看”的研究。朱宇明《说“VP看”》(《汉语学习》1985年12月)对“看”的性质、语用特点、及其前面的动词和动词结构进行了分析;孙淑娟在《尝试态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分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4月)一文中对“VV看”和“VV”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第三,对语助词“看”话语标记的研究。李宗江《“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语言科学》2009年5月)从语境分布、音段特征、形成过程、形成机制等方面对“看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汉语学习》2005年4月)从“我看”“你看”的分布、结构、演变历程描写了其主观化。郑娟曼《“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4月)对“你看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考察;第四,对方言语助词“看”的研究。阮桂军《宁波话语助词“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12月)从宁波话语助词“看”的语形、语义特征、历时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方言和共同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关于非实词“看”的语法化研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高增霞《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1月)、张秀松《情态标记词“看”的语法化》(《南华大学学报》2006年6月)、郭莉琳《试探语助词“看”的语法化》(《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6月)、张爱玲《近将来时态标记词“看”字的语法化》(《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月)等文章从发展脉络、演变过程等角度论述了非实词“看”的语法化问题。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义韵律理论汉语近义词搭配语义

一、关于语义韵律理论

语义韵律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言学界尤其是词汇语义学、词典学研究比较重视的一个新课题。语义韵律又叫语义协调,是英国学者Sinclair,Louw等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语音学中借鉴来,运用到词汇语义学和词典编纂中的一个概念。语义韵律是一种特殊的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特征。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具有特定语义特征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形式和语义的结构式中。理解韵律结构的构成部分及其关系,对于把握语言词汇和结构的深层语义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弗斯的音位分析理论外,语义韵律的研究还得益于语境理论搭配研究的深入发展。语境研究和搭配研究是英国语言学家在语义研究方而取得的宝贵成果,与严格区分形式和语义的观点相对立。

英国语言学家重视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伦敦大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对原始文化调查时认识到语言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需要重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他认为,词是工具,意义是工具的使用,语义与所指的物质特征没有关系,而与词的功能有关系。他还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的论说,提出在分析典型语言环境时要注意以下因素:篇章本身的内部关系、语言环境的内部关系与环境的特殊组成成分之间的分析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弗斯不像马林诺夫斯基那样只注重词语的功能和应用,他不仅分析了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说明了词语的搭配意义,词的一部分意义取决于搭配。将词语的搭配意义的分析提到研究视野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进步。

搭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描写语言的一种新方法。搭配研究语言单位与其左邻右舍的语言单位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类范围较小的语境,是语言系统范围内的语境,是一种对词语等语言单位的语用分析。

语义韵律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语义色彩可能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让人否定的,但大多数的词语是中性的。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结构模式中,合乎所说的“习语原则”或“熟语原则”(习语原则是语言中存在的处于近乎固定形式的组合,其中各构造成分具有单一选择性,但是它们又可以分析为不同的成分)。语义韵律研究通过语言单位间的组合关系来探讨语言单位之间语义的相互影响,从而可以为确定词汇语义和用法提供某种启发。语言单位是一个包括许多类别的概念,包括语素、构词词素、词、固定语甚至语句中的构造成分。共现并不仅仅指某一词语与其他某些词语或其他语言单位在文本中的习惯性出现,它还指该词语与具有某种语义特点的语言单位习惯性出现的情形。共现是一种搭配,搭配根于语义,搭配的双方是语言中已经组合在一起或能够组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语言单位。

二、运用语义韵律理论辨析汉语近义词

语义韵律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

彩。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结构模式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固定搭配。下面我们看看在这种所谓的“固定搭配”的支配下的近义词是如何搭配的,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固定”的搭配。

1.我希望老师每天不留作业。

离开故乡三十年了,爸爸渴望早点儿见到我的爷爷奶奶。

2.大家都在教室里说话,很不安静。

老王退休在家,过着清静的生活。

3.这次代表团的到来主要是为了考察工厂的生产条件。

对于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4.她怕家里的人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

酒后驾车必然后造成不良后果。

5.对不起,我们不能采纳你的建议。

领导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这两个人分别对待。

上面五组十个句子,分别选取了五组近义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只可以选择甲词语而绝对不可以使用乙词语,除了词语本身的细微差别,我们从语义韵律学的角度分析下这些所谓的固定搭配。

“渴望”和“希望”都有“想要”的意思,但是意义的轻重有区别。“渴望”程度较高“十分迫切”语义较重,我们常用“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等,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三十年不见的父亲母亲,必然是一种十分迫切的态度,所以选择了“渴望”。“希望”则是一般的想法、意愿、要求,和渴望相比程度较低,我们常说“希望破灭”“充满希望”“饱含希望”等。可见,在连贯的语言环境中,语义的轻重对于近义词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清静”与“安静”都有形容词用法,但语义侧重不同。“清静”侧重于不嘈杂、无干扰,更多用于人为状况的描写,强调的是人整个身心的感受;“安静”侧重于没声音无吵闹,多用于自然环境的表述,如“考场、教室”等。前一句中“大家都在说话”已明确教室很吵闹,所以用“安静”,而后面一句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一种老王的追求,含有人为因素,所以选择“清静”。在这组固定搭配中,不同的语义侧重点在词语的选择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考察”与“调查”都表示“为了一定的目的,深入实地,仔细查看”。但“考察”适用于相对比较重大的事物,目的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带有科学研究的性质,使用范围较窄,像“科学考察”“资源考察”等均属“考察”之列;“调查”是以弄清事实,查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为目的,适用于各类事物和人,使用范围较大,比如“进展情况”“人口数量;“客观效果”等都要用“调查”。在连贯的语句中,由于近义词适用范围的不同造成了这两个近义词的不同搭配。

“结果”“后果”都有“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的意思,但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状况时,可以指好的结果,也可以指不好的结果,是中性词,“考试”“比赛”“化验”“检查”等都用“结果”来表述。而“后果”在指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时,则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结局,多用于消极方面,如“事故”“战争”“饮酒”“谎言”等。语义色彩的不同在词语的搭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语义色彩的不同完全符合语义韵律学的概念。

“采取”与“采纳”都有“选取”的意思,但二者的语境搭配不同。“采取”强调的是“取用和实施”搭配的对象常是“措施”“行动”“态度”“方法”“手段”等;“采纳”强调的是“接受”,搭配的对象常是“意见”“主张”“建议”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泽鹏.语义韵律理论[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VOL16,(4).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近义词 辨析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汉语中存在大量近义词,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区分常见的近义词不是一件难事,如“参观”和“访问”、“安静”和“宁静”、“经过”和“通过”等,但要区分某些近义词程度较高的词并非易事,如“赶紧”和“赶快”、“到底”和“究竟”等。对于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类型的近义词辨析则更显困难。尤其是在他们掌握了1500左右的词汇量之后,近义词辨析所带来的困扰愈加频繁(杨寄洲,2004)。因此,如何准确辨析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近义词辨析方法的历史沿革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单纯的词义辨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郭志良(1988)在探讨词义辨析时,分析论证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对象、单位和方法。他的结论主要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对象范围大于同义词典和汉语教学的词义辨析对象范围;词义辨析主要以义项为单位,兼顾以词为单位;辨析方法是义素分析法。这三个方面都是围绕近义词的意义辨析展开的,为早期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词义辨析为主,兼顾搭配。

刘缙(1997)注意到了近义词辨析是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分析了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即相同语素的误导、一词多义、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教学中要重点辨析相同或相近义项间的细微差别,重视语素义的搭配特点及典型例句的运用。从此传统的词义辨析不再是唯一比较标准,近义词辨析方法有了质的突破。

(三)词义和用法辨析并驾齐驱,后者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杨寄洲(2004)在考察了1700对近义词之后,总结出从意义和用法两个层面进行近义词辨析的十一个对比方面,并分别给出例证。在意义层面,可对比基本义、感情意义和语体意义;在用法层面,可对比几者的词性、搭配对象、造句能力、语体、音节长短、感彩、使用场合、构词能力和构形能力等。尽管“语体”对比和“感彩”对比出现了重复,但总体而言,他较全面地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且例句翔实恰当,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近义词的辨析从单纯的词义辨析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词义、用法辨析同时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法辨析的具体对比方面因词、因人而异,但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总之,词义/用法辨析是现在的主流辨析法。

三、近义词辨析实例分析

近义词教学归根结底属于词汇教学,因此要符合词汇教学的原则。刘(2000:362-363)认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2.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3.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4.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6.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本文将结合以上原则,以“过头”和“过分”为实例,阐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从课前生词梳理、课堂讲解策略、课后练习设置三个方面,介绍“过头”与“过分”二词的辨析教学。

(一)课前生词梳理。

备课时,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将生词分为不需要讲解、简单讲解或重点讲解等几类。不同的教学对象,生词的归类是不同的。方绪军(2008)给出了一般情况下要进行教学的词:高频词;学生需要使用的词;学生在理解或使用时经常感到困难的词;用来构成一定常用格式的词。近义词属于第三类,因此梳理生词时要着重关注存在近义词的词。

(二)课堂讲解策略。

1.比较词义上的区别。

(1)基本义。“过头”有两个义项:①超过;出头;②过分;超过限度。“过分”的意思是:①超过本分或一定限度;②(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由此看出,“过分”和“过头”有一部分义项是重合的,而“过头”的内涵大于“过分”。这是两个基本义上的区别。

(2)语体意义。“过头”和“过分”在语体上略有区别,“过头”用于口语,不用于书面语。“过分”既可以用于口语,又可以用于书面语。

(3)感情意义。就两者的感情意义而言,“过头”是一个中性词,侧重于客观描述。“过分”含有主观评价义,有批评的意思。对比“我昨晚喝得过头了”和“我昨晚喝得过分了”,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只是说明一个客观事实,即“昨晚喝酒喝多了,超过了平时的量”;而后者明显具有“喝酒喝多了,本不应该这么喝”的意思。

2.比较用法上的区别。

“过分”是形容词,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句法功能比较全面。“过头”也是形容词,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或补语,但不能作状语,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下文使用的例句来自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1)作谓语:“过分”作谓语通常用于口语,“过头”作谓语的情况较为少见。

a.你太过分了!

b.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2)作定语:“过分”作定语时,中心语常常是名词化的谓词,“过头”作定语比较少见。

a.父母过分的担心让子女觉得深受束缚。

b.不说过头话,不说过头事。

(3)作状语:“过分”作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是其主要句法功能;而“过头”没有这种用法。因此,能不能作状语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a.他过分依赖父母。

b.他过头依赖父母。

(4)作补语:“过分”作补语时,只能作程度补语,用于“adj./v.+得+过分”中。“过头”作程度补语,则是它的主要句法功能,它补充说明谓词时,加不加“得”均可。如第二个例子可改成“他自信得过头了”,句子依然成立。

a.这个房间干净得过分。

b.他自信过头了。

补充说明,“过头”和“过分”都可以作“有”的宾语,组合成述宾短语,充当一个述补短语的补语。如“他这话说得有点儿过分/过头”,这里两者的意义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要回到上文所说的“感情意义”上找。

(三)课后练习设置。

李泉(2006:251)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当属于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讲解“过头”和“过分”的区别时,笔者基本遵循了精讲的原则,接下来就是“多练”。笔者设计了三种不同题型供学生练习。

1.选词填空。

题目设置意义:有效地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题目设置要求:必须体现二词的区别,且例句的用词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例题如下:

(1)他昨晚喝酒喝(?摇?摇)了,到现在还没醒来。(过头)

(2)你太(?摇?摇)了,怎么可以迟到那么久?(过分)

(3)这次比赛小明(?摇?摇)自信了,没有准备就去了。(过分)

(4)考试时,麦克紧张(?摇?摇),忘了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过头)

操练方法:每个句子请一位同学回答,答对则公布答案,答错则请下一位同学回答,直至回答正确。所有句子回答完毕后,再次强调二词的区别,并请全体同学朗读句子进行巩固。

2.造句。

题目设置意义:考查学生对生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题目设置要求:尽量让学生多想几种用法。

例题如下:

(1)用“过分”造句。

(2)用“过头”造句。

操练方法: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他们各自说出句子,加以适当点评。每个词出现三种用法以上停止提问。

3.根据所给的词完成对话。

题目设置意义:这类题目的难度又增加了一个等级,不仅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这个词,还要求学生完成的句子要符合语境。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题目设置需考虑的因素:首先,给出的语境要够清晰、易懂;其次,预留答案应具有开放性,不能框死在某个答案上。

例题如下:

(1)甲:这件事情虽然他有错,但是也不能全怪他。

乙:?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分)

参考答案:对啊,我们不应该过分批评他。

(2)甲:你今天怎么那么晚过来?

乙:?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头)

参考答案:不好意思,我睡过头了。

操练方法: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思考,然后请三位同学回答,并加以适当点评。

四、结语

近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基于词义/用法辨析法,通过层层递进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过分”和“过头”二词的辨析教学。调查显示,87%的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80%的学生学会了使用这两个词,53%的学生会了使用这两个词完成对话,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绪军.对外汉语词汇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8,1:005.

[3]李泉.对外汉语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1.

[4]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18-22.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同义词 辨析

1同义词辨析的角度与方法

1.1语义差异

语义差异可以从语义强度、语义适用、语义侧重、义项多少及所指范围大小等几方面来分析。

1.1.1语义强度的差异

汉语中有些词语看似意义相近,但经过仔细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在词义轻重程度上有差别,即在语义强度上有差别。如:“失望”和“绝望”、“成绩”和“成就”、“感谢”和“感激”、“懊恼”和“懊悔”、“保证”和“保障”,以上这些词都是前者的语义程度轻一些后者的语义程度重一些。

1.1.2语义适用的差异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适用于人、动物、植物还是事物?适用于自己还是别人?适用于个人还是集体?适用于具体还是抽象?适用于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适用于过还是将来?如:

矮、低,“矮”指身材短小;“低”不可以指身材,只能用于物体、建筑等。

安静、平静、寂静,“安静”多用于人的心情、神色、态度及行为等,也用于事物的状态:“平静”用于人的心情或事物状态;“寂静”用于环境情况。

1.1.3语义侧重的差异

有时候两个词所概括和反映的现象虽然基本一致,但是它们强调的重点却有所不同。有些留学生由于不能明确两个词强调的侧重点,故而发生错误。如:

爱护、保护,“爱护”侧重于认识到客观对象重要而用心去呵护;“保护”侧重于感觉到客观对象已经或将要遭受伤害而采取措施进行护卫。

保存、保管。“保存”强调寄放;“保管”强调看管。

1.1.4义项多少的差异

有些同义词,一个是单义词,另一个是多义词,或者都是多义词,但只有一个义项同义,其他义项不同义。如:

安定、安宁,都指情况稳定、平静正常而没有骚扰,但是“安定”还可用作动词,突出使平静,如“安定人心”。

常常、经常,都指事情多次连续、重复,但“经常”还指连接不断的、有规律的行为,如“要经常向人请教”。

1.2语法差异

语法差异主要从语法特征、组合分布和句型句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1.2.1语法特征的差异

语法特征的差异主要指词性、能否重叠及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如:粗心、马虎、大意,“马虎”可以重叠为“马马虎虎”,“粗心”和“大意”均不能。高兴、愉快,都形容快乐的心情,但是“高兴”可以重叠为“高高兴兴”,而“愉快”则不能重叠。

1.2.2组合分布的差异

组合分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不同词性的词的前接成分和后接成分的差异等。如:本来、原来,都表示先前,“本来”多用于上半句,“原来”则没有这个限制。

甚至、乃至都是连词,表示强调,但是“甚至”常用在后一小句开头,前一小句用“不但”“不仅”等与它呼应,“乃至”则不常用于后一小句的开头。

(3) 句型句式的差异

主要从以下句型句式找差异: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等。如:

不必、何必,两者都是副词,但是“何必”只能用于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必,如“既然不会下雨,何必带伞”。万万、千万,都是副词,都表示绝对、无论如何。但“万万”多用于否定意义的句中,而“千万”则是肯定句、否定句中均可使用。

1.3语用差异

1.3.1语体色彩的差异

同义词的出现,适应了不同的交际需要,它们中有些词适用于书面语,有些词适用于日常口语。如:大约、大概,“大约”适用于书面语,“大概”适用于口语。方法、措施,“方法”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以用,“措施”一般用于书面语。

1.3.2感彩的差异

感彩主要指褒贬色彩。词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固有特征外,还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评价。如:鼓励、鼓舞,都有激绪使人振奋的意思,但“鼓励”是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骄傲、自豪,“骄傲”在有些场合是贬义词,如“骄傲自大”;“自豪”是褒义词。

2学习者出现同义词误用的原因

2.1母语文化差异

对于任何一个已经具有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人来说,由于从小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容易形成母语的思维定势。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母语文化的迁移作用更是十分明显。如: 这个女人长得很肥。汉语中,“肥”和“胖”都可以指脂肪多、肉多,但适用的对象不同。“肥”一般不会被用来描述人,只有“减肥”、“肥胖”例外;“胖”则是指人体的脂肪多。而在英语中,“fat”既可以指人,也可以用于动物或肉类,因此学习者容易拿“fat”的用法来套用“肥”或“胖”,出现误用。

2.2词汇量的限制

汉语词汇特别丰富,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掌握一定数量的同义词是很必要的。多数汉语学习者处于特定的学习阶段,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所掌握的词汇量是很有限的。从同义词中挑选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用于表达,这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当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就会勉强使用一个自己感觉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因此而闹出的笑话也有不少,比如孟祥英在研究近义词辨析的文章中就举过几个例子: 他身上掉着许多汗。(流) 这衣服里是鸭子的头发。(毛)

3结语

同义词是留学生学习掌握的难点。本文总结出学生同义词的偏误特点和偏误种类,进而概括出偏误的种类和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对同义词进行了分类;以期对同义词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继洲.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世界汉语教学,2004(3).

[2] 赵新,李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

[3]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 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报,1997.

[5] 温敏.对外基础汉语词汇教学浅谈[J].武汉大学学报,1995.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错误分析 错误分类 中学英语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7-01

前言

错误分析为教师对学习者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理论依据。[1] 61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错误的分类,分析中学生常见语言错误,从而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纠正错误,促进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英语语言错误的分类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语言错误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1 语际语言错误。由母语的语言特征干扰造成的目标语使用错误,[2]53 主要表现为母语的负迁移。包括:

(1) 语音错误。汉英在音位的数量和组合方式上有差别,而中学生往往会把母语的语音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去。如:汉语中只有单音节字,而且基本属于开音节。中学生初学英语时往往在结尾的辅音后加元音,如:“bed”读成[bed]、“look”读成[luk] 等。

(2) 词汇错误。首先,表现在学习者把汉语的词义和搭配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去,导致英语用词生硬不得体。如:把“看病”(see a doctor)译成“look disease”。其次,不能正确区分某些近义词。如中学生对say、speak、talk、tell常犯区分不清的错误。再次,词性区分不清误用。如:动名词误用,将“采纳建议”(take advice)译成“take advise”。最后,词语搭配不够或多余,如:将“同意做某事”(agree to do sth.)说成“agree do sth.”。 (3)文化迁移错误。不学习者交际时容易借用汉语的文化习惯和说话方式,从而导致文化的负迁移。如:打招呼用“Teacher Zhang”。

1.2 语内语言错误。主要表现为语法错误,包括:过度概括。如,中学生知道大多数动词的过去式是通过词尾加-ed构成,往往将此规则套用在所有动词的过去式上,如go-goed 等;概括过简或概括不足;简化。如,“There a man who named Tom.”省略了was。

1.3 回避策略引起的错误。回避策略是学习者语言能力不足时,对语言表达的内容、形式作出避难就易、避繁就简的选择。[3]130回避包括对词汇、句型、语法等的回避或改用简单的形式,它往往会导致表达不足或不准确的错误。

1.4 诱导性错误。指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材不恰当而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假设而犯的错误。如教师如果只让学生记住“只要……就……”相对应的英语是“as long as”,而不注意结合语境,学生可能会说:As long as you go, I will go.

二、错误分类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针对以上错误的分类,结合中学生英语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提出并分析了英语教师解决中学生语言错误的几条措施:

2.1 充分开展英汉对比语音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英语音标和汉语拼音的特点,分析对比它们的异同,归纳出难点,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音的规律。如,汉语拼音中的韵母类似于英语的元音,声母类似于英语的辅音,但有些发音是一致的,有些是需要变通的。因此,对于英语音标的发音教学可以对照汉语拼音的读法,从已知的汉语拼音转移到未知的英语发音上,经过对比拼音和英语音标的异同来促进英语语音教学。

2.2重视词汇搭配和辨析。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词义和词汇的准确和正确搭配,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授词汇时不仅要教词义,更要教用法。(2)加强近义词辨析。教师对近义词的内涵、搭配和用法重点讲解辨析。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近义词的内涵、搭配和用法进行总结并建立近义词辨析本,针对学生常犯和易犯的近义词误用加强操练。(3)明确词性认识。教师在首次教授新词汇时,对于词义相同但词性不同的单词应注明词性,以便让学生首次接触该词汇便对其词性有明确的认识。教学中还要加强例句的练习,让学生在语境中记住单词的用法。(4)引导学生将学期要掌握的固定搭配建立一个“固定搭配学习手册”,要求学生背熟搭配,并将固定搭配和它在文章句子中要表达的意思相对应,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固定搭配。

2.3 融入文化知识教学。教师应不定期给学生举办英美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选择一些体现文化差异的经典英文材料,进行英汉文化对比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小说、杂志和报刊、观看英语电影、收听英文广播等。

2.4 汇总归类语法错误,减少语内语言错误。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归类和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英语活动和课堂发言中的错误,以及书面作业中犯的错误进行汇总,分析哪些属于过度概括,哪些属于概括不足还是简化,再根据分类、进行归因和纠错。

2.5 鼓励学生跨越语言障碍,尽量避免使用回避策略。 教师应采用纠错技巧,如当学生做口头练习时,当面纠错会使学生感到紧张,从而使用回避策略,应该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再纠正错误;教师要扩大对学生的语言输入,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后,就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储存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手段,从而自动较少回避策略的使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和经典课外文章的背诵和复述,背诵和复述的过程就是强迫学生必须放弃依靠回避策略的过程。

2.6 做好充分准备,减少诱导性错误。英语教师应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包括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如英语语法、词汇、语音、语篇等知识[4]29;教师应开展教学反思,寻找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着装得体,仪表端正,表情亲切,口语准确简明,保持良好的授课状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蔡龙权,戴炜栋.错误分类的整合[J].外语界,2001,(4).

[3]罗青松.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词汇语法理论 语料库 词汇教学

1.引言

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的困难集中体现在词汇的学习与记忆上。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常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力图教授学生尽可能多的词汇,另一方面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词汇教学上。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语料库将大量真实的实例以数据或语境共现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对大量的、真实的语言实例进行分析来总结和归纳语言运用的特征及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图从词汇语法角度论证语料库研究对辅助英语词汇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此来拓宽视野和思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圆满有效地完成词汇教学任务,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2. 理论依据

语料库语言学主要是利用中心词语索引(Con-cordancer)等程序检索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及其出现的环境。借助于索引程序,我们不但可以检索单个的词,而且可以检索词语搭配及词汇出现的语句环境。因此,语料库语言学可以说是一种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将语法作为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认为语言学习应遵循既定的语言系统内部规则,以传统语法规定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语言学习速度更新较慢,一些已被公认但存在缺陷的语法规则不断被质疑。Tognini Bonelli(2001: 15-17)以any为例,指出了传统描述方法的缺陷。根据传统的描述方法,any用于以下3种结构,即否定句(包括有hardly,barely, scarcely的句子)、疑问句或用于if/whether之后,表示怀疑。但是, Tognini Bonelli根据对伯明翰英语语料库检索结果的统计,在从21636个any的索引行(concordance line)定距抽取的35个索引行中,用于以上3种结构的any共计19个,其余的16个any都用于肯定结构中,占总数的46%。Tognini Bonelli的这个发现与Willis(1990: 49)和Mindt(1997: 43-45)所做的基于语料库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前者为42%的any用于肯定结构,后者为51%。因此,传统描述方法对any的描述是不准确或不完全的。在传统的英语描述中,像any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反映出传统语言描述方法不大注重语义和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语料库语言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以词汇为中心、以词语搭配为拓展并与语法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模式。Sinclair提出了词汇语法(lexical grammar)的观点,认为在传统的横组合(syntagmatic)和纵聚合(paradigmatic)的语言描述方法中,纵轴和横轴的变化使我们不能对结构和词汇同时进行观察,而只有使其中的一方保持不变,我们才能观察另一方。借助于语料库的检索功能,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词频统计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次序。基于语料库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料,既包括最常用的词汇,又包括最常用的语法现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对目的语有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学习,真正在交际中使用语言。

根据词汇语法理论以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来研究和描述英语,能使描述更加客观和准确。从1987年第一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问世十几年来,英语词典和语法书逐渐开始重视以结构和词汇相结合的方法描述词汇和语法,并且已经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参考书。

3.运用语料库辅助词汇教学

3.1词语搭配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特别是非英语学习者搭配能力严重不足。搭配为理解词义和用法提供了具体语境,而语料库技术使语料中的搭配提取成为可能。一方面,建立生词索引行,以生词为关键词抽取课文中的索引行作为学习生词的语境材料,促使学习者在语境中推测意思,归纳用法。同时,从母语者语料库(如JDEST、BNC等)中获取典型组合的索引行,来替代或丰富传统的词汇表,帮助学习者从语境中获取词语搭配和用法。运用语料库辅助词语搭配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例句、真实的语境,帮助学习者认识单词的各种搭配用法、语法特征和语用特点。词语搭配是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处于语料库语言学的中心地位。搭配(Collocation)是词语经常一起使用的方式,词语搭配研究可获得限制词语如何同时使用的一些规则。例如:look forward to后词语的搭配,从语料库的例句中不难发现,后接名词和动名词形式的频率最高。

Firth(1957)认为词语的搭配就是“习惯性共现的词语”,它们不仅指last week,another one这样的词组,还包括如although the或and the这样的组合。这就是说,在谈词语搭配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习惯性共现”的各种可能情况,不仅局限于约定俗成的词组。显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途径在于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词语搭配研究。通过此研究,我们既可突破词组/短语的局限,获得比较全面的词语搭配信息,又可去除那些过时的搭配,学习现实生活中真正高频共现的词项,减少词汇教学中呈现词语搭配的随意性与局限性,加速学习者对词语搭配知识较为全面的掌握与活化,提高词汇学习质量和效率。

3.2近义词辨析

语料库在辨析近义词的学习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现以pretty和beautiful两个词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语料库BNC索引,让学习者分析它们在词义、搭配上的区别。

(1)Don’t blush,Pamela,dost think I don’t know pretty maids should wear shoes and stockings?

(2)How pretty, charming and intelligent she was and we just clicked ...

(3)And the woman, believed to be a pretty mum in her twenties, has accepted his apology ...

(4)He has beautiful white girlfriend but money and ...

(5)Cooking a beautiful meal for him and ...

(6)The trip provides seven hours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cities.

从这两个词各自出现的语境中,学习者不难发现pretty和beautiful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的搭配不同,与pretty搭配频率最高的词分别是woman, maid, mum之类表示女性的词语;而与beautiful搭配的词分别是girlfriend, meal, city等表示包括女性之类的词汇,是用于修饰一般事物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显然pretty修饰的词语范围较beautiful小。

3.3多义词词义推测

词语的含义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其概念意义,准确把握词义需要依赖词语的使用语境。如果让学生通过语料库的检索功能获得真实语境中的例句,从众多真实语例中观察某一词语的使用语境及语用功能,学生就完全能够推测出该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一词多义现象,同时还可运用利用语料库建成的词典,学习单词的近义词、反义词及相关的上下义词,构建语义网,避免单词的孤立学习,努力做到词汇的融会贯通,从而加强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建构以语义联想为中心的词语集的能力。

4.结语

语料库对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到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正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对语料库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我们会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它,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它服务于科学的语言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使词汇教学及其他众多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获得更大的回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基于语料库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该如何选择语料库,选择什么样的语料库;其次,从语料库中提取的语料能否满足教学目的;最后,由于资金问题,有些学校的教学技术的配套硬件设施尚未普及,语料库资源尚不能完全共享和使用。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将语料库这一先进教学工具早日全面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李文中,濮建忠,等.语料库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3).

[6]李春青.语料库索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5).

[7]荣芳.论语料库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5(5).

[8]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2(2).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幸亏 多亏 动词 副词 辩证考

一、引言

《发展汉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汉语教材,专为来华学习汉语的长期进修生编写。其中《中级汉语(下)》第十九课《俺爹・俺娘》生词表中出现了“多亏”一词,词性标注为【动】,课文中使用的句子为:“多亏家里人发现早,才保住了一条命。”

在笔者的理解中,“多亏”是个不折不扣的副词,与“幸亏”的词性相同。查阅国内最具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其中清晰地界定“多亏”为【动】,而“幸亏”为【副】。课堂上讲解“多亏”时,笔者有意识地问学生:你知道它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吗?结果有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幸――亏”;转而再问同事“多亏”的词性,得到的答案中大多数是――“副词”。

“多亏”“幸亏”是一组近义词应该没有人怀疑,但它们的词性真的不存在重合吗?或者说,二者在语法、语用上并没有互通性,没有交集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值得我们认真考究。

二、引经据典

在国内现代汉语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较大的几本词典中,前文提到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以下简称“社科院本”,商务印书馆)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两本词典明确界定“多亏”是【动】,“幸亏”为【副】。“八百词”同时罗列“幸亏”的近、同义词有“幸好”“幸而”;《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本”)“多亏”无词性标注,“幸亏”为【副】;《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多亏”为【动】,“幸亏”为【副】,但在“幸而”项下,列同义词“多亏”“幸亏”,其他未作说明;在《汉语近义词词典》(王还《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王还本”)中,“多亏”为【动】,“幸亏”为【副】,并明确指出二者“意思同,只是用法不同”(详见下文)。

由此可见,即使是“经典”和“大家”,对“幸亏”与“多亏”的认识也看似清楚,实则模糊。

“社科院本”对“多亏”的解释:表示由于某人的帮助或有利因素,避免了不幸或得到了好处。例:①~你来了,否则我们要迷路的。②这件事~了你的帮助。“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例:①~他带了雨衣,不然全身都得湿透。②他~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八百词”对“多亏”的解释: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避免了不如意的事,含有感谢或庆幸的意思,可带“了”,必带名词、动词、小句作宾语,没有否定式。例:①这次~了你,要不我们连票也买不上。②~没去,去了就赶不回来了。③~他拉了我一把,要不就滑下去了。“幸亏”(幸好、幸而):指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一般用在主语前。例:①~他手疾眼快,拉住了我。②洪水来势很猛,~堤坝已经加固,没有造成灾害。

《应用汉语词典》对“多亏”的解释:表示由于某人的帮助或某种有利因素而免遭不幸或获得了好处。例:①~你提醒我,不然我又要误大事了。②~这场大雨,地里的庄稼得救了。“幸亏”:因某种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不良后果。例:①~你提醒了我,要不我准忘了带钱。②没想到飞机提前一小时到达,~我们来得早,不然就接不着你了。

三、对“幸亏”“多亏”的语法、语用分析

1.问卷调查:“多亏”“幸亏”在句中能否互换?

下面是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28位教师和工作人员参与完成的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社科院本”中的“多亏”例句①,认为可以互换为“幸亏”者为100%,认为例句②不能互换者为100%;认为例句①、②“幸亏”可以互换成“多亏”者为100%。“八百词”中“多亏”例句①不能互换者为100%,例句②、③可以互换者为100%;“幸亏”例句①、②可以互换成“多亏”者为100%。认为《应用汉语词典》中的“多亏”例句①、②可以互换为“幸亏”者为100%;“幸亏”例句①、②可以互换成“多亏”者为100%。

三本词典中被认为只能用“多亏”,不能用“幸亏”替代的只有两个例句,现复述如下:①这件事~了你的帮助。(“社科院本”) ②这次~了你,要不我们连票也买不上。(八百词)两个例句共有的特点是[多亏了+名词/代词]。

2.[~了]是否为“多亏”独有,“幸亏”禁用?

我们从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分类库中分别选取含有“多亏”“幸亏”的语料各250个,剔除“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以后……”“因此,不少渔民认为多出海捕捞多亏本,还是停产好”之类的无效语料后,得到有效语料“多亏”201个,“幸亏”238个,其中[多亏了]共80个,约占38%,[幸亏了]无。

由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了]确实是“多亏”与“幸亏”语用上的一大区别。

由于对“幸亏”的副词词性不存在疑问,因此,“幸亏”不能进入[~了]实属正常。我们再来分析“幸亏”“多亏”语料中表现出的其他情况。

3.[多亏+名词/代词]与[幸亏+名词/代词]

由于权威词典几乎公认“多亏”为【动】,“幸亏”为【副】,而副词的语法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带名词,为此,我们从所选语料中拣选出[多亏+名词/代词]或[多亏+了+名词/代词]的例句,与“幸亏”作比较。

上文所述201个“多亏”有效语料中,[多亏+名词/代词]、[多亏+了+名词/代词]共75个,约占总数的37%,包括“多亏”和“多亏了两名应聘的技术员”(有定语)两种。我们把“多亏了这条铁路,不然这么多柴油机怎么运出去”归入其中,而剔除“多亏了,使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一例句,因为前句是一个复句中的独立分句,而后句实际上是一个被逗号分隔开的独立的兼语句。

[幸亏+名词/代词]的情况如何?

在238个含有“幸亏”的有效语料中,只有两个疑似例句:“幸亏事后,由于……”和“幸亏副省长梁威林的肯定,海珠餐厅才有今天”。前句的“事后”看似时间名词,实则应为“事情发生后”的缩略形式,可忽略不计。

为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幸亏+名词/代词]句式不存在,至少不够典型。

至此我们可以说,“幸亏”不能进入[~(了)+名词/代词]的句式,而[动词+(了)+名词/代词]却恰恰是动词的基本语法结构之一。因此,“多亏”为动词,“幸亏”是副词确定无疑。

4.[~+小句]是否为“多亏”独有?

含有“多亏”的201个语料中包含[~+小句]的句子有126个,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多亏一位藏医把他抢救过来”(+主谓小句)和“多亏有了个好所长啊”(+无主句),所占比例为93/33(74%/26%);含有“幸亏”的238个语料中,剔除前文提到的两个疑似案例,另有三例单独出现的情况:①轻轻地说了两个字:“幸亏”;②幸亏,另外一队发生了骚动;③幸亏,子陵滩前诸公只是石刻塑像而已。②、③可以理解为强调事件的侥幸性而独立使用,①只能出现在前文有交代和铺垫的情况之下,是强调,也是省略,其余233个例句均为[~+小句]式,同样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主谓小句)和(+无主句),所占比例为146/87(63%/37%)。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句]不能确认为“多亏”独有。如果考虑到所选语料的随机性,二者的比例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我们的认识

相比之下,解释更为具体、态度较为明确的是“王还本”。除了前文提到的认为“幸亏”“多亏”意思相同只是用法不同外,该词典还专门列举例证加以说明。例如:①多亏遇见公正的裁判,他们队才能够出线。②这孩子成绩这么好,多亏有老师的指导。③幸亏司机经验丰富,我们才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④幸亏我带了伞,才没被淋着。

该词典分析认为,“幸亏”“多亏”虽可互相替换,但替换后语义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例句①、②用“多亏”【动】,侧重于使事情顺利发展,这时也可替换为“幸亏”【副】,有排除不利因素的意味。例①可能有难以公正裁判的因素;例②可能在学习上遇到过困难。而若将例③、例④中的“幸亏”换成“多亏”,则会使句子语气变轻。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完全同意“王还本”的观点。原因在于,该本仍然简单地规定“多亏”为【动】,“幸亏”为【副】,如此,并不能对两词在[~+小句]句式中相同或相似的使用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正如上文举证、分析所见,在[多亏+(了)+名词/代词]句式中,“多亏”是动词确定无疑,而在[~+小句]句式中,既然“多亏”与“幸亏”难分伯仲,而“幸亏”的副词词性不容怀疑,因此这里的“多亏”当然也应该界定为副词。

五、结语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指出,“凡是在某一意义上可以充当状语,在另一意义上可以充当谓语的,尽管这两种意义比较接近,可以认为是动副兼类词――其充当状语时是副词,充当谓语时是动词。”汉语词汇中,兼类现象不胜枚举,“多亏”也属于兼类词。

我们的结论是:“多亏”:①动词;②副词;作副词时,与“幸亏”的意思和用法非常相近,同属于侥幸态,属于该态的副词还有“幸而、幸好、好在、亏得、幸喜、亏、幸”等,这些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使用中的侥幸程度、搭配词语等方面略有不同,但本质相同。

因此《俺爹・俺娘》一文中,“多亏家里人发现早,才保住了一条命”,“多亏”应为副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王还.汉语近义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义韵;搭配;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1.引言

随着语料库的兴起,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的研究也逐步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语义韵的概念最早是由Sinclair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语音学中借鉴而来。Sinclair根据自己多年编撰词典的经验得出,词汇的意义和其使用的周围的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他也提出与set in,break out等搭配的词语都呈现出消极的义韵。继Sinclair之后,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义韵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Louw(1993) 称语义韵律是词语由其搭配词激发出的相匹配的意义氛围。Partington(1996) 认为语义韵是超越单个词语界限的联想意义的扩展。Hunston和Thompson(2000)认为语义韵能表达出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讨论事物的态度和观点。语料库通过索引的形式,呈现给我们大量的语言事实,通过与节点词的跨距,类连接以及搭配的分析,揭示节点词与搭配词之间的相互吸引关系,以及弥漫的语义氛围,也就是语义韵。

2.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的理论研究

自从Sinclair对语义韵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对于语义韵的理论的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不同的学者对语义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Louw 1993; Partington 1996; Hunston &Thompson 2000)。王泽鹏,张燕春(2005)对语义韵理论做了总结性的描述,从最早的弗斯的韵律分析开始,过渡到语境理论和搭配分析,再到语料库的出现使得对语义韵的考察更加的量化直观化,最后总结了语义韵的分类及其研究在翻译和词典编撰方面的意义。

3.语义韵的具体应用

3.1 语义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吉良(2006)谈到,由于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加之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英语的语义韵律问题,经常偏离了英语本族语者所使用的典型搭配,出现了异常搭配,造成语义韵律的冲突。语义韵的研究拓展了词汇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同义词辨析的维度以及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吴春明,2007)。语义韵的出现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在词语辨析中,学习者不必凭着直觉去区分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通过词语之间体现出来的语义韵的不同来加以判别,通过此种方法仍然可以避免由于母语负迁移影响所造成的词语的误用。在对某些词语的搭配用法不确定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查询语料库进行分析,以免造成语义韵的冲突。

3.2 语义韵在词典编撰中的应用

语义韵在词典编撰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潘璠(2003)就曾指出语义韵在词典编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Webster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1979),到牛津现代高级双解词典(1988),再到最后利用语料库编撰的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1987)三本词典对词语“rife”的释义进行分析,附加的词语用法及说明越来越清晰化,以至于后来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5)清楚的描述了该词的语义韵的特征,从而能更清晰明了的指导学习者的使用。同时她也提到语义韵应该尽早的弥补到词典编撰中去,才能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反映词语的信息,得体的用于学习者的交谈和写作中去。而关于语义韵在词典编撰中的具体的运用体现显然还没有明确化和系统化,还值得研究者们更进一步的深入。

3.3 语义韵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语义韵不仅是在语言研究教学等方面意义重大,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运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在新闻英语中,调查同一词语在不同国家语言中表达所体现的语义韵差别,就能使非英语国家在报道中能更精准的使用词汇,而不会引起读者的困扰,不明白表达者要表达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立场。曹雁(2007)通过对比“路透社”和“中国日报”两个新闻语料库,发现中西新闻中“happen”和“incur”等词的语义韵的不一致,一方面是与语义韵的误用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所涉及的题材不一致而导致语义韵的差异。对语义韵在新闻写作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比如“incur”等词可以地道的用于表达由于经济问题所“导致”的损失,而“happen” 在某些时候可以避免使用在消极的场合中。

同样,语义韵在法律语言中也能体现很重要的作用。法律语言由于其特殊性,对选词的要求更为小心谨慎,而其体现出来的语义韵更是不容小视,因为词语传达出来所弥漫的“语义氛围”往往能左右陪审团的意见。例如Janet(2001) 对美国著名球星辛普森婚姻暴力一案审判中控方与辩护方辩论中体现的语义韵做了研究。文中使用的语料库是审判中的辩论呈辞,共100,000词,对比了控诉方和辩护方在关于暴力描述中体现的语义韵的不同。控诉方反复使用词语wife beater, batterer以及abuser等词描述辛普森,文章除了分析这些显而易见的对他不利的词语外,还列举出了控诉方更隐晦表达,以让人们确信辛普森确实是杀妻的凶手。而同时从辩护方对辛普森的描述中词语等的使用,可以看出他们极力维护争辩以削弱控方体现的消极的语义韵律。

4. 结语

语义韵在语言学中暗藏着巨大的潜力。通过对语义韵的分析,其用途大致可归纳为:1. 为词汇辨析提供了新的途径;2. 为增强中国学习者词汇的准确规范使用指明了方向;3. 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使用中体现出重要的价值。学习者在词语辨析过程中,不一定总是要按照对应词条,或者凭直觉进行区分,而且此种方法往往由于太强的主观性而使得学习者面对近义词时还是束手无策。同样,就某一词类或者词语的语义韵研究时,把中国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中国学习者对语义韵把握不好而导致的词语的误用,比如set in在本族语者语料中,搭配的都是贬韵的词,而如果由于学习者的使用不当,与具有积极含义的词搭配就会使语境显得不协调,此外,通过对比还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语义韵的使用或强或弱等特征。而语义韵在其他学科如新闻和法律中的具体应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新闻英语中,通过对比本族语者使用词汇时体现的语义韵,有助于使非英语国家在报道中能更精准的使用词汇,而不会引起读者的困扰,不明白表达者要表达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立场。法律语言使用中体现的语义韵更加不容小视,因为词语传达出来所弥漫的“语义氛围”往往能左右陪审团的意见。但是此方面的研究其他学科的结合涉足不多,有望成为新的研究视点,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Hunston, S, 2002,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unston, S & G. Thompson (eds), 2002,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Louw, B, 1993, 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 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 in M. Baker, G. Francis and E. Tognini-Bonelli(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 pp. 157-7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4]Partington A, 1996, Patterns and Meanings. Amsterdam: Benjamins.

[5]Richard Xiao, Tony Mcenery, 2006, Collocation, Semantic Prosody, and Near Synonymy: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7/1: 103-129.

[6]Stubbs, M, 1996,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7]曹雁,2007,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和类联接的对比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3)

[8]潘璠﹑冯跃进,2003,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J]。当代语言学(4

[9]王吉良,2006,语义韵律研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