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概念界定

对学生来说,课堂提问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要正确、恰当地运用提问,教师首先对于自身的提问有哪些类别应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以便于做出判断和选择。但是,课堂提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使课堂提问有效,它可以与教学事件相匹配,与教学过程的各阶段相结合。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达到期望的学习结果。首先,本文先对“课堂提问”和“教学事件”作一个概念界定。

(一)课堂提问概念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等设计问题而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对话式”教学模式。本文根据美国卡麦隆大学莫里教授在《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的分类,将问题分为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四类。事实性问题是指学生简单回忆所学知识或者在课文里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经验性问题是指学生需要整理课文内容或所学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创造性问题是指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得出新颖、独特的答案的问题,评价性问题是指学生做出判断或赋予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的问题。

这四类问题都以某一知识点为切入点,并贯穿在这四种问题中,逐层深入,将学生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激活学生的先前成就,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新知识的一种有效且连贯性很强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事件概念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种内部过程,但受外部刺激或事件的影响,由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学习的内部过程来进行外部的教学活动。于是,加涅依据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分别是引起学习注意(保持警觉)、交代学习目标(建立预期)、回忆相关旧知(提取到工作记忆)、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性知觉)、提供学习指导(编码)、引发行为表现(反应)、给予信息反馈(强化)、评估行为表现(再强化)和强化保持与迁移(提示提取),这九大教学事件贯穿教学的启动、展开和结束。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带动了几十年来教学设计致力于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到内部学习过程与外部教学教学事件相配合,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教学步骤。

二、语文课堂提问与教学事件有效匹配及案例分析

按照九个教学事件的顺序展开实施的教学最合乎逻辑且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教师都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即如何将课堂提问与教学事件有效地匹配,在此,笔者以《济南冬天》、《林黛玉进贾府》等课堂实录为例,将莫里的四种问题与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进行有效匹配,使问题与教师教学行为保持一致性。

(一)问题与启动环节的教学事件匹配

教学启动阶段旨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准备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之中。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九大教学事件中的引起学习注意、交代学习目标和回忆相关旧知,在这三个教学事件中,教师可以用相应的问题与之相匹配,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事实性问题或经验性问题与引起学习注意匹配

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提出事实性问题或经验型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快速、高效地将学生引进课堂。

(1)事实性问题与引起学习注意匹配

在精读课文中,事实性问题的导入才能使学生保持警觉,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红楼梦》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啊?

生: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

师: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看看

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

这种事实性问题的导入不仅以旧带新,而且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氛围,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快速、高效地将学生引进课堂。

(2)经验性问题与引起学习注意匹配

在阅读课文中,经验性问题的导入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济南的冬天》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无数可以值得赞美的东西,那么,根据你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冬天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不同的地方,冬天的景是不同的。济南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济南的冬天》。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回答跟《济南的冬天》形成对比,这能让教师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撩拨起学生的兴趣。

2.经验性问题与交代学习目标匹配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习者同教师一样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但是,教师交代学习目标,并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师学生明确在学习结束时,他能有哪一种行为表现。这就要与问题相匹配,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大家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目标,就是课文

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

这样的经验性问题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建立预知,交代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当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3.事实性问题与回忆相关旧知匹配

回忆相关旧知的意义在于先前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明确了哪些知识需要被提取到工作记忆后,就可以通过提问事实性问题激活提取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思考问题,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春》,作者在写春草图时有这样一

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请问这里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啊?

生:拟人

师:很好,这堂课我们主要来讲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里提出事实性问题,学生只要简单地回忆所学知识就能回答,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旧知,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问题与展开环节的教学事件匹配

教学展开阶段旨在帮助学习者积极介入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九大教学事件中的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和给予信息反馈。在这四个教学事件中,教师可以用相应的问题与之相匹配,让课堂有序高效地进行。

1.事实性问题与呈现教学内容匹配

当学生做好了进入新课的准备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呈现教材,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师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入把握课文。《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大家先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济南冬天的句子,说说作者

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一个事实性问题,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不仅呈现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2.经验性问题与提供学习指导匹配

学习指导是刺激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确定如何编码信息,起着一种“管理认知策略”的作用。但是,“学习指导”并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告诉学生在特定时刻该做些什么,主要提问经验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的?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谁能说说。

上述问题属于经验性问题,学生需要整理课文内容或所学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而且要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主动生成意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3.创造性问题与引发行为表现匹配

引发行为表现是运用新知的技能,学生介入到外显行为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需要精心安排练习,以保证所要提取的命题与产生式同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但是,学生在尝试练习时很难做到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铺垫帮助学生跨出“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发展水平。《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文中拟人的句子很多,描写得形象贴切,除了这些句子之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句子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发挥你们的想象。

这是一个创造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发下,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对学生内心掌握拟人手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评价性问题与给予信息反馈匹配

给予信息反馈是认知观意义上的强化,反馈是向学生所作的交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业行为表现质量如何,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丰富的反馈源。《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文中哪一句拟人手法运用得最生动?说说你们的理由。

回答这种评价性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拟人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地步。

(三)问题与结束环节的教学事件匹配

教学的结束环节旨在评估行为表现和强化保持与迁移。“评估行为表现”实际上是“引发行为表现”和“给予信息反馈”的循环重复,再次强化习得知识的运用,而迁移(迁移是指学习者在新任务、新问题或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程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1.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教师根据课文不同的要求可以提出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让学生习得的知识点再次得到强化。

(1)经验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教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学生总结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强化。以《林黛玉进贾府》的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带领你们分析了林黛玉的语言描写,现在你们能不能用语言描写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呢?

(2)创造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学生习得知识主要是为了运用,教师提出创造性问题是评估学生先前行为的一个最有效标准。以《济南的冬天》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师:课文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景图,同学们,那你们能不能用拟人的手法改写济南冬天的水景图呢?

这里的创造性问题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再次强化和巩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真正掌握知识的运用。

(3)评价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评估学生行为表现就是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判断或赋予价值,这里就适合提评价性问题。以《林黛玉进贾府》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师:文中林黛玉的语言描写很多,其中哪一句最能体现林黛玉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

2.创造性问题与强化保持和迁移匹配

迁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情境,以问题为铺垫,主要是创造性问题,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习得的知识。《济南的冬天》的局部课堂实录: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济南的冬天,领略了济南冬天的美,感受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除了济南冬天的山景图和水景图,你们还能想出哪些景物?要求运用拟人的手法,字数200左右。

创造性问题与强化保持和迁移匹配,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做迁移式练习,将课堂的结束方式停留在运用水平,实现了语文的言语实践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提问与教学事件的有效匹配,不仅推动了教师的教学进程,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中来,将学生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评判思维。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I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美)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3]薛晓嫘.课堂提问的有效分布.《中学语文》.2000年第09期

[4]薛晓嫘.先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09期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青少年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原动力,对于形成学习动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济南”吗?它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在北方] 通常,“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这几个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初步形成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会有什么不同呢?出于这样的好奇心,就必然使学生认真的、仔细的去读课文,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对教材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习全文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

如果说探求“是什么”表现出青少年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青少年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是由好奇心发展而来的,是青少年了解、探究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愿望。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一句就揭示了主人公的矛盾:站着喝酒的是什么人?[短衣帮]穿长衫的是什么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有怎样的含义呢?“站着喝酒”表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和穿长衫的一样慢慢地坐着喝,只能和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穿长衫”表明他不甘心与短衣帮为伍,尽管他已经破旧不堪却不肯脱下那件标志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因为在他的心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不能进入仕途,也要保留长衫,来标榜自己的清高,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它极精练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了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他既不能爬入上层社会,又不愿融入下层劳动人民,注定了他命运的悲剧。引导:是什么造成孔乙己的悲剧的呢?[答案已呼之欲出]这样,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三、注重情境互动,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播放央视《水浒传》主题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情境中,充分地感受梁山好汉的嫉恶如仇、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想说、敢说、爱说。

四、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课堂 建设

一、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环节完善”这一要点

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放在了课堂这一空间之内,时间较为紧张,教学效率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局限于课堂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狭隘的,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全流程的完善,打造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预习,将提前开展学习作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利用课前预习环节解决基础知识内容,才能够将课堂有限的时间挤出来用于探究活动。同时,课前预习环节还可以熟悉教材内容,确定学习难点,让语文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效果。其次,教师要抓好课后拓展环节,着力构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完善”这样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尤其是要发挥课外活动的补充功能,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训练,弥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短板,全方位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师生互动”这一重点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欲望较为强烈,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关注这一点,整个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单调枯燥的境地,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教师的讲授效率也难以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强调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更多时候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给予指点指导,紧扣师生互动环节体现教学素质化水平。例如在《背影》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侧重于抓住几次背影出现的环节,抓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从这几个重点部分入手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体框架,站在全文的角度领悟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表现手法。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思路更为开阔,讨论研究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形成了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有效完成了学习目标任务。笔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予以点拨,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广度。

三、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均衡兼顾”这一难点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会面对各种基础与能力的对象,这样的现状对教学的均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出现两头顾不到的问题,就是典型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使之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相适应,打造因材施教的语文教学。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体现因人而异,学生的基础薄弱,就设定较低的学习目标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分层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其次,笔者在教学全流程都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重点抓住课堂学习要求与课后检测达标要求两个方面进行。课堂要求方面主要是设置不同难度的提问,根据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灵活进行,确保班级各个层面学生在学习参与上的兼顾效果。课后检测达标环节主要分为试卷的AB卷设置于能力过关要求分设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对中后位置学生学习状况的兼顾,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成效,尤其是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消极情感。

四、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形象提升”这一亮点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建设离不开形象化手段的运用,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手段的普及,为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在这一方面开展了有效运用,从各地端午节风俗短片的演示导入《端午日》的学习,从济南冬天景的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学习领悟,从天安门广场全景图像演示来补充学生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材感知的匮乏等等,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在丰富学习内容、提高直观效果以及打造生动课堂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尽可能自己上网搜集素材,自主制作教学课件,与整个教学设计融为一体,演示过程穿插有序,紧扣演示的最佳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手段对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建设的促进作用。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1.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1.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1.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2.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1精心备课,优化课堂设计。教师的备课质量对于教学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互动过程,是靠师生的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必先提高课前设计。备课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致缜密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备课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从而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效率、高质量。

2.2善用教学手段,有效创设情境。语文的教学本质在于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内涵,只有在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鸣。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背景里,情景再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再现课文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想象和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济南的冬天"。同时,铺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的过程,教师不妨在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准确地把握了学习要点和学习方向,课堂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着非常关键性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进行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呢?

一、创设合理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思考和感悟,陶冶了学生的心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阅读效率。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大的好奇心,对于刺激感官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情境,教师的情感自然被激发起来,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亲临大海即兴赋诗的情境,让学生在视野宽阔的大海,听着大海雄伟壮阔的声音,融入到诗境中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被调动起来,这时不需要教师“津津乐道”地描述,学生就能融入诗文情境中去,以实现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学习《春》、《紫藤萝瀑布》等文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视频、图像等,并通过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方式创设一个生动的文章情境,可以有效地奠定了阅读教学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优美的语言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感受,但是纯粹的文字显然很难让学生消化和吸收,这就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情感体验,而多媒体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语文阅读材料的情感不仅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来体现,多媒体带来的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更可以带来真实、生动、丰富、活泼的感觉,让具体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感知阅读材料的文字美、意境美和形象美。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软件让济南冬天的相关材料整合起来,根据课文的框架结构设置好呈现顺序和结构,在讲到具体的内容时呈现不同的材料,学生可以结合多媒体信息资料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情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想象、理解和表达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不仅仅具有呈现功能,还有着综合处理功能,能够对文字、语言、图像、音效、符号等进行处理实现良好的动画效果,这个过程是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也是静态变为动态的过程,更是散乱变为系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有很多重点和难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将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理解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知识,再加上文章的说明文性质,很难理解看云识天气的奥秘,这就构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查找书本中相应的云的图片,再加上简单明了的文字,让学生对于云的认识上升到直观认识的层面,这时再来阅读和理解文章,学生就可以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了。

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层面,还应该上升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层面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思维,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民主竞争的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丰富的课堂信息量、顺畅的课堂交流和开放的课外作业中实现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外作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录音机、照相机、绘画、摄影机等设备展现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这一开放的作业使得学生会尝试和运用各种设备,并大胆发挥自己的形象,当学生运用文字、绘画、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展现自己父亲形象的时候,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了,学生对于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也更加强化了,因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还有很多方法,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和积极总结,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本君.多媒体技术与体验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5)

[2]陶中平.巧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华章,2010(18)

[3]孙楠.多媒体对阅读写作功效之我见[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推动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的灵魂所在,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充分重视起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顺应《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以及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这些认识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个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对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干预,摒弃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地对文章进行讲解,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发表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逐渐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理解和赏析方面,从而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济南冬天的可爱,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无论对于何种教学,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追求知识的原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阅读课堂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历史故事、小说等,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并积极给予鼓励,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同时,要及时转变阅读教学的理念,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在阅读教学前,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但是一定要注意,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个性化阅读”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升其对于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切实做好教学设计工作,结合阅读文章,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要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将阅读教学主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选择与主题相关、健康向上的文章,交给学生自主取舍,同时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或朗读,或默诵,或细品,或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同时对阅读资源进行全面考虑,切实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然后,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和启发,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成熟期,即使知识积累再丰富,人生阅历的缺乏也使得其理解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增加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的文章,以加快知识积累的过程。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藏书带到学校,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增加阅读量,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扩大眼界和视野。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应该阅读三本以上的名著,同时阅读的题材应该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使得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智慧和感悟的提升。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7):19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一、美在识字与书法教学之中

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图形。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司其职”,会意字和指事字构字方法巧妙奇绝,都能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教学识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欣赏汉字的优美造型,从简单的字体中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

书法教学,对中小学生来说,重在欣赏汉字书写之美。一是点画的美,一撇一捺,皆有讲究。二是用墨的美。书法用墨有枯、润、浓、淡,这才让作品有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三是结构和章法美。汉字笔画之间的穿插、结合、伸缩、呼应,千变万化,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字体。只有多多鉴赏和学习,才能领会书法作品的情调美和意境美。

二、美在对词语、句群的品味之中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多有好词佳句。在《背影》里,写父亲用“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描述性词语,体现了语言的朴实自然之美。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动词“扫”“支”“系”“拉”等描绘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准确而又恰当,体现了动作的连贯性。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的三拳分别打在郑屠户的眼睛、鼻梁、太阳穴上,作者通过句群形式,从视觉、味觉和幻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绘,把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美在形象和意境之中

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和绚丽多彩,感受人情之趣、景物之美。如人物形象中有梁山好汉的英雄无畏、阿Q的令人啼笑皆非,景物中有苏州的园林、荷塘的月色、济南的冬天、海滨的仲夏夜等。一个个人物形象,一幅幅美景,都有其特定的感染力。

学生一旦走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就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接受美的陶冶。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编织出一个美好而自由的世界,令人神往。《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通过对“憋闷的天”“灼人的烈日”和“无情的暴雨”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祥子的艰辛。

四、美在教学设计之中

导语设计。巧妙的课前导语,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发想象,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师可以用已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现代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样激起学生对于诗歌形式的好奇,他们就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课件制作。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在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给师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使课件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和课件的演示可以适时切换,让学生不易疲劳,体会学习的快乐与美妙。

板书设计。教师的板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板书内容的组织与排列要有逻辑性,详略得当,同时又要讲究艺术性,注意形式美。很多教师的板书都有个人的风格,在流利和规范之外,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学生常常观看教师优美的板书,会逐渐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模仿,提高自己对书写的要求。

五、美在情境的营造和活动的体验之中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常常要借助于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如教学《,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低沉的音乐,再讲述几件的感人故事,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念氛围,引发学生对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渡江作战的画面,把学生带回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中,体验人民摧枯拉朽的气势,受到震撼和鼓舞。这些气氛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体活动,如进行书法创作、举行演讲比赛、写小文章投稿、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在给学生带来体验与享受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几乎每一位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作为一种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文体,散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不仅能打动作者本人,更能打动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

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他们的解读障碍具体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条件所限。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手头的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的教科书,除此之外,几乎等同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本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因此在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更深层次的拓展了。此外,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社会提供的阅读环境也不容乐观,所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整个图书市场,比如漫画书的大肆流行,网络书籍的日新月异等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此类书籍先睹为快,却对纯文学的散文避难而退。

二是内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本人的阅历有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往往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而且大量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文本的相关知识,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就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文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很难深入文本其中。另外学生身上存在着心理惰性。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他们宁愿选择轻松休闲之类的“快餐”书,而这样的“快餐文学”是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以及性格培养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那么,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改变农村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一、明确散文鉴赏教学的重点

散文又称“美文”,笔者认为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散文的美,让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美感。散文的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美。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尽管取材广泛,抒写自由,但文章终究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写的。散文的情感美主要是美在自然和真诚,往往犹如日常谈话般率性坦诚、随意自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这种情感因真实而美丽,特别容易打动读者。如朱自清的《背影》,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至深的父子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2、意境美。所谓意境,一般论者认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通俗地说,意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很多散文名篇都具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的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意境美的经典作品只有,其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该段重点描写了济南山的秀气,文中运用多个比喻,从山尖一直到山腰,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秀气小山,给人一种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感觉,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3、语言美。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散文的语言尤其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突显它独有的魅力。在散文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和感悟,将散文的美作为鉴赏的重点。如朱自清《春》的活泼俏丽。散文鉴赏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多下功夫。

二、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曾这样导入: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接着,展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腰鼓,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四、咬文嚼字,欣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