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散文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1篇

以前,我们总是将海燕的形象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做政治意义上的解读,也就是说海燕的形象总是牢牢地固定在政治背景的方框内,理所当然,海燕就以一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展现在广大学生和读者的面前。这是因为文学的使命和作用决定了它所塑造的形象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须要为其政治服务的。《海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而当学生去了解、认识、熟知在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这便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尊重了。这是无需争辩的。

然而人们对于某个文学形象的解读又可以是多元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却又是原作者们所始料未及的。这是因为广大的读者可以在理解某个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做出合乎大众情理而又合乎个人意愿的崭新解读,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有再创造的权利和自由。这也是无需争辩的。

《海燕》这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结合中国社会广大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与现状,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解读海燕这一文学形象,似乎有着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使得海燕这一文学经典形象再一次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生命的旅途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风险和灾难。面对这些风险和灾难,我们将坚持什么立场,抱定什么态度,如何去化解,如何去适应。假如我们撇去海燕形象上的那道政治方框,换上“人生的意义”这道方框,所有问题不都会在海燕这一文学形象中受到启发吗?而海燕的形象也就赋予了当今时代新的内涵:海燕在迎接人生这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昂的姿态,那种满腔的激情,那种乐观的态度,那种无畏的精神,岂不正是当今社会那些在“421”家庭中诞生,在两代人的双重呵护与宠爱中成长,在蜜罐中泡大的众多独生子女的初中学生所欠缺且需要的“精神食粮”吗?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2篇

柳堡不老,三月的桃花妩媚,六月的莲儿娇嫩。它们精致地活着,一年又一年,如同东面的郑渡,北面的后舍,活在我的诗里,我活在小学校的书声中。

所谓的城市再大,还不如村口那棵老槐树上的鸟巢,我借着柳堡的风、柳堡的雨,调顺我纷乱的灵感。对你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活在你的乳名里,用一首歌换你夸我出息。

 想起柳堡

想起你,想起遍地的柳、槐、榆和桑,每一棵都可以做你的名字,做你的新娘。想起你,我绿意蒸腾,青春婆娑。

是你在想我,白天想我的行走,夜晚想我的诗歌,冥冥中,给我的生命着色。衣胞之地,你用所有的树木,装点我全部的季节。

是爱情在想我,让我身陷这绿的囹圄。柳林唱歌,槐下闻香,榆树枝头筑鸟窝,桑叶青青喂相思。我就是少女那甜甜的红靥,装不下幸福的泪,和一百年不变的思念。

 我从垄上走过

十月的太阳,把村庄的铠甲镀亮,土地上全部的光芒,不抵一枝稻穗闪烁的金黄。

我从秋色疯长的垄上,看见所有的庄稼,献出一生积蓄的荣光。天空是一页经典的华章,感恩的句子发出的声响,动听绵长。

鸟儿张扬着幸福的翅膀,风中满是丰收的醇香。我怀揣少年的梦想,任青春的花朵,在诗歌的田野上绽放。

此时,我白发的亲娘,正弯腰捡起一粒粒希望。劳动和珍惜,堆积在精神的粮仓,垄上的风景,化作思想和力量,在血液里静静流淌。

 远去的柳堡

远去的柳堡,门后挂着的镰刀,紧挨着草帽,牧归的牛儿,踩着青蛙的欢叫。夜空中,长满晶莹的菱角,荷塘深处,一只鸬鹚被乡恋缠绕。

芦笛吹响传统的小调,二胡拉出小村的心跳。桑林里的民歌,把一世的光阴醉倒。风车下传来的阵阵嬉笑,是祖祖辈辈沿袭至今的幸福和骄傲。

合上书本,听一听,我诗歌中的柳堡。一声声鸡鸣犬吠,足以将世俗的空气赶跑。龟虾鳖蟹,挤满了老家绿色频道。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诗文;意义;现状;措施

经典古诗文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吟诵经典,可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广泛阅读能充分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用。经常阅读和体悟,会使小学生增强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养成斟词酌句的好习惯。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

一、目前现状

目前农村的古诗文教学依然大都陷入僵死的模式中,主要表现为:

1.教师掌握的量少。2.教法古板而单一。3.拓展资料推荐少。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或重内容、轻意蕴;或重传授、轻感悟;或重默诵、轻朗读,如此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二、改进措施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自身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同时,要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多读、多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从自身、从本质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多彩课堂

1.突出主体、活泼开放。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并融入学生之中,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朗诵、吟唱、绘画、小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既感受到主角的魅力,又体会到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的语言精粹,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欲望。

2.诗画相融、意味深远。很多诗歌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3.直面经典、心灵接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自己面对经典,自己解读,自己领悟,自己体会。能自己学懂学会的自己解决,即便是疑难点,教师也不要急于说明,而应巧设引子,帮助学生或者小组合作,使他们自发地逐渐领悟。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须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亲自示范、引导,譬如读、诵、解等,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去体验、去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4.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教师可以示范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修正、改进、融合,形成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春水新生不满塘——课外拓展

1.环境建设。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恰当的古诗文作品,并且按时进行更换;校园广播或班级广播可以时常播报朗诵一些古诗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古诗文朗诵活动等。

学生置身其中,亲身参与,会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及熏陶,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培养了学生反复斟酌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

2.大量积累。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师要指导、引领学生收集信息,查询资料,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去读、理解、想象、感悟。久而久之,自身鉴赏与作文能力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地提高。

师生间、生生间多交流、探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共同思考,发表见解。学生可与同学共享成果,从中互补,形成自己完善的成果。

3.激励创作。教师可适当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或儿歌、或散文、或散文诗等,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肯定,欲望自会膨胀,能力便会得到充分展现,以良激优,不断反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4篇

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

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是做好文联工作的保障。县级文联只有围绕和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文联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2004年以前,县文联在县里可以说是个不足挂齿小部门,在县领导眼里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每年的办公经费仅仅几千元,除订阅报刊杂志和必要的办公开支外,再无经费开展其它活动。2005年,文联调整了领导班子。新一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更好地有为”的思想贯穿工作始终,努力工作,开创了文联工作的新局面。

县里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文联就组织作家深入生活采访创作,写出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进行宣传;县里举办各种节会,文联就发挥协会文艺人才汇萃的优势,积极推荐演员参加排练、演出;县里开展“整脏治乱”、合作医疗等工作,文联就组织作家创作小品等曲艺作品排练好参加演出,对这些工作进行宣传……通过努力,文联的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并予以高度重视,工作经费逐年增加。2006年,县政府除下拨年度经费5000元外,还下拨25000元给我们文联用于办文艺刊物,另外,支持文联干部外出学习培训经费14000元。

有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文联工作的积极性更高,劲头更足,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以来,县政府加大了对文联的投入,添置了微机、相机等办公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在县里重大活动中,文联承担了主要工作,如:“四下乡”演出、“民族歌舞汇演”、“非物”申报、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赛区选拔赛、为抗凝冻援建部队演出、承办“整脏治乱”文艺专场演出……圆满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二、在“文”字上下功夫。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艺创作。文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抓好文艺创作。因为文艺创作最能体现文联的成绩,而文艺创作中最关键的是发挥好协会的作用。县文联下属有文学戏剧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美术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有300余人,怎样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呢?文联领导班子通过研究,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加强对各协会的管理,指导协会切实发挥作用,鼓励会员创作出又多又好的文艺作品;二是积极为各协会排忧解难。例如,协会出书、采风、开会缺少资金,文联除了大力支持外,还积极想办法、出注意,为协会筹集资金出书、办杂志、开展活动。同时支持重点作家一定的经费外出学习培训,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三是大力宣传各协会的工作。协会开展了诸如春节义务书写春联、书籍发行仪式、影展等活动,文联都要与媒体记者联系,在电视、报纸、网络上大力宣传报道,让全社会了解各协会开展的工作,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四是积极为各协会会员提供“充电”的机会。在县里开展的各类节会中,一些著名的作家、专家常常光临考察,文联就利用这些机会有意推荐部分协会会员参与接待,与著名的作家、专家接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著名的作家、专家给会员授课,从而提高了会员的创作水平。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五年来,县文联所属各协会文艺创作成绩斐然。

文学戏剧家协会会员在《民族文学》、《散文诗世界》、《岁月》、《散文诗》等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其中,作家陈德根的散文诗《黄昏》、《内心的村庄》、诗歌《过程》分别在澳大利亚的国际大型华文名刊《澳洲彩虹鹦》和美国的《新大陆》杂志上发表,成为县首次在国外刊物发表作品的作家。部分作家作品入选《2008群岛诗年卷》、《80后朦胧诗选》等书,3人次在全国文学大奖赛中获奖。协会出版《玉水河》杂志6期、2007年卷、2008年卷、2009年卷《作家》、《诗画白龙》、《神奇掌布》、《避暑古镇大塘》、《地球“天眼”翱苍穹》、《中国毛南族第一乡卡蒲》、《诗乡白龙》、《喀斯特诗歌经典》、儿童诗集《月船》、诗集《城市边缘》、《晨钟》杂志等书,创建《喀斯特文学》论坛,在金盆网站上开辟专栏,宣传作家作品,从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诗词楹联学会先后出版一、二、三集《金盆诗藻》,会员发表诗词200多首,开展诗词楹联讲座10余次、开展创建白龙“诗词之乡”和诗词进校园活动;摄影家协会先后组织会员采风20余次,创作作品2000多幅,举办各类影展30余次;音乐舞蹈家协会创作反映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的歌曲10多首和部分舞蹈,在各种文艺活动中进行演唱和表演;美术书法家协会创作作品100余幅,参加各类展览,部分被收藏和发表;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参与搜集各类民间文学资料,其中所整理的“毛南族打猴鼓”和“牙舟陶器烧制技艺”2007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在“联”字上下功夫。

“联络协调服务”是文联工作职能,只有在“联”字上下功夫,才会促进文联工作的开展。

2005年,县文学戏剧家协会打算要创办一本名为《玉水河》的文学杂志,而手里没有一分钱,县文联主动与县农村信用联社联系,得到该单位的大力支持,赞助8000元出版了第一期《玉水河》文学杂志。杂志出来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2006年下拨25000元专款,作为办刊经费。2007年至2009年县财政拿出3万多元补助文联出版《作家》2007年卷、2008年卷、2009卷。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诗教学 教学评价 反观

新诗是指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这里的新诗是指中国古代诗词曲以外的诗,不只是中国现代新诗和当代新诗,还包括外国诗。由于散文诗的界定未确定,所以暂不考虑散文诗。新诗教学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是被忽视的,甚至到了九年级的教学计划中,教材中的新诗往往是学生自学的篇目。大多数老师的想法是,诗歌教学难,新诗教学更难,而且在期中期末考试和中考中,基本很少考甚至不考新诗的阅读和鉴赏。笔者于是思考着能从新诗教学评价角度反观我们的新诗教学现状,以期能找到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的交接点,以更清晰地认识新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有时在教学设计遇到瓶颈时,一线教师不经意会联系考试中的内容再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文本本身的魅力。新诗的教学评价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从近两年各地的试卷中发现了以下四类对于新诗的考试题:

第一类是自由鉴赏题。题为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其实就是对新诗的鉴赏。那么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道初看无法入手的题,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没涉及特地的训练,学生更多的会谈感受。这类型的题目我想最大的困惑是,考查的内容笼统,容易陷入泛泛而谈,而有失偏颇。

第二类是内容理解类。比如考课内的《天上的街市》,其中设置了三题:第一题分别是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是比较客观的一题。第二题是对词语的赏析,定和定然说明了什么?第三题是对牛郎织女故事改写的作用的赏析。后两题是取自课后练习。这个题目出题的方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紧跟老师教学步伐完成了课堂的练习,真正在读诗时,又有多少人会去分析定和定然的连用说明了什么?

第三类是情感体验题。比如湖北恩施卷选的这首《春芽》,诗的选择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一题简要概括诗歌的情景和蕴含的情感。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二题是对诗歌想象、修辞的赏析。相较于前两例的新诗考查,这道题的诗和题都显得清新些,也更符合我们在读诗时的关注点,考生在答题时相对来说也有方向可得,考查的点也较能给我们教学新诗时候对教学内容选择的一点启发。

第四类是我们常见的续写诗句类。这类题型的考查往往比较综合,它指向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情感,但是从考查成效来看,也并没那么全面或者综合地考查出学生对新诗的阅读能力。

且不论这些新诗为内容的考题本身是否能达到新诗教学评价的成效,题目本身还需要再商榷,有不合理之处,但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比较明显的。新诗在2010年开始出现在中考命题中,一改以往新诗被冷落的境况。再细看其考查的内容多重情感的体验、表达方式的分析、内容的理解等方面。从评价角度看大环境对于新诗的观念还是需要改变的。看到一首诗,教师的反应是怎样传达给学生相关的思想意义,读诗的方法多是对修辞方法等表达方式的分析,思维往往是分析多过体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照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分析诗、肢解诗歌,诗歌就失去了美感。长此以往,学生也开始分析诗,肢解诗,而不是单纯的读诗。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文学类型,其中排在末尾的是诗歌,理由是诗歌难懂,而且老师都不怎么教。单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现状的反映,就如王家新所阐述的诗歌教学现状,新诗同样面临:缺失文本本位,重思想意义;对诗歌的观念认识陈旧;对诗歌文本缺乏普遍的解读能力。教师本身解读新诗的能力贫乏,最后只能参考教参或者网上的一些解读,很多时候就是对诗歌的粗暴解读,或者生硬解读。关于离别的就满是愁绪,关于春天的就是生命力的赞颂,呈现传统对于诗歌的解读,解读的方法和理论完全被忽略了。在这样的现状下进行新诗教学,许多的孩子很难真正喜欢诗,自我的读诗感受和经典的解读总是差很多。

我想作为教师,要改变现状其实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从自身角度开始做,去读诗,再去懂诗,才能恰当选择新诗的教学内容,更新我们自身对于新诗的解读能力。虽然我们是在教学评价的角度反向思考教学现状,但我们的出发点却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诗歌,基本读懂诗歌。有了教学目标的定位、自身读诗习惯和能力的改变,教师在新诗教学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将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文学;身临其境;赏析途径

文学作品赏析,由于对象是幼儿,所面临的困难就比较多,如:幼儿生活经历少,感性经验不足,情感体验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较弱。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精力创设环境,营造作品意境与氛围,制作大量教具,希望幼儿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完成赏析。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发现,运用自然资源及真实情境让孩子融入作品中,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同时又能将教师从制作大量教具及营造作品氛围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中实践,在共鸣中体验作品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赏析大都在室内进行,通过倾听、分析他人的故事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它不仅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以完成理性认知,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移情能力以作为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支持。这往往成为文学作品赏析中至关重要却又是孩子能力所不及的部分。也因为如此,在幼儿园小托段教学课程编排中很少涉及文学作品的赏析。

托班语言教材中有一个俄罗斯民间故事《拔萝卜》。故事经典,情节简单,但作品情感丰富而跌宕。首先是故事中的人物看到这个从未见过的大萝卜时的惊奇,然后是想要拔出萝卜的急切和浓厚兴趣,角色一个接一个接连出台却仍然拔不出来的悬念,以及终于拔出萝卜的满足,故事中更隐含了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内涵。

对托班幼儿而言,理解故事情节没有问题,然而该年龄段孩子既无对大萝卜的感性认知,又鲜少有拔萝卜的经验,同伴合作意识淡薄,无论在知识还是情感上都似乎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是故事赏析的关键,也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最大的难题。

活动时正值幼儿园果蔬基地萝卜成熟季节,教师大胆尝试,将《拔萝卜》的故事教学挪到种植园地进行。

来到种植园地,孩子们兴奋不已,一个个起劲地寻找大萝卜的踪影,找到的萝卜一个比一个大,孩子们的情绪也随之不断高涨,当找到超级大萝卜时,孩子们禁不住欢呼雀跃,情绪达到顶峰,想要拔萝卜的愿望也呼之欲出。同时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出场顺序,用故事中的经典对白逐一邀请大家帮忙,孩子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进了故事的真实情境,成为故事中可爱的角色。他们一边拔一边铆足了劲地说着:“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周边的孩子起劲地呼喊“加油,加油!”

回到教室,教师第一时间将故事的绘本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几乎能直接看着边做边说,表情、神态生动无比。第二天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表演《拔萝卜》,还要求爸爸妈妈买和老师一样的书。这是亲身体验的魅力,是观众与演员的区别。孩子们在实践情境中轻松地体验到了作品内涵,并把纯真的个性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接反映与表现出来。

此次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不仅产生了良好的即时效应,更促使了家庭亲子阅读和后续赏析行为的产生。它的整个过程伴随着由孩子的行为产生的惊喜、急切、期待、自豪、互相鼓励以及成功的内心情感体验,无须教师过多地以平乏的语言引导与解释。由此我们确定,通过在情境中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产生共鸣,完成作品赏析。同时它能较好地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许从此就能为孩子开启阅读的大门。

二、直观中感知,在再现的作品场景中理解和品味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能以寥寥几笔营造和描绘出各种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引导孩子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就成为赏析的关键所在。例如:散文诗《小雪花》: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飘满了天飘满了树;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铺满了地呀铺满了路;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把我变成了白雪公主。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字句品味之间一幅如诗如画的雪景即呈现在眼前。3~6岁的孩子思维具有强烈的直观形象性,甚至大班孩子,抽象思维也只是处于萌芽的状态。此时的文学赏析,在理解之后如何感受到简单字句背后所营造的强烈意境美、语言美就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困扰教师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

中班的教师选择在飞扬的白雪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此篇散文诗,散文诗的意境、场景活脱脱呈现在眼前,孩子们边听边欢呼:“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同时禁不住随着诗歌与小雪花一同飘舞起来,在他(她)们想说而不知从何说起之时,教师适时朗诵诗歌,孩子们即刻吟诵起来。此时没有课堂,没有约束,只有人、景、诗融为一体的和谐,教育既适时又应景。作品不仅与孩子的真实体验形成了共鸣,同时更满足了孩子们实景冲击感官之后的表达需要。

如果没有这一场雪,相信我们也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教学,但即便我们营造了4D般的效果,如果孩子们没有如此真实的体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真实地快乐和兴奋的。此时文学成为孩子的自我需求,情到深处自然浓,唯有那样的词句才能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

三、提炼素材,在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文学创作行为

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后能出现仿编、创编或者改编的文学创作行为,是幼儿将作品内化的体现,这恰恰是整个赏析过程的最高境界。但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语言素材匮乏而导致环节枯燥乏味的现象,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城里来了大恐龙》是大班上学期的内容,正巧当时儿子所在班级前往常州恐龙园进行家委会活动,笔者应班主任要求在恐龙博物馆组织了本次活动。比较在课堂上和博物馆中组织的两次活动,结果明显不同。两次活动有着同样的环节设计,都有倾听故事——分析与理解——创编故事等环节。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等为幼儿展示了恐龙的影像资料。恐龙园中,教师直接在恐龙骨架下开展活动。

活动效果显然是后者更胜于前者。具体表现在:

1.故事开始,让孩子猜测恐龙进入城市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博物馆中的孩子无论在情绪上和表述上都更丰富、生动、积极。

2.对“恐龙在大城市里还会发生什么事”的创编环节,教室中的孩子思维受限,创编内容大同小异,而博物馆中的孩子则思维扩散、想象大胆丰富。

幼儿能完成故事仿编,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真实恐龙骨架带给幼儿的直观刺激,促成了孩子对恐龙进入城市这一有趣情节的认可,从而与小作者站在同样的感官认知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帮助幼儿跨越了生活经验贫乏、思维上的障碍。

笔者对托班年龄段的孩子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鲜花烂漫的初春,小蜜蜂,萦绕在花间,教师带孩子们凑上前去,自问自答:“小蜜蜂,小蜜蜂你的家在哪里呀?”小蜜蜂说:“我的家在花丛中。”这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紧接着看见了小鸟,又问:“小鸟,小鸟,你的家在哪里呀?”“小鸟说……”教师有意停顿,孩子们立即兴致盎然地接道:“我的家在大树上。”教师尝试提问:“还看见什么了?我们问问它们的家在哪里。”孩子们同样能呼应上来且句式工整。如此一问一答间,故事《我的家》的教学便轻松完成了。其中有欣赏理解故事结构,复述并学习对话,更有在托班较难实现的仿编。

笔者在反复实践中欣喜地发现,当文学作品需要孩子有真实的感官刺激,或者需要有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时,使孩子身临其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理解与欣赏,同时能促使其产生更好地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走入真实情境,以当下的所见所感为素材来进行再创作的。原因很简单,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孩子已经拥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或者作品本身需要幼儿有更广阔的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就不能以真实情境束缚孩子的思维空间。

因此,在真实情境的文学作品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产生需要教师把握两个前提:

1.孩子需要真实的感官刺激,且真实情境不难再现。

2.所需要的感性经验是幼儿所匮乏的,不常见的。

然而,让孩子身临其境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具有很强的随机

性,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才能适时适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熟悉和了解适宜幼儿园教学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是由真实情境中教学的随机性所决定的,有时我们是根据作品寻找契合的情境,但更多时候是在情境的感染下匹配适宜的作品内容。教师只有对适宜幼儿园、适宜本年龄段孩子的文学作品本身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对情境的敏感度,善于捕捉适时适地的教育契机,在脑海中再现与之相匹配的作品内容。

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良好文学修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自我赏析,更好地分析教材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7篇

如网友晒出的《博尔赫斯全集》,没有上传书的封面,只简单地给出了四字说明“必须再版”,立马有十几个网友站队支持。另外,余阿勋翻译的三岛由纪夫《春雪》、兰波散文诗全集《地狱一季》、余光中的译本《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王尔德的两出喜剧》等,都赢得了不少支持者。

“除了看看有哪些好书,观赏封面也很享受呢。”网友“echo”说,旧书的封面设计很有韵味。比如汪曾祺的《菰蒲深处》一书,红色封底上的人、野鸭、船均为剪纸造型,烘托出质朴意境;而一本记录社会风情的书,封面颇有毕加索风格,配上网友的介绍“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不用过多阐述,韵味就出来了。

如今网络文化发达,大众娱乐当道,人们似乎很难逃开各种屏幕的围困,找到一个与书默然相对的栖息之所。在喧嚣瞬变的网络阅读环境中,网友发起“晒好书求再版”的活动,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在浅阅读时代,仍有人渴望寻求阅读的深层体验。正如“卡萨尼诺”所说:“如果能够通过该活动,让一些出版社关注到大家的需求,从而推动某些好书的重新面世,那真的非常有意义。”

媒体评点:用好书引导阅读,是人们共同的图书文化价值标准。网友“晒好书”,再次唤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有关读书、藏书的深厚情感记忆,这种记忆在今天成为一种呼唤:我们的时代文化中需要更多的优秀的好书。阅读,是一种深切的对话和凝视,是与先贤的灵魂交流。人性的高尚与否,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因此,高尚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对灵魂、对心灵的教育和洗礼。这就是好书的价值与阅读好书的意义。(许民彤《中国艺术报》)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8篇

我国文学史是一部诗词发展的历史。从诗经到四言诗、乐府诗、五言诗到盛唐、中唐的格律诗、绝句,宋词的繁荣、元曲的兴起,现代、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可以说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词演变、进化、发展的历史。

从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课本中,诗歌内容占的比例也比较大。

从教师自身语文知识来讲,诗词学不好或语文教师不爱好,这样的语文教师就知识结构来说是不合格的,不全面的。所谓诗词进校园,就是让学生把课本中的诗词学好,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学一些诗词创作的方法,能写一些简单的诗词。有此爱好、有此特长的学生,教师可以正确加以引导、辅导、鼓励。使有这方面天赋的同学得到发展。

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被称为国粹,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传承与弘扬。

我们不但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更应该传承、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诗词、楹联文化。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华诗词学会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2002年,我省成功举办了“贵州省大中学生诗词大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校园诗教也在部分学校较好的开展起来。

我校自从开展诗词进校园以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深受社会、学生家长好评。

2008年3月,我校派教师参加县诗词楹联学会在教育局举行的全县中学教师诗词创作培训。培训教师回来后,又对我校语文教师、部分爱好诗词的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又对学生进行培训,教师和同学们的诗词创作激情很高。

在“贵州省第二届大中学生诗词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获县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获州级三等奖1名,优秀奖三名;获省级优秀奖2名。这更加提高了师生的创作积极性。

县诗词楹联学会对全县的诗词进校园高度重视,鼓励我校教师认真学习诗词创作知识,义务到我校为师生们作诗词创作基础知识讲座。

在县诗词楹联学会、教育局、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我校于2009年5月成立了“罗甸县诗词楹联学会栗木中学分会”,诗词楹联学会的成立,使我校的诗教工作进一步开展起来。我们先后组织师生参加《罗甸县首届职工诗词大赛》《罗甸县第二届学生诗词大赛》,在这两次大赛中,我校师生多次获奖,特别是在首届诗词抢答赛中,我校学生获奖多达六人次。我校领导对诗词进校园这一工作非常重视,于2010年9月成立了“学校诗教美育办公室”简称“诗教办”,负责诗教有关工作。

于是我校的诗教工作有序的开展起来。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诗词创作比赛,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同时“诗教办”与学校“政教”、“团支部”等联合组织“红色经典”诗词活动。有条件的班级组织班级收会员现场采风活动。

2010年11月,政协主席陈邦禄、县教育局局长罗世辉、县诗联学会杜正尧会长等到我校指导工作,建议我校加强诗化校园建设,于是我校建设起了大理石诗化长廊,校园景点附有相应的诗词文化,这给学生起到了有形和无形的潜移默化作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说的心灵。

我校开展诗教工作近四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逐年提高,今年教学成绩尤其突出,我校今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第一。

这充分证明,诗词进校园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有形和无形的促进作用。

诗词进校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从教师方面来讲,要进行诗词创作,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积累知识,这就丰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这既武装了自己,有利于教好教学,也增强了自己的自尊、自信心。

教师在学生眼里,教师善于学习、知识丰富、说话幽默、风趣,知识全面。对教师也更为信任,这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教师知识渊博,从教师身上要学的知识很多。

从学校教学业务看,诗教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在教育教学上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我县中考、各年级统考中,获前三名的都是开展诗词进校园的学校。

诗词进校园,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诗化教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诗化校园更是对学生起着有形或无形的促进作用。

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携起手来,传承古典、弘扬国粹、齐昌教育,我们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