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趵突泉课文

趵突泉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趵突泉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1篇

一、从课题入手,初步感知

文章的标题往往昭示文章所写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在阅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如教学《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我们”指谁呢?“这里”是什么地方?“出发”到哪里去、干什么?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线索,激起了学生急于找出问题答案的渴望。经过初读,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全篇内容的梗概。有的课题还能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给自己写信的人》,看到这个标题学生就会想: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写信?这两个问题也正是学生所需理解的重点。这种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认真读书的习惯十分有益。

二、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入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笔标出段落有几句话,再逐句理解。如《趵突泉》一课第二自然段,“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学生分句细读后说出这一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写泉水的位置、水质和流向。第二句话写这清浅鲜洁的溪水是由趵突泉流出的。第三句进一步突出了趵突泉在济南的地位。三句话合起来写趵突泉的泉水为济南风光增添了光彩。

掌握了重点句就抓住了纲。可如何掌握重点句呢?我指导学生要学会鉴别。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第二自然段,学生分辨不清哪句是重点,我引导他们边读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并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读后明白了,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以至没有书都是写学习上具体困难的,说明条件艰苦。而第一句“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是对这段内容的概括,是这段的总起句,也是重点句。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学习中明确了重点句是能够提领全段的句子。

三、从重点段入手,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段是文章的精华,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是通过重点段集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常常围绕主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

如《观潮》一课的重点段是“潮来时”的情景。我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声音变化的?是怎样描写潮的形状特征的?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细读后品出“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等语句,读了此段,学生对潮来时那汹涌澎湃的宏伟气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了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认为,这种边读边思边批注的练习,逐渐就能成为学生自读的一种方法,同时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四、从课后问题提示入手,把握学习的基本要点

课文后的问题提示,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它即突出了训练重点,渗透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带着启发儿童心智的内容。同时又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体味语言本身的表达作用,在学习《》时,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来阅读课文。作者为什么写“两次站起来了”,表现了的哪些高贵品质?学生边读边把描写两次站起来的句子画上,并且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学生通过理解,明白了作者两次写站起来都是对英雄的称颂。

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法,使“听书”变成了“读书”。学生的读书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把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学法,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教学中由教师问学生变成了学生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提高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教师教授过程才有吸引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硬性的灌输知识,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能够展现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探索的问题,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运用优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蕴含的美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可以交流思想,传情达意。而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教学,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授语文基本理论知识外,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思维能力与语言美学鉴赏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做起,在讲课的时候就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不同,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新颖别致的情境中享受语言的美,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教师教课犹如一部成功的小说或电影,不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意境,还要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些因素,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的殿堂,不再认为语文只是一门抽象、难掌握的学科,而是一门能在知识的探索中自由翱翔的有趣的学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能够针对课文中美妙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语言,有什么寓意等;同时,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又要讲究语言的选择,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得到升华。为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仔细推敲,认真构思,力争使授课语言做到巧妙恰当、准确明晰,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眼球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更喜欢鲜艳的色彩、活动的事物、可爱的形象与美妙的声音等,如果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定会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动画片之所以让小学生们欲罢不能,就是因为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课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单纯的文字对于他们而言,显得过于单调和枯燥,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不能将传统的“我讲你听”“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本书”延续到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引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增强教学的具体性、生动性、可感性。在这方面,多媒体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得力助手。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可以变生硬死板的文字为丰富多彩、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产生愉悦的审美效果。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自然会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心情也变得舒畅、愉悦、同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讲《趵突泉》一文时,结合该文的写景抒情模式,在教学前我精心准备了课文的配乐朗读和相关影像,首先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熟悉课文,从听觉中感知趵突泉的魅力。继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相关影像,让学生们尽情地欣赏凉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断翻滚,小泉不断地冒出形态各异的气泡的美景。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脸上伴有着迷的微笑,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趵突泉公园里。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趵突泉太美了,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整堂课因为有了多媒体的相伴,学生们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讲台,目不转睛地听着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兴趣高涨。多媒体教学通过大屏幕,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死气沉沉的情境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趣味导入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趣味导入就是其中的一种。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上课一开始,学生们往往刚从课下的嬉戏打闹中平静下来,很多学生还久久进入不了状态,这时趣味引入就显得极为重要,上课伊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在讲授《五彩池》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翻动课本,有的组成小组积极讨论。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入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影像导入”等。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而兴趣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才可以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当然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过于急于求成,它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断研究与探讨,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叶坤. 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与职业,2008,(04).

2.徐燕舞.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师.2011.(06).

3.陈运斌,马心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J].动画世界,2012,(05).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和谐 氛围 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而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具体情感,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意营造各种和谐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快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情绪,激起情感,激发兴趣。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识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懈地去追求新的知识,并努力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学习老舍的游记《趵突泉》一课,文章的开头写道:“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后面又写道:“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廖廖几笔就勾画出了趵突泉景色的美丽和它在济南所处的重要位置,使读者不由得不对趵突泉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顺势引导:是啊,老舍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让我们根据老舍爷爷的指点,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趵突泉好吗?这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边读边欣赏,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情导入,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课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开课伊始就要抓住文本的矛盾点、激疑点,从而调动学生走入文本,展开阅读的积极性。

如《唯一的听众》一课,首先放一段优美的小提琴音乐让学生欣赏,指名说听后的感受。接着教师用谈话的形式说: “假如我告诉大家,一位能演奏如此赏心悦目的音乐的小提琴手,初学拉琴时曾被人认为是‘音乐’,拉出的琴声如同刺耳的拉锯声,你会怎么想?(指名回答)是呀,没人会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可一个少年却遇到了唯一的听众,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并创造了由一个‘音乐’成长为‘出色琴手’的奇迹。”设计了“音乐”与“出色琴手”的矛盾,会使学生充满好奇,急于带着思考走入课文,这样便可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三、鼓励“畅所欲言”,增强参与意识。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答题、质疑等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好奇心、争强好胜心和自我表现心都较强。学生能否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如果教师能把握住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就可以被打开。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思考、分析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要称亲人?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亲人是指所有的朝鲜人民。我接着又问:“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思考了片刻,只有几名学生回答说:“老师,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紧接着,我又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在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里难道没有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开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平日里不愿意回答问题、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举起手来,他说:“和平年代里同样有。像5.12汶川大地震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亲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比亲人还要亲。”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掌声中我感到同学们被他的一番话所感动。我接着说:“徐明同学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再一次送给他。”此时此刻,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全班同学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畅所欲言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创设表演机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探索精神。如在教学中,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或成语故事、寓言等,可鼓励、引导学生选择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便能够更好地维护学生们的受教育?唷P?生本身约束力较差,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必须要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小学课文中部分知识大多来自于名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延伸性的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1.提高阅读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善中。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小学生本身的约束力较差,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一部作品,他们会集中不了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理解文章深刻内涵。比如,在讲述《趵突泉》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导入式教学,先问问学生有去过哪些地方旅行,让学生勇于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然后教师再问问学生有没有去过趵突泉,风景怎么样,遇到哪些趣事,接着引出《趵突泉》一文。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但是他们都比较喜欢玩,有一定的好奇心,容易对某件事感兴趣,因此,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便于其未来的发展。

2.习惯的养成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小学生本身好动,对任何事情只有短暂的热情,如果让学生老老实实阅读文章,这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融入到阅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小学课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一个人物,文章中的语言也就成为小学生自己内心的独白。

同时,教师还可以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几个学生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真正走进书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有利的。教师通过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一般很难改变,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3.课外阅读

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图书发展较快,很少的人会阅读纸质图书。其实纸质图书的阅读,不仅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还有利于咀嚼书中的具体内涵。电子图书类似于快餐文化,人们往往浏览了一遍,很少有人去钻研其每一个字的具体内涵。我国相关学者也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呼吁人们阅读纸质图书。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养成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便于其以后的发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为了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延伸教学,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例如,在讲述《景阳冈》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延伸阅读,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水浒传》,明白文章的出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截取某些名著的某个章节,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阅读这些书籍,这种形式一方面有助于相关课程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延伸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4.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小学生有着较高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其实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对万事都采取求真质疑的态度,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提出一定的质疑。其实,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思考了,教师应当继续鼓励学生思考,提高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学边质疑,在学习相关课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相关情节提出一定的质疑,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延展性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来写后面的故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音积累

一、在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

2、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编辑成册,人手一册,进行欣赏,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辩论,鼓励形成不同意见。

3、办黑板报。确定主题,分组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教师适时鼓励。

4、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⒈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

2、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学习,一开始只是读和背,先在头脑里装一堆“死”的语言材料。等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的时候,老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

3、在学生的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开天地》,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开天地》的故事。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

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1、利用媒介,积累语言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收录机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媒介学习语言,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引导学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新闻报道等各种活动,遇到一些好词佳句随时记忆,这样即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推荐学生阅读各种童话名篇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草船借箭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赤壁之战》、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又如学了《青蛙的眼睛》,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童话名篇……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3、开展“演讲”活动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6篇

1.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近几年来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

对此现象,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份量,即教师的训练意识在增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是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我尝试建立了“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模式的指导思想

模式的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2.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能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模式的操作程序

3.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3.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也没发出一声。”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3.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7篇

一、借助“读”,品味内容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咏。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美。在思想教育上会收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学生体会感情,领悟其中美的真谛。理解和感知了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美读,将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语言,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深切地感受课文内容蕴含的语言美。读出《趵突泉》生命律动之美;读出《林海》景观的壮阔之美,读出《猫》的生活情趣之美。

二、借助多媒体,体味意境美

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感心、有耳、感目”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知《桂林山水》千姿百态的和谐美;《海底世界》的色彩斑谰,《火烧云》的色与形的神秘变幻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的同时,品味课文的美好意境,提高感知能力,

三、延伸课堂教学,升华创造美

趵突泉课文范文第8篇

一、语言感染

人的情感是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深情地说:“在一个大年夜里,天冷极了,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那冻得红肿的小脚踩在冰冷的雪地上,雪花无情地落在她的头上、肩上、冰凉的小脸上,她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着……”这样,立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凄美氛围中,我随机说:“她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把学生引入课文,当学生读到“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时,我又说:“在大年夜――这个万家欢聚的时刻,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悲惨地死在人们的欢笑声中,而对她来说,却是‘幸福’的,只有死去,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死’和‘幸福’两个完全相反的词,在这里却被画上了等号!多么悲惨的现实啊,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学生们听了我激情悲愤的语言,个个眼里噙着泪水,情不自禁地有感情地朗读起了课文。

二、音乐渲染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快乐的节日》的歌曲,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时,我关掉录音机问:“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参加这些快乐的节日,你们高兴吗?”(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理解“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啦啦地响。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这个拟人句时,我出示课件:花儿在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和白杨树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学生通过听、看,理解了白杨树哗哗地歌唱,实际上就是风吹树发出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把白杨和花儿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它们的亲切、可爱。接着指名读、齐读、师读,最后闭上眼睛听录音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三、画面渲染

小学语言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录像,以真实的画面展示,大榕树枝上生根,根又扎入地下,枝繁叶茂的样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榕树的静态美,自然而然对大榕树产生了喜爱之情,当学生看到众鸟纷飞,万鸟鸣唱的热闹场面时,更是兴趣盎然。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于景,情境交融”的情境,把学生的想象带到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学生朗读时,由衷地发出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实物演示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情绪、语言、体态感染学生,同时也可以用实物演示或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创造氛围,使语言学习生动丰富起来。如《趵突泉》一课,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趵突泉大泉眼不停奔涌以及小泉眼摇曳上升的画面,再配上活泼轻快的乐曲,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朗读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注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成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等句子后,将小作者要变的这些事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后,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应的句子,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五、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倾吐真言。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都按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道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笼罩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有真情实感,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