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什么是随笔

什么是随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什么是随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1篇

关键词:蒙田;文艺复兴;怀疑主义; 文学美学观念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法国的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是这个时期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知识传统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就形成了他从个性自由的原则出发,认为个性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具有世界意识的文化观念。他反对当时的经院哲学,强调我研究的就是我自己,人应当清醒的认识自己,他还主张道德行为上的自然依归以及人的善良天性,他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随笔集》中,卢梭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在这里蒙田是在寻求一个完全的个人,他是毫不隐瞒地谈论自己深层的本性。①这大概也是他为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所高度关注的真谛说在。

一、蒙田的哲学思想基础

“他怀疑有确实认识的可能性,他所持的理由同希腊怀疑主义者所提出的相仿。他对理性感到失望,建议复旧未经腐蚀的本性和启示。但是,他极力主张,虽然我们不可能有知识,却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服从神的命令。②蒙田有句大家熟悉的名言“我知道什么?”。然而,尼采说过:“蒙田的怀疑主义是勇敢的快乐的怀疑主义”。这也启示我们看待蒙田的怀疑主义不止是简单的停留在“我知道什么?”的简单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层面上,梅洛在《哲学评论》中说:“怀疑论有个两方面:它意味着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没有什么是虚假的。他将一切主张和一切行为都视为荒谬的而予以摒弃。通过摧毁片面的或抽象的教条真理,它向人们灌输一种包含了方方面面和一切必要中介的全面真理的观念。③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矛盾思想。

《相貌谈》一章中论述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的美和显现在外的相貌美时,就表现了他怀疑论的两方面特征。他认为“人的脸部线条、情态和轮廓都对推断这个人的某些内在品质和未来的命运有帮助”,却又接着说:“新鲜的空气不一定使人健康,瘟疫疾病流行是的恶浊空气也不一定都会传染病毒一样,认为女人越是美貌品行就越糟糕的说法也不一定有道理,因为一张并不十分端正的脸也可能有正直忠勇的神情”,而恰恰相反,我们却会在其中看出令人讨厌的奸诈和残忍。他接着又说“相貌是并不准确的依据,不过外貌仍有其重要性”。他一方面认为苏格拉底的唯一缺陷就是没有一副和他自己高尚心灵相匹配的美貌赞扬相貌的重要性,相貌有助于我们观其人知其心预未来;另一方面,他又从一些现象中说明相貌的不可依赖性,“有些美女不仅高傲,而且尖刻,而有些美女则是既温和又耐看”,至于通过相貌推测人今后的命运,他则说留待他今后解决,我们知道,最终也也没有解决。

二、蒙田的美学观念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也说:“《随笔集》中没有对美学问题做专门探讨,但是他谈到美和艺术处不在少数,无论就美和艺术的理论说明,还是对具体对象的趣味判断问题,都有精到的阐释,而是这部著作作为文艺复兴美学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④

关于蒙田的美学观念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质朴、自然、自由为美;美的相对性;文学美学观念。

(一)质朴、自然、自由为美

《论相貌》中他说:我们感知的美没有一种不是被认为地拔高、装扮、夸张了的。美以其纯粹和自然的简朴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错过我们这般粗糙的视野。这一类美是一种精微的隐藏的美,需要敏锐和纯正的眼光来发现它们秘密的光辉,在我们看来,这难道不是质朴同愚蠢携手,是嘲笑的对象吗?⑤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蒙田质朴为美的思想。质朴当然不是同愚蠢携手,当然不是嘲笑的对象,就像苏格拉底的话语那样,唯智者见出因而不漏的光辉。

“研究哲学就等于死亡”这是多么坦然又大气的思想境界。生和死在他看来都是很自然的过程,他引用西塞罗的话强调“一切按自然行事者均是美好的”,‘一切符合自然的都值得尊重’”(《论经验》)。

个性的自由解放是文艺复兴的主题之一 。他认为个性解放才是真正的人的解放。蒙田在重视自我,发现情调自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追求,“依赖自己去对付一切,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相貌谈》)。爱自由的他更受不了别人的管束“如果有人打算雇我,问我适合干什么,我将回答:‘什么也不适合。’其理由是:受不了对另一个人惟命是从”(《论经验》)。

(二)美的相对性

蒙田关于“美是相对的”观点是其怀疑论哲学在美学上的表现。在上面关于蒙田的怀疑主义的哲学思想时已有论述。在这里要强调他看重的是直觉,因此不奇怪蒙田在强调美的生成和被欣赏都有很大的相对性因素。他讲到依据经验,我们很清楚人体形式有来与我们出生地的空气、气候和土壤,这不但适用于肤色身高和体格,而且也适用于精神和气质,这里主要是在人种和再加上由于美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好各不相同,综合起来给美下定义或什么是普遍的美女蒙田感觉很难;他又列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观念“印度人喜爱厚嘴唇,缅甸人喜好长耳,墨西哥人偏爱低眉”,我们可以看出这的重点在地理环境和人种的差异方面,美的相对性在蒙田看来根源在美感的相对性,与此相连的是美的不确定性,美的不确定性不但取决于美感的不确定性,它还取决于知识的不确定性。⑥这也是他如此推崇苏格拉底的原因所在。

(三)文学美学观念

蒙田的文学美学思想表现在语言的简洁、纯净、口语化之美,反对沉闷的术语,反对严格的规定,反对夸张、反对矫饰,例如当时一些诗人的那些“想入非非的彼特拉克式的升腾”,他称之为“徒劳无功的纤巧”;他在《随笔集》里反对西塞罗的文风,但并不排斥古典作家和作品,他赞美“丰富、活泼、简洁、有力”的语言,实际上是有所宗法的,和爱拉莫斯主张的那种“沉着、简明、雄豪的文体”一脉相承。⑦

不拘一格的创作宗旨。因此,他的散文也就脱掉了制服而半露臂膊,还表现在他遵循古典范例来写作,用谈话式的笔调写“平凡无奇”的普通生活。这种平凡的文体就是前面说的蒙田独创的“随笔或散文”,用词随意,句子结构松散,文章结构不固定,表意随性而发,还可以运用口语,他的这种文学美学思想显著之处就在善于抓住人的思想的流动,揭示思维的演变历程。

三、小结

关于蒙田的美学观念所做的以上介绍,对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蒙田及其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学思想希望有所帮助。他虽然没有为美学史做出太多太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怀疑主义美学观念和其独创的随笔所表现的文学美学观念对后世还是有不小的影响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瑜青;蒙田经典文存[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3.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10;273.274.

③[法]·莫里斯·梅洛著:哲学评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29.

④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99.

⑤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99-500.

⑥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02.

⑦[英]P·博克:蒙田[M].孙乃修译.工人出版社,1985;119.

参考文献

[1][英]P·博克.蒙田[M]孙乃修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2]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9.

[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法]·莫里斯·梅洛著.哲学评论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2篇

生命是对于每个人不同的历史。它不是一张白纸,你想涂什么颜色就可以是什么颜色;它不是一块橡皮泥,你想捏成什么形状就可以是什么形状;它不是一块绸缎,任你随心所欲地裁剪来装饰自己;它不是一把吉他,任你舞动手指在弦上弹出你爱听的曲子。它很短,很短,一生的经历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它又是长路漫漫,几秒钟或者一个瞬间都能让你改变命运。

面对它,我沉默了。这是什么是争吵的妥协是抉择中的迷茫是深夜中的冷静我不知道,可能谁也不会了解。我喜欢音乐,它的旋律会带领我整个思想。永远沉浸在这里,沉浸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氛围中,但生命不允许,不允许这种妥协的安稳。

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经历,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每天在人潮涌动的城市里穿梭,是时间的长鞭不停地抽打着我们:工作学习。麻木的人们也不再计较得失。为了学业或是金钱,荣誉,带着不同的面具,肩并肩地在城市里徘徊。难道不曾感动过吗我只是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城市里的一个平凡的学生,只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我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两极——写作生活和音乐世界,学会了带着细节去描绘。虽算不上睿智,但我偏爱散文与随笔,跟着作者的心一道放浪形骸。

美好,是回忆的印象,但回忆仅仅只是回忆。纵然它再华美也只是逝去的风沙,难觉踪迹。回忆没有任何力量,往前看,可能会有更美的迹象。文字的世界,任人埋怨,沉默的泪水也不再干涩。

不要让阴郁遮盖现实,我沉默,但决不妥协。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3篇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还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而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即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为目的。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选自《园林随笔》,有改动)

阅读赏析

《苏州园林》先总括苏州园林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展现了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和人文美。本文先总说园林的静观、动观之分,后分说中国园林山水要接近自然、中国园林树木要具有画意等特点,既是在“说园”,又是在教人们如何“造园”。

思考练习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一下什么是静观,什么是动观。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写作;求真;自由;个性;创新

期中考试前,我的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向你请教一下,我们写‘乡村系列’的随笔头脑总会想起一些朴素的乡亲们的语言,提笔似乎不少时候用乡音乡语,叙述着乡村的人情世故,有时可谓不加修饰,质朴无华。但是,我觉着我自己的作文上不了台面,因为它不符合‘大众’的心理,如果用我平时写随笔的方式考试,会不会影响我的作文成绩?阅卷老师一般都钟情于文句优美、辞藻华丽的作文,而我的作文相比之下,缺少这种特点。我看过作文书,还有作家的散文集,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作家的散文真实、自然,作文选里的文章则词语华美,谈古说今,吸引人的眼球。我在想,要不要为了考试改变自己目前的写法。”

在“大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始终坚守其“以生活为基点”的理念,坚持“求真”这条不能突破的底线,为了使训练更有效,我们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和设计。进入高一以来,我首先完成的是学生“5000字个人传记”,再就是进行“乡村系列”的写作,在这个系列的训练中,由于引导有效,抓点准确,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个别学生还初步形成了自己写作风格。训练中也出现了一批好文章,也就是上述学生所说的具有“真实、有生活感、朴素”等特点的文章。

而以上关于这位学生对“农村系列”的写作认知,有以下几层想法:第一,自己的随笔按要求写作,慢慢在形成一种风格,但这种风格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上不了台面;第二,自己的文章没有优美的辞藻做装饰,会不会影响今后的考试分数;第三,作家和作文选的文章相比,作家的文章真实、自然,文选上的作文用词华美,吸引人的眼球,认为教师培养的方式是针对作家,对中学生来说不合适等。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很少遇到寻求明确写作意识的学生,而这位学生的内心的矛盾恰好说明她自己写作意识的觉醒。学生在追求明确写作意识的同时,如果树立了正确的写作方向,将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学生的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混乱的写作意图对学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以“应试”为中心的写作文化会戕害学生正确的写作思想,进而影响学生的写作行为。以“应试”为中心的写作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对生活本质的排斥,对个性风格的拒绝。本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很难得的,新课标要求的就是“有个性的表达”,个性是风格形成的核心,风格是经过长期的写作训练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特性呈现,它是选材取向、构思路向、语言运用倾向的一种综合的反应。风格形成的基础恰恰需要的是客观地表达现实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我们的学生竟然对自己写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一种恐惧,其原因是受到“应试文化”以华丽为美,真实为丑,以空蹈为上,原生态为下倾向的影响。这种文化在当下表面上虽然人人排斥,但实际上在我们的作文文化中又十分流行。特别是一些为了应试的写作训练,作文所崇尚的是“文采”,是所谓的“亮点”的制造,摒弃的是真实,是自然,是个性。这些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学生以真为美的意识在淡化,认为写真为“俗气”的大有人在。殊不知,目前我们的作文指导还停留在技巧表达的圈子里绕来绕去,而不引导学生直面我们的生活存在、生命境遇。当我们的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对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时,我们大谈什么艺术表达,不正是把学生引向脱离实际、排斥生活本质,只会夸夸其谈、没有个性的泥坑吗?

其次,表现为错误的审美观念,迎合投机的文化。文章以真为美,而不能以华丽取胜,这是常识,但应试教育硬是把它给颠覆了。就是文采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华丽的词句上,而应重视灿烂而深刻的思想、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准确而深刻地表达,唯此,才能体现文章美的韵致,这也是常识。而我们的写作文化把美扭曲了,我们的写作训练把美给糟蹋了,我们的写作思想把真正的美抛弃了。为达其所谓的辞藻美、哲理美,便引导学生猛喝“心灵鸡汤”,猛吃“山珍海味”。针对脱离自我而迎合所谓的有“文化底蕴”的要求,学生也只有到故事堆里寻找,在所谓的古文化的星空去采撷,或者弄一些不知所云的语句,拼凑一些比喻排比而糊弄那些同样没有正确审美观念、没有正确写作追求的评判者,而达到考试考高分的目的。但是,作文教学应有的追求新的审美理念、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任务则荡然无存了。

因此我们急需建立一种新的作文文化。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5篇

一、厚德载物

我认为,管理一个班级,靠的不是“声严历色”,而是要给这个班级注入生命的力量。也就是需要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用爱来呵护它。当然,要让一个班级有越来越浓的爱的凝聚力,需要时时、处处、分分、秒秒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从小在重视成绩的环境下成长,思想教育是个漏点,有的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规矩。比如,我曾经接过一个由三个学校合成的预科班,孩子们思想混杂,行为各异。面对四十多个孩子,真的发觉他们懂事的太少了。六年重视成绩的教育,使他们似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关心。在大人的看管下,他们才学习,不会了不知着急,批评了不知自责,因为脑中空空。于是,我知道,真正的品德教育迫在眉睫,我要尽我所能,教育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思想。我知这非一日之功,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是,值日中,我抓住优、缺点,进行适时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本分”;活动中,我告诉他们什么是“自信”;学习中,我让他们体会什么是“坚持”;处事中,教育他们如何感恩。比如,处理打架的孩子,我并不是呵斥,而是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说事情的经过,各自的想法,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打起来,怎样做不会打起来,打架的结果是什么,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孩子们在我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真正一点点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知道了应该忍让、宽容、友爱。我想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是会有些许影响的。

二、以德示人

俗话说:德才兼备。可现在这种追求高分的教育,我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才”,我觉得“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才”,那么为了空洞的“才”,却忽视了“德”的教育,真是得不偿失。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是手拿高校闪光的毕业证,又能怎样。原本洁如白纸的孩子呀,为什么有的会变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那牺牲了快乐的童年而换来的一个个“完美人”,在他们如此的金玉下,真正的“德”能占几成呢?为什么看起来越来越优秀的孩子,身上却有冷漠、自私、清高、麻木、惰性的影子呢?当然,我班的孩子身上也有此迹象。所以,我抓住板报、班队会、竞赛、随笔等一切机会,因势利导,加强德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他们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告诉他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他们拥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自信;有“海纳百川”的涵养,改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惰性;同他们分析,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诉他们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自私;让他们领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做好点滴之处;怀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之心,做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有志之人;告诉他们做一个“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有才之人。

三、同德协力

都说“有志者事竟成”。当我看到有些小小的孩子,被培养成一个个所谓的能文能武,能说能唱的“小能人”时,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腹内草莽人轻浮。或许言过其词,但当我看到课堂上那些目光呆滞,麻木的“小大人”,面对成绩塑造出来的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想起“人之初,性本善”,我真的很痛心。是什么让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过早成熟,是什么让本该活泼的孩子变得死气沉沉,是什么让本该有着斑斓彩梦的孩子变得木然刻板?我真的是“无语凝噎,唯有泪千行”。我知道,我们有太多的老师,看到孩子的今天,也有些许警觉,但我们能改变的或许只有从自身做起,皆尽己能,给孩子一些他们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比如,我同孩子们一起诵读古今圣贤的诗词歌赋,我们一起阅读中外名著,我们创办“读书心得长廊”“每周五品德故事会”“品德名言警句吧”“课前三分钟讲名人故事”“生活中好事集”和每个月末汇报各自做了哪些好事,处理了哪些不良现象等等。

我想我对孩子朝夕相教,也许追求高分的教育会少一些“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尴尬,多一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虽然孩子太多的不良习惯有待改正,太广的品德教育有待渗透,太缺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成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6篇

是的,童年,是同学们总喜欢在随笔中缅怀的那个“过去”,那时候只有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对未来的迷惘;只会为自己梦想的七彩斑斓而陶醉,还不懂得为梦想的遥远渺茫而沮丧;只会傻傻地相信每一个故事都会有happy ending――丑小鸭总有一天会变成天鹅振翮高飞,灰姑娘总有一天会穿上水晶鞋住进漂亮的城堡;奥特曼总会打败小怪兽;即使是那只最笨的乌龟也能跑到兔子前面去。呵呵,那时候的我们压根就没料到,这世上还有一个让人心碎的词――虚构。

童年时的我们可以生活在那个如童话般的七彩光环里,我们也可能曾是他人口里的“别人家的孩子”,迎面而来的总会是他人赞许的目光,不停地褒奖。那时候的我们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会走到那个让所有人都仰望的位置上去。只要自己肯努力,想要的东西最终总能被我们争取到。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发现,现实远没有童话那样温柔,随便一块冷硬的礁石都足以把我们撞翻,让我们沉没。我们发现了,丑小鸭能飞上天空,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并不在于它有多努力,而是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不是每一个灰姑娘都会有一双水晶鞋,而且很令人气愤的是,有水晶鞋的灰姑娘大都长得比自己漂亮;奥特曼也有打不败的小怪兽,他甚至还会被“现实”这只小怪兽打得面目全非,毫无招架之力;而且,那只最笨的乌龟还往往会发现一个最让它绝望的现实,那就是大多数的兔子在赛跑时其实根本就不睡觉,还有的兔子,甚至在自己刚刚才准备出发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终点。

面对这些,我们最初的感觉可能是伤心,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深刻的无力感,我们开始躲在被子里闷头哭泣;然后我们感觉到了愤怒,对嘲笑我们的现实感到愤怒,对无能的自己感到愤怒;最后我们被现实打击到了麻木的状态,我们放弃了奔跑,甚至我们用所谓的“不在乎”给自己造了一个厚厚的壳,然后对自己说:吗那么费力地奔跑呢?如果我再接着跑,可能会跌倒,还可能会输;但如果我不跑了,那我就可以永远被那种“只要我跑了,我就会赢”的可能性给安全地包裹起来。尝试了,或许会输,或者说,肯定会输;但是不去尝试,不就永远可以给自己留下一个想象胜利的空间?然后,我们就龟缩在这种自以为“看透了”的小聪明里,以此来求得内心的平静。我们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壳里幻想着,如果我没有来到这个兔子云集的地方,如果我没有见过这些不仅天生就比我跑得更快,后天还比我更努力的兔子,我会不会活得更快乐一些?

其实,即使表面上我们如何努力地云淡风轻,如何努力地自欺欺人,但在内心深处,我们早已很明白一个道理――努力了或许达不到,但放弃是绝不可能达到的。

然而你说,那又怎样呢?我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一只乌龟啊,我不可能变成兔子,那我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呢?

可是,同学,你知道吗?你所认为的那些兔子,它们在低头看自己的时候,其实也往往以为自己是一只乌龟。当你听见有的同学在抱怨自己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们特别装?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往往是真的在伤感。你在为自己的梦想哀悼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正在内心凭吊自己的未来。你和他们同样都认为现实太悲壮了,那是因为你们的眼睛都只盯着那些留给你们背影的兔子,你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好好打量过自己,根本就没有尝试着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俯瞰全局。你或许认为自己是一只慢得不能再慢的乌龟,可是你不知道,在你身后的人眼里,你其实就是一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很欠扁的该死的兔子。在失去了四肢的人面前,在根本就没办法读高中的人面前,在压根就不敢想象自己能坐在雅礼的教室里上课的人面前,你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只乌龟吗?在他们面前,你有什么资格说放弃?

其实,用别人当坐标,你永远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你原来以为,自己是一只跑得遥遥领先的兔子,你有着睥睨天下的自信,那是因为你从没走出过夜郎国,你的自信是一种虚妄的自信;而你现在以为,自己是一只慢得令人发指的乌龟,你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卑,那是因为你总是在跟兔子比跑步――你怎么不跟兔子比比谁的壳更硬,谁的命更长呢?你的自卑其实是一种很荒唐的自卑。

走出虚妄的自信,你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你才能打破自己永远会是一只兔子的幻象,你才会真正明白即使是一只兔子,也不仅仅只是需要努力地奔跑,它甚至必须得没命地奔跑才有可能获得胜利;走出荒唐的自卑,你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在哪里,你到底有什么特长是常人无法达到的,你到底有什么品质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你所占据的什么位置是旁人无法替代的?你会凭借什么,带给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以幸福和快乐?

真正带给你自信的,不应该仅仅是那个分数、那个结果,更应该是你即使面对再强劲的对手,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那种霸气的坚持;应该是你用超出常人更多倍的努力来换取奇迹的那份专注和刻苦;应该是,即使所有的门都向你关闭了,你也依然会不慌不忙地静静等待机会来临的那种执拗的沉着。

同学们,要知道,龟缩和放弃,不仅仅会让你失去了赢得别人的机会,同时也会让你失去了超越自我的机会。这样的你不仅永远成不了兔子,你还可能会成为一只最逊的只知道自欺欺人的乌龟。

哪怕缺心眼的命运非得让你这只乌龟跟一群兔子去赛跑,你跑得快断气了也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但你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在赛程中迷路,你输了什么也不能输了自己。虽然你踏不上兔子的领奖台,你也依然可以在这个赛程里锻炼成为一只内心强大的,不害怕面对自己弱点的,也不畏惧跌倒和失败的乌龟;一只敢于向曲折的命运叫板,向残酷的世界讨个说法的最勇敢的乌龟。

成长就是这样一寸一寸熬出来的。别人手到擒来的东西,自己拼了命才得到,你完全不需要为此而沮丧。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那些个人品质的价值,绝对超过了最终的那个结果。诺贝尔奖年年都有,奥运冠军常换常新,这都说明,结果是可以替代的,但你所积累的品质,谁都无法从你身上夺走。你必须得意识到,你努力奋斗所得到的最高的奖赏不是哪一个分数,也不是哪一所学校,而是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丑小鸭成不了天鹅,但可以做一只快乐善良的鸭子;灰姑娘没有水晶鞋,但可以为自己找一双适脚的旅游鞋,走遍千山万水;奥特曼打不过小怪兽,咱们可以休息一下再接着冲上去打;乌龟跑不赢兔子?没关系啊,我可以比昨天的自己跑得更快一些!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7篇

书中收录了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听说这是他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智慧启迪。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为它让我感到了思想力量的强大,令许久以来积压在心头的困惑消逝于无形,在茅塞顿开之后,体味到那一番酣畅淋漓的痛快与豪气。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 民族文化精神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许多名句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让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得无限,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诗词曲赋。《全唐诗》有四万多首,《全宋词》有两万首,这也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不过是“床前明月光”、“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小情调。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幅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不教胡马度阴山”、“醉里挑灯看剑”、“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现在,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国手,课外,小孩子一窝风样的学画,跳舞,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呵斥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

道德风尚。有谁还知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有谁还知道荆轲、聂政、专诸、李白、一饭之恩的漂母、救过伍子胥的渔女?现在,我们坚持不再长大,看日本漫画,穿满身洞洞的乞丐服,口号是“我喜欢,人乐意”……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流失。年方十几岁的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中华风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喝桂花酒……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传统食品汤圆、粽子不如肯德基、必胜客;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他们不知道对联,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荡过秋千。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每学期我都让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这些阅读和积累,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学生也能从中所获得情感、素养、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是非常鲜活的素材,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中,趁机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我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要他们设身处地地为李密想想,也想想自己在“孝”上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从而让他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理解什么是豪放……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感同心教,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阅读《论语》,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孔子人生的崇高;阅读《蜀道难》,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的是李白生命的奇崛之美;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会感受和体验到陶渊明生命的超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举办读书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每个月或每学期都抽出一定时间,开展诸如走进文化名人读书讲座、阅读方法培训、阅读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经验可鉴,有展示自我机会,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这样使学生既能课内自觉阅读,又能在课外积极扩大延伸阅读范围,并把已取得的阅读文本的经验应用于延伸阅读之中。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捕捉每一个细节及每一次练笔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诗文、传说、节令食品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如以中秋为例,可以考查一下中秋的咏月诗,感受一下历代文人在中秋佳节的思想脉动;也可以搜索一下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并进行演绎,再现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或者体验一下中秋的习俗以及这习俗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情绪……展示出一幅五彩斑斓的、丰富而又立体的节日画卷。

家乡是一个诉说不尽的话题。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

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除随笔练习以外,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第九届“语文报杯”的大赛主题,以“感恩”为话题,我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再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将佳作作为参赛作品。通过推选,学生获奖次数逐步增加,其中,最佳奖项为省级特等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1.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同时,“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老子都认为人要顺应自然,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而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更是集中地表现了人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的意趣。我们的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应弘扬这种精神。

3.矢志爱国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竭忠尽智,一心为国,正道直行,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美德,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还有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轲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佞、宁死不屈;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自强不息与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核心,它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些思想都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刚强不屈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