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研究性学习其实相当于大学里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只是研究课题的大小不同而已。但凡研究都要通过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几个步骤。这就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中学生则几乎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所以在初期确定课题时就迫切需要指导。课题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如何确定课题在此不赘述。单论初期确定课题时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如“青岛楼山”课题,学生事先没有到楼山实地考察过,只知道楼山是重工业污染区,想到山上取些标本,考察楼山受污染的情况。对于在山上能取到什么生物标本,取了标本如何处理、观察,能不能查阅到楼山前些年的环保资料都非常模糊,也没有要取得什么形式的成果的打算,对如何进行整个调查研究心中没底。不搞清这些问题而急于下手去搞研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预料研究的结果。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上一堂研究方法课,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步骤,和学生一起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学生自己回去再进一步地讨论,确定了整个计划的关键步骤:比如先到楼山实地考察1次,并且可以到当地环卫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整个过程要注意留取资料,如出门一定要带照相机拍照等。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做到了对整个研究计划心中有数,对完成研究性课题充满了信心。后来学生在第2学期做“进化论”等课题时,事先就能制定出大致的研究过程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等,表现了长足的进步。
2研究过程的监控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如果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不注意日常监控,则很容易造成组员忙闲不一的局面,甚至最后使研究课题流于形式。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日常监控不够严谨,5个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其实基本上是2个学生在忙,有违于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原则,也不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按照初期确定课题时组员的分工认真做好每周鉴定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注重过程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研究性学习。
3成果的形成和展示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包括论文、模型和标本等各种类型,展示成果的形式也有许多种,其中课件是有效而且常用的一种,但是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由于课件的可视性和良好效果而被当作学习的成果来下功夫,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如到学期末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由于时间紧迫,不少学生不自觉地把课件当成了最后的主要成果。不少课题都是先做课件进行展示,然后再慢慢写论文。有些小组甚至把课件上的文字直接取下来当作论文,导致论文存在口语化、用第1人称、不严肃等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先整理出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再制作课件来介绍研究成果,这样既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也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
4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个研究性课题结束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点对于师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顺利开展下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基础。学生往往刚结束上一个课题就急于着手下一个课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总结。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没有注意研究过程中资料的积累,研究过程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导致最后在制作课件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且整个小组分工不清,没能很好地进行合作研究;“青岛楼山”课题中因为样品的破坏,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脱节,造成巨大的漏洞,不可弥补。但在“青岛楼山”课题中由于一开始就注意了研究过程的记录,所以整个研究过程:上山、采样和访问专家等有具体记录。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对做好下一个课题更是充满信心。
摘要:本文从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入手,来研究WIKI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并阐述了如何通过WIKI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及基于WIKI的学习环境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WIKI;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并加以研究或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及利用信息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它是适用于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分析或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作为培养学习方法的一种手段而言,其在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时,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之后的科学与社会意义的考虑应放在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种或几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行为的拓展和深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自主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具体来看,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项目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和亲手解决。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调研、发现线索、提出问题,深入图书馆搜寻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实验室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修改甚至重新设计,并且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专家求教。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研究能力,体味研究精神。
(2) 探索性。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是科学的基本态度之一,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科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面临的问题出发选择课题,选择的课题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和可行性,便于学生探究。
(3) 自主性。自主性学习即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性学习较好的反应了学习的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课题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整个课程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都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由学生自己规划、自主设计、自行实施。学生由于承担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肩负着一种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其主观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便有了内在动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起“传授者”作用,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4)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统一的课程内容,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大部分课程资源来自校园以外及各种媒体,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学习时间、空间都具有相当弹性,研究结果形式各异,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无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活动过程、结果都具有开放性特点。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2WIKI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其对于学习的支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WIKI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有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WIKI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信息资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而这个学习环境的创建就需要以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
(2) 提供信息处理的工具
研究性学习包含非常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需要借助于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这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WIKI用简单的格式标记取代了复杂格式标记的HTML,毋需美工,任何人通过简单的习都可以创建出一个标准的WIKI首页。对于第一次创建WIKI首页的人来说,最简单办法是,复制其他WIKI的首页,保留其形式,替换上自己的内容就可以算完成了。
(3) 提供实践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六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赖以支撑的平台。
3基于WIKI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模式
基于WIKI平台开展课题研究模式,主要有5个步骤:分别是课题讨论、确立课题、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以及汇总意见与总结。
(1) 课题讨论。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学习内容分析,并且结合学生们的一些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上最近比较流行的话题,概括出适合集体创作和小组合作的学习主题。教师要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或者进行全班的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法指导,如一些与所提问题有关的网站、书籍及杂志等。
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对自身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组或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整个学习中可以融入集体,调整自己的认识,避免利己主义。
(2) 确立课题
经过上一阶段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或者推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学生可以在课题资料库中,查找资料,或者完善资料,确立完成课题的方法、步骤,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教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然后,上传开题报告,这时教师和同学可以针对课题报告展开讨论,最终根据讨论的结果,由教师最终确认课题,并根据此主题可能要涉及到的知识情况以及班级各个学生的特征信息(即认知能力原有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来建立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当然对此课题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加入该课题小组,共同研究。
(3) 分析研究
学习者经过开始阶段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观点,他们开始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学习者会对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于是开始产生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会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会多方面考虑问题。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进展,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和认识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学生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提示,会使他们的观点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观点和认知改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透彻。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在WIKI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对此过程进行监控、组织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WIKI,还可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如Email、网络聊天室、QQ、MSN、NetMeeting等,这样就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同时,学生们可以随意地去参考其他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学习资料,以此来激发小组解决问题的灵感,优化小组的方案。
(4) 研究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判断和决定是否锁定页面。在锁定页面之前,要添加每次题目的总结和完成情况,表扬有突破性的观点,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在锁定页面后,学生或教师再次产生想法和新的认识可以通过补充页面发表观点,来和教师、同学进行讨论。
总结评价课上各个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汇报,而此时WIKI则充当了成果演示的工具。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向该小组同学提问,此时如果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计算机终端,还可以在WIKI上进行提问。在全部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方案给予评价,提出意见与建议,并对整个课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些小组出现的问题、走的一些弯路,教师要一一指出,并给出一些避免的建议。
(5) 汇总意见与总结
提交方案课后每个小组根据课上老师以及同学们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去完善本小组的方案,并在WIKI上提交最终方案。同时,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对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从中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锻炼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们在WIKI上写出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样,更有助于整个反思过程的深入进行。
客观评价教师综合各个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成果汇报的情祝、各个小组的最终方案以及学生们的心得体会,判断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果完成,则结束本次学习,并总结经验;反之,则必须重新开始学习,并反思为什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以备重新开始学习时借鉴。
4基于WIKI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环境的构建
WIKI研究性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主要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信息资源的、协作学习提供场景等服务,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存储、、查询及交流信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功能。
随着Wiki社区的应用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支持该社区的WIKI系统。按照系统运行环境,主要分为四类:基于PHP环境的MediaWiki、Drupal Wiki等;基于JSP环境的JspWiki等;基于Perl环境的TWikiClone、UseModWiki;基于ASP环境的JsWiki、OpenWIKI等。在众多Wiki系统中,MediaWiki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最大的、开源的Wiki系统,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MediaWiki的成功范例。
因此系统采用MediaWiki平台作为系统的平台。之所以采用MediaWiki平台,首先它具有良好的中文支持功能,其次它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最大的、开源的Wiki系统,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MediaWiki的成功范例,再次其系统支持比较完善,比较详细的安装和使用说明。
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来设计该平台,即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Web服务器采用Apache,以MediaWiki开源软件搭建学习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资源中心、课题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成果展示与评价中心组成。
5存在的问题
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师负担过重问题,教师在WIKI教学系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教师的既是参与和指导,因此在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比较好,而Wiki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到内容的相对稳定和规范,对于编辑人员进行了限制,因此无法通过内容对学习人员的贡献情况进行评价,进而影响到学习评价机制的完善。
但是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Wiki在教学中应用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或规避的。
参 考 文 献
[1] 成全,焦玉英. 基于Wiki的知识联盟创新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1).
[2] 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175.
[3] 段庆.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WIKI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赖晓云. 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1-3.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绍兴人的‘菜篮子’”这一课题研究中加以阐析,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得到真正的实施……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菜篮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过,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初中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选修课,当作学校课程改革尝试的一项内容,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作为初级中学,应考虑学生与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结合本校实际逐步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本人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初中教育教学的特点,从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以“绍兴人的‘菜篮子’”为例,就在初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设想和看法。
一、课题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的饮食状况、家庭成员的地位、人们的消费理念、环保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绍兴人的“菜篮子”里面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复杂了。一滴水里看世界,菜篮子虽小,但涉及的问题却很大。结合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选题,使身处其中的中学生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到强烈的社会参与感、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加强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亲身体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影响,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二、课题的实施
1、知识的补充与资料的收集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会碰到原来课堂中没有学过的知识,这时就需要指导老师能及时、适当地加以补充。譬如“饮食结构”、“消费理念”、“环保消费”、“社会角色”等,学生可能概念模糊,教师这时就应适当加以解释、补充。同时,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途径,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本,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教师则主要起引导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多地获得资料呢?
途径一是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本课题中我们可与绍兴市统计局、市场管理部门等单位联系,请相关专家来作辅导报告,或由学生提问通过谈话的方法来获取相关的资料。
途径二是查阅文献。在研究资料的收集阶段,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查阅文献的工作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如《齐景发副部长在全国十大城市第十一次“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途径三是充分利用因特网查阅资料。在网上查阅有关“菜篮子”的相关资料及与绍兴同类型城市的资料,同时加以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绍兴与它们的差别,并初步探究其缘由,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杭州的马大嫂们的菜篮子拎得比绍兴的马大嫂们要轻松,原因何在?从中能反映出什么?
2、深入市场、社区,获取第一手材料
参观市区各大菜市场、超市,了解食品的价格、品种、质量、环保性、买菜人员(性别),了解绍兴“农改超”的发展情况,了解各经营商家的竞争情况(尤其是“好又多”、“乐客多”等外来商家入驻绍兴后)等,并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
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看看居民吃的内容、吃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了解居民的切身体验、想法以及要求。
适当讨论我国入世后对我市“菜篮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绍兴人的“菜篮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实践性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生主体性原则。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制定问卷调查表、查找资料、归纳整理材料、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4、综合性原则。“菜篮子”这一课题要运用到婚姻家庭、环境保护、乡土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四、课题的总结
通过专家的辅导报告、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以及实地的考察调查,学生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观点,都会觉得有话想说,教师则可及时介绍小论文撰写的格式,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论文完成以后,可以进行答辩交流,也可参加评比,甚至还可推荐好的小论文投稿发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五、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Ⅰ、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坚持把课题研究的方向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只有更好地设计新颖多姿、丰富多彩的课题,才能适合各类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可发号施令、横加干涉甚至越俎代庖,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路。
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同一课题组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同学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则应对其进行多深度引导;而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腼腆、拘谨,虽口讷而心慧,教师则应多给予关爱,多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扬长补短,共同进步。
2、有效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交往对象,主要根据选题原则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提供咨询和建议。教师既不能“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相反应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克服困难、坚定执着、不懈进取的精神。
3、联系家长和社会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讲座、参观、访问、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
4、评价重过程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应该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即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5、不断充实自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教师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挑战,与传统的照本宣科显然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能查到的资料学生也能查到,有些学生甚至比教师查到的更多,这时,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在下降,如果不懂装懂地搪塞学生,那肯定不行,也有损教师形象,那就只有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本专业外,对其它学科也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将能更好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Ⅱ学生应注意的的问题
1、亲历实践、多提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学生应避免“旁听”、“旁观”的被动地位,而应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自学、学会表达、学会做“学问”,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究、多提问题、防止浅尝辄止。
2、学会合作与分享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就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中先进者帮助后进者,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这时就应彼此尊重和理解。既要善于倾听别人,也要善于表达自己、乐于合作、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只有这样,每个同学才都能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
3、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学支架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转变中,笔者尝试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三维空间[1]。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再通过自身体验和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真正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助学者”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助学的作用呢?笔者主要应用了助学支架,即给学生提供支持学习的必要材料、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顺利地展开学习。
1设计助学支架的理论依据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
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教学的原理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2]。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1所示。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助学支架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规律及实施的一门学科。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亲历研究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要丰富、深刻得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阶段的助学支架,作为帮助学生研究的辅助工具、辅助手段,它们起到了一种适时性的、可调节的支撑作用,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研究活动。
从支架的目的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了选题列表、资料收集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记
录表等接受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收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同时也设计了转换支架,如开题报告卡、问题设计卡等,帮助学生转换所得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还设计了网站内容规划向导、结题答辩卡、论文格式模板等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使他们在创作或制作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此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范例、图表、向导、对话、合作等。
整个研究活动实施流程及各阶段支架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2.1开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开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1所示。
表1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开题阶段)
活动环节 支架设计 设计意图
开题 选题 选题列表:提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如“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等。 确定研究题目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的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在选题环节中,给学生设计一个选题列表支架,降低一开始研究的门槛。
选题指导:教师师通过面谈和E-mail方式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研究网站的网址。 通过口头和书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访问教育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自行确定题目,体现支架的开放性。
开题准备 开题报告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及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 在开题卡的指引下,让学生明确小组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设计卡范例:如围绕“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教师依次设计了基本问题(根)、单元问题(枝)、内容问题(叶)这样一个树状框架问题范例。 框架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内容。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去展开探索研究。
开题答辩 答辩评审表:对学生在整个开题阶段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问题回答三方面,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 通过评审表对研究题目的可行性做出定量评价。让学生发现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扫除障碍。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开题阶段主要分为选题、开题准备和开题答辩三个环节,这些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助学支架。在选题环节中,多数小组选定了教师设计的题目,少数学生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一些教育网站并和教师讨论,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如“机房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研究主题。接着在准备开题阶段,学生认真填写了教师提供的开题卡和问题卡,并多次和教师进行面谈和邮件交流,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在开题环节中,各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其他组和教师组成开题评审团,根据教师设计好
的评审表对各组的开题作出评价,大部分组顺利通过了评审,个别小组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开题中通过了评审。笔者感觉各种助学支架的设计和教师适时的辅导和帮助是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开题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探索研究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探索研究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各组学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如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学生做了访谈,采访对象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界相关人士,他们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
用信息;小组成员共同策划了网站内容,分工制作了网站,将研究结果用网站呈现出来,并撰写了研究论文。学生的每一次小组活动都有活动记录卡记载,便于教师了解和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给予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表现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研意识。
2.3结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结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成果演示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了小组制作的网站作品,并按照结题答辩卡的要求做了结题陈述,对研究结果做了科学完整的总结。师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和结题评价量表当场对各组打分。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的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制作精良、演示正常,很好地呈现了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也简明扼要地得出了研究结论。这个展示成果的环节气氛热烈而友好,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量化的评价也使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整理上交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整的作业文件夹,范例文件夹如图3所示。
3结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教育理论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助学支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一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就好比初次攀岩面对一个不能完成的高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架支持,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裹足不前,只停留在“实际发展水平”。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支架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克服了研究困难,从而跨越了“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潜在发展水平”。
笔者感觉助学支架并不是什么抽象和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指导的学习环境中,为防止学生因受挫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无援”偏离预期的方向而提供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提供支持学习的一切材料和辅助工具,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期望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应用助学支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助学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素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1):85.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2.
[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9-100.
Design of Assistance Scaffolding in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关键词:VFP教学;研究性学习;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9-30094-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at Investigative Study in Visual Foxpro Teaching
HE Dong-mei, WANG Jin-hai
(Tangsh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investigative study's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study goal, the study content, the topic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study appraised and so on aspects to discuss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finally an exploration which programming curriculum teaching's application carried on Visual in the foxpro, as well as practice process brief description.
Key words: VFP teaching; Research is studied; Programming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学习软件编程的一门入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新思维、综合能力。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1 研究性学习以其独有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可以取自我们的教科书,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课程以外各种问题与现象的探究。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这就更加符合现代软件工程开发所需的团队精神。
2 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题”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一简要叙述。
2.1 学习目标的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懂得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想作好就必须善于总结旧知识和研究新知识。在利用一次课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之后,由学生在几个不同题目中选择了通讯录管理系统这一研究课题,要求:设计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用计算机管理和维护通讯录档案,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并提供各种查询功能。
2.2 研究学习内容的设计
1) 确定系统的功能:就要考虑模块的设置问题,可以把整个系统分为几大相关模块,以便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
2) 系统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风格是指系统的使用者的综合感受,怎样为使用者以最方便最有效的通讯录管理是我们此次研究的目标之一;
3) 为完成上边的目标,我们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怎样更快更好的完成和完善系统功能。
2.3 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和指导。安排一次课,介绍该系统开发的目的、系统开发的目标和要求以及一些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演示一个自制的通讯录管理系统和Windows自带的一个通讯录管理程序的实例,(如能以前届学生的范例演示最好),让学生去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找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作为参考。这样学生能有一个更好目标并建立能完成本次课题的信心。
第二阶段:设计方案,开展研究。为避免学生分组太极端,平衡各组学生水平,采用学生自由结组和教师指定相结合和办法,产生各个研究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系统分析和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确定分工和职责,每人利用课余时间写出程序流程和代码,然后利用课上时间动手进行上机实验,开展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通讯录管理系统。
第三阶段:中间评价、交流。在课题进行一定自由设计时间后,采用将学生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给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利用投影仪组织学生公开展示每组的系统设计雏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必要时可以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方法或要求。使系统功能更完善。
第四阶段:最终评价。
在对该系统设计的评价中,记分过程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报告的质量,同时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定量的记分式评价。
■
对本课题的评价着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解题思路、选用知识是否全面,所用方法是否简单易行且独特等。
3 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做为一个教师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课程来说所能取得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本次学习之后我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1) 学生通过本次学习,转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以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到更好的掌握。
2) 用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和和出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和思路,并从中培养和提高同学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数据库设计和软件设计和一般过程和方法,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学习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以及相关计算机知识兴趣和热情。
4) 究性学习过程十分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以及与老师的交流,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构造了一个合谐的课堂氛围。
5)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的过程、方法以及设计等等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所以这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考验。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学习,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6) 但是,也应注意到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差,有敷衍了事的,有只用课堂中讲过的方法没有新意的,也有因为没有了教师指导而不知所措的盲目进行的,更有在一组中完全依靠别人的等等情况,体现了由于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太少,教师和学生并不能做到完全相互理解对方,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打了折扣。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完善各方面的条件,将这一好的学习方式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 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尝试与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4.
[2] 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教学改革;阶段演变
应用文写作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通过对常用性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教会学生掌握常用性应用文的特点、格式和基本写法,以满足当前企业对高职人才语文能力的需求。因此,应用文写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我院自升高职以来,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应用文写作为主,笔者在探索应用文写作教法上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一、理论教学为主导阶段
这一时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探索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大多延续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形式,教学内容的推进采用“蜻蜓点水式”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限于教材和学时,教学“缩手缩脚”
一方面,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教材体例模式主要是“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教师就根据这一体例模式开展教学,结果高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五六十种不同文种,常用的文种也有20多种,而开设的课时为30-36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学时里学会这么多文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只能“满堂灌理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只能是初步掌握结构和基本写法即可,至于“会不会写、怎么写、写什么”在短暂的课时中无法讲清、讲透,其结果变成了“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式”的教学。
2.受限于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均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擅长文学类作品的分析、鉴赏和创作讲授。而且,我国也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材中自我吸收应用文的相关知识,然后作为上课讲授的基础。同时,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如同鸡肋,乏味无力,教学时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阶段
在高职院校高度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能动性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1.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重新设计了教学计划,着重突出“调查报告”这种研究性学习文种的教学。根据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全过程,将一个学期30学时分成5个阶段来开展分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调查报告基本理论及调查问卷设计基本原理为主,为学生确立有关调查报告及问卷的模板;第二阶段,讨论及确立调查主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一部分的实施,加强了课堂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确定主题时很少再使用以往的老、旧命题,做到了命题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学生抄袭的想法和行为;第三阶段,确定调查主题后,各个小组主要在课下讨论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成电子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课堂全体参与者的点评,逐步修改和完善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制作成电子版课件,并在课堂上对调查数据进行演示和讲解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第五阶段,要求各个小组根据调查主题及前期的数据信息进行符合调查报告要求的论文写作,论文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全班汇报及评选。
2.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练,又通过课上的演示和讲解展示学生课下的活动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思想——高职生通过在校3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这一阶段的教学,既体现了高职学生长于动手、动口的特点,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但这是以牺牲其他文种的讲授为前提,教学内容单一,适用范围狭窄,与应用文使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不相符,也不能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
三、以求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阶段
为了解决在研究性学习阶段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在“调查报告”教学流程化、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上,笔者对应用文的常用文种进行挑选整合,分成三个模块:求职模块、工作流程模块、专业需求模块,以贴合就业需求、专业实际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精心打造以求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日常活动选取文种,实施“工作流程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 目标内容调整 课堂教学组织 模拟谈判 考核
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多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每周两课时,约15个教学周,教学时数与本科生相同;小班教学,学生人数40~50人。
1.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与本科生知识、学习能力比较,高职学生有两点先天不足:一是文化基础知识修养的不足;二是学习能力导致的知识拓展能力的不足,国际商务专业的高职生也不例外。在前期的学习中,国际商务学生接触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等,可以说在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上有了一定基础,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其专业知识仅以一般货物贸易的相关知识为限,而对国际商务谈判可能涉及的大型机电产品贸易、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等知识并无接触。其次,对研习国际商务谈判所需要的综合人文化知识素养、沟通交流能力等,缺少学习生活的积累,也是高职学生先天不足的表现。
绝大多数现行的国际商务谈判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均将学生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及知识要求建立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其内容构成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原则、程序等做深入、系统的介绍(约占总篇幅的25%以上);(2)谈判策略、技巧的介绍细致深入(约占总篇幅的25%以上);(3)占篇幅15%以上的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案例则大多选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著名重大谈判或是大型机器设备的贸易谈判。(4)国际文化知识的介绍内容宽泛(约占总篇幅的20%)。按照一学期,每周两课时的安排,这种内容设计很不适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
2.高职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调整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理论、社会学、跨文化、各种谈判技巧和价格计算方法等理论知识体系,还要使学生对国际商务谈判的作业过程与技巧有所掌握。但面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调整,以有限的教学条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据此,笔者对高职学生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有以下认识:
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指导思想应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以一般商务谈判为例,使学生在其已具备的专业知识背景之上了解商务谈判一般理论原则和掌握基本谈判过程的必要知识、技巧及其过程控制。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掌握一般商品的国际商务谈判基本知识和技巧,熟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洽商的基本内容,初步具备各种谈判方式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洽商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国际货物贸易谈判的过程、特点、各环节的操作有尽可能深入的了解。
根据国际商务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及文化知识基础,考虑到其后就业岗位的定向,教师可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目标集中到对一般国际贸易合同谈判的研究。具体地说就是理论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般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熟悉国际商务谈判从组织到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操作和控制,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一般技巧,了解我们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如理论教学内容可筛选出以国际商务谈判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常用策略、常用技巧等进行介绍,而略去影响商务谈判的法律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大型谈判所涉及的谈判人员组织管理等知识;课堂实践教学选用一般贸易的典型案例并注意多种常用谈判形式(如往来函电、面谈、电话等形式)的介绍。这样就将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集中到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国际货物贸易谈判方面的实际操控能力上。课堂实训教学案例选用一般贸易合同,运用学生在前课程中已经有所了解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内容,强化其对货物贸易谈判过程的掌握和合同条款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形式组织和方法调整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加强实际商务谈判能力的训练,在不增加课时的条件下需要对教学方法予以改进。笔者试行的做法是:引入研究性学习和课堂实践训练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知识,模拟实践研究谈判过程。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如下:
1.联系实际学理论,进行研究性学习
联系实际学理论,一是指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实践中最常用的原则、策略予以研究,不常用者不作介绍;二是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探讨。
(1)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围绕教学内容,将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变为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学习,即开展研究性学习。
商务谈判基本理论教学的研讨方式,在概述讲解后,根据前述的原则,选择重点学习内容,划分“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谈判目标确定与价格核算、报价策略”等7~8个问题,采取预习、课堂讨论、讲述、总结的四段教学法。具体过程为:(1)学生课前预习;(2)研究――课堂分组讨论(约35分钟);(3)学生课堂讲述(约20分钟);(4)教师点评、归纳总结(约35分钟)。
第一个环节,学生预习。教师在下课前把下一讲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如请分析和比较商务谈判中八种让步策略的运用条件等,要求学生课后自行预习、研究,并(或)根据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个环节,课堂讨论。学生8~10人为一组,组长两名,学生结合自学的感受,在课堂上讨论,组长安排记录。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讨论。
第三环节,学生课堂讲述。各小组出一名代表上台讲述所研讨内容,并接受台下同学质疑,进行解答,此时允许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代为答疑。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所研究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教学效果
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要求首先是表达与思辨,研究性学习以商务谈判知识为对象给学生提供自学、训练表达、思辨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表达、思辨能力,为商务谈判打基础。
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可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讨论和讲述过程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商务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谈判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少数学生不预习、不能参与研讨学习。对此,笔者采取了如下两点措施:一是随机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预习笔记交教师检查(一学期五次);二是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计入平时成绩。经验表明,上述做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效果。
2.课堂模拟商务谈判,训练实际能力
在第8教学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两次课堂模拟商务谈判。课堂模拟谈判组织如下。
(1)模拟商务谈判教学目标。第一次模拟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初步体会国际商务谈判原则、策略的把握,熟习不同贸易术语条件下价格商定时的换算技巧。
第二次模拟教学目标为:使学生能够体会各项合同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务谈判原则、策略的把握。
(2)谈判内容。两次模拟实践的设定条件不同,交易商品都选定品质条件较为简单的种类。第一次设定学生磋商内容以FOB、CFR、CIF不同贸易术语条件下的价格条款为主,即交货条件、付款方式、等予以确定;第二次模拟的磋商内容涉及合同的所有主要条件,时间可以延长至课外。
(3)教学组织。将讨论小组分为两队,各代表买方、卖方,每队选定一名主谈代表负责己方的谈判组织。双方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给定的条件进行合同谈判。第一次安排在课堂上完成。第二次需要3~4课时的时间,可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是部分课外时间进行。学生谈判过程中教师巡回做指导。
(4)谈判结果研究。各组谈判若达成交易,则按要求完成合同制作并签署合同;若未能达成交易,则由两名队长写出小组的谈判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谈判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点评。
三、课程教学效果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末考核以完成一项综合模拟国际商务谈判任务为题,分组完成从谈判准备直到组织谈判、签约的全部工作过程。
1.考题设计。给定一种交易商品采购价(或生产成本)及其市场零售参考价,给定拟出口销售国家(地区),给定标准中英文合同格式。要求学生自行调查搜集资料,确定出口成本/市场销售价格(出口方/进口方)之后自行组织模拟谈判。
2.时间及组织要求。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完成,时间要求为一周,必须有准备和谈判两个环节。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商品市场调研、谈判目标设定。第二阶段,谈判过程,须提前将谈判时间、地点计划报告教师,以便接受检查。
3.交卷要求。(1)每个人的商品价格分析、谈判策略和原始谈判记录;(2)各队的谈判总结;(3)小组的谈判组织记录;(4)完成签订的进出口合同;(5)买卖双方谈判成员名单。
4.期末成绩评定。(1)根据所签订合同的情况分别给与买卖方不同成绩;(2)根据队长的谈判总结给出买卖各方的组织成绩;(3)根据个人的价格分析、原始谈判记录给定个人谈判成绩。其中第(1)项中对所签订合同考察主要有两点:一是合同所定价格、支付条件对于买卖双方的优劣差异;二是合同的规范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结题报告的要素
结题报告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要将以下几个问题介绍清楚:
①做了什么事情(研究的题目)。
②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是谁)。
③为什么要做(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
④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
⑤做得怎样(课题研究的结果)。
⑥讨论或体会(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同行探讨;有哪些感受向同行交流)。
⑦参考文献(要注明参考文章的作者、名称;如果是网上查寻的,还应注明网址)。
2、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结题报告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整篇论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标题名称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引人注目。题目要新颖,醒目得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切忌“体会” 、“浅谈” 、“管见”之类用语,否则显得肤浅、俗气。⑵简练明了。标题字数要少,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若标题偏长,可增设副标题。⑶便于分类。标题要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能看出研究内容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类型。
(2)摘要。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
(3)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①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②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③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正文。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三部分。
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②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③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我们的一个专题如何选择研究方法相关的。
结果。结果是总结课题研究的数据和有关的统计分析或调查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另一个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列举以原始资料为整理所得的统计图表等数量资料和经过归纳的定性资料。②用逻辑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手段得出结果或结论。③简要说明结果或结论与研究假说的联系。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取数据和现象描述要实事求是。二是图表要少而精,简捷明了。三是结果或结论要科学严谨。写结论时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内容要具体,不能使用“也许” 、“可能” 、“大概” 、“前茅” 等模棱两可的用语,更不能夸大其作用,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领先” 等。
讨论。讨论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主观认识与分析,其作用在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并对研究结果不完善之处作补充说明,对研究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列于研究报告的末尾,应注明报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文献资料来源。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文献资料的积累方式,今后要使用同样资料时,参考文献目录无疑是查找的索引。参考文献一般引用正规期刊杂志和正式出版物,未经出版的资料、网上资料和报纸不宜引用。资料引用应列出文献的名称、作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及页码、发表(或出版)时间等。参考文献目录排序有3种方式:①按研究报告所提到或引用的顺序;②按文献发表(或出版)的时间顺序;③按姓氏笔划排序。
3、撰写结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撰写结题报告(即科学论文)是一项严肃、慎重的工作,必须要认真对待。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论文撰写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
科学性是指题目与结论的合理程度,要做到书写规范、文理通顺、叙述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真实性是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论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指有原始记录(应由学生本人填写),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数据、图表、照片、标本等。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修改数据或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报务。研究性学习论文切忌“成人化”,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可以的,但不能越疽代疱。新颖性即独创性,论文中结果与有关数据是通过实验或调查获得,是他人所没有的。以往的学生论文存在“假大空”现象,关键是没有实验数据及其它原始材料,或从报刊杂志上抄袭。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原始材料的积累。研究的成功经验要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并加以推广,若发现问题可以进行下一轮的探究活动,进行滚动式研究。
(2)要善于运用和图表来说明问题
研究结果完全用文字表述,不但比较繁琐,有时还不容易表达清楚。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3)论文的篇幅要适宜
要做到行文流畅,不说空话、大话,对于一些谦虚和自夸之词、一般公式及推导、一般常规的实验方法等等都可省略。凡能用表格说明的问题,就不必用文字描述;能用图像表达的,就不必列表格。总之,要做到删繁就简,字无废言。
4、结题论证
(1)别忘了,留下你的每个脚印——结题时应该准备的资料
①前期的读书报告,即预研究报告(总结你最初所查阅的资料,为开题报告做准备)
②开题报告(包括问题的由来,问题向课题的转化,即课题的陈述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难点,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等)。
③小组或个人活动记录。
④资料包(包括经过你们整理、归类的所有资料,读书卡片,读书心得等)。
⑤研究报告(课题的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提倡用多媒体进行电子展示。
⑥答辩记录
(2)各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本班进行结题论证,要求各个班级将结题安排上报年级组、教务处、教科室,学校将进行到班听课、照相、评比。最终上交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实施过程的所有具体原始资料。学校将根据上交教科室的上述材料,给与评奖和表彰。
(3)结题论证的一般程序
课题结题由班主任或班干部主持。
由课题汇报课题研究情况或宣读研究报告,并最好用多媒体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