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纲挈领

提纲挈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提纲挈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纲挈领范文第1篇

而文章的标题,往往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它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往往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标题。透过标题带动整节课的教学。

一、品味标题的魅力

首先我们得明确标题和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标题,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无论是何种形式,作者总是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来体现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反过来,它又集中表现在文章的标题上,因此,可以说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正文则是标题的拓展与丰富,就像新闻的标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新闻更加典型一些。标题为此也具有贴切、生动、简介、隽永等特征。文章标题可能是体现文章内容的线索,如《背影》《台阶》等;可能是概述文章的中心事件,如《大雁归来》《再塑生命》等;可能是主人公的姓名或其性格特征,如《藤野先生》《海燕》等;抑或是文章的主旨或体现其主旨的词语,如《敬畏自然》《雷电颂》等。由此可见,标题在文章中应占据颇高的位置,其作用亦很大,我们没有理由无视或“怠慢”它。

二、探究标题阅读的方法

标题式阅读是一种通过审视文章题目,发现、分析、把握标题意思、关键词语,利用已有经验猜想文章内容、思想等,再快速阅读文本、比较印证,梳理异同等手段和步骤而进行的阅读方法。

(一)标题式阅读的课堂流程:

标题式阅读可以分为这样连续的三个活动:根据标题进行猜读—阅读验证—启发(收获)。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解决问题,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想象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真正的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他们阅读水平。

(二)标题式阅读的课堂环节:

标题式阅读主要采用了猜读为手段,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本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在想象、联想的基础上,以阅读为主,辅以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考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整个的课堂教学通过这三个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以下五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猜想文本技巧的培养。

1、充分调动,鼓励猜想。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用温故而知新的办法启动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参与意识,往往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本阶段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解读标题,畅想文本材料的内容是什么。引发学生独自思考,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作者将要写的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怎样的形象,并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下)时,展示标题后,首先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推测作者可能写那些内容。一目了然,肯定会写关于“端午节”、“鸭蛋”之类,进而质疑“为什么写端午节不着重写粽子、划龙舟,而写鸭蛋呢?”,进而猜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此过程,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倾听者、评价者、适度资源者身份,对学生表现作恰如其分评价,且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作归纳综合即可;或许学生的猜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依然不宜一厢情愿把学生往文本中生拉硬拽。

2、换位思考,推波助澜。

如果说上一环节的预猜课文内容是让学生“自由”发挥,那么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即,如果你是作者你将用哪些方法、技巧来安排推测的哪些内容;然后再生生对话,达成各种综合意见。如,在《端午的鸭蛋》中,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家乡的端午节?”这样我们对文章的种种推测就集中统一起来了。旨在唤醒学生写作经验将散乱的猜测线索化、明晰化,虽乍眼看来,游离主线,实际上非此而彼,一箭双雕。既深化理解课文,对写作的谋篇布局又有新的提升。

3、生“本”对话,印证猜想。让学生带着推测与预设,自主速读课文,走入文本,展开对话,透过文中的语言追寻到作者隐藏其中的感情,印证猜测与预设,发现异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展开开生生对话,合作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4、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学生完成了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或师生对话的方式,来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使学生更正确的理解阅读材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结果(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一般都没有争议性,所以可以通过集体回答的方式来检查或直接跳开,但对于开放性的问题的回答,因为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先由学生小组交流,这样是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5.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师生评课堂、说体会、谈收获、找不足;教师引导归纳本课知识要点,指导积累方法技巧,出示训练对象,巩固所掌握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强化了课文的主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探究标题阅读的作用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紧扣文章题目,则将在分析课文、阅读理解乃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是有益的。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标题式阅读掺杂了丰富的猜读活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读中猜想,愉悦了心灵,锻炼了心智,丰富了联想,养成了探究习惯。从猜读的实效来看,它可以使学生紧追作者思路,在阅读中正确把握主旨,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也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富有激情。

2、课前猜测标题创新了新课导入形式。标题的阅读能使我们更快地走近理解文章的边缘,加快我们阅读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对标题的猜想作为导入,相信同学们都会广泛参与,参与到了课堂,实效肯定就逃不掉了,也会使后面的阅读课更得心应手。

提纲挈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实物 板书 歌诀

在初中生物课中,人体血液循环(其它哺乳动物、鸟类等所有的温血动物也同样)一节内容较复杂学生容易混淆记错,较难掌握。那怎样才能讲好这一节的内容呢?我们采用实物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实物辅助教学

循环系统的器官是心脏和各级血管。讲解心脏的结构、功能,最好用实物来辅助教学。使用牛或猪的心脏(因个体大,便于解剖和观察,并且材料普遍容易取得)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其外形、所连接的血管,根据管壁的厚薄判断出哪是动脉、哪是静脉(动脉承受的压力大,管壁厚,静脉承受的压力小,管壁薄),然后让学生用手摸按,判断出哪是左心室,哪是右心室(硬的一面为左侧,较软的一面为右侧,并提出为什么,留给学生去思考,等讲过本节血液循环全部内容后再来回答),判断出左右侧后进行解剖认识心脏的结构――两房两室,上面的是心房,与静脉相连,下面的是心室,与动脉相连。两心房之间、两心室之间都有肌肉相隔,不相通。同侧心房、心室间有房室瓣膜相隔,但房室瓣可开合,同侧是相通的。并认识心室壁比心房壁肌肉厚,左心室比右心室肌肉厚,与解剖前手摸按时的结论是一致的。

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直观演示,增强效果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逼真地模拟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直观感知是非常必要的,比用口费尽心力抽象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条件差的,可绘制成多色幻灯片或投影图片,用幻灯机或投影仪放映;有条件的,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小电影、微机、DVD播放,让血液在血管中反复流动,逼真的演示血液循环过程。无论是手工绘制的示意图片,还是微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都要让学生看清楚――鲜红的动脉血从左心室挤出,冲开动脉瓣,射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进入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交换气体,即卸下氧气装上二氧化碳,变成暗红的静脉血逐渐汇流于上下腔静脉,流进右心房完成体循环;然后静脉血从右心室射出,冲开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经肺进入肺泡交换气体,即卸下二氧化碳装上氧气,暗红的静脉血又变成鲜红的动脉血经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完成肺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血液循环过程(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或黑色表示静脉血,观察效果比较好)。

三、科学设计板书

板书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反映教学艺术,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好的板书应该是提纲挈领的、有条不紊的、简明白扼要的,在实物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教学的同时,也必须科学地设计一个好的板书。

这一内容的板书如下:先写下“血液循环”,然后用红、蓝不同色彩的笔分别表示动静脉血,随着仪器演示过程进行板书,最后合成一幅完整的血液循环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整个血液循环包含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经过肺循环,静脉血又变成了动脉血,并且弄清动脉血并不一定全在动脉中流动静脉血也不是全在静脉流动,(肺动脉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动的是动脉血,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分是含氧量的多少而不是在哪种血管中流动)。

板书如下:

当然,板书是灵活多样的,按上面的血液循环图去板书效果也不错,但这样的文字式的学生便于记忆。

四、概括总结,简化记忆

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对全课内容应概括总结,抽筋式地抽出精髓编成歌诀,提纲挈领,简化了内容,可更有利于记忆,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对本节内容配合示意图归纳歌诀如下:

心脏结构:心脏四腔,上房下室,同侧相通,室通动,房通静。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出室进房。体循环出左进右,动脉血变静脉血;肺循环出右进左,静脉血变动脉血。

提纲挈领范文第3篇

十五夜望月的中心思想是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

中心思想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的道理和内涵。

(来源:文章屋网 )

提纲挈领范文第4篇

2、这些事情中有哪些需要用你个人的技巧去解决,或需要你个人的脑子去解决,让领导看到你是用心用脑在工作,即使没有问题,你也要写出遇到有难度的问题,然后通过你的努力解决了,没有给公司带来负担或者带来哪些效益。

3、通过工作,对岗位和工作的认识。

4、格式大体就是标题、正文、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提纲挈领范文第5篇

1、心到、眼到、口到;

2、读读、写写、记记;

3、博采众家之长;

4、先容易后困难;

5、边读边思边问;

6、剪贴批注积累。

钱伟长教授的学习原则:

1、对所有知识不要背,除了外文之外,什么也不要背;

2、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

3、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解决的。

华东师大教授李嘉音谈学生的学习利自学方法:

1、明确目的,掌握重点。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目的,抓任重点和关键,不耍钻牛角尖;

2、学要有疑。学习要善于思考,善于联想,提出疑问;

3、做到提纲挈领。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做到“由厚到薄”;

4、要博览群书,使知识迁移和渗透,扩大知识面。精读和粗读兼顾,便于合理安排,做到辩证统一;

提纲挈领范文第6篇

导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中,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

一、用诗一样的語言作为导語

例如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导入語可以这样设计:“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忧伤,‘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无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愁苦。面对故都的秋,现代作家郁达夫又会发生怎样的感慨呢?”原来,同样对于秋天,不同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中竟会有如此千差万别的感受!顺着教者的思路,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故都的秋》。

二、释题入课提纲挈领

课题,往往是讲授内容的窗口或眼睛,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从解释课题入手导入新课,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向纵深思考,就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的作用。

设置互动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一般指由教材引出的情境。明确为两种:一是由教材引发的情境;二是属于学习者的心理情境。心理情境,主要指竞争心理和合作心理。心理情境大体属于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形成学习动力。

在操作上有这几种做法可参考:

1.给学生一味乐剂,创设“可乐”的课堂心理氛围。师生间产生感情的共鸣与特定的情境、心境有关。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尤为重要。語文教师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精神状态。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昂奋的精神状态,从而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广阔的思维场所。

2.表演性朗读。这属于鉴赏性的朗读。教师在表演性朗读的互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朗读的典范。担任表演性朗读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展现朗读才华。学生也知道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自己的朗读水平在全班的地位。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历程,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差异,教师进行学习方法交流,使学习过程延伸,取长补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带领学生对学习步骤进行探讨,各抒己见,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例如,在教《将进酒》时,自学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讨论时,积极热烈。有的说:我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分析用了什么写法。有的说:我先读几遍,读读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思想感情。还有的说:我采用了边读边画的方法,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洒脱。大家各抒己见,通过交流互相补充,找出了学习诗歌的途径,学会了方法。教师抓住时机,又追问学生:你总结出什么学习方法,在交流中不仅“求异”也达到了“求佳”。最后激情朗读,感受诗意。

提纲挈领范文第7篇

一、英语书面表达的主要困难

1.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的语法概念和英语动词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不熟练,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容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训练以矫枉过正。

2.英语的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学生在写作时感到缺乏表达思想的语感,经常有汉英翻译词对字硬译的现象,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方面语言表达有相当的差异,也造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一定困难。要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语感,必须加强平时口头和笔头整句表达习惯的培养。

3.书面表达单词拼写错误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准确熟练程度不够。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单词很熟练,不知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时就写错了。看来从记忆单词到笔头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吸收理解记忆反复运用的慢工夫。

二、提高书面表达的对策

1.滴水穿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周两月之功,必须从平时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才有可能最后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难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课文的词汇教学,不局限于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英语的构词,同义反义比较,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词义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英语词形变化的理解,扩充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口头和笔头造句,借此培养学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课文教学的过程读、写、听、说交替,一般听说在先,读写在后。针对写作训练的听、说、读、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要有适当的变化和整体的系统性,以课文内容的提问为例,教师提问用的词语结构要和课文内容相关。③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的口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句子的结构变化,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动词句子结构和词义区别,逐步树立用英语造句达意的信心。④结合课文,采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改写、缩写或连词完成短文或填词完成短文。

2.蓄势待发

世界著名的外语教学理论家美国人Stephen Krashen在1993出版的教学理论力作Power of reading――insight from the research中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①外语书读的多的人,其读写能力比读书量少的人强;②第二语言的阅读量和语言的习得之间有肯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

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各科作业负担沉重,英语阅读必须考虑内容、难易适当,时间上尽可能不给他们加重额外负担。我们采用“中学生英文报”和“英语辅导报”为辅导材料。这几种阅读材料内容广泛,语言生动,体裁多样,文章长短适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时间安排平时利用早自习限时完成,以每分钟50到100个单词计算阅读量,九年级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己自由阅读英文杂志和报刊,老师个别指导解答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英语常用词的基本词义和情景有很大提高。动词的结构和变换也比较熟悉和习惯了,实际上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充满乐趣地完成了英语词汇的巩固强化这个艰巨任务,为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积累了必需的词语、句式和背景方面的材料。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是否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影响极大,若是抱着完成老师作业的态度读书,就可能出现“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前面看过,后面忘光”的现象。因此,仅仅为学生选择适宜有趣的读物和安排一定的时间还不够,教师要想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确阅读外文材料的习惯,基本的做法是经常让学生个别地在自己的同学面前理解,成功地完成有适当难度的英语阅读问题,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3.提纲挈领

提纲挈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写作能力 错误分析 成功对策

高中英语课堂以课文教学为主,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和关键——谓语动词语义比较语法形式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是:①课文的词汇教学,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结合英语的构词,同义反义比较,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词义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英语词形变化的理解,扩充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口笔头造句,借此培养学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课文教学的过程读、写、听、说交替。一般听说在先,读写在后。针对写作训练的听、说、读、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要有适当的变化和整体的系统性,以课文内容的提问为例,教师提问用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要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稍加思考能够理解,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法。③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的口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句子的结构变化,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使用频率高,结构变化较多的英语常用动词如 Wishhopeexpect之类的动词要经常反复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动词句子结构和词义区别,逐步在心理上树立用英语造句达意的信心和习惯。④有时结合课文,有时另外补充材料,采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改写、缩写或连词完成短文或填词完成短文。

然而英语课文教学中所进行的以上写作训练指导并不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全部,这一过程主要抓住英语动词和单复句的变化,少而精地进行英语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广泛的多而杂的英文阅读。

一、蓄势待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世界著名的外语教学理论家美国人StephenKrashen在其1993年出版的教学理论力作《PowerofReading——Insightfromtheresearch》中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①外语书读的多的人,其读写能力比读书量少的人强。②第二语言的阅读量和语言的习得之间有肯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各科作业负担沉重,英语阅读必须考虑内容、难易适当,时间上尽可能不给他们加重额外负担。经过比较选择,采用省高校出版社发行的“高中英语泛读教程”为主,国家级刊物“高中英语画刊”和全国发行的“中学生英文报”和“英语辅导报”为辅。这几种阅读材料内容广泛,语言生动,体裁多样,文章长短适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时间安排平时利用早自习限时完成,以每分钟50到100个单词计算阅读量,高三年级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己自由阅读英文杂志和报刊,老师个别指导解答问题,一般经过两学期到三学期的坚持阅读,学生们就会感到英语常用词的基本词义和情景有很大提高。动词的结构和变换也比较熟悉和习惯了,实际上学生已在不知不觉充满乐趣地完成了英语词汇的巩固强化这个艰巨任务,为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积累了必需的词语、句式和背景方面的材料。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是否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影响极大,若是抱着完成老师作业的态度读书,就可能出现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前面看过,后面忘光的现象。因此,仅仅为学生选择适宜有趣的读物和安排一定的时间还不够,教师要想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确阅读外文材料的习惯,基本的做法是经常让学生个别地在自己的同学面前理解,成功地完成有适当难度的英语阅读问题,老师及时给以鼓励。

二、提纲挈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