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固有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够便利,信息不够通畅,经济不够宽裕,图书市场不够活跃。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应该怎样应对呢?我觉得,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

一、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对课外阅读的偏见

做任何事情,指导思想至关重要,思想转变了、跟上了,事情也就好办了。农村初中因受地理环境和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学校,在思想上对课外阅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一些人的传统观念和一些学校近似杀鸡取卵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不应只知埋怨学生的阅读水平低、读书少,而应该放眼时代教育的发展,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下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肩负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的思想意识转变了,就能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通过学校研讨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共识,齐抓共促,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二、发挥群体力量,改变无书可读的现状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书可读。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很少、书籍陈旧,又受管理因素的影响,学校图书馆不能全面服务于学生,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根本不向学生开放图书馆。没有图书,学生纵然有再大的阅读兴趣,也无可奈何。

在这种条件有限的农村初中里,学校除了要加紧建设图书馆外,我们师生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群体的力量,人人献出一本书,人人享用60本,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把诸如《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传统中外名著捐献出来,也可以建议他们捐献诸如《读者》《杂文月刊》《小小说》等一些优秀期刊。因为这些书刊都是不少学生家里有的,也是大家普遍喜欢读的。这些课外书有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的可以锻炼学生的情节构思,好处多多。

同时,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私人藏书来丰富班级图书角,这样一来,在无形之中能对学生的阅读起一种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因农村学生从小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相对较少,得来一本课外书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读起来,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传授课外阅读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哪些课外读物要多读,哪些书该泛读,哪些书该精读,不同体裁的书关注点又在哪里等,都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去灵活掌握。

四、指导学生养成“收仓入库”的习惯

读书既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课外阅读更是如此。古人读书“手不停批,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作好批记、写好心得体会,并注意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收仓入库。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欣赏品味这些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动人情节等“库存”内容,享受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在交流中提升课外阅读质量

农村初中的学生因胆量较小,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有什么心得体会也不会说出来,各看各的,看完了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以多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可以复述概要、推荐书目、谈心得体会等),可以举办“我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征文活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级“手抄报”,也可以在课内留出一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锻炼学生交流、发言的胆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发挥广播站的作用,将读、写、听相结合,促进课外阅读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名著;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01-01

当前虽然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种类比较繁多,但学生的选择却较单一,除了喜欢卡通故事之外,就是童话类、故事类,或是为了考试的作文类书籍,而对许多文学名著却极少接触。

其实,多读些名著,对小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名著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名著的指导呢?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随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时,教师嘎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

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例如教师介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烦躁的乐乐在键盘上胡乱敲打,电脑显示屏上无意间出现了‘快乐星球’的搜索指引。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乐乐点击了回车键,刹那间一股强烈的吸引力把他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欲知乐乐到了完全陌生环境将怎么办,请快快阅读《快乐星球》吧“。这样来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及关键。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1、课内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给相应的作品欣赏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2、教给审美鉴赏意识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探索艺术真谛,体验艺术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憎喜乐等情感,可通过有感情地讲解、朗读、吟咏等,营造情境、气氛、感染情绪。

3、引导做好读书笔记

读过的作品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得记录下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高、低段的要求不同,低段的只要能记录看过的书目及作者即可,而高段的还可加上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或人物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评价等,甚至许多好词、好句皆可。

三、效果展示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必读数目:《我的教育心》、《做最好的自己》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偏远地区的中学,尤其是像高淳县农村中学开展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某些学校几乎空白,老师依旧捧着一本教科书,现状令人担忧。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

在农村中学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暑假在央视热播的《开心学国学》中的测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育的成果。那些参加节目的选手,有时在台上能真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反观处在农村中学的学生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可见农村语文教学的担子的重量。有时就会出现课堂上一个很普通的课外知识提问而导致全班鸦雀无声的尴尬,所以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学生的课余时间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基础差的,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或者就是不加选择的看一些武侠、言情小说;一是成绩较好的,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如此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看课外书简直是“不务正业”了。

三、课外阅读氛围较差

全县众多的农村中学校园里,存在着许多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其一、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的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也没有要求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其三、学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其它学科教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四、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教师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也许能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同时又认为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为了中考,课外阅读也只好暂时缓一下了,名著阅读就容易流于形式,即使得法一点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只能采用传统随文串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四、课外阅读资源贫乏

农村中学普遍是没有正规的图书室,或者有的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都是学校为了应付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其它的就是师生的捐助。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有的图书室只有老师有权力去借阅。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环境学习,所受的文化熏陶就可想而知了。

农村中学所在地的各类文化设施相对较弱,许多农村中学生热衷于言情、武侠、校园小说等快餐文化类的书籍,甚至以读五彩斑斓的图画类书籍代替对经典语言文字的咀嚼揣摩,课外阅读倾向出现了偏差。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这种任意盲目的阅读非但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人格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现状,我县教育局出台的《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意见》让语文老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展阅读方法指导帮助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要转变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语文教师有很大责任。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目标,更新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

(二)因地制宜解决图书的缺乏

笔者曾经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班上每人每学期借给班上好书两本,成立图书角,轮流借阅;用有限的班费买一些经典名著和订阅优秀期刊;鼓励学生用省下的零花钱,每学期买一本自己最想看到的书。如果引导得当,数量不多的书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的更透彻。

(三)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

1.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现在语文教材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在每册书中加以正面的引导,但要是名著阅读不仅仅停留在导读上,那么教师的导读地位和拨乱反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结合推荐书目,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切实有效地管理起来。

2.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读书少并不等于不爱读书,在经典的精耕细作后,应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自由地选取自己喜爱的文摘类期刊。在作业之余,饭后睡前,权当作一种消遣,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调剂。许多时候我们不必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寄予太大的功利性,赋于过多的承载。只准他们阅读跟课内有关的书籍,把他们的阅读范围局限死了,让他们觉得阅读没有什么趣味,完全没有自由。读自己喜欢的一本期刊,会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同时也扩大了

阅读的面。

(四)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的指导

1.名著定期定量读

针对农村学校图书资源缺乏的情况,教师可在课本导读中规定的名著(规定以外也可)以一学期一本的量拿到课堂上来读。可以以学生接力读,每课一读或每周一读,书在学生手中传递;用自习课来读,教师示范读,师生交换读。以一个章节为一个段落,摘抄别人的鉴赏品评的文章,交流师生自己的阅读心得,并注意进行成果展示。

2.读书笔记定期定量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勤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加强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记忆,促进理解。读书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写成心得体会。不只停留于走马观花。教师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笔者经常让课代表定期定量地检查摘录本,有时会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尤其是在批阅时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用批语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心得,以鼓励为主。并督促学生走向自觉,最终形成习惯。

3.优美诗文的定期定量背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某种话语方式的经典范文及时地记诵,以备需要时仿用,使学生培养书面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和课文上的背诵要求,合理分配时间。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课本如无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背诵。教师则规定一个量的大致范围,如一周的时间安排背400一600字左右的文章,记忆能力弱的学生还可降低要求。也可用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进行抢背,以比赛的形式看谁背得多,背得准。总之形式是手段,积累是目的。

(五)从课外阅读展示形式上进行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向你推荐一本书》等作文;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读后感。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2.课前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农村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搜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两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或向学生推荐一本书。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编抄报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

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我们学校的6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著的学生不到10%,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还读不懂;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直接兴趣呢?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科幻小说《哈里・波特》。所以,在安排阅读书目上,教师可以将选择权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读的书。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著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水浒传》,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开展“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会,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那些内容比较深奥,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名著,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间接兴趣。如观看影片、排练课本剧等。

二、教会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精读法、跳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如苏教版九年级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由此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欣赏小说的方法:①整体性品评,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②线条式品析,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③美点式品评,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三、统筹阅读时间

因为名著一般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当然,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在日常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学完《荒岛余生》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去阅读《鲁滨逊飘流记》等。阅读由课内到课外,一气呵成,阅读节奏安排紧凑,无形中就挤出了阅读时间。

四、开展阅读活动

结合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1.开展读书会

一般每个月2次,一个学期7次,教师事先制订计划,确定时间和内容。计划表在学期初交给全体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提早借阅书本,在这期读书会之前把相关书本看完,以便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每一小组由两个负责人组织读书会,会后每个学生写一些读书感想或读书会散记,然后小组负责人把学生的言语摘录下来编辑成读书小报,并对每一期的读书会打分,包括读书会的组织和读书小报的编辑情况。

2.开展朗诵赛

有的书不仅要讲,而且还要朗读,朗读更能体味文字的风格韵律。

可以选择诗歌进行小组朗诵比赛,让学生们制作好幻灯片,配上音乐,把内容显示到屏幕上,让听众也能更好地享受文字带来的美感。朗诵时可以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小组特点。

3.展评读书笔记

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一段时间内优秀的读书笔记,要在班级甚至在学校内展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课程标准;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6-01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还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学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阅读,《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是经典名著的普及者,只有教师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在对精典的解说中使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会欣赏意境优美的篇章,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

2.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会读,作为读书的指导者,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精读、浏览和摘抄评价法及写心得体会法。

2.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用于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浏览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4摘抄评价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2.5写心得体会法。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3.帮助学生营造氛围

3.1在班级内建设"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以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让学生随时可以借到书,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

3.2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书应该在家中无所不在。让孩子给家长复述阅读内容,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3.3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体会交流、好书推荐会等,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创新教师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以往那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与学"的模式,大胆创新,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不懈努力!

4.1运用"自主交流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4.2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朗诵比赛等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弟子规》热最近几年在全国不断蔓延,不仅很多中小学开始教授这本书,更有不少企业以这本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参照。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弟子规心得体会1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我们每位教师追逐的梦想。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种幸福;受学生爱戴,是一种幸福;得家长信任,是一种幸福;被同行敬重,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博爱与智慧中来。读了《弟子规》之后,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

一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有孝敬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周朝以孝治天下,国运昌盛八百年。“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都知道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是却忽略了德为先,甚至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品德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我们看到“孝”字,是“老”和“子”为一体的,孝顺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师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学业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组成,即文载孝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教书育人也必须孝敬父母做好学生的榜样,而教育最好的办法也是自身作则的身教而不是言教。那么如何尽孝,《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好的行为准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另外还包括诸如:出有告,返有面。亲好力为,亲恶谨为等,教师可对照自身是否有做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孝顺父母,孝顺的心才能传递给学生爱和幸福。

二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有教育之道。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思是老师不深入研究学问,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的落实,不在道德上提升自己,又如何教育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懂得修身养性,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对学生应更多一些情感抚育、人文教育,继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懂得“长者立,幼勿坐。长着坐。命乃坐”“过犹待,百步余”的礼节,又要让学生拥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良好心态。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三、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有勤奋之道。

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勤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此,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如有时对于手头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四、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有处事之道。

作为生活中的一份子,单位中、家庭中做人处事的方法关系到我们与同事与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让我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便是对待工作和生活应该在把握节奏的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话多说,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诫我们言多必失,做人应该谨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们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到德才兼备,而绝非什么御人之术。谨、信、仁三点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谨慎,而且要遵守承诺并且要对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诚相待。立身处世谨言慎行,做人处事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压力,从而感受到快乐。

总之,学习《弟子规》不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我们对于《弟子规》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学习的层面,而重在落实饯行,我们要在平时的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件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堂课,循循善诱地讲透每一道题,精心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张试卷,安抚每一颗受伤的心,帮助每一个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规划,反思每一次得失。现在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行为习惯差、抗逆能力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人格素养和知识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而且还要做的更好。

弟子规心得体会2《弟子规》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是学生必读名著。至此,读《弟子规》半个学期了,感受尤为深刻。

我感悟最深的是“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思是: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于衣服的昂贵华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依照家里经济状况。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懂得“节俭”。我们学生崇尚的应该是节俭,而不是奢侈。我非常赞同学校的做法:每天都要穿整洁的校服。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之间对昂贵华丽衣着攀比。我们要注重衣服的整洁,而不是价值昂贵外表华丽。穿着校服,要注意卫生,保持校服干净,并且穿校服要是穿一套。我们同学之间可以攀比衣着,可比的是谁的衣服更整洁,更朴实。这样,不仅使得学生们更有素质修养,更显得校风严谨。

假期时间,不在校,不穿校服,我们也不能过分打扮自己。如穿华丽的衣服,跟随潮流买流行衣服,吵着使父母给你买“牌子”衣服。其实,穿着一件朴实的衣裳,只要一身洁白整齐,也能穿出不一样的美感,穿出自身内心的美丽。

这就是我的感受。我会向这方面努力,也希望大家学习《弟子规》,多多了解《弟子规》。它对内心素质升华有着很大作用。

弟子规心得体会3《弟子规》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斥,读了它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教敬还有不满。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重老师,如《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的人甚至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催自己搞复习,从而觉得讨厌,却不知道父母是为了他们好,还有的人被老师批评或是责备了,很憎恨老师,上课开小差,却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啊!

《弟子规》中的“规”是规范的意思,还写道做人要懂得诚实,感恩,《弟子规》还有一句“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的就是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凡事从口里说出来的话,一定要以守信为基础。

说到感恩,父母、朋友、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是应该好好回报下了,在家里,哪怕帮爸爸妈妈整理家务,在朋友身边,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在学校的走廊上,如果碰到了老师就说声:“老师好!”在课堂老师为我们在黑板上写了那么多粉笔字,浪费了那么多的口水,说声:“老师,您辛苦了。”这些都是感恩,让我们一起去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亲人,感恩传授我们知识的人,感恩曾经与我们一起拼搏奋斗的人,感恩那些曾批评我们的人吧!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不少深刻的道理,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按照弟子规的条件去做好每一件事,社会将会是快乐的社会,世界将会是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心得体会4《弟子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约。可实际上,他是简约而不以繁华。《弟子规》给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三个字所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也不像说明文般复杂。它有着的,不过是最为朴实的语言。也就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构成了《弟子规》这篇让人牢记的千古绝文。

《弟子规》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亲人,还有一些常识。它教会我们如何读好书,甚至于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它是博大的,它是无私地,无论过了多少年,一千年、一万年,还是一亿年,它始终如一,它像青莲般不染世俗的污秽,洁身自好。像小树般不停向上,像阳光般照亮别人的一生,它不求回报。

只愿人们都可以参透人生、热爱人生、喜爱身边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间的人和物。《弟子规》中的知识多,却并不复杂,因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处事的方法。它所拥有的不过也只是一些最为简单的道理,那些平常人们会遗忘的道理。有人说,书,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坏书迷了人心。一本好书,教会你如何做人。而《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一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于一人的书,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藏。在文化里,它闪着不灭的光,一点一点,渗进人的心里,一丝一丝滋润人心,就像一个太阳,好像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见光明了,再也没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不再完美。

无论晴天下雨,无论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里,经着风吹雨打却始终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霜,仍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坚强的,是不屈的。它的意义是让人们难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它的美丽,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为偶像,我以《弟子规》为规范。一点一滴,尽力做到最好。《弟子规》,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领着我走向成功。

弟子规心得体会5弟子规这本书是之一,少儿诵读经典是古代圣贤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的含义,他会使你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的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就要将最好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人,才能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立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副优秀作品的。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色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事必定有一些原则,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受到了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要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了《弟子规》就要把圣人教会贯彻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要想更多的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实践;教学;多维度素质

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大家对作文要求太高了,盲目追求高分导致作文教学模式呆板化、程序化,作文缺乏灵性,如同一潭死水。在作文教学当中,要把作文当作生活应用来教学;不要以培养文学天才为教育目的,那显然是天方夜谭,无怪乎孩子不会作文,因为他们在做根本不想做的,也不是有能力能做到的事。不要对小学生的作文提太高要求,特别是考试作文。要把作文的分数放得高一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压低分数除了打击学生写作积极性,对写作产生害怕心理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一、积累阅读素材,作好写作准备

要想写好作文,一方面要有大量的素材积累,还要有自己本身的语言积累。培养孩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能好高骛远;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是不现实的,只要求写清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等就好了。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读书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黑板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

二、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

小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

小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三、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首先,培养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之事。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其次,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

四、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等。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做到“教无定法”。学生作文要做到有序而不紊乱,有形而不堆砌,有神而不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