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目一学习材料

科目一学习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所谓四环式学习法就是通过由面到点的综合概括,逐步缩小记忆范围,利用较短时间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包括精读教材、编写提纲、尝试背诵、有效强化四个环节。

一、精读教材。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讲授完一章节内容时进行。教师在授课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指出重点知识,提示关键词语。在学生基本掌握学习目标后精读教材,在精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总体的知觉印象。

二、编写提纲。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编写提纲,从而使学习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参照教材,提纲的编写也以详纲为主。除了编写知识的主要脉络之外,还要把每一脉络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编写进去。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以第七章第三节链传动为例编写提纲如下:

**

三、尝试背诵。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具体操作就是对照所编写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细读,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提纲进行补充,起到提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

四、有效强化。这一环节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再对照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如果把第一次编写的提纲比作一棵有枝叶的树的话,那么这次的简纲就只剩下树干和树枝了。例如链传动可以这样简化:

**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一、关于教学

高校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这些人群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其认知、学习方式和需求更倾向于在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基础上自我扩充。虽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但由于高校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更多依靠自主学习,这非常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当代高校教师已经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既方便又有利于为学生创建有益的学习环境,便于情境学习。尤其是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多以赏析为主,大量的案例教学(结合奥尔夫教育的作品赏析等)和教学实践(音乐创作、表演等)都接近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支架式、情境性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作为作业和考试内容,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创作、思考,并培养提升其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交互作用下共同完成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现在,各个高校都拥有图书馆、校园网络,并配置相当数量的计算机,既能提供教学媒体和资料又能帮助学生自主随机进入学习和协作探索,教学硬件条件非常适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关于课程与教材

现代教学注重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统一和发展,使人尽可能形成最佳的能力综合和人格完善。具有建构主义原则的综合性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益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人文艺术还是科学,各学科之间有着许多必然的关联。并且,所有的艺术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艺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用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都是有意味的生命形式。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至关要素,每种艺术都可以借助其他艺术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因此,普通高校采用综合性音乐课程就能够兼容并蓄,更符合人性发展的趋势规律。这种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整合”(integration),是指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合并成一门学科;另一种称为“关联”(correlation),则指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分科教学基础上,强调某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相关联。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目前情况来看,采用关联的综合形式更切合实际。我国当前实行的艺术教育“新课标”,大力推行艺术综合教育,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采用关联的音乐综合形式课程教学,建立一定的情景和合作小组,通过互动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

转贴于 与之相关的材料,应是其理念的具现。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反复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及非艺术学科的联系,提倡关联、整合的课程观念。综合性课程恰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教材中表现得十分充分。由美国MENC(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与BOSE公司合作开发的《与教育改革同步》是一套用于网络环境的教材,不仅是现代技术的运用,学生与教材在计算机上的互动式参与学习或游戏,而且整个教材的主导思路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联、整合课程。学生在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音乐的、声学的、技术的大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工作。

三、关于教师

虽然高校采取的是“导师制”,但还是受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局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关系中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老师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选择教材、设计情境、创建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阐释新知识、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定位由于其教育的特定条件更接近建构主义的要求,教师可以逐步地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共同发展和提高。

作为当代西方流行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非常符合我国新课程教学标准理念的要求,以其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对解决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使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成为培养和谐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日语;微信;自主学习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APP,在给我国国民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改变着国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在校大学生作为微信用户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94%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信,64%的大学生日平均使用微信在2小时左右 。

微信之所以深受大学生青睐,原因可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即时通讯交流模式多元化、人性化。便于较之以往的QQ、微博等应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更加多元化,学生能通过简单操作完成图文讯息传递,实现语音、视频对讲。且好友扫描、添加功能便捷,操作界面友好。

(二)咨询信息时效性、个性化强。嵌入腾讯新闻和订阅号功能每天定时更新,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闻资讯的需求,而且又能够通过各种公众号订阅,实现个性化阅读。

(三)微信功能强大、使用成本低廉。微信APP本身的使用,和内在搭载的各种功能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只需要大学生向网络运营商缴纳低廉的流量费用,即可享受各种微信服务。且学生可以用手机号码、QQ号码等多种方式迅速注册微信,使用门槛低。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日语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高职日语教育迫切要解决的紧要问题。与一般本科日语专业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基础差,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大多数高职日语专业学生都对日本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学习日语的热情,但是因为缺乏毅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学生彼此间很容易相互影响,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积极向学的环境,往往易感染厌学情绪。

(二)改变传统单一课堂知识灌输、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提高高职日语教学效率的关键。90后群体有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内容“轻质化”倾向;加之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意愿较弱,在单向灌输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厌学弃学。而在目前的高职日语教学中,日语教师虽然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但所使用的课件,往往只是拷贝或简单再现教材内容。这种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而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课后也容易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三)增加师生良性互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从整体上改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必要前提。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不居住在校园内,上下课来去匆匆,与学生的当面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而课堂教学也往往倾向于保障大多数学生能跟上进度,结果必然导致基础好的的学生觉得教学进度太慢,基础弱的学生又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且减弱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通过有效手段,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令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布置周密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研究如何要提高学习材料的可读性与新鲜感;将复杂日语语法体系化为便于理解又彼此关联的单元结构,并随时将学习任务和辅助材料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

三、高职日语教学中微信的优势分析

微信便利的好友添加方式和多样化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帮助高职日语教师弥补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少,缺乏必要沟通了解的不利现状。通过微信好友和微信群的即时联络,教师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和诉求,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联系,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日语学习指导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

同时,朋友圈转发各种图文信息的便利功能,和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演变为延伸至课外,不受时间长所限制的随身“微课堂”。教师可以直接有用的日语学习资源,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发地搜集各种日语视听资料、学习辅助工具,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共享学习资料、讨论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相互协助、氛围轻松,积极向上的日语自主学习环境。

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与QQ以及其他APP应用的高兼容性实现便利的日语学习资料分享、转发,让学习资料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借助微信在移动终端以及PC终端同时登陆的快捷功能,及时整理和利用各种视听材料、建立属于自己的日语知识库和笔记系统,真正掌握日语学习的主动。

四、微信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为了拓展有限的课堂日语教学模式,各位日语教师目前通常使用QQ群共享和群邮件,以分享日语学习资料和日语论坛链接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但微信平台无论是在互助学习通讯还是在学习资料分享上,都有其性能优越的独到之处。

(一)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高效日语自主学习。

微信朋友圈所分享的日语类文章、具备专门化、专业化的特点,学生无需过滤海量信息,就可以轻松浏览日语学习资料。各种日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所的兼具时效性与趣味性的日语学习资源,也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每日阅读中,培养良好的日语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通过公众号每天定期接收任课教师所的当前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导,获取与当前教学进度紧密结合的专业日语学习资料。

在本校日语专业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还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享各种实用、有趣的日语学习资料。学生在主动搜集各种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自身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日语的能力;而且通过日语学习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能营造出更适合本专业学生高频接触日语、锻炼其日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网络环境,在降低学生获取有益的日语学习资料的门槛的同时,激发并培养了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日语自学效率、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高职学生很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自学方法,而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很难满足这一类师生交流需要。教师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推送内容,通过图文信息、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内容。

而学生在设定朋友圈特别关注、微信群聊天置顶和公众号关注后,可以确保能接收教师所的当前学习目标、预习复习内容、课件精要、练习题目和解答等学习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使用这些材料开展自学。一旦学生有疑问,就可以通过评论和后台留言的方式,及时和教师交流。课堂内难以开口的学生,在较熟悉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以更轻松开放的心态向教师求教;而且突破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日语的教与学也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覆盖更多的日语教学领域。

五、结语

借助微信平台,师生能够通过互动沟通更高效地实现教学反馈,达成教学相长的目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微信平台使学生只要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就能随时随地开始日语学习。而在未来的移动日语学习教学研究中,高职日语教师也需要更加主动地研究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将现行的日语各科目教学进程与日语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内容相结合,做到知识单元模块化、学习内容生动化,力求能促进学生能借助微信手段,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联结学习论;认知学习论;课堂讲授法;结构教学法;先行组织者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为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法。

二、学生由联结学习向认知学习的转变

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联结学习论的直接受影响者,高中阶段他们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总怕漏下一句话;一本一本地记笔记,总怕落下一个字;题目一遍一编地做,总怕少做了一种题型。结果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记忆,在问题情景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景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的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接受认知学习的训练。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二是课堂讲授法有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以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讲授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比较适合于刚入校的学生。关于课堂讲授法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课堂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其实,无论是学生注意力下降,还是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都不是课堂讲授法本身的过错,是教师没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运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注意结合下列方法。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所谓的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整理如下: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是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分类的项目。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1表示。

(二)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的基本理论,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在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围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的填列来完成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或事项,帮助学生得出下列结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理论上,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显然有其局限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设置账户”的问题。即给每一个会计科目设置一定的结构,来反映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构首先要反映“期初数、增加数、减少数、期末数”。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这就要求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复式记账”。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如图表2所示。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最终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是三个主要环节。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3作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工作。

这三条主线基本上概括出《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之间的超级连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衔接自如。这样,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自然形成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

五、《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的应用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准备“先行组织者”。

(一)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先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鲁滨逊记账的一段话:

“……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学内容就自然归结到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对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二)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引用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复式记账”的描述。

“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949年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教授、学者,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在他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deAithmaticaGemetria,ProportionetProportionalita》)第二章“计算与记录详论”(deComputisetScriptuis)中系统描述并总结了流行于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一带商人所用的复式簿记法(威尼斯簿记法)。这书明确指出“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商人“应建立备查簿和分类簿两种账簿”,“无论现金收付、货币种类,还是变换的价值都应记录”,特别是对那些持续经营的企业,他同时要求每年计算一次利润并进行结账,这对于保持合伙的友谊与合作是必要的。该书指出:“(如果)将你财产目录的第一项即你所拥有的货币数量登记到日记账中去,为了理解财产目录的内容记入日记账和分类账,你必须学会另外两个术语,一个称为‘现金’,另一个称为‘资本’。……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

500年前,LucaPacioli传授人们的记账技术,居然今天仍然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运用,而基本上没有改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歌德(Goethe)赞扬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

这是对复式记账法的一般性描述,为教师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内容作好了铺垫。例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这一做法沿袭了“威尼斯簿记法”中的做法:“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显然,“威尼斯簿记法”中以“借”表示资产增加,以“贷”表示资本增加;以“借”表示资本的减少,以“贷”表示资产的减少。最后,教师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图表4)来说明这一结论。

六、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本节内容的总结。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提出问题:“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说明总分类账户的登记结果绝对无误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基本正确,但不能检查出诸如重复登记、漏记、科目错误等错误,因此,试算平衡不是万能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学生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与试算平衡表进行区别,提出问题,试算平衡表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试算平衡表是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是检查某一个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引入。在讲授完会计账簿一章后,提出问题,假设账簿记录正确无误,是否说明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某中客观原因导致账实不符?如果账实不符,根据账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还是根据实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财产清查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讲授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出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七、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都说明了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一个完美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堂课,教师应谈及下列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方向、关注的会计实务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教师,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同时,学生的信任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教师精心备课,潜心科研,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介绍《会计学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书目;介绍《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听课为主,笔记为辅,课后阅读补充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学校图书馆,高校学生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图书馆便是良好的阅读、学习的场所。

学期结束,除了对本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介绍下一门与之衔接的专业课《财务会计》,介绍《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具有对该科目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初中学生刚刚由小学升上来,他们的心理特点依然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去实施学习活动,学习依然带有感彩。所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爱和对本学科的喜爱。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说,教师的热情澎湃,教师的亲和力,对学生真诚的关爱,都是密切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学中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善于鼓励学生,博学多识,树立起一名真正良师的形象。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三步走

第一步,重视教学的导入过程及方法。

这是考查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的一个环节。教师怎样设计预习的学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好预习;通过学案导学的模式,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究,向教材深处拓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步,品读教材掌握学习方法。

给人金子不如给人点金术。思想品德课和一般课程不太一样,很多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认真地阅读而实现认知。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教材的能力开始。要训练学生会读教材,指导有目的地阅读教材。这个阅读不是普通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提纲,学生自己也可设计阅读的学案,有目的、有条理地阅读,梳理教材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明确教材内容的主题,明确这一主题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明确这一主题启发下,我们该怎样做。这样带着目的性阅读才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最好办法。

第三步,先质疑后释疑。

21世纪的主题是创新,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创新的前提是质疑,学生只有具备质疑的能力,才可能在原有的知识建构中形成新的概念。大胆质疑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学习的最佳境界。质疑是为了解疑,解疑后才会形成新的道德认知和知识意义建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质疑解疑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大面积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同时,合作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平等交流的气氛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最大目标。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1.自主学习意识的含义及其实质

近20年来,西方语言界的著名专家及学者们对自主学习意识已做了大量而深入的工作,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自主学习意识的含义及其实质。霍尔克称自主学习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他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决定。迪金森认为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能识别教师的教学目标,知道该学什么,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能重新构建教师的教学目标,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需要。

尽管西方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赋予自主学习以不同的含义,但他们在探讨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方面均达成共识;其中,学习者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进程等所作的自主选择、自主调控、交互协商及教师和同伴对学习者提供的咨询、建议、评估被视为自主学习的核心和实质。

2.培养自主意识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的作用及意义

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俗语充分道出了其中道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树立有其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目标的确立是实现主体意识的一个关键。有了确定的目的,才能把英语学习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为自觉学习的状态,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一旦主体意识形成,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就能自我激励学习动机、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就能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和他物(学习资料和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每个外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角色的调整,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扮演好多重角色,使课堂成为一个启迪、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

3.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过多地依赖父母和老师,加之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影响,他们根本没有自己动手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初对于自主式课堂教学活动很不适应。

(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大。学生要学的科目多、课时多、考试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少有时间通过自学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条件不利。这里所提及的条件不仅仅是诸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建设等硬件条件,还有师资力量等软件。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应该把人力条件和物力条件并重考虑。

4.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改变态度,转换学生角色。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再机械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习者自身为主体,教师作为中介者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2)进行适当合理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包括阶段性的和总体性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和理解能力。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步骤。

(3)学习者要实时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学习者监控和评估自己外语学习效果的能力是外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在自主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教会学习者如何进行独立学习,这就有必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能力。教师平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定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以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高度体现。

(4)教师进行鼓励与参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鼓励每个学生参加活动,更重要的是应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教师的参与给学生提供了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练习的机会,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更理想的交际效果。这样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主导”和“主体”,“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达到“教学相长”。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问题 探究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双重背景

背景一:

现代信息技术掀起了学习的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学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老一套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绊脚石”。

背景二:

信息技术既不参加会考,又不列入高考科目,许多学生根本不重视这门科目,这已经形成了“大气候”,且在我们西部的省区尤为突出。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课堂教学问题与探究方法。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参差不齐。

按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操作能力来分,大致有以下三种。

(1)完全没有基础。我校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3%―5%,他们都是来自各县的边远乡镇,在小学和初中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有一定基础。这部分学生占的比例最大,约为80%,他们在此之前就学习过计算机,而且大部分家中都有电脑,平时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多。

(3)操作很熟悉,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大约占15%,他们都是来自条件好的城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学生不重视,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一门考查科目,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一部分学生对这一科目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又不参加会考和高考,学好了有什么用?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该科只是所谓的“豆芽”,但是在其他学科的辅助教学上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都要用到计算机来辅助完成课题,此外,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非常重要。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40%,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都不高,只占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这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老师减少讲解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这说明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满堂灌”,喜欢凭着兴趣去学习,喜欢自主操作,如玩游戏、交友聊天、在网上查找资料等,不喜欢教师过多地约束他们。当然,这不能说明教师的指导不重要,而是说明教师的指导、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学观念落后是这门学科教学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三、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以上问题不能不引起同行的思考,那么,在“大气候”的作用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的计算机知识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一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任务来进行教学,即在上课开始,教师给出几个不同任务,然后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提出的任务。

“分层教学”即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按学生的基础分别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较为困难的任务,一般的学生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学困生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学,各有提高,同时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计算机教材都讲得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教学内容和提高难度,主要倾向实用、打基础。比如:在讲PPT制作时,增加在PPT中怎样插入剪切的VCD片段、文件的分割与合并、音视频格式的转换与Flas制作等。这些都很实用,而且学生也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即学即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与其他各课一样,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讲一个软件的使用操作,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用其他同类软件,做到融会贯通。

4.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直接主动参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由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的设计上下工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5.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辅导学生。

在上课时,一个老师要辅导一个班的所有学生,的确是手忙脚乱,很难应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专家”来充当教师的角色,辅导其他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既解决了老师忙不过来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6.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小组中的“小专家”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

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 教学质量 理论与实践机会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不仅要将会计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愿意学好这门课程,并把从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之中或者运用到为经济社会的服务之中。鉴于此,通过对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同行教学经验的学习、汇集与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认真选择、编写和完善教材

会计学教材包括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课程学习材料,其中核心材料是基础会计学教科书,这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对这门课程的要求,选择最适宜、最规范、水平最高的教科书。除此以外还要以教科书为基础选择和组织好相关的其它教学材料,比如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学生读物和练习册以及音像带等,还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课件、计算机网络上的学习材料、从企业、单位和会计服务公司取得的相关实用材料等。

对于所选定的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以及自编、合作编写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都要采取审慎鉴别的态度和方法,对于正确、科学的内容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对于不太准确和不科学的内容要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补充,对于有明显缺陷甚至错误的内容要纠正和舍弃。这样可以收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提高学习判断能力的效果。

2 创新性地运用好现化代教学手段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会计学教学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中,突出的是要制作好新的多媒体课件和使用好新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把新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新的多媒体硬、软件设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巧妙的灵活运用,可以收到多重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新的多媒体信息符号,给学生更多的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觉材料,满足不同思维方式学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合起来,通过简单的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新思路和教学新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新意,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实际效果。

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沟通空间,使教师与学生合理地互动,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良好的协作空间和氛围。特别是在上实训课之前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因为未曾接触过会计实务,对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没有感性认识,教师运用多媒体放映实物图片或视频,生动而具体地向学生展示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并指导学生填写凭证、账簿和做财务报表,使学生在模拟实物感受和操作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和实操技能打下基础。

3 科学构建教学的内容框架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内容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架构,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早期基础会计学的构成内容简单,随着科学领域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与数学方法在会计中的应用和管理科学发展向会计领域的渗透,使会计学的内容不断充实,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内容体系。

基础会计学研究适用于各行业会计的共性知识,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核算方法;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知识;会计工作的组织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些方面搭建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体系,可以使整个知识体系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从而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提供方便,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会计课程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针对学生缺乏对会计主体和会计工作的认识,在开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将认知实习作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导入环节纳入其内容框架体系中进行教学实施。首先,带领学生到不同的企业去参观,参观的单位可以选择加工业、制造业、商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会计机构的设置情况,帮助学生建立会计主体的概念。其次,通过观察、访谈和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讲解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会计学等会计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到基础会计学等会计课程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去。

4 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攻克

教学重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和指南,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是一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和规律,是课程教学重点的集中体现。教学难点是课程的新内容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的落差,也就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容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理解和把握困难的内容就是教学难点,难点一经确定,教师就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进行突破,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它,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后续的相关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留下障碍。要想有效地攻克教学难点,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都要遵循循序渐进、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原则。

具体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来说,就其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总论: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方法的整体把握。(2)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六大会计要素的识别;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3)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下的资产、成本、费用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下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账户的基本结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及会计分录编制的基本要领。(4)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借入、归还以及利息的核算;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分摊以及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构成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项目构成以及成本计算;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结算、发放、支用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结算;所得税核算的三个核心分录(计算、结转、交纳)。(5)账户分类:结算账户;跨期摊提账户、调整账户(特别是备抵账户)。(6)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难点则融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它提取出来进行突破性的攻克。

5 把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又指导会计实践工作, 所以教师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 而且还要构建出完整的实践操作体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学课程时,一方面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等会计工作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有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密切结合的目的。除此以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参观、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财务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会计专家和会计业务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会计实操训练,使学生把所学习的抽象理论知识和模拟技巧运用于会计实际业务操作之中,获取真知,做好实事。

参考文献

[1] 姜丹.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地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0(4):142.

[2] 孔莹.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2(6):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