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一)香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制

香港教育学院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了全日制和兼职两种课程模式,学制灵活多样。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四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三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高级文凭(二年全日制);有幼儿教育荣誉学士(三年兼读制);有幼儿教育文凭(两年制兼职);有幼儿园教育高级文凭(二年日间混合制/二年夜间混合制)。香港教育学院以开阔的教育视野、灵活的课程设置、应用型教育模式、服务性管理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机会,其职前教育课程强调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职后教育课程更强调基于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幼儿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效对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虽然分有不同的体制,但是在各自的专业设置上都体现了如下特色:课程目标——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其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学术和专业上作充分准备,让他们日后成为能干、关怀学生及善于反思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在不同的幼儿教育环境中工作,并能在专业上作进一步发展。这相对于国内专业课程目标更加侧重于教师职业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师能够反思,不断进步。课程结构——学前教育课程采用学分制。不同学制的学生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后取得相应的学历与资格。其中包括十周以上的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及教育机构参观。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研习、学科研习、通识教育和学校体验四个范畴。教育研习旨在帮助学生具备初入职幼儿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技巧及态度。课程也注入特殊教育需要和信息科技元素等教育意念,学科研习旨在巩固学生的学术基础,并让他们掌握到教授学前教育课程内各科目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与技巧,通识教育范畴将透过有关生活技巧、文化与社会等相关科目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个人生活技巧,以提升个人素质,迎合现代社会所需,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整体环境。学校体验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上,以发展学生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为重点,学校体验包括教学实习、驻校体验和教育机构参观。透过学校体验,学生有机会获取和运用初入职教师必备的技巧,并加以改善。

(三)课程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工作坊、学校参观、研讨会和讨论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评估和运用学到的事物,并培养进行独立、终生学习及发展的技巧。香港教育学院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情况:学生从入学后每周要有一天到幼儿园或幼稚园见习以积累经验,检验学习和查找方向。在毕业前会有18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实习前要进行工作坊研习活动。这种见习实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教学中重视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学生自主查找与研究学习资料、自主设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项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通过鼓励大胆否定、标新立异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表现不作整齐划一的评价。香港学前教育的课程中对于艺术方面的培养较少,但是学生有机会参与艺术增润课程及教育交流团。总体说来,香港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与拓宽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教育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为特色。

二、给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启示

(一)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软实力”工程

曾记得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软实力”是关键,它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质量是生命,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支学养、教养俱佳的教师队伍,一批充满幻想、富有生活理想的学子,才能造就一所好学校。我们应该更加强力打造办学特色效益实力、科学管理实力、教育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实力。

(二)重组整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大而全,门类繁而多,内容交叉重复、资源就会浪费,致使学的疲劳,教的枯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和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有消化、理解、反思、回味的过程,应为学生多开设符合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选修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一线的需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唯特唯精、唯美唯新,发挥课程结构有效载体,成为链接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纽带和桥梁。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狭义的是指教科书,广义的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所有的学习材料。在香港教育学院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固定的教材版本,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养成学生看书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掌握所教授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并能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最适用我们学生的教学内容,决不能让教材束缚教师的教学思想,限制学生的学习空间,决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四)变传统的“教—学”单向传递方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教学

以往教师更关注怎样教,忽视学生的学。在香港把学放在第一位,即学与教。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教学应留出半个小时的答疑时间,给学生压力,让学生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现象。

(五)改革单一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

一张试卷无法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决定教学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生,注重工学结合,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在香港教育学院学生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更加看重学生观念的创新和想法的独特。需要小组合作,查阅大量资料后分析综合、梳理提炼,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六)学术成果、幼儿园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一体化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形成扭曲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间接导致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厌学心理。“读书无用论”在学生的情绪中滋长,认为自己不是英语专业的,将来也没有出国的打算,英语对于自己就业和将来的生活都毫无实际价值。社会攀比、崇尚金钱、考试舞弊等社会负面影响,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严重扭曲,认识不到英语学习对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产生英语厌学情绪。

(2)优越的就业环境导致大学生形成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之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十分“抢手”,就业市场十分宽松。我院07级、08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09级学生还没有毕业,但目前实习上岗率已达到85%以上,很多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便已经被用人单位选拔。优越的就业环境,使部分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来自学校的因素

(1)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和人文环境

高校扩招后,有限的教学资源被迅速稀释。语音室、口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都变成了紧张的教学资源。英语课所需要的语音室,只能先满足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课,通常是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来完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情绪和英语课的效果。加之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数迅猛增加造成教室紧张,高校的班级设置,由每个班级原来的20人左右增加到了50人,英语课也失去了其小班授课的优势,教师应接不暇,学生漫不经心,根本无法保证英语课的教学质量。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缺少语言环境,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90分钟,而课下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久而久之,对英语学科失去了兴趣。

(2)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尽管专业英语的教材有很多种,但专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一本是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学前英语综合教程》。这套教材一共5册,教材侧重于词汇教学,对专业知识却涉及不多。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几乎和大学英语相差无几。这样的教材不仅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不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可能会使学生讨厌专业英语的学习。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长期以来,在英语课堂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的精讲为主要形式,学生习惯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教师提供了课堂互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或提出问题,也往往因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而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参与习惯,学习态度被动消极,教师有时候似乎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上缺乏大的力度。教师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时,未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不甚合理,或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感觉英语课看似热闹,然而获益很少,实际是浪费时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对从课堂上学英语、提高英语能力失去信心。

3自身因素

(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只有学生有了人生目标,对英语学习有足够认识的时候,才会产生学习动机,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采取有效策略去学习英语。而对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需求,只是把应付考试当做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也就没有学习英语的动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目性,不知从何学起,为什么而学、该怎样去学,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任何规划。

(2)基础薄弱,自信不足

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如不能正确地区分和运用基本时态,最基本的简单句也写不完整,有些学生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忆单词仍是死记硬背;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做笔记;课后没有复习巩固。种种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英语课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负累。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厌学情绪的转化策略

1构建具有英语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校园的良好文化环境更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譬如英语情景剧、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趣味无穷的英语交流氛围,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我院举行的幼儿英语情景剧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踊跃报名,精心准备,为比赛献计献策,畅所欲言,交流思想,互相激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我们把这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自己的“舞台”,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创设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如优美儒雅的英语语言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校园随处都可以接触到英语语言氛围,对厌学英语学生无疑也会产生触动作用。

2深化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目前还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各个学校的教材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身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精选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也不应该拘泥于课本和形式。把英语教学真正地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同时采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方式更为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消除厌学情绪,提高英语教与学的实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组织实施英语教学活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确定、学习计划的制订、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等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尽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把“乐趣”融进英语课堂教学中,将美带入课堂,将趣味融入课堂,让激情充满课堂,让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新生入校以后,很多人在学习方面感到茫然,缺少学习动力,就是因为没有确定学习目标。因此,在学生入学时就要为学生开设“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明白大学毕业后自己将能从事什么职业,而从事这门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尽快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教师要多关心、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人本主义教育观,关心一切学生,关心学生的一切。

综上所述,厌学是由于外界的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发生矛盾而产生心理焦虑后导致的主导需求转移。大学生厌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系列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大学生心理上的综合反映。教育是直接因素,社会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厌学情绪抑制和克服,要多从学校的角度寻找原因,但其真正解决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玲.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2]叶肇芳.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3]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69-71.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102-105.

[5]文可.大学生厌学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教师 准入条件 幼儿园英语教师素质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3-01

幼儿园英语教师准入条件是衡量幼儿园英语教师文化水平和素质的一把尺子,是评价幼儿园英语教师的重要依据。而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幼儿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幼教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已制定了明确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而对幼儿园英语教师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依据。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普遍素质不高,无论是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还是英语教学能力等都有待提高,且各地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评价也众说纷纭,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评价模式和参考标准,这势必会影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培养和整个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幼儿英语教师,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制定出幼儿园英语教师准入条件已势在必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参考《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笔者认为幼儿园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和基本资历要求。

学历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的一定的水准,基本资历是从事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基本资格和资质。而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首先要在学历和基本资历上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无论在学前教育专业还是英语专业方面都应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水平,才能真正满足目前幼儿英语的教学。具备幼儿教师资格和幼儿英语教师资格,除了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成绩合格和教育实习外,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必须要通过英语语音、听力、口语考试和英语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实习不少于半年,而且实习成绩合格方可。

二、拥有全面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比较全面而合理的,它不是简单地将普通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普通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相加,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将英语教学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情绪情感、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英语教学任务。譬如:为了避免与汉语拼音混淆,一般幼儿英语教学中尽量少教英文字母和音标,幼儿阶段实施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学习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来培养幼儿的正确发音和语感,为幼儿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避免幼儿英语教学“小教化”和“成教化”,幼儿园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幼儿认知理论、语言习得规律、幼儿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幼儿英语教学法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全面而合理的专业知识,才懂得如何进行幼儿英语教学。

三、掌握系统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作为幼儿园英语教师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能力等。其中语音、语调、词汇和听、说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语音、语调直接影响幼儿的发音,甚至对幼儿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应该发音准确、清晰、纯正,语调优美得当。而词汇是否丰富,听、说能力是否较强,英语口语是否流利也会影响到幼儿英语教学。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毕业前必须要通过英语语音测试和口语过关考试,口语过关考试要求达公共英语口语三级以上。并能够很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讲故事和组织课堂教学等。

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英语是幼儿的第二语言,它的习得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所教的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英语学习会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幼儿从母语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那英语学习会变得匪夷所思,譬如:英语中见面为什么要说 “Hello!”而不说“Where are you going?”。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在教学时适当让幼儿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礼仪、习俗等。此外,作为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与英语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科学、艺术等。如果幼儿园英语教师连乔治・华盛顿是谁,London在哪儿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教幼儿英语呢?

五、具备较强的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园英语教师能根据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教育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并在英语教学中能够把音乐、舞蹈、简笔画、手工制作、游戏、讲故事等其他专业技能灵活贯通其中,使幼儿英语教学和幼儿其它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自然而充满趣味的环境中习得英语。此外,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应该会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合适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并能正确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英语等。

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及教研科研能力。

为不断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素质和促进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终身学习及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和教研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可以从心理素质、职业理解与情感、专业情感与态度、学习心态、发展自我知识、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予以全面考察。幼儿园英语教师要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和钻研英语和幼儿英语教学,并能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在进行幼儿英语教学的同时,能不断总结、反思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

此外,幼儿园英语教师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更新自己的思维,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学水平,促进幼儿园英语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整个幼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晋华. 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特征[J]. 当代教育论坛,2012.

[2]梁志. 学前教育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国家教育部颁发,2011.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重要性;幼儿教师

夸美纽斯曾说:一个动听、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师的素养时也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在活动中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积极、快乐的语言态度会使幼儿产生正面的情绪,反之,教师消极、低沉的语言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负面的情绪。

一、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恰当语言能够起到稳定幼儿情绪、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为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通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你今天真帅”可能让一位小男孩向同伴炫耀一上午,幼儿表现好时一句“你表现真棒,老师把大拇指送给你”可能使这位幼儿以后表现得更棒。教师经常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教师积极、稳定的语言及语言态度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幼儿。试想如果当时教师一味厌烦孩子,用消极的语言态度说孩子,孩子会信任老师、喜欢老师吗?

二、教师消极的言语不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正常发展

教师消极的言语会影响幼儿的自尊、自信,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也影响幼儿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如“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像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第一次见到。”等;如乐乐小朋友,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有一次,在上音乐活动时,教师教了一首歌曲《值日生歌》,教完后,教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领唱,请到乐乐后,他就站着不动,也不唱。教师非常生气,责问他:“为什么你不唱,刚刚老师不是教过了吗?”他刚开始不吭声,但当教师让其他小朋友领唱时,他却放声大哭起来。教师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态度伤害到孩子了,这个孩子本来就有着不安全感,教师这样说他,就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和不稳定的情绪,导致孩子用哭来发泄心中的害怕。

三、教师的语言还会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源泉,也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所以,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教师的职责之一。除了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外,教师的语言引导无疑是学习兴趣产生和保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幼儿爱听、乐意听,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减轻幼儿的认知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幼儿对幼儿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也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

四、教师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

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深受幼儿的喜欢,其组织的活动之所以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之外,纯熟、优美的语言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语言可以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五、教师的语言还会影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幼儿尚不能在思维和语言水平上直接理解道德,而只是在感觉和行动上理解道德,因此,教师语言对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不是通过说教产生影响的,而是由教师的暗示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的。幼儿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难以保持,也已产生的某种道德行为还需要经过多次和不同形式的正向强化才能逐渐成为幼儿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及时的言语表扬、鼓励、奖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会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及时、恰当的批评、否定等对幼儿不良的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言语的强化如果配合以表情、动作、实物的强化对幼儿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对小班、中班的幼儿。

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鄢月.教师的语言艺术[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惠杰.浅谈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11).

[3]张娟妙.教师教学中的十大误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世界;建构性;情境性;体验性

生活世界是近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关注的重要问题。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的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被经验着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的世界。继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都对生活世界进行了阐释。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世界是一个相对于人的世界,并非是一个与人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物,是人所能够言谈及思考的世界,是一个进入了人的认识视野、成为人的实践对象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的本性所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

生活世界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地影响。20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发展主要深受现代性知识观的影响,它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基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知识理解与建构。随着当今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人们重新开始认识被遮蔽的教育中的人的存在,开始关注教育中生活世界的缺失以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等,于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是音乐产生与创作的源泉。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体验都是基于个体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同样如此。如学前教育家张雪门认为,音乐教材要与儿童生活有关,要有民族性,要简单而完美,适合儿童的需要与能力,容易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要将音乐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或者劳动的时候,都能够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悦性的表现。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当时的教育受到苏联的影响,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突出了音乐技能的训练,即突出了“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后来的幼儿音乐教育中,脱离审美体验,脱离了幼儿个体生活体验的孤立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幼儿生活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便带来了幼儿音乐教育脱离生活的困境。在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学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着教学联系生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角度来探讨幼儿音乐教学无疑顺应了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下面笔者主要从建构性、情境性、体验性三个方面说明回归生活世界的幼儿音乐教学。

一、幼儿音乐教学的建构性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教育理论经历了从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作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强调学习者信息加工主体地位的认知学习理论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深刻。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建构主义最早来源于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基础上,后人又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关键作用及认知过程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建构一方面是对信息(学习材料)意义的建构,即运用已有经验理解、超越新信息;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的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即按具体要求对记忆系统中已有信息的建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幼儿音乐教学的建构性体现了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化特征。儿童自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音乐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生活是音乐的源泉,幼儿音乐教育应和儿童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建构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要意识到在生活中积累幼儿的音乐经验或内在图式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积累他们的音乐经验,将音乐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联。例如,鸟的鸣叫声,潺潺的流水声,汽车的鸣笛声……这些音响都是生活中易于寻找的,也是幼儿音乐启蒙的宝贵素材,引导幼儿对这些来自生活的声音的感受可以使幼儿从小对周围的声音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和观察以及辨别,从而积累丰富的音乐内在图式,促使幼儿对音乐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因此,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可以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劳动等密切相关的作品,如《郊游》《翘翘板》等等。还有幼儿喜欢的卡通音乐,如《天线宝宝》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乐趣。

二、幼儿音乐教学的情境性

情境教学是教师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其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心理结构的整体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开发幼儿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情境教学模式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①由于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来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所以音乐教学中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感染、陶醉、启迪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在幼儿的音乐情境教学中,歌词的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可以使幼儿领悟的情境,这些情境也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述。

三、幼儿音乐教学的体验性

建构性原则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注重音乐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审美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当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才能进入音乐的美好世界,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并产生强烈的创造望去表现音乐,最终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②体验感悟表明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这个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引导幼儿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必须以审美体验作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体验积累为前提。当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时,幼儿才能真正进入音乐的殿堂,理解和感悟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由于音乐是音响的时间和情感的艺术,所以说没有时间流动过程,音乐的情感便无从释放。幼儿听赏、表现、律动、游戏、创造活动的过程也是接触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体验的过程。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倾听、多感受、多积累。

当然,幼儿音乐教育中审美体验需要建构一定的情境。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意境。如在欣赏《小雨和花》时,教师可以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雨的动作,在哼唱音乐的同时带领幼儿创编出下雨的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的意境,同时还要请学生自己创编各种不同的花的造型动作,并在哼唱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音乐的美。这些创设的情境离不开幼儿的实践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注释:

①②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360、356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K-12;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美国既是经济发达国家,又是教育技术起步较早的国家。截至2004年秋季,美国已有42个州拥有详细的学生信息技术标准,其中18个州公布了独立的学生信息技术标准,8个州同时拥有独立标准和综合标准,很多州设立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最低标准,5个州对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熟练程度的评估[1]。当前,中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结合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需求和教育技术的发展需求,分析借鉴美国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主体

美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由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2009年,2005名美国全职教师参与了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其中97%的教师在教室中配备一台以上电脑,40%的教师表示经常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2]。2014年,3100多名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师参与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态度的调查,其中93%的教师经常使用数码产品辅助教学[3]。管理者常常借助办公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对在校师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确定接下来的教学策略提供思路。Dr.ElmerS.Bagnall小学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智能白板,LittleSprout教育机构则为每个教室配备iPad。教师不仅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而且使用电话、邮件、在线社交平台和家长保持联系。LittleSprout教育机构的教师会利用iPad为学生播放短视频辅助教学,Dr.ElmerS.Bagnall小学的班主任会在放学时段将学生当天的独特表现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家长。家长需要阅读学校的邮件或通知,了解学校的安排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或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主要作为教学环境中的接受者,享受学校和家庭使用教育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

(二)应用目的

美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节省教育经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由于美国地广人稀,人与人的交流不可能总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美国公民需要借助大量远程设备保持联系,因而美国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由于美国出版商的垄断,美国的教材教辅类书籍的价格很高,所以每次更新课本都会为师生增添一笔不小的开销。学校和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将基础教育中的知识点和教学素材录入数据库,构建可以反复使用的电子化教材,可以节省大量教育经费。美国基础教育还期望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发现参加4年音乐和艺术学习的学生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ATs)中的数学部分得分比其他学生要高出98分[4]。

(三)应用情境

教育技术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境主要分学校情境和家庭情境。在学校里,教育技术主要用于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Dr.ElmerS.Bagnall小学为学生提供STEAM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多学科背景的小组学习活动,并且将学生的活动成果收集起来编写成BagnallSTEAM电子报,分享在学校网站的专栏里[5]。LittleSprout教育机构禁止所有学生携带任何数码产品进入教室,要求教师每天只能最多分配15分钟时间使用iPad或电视辅助教学,也不允许教师在学生面前使用手机接打电话。在家里,教育技术主要用于辅助学生自学。美国的主流搜索引擎都已实现语音搜索,不会拼写的学生也可以在家中独立地使用搜索引擎和学校平台获取免费的开放信息。为了防止学生接触到网络上的错误或不良信息,LittleSprout早期教育机构要求家长确保学生房间的电脑不能联网,而且要确保学生是在监护下浏览网页。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r.ElmerS.Bagnall小学要求家长确保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辅助完成作业时没有照抄网页内容,并且不允许低年级的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上课。

(四)应用特点

美国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较好,主要教学区和居民区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数码产品的普及程度较高。据近三年的地平线报告,美国基础教育中较常见的教育技术元素为自带设备、STEAM学习、混合式学习等[6]。其中,自带设备指学习或工作环境中的私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设备,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均衡学习背景,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两种方式,均可促进学生更加自由地完成学习任务[7]。美国地域广,人口分布不均匀,区域贫富差距很大,导致美国不同区域的基础教育的质量差异很大。在经济条件较好的Dr.ElmerS.Bagnall小学,教师和家长、学生可以分享较好的教育资源,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LittleSprout的Haverhill分校设在经济一般的乡镇,学生贫富差异较大,有些学生接触数码产品的经验少,信息素养也相对较差,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水平也比较初级。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1320项,其中101项教学成果可以直观地根据名称归类为教育信息化教学成果,并有中学物理学科的数字化试验系统获得一等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为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规范依据[8]。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教育技术水平发展到建立并运行体系完整、功能成熟的教育云,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教研教学网站、教师使用的教学博客、家校之间的即时通讯等服务[9]。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风生水起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例如,没有明确的文件界定政府、企业、学生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组织或个体的地位和作用,无法使社会和企业对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化。又如,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务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没有精炼出完整、独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缺乏跨区域、跨学校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10]。

三、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处处以人为本,逐步实现覆盖全民的教育信息化

美国为了促进课标改革了“下一代科学标准”(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强调科学教育的三个维度:实践、跨领域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STEAM教育项目,在教室内开设科学角或在学校内专门开设科学实验室,促进学生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调科学、技术、设计、艺术、数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美国基础教育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重要依据,目的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教育技术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经验是教育技术的应用要以明确的政策和课标为统领,一切技术的运用都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强调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各地区中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对家长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重视。在我国的很多偏远地区甚至二三线城市,老年家长使用高新技术相关的数码设备还需要子女的指导。由于家庭条件和家长知识水平的限制,我国很难大规模地组织家长接受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是可以参考人口普查的经验,借助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实现提高家长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二)明晰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标范围,加大课程的弹性和扩展性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和家长都会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示范正确使用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方法,并且为学生提供练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和环境。但是,为了低年龄学生不沉迷数码产品并保护学生的视力,美国的基础教育机构常常强调家长限制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为了学生将来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美国基础教育机构在逐步教会学生正确和安全地使用数码产品之后,会建议家长为学生配备私人数码产品,并鼓励学生练习使用信息工具创造价值。为了便于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需要把每一节课的范围界定清楚,同时要设计有弹性的课程内容。为了不干扰教师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课标内容要不提倡任何一种技术、不禁止任何一种技术,给教师较大的教学设计空间。新课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合理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

(三)家长和教师配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确保学生适应教育信息化

学前教育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40-02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教育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的广泛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通过大量心理学的试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言语一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指出:“……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如逻辑一数理智能,却并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如语言或音乐。”

2、多元智能理论和幼儿教育

幼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使幼儿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每个幼儿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智能方面同样存在着差异,而多元智能理论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恰好为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因此,秉承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能够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多元智能理论启示下应树立的幼儿教育理念

1、取长补短、尊重个体差异的儿童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并没有相类似的心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个别差异列入考虑,而不是不承认或忽略这些个别差异,教育将会更有效率。

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里我们知道,每个幼儿的智力有着不同的智力组合结构,此外,由于受到外界环境、遗传、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智力组合方式会更加的多样,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点,我们的幼儿园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孩子”、“教不会的孩子”、“差生”的存在,只有智能组合方式不同的幼儿。我们看待幼儿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以后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幼儿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幼儿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因此,幼儿园老师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是错误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尊重差异、趋长补短、各尽其能的儿童观。

2、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观

在幼儿园里,不同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经历,幼儿园应当遵循“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 规律,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能发展的课程内容。因此,幼儿的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种智能领域,具有多样化。此外,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至少八种以上类型的智能,每个人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个体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因此,幼儿的课程应该是个性化的课程。总之,幼儿的课程应该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3、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根据不同幼儿的智能特点,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提供表现的各种不同机会,以便每位幼儿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智能途径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要通过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进行个别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幼儿,根据每个幼儿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此外,根据不同幼儿的智能状况和课程展开的需要,如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所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4、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不是给孩子贴标签。那么,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传统的以测验为本的评价只片面关注言语一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忽视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各项智能的评价,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失败者和少量的成功者。传统的评价难以反映加德纳所说的幼儿的多方面智能,而且难以对幼儿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出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幼儿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单纯以考试为依据的评价观,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实施真实性、动态性评价,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幼儿的表现。因此,我们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要多观察,从观察中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把观察的资料作为服务幼儿的出发点,然后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幼儿新理念的措施

1、正视智能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充分发展幼儿的潜能

在智能分布上,每一个幼儿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教育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幼儿优势智能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幼儿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幼儿,以最大程度的进行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的来进行教育,从而使幼儿的智能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祢补,取长补短,获得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例如,有些幼儿的言语一语言智能发展的很好,能说会道,喜欢说话;有些幼儿的身体一动觉智能发展的很好,身体比较强壮,跑步速度很快,有些幼儿的音乐一节奏智能发展的很好,节奏感很强,能歌善舞等等,那么,这时候幼儿教师就应该意识到幼儿之间的智能的差异,多多发展他们的强势智能,让幼儿有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同时重视弱势智能的发展,为幼儿的强势、弱势智能的发展创造多种多样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补短,而不单单是扬长避短。

2、构建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

我们学校的传统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目标比较单一。以多元智能为基础设计课程,可以保证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的多样化,利于幼儿更好的发展;以多元智能为基础设计课程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体现多种智能,避免了偏重于某一个或者几个智能,利于幼儿多种智能的发展,每个幼儿的不同的智能组合的发展,这样也是符合了幼儿个体智能的多样性。因此,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3、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的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教师的教学活动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位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和目标等,实施一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多样化选择中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学习材料, 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由于幼儿有着不同的智能组合,为此,对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相同的内容,同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的智能结构,采用适合幼儿所擅长的智能优势的方式来教学。幼儿教师应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不断地从多元视角改变幼儿的表达方法,要常常提供动手练习(如操作性学习)的活动,让幼儿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流(例如成对的、小组的或大组的合作学习),为幼儿安排自定步调的工作(如独立方案),只要一有可能,幼儿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幼儿通过其他途径(真实情境地参观)进行学习,和幼儿共同商讨教学内容等等。例如在科学知识课上,幼儿教师就要给幼儿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可以让科学知识丰富的幼儿给大家来演示示范,给小朋友们讲解,也可以将幼儿分小组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小组的幼儿自己先发现问题答案,自己讨论探索;又如在教授语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帮住幼儿将语句创编为儿歌,顺口溜等;在教幼儿有爱心懂礼貌的时候,可以带幼儿到社区里面,让幼儿亲临其境的进行学习。

4、建立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评价是为了了解幼儿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更好的了解幼儿。然而我们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轻视情感智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此,应该改变评价的内容,使评价的内容包括多种智能的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们的生活都和文化背景有关联,单一智能和多种智能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真实地反映幼儿发展的状况就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将评价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发展的情景化的评价体系。

总之,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多方面、多角度的看待学生的智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在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的今天。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启示,幼儿培养自己的智能强项,让强项充分发挥作用,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2] [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第5页.第29页.

[3] [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著著,李心玺译.再建多元智慧[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l日第1版.第141页.第128页.第115页.

[4]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J].幼教论坛.2000.(2).

[5] 李季湄.方钧君.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J].学前教育,2001,(6).

[6][11] 李 旭.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7]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个性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7).

[8] [美]罗伯茨(Roberts,P.L.).克洛夫(kellough, R.D.)著;李亦非等译.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