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小故事

哲学小故事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寓言故事 融入 哲学教学

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数千年来,哲学思想在不断地发展,可以说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教师在讲解哲学时可以利用好这些寓言故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所讲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一、充分认识寓言故事的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和沉淀了无数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守株待兔、亡羊补牢、龟兔赛跑、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体现。寓言故事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老的中国与古印度、古希腊,并称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位论辩、游说之士几乎都有寓言创作,其数量之巨,足可“汗牛充栋”其艺术之美,堪称“姹紫嫣红”。此后,寓言创作历尽沧桑,绵延不绝,影响深远,直达当今!

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人们便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即使在人类拥有了记载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文字以后,寓言故事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也并没有因此而逊色。

二、精用寓言,教学相长

高中学生在刚接触哲学知识时,既好奇又迷茫,不知道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不知道怎么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师可以引用”船夫与哲学家”的故事: 有个船夫在急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要渡河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学家: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股巨浪扑来,击翻了小船,哲学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老师运用这一寓言故事可以很清楚地让学生懂得学习哲学的目的与意义,通俗易懂,勿需多言.又比如在讲解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时就可引用"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可以让学生讲也可自己讲,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果教师能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刻舟求剑flas,那么则更加生动和具体,学生一目了然,觉得离开运动谈物质是错误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当然,寓言故事的运用切忌盲目追求数量不讲质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哲学观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思考怎么来讲,同类的故事一个就可,不可重复拖沓.在讲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时,教师可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这个故事.从典故可以看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三层意思: 第一,三日后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须是“士”,也就是有志气、有志向的人; 第二,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须别“三日”,这里的三日当然不是指三天,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观点看待同一事物。分析完此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怎样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有的学生就谈到自己的成绩急剧下降,由此我就让他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并要求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的同学谈到了社会在变、人的思想在变、自然界在变等等,由此更加加深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解。再比如在讲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时,教师可以引用“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这个古老的故事虽说平淡,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这个具体的故事中懂得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死脑筋,自以为是。

三、注意继承和发扬,给寓言故事注入时代气息

在讲述规律是客观的时候,教材上引用的是"揠苗助长"这则故事,也许有的学生对这个故事已听厌烦了,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类似现象,以提高教学的时代气息,比如针对当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把才几岁的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像英语班、音乐班、书法班等等,牺牲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泯灭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揠苗”并没有使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没有‘‘助长’’反而使他们失去的更多。这就是不尊重规律的结果,还有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破坏自然规律,不惜破坏环境,到头来经济没增长多少,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得不偿失,所以说破坏规律必受惩罚。

针对现在很多中学生过分追求外表,跟随潮流而忽视思想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内在美的修饰趋势,教师可以引用寓言故事该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阳朱的人到宋国,投宿在一家客栈里。店主人热情地接待阳朱,并向他介绍自己的家人。阳朱发现主人有两位小妾,一位长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而另一位却相貌丑陋。偏偏令人不理解的是,店主宠爱丑陋而轻贱漂亮。阳朱怀着好奇心,想打听个究竟,便询问缘由。“那个漂亮的自恃美貌却轻视他人,傲气的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觉得丑;这位看似丑陋的心地善良,待人谦和,知情达理,令我越看越觉漂亮,我一点也不认为她不漂亮。”说到这里,正好漂亮的那位小妾昂首挺胸地走过来。主人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对阳朱说:“瞧这德性,这模样,实在叫人生厌,她哪里知道什么叫美,什么为丑!” 阳朱在店主人的一番启发下,很受教育。对美与丑从来有两条标准:追求外在美,是表面的肤浅的;崇尚内在美,是本质的富有内涵的。炫耀表面美,踞美自傲是浅薄的丑陋;自尊自爱谦逊待人是美的境界。表面美是暂时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总之,教师在讲述哲学生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精讲寓言故事。让学生从寓言中得到启发,从寓言中享受乐趣,从寓言中获得真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充满智慧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新汉.在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A],“哲学教育与现代世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2]任秀清.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方法探讨[N].中国改革报,2009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2篇

这是一本充满着哲理的书,书上主要的内容都是鼓励我们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小故事,而且在每篇故事的最后,都会有一段总结性的小感悟,点明了故事的中心,浓缩了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它拥有着一件华丽的红衣裙(封面)和颗颗耀眼、闪烁的宝石(文字)。一个醒目的白色大标题方方正正的印在了封面的正中心《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看这样一本充满着智慧的书。

《最精彩的哲理故事全集》一书共收集了200多则古今中外最精彩的故事。内容涵盖了自强自立、努力奋斗、专心致志、坚韧不拔、冒险尝试、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灵活处事、团结一心、注重品德、孝顺父母和宏大宽容的方方面面。里面的故事形式多样,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3篇

一、巧用典故,将哲学抽象理论故事化

哲学许多理论很抽象,许多刚接触到哲学知识的学生觉得听不懂,难理解。如果课堂只通过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科兴趣。有些课堂我们可以运用国学典故对抽象的理论故事化。

案例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讲矛盾的概念

时,我运用《史记·范增列传》的开篇语:汉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先讲述楚汉战争中楚汉的实力对比,再讲述刘邦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使楚力量削弱,汉得以扭转战局。简要陈述故事后再请学生分析君臣间的关系。

通过故事的陈述,让学生围绕君臣的关系去讨论得出矛盾的

概念。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也紧紧围绕本故事情节和君臣关系的内容去解读教材内容,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通过巧妙地运用典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政治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巧用诗词歌赋,将哲学抽象理论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

哲学给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当我们对哲学理论的理解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目标转变为理解相关知识的手段,在运用中加深对本理论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2: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但是对这一抽象概念许多学生不理解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

运用意识的本质去解读古诗词中对春雨的不同描写,在具化抽象知识时也在理解抽象知识。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韩愈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杜甫

③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寒食帖》苏轼

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秦观

春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构

成、心理因素、生活状况等主观因素不同,每个人对春雨的认识和理解也不一样。通过诗词对春雨这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解读,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客观存在、什么是主观印象。既理解了哲学的概念,丰富了哲学课堂,又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涵养。

案例3:矛盾具有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在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时我运用了下面一首宋词去解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同一个人,但年龄阶段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思想也在变化,对待同一事物的心境也不一样。正所谓情随境迁,缘何也?矛盾具有特殊性也。通过材料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让他们喜欢上哲学,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巧用经典名言警句,体现哲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性

一堂好的政治课,除了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内容外,还要体现学科特色,思想性教育无疑是政治学科教学的最大特色之一。传统文化中许多名言警句如果运用适当,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增强学科的思想性特点,并且能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试列举一些经典名言的合理用处。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整

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和质变。

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续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中华文化中经典名言警句数不胜数,不过多列举。这些名言警句大都有深刻的内涵,富有教育意义。在哲学课堂恰当的环节上适当地引用经典名言警句,画龙点睛,正面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哲理性文本;非哲理性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 x(2012)06-0019-03

一、绪论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古往今来,许多大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启迪学生的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苏格拉底也说:“没有思想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小学语文是集形象描述、理解感悟、体验积累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然而,纵观当下的课堂,我们不难看到,重意会、重感悟已经基本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共识,形象性、情感性已经基本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人们谈“理”色变,似乎一谈“理”就会与机械分析、空洞说教划上等号。于是我们看到,小学语文教学被自然矮化和简单化——阅读过程中“只关乎表层的词语和词语的表层,不见语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谓的阅读只不过是一场没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义的‘观看’,只是遗弃意象与情理后的物质表层的细摩”……不错,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缺少“理”的课堂则是表面的、肤浅的、低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哲理性反思,并用哲理指导对文本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二、哲理性文本的非哲理“演绎”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及小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中,有不少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的文章,大多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称之为哲理性文本。哲理性文本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文章融合着哲理性的感悟与思考,因其哲理而显示其情感的深刻性,因其感情而使说理更加能感染人、鼓动人。哲理性文本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启示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教学中以哲理性文本为依托,把感悟人生{彳理、发表独特见解作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潜能,启蒙学生的理性精神。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康德说,儿童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理性的,情感中渗透着理性。感性与理融、情理相携,正是儿童的特点,儿童语文素养的两大元素即是“情”与“理”。情与理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教学。

教学哲理性文本,如果仅仅用哲理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去实施教学、去揭示道理,有理无情,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教学索然无味,儿童不易接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事物、感知事物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感性地感知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不能采用“以理对理”的方法直奔目的,忽略过程,要给儿童铺设一条“拾级而上”的道路,引导儿童由浅人深,理性地感知事物,做到情理交融,理在情里,情在理中,追求“全人”发展,实现儿童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小学语文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从非哲理“演绎”角度出发,围绕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特征,对“唯理性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倡导阅读教学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实施目标为依据,从接受美学中获得理性思维,批判传统的文本解读的单一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弊端,要将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引入课堂;将文本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将文本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意识、情感体验带人生活去验证。如在教学寓言《狼和小羊》时可以让学生逐步思考:狼吃小羊为什么要找碴儿?它找了哪些碴儿?“反正都一样”是什么意思?说明狼是怎样的一个坏家伙?……这样由浅入深地设问置疑,循循善诱,学生就不难理解寓意了。再如,在教学《争论的故事》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你抓住时机做好了?哪些事没有抓住时机而没有做好?引导学生了解“抓住时机,先做起来”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哲理性文本时要注意从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吃透两头”,即“教材”和“学生”。首先,要懂得教材要揭示什么“理”,通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理”。其次,要懂得儿童已有什么样的理性基础,同时儿童的理性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给不同的儿童不同的语文。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为他们量体裁衣,“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可以适当让文本向儿童“妥协”,降低难度,采用富有童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朝着对方走”,引领儿童向“它”靠拢,给儿童一块“糖衣片”,让儿童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感受到学习哲理性文本的乐趣。小学课外阅读资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当然,在把这些材料展现给学生时要注意到学生理性精神发展的基础。例如,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往往是以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承载表达的,如螳臂当车、伯乐识马、邯郸学步等。此外,儒家传道解惑的过程,也有许多趣味横生、令人叫绝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儿童听故事,动脑筋。只要哲理故事编排得当,儿童对哲理内容的认识必然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正是儿童接受文化陶冶、挖掘自身理性潜能、提升理性精神的过程。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理论视野;理论思维

哲学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中确有许多困难。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言、哲学故事、典型观点和哲学思想对它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理论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哲学思维的境界。

一、哲人故事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链接哲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新课讲解定下基调。

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框时,教师可首先讲述战国著名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公孙龙“白马非马”论为什么是错误的诡辩论?白马与马到底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引用哲学家的经典名句,强化信度

经典哲学名言是人类认识上的宝贵财富,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哲学名言,强化教学的可信度。

例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时,可引用荀子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让学生明白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哲学课本上每一章节及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中,都大量的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等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名言。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可使枯燥的理论富有趣味,乏味的东西变得生动,也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三、介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启发思维

中学哲学课教学过程就是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常识水平,把深刻的哲学道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常识”。而哲学则是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丰富的哲学思想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因而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感受哲学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课本内容适当加以扩张,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就可以把晦涩的内容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亲近哲学家的过程中感悟哲学家的思想,理解基本哲学概念。

四、列举哲学家的典型观点,泾渭分明

比较是贯用的教学手法之一,比较方法运用得当,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哲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相似的概念、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派别,教师可以在简单明了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强化对唯物主义的理解。

如在教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可以列举下列两组不同哲学家的观点:

第一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第二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守仁:“心外无物。”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通过以上两组不同代表人物及哲学观点的比较,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将哲学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

五、讲叙哲学家的趣味故事,引趣激思

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爱听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来创造教学佳境。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可采取故事式设疑: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了响动,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赶快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请问,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在有趣的故事中提出疑问,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

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哲学故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哲学家的思想,便会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理论视野,撞击他们的理论思维。那时,学生就会发现哲学家其实就在我们的课堂中。

参考文献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6篇

议论文犹如京剧一样,它是一种综合性文体。而哲学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社会、思维的根本观念的理论体系,因而从思维的选择角度出发,亦即运用哲理思维来帮助学生提高写议论文的能力,这就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捷径。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手段,就能抓住本质去论证问题、讲清道理,而不致于陷入议论文的迷魂阵。也只有了哲理思维方式,才有可能丰富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寻找哲理思维的途径,拓展哲理思维圈,比如集中寓言教学、进行比喻教学、编写哲学小故事、开展对辩演讲、进行看图作文、搞专题调查、搜集名言格言等,这些是拓展学生哲理思维圈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教师精心编织的这张哲理思维网络,可把学生逐步引进议论文的大观园,从而让他们掌握辩证分析问题和写议论文的钥匙。

集中寓言教学是扩展学生哲理思维的有效形式。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一种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文学。它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寓深奥的道理于其中,把难懂的道理形象化。理应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哲理思维教学的好教材。我们不妨将现有教材的寓言集中起来进行语寓言专题教学,并对这些寓言逐个进行归类分析,让学生领悟这些寓言所隐含的哲理。殊不知一个寓言即可打开一扇思维的门窗,而把众多的寓言汇集起来,便可收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效果。

进行寓言专题教学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寓言在论证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中,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论证了要善于当实干家的道理。作者选用这个论据,从反面加强了文章的论证力,这里可以让学生设想,如不选用这则寓言,文章就会显得索然寡味;相反则会让人们从南郭先生的结局中领悟出正确的生活准则。

教会学生打比方,进行比喻教学,也可增强学生的哲理思维能力,说得更透彻些,打比方是一种辩证说理的艺术。

议论文常常用到比喻论证。鲁迅先生的《在文学和出汗》一文中运用“出汗”比喻人的阶级性。在《拿来主义》中,运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昏蛋”比喻虚无主义和左派幼稚病患者、以“废物”比喻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再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以“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如八股文、骈体文),以“一群姨太太”比喻腐朽糜烂的色情文化之类。鲁迅先生在这里一连运用了九出比喻,极其形象而明白地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编写哲学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哲理思维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是通过学生的哲理思维实践去增强学生的哲理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将他平时的观察体验通过某一火花而爆发出来,以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化认识。可以让学生创作新的寓言、生活小品等,蕴含哲理、意在言外,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向哲理思维高度升华。即是说他不仅要创作故事,而且同时还要思考他的创作究竟要说明何种道理。

学生编写了哲学小故事,还要让学生运用他所编写的故事作论据写议论文。这种编和写的连环法,即可使“编”能更好地为“写”服务。这较之那种单打一的“编”法,肯定略胜一筹。

看图作文是深化学生哲理思维的新形式。它是近年来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象化手段,对照画面写文章,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少哲理尽自画面而来,简练的一幅画可谓无声的文学,有些竟是蕴涵极深的幽默文学,寓庄于谐,寓哲于内,令人一咏三叹,可以唤起学生无尽的遐思,曾有这样一幅漫画:鲁迅先生面容清瘦,穿着旧布衣衫,而站在面前的阿Q却穿着笔挺的西装,挺着大肚皮,夹着鼓囊囊的皮包,并傲气十足地对鲁迅先生道:“老鲁,我赞助一万元,你把这传重写一下!”诙谐的画面令人深思:今天的“鲁迅”依旧清贫;今天的阿Q却大为变化。画面含蓄地批评了当前脑力劳动者与部分体力劳动者在经济上的反差,以及说明了这种反差亟待改变。学生面对这幅画面曾产生几种议论:有的认为钱能改变一切;有的认为这是讽刺赞助……经过评讲,最后才帮助学生推论到前面的本质(主题)上来。

对辩演讲,是变练笔、眼练为口练。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促进学生哲理思维发展的目的。对辩演讲的关键是选好演讲题目,主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争辩。例如,老师可以让同学们面对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大款见面相互表示羡慕的情景进行辩论。通过这种形式它能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变消极思维为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变能力。至于要回答“究竟羡慕谁”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弄清楚知识与金钱、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抛开从人生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避免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那种难以得出结论的局面。学生通过演讲,最后澄清了某些片面的想法,尝到了辩证分析的甜头。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7篇

有人说:“哲理深得像一潭泉水。”有人说:“哲理远得如天边星辰。”有人说:“哲理虚得如雾中花。”不过,在书的好故事里,哲理就变得浅而近、清而明。在我堆积如山的书籍中,有一本书总是让我久久难忘,令我情有独钟。它叫做《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全集》,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生,达观地看待人生,成功地把握人生,快乐地享受人生。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深有感触,其中,《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个故事最让我受益。

《老老实实办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个故事写了甲乙两人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王准许他们投胎为人,但有两种选择,一是过付出、给予的生活,二是过索取、接受的生活。甲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于是他要过索取、接受的生活。乙见此情景,无从选择,就表示愿意过付出、给予的生活。后来,甲当了乞丐,乙当了富翁,布施行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只有勤劳行事、努力奋斗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珍惜生活赐予我们的一点一滴,才能有所收获。有个渔夫整日打鱼,以此为生。一天,他只网到了一条小鱼,而且小鱼还劝他把它放了,等日后长大了再来捉它。渔夫道:“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就太愚蠢了。”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不是想捞什么就捞什么,所以切切实实地珍惜每一分收获是很重要的,只有脚踏实地,方可做得更牢。

成功是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没有任何成功是可以轻松得来的,也没有任何的不劳而获是真正舒心的。

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六年级 郑展容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哲学小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兴趣 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程和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教材进行了统一规划,其中《哲学与人生》就是中职学校重要的德育教材之一,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提起德育课,学生大多认为是讲大道理的课、空洞的理论说教课,跟专业课比起来,没有什么实用性。所以,在德育课堂上很多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不能为了讲哲学而讲哲学,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哲学的学科体系,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学哲学与解决做人问题、走好人生路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巧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如:拔苗助长、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纸上谈兵、买椟还珠等等。这样学生听起来会很感兴趣,在听了故事的同时,也学到了哲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要体现语言的艺术

抽象、深刻、理论化、系统化是哲学鲜明的学科特点。它虽然是最抽象、最一般的道理,但是它也是从最具体、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要把哲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哲学观点解决人生的困惑,需要发现人生智慧,也需要教师借助出神入化、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常使学生于懵懂中感知其因、突悟其理;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心灵的包袱而又自惭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语不在长,贵在适;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德育课不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方法。这种单调的教学就只能是“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活跃课堂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选取学生关心的话题。例如在讲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这个问题时,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了两个案例――《一枚铆钉与一个帝国的命运》《海鸥与水上雷达》,这些小故事通俗易懂,学生爱听爱学。再如笔者在讲到物质运动与人生运动“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时,给学生们讲了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林肯曾是捡煤屑的小伙子,乞求上帝给他一双鞋子,结果上帝送了他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经过一番努力后,林肯拿着袜子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教师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把复杂的哲理简单化、生活化。

再如,我们常常听到某学生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蹶不振。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即哲学上通常所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唱《阳光总在风雨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情景表演教学法

情景表演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情景表演一定要设置合理的表演情节,需要有针对性。例如在讲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的时候,笔者让学生们根据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表演小话剧,学生们都积极参加。

3.实战演练

德育课理论性较强,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唱高调”“空谈大道理”。为了增强吸引力,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德育课堂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以推进。例如在讲“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时,笔者创设情景,模拟招聘现场,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学生应聘前积极准备,在面试过程中积极展示自己,体验了面试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为毕业时参加面试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