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1篇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对话的隐望无处不在。然而作为教师,却常常漠视了这种强烈需求的存在。

一、识字教学的对话――我们应知道它们的过去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教学生认识汉字?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的定义,注定了其蕴含的丰富的信息量。那么我们识字教学中师生与文字的对话,就不能对这一汉字本质的东西忽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通过汉字,对过去的历史、文化、哲理有所明悟。如六年级古诗《问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对于妻子一词,教师仅对其作出解释,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深入去了解,这个词与现在的“妻子”的区别所在就是“子”的不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时候的“子”除了做子女的解释,还有一些不同的寓意呢。孔子、老子中的“子”是一种尊敬的寓意;“子非鱼”中的“子”是你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中的“子”则含有辱骂的贬义色彩。这样开放式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对于汉字的承载有了足够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重要目标才变得容易实现。

“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形成,在感知中最直观的就是图形,通过对图形的感知辨别能力产生认知思维,并思考和更新脑体中存有的知识个体”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结合汉字的图形构造可让初识汉字的学生对字形的认识有所提高。例如“牛”和“羊”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图形辨别来进行汉字的思维层次的构建。这两个字都是有角动物的象形文字,“牛”的角是弯曲的“U”形,“羊”的角是直的“V”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他们形态上的不同融入到了汉字里,由此及彼,学生在学习这类汉字时,也会将他们的象形意义与外在形态进行对接。

因而,识字教学如果任由汉字的音形义剥离,或者不考虑它们的历史根源,无疑是对汉字本身的文化的一种流失。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还原原本的生活

如果说识字教学是在课堂上对汉语言文化的一种追溯,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对语文生活至生活探究的延伸。“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的都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

在教学《小草和大树》这一课时,我以这样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这篇课文吗?很多学生都举手,然后把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查找的资料读了一遍: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夏洛蒂和两个妹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接着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同学有想法的吗?遗憾的是,班上竟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课后和别的老师交流的时候,我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听话’的让人有些难过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生活和文本决然地割裂开来,毅然地接受了别人的思维以及生活经历对于文本的解读。他们无视了生活中自己独立的情感价值体验,而这,恰恰就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大脑)在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理解,就是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的多彩解读。这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对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允许并引导学生去与文本、教师对话,在对话中,看清生活本来的面目并学习怎样生活。

三、作文教学的对话――内心深处的自白

“学生的作文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我所发现的学生作文出现的怪现象:作文题材上,重复的很多。写一次快乐的假期,男生大都写了钓鱼,女生则是在家做家务。作文语言上,双引号运用的反语泛滥,描写人物外貌极其相似。反思,教师对于其引导有推波助澜之嫌。作文,本意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情感体验付诸笔端。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作文的“八股文”心态,同时重视学生作文中对于读者的心理认同诉求。首先就是教师要放下作文的条条款款,不限定作文字数,不要求作文必须写歌功颂德的内容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为之的交差式习作。此为作文教学的“疏”,以此为锲机,通过作文的评语等对话手段对学生“因势利导”。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感觉没什么可写或者说作文里的内容和实际脱钩。其次,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要扮演的角色是倾听者。只有倾听了学生在作文中的真话实话,我们才能说我们是在教语文。再次,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懂得保护学生的隐私。为什么在QQ上和同学们聊的不亦乐乎妙语连珠的学生,到了课堂上就变得木讷而深沉了?因为他们怕祸从口出。特别是教师在将学生的作文作为评讲的范文时,要经过学生的同意。

对待学生的作文,只有本着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才有可能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白!

四、对话――语文生活中的反思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2篇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

一季一季花开,我欣喜地沉醉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春风里,体验作文,创新作文,硕果累累;一季一季花落,我苦痛地挣扎于应试的冷雨中,课程教学改革里,风雪载途,负重前行,只为敌过那教条入髓的“唯分是图”,凄风苦雨。心痛花落,渴盼花开,唯有上下求索,开辟自我与学生的一条幸福之路。我选择生态,因为那是自然的原色,我相信那也将是教育的原色。生态作文教学,便是为了尊重教育的原色,尊重学生的原色。其间的快乐、幸福是无法形容的,同时也充满了坎坷、挫折、艰辛,正如美丽的蝴蝶要经历痛苦的破茧一样,我的作文教研之路也可谓一场漫长的化蝶之旅。

蚕――站稳作文教学讲台

十六年前,我被分配到一所较为偏僻的农村中学任教。踏上讲台,我才明白语文教学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要上好一堂课,深钻教材、了解学生、注重教学艺术等任何一样都不能忽视。其中,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生的所得能否通过文字准确、凝练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它关系到学生能否站得更高,看到更美的风景,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如何上好作文课成了我这名新教师颇感困惑的问题。我曾请教了几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的言语中都流露出一个观点,教好作文不仅要抓好知识点的传授,还必须进行相关的教育研究,以研促教,也就是教育界流行的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我便在抓教材、钻考纲、勤训练的传统教育思维方面下起苦功来。为了掌握作文教学新观念,我经常去听市、县举行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反复揣摩名师作文课堂实录。与此同时,还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报刊,不知是作文类报刊的巨大魅力,还是对作文教学的火热激情,当别人在天南海北地闲谈时,我却津津有味地研读专家名师的妙谈;当别人已经与周公相遇时,我却在昏黄的台灯下撰写心得体会。阅读、做笔记、写感想、上公开课,成了那段时光里最热衷的事情。后来,我多次在省内外上公开课,做交流讲座,大抵和那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或者更多的水。教师要教好作文,自己也应该能写好文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经常写些东西,语文教师更有必要。……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为此,我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写多了,思考就深了,方法就新了。随着自己写作的演练深入,《教育导报》《语文学习报》《演讲与口才》等报刊多次刊登我的作品,为我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让不少学生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为了能给报社投送优秀的稿件,我对作文教学方面的思考就必须更为深入和独特,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通过报刊媒体形式发表的文章会影响数以千计、万计甚至更多的学生,所以一定不能出错、一定要有价值。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报刊,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接触了一大批编辑和名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强化了我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记忆犹新的是在首都师大举办的《语文导报》编委座谈会上,陈金明教授和来自各地的特级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真知灼见让我长了见识。在我看来,阅读、写作、思考是站稳作文教学讲台的不二法门。

蛹――反思作文教学不足

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分数难提高,这是作文教学存在的客观现状。尤其是提高作文分数,似乎成了评定作文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成了教师朝思暮想的问题。我也不例外。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就这样,不断地反复研磨着。当然,我的努力主要是围绕提高作文分数的,重点就是对作文技巧、方法的解读和传授。积沙成塔、积水成渊,几年时间我便在各类教辅读物上发表了数百篇作文指导类文章,参编或主编了20余部作文图书,如《问题作文升格策略》《获奖作文15讲》。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方法对指导学生应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己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总觉得仅通过这种方式还远远不够,我又开始了作文课题的研究,成功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巴山平原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因为我觉得在作文中必须引入文化的因子,这是最本色的东西。在研究过程中我提出了文化作文“五步教学法”,由“视听――微会――导引――表陈――明辨”五个核心部分组成。这一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注重了文化素养的培育,切实解决了学生“综合表达困难、文字功底浅显、文化含量低下”的问题,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所研究的课题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并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成果奖,还多次在重庆、太原、珠海等地进行了经验介绍。

每每中高考结束后,都会有报社、媒体邀请我分析作文试题命制,评点满分作文,或者为来年考生提复习建议。看来,对分数的崇拜和重视是我们一时半会儿难以避开的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庄子・列御寇》里的一个典故,“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通“殚”)千金之家(家产)。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技巧)。”我们似乎就是在教学生“屠龙术”,分数能帮助学生的是考上理想的学校,但这条“龙”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用的,因为在实际中真正需要的是技能和水平。比如说,我有个学生每次写的考场作文都能得高分,但向文学刊物投的稿件却都石沉大海,可知二者是脱节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究竟离作文的本质是近了还是远了?破解问题的方法在于找准问题。我在反复调查和思考后认为,作文本应是生态的,必须用生态的方法来解决。我用了近两年时间来学习生态方面的理论,并从中找出了当前作文教学的主要缺失:一是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作文在基础地位上有所缺失,应试教育下使作文步入了“怪圈”;二是主导因子存在严重缺失,教学系统性越来越淡化,教师主导作用慢慢弱化;三是主体因子几近崩溃,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缺乏了主体性,生活体验缺席了,真情实感就缺失了;四是边缘因子的缺失,文本审视、评价修改、书写卷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作为一个作文教学实践者,抑或是一个教辅资料编写者,我鼓起勇气抛开作文技法来思考作文的真正归宿,努力去寻找使作文教学生态回归的真实路径。

蝶――回归作文教学本色

我很喜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如果找到了作文的初心,作文教学自然能得到丰收。如前所述,对作文教学的思索、对写作指导的琢磨、对文化课题的研究让我悟出了作文教学的方向,那便是促成作文教学的生态回归。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对作文的探求也是如此。期待并研究作文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考分。向专家名师请教,与学生、同事交流,对论文课题琢磨,我认为我所期待的作文应是“大朴如初,本色归来”的生态作文,即作文应该是写作者对人、自然、社会的理性认识,是对写作过程、方法、体验及情感的全面回归,更是对学习、工作、生活需要的理性适应。通过在一线教学中的实践,我脑海中作文教学生态回归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我开始用生态的观点来推进我的研究,从生态与教育的关系延伸到生态与语文的关系,最后落脚到生态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在这过程中,特级教师蔡明老师的“生态语文”和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等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也在一些作文讲座上,包括在教育部、省教厅组织的教师继续培训讲座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待能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一点一滴的学习思考,一点一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生态回归的方法。我觉得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系统,它能有效促成教师、学生等生态主体和相关因子平衡地发展,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整体。它让作文与语文生态、教育生态、人文生态紧密融合,构成一个良性的大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要想让作文教学朝着生态、理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鉴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改变,从而使得作文生态系统能均衡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作文生态回归必然要去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从生态理论上得到支撑,从学情现状中摸索方法,从而构建起作文教学的内外部良好环境,让兴趣、动机、感悟、个性等诸多因子得到均衡有效发展,形成推动作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增强的一个合力,让作文成为学生乐学、好写、实用的人生必需品。

我新近出版的教学专著《作文教学的生态回归》对生态作文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把握传统经典名著中蕴含的生态教育启示。不管是对国学基础的积累,还是对写作理论的运用,传统经典名著都很有作用。其包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对研究实践作文生态教学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回归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生态路径,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方法,也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语)的效果。

其次,构建作文教学的生态场景,营造生态作文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灵间有了些碰撞。生命之间的对话,灵魂之间的交流,智慧之间的砥砺,价值之间的共享,成果之间的展现,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被诱发,写作欲望才能被唤起,写作兴趣才能被调动,从而快乐自由地进入写作的良好状态。

再次,整合作文教学的生态因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缺失影响其生态回归,且在以生硬的分数为目标的道路中艰难前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必然要对其生态因子进行认识和重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注重作文构成因子的质量,是作文教学改革重要的突破口。

最后,重塑学生主体的生态定位。学生写作的生态内驱力被唤醒,体验和情感被开启,个性天赋被打开,如此一来,学生便有了倾诉生命的冲动,有了表达自我的自由,那么,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生命精彩也就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我一直在作文教学研究这方沃土上耕耘着。对作文教学生态回归的思考和实践让我坚定了对作文教学的信心,但我也深深知道,成功,只是一个逗号,前面还有更漫长的路等着我去走。作文教学研究的春天已经来临,我这只蝴蝶会努力地飞舞,为她增添光彩。

(四川省开江县普安中学;636251)

写作隽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的才是最真实的,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具有“生活原味”的妙语佳作。

作文讲评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既能发现自己文中的错误,还能锻炼其他学生的听读辨析能力,让学生自己感悟,相互指正,相互学习,认识到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是真实生活的再现。通过讲评,让学生学会选材。这是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可写的内容很多,要选择那些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和事。

让学生学会修改。新课标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自己动手修订自己的作文,无形中能让学生意识到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3篇

一、做原生态的语文教师,取得学生认同

新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生活化,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并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要使学生愿意学,必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生活中,对学生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课堂上会很容易建立师生间的互信关系。

谈及庄子的无为思想时,笔者对学生说:“我非常羡慕庄子的境界,但说句老实话,目前我还是无法达到老庄的境界,因为我还要想着评职称。”笔者的真实引起学生的会心微笑。在教学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往事,并谈到自己幼时的生活片段。讲到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爱”时,笔者又针对“母亲”的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写周记,笔者跟着一起写,并与学生分享写作成果。语文课成了师生思维碰撞的阵地,学生的创造力也因此提高。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收获学生信任和尊重的同时,语文课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浓墨重彩话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设法选择契机,设置生活情境,作为语文课堂的内容,使语文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从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入手,最便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时,笔者将徐志摩、林徽因以及金岳霖的相关资料作了详尽介绍。学生被生活中的金岳霖深深震撼,带着好奇和崇拜,学生很快读完了全文,并进一步了解金岳霖先生的为人风范,并轻松掌握了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课后,不少学生找来相关书籍,开始对徐志摩、林徽因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了语文学习的拓展。

在介绍司马迁时,笔者生动讲解大汉天子、将军卫青、小将霍去病以及李陵事件。学生满含兴趣、充满期待地走近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枯燥乏味的古文学习也因此活泼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字背后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挖掘文本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彩

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元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丰富有趣。

教学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时,读到“我真的看见过……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时,笔者让学生回忆类似生活经历,有人谈到自己下水摸鱼的情景,有人谈到等待自己回家亲人的身影,谈到儿时的烦恼。

当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和文本相结合的时候,会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文本与生活的对比中,理解课文内容。

四、寻找课外生活亮点,引导学生用笔去感悟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军训前后,笔者让学生写下周记《军训畅想》、《军训剪影三则》;在妇女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写作文《感谢您,妈妈》;在清明节后,布置作文《清明上河图》。因为亲身经历,学生文思敏捷,写出不少佳作。一位学生在《军训剪影三则》中形容舍友的呼噜声时写道:“万恶的家伙,他居然打呼噜。听,那绵长厚实的呼吸声,连续中戛然而止,紧接着,一声刺耳的像小猪哼哼一样的声音响起,不要急,这只是一个开始。然后,像滚石落山一样的振荡声接连不断地响起,声音由长到短,从低沉变高亢,正如瓢泼大雨,陡然间变成了恐怖的泥石流……受不了啊!耳朵塞纸巾,枕头包住耳朵,躲到被子里,盖在大衣下都没用,那声音就像长了腿一样往我耳朵里跑。唉,一夜未睡啊!”文笔生动活泼。李镇西说:“作文只有‘真’,才会‘善’和‘美’!” 要写出好作文,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4篇

一、 精心研制作文教学目标,使之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培养目标具有综合性,作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很重要的部分,理应在教学目标上呈现多样性,综合性,才能达到此育人目标。因此,在设立新体验作文目标时,我们努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求得整体发展。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写话与习作要求,同时参考李白坚教授的“快乐大作文”研究成果,列出如下目标:

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我们采用先体验后写作的方式,推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体验式作文活动中加强自主探究性学习、合作交往式学习、探究发现式学习。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我们注重通过新体验作文及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践行“欲学作文,先学做人”“品质成就未来”的教育理念。我们结合作文教学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九种能力与五颗“心”: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自理能力、合作能力、领悟能力;爱心、责任心、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围绕这些积极品质设计相关的作文体验活动。比如,在设计二年级上学期写话《我的藏宝箱》这一课时,我们设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写话与培养积极品质两方面入手,设计如下:

1. 写话目标:(1)用两三句话写出亲手制作的藏宝箱的样子,里面所藏的东西以及自己的心愿等。(2)学习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2. 培养积极品质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感受生活之美好的品质。

我们希望,通过新体验作文目标设置的综合性,将三维目标在达成过程中做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融为一体。

二、 精心研制作文体验活动,使之多样化

生活是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要解决难写、怕写的局面,让学生体验生活是关键。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从亲近自我、亲近家庭、亲近校园、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五个板块去设计系列体验活动,这些活动都便于实践,也便于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每个板块每学期至少有两次体验主题活动,5个板块共计10个体验主题活动。以小学六年12个学期计算,共计体验主题活动120个,进而编制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萃小学学生要体验的120件作文特辑》。每个主题活动下都设计系列活动,一般一个主题安排3个左右活动,如此计算,就有360多个体验活动。如此丰富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在充分品尝童年美好生活的同时,打开了他们的作文视野,丰富他们的作文素材。由于所有的作文都遵循先体验后写作的原则,学生课内外作文提倡采用“正在进行时”,这样就能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以二年级上学期为例,我们先后安排了这样十次主题体验主题活动,如下表所示:

从这份例单中反映出,我们设计的体验活动主要以生活体验、游戏体验、活动体验、想象体验等为主,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各个学科,全面涵盖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体验了,就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三、 精心研制作文训练文体,使之全面化

我们在研制新体验作文内容的时候,精心选择作文文体,在坚持训练记叙文为主的原则下,更多的文体进入学生的作文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也体验作文体裁的丰富多样、新鲜有趣,从而创造新体验作文教学内容的新天地。具体如下:

四、精心研制作文训练序列,使之系统化

我们在作文内容上,强调一个主题下开展至少三次的系列活动,使每一项主题体验活动立体化、深入化、全面化。在文体训练上,紧抓各年级学生心理与思维、语言特点,也采用螺旋上升滚动式练习。在作文目标的确定上,从横的角度看,每一个主题中的作文教学目标,都通过至少三次的反复练习达成;从纵的角度看,作文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反复出现,螺旋上升”。具体要求是,对一年级入学初的学生进行“孩子说,家长记”的说话训练,等到学完拼音后,可让学生写简单的拼音日记,说与写交叉进行。二年级在写话的基础上学习写简单的记叙文。三四年级练习写规范作文,就是教方法,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统一文体的练习,以仿为主;写自由作文则是让学生根据序列体验内容和习作目标进行自由选材、自主选择文体的写作,不断巩固所学方法,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四年的作文序列练习后,五六年级学生再次回到写放胆文,但此时的放胆文不同于低年级的随意,而是在一定立意下,有一定层次的个性作文,主张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

在具体操作时,采用“一体两翼”式序列训练。“一体”指大小作合为一体,提倡提笔即是写作时;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提倡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两翼”指课上学习作文方法,课后进行举一反三式的练习掌握方法。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5篇

一、 立足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改变简单“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l.科学把握教材, 利用课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 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 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 、 “异想天开” ,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 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 联系生活, 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严肃的老师、 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 舒适、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 焦点,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 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 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 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 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 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 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 、 “自由与纪律” 等展开辩论, 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 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动。 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 观一幅画、 演一场戏、 看一个电视片段, 来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 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 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独立, 缺乏合作, 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 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 音乐、 美术、 科学、 数学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6篇

小学作文生活体会感受一、注重生活体验,创造快乐源泉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尤其更难,学生写作文常常写表面的东西,而且非常直接,不肯深入其生活内涵本质。让学生写出漂亮的文章,是每个语文老师的真实心愿。但是,我们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而忽视学生习作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只注重作文要写有意义的内容,而忽视儿童平时的生活体验。俗话说:“文出自人,应接万物,发自于心,方能见之于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目标也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应从“快乐生活”和“个性体验”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以教学生活的灵性。

为了选好材料,小朋友在观察中就要注意培养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所谓认识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应在观察中多动脑筋,对材料要善于分析、比较并加以选择,深入实质内涵。只有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从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采撷到具有闪光的时代特色的写作题材,才能在作文的构思、立意过程中推陈出新。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小学生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溢出要写的词语。尤其是在作文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至关重要。

1.深入学校的生活。其实我们除了课堂教学,还有我们在学校里的各种生活。比如,我们每一个星期一的升国旗仪式,在庄严的升国旗当中,激励起我们的爱国热情;还有每年两次的校运动会,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精彩纷呈的六一儿童节等活动,展示孩子们优美的歌声和高亢的童声。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快乐作文提供最原始的积累。

2.感受家庭生活。亲情是永不褪色的话题,家庭生活是学生习作的素材库。学生参与到每个家庭活动的细节,特别是我们在农村中出生的学生,在家“包粽子”;在家过中秋“吃月饼”、看月亮等。

3.关注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现象,体验社会发展,激发写作欲望。例如,植树节,社区组织“人人植树,绿化学校”的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绿化对环境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

4.引进自然生活。我们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春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特性奥秘。这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大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在观察的同时,要启发学生善于多思,抓住特点,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了。

二、调控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写作

体验和感受是个性作文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那么习作教学中,如何从体验入手,调控好写作教学的创新之路,来改良我们的写作方法,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呢?

1.要让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比如:母亲节这天,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母亲的辛苦,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来。因为是亲身的经历,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那一次的习作是前所未有的真情流露、生动感人。

2.自主选择,调动写作积极性。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每个学生就能写出天真而又有个性的习作。例如,在教学续写《守株待兔》时,有的学生写了种田人听了他人的劝告后的生活,有的学生则想象上帝为了考验他,又有一只兔子去撞树等。写的七彩纷呈、生动有趣。

3.书写真情实感,表达独特感受。儿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思想。我曾经要学生在习作中谈谈“我的理想”。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写当警察、教师,有的写科学家、村长等。我对孩子们的这些说真话、写所感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但同时又对他们这些稚嫩的认识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尝试轻松氛围,感受写作快乐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信息技术;有效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写作空间

创设写作情景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有的语文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费时低效的教学过程。当学生亲身参与了一个活动之后,已经有了表达的需要,但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印象模糊,只记得大致轮廓。而现代教育技术因其有准确记录和反复播放的功能,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一)情境再现。我校曾经组织过一次拔河比赛,比赛当中我请电教老师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比赛的全过程。作文课上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回忆当时的比赛情景,个个说得兴高采烈,好像比赛还没有结束,他们仍在赛场一样。对于精彩的情节,暂停下来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引发出更加深入、广泛的思考。

(二)反复播放。在训练写人作文时,我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同学。但要表现他们什么呢?典型事例又在哪儿呢?好办,把以前拔河比赛的带子找出来再放一遍。引导学生观察平时极腼腆此时却拿着小旗在队伍前面大喊“1,2,3……”的班长,观察站在队伍最后脸憋得像茄子一样,但还拼命拽绳子的体育委员,观察其他奋力拼搏的同学。好了,孩子们记忆的大门打开了,人物有了,事件也有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一个活动利用了两次,甚至可以更多次地利用。

(三)扩展写作空间。李吉林老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潘自由老师也认为学生习作的需要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好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更好地创设出习作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一些我们平时甚至不可能接触的事件,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突破时间限制。比如说彩虹,我们可以搜集到许多彩虹的图片、视频,制作成剪辑播放。学生可以仔细观察,一次没看清再来一遍。从彩虹一点点出现,到彩虹慢慢退去,即便此时教室外艳阳高照,学生却早已陶醉在自然界瑰丽的奇观之中。

(2)突破空间限制。如在训练学生写《我又找到一个家》这篇想象作文时,我首先出示了许多优美的风景图片,接着播放用flash制作的动画视频:地球上的树越来越少最后一棵也没有了,土地慢慢变成了黄色的沙漠,以同学形象制作的人物缓缓出现在屏幕上,一群无家可归的小鸟,以为找到了一棵树,纷纷飞了过来。图片、视频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被震撼了,陷入了沉思当中。许多同学的作文出奇地深刻,有的同学写到:“我似乎感到那个人就是我自己,是我剥夺了鸟类的家园,也失去了我自己的家园,看着无家可归的小鸟,我哭了。人们啊!觉醒吧……”

二、运用信息技术,在合作中作文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

(一)写前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学生总说作文没得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但一个人的材料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材料多,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

(1)搜集材料。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指电脑、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只要它能够有效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我们都应把它视为现代教育技术。我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收听广播、看报纸,开阔学生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材料。

(2)材料共享。以前,我经常在班内召开“小小新闻会”做“日记展览”等活动,使学生个人积累的材料能被更多的同学获得。随着学校电子教室的建立,我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机上建立电脑日记本,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方便、更仔细地浏览他人的资料,互相学习。从而避免了以前班内展示时不全面和走马观花的不足。当学生需要资料时,只要进入别人的资料夹,就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当然,我们所说的材料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抄,不是毫无体验地拿来就用,对于好的材料可以让搜集材料的同学详细介绍,还可以制成幻灯片或排成小话剧演一演,为学生创造出习作的情境。

(二)写中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学生完成草稿后,我们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经常是在电脑上进行。学生通过学生机首先欣赏优秀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比较及修改后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

(三)写后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习作展示园地。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使之能科学地为习作教学服务,我除了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在班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大胆鼓励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

这学期,我通过调查了解到,班内尽一半的同学家里具备上网条件。我就鼓励同学登陆中小学作文网站,申请网上作文本,将自己的习作在网上展示出来。 利用网络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园地,使同学有用武之地,更能将合作推向更广泛的范围中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作文观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搜集、积累材料,在更快捷的平台上写作文、展示作文,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

(1)习作应成为学生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甚至不说不行,从而主动地习作。

(2)习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是一个个体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但不应是一个个体唯一孤立而封闭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应该在习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使这种交流更及时、更广泛。

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模式 实践

语文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创新教育,语文活动课以特有的魅力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为广大教育界同仁亲睐,笔者仅就其理论与实践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从发展的角度看,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抓手,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活动课的问世,开辟了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新园地,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

(一)语文活动课构建出立体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是以完成教材的讲练为主,这是很单薄、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接受语文知识有很大的被动性。立体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动脑,从而加深感受,培养语文素养。语文活动课完美体现引导性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整体设计,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如班集体、学校发生的令学生激动、感动甚至反感的事情,学生的群体思维异常活跃。

语文活动课堂是“实际学语文”的场所,如果离开了“实际学语文”课堂,学生对听、说、读、写会片面的看成是一种纯技巧的训练,课文只是运用技巧的典范,而作文也只是运用技巧的模拟演练。语文活动课更易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幻灯、电视、微机等先进直观辅助教学手段,使语文活动课气氛浓烈,课堂迭起,学生情绪饱满,在和谐、愉快的乐曲、画面中夯实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启智于趣。

随着人们对课堂教学框架的研究,语文活动课这一立体课堂教学模式会越来越被语文界同行认可。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课强调社会的实用性,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到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语文活动课能弥补必修科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办手抄报”“新闻会”“作文集展评”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之广泛,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既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语文活动课体现的社会价值,远远超出必修课本课堂教学。

二、从现实上看,语文活动课充满了活力

语文活动课生动体现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第二战场。

(一)语文活动课浓厚的趣味性促成了乐此不疲的境界。

语文活动课比语文课堂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主要外在表现有:(1)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媒体巧入课堂,适合初中生好动、好奇的心理。(2)学生自主性强,课堂内容选取,结构设计等主要征求学生意见,给学生较大的自,易于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3)语文活动、立竿见影,使学生在成功感中增强信心。(4)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级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

语文活动课内部设计上讲求新、活、妙、实。新,一是指内容不断更新,不单一,既有课本剧,又有课外内容的故事会等。二是指形式新,演讲、猜谜语等,形式多样化。活,指语文活动适合各个阶层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好。妙,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实,指语文活动人人能参加,人人是主角,学生各得其所。

(二)语文活动课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于漪的“目中有人”观念,钱梦龙的“三主”教学观,魏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思想,无不折射出一代语文大师们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照人光彩。语文活动课,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活动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发扬民主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生推向语文课堂的舞台,这就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语文活动课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和听说活动等。各种有益的活动,有独立的、集体的;智力的、非智力的等,加上语文活动的新鲜感、惊奇感和巧妙感,所有这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同时活动过程中,同学间相互交往,能够使学生能动的改变自己的客观现实,改造、发展和完善自己,体现自身价值。

(三)语文活动课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