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战略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但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没有完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前提性假设,如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等基础之上,但这一基础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再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为前提,往往把许多战略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无关变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还有,由于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严谨的数量化”阶段,它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在战略管理中,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使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2.全局性
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3.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一般来说,财务战略有三种路径选择:扩张型、稳健型、防御收缩型。
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不是偶然的,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则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FLEXLINK上海有限公司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2003年成立分公司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相当的规模,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可以考虑通过内部扩张、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外部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企业发展战略促使FLEXLINK在中国的财务战略选择了扩张型的路径。在扩张型财务战略中,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是三大核心内容。
投资战略。FLEXLINK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质量是其在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是其高速成长的保障。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筹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加。销售增长的张力越大,资金饥渴就越严重。
FLEXLINK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其母公司是其资金的保障,通过母公司的注资可以解决其在高速成长中所面临的资金饥渴问题。但是,若为降低风险,企业也可以选择引进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一方面解决资金饥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更加了解中国当地的销售和金融市场,提高销售额和融资可能性。
显然,企业的投资战略作为企业的分战略,应该在发展方向、目标水平及主要对策等方面与总体战略相互协调一致,并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因为,企业的投资战略制定的依据是企业的总体战略。投资战略只能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所给定的框架内进行企业投资方面的谋划,包括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入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投资的具体方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企业投资战略也是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具体分解和落实。事实上,企业的投资战略还受到企业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具体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如果投资战略不能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协调一致,就会出现重大的投资失误,影响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使企业破产。以某集团公司为例,在“八五”期间,企业的投资战略偏离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案,急功近利,结果投资方向多为与企业急需发展的主业无关的其它产业,不仅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而且由于投资过于分散,投资的效果也不好。而企业急需发展的主业,却因为资金不足,技术改造迟迟不能执行,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模上不去,市场份额不断缩小,错失发展良机。因而在“九五”期间,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举步维艰。
由于投资战略是进行投资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投资管理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投资战略。而投资战略的制定又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只有在准确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科学制定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制定企业的投资战略,才能真正管理好企业的投资工作。
企业的投资战略管理
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投资战略进行,而投资战略又要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的时候,随时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部署,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管,以保证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集中到企业急需发展的关键产业上去。
在进行投资战略管理的时候,主要依据的对象就是企业的投资战略。企业的战略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投资战略就需要随之调整,具体的投资业务也就需要随之变化。如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金额等等。投资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不断对企业投资业务进行调整。
实证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集团公司是由一个地方小企业发展而来,在企业发展中,集团领导层的集权倾向明显。通常投资决策由企业领导层作出,较少通过职能部门参与。1994年集团有下属法人企业300多家。但是在进行投资多元化的时候,由于对投资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缺少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加上政府行为的干预,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由于投资分散,在主业上的投资急剧下降,造成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没有新的技改项目,主业竞争力下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以后逐步开始进行调整,收缩产业,使投资集中到主业上来。1996年有60家,2000年压缩为不到10家,现在主要集中在主业上。
集团公司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为:集团公司作为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依法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的经营与管理,对所持股企业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和产权转让等权利。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不直接参与下属子公司具体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公司法》,母公司委派董事或委派股权代表进入子公司董事会,参与决策,进行调控,并以集团章程和制度的形式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集团子公司的权利与义务为: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经管的法人财产负保值增值责任。对集团公司现有存量资产,按专业化和市场化原则进行重组,组建股份公司。
根据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和权责明确的原则,建立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或管理机构。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依照《公司法》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其法人治理结构,不设股东会。董事会是国有资产授权的代表,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并按授权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能。董事会下设决策支持机构(战略管理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和日常办事机构(秘书室)。决策支持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董事会的要求,对董事会决策的集团发展战略、重大投资方向和项目、财务预算等问题进行事前审议并提出方案和意见,以备董事会决策。
(二)企业总体战略
(1)战略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模式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化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2)战略目标。计划到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争取比“九五”期间翻一番,集团在全国百强企业中的排位跃居前列,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财团,步入世界大公司行列。
(3)战略重点。为了确保上述战略目标的实现,集团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突出三个战略重点,即资本运营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三)企业投资战略
集团围绕形成和加强焊接材料、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金刚石、机电产品等四大支柱产业的需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对现有主导产品的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达到1/4以上,集团公司技改投入不少于10亿元,集团各成员企业的技改投入原则上不得少于固定资产原值的1/3,同时要加强重点技改项目的管理,确保集团的产业和产品发展目标的实现。技改项目的预算总额为18.871亿元,资金的来源如下:企业利润及折旧4.871亿元;银行贷款8亿元;债券和股票3亿元;引进外资3亿元。
(四)企业投资管理
集团公司投资管理体制是以集团公司为母公司而投资形成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为子公司的母子型投资管理体系。
(1)集团计划投资部负责核心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各子系公司设立专管或兼管投资的管理部门。
(2)投资形式可以用固定资产、存货、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资金投资,也可以用产权换产权的形式进行投资。
(3)在集团内部实行计划管理。集团各投资单位及时将投资方案报送集团计划投资部立项。集团领导依据国家政策、集团发展方针,对该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协调和决策。计划投资部根据集团发展计划下达年度投资方向和项目的框架。
(4)集团内的各投资企业和投资机构对规划投资的项目,先作好可行性调查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集团计划投资部,并联合组织经济、技术等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和风险评估。
(5)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下列内容:投资单位概况及其经营状况;投资环境是否优良,主要包括:投资地区政策法规是否有利;市场环境是否能有利于投资,如资源条件、交通运输、产品销售网络,产品是否有竞争优势等;开发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是否能占领市场,其开发潜力如何;工艺及工程的基本设计方案;投资收益预测及风险分析;投资数额及形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组织机构及劳务安排。
(6)各部门参与项目论证,除对上述投资条件进行充分论证外,还应对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行平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择优投资。参与项目论证会的人员在结论书上签字。
(7)对于可行性项目的审批权限:集团对外的投资项目,由集团董事会批准;集团全资子公司的可行性项目,50万元以上由集团公司董事会批准,50万元以下的由子公司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企业法人代表)批准;集团控股子公司的可行性项目投资,原则上都由公司自行按程序审批,但集团委派的产权代表或经营者在决策时,超过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向集团公司董事会请示,经同意后,方能表示赞同意见;集团公司参股子公司的可行性项目投资,由子企业自行按程序审批,但集团委派的产权代表在行使决策权时,要以保证集团投资的安全性为原则。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 主要流派 必要性
一、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经历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等阶段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初期产品不是十分丰富以卖方市场为主。企业的产品大多能很顺利地卖出去。企业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并不多见也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情况。这一时期,生产管理大行其道。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提供的产品和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余地日益增大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复杂,企业只考虑生产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由此企业管理由侧重生产逐渐转变为综合考虑经营的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强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综合营销。生产、财务、研发、人力资源等职能的作用。与战略管理相比经营管理不注重竞争,它只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职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协调性较差。随着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出现了激烈的竞争,企业即便生产出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仍有可能没有市场销路在这种情况下,就逐渐产生了战略管理理论。/
二、战略管理主要流派评述
(一)设计学派
哈佛大学的肯尼斯·r·安德鲁斯在其所著的《公司战略概念》、《经营战略论》、《战略管理》等书中提到了战略问题,提出了制定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基本战略管理模式并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公司优势与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对应,构建了swo下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相匹配。将战略划分为: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则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行业结构学派
行业结构学派认为行业内的竞争状态由行业结构来决定,而且行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因此行业结构学派的重点是对行业结构的分析。波特是行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竞争论》等著作中提出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一点战略。
(三)能力学派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炙企业核心能力》一文其后。越来越多的研穷人员开始投入个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能力学派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与维护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新战略的采取受到公司现有资源的约束。为获得竞争优势和战略竞争能力,关键在于将能力建立在发展、积累信息和知识,以及在企业内部员工间交流信息与知识的基础上。一种能力要想成为核心能力,必须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的角度出发是独特并不可模仿的”。//html/jianli/
(四)资源学派
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 )所著《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战略管理资源学派的诞生。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竟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与能力学派相同,该学派既强调了公司特别资源与竟争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产业分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企业能力的重要性。它认为能力与资源作为企业竞争地位的核心要考虑需求(是否满足顾客需求。是否具有竞争领先优势一结构分析)、稀缺性(是否可模仿的。可替代的,还是可持久的一企业核心能力)、适宜性(谁拥有利润)等要素。作为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能力战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当前许多大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
(五)主张竞争合作的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呈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在新经济时代。由于新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高投资、高风险性仅靠一家企业独立搞创新,很可能因创新能力限制而无法成功。战略联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节约成本和创新知识共享,以及共担创新风险。当合作企业发现可以找到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和能力的方法,使彼此都能创造出自身的、新的、极难为其他企业所理解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时企业就会采用战略联盟。/
总之。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资源与能力分析、战略决策与实施等不同阶段组成的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企业的战略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固定不变。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采取的措施、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等。都会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只有不断地调整、研究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理论对企业的实际指导的正确性。我国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指导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 企业所处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1.宏观环境变化
(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1996 年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概念。这意味着,知识经济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1 世纪的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尽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仍是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已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至关重要,而知识却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已大大超出二分之一,而信息产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对象,由主要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主要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企业组织结构由多层次的等级管理结构转向系统网络结构;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在不断提升,需要管理会计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这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由内向型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为外向型的战略管理会计。//sixianghuibao/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
历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智能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化并全面冲击着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于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点也应放在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措施的实施方面,而本文将重点针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展开讨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于发展
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的说,它是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战略管理会计是现有管理会计的发展,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富裕程度逐步提高,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竞争更加激烈。进入21世纪后,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及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一经产生,即以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视内外协调和面向未来等为特点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总之,会计是在其各种环境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当会计环境变化时,会计必然做出相应的变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际间经济技术的交流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有封闭走向开放,由死板走向灵活,企业的战略管理日益重要,战略管理需要信息进行支持,而现行的管理会计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来实现。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1. 竞争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管理目标:竞争环境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战略管理会计对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原有的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的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另外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收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并进行论证比较,供各层管理者选择、决策。
2. 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传统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主要通过对项目在整个建设和生产经营期内的全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按资本成本统一换算为现值或年平均值,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取舍不能采用僵化的模式,而必须充分重视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计算与综合判断相结合。
3. 存货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主要采用经济订购批量对存货进行控制,这一模型只考虑了成本因素,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忽略了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存货购入、发出的时间减少存货,从而极易导致存货积压。因此,企业应了解导致存货占用的原因,并通过消除这些因素,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存货数量,在企业全局基础上建立适时生产系统。
4. 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是为了提高和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建立的成本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由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5.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社会,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和关键因素,所以必须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和知识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既是重要的产权因素,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收益,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帮助企业构建人力资源战略。
6. 战略性绩效评价: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主要使用财务指标,这样不仅时效性差,而且与决策的相关性也较低。随着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向“顾客化生产”转变,管理者的目光开始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与战略决策相关性高的其他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1. 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进而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影响着买方的价值链。
2. SWOT分析:SWOT分析应首先确定企业各项业务经营面临的强势和弱势、机会与威胁,并据此选择企业战略。一个有效的战略应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业务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弱势和环境威胁降到最低。
3.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产品更新换代极快,任何产品投入市场后最终都会被新产品所取代而推出市场,从而存在着一个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周期可分为投放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应根据产品收入和成本不同的配比结果,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
4.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对成本进行“朔本求源”的计算和管理。它既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也是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其目的主要在于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四、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意义
1.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分析与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分析是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值得深思的问题。
2. 战略管理会计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宏观角度的研究领域,从而正确的选择企业经营战略。
3. 有利于更新企业管理观念,培育企业管理者的理性思维观。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改变在企业目标上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价值、在发展上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在管理上重物轻人、在业绩评价上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行为。
4.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使企业管理能动的适应和处理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来减少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孙茂竹 文光伟 杨万贵: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管理会计在成本计算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业绩报告系统等方面,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在企业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上述问题,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逐渐形成。
作为一支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战略管理会计(SMA)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
目前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境。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如法律和制度的变更、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都会对企业战略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有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综合的风险管理。而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生产经营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活动,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其他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由上述比较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立足点仍然是会计信息,它改变的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并未改变其性质和职能。因此,它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完善,仍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仍需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发挥战略决策参谋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些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供高层管理者选择,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2.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传统管理会计主要考虑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有学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即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3.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成本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滞有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竞争压力的增强,将战略管理推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信息经济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会计从更高的起点,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新的方向,便企业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把握发展壮大的机遇。
由上可见,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不足,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从战术角度深人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重在“知己”;战略管理会计则立足于全局,从战略角度拓展到整个宏观环境,寻求企业竞争优势,重在“知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种微观深人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任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关键词: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 外部环境 长远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战略管理会计。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初期阶段,在我国更是如此。为推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本文拟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特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传统管理会计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级制造技术(ATM)、弹性制造系统(FMS)等的使用日趋普及,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等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传统管理会计与新的制造环境不相适应,面临变革。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要求促成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界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内部管理,而是在重视内部管理的同时,又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即是企业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从战略的高度,收集、加工与企业相关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内进行战略审视,对外做出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现实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并不断创新其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支持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外向型信息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非财务信息密切结合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提供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等。这些信息的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不仅需要财务指标的计算,而且需要结合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战略性业绩评价尺度
战略管理会计一改以往传统管理会计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实行综合业绩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是一种超越会计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它有助于衡量、培植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的制定
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供高层管理者选择,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自20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历来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它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经营投资决策
战略管理成本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风险管理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
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以保持企业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价值链分析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波特(M.EPorter)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这个价值链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重点、战略、实施战略的方法,以及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体现的经济学观念。因此,企业通过分析自己的价值链,就可以帮助确定企业如何争取竞争优势。
实证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一直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关注的问题。美国创新学派代表人物卡普兰教授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指出: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必须改弦易辙,会计学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运用经验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证研究方法的提出,也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战略管理会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迅速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日益迫切。会计学界和理论界应抓紧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岚.论战略管理会计对现代会计的突破.上海会计,2001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外部坏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我国企业在管理上脱离计划经济模式的时间还不长,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因此,企业进行战略性旨理,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实行战略管理,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积极的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有助于企业的结构重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应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结构是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产物,对市场经济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企业没有投街权,不善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适应这种需求。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完善的投资与资本运营,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源配置,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新的环境要求企业自身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这就要求在组织上进行迅速的反应,重新构造自己的组织结构。
(四)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战略,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企业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
二、企业战略管理原则
(一)信息原则
信息是决策的重要基础,它在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与战略管理有关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战略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和转换的过程。因此,面对复杂的战略决策,一定要充分发挥各类咨询组织的“外脑”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战略决策的积极性,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二)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要求战略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必须对其各项指标的利害得失进行全面衡量、综合分析,使部分功能和目标服从于战略创新系统的总体最优目标。
(三)可行原则
可行原则是指运用科学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对战略管理方案进行可行性推断,预测方案的可行性。战略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可行性,可行性是指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战略管理能够实施的程度及效果,它是衡量战略管理决策正确性的标志。
(四)动态原则
战略管理决策是由创新主体做出的,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受其所掌握的信息不全及认知能力不足所限,难免会出差错。有时战略管理方案本身就有错误,但在实施前没有发现;有时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原本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案不再有效;有时由于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失误,需要加以修正。这些都证明战略管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只有贯彻动态原则,才能保证战略管理的成功。
三、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战略的成功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认清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背景来识别企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即找出问题。
(二)设定目标
企业的目标是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应从最高目标开始,逐机级向下推进。依次设立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战略意图、长期发展目标、阶段性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
(三)战略策划
在战略策划中,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如何实现成长、如何回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把握机遇、如何设定公司内的活动、如何完成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战略决策就是对一组决策变量做出选择!
(四)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指把企业的战略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战略变革达到战略方案所要求的各项目标,进而达到全局致胜的动态过程。
(五)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特殊的组织控制,目的在于通过检测和评估企业内外环境改进和提高战略运行效果,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包括对内外环境的监测和对组织姿态的调整两项内容。
四、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一)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
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二)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
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
(三)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四)形成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以形成竞争优势。转贴于 中国论
五、企业战略管理措施
(一)要有观念的创新和超常的思维方式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企业领导没有真正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作出战略筹划,不仅市场的机会把握不住,企业内部的问题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企业除要有掌握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经营者外,还应有一批知识广博、具有超常谋划能力的人员从事发展策划工作,从事内外环境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战略策划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它可以对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解决的目标和方案,比较其结果,使系统整体的效果达到最优。运用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内外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标和方案制定之后,企业有必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判断,以帮助企业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三)分解细化“战略”目标为“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
要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把战略分解,从而形成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在战略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进行战略分解时,要考虑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连贯性,当现有的组织机构不足以承担战略管理的任务时,还须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目标确定以后,企业应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协调、改造和提高。
(四)通过反馈、评价和比较进行目标诊断
关键词: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 外部环境 长远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战略管理会计。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初期阶段,在我国更是如此。为推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本文拟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特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传统管理会计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级制造技术(ATM)、弹性制造系统(FMS)等的使用日趋普及,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等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传统管理会计与新的制造环境不相适应,面临变革。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要求促成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界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内部管理,而是在重视内部管理的同时,又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即是企业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从战略的高度,收集、加工与企业相关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内进行战略审视,对外做出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现实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并不断创新其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支持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外向型信息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非财务信息密切结合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提供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等。这些信息的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不仅需要财务指标的计算,而且需要结合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战略性业绩评价尺度
战略管理会计一改以往传统管理会计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实行综合业绩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是一种超越会计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它有助于衡量、培植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的制定
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供高层管理者选择,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自20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历来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它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经营投资决策
战略管理成本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
风险管理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它通过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来分散风险。
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
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以保持企业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价值链分析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波特(M.EPorter)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这个价值链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重点、战略、实施战略的方法,以及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体现的经济学观念。因此,企业通过分析自己的价值链,就可以帮助确定企业如何争取竞争优势。
实证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一直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关注的问题。美国创新学派代表人物卡普兰教授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指出: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必须改弦易辙,会计学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运用经验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证研究方法的提出,也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战略管理会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迅速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日益迫切。会计学界和理论界应抓紧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岚.论战略管理会计对现代会计的突破.上海会计,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