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水映了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展示了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和提高水平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在管理类专业中属于新兴专业,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笔者结合在历届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探讨。

1 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偏差问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高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毕业论文的水平高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实习、考研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没有实际用途,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大多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平时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毕业论文,使学生产生功利心而忽视毕业论文。认识不足就会导致学生态度上应付,以至于抄袭、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发生。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调整论文写作动机是首要任务。

1.2 文献综述问题。不少学生的文献检索的能力比较欠缺,没有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对题目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文献阅读和综述应该放在开题报告前,做好了充分的调研和阅读,才可能对论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充分认识。

1.3 选题空泛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或者理论价值,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力因素,结合实习经历等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备选题目,再和指导老师斟酌确定具体的题目。最常见的问题是题目太大,泛泛而谈,应该提倡“小题大做”,要求初步调研之后再确定具体选题。

1.4 格式规范问题。格式问题在学生毕业论文中非常常见,一方面因为认识上不够,没有重视格式规范;另一方面是Word软件编辑能力不足,不能排版出要求的格式,即使提供了规范的论文模板也会出现各种细节问题。

1.5 逻辑结构问题。毕业论文逻辑结构混乱是很普遍的现象,需要反复指导修改。论文逻辑上一般是先分析说明问题,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最后验证结论。如某同学论文题目是“泉州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若干问题研究”,在绪论部分要对这个题目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果蔬农产品冷链的基本概念界定清楚,之后的正文应该首先对泉州市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这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要进行分析。其中的具体数据从哪里获取,通过怎样的调研分析可以跟踪具体水果、蔬菜的各物流环节,从而了解整个冷链过程,能够用流程图等图表工具表述清楚,从成本、服务等角度来分析问题所在。再针对性提出对策,包括对政府的建议,对企业的建议,对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个环节的建议。最后分析这些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有效性,通过物流企业的实践反馈,或者零售商的实施反馈情况来验证。如前面分析过程建立模型,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对比验证。

指导老师在开题报告中应该把关,确定学生论文的目录结构,章节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因果先后顺序要清楚,三级标题层次分明。

1.6 文法问题。一方面是语文基础的问题,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足,需要平时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是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规范不够,即使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也会犯很多错误。如论文通篇都必须且只用第三人称表述,句式语气必须是陈述句,要避免第一人称,避免感叹句、疑问句,避免口语化的词句,避免网络用语,这是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在历次毕业论文指导中都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可谓“屡教不改”。

2 主要对策

2.1 加强对学生引导。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可以鼓励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挖掘培养其科研能力,提前进入学术研究的状态。对于就业实习的学生,可以鼓励就实习企业的具体物流问题开展调研,进行调研型论文写作。严格要求和引导激励学生同样重要。

2.2 针对性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包括科技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力培养、管理研究方法论、科技论文的结构文法、文献综述等内容,针对即将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开设。也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分阶段进行。对于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编写FAQ①小册供学生查阅。

2.3 对论文选题的优化。物流管理教研室结合历届毕业论文情况,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库,并对应擅长该题目的指导老师以便学生选择,论文选题库每年更新一次,保证选题的时效性。学生有初步选题意向后与指导老师沟通,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选题范围,并撰写调研计划和开题报告,指导老师把关,同意具体的选题再继续调研和论文写作。

2.4 格式与文法问题的检查。对于格式、文法等琐碎问题,比较耗费指导老师的精力,尽量采取集中指导的办法,在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情况下,让同一小组学生相互之间阅读检查,可以最大限度检查出他人的论文错误,也能提醒到自身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而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总体指导,关注结构逻辑问题,避免精力分散。

2.5 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培养计划始终。要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满足社会企业需要,不可能完全依靠最后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目标,需要在大学四年培养计划中就加强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充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每学年的实践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省市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会“水到渠成”。

2.6 加强毕业论文考核和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作为最后一个“把关”环节,学校院系应该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出最高要求,加强考核和奖励,严格执行和提高反抄袭的技术手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在学校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大致分5个阶段,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选择论文大方向和指导老师。

(2)开题阶段:选择具体论文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综述,论文思路,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3)实习调研阶段:按开题报告中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研和实习,撰写调研报告。

(4)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多轮修改,严格把关,导师给出论文定稿分数和过程分数;除提交正式论文,还要求提交第三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5)论文答辩阶段:答辩组老师最后把关,给出答辩成绩,并核算最后总成绩。

3 结 论

总之,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水平,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在制度、时间、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标准化和过程管理是关键,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准备阶段到开题、调研、写作以及答辩评分环节的各个细节,形成标准化文档以加强引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玫,王晶,姜艳丽,等. 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2):142-144.

[2] 逄玉媚.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1-212.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考文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3]周同旭,宋蔚.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J].教育文化论坛,2015(2):57-60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物流人才的支撑,在我国,物流人才被列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高校是为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培养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业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在2001年才开始增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设立时间较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严重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可见,针对物流学科的特性,进行特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

1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国外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据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课程有:物流战略、供应链管理、仓储规划、运输规划、配送系统、操作系统设计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窄,能力弱,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急需改革与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在遵循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体现专业特色,建立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塔里木大学为例,2014年5月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和创新。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以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为基础,加大基础课程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计量经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课时,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规划设计等方面打好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物流学、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同时加入一定的自然学科课程,使文科、 理科、工科相互交叉,相互结合,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口径。因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决策软件系统知识和实际设备操作能力,后期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依据当时本地方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按特定的方向进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期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物流实践、物流工具操作与物流规划方法等的学习和应用。

2教学方法创新

2.1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参观教学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设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调动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教学,利用各类辅助教案或网络视频,并结合实地参观教学。在仓库、物流设备、配送中心等内容讲解中使用实物图片;在物流运作、物流系统、供应链运作等内容讲解中使用视频辅助教学;在条形码、管道、设备、仓库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边参观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随时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以达到直观、深刻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感性认知。

2.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资源库,要精选国内外物流领域经典案例,更要开发本地区案例。讲授物流管理课程的讲师应该到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实地考察或挂职锻炼,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出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本土物流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注重案例讨论的设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讨论部分在设计上要参考该专业学生的人数、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参与度和综合素质等。灵活组织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案例随堂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事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或小组,在课下准备,上课时抽选部分学生展示案例讨论结果。

2.3依托科技活动,注重研究型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因此,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依据学术前沿拟定研究课题,学生通过查文献和实地调研,完成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时形式多样:传统的研究型教学,通过指导课学生程结课论文来增强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通过国家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体建立模拟基地,以及邀请企业家和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等科技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例如塔里(下转第66页)(上接第48页)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在组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制度,初步已经实行,教师重大课题聘用学生,让部分学生参与助研,接触到前沿学术动态,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4应用“教师主讲+企业经理参讲 ”教学模式

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由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主讲,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同时,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带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聘请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经理人进入课堂,给学生讲实际企业运行中的物流相关知识的应用,以及企业中现实发生的案例,增加学生对企业实践的了解和物流知识的应用能力。

2.5运用实验模拟教学

实验模拟教学能够模拟物流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物流流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物流专业课程都可运用实验模拟教学,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来模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为了保证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实现实验模拟教学,应提高物流实验室的配备,建设实用型特色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至少要配备物流教学系统、物流影视、物流设备、实训手册、实战推演课件、实验教学计划、操作单据、运作案例等方案。

2.6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在相应的区域内,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和本地方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实践教学,把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中,按比例设置课外实践的必修学分,实行“课内学分+课外学分”。与本地方的特色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会把所学的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真正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虽说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近似的。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现实,我们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其中的“瓶颈”问题(实践教学“杂乱无章”,未形成科学体系),就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高校 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改革

一、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之前系列论文的分析,我们得出制约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改革的“瓶颈”问题是实践教学“杂乱无章”,未形成科学体系。那么西部高校就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该问题,最大限度的促进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二、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在专项技能训练方面

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应进一步增加。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重新组合现有课程。可将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职位责任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形成专项技能。

因此,“职位责任”实践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所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职位-责任”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责任进行针对训练。通过逐一训练学生的各项责任,从而使其逐渐形成该职位所需的整体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形成实践教学体系中关于专项技能训练方面的思路:首先,根据来自实践环节的经验丰富的物流管理类专业人员对职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各常见职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专项技能,每项专项技能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形成的能力;其次,西部高校根据以上所形成的具体操作单元编撰对应的指导书、专项技能训练报告等教学资料;最后,在整个专项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明确师生地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职位所需的专项技能。

2.在岗位综合模拟方面

构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无非是根据物流管理类专业本质属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匹配社会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需要专项技能训练,更需要岗位综合模拟,将专项技能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高校和学生要共同参与,缺一不可。企业提供数据、信息,高校提供场所,学生主体参与。西部高校可以凭借与相应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真实信息的同步共享,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不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把这些信息交给学生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进行岗位综合模拟,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模拟管理、融会贯通。

3.在职业认证方面

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物流管理类专业偏向实践性,且专业化、认证化趋势明显。并且,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及岗位综合模拟使得学生在取得物流相关职业认证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而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取得在进一步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优势。

4.在实训实习方面

以上三个环节的结束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实训实习的条件了,并且从时间上来说大致已经到大三第二学期左右了。在该假期,也就是学生下学期开始找工作之前,学校可以开始组织实训实习了。此时,学校可以联系合作企业,按照专业及学生职业发展针对性的把学生派驻企业实地实训。在此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训时间及实施严格的管理,不能走过场。在实地实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践技能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完成角色转化的同时,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延静,武晓钊,李作聚.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商业贸易.2010.

[2]张日新,诸丹.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5-78.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港航物流;工学结合;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港航物流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港航物流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具备行业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本文立足天津区域经济发展,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首先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对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与港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培养环节体现互动和培养方案系统完整的特点,为港航类物流职业教育立足区域,服务产业,加速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1 区域经济发展对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天津市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随着国务院确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为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后,为港口和航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港口与航运相关专业的学生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面对物流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却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1.2 天津市物流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专业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特点

天津多数物流企业的现有从业人员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学历水平偏低,物流专业人员占总体数量比例低,从事综合业务的能力差的现象。

1.3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对港航类物流人才体现三个层次的需求

战略型物流人才。战略型人才必须对企业的为了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研究,熟练把控物流业务全局,具备从战略上分析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管理型物流人才。管理型人才要对物流管理、进出口贸易等知识熟练掌握,熟练制订有针对性科学的企业物流活动方案。

技能型物流人才。技能型港航物流人才则是指具有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件杂货码头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码头调度、堆场计划、泊位计划、船舶配载计划、港口仓库管理、外轮理货业务、船舶港口、码头安全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和设备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层管理实用型人才。

在以上人才需求层次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点与能力素质标准

2.1 港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普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之处

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港航物流管理专业是以港航商务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外轮业务、集装箱多式联运、租船实务等为专业骨干课程;以港航法规、物流管理基础、国贸实务与单证、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航运管理为专业基础课程,这些专业课程都有“涉海”背景,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别的要求。港航物流管理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要求熟练掌握港口、海洋运输等业务专业知识与技能。

2.2 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行业核心能力标准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业务中遇到的专业知识,进而逐步培养和具备行业要求的核心素能:高水平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熟练的英语沟通能力,可以满足因为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协作部门多、流程环节多,必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商务处理和运输港口调度是港口和航运行业的核心业务岗位职能,对于这种需要多方协调、不可预测突发性的工作环境较多的情况,应当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对国际商品贸易进出口流程、各环节的业务单证处理操作、港口内各类型船舶的进出港作业管理能力和港口仓储与配送运输操作能力。

3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及存在的不足

在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形成了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双向交流,提升现有教师企业实战经验,采用外引内培等方式提高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实力。港口航运实践实训教学资源在国内高职院校处于领先水平, 内陆堆场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CFS货运站营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件杂货散货码头可视化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实训室、典型港口机械仿真训练实训室等先进实训设备和软件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具体港航业务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成绩,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物流行业、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在其他高职院校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格外关注。

(1)往届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毕业生工资收入水平不高、职位提升速度缓慢等。分析原因主要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创新性不足,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面前,很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工作创新能力欠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虽然初具规模、正常开展,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利益互补上没有做到互利平等,所以在校企合作上呈现学校积极性远高于企业,因此,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学生实习环节、教师顶岗实践、横向科研课题的合作开发等资源相对较少,学校也不能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发展、新信息。

(3)人才培养的管理运作机制阻碍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

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的最终评价标准,对于过程性评价没有给予足够大比例的侧重,考试方式还是以理论试卷考试为主,对于动手实践操作型考试方式的应用较少,尽管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但远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学与评价体系,这种现状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以上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在考虑专业的现实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针对存在的不足和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双向交互,企业学校双向交互,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组成环节紧密连续性的互动。即企业与学校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动、授课讲师与学生互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互动、知识学习与校外实习锻炼互动。同时设计了四个层段的工学交替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及实习企业紧密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建设、科研课题共同开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人才培养过程由四个层段构成,各阶段互相衔接,通过校内港航物流课程的管理理论学习、校外港航实习实训基地的实操实习、校内工学交替的港航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层段,逐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体实施包括:

第一层段:首先学生在入学后,主要安排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人文、价值观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层段:为学生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近年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在与天津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天津大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通远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尝试了吸纳企业优秀专业技师补充到教学一线和开发横向科研项目资源,创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与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在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环节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分析整理出如下经验与启示:

(1)创建平稳运行的实习实践平台,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物流管理本身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在高职港航物流专业的办学建设中,通过校企对接,建设足够数量、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平台。

(2)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广泛采纳来自港航物流企业的专家的建议,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尝试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将核心课程课堂搬到企业作业现场,实施校企两地授课的教学组织方式,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完本课程后,使学生在专业岗位操作能力、事务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多次聘请物流企业经理来学校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组织学生来到企业生产工作现场参观,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的锻炼与企业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实践中对港航物流管理基本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港航物流企业运作管理以及港口、航运的业务操作岗位所要求具备的技能。

第三层段:教学组织以考取相关的职业岗位从业资格证书为重点,让学生在校内利用仿真实训,例如企业货代管理系统实训室、内陆堆场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CFS货运站营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等,学习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课程设置以“港口生产岗位和港航服务岗位”为主线,围绕船、港、货、线四个方面,进一步体现港航物流特色,以专业就业为导向,提升专业对口就业。通过将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分类分层,使学生能清晰每一岗位对应的课程及技能要求达到的标准。该体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四层段:到企业实战练习。学院通过组织企业招聘双选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成功应聘,进入签约企业完成带薪顶岗实习,未能应聘成功的学生学院安排其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答辩同步进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学习掌握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针对港航物流企业的具体业务岗位对相关技能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与航运物流服务业总体服务质量需求,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四段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港口与航运物流业“职业岗位能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工作创新能力、个人综合素养”五位合一作为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持续深化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校企密切合作,同时校企在科研项目上进行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最终通过深入推进实施校企融合、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采用先进人才培养方式等提升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经辉,张晓萍,等. 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1):106-110.

[2] 郑丽娟,胥洪娥.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4):121

-123.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物流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运行的质量会影响其他产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受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影响。我国每年虽有几十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毕业,但应届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适应度不好,大学生的人才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胜任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如谢如鹤(2010)以广州大学的物流实验体系为例,介绍了物流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1]。朱丹(2011)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五个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体系[2]。陈太广(2012)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范宇(2016)从双重仿真的思路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4]。陈爱玲,罗彦芳(2017)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5]。王冬良,燕珍(2017)在研究现有物流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这些学者们有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从单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物流管理常用的七大功能角度来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的专项实训。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8,9]。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3.3.1专项实训。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3.3.2综合实训。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

[8]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5-6+9.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NYP;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教学

引言

2016年8月,笔者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分享与交流,并到对口的工商管理系对其专业开发与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学企业等进行深入考察和交流。

1、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商管理系开办于1992年,属于NYP规模较大的系部。工商管理系学生培养的核心内涵是:满怀信心的年轻人。这一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有创新能力和创意;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全球化做准备。

1.1工商管理系的专业开发

工商管理系所有专业的开发流程都需要遵循学院统一开发流程和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专业。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中的会展管理专向是因近年来新加坡会展行业的大力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的建设需要1-2年的时间,成立专业筹备组先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志向与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准备好各种新专业报批文件,等学院批准后进一步确定培养目标,接着准备教材、实训室、教学准备工作,然后才开展具体的教学,整个过程是十分严谨的。

1.2工商管理系的专业设置

NYP学生毕业时会拿到一个基本文凭以及1-2个专向文凭。工商管理系一共有9大专业,每个专业又分不同的方向。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专向文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向、供应链管理专向、企业家精神专向、客户关系和服务管理4个主要方向和零售管理、国际贸易、项目管理3个辅助方向,该专业是双方向组合的。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同时拿到2个方向的文聘,如:“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或者“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这样设置可以更好吸引生源,而且学生也能有更加宽阔的就业空间。

1.3工商管理系的课程体系

1.3.1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会对调研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将该专业分为顾客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四个专业方向。为新加坡工商企业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结合校内教学企业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工商管理专项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毕业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顾客服务管理等相关领域担任经理或中级管理职位。优秀毕业生也可以继续在国内或海外知名大学深造。

1.3.2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系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在组织文化、创新理念、专项技能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为:第一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会计、经济、统计、管理、营销、电脑软件、商业沟通等。第二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商业法律、商业金融)和专业课。第三年主要由加值课(相当于专业选修课,如:顾客关系管理、国际贸易、企业项目)、校内教学企业和校外企业培训三部分组成,整个课程安排采用双轨制。

1.4工商管理系课程教学的特点

第一,“授课+辅导”模式。工商管理系大部分课程采用“授课+辅导”模式,课时分配一般是“2课时授课+2课时辅导或1课时辅导”的方式。授课一般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辅导是小班授课。第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全是真实的案例,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把自己曾经的工作案例带到课堂,或者一些众所周知的真实企业案例。第三,国际视野,动态更新。工商管理系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带着“国际”“全球”字样,如:国际贸易、全球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内容站也在国际的高度进行设计。另外,基本上每3-5年必须进行一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把最新的行业动态加到课堂教学中。第四,教师经验,融入课堂。教师的企业经验必须融入课堂,同时,教师到企业实习后,需要把企业实习的新内容添加到相关课程中。第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工商管理系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会把教学的课堂直接放到企业。

1.5工商管理系之“教学企业”

工商管理系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法”,采用的是“教学企业”模式来代替“教学工厂”模式。在第三年的双轨制教学中,学生会被轮岗分配到某一家教学企业中,体验不同的商业程序及工作经验,如在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超市担任店员,以全校师生为实际服务对象,体验和学习现场促销、店面布置、理货、库存管理、收银、账务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内容与方法,教师在此期间以公司经理或部门主管的身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培训和考核。“教学企业”的主要特点为:真实环境,持续运行;实训项目,灵活安排;指导教师,专人负责。

1.6工商管理系学生学业考核

第一,除了少量课程采取课业和过程考核以外,大部分的理论课程需要采用闭卷考试,而且考试要求非常严格。第二,试卷审批方面,要求同事和领导进行审批。第三,采用全方位的严格考核模式。尤其是实践项目的考核更为严格。第四,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要求做大型的毕业设计或毕业项目。

2、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2.1.1严格按照社会需求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我们需要学习NYP,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结合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需要,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结构、层次、种类和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参观、考察、商议、合作项目、企业专家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1.2加强系部合作,联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新方向

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理念促进了不同院系师生的跨界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增加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院系跨界合作,增加物流管理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或者物流管理专业(智能物流)等不同的方向,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很好融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并吸引更多的生源。

2.1.3尝试物流管理专业

“双方向”改造与开发NYP工商管理专业是双方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专业包装,参与新加坡其他几所理工学院的生源竞争,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如果能设置第三方物流方向、信息化方向、生产物流方向、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智能物流方向、航空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方向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方向,将会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2.2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2.2.1适当“宽基础、窄专业”

NYP工商管理系所有学生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第一学年所有学生统一学习会计、经济、管理、营销等基础理论课程,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课程很少,甚至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课,这样对于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或者毕业后从事非专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经济、管理、沟通等课程的学习。

2.2.2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英语和高等数学等文化素质课程占用大量课时,但对专业课程学习作用很小,可以用《物流运筹学》来代替《高等数学》。另外,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其知识宽度和深度不够,学生的职业发展将会受到局限。

2.2.3适当提高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真实案例融入课程

我们容易把高职物流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仓管员、配送员等最基层岗位,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部分课程的定位与中职层次的课程混淆不清。应当适当设定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学习的视野定位在高一点的层次。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大多不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或者对案例的来源和真实性无从考证,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真实案例或者经过调查核实以后的案例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2.2.4灵活安排毕业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环节主要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学生写作能力薄弱,毕业设计大部分任务落在了指导老师身上,甚至出现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写论文的现象,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可以借鉴NYP,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但是要求加大对平时课程考核的难度和质量,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将过程性考核贯穿在三年的学习中。

2.3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第一,北京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借鉴了“教学企业”的模式,其生产性实训基地——北信慧通超市与NYP工商管理系的“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但“教学企业”数量太少,应尝试开发其他的教学企业,比如“北信物流配送中心”、“咨询中心”等教学企业。第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第三,需要开发更多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可以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4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启示

第一,专业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量身定制”。为学生“量身订制”课程体系和教材,保证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达到学习目标。第二,针对教学中的讲授、讨论、任务驱动、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但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专业前沿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

2.5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配备的启示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NYP办学成功的关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性很强,企业教师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具备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脉关系。我们在人才引进时不能因为学历或者职称,无形中把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才拒之门外。同时,也要鼓励专业教师脱产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将企业项目带回专业教学中。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T”型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147-03

Research on T-type Talent Training of LogisticsManagement Major Undergraduate

Fu Lan

(School of Statist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

Abstract: T-type talent is the kind of people who haveboth broad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 and profound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This article ismainly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level, to proposesolutions of problems below the line of thought: how to build a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to foster truly the needs of basic skillsand a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type talent.

Key Words: T-type skill; talent training; research

“T”型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个全球问题,吸引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及学者的关注。“T”型人才培养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之下,针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提出的“T”型人才培养研究则显得较为冷清,这大概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关。其实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从国家G D P物流成本所占的40%比例来看,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呈现出社会需求的迫切性。

一、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起步早、发展快,其物流教育水平也较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适应物流业发展需求,物流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国际管理发展学会(IMD,2006)在其年度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中将物流列为最关键的竞争因素。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是近年唯一新增加到该著名排行榜商务专业年度目录中的课程。可见,国外对物流教育非常重视。十余年来,产生了许多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一是对技能结构或培养模式的认识。Mu r phy和Posit(1991,1998)对高层物流经理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要取得成功,现代物流人才必须拥有范围广泛的技能;今天的物流人才必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通才(Johnson et al.,1999);P oi s t e t a l.(2001)对1992~1998年间物流技能需求变化研究发现,美国高层经理更可能寻求具有宽广技能和既是管理通才又是管理专才的人;欧洲供应链管理学会主席A l a nWo r l e(2005)则认为: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应该具备“T”型技能结构。纵向上,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一员,他需要在自己专长的项目更有深度;横向上,如果站在战略角度考虑问题,还必须拥有整个供应链视角的广度。二是对技能需求的研究。十多年来,不断有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物流专业人才或经理应拥有的技能(A r o n,1991;B u-x b aum,1995;Sheffi,Klaus,1997;Cook,2000;Gammelgaard,Larson,2001;La Londe, Ginter,2003;Dischi-nger,2006;Mangan,Christopher,2005),有的还进行了纵向评分排序与对比,以找出不同时期不同技能重要性的变化,并针对中级物流师技能需求作了分类说明(Pau l Mur phy,RichardF.Poist,2007)。三是对物流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Lancionie t a l.(2001)认为,大多数物流课程未准确地反映国际背景和供应链管理的多学科性质;Van Hoek(2001)指出,实践的快速变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者进一步更新其课程;世界最负盛名的物流专家之一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则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T”型技能结构的物流管理人才。

在国内,台湾的Yen Chun Jim Wu(2006,2007)先是对本岛物流认证技能需求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基层、管理层和企业层应具有的核心物流技能,并发现中层物流人员比基层和企业层应具备更多物流技能。然后又对美、欧、亚77所大学的物流相关课程进行了比较、排序研究。至于大陆,从对中文权威数据库“中国知网”分别以“T型人才”和“物流人才+本科”为关键词(2001~2008)检索到的相关性较强的5篇论文来看,王汉姣和王青(2008)仅对本科教育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般性描述和建议;赵群和何家蓉(20 07)对日本现代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发现日本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邹龙等(2007)、刘联辉(2005)分别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陈韩梅(2005)从企业招聘人才的角度提出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标准。

总之,国外研究比国内要多得多、深得多,而且对培养“T”型物流人才有深刻认识,不过,研究多侧重于高级人才。国内方面,物流管理本科层次教育规模近年虽迅速扩张,但是,对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技能需求的研究成果不仅极其缺乏,且层次低(如上述5篇论文均是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缺乏深入的调查、定量分析及国际视角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维。

二、研究的内容

(1)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涉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课程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就业定位。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技能需求、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比较。对欧美等国家的技能需求及著名大学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排序,发现差异,分析原

因,总结经验。

(3)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技能需求分析。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当前及未来若干年不同地区、规模、性质和经营业务的企业对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结构需求,综合评估后分类确定各项技能的排序,建立共同的核心技能库。

(4)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对我国设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270余所大学的相关课程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归纳课程设置的依据,在按课程性质、所在地区等分类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综合评估后排序。比较这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揭示存在的问题。

(5)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供需矛盾的比较,借助国外经验,从全球供应链管理视角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培养具有“T”型技能结构人才的动态课程体系,并且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课程集。课程体系涉及:课程名称、相互联系、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

(6)实证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三、研究此问题的思路

研究思路的主线非常清晰,即技能需求分析人才供给分析供需差距分析适应需要,构建培养具有“T”型技能结构人才的课程体系实证分析。研究路线见下图。

研究方法可采取: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多种调查方法、比较分析法、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

四、研究此问题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流业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而设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大批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但目前,人才技能需求与供给脱节。一方面许多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各大学开设物流管理课程时未真正从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出发,缺乏科学论证,表现出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和静态性。这种技能供需严重脱节的矛盾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现代物流业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不仅对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于培养适应市场当前和未来需要的“T”型人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为本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增强个性化;二是为高校解决如何为企业提供“T”型物流管理人才问题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三是为教育部物流类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通用、核心物流课程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1-7.

[2]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考[J].物流技术,2005,12(2):27-29.

[3]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10):34-3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马丁•克里斯托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造增值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Paul Murphy, Richard E Poist.Skill Requirementsof Senior-level Logisticians: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12(6):4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