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1篇

动机是激励个人行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类。

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关的动机,它以学生直接感兴趣的事物为动力。例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或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足球赛,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需求,这就是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不会持久,暂时性需要一旦得到满足,直接动机便会消失——正如一个饥饿的人在吃饱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随之消失。

间接动机是由自我意志和社会需要而产生,以达到一定目的为学习动机。例如,冬天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因天气寒冷,不愿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懂得锻炼身体的好处,能够克服天气的困难,努力上好体育课。可见,间接动机对于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动机从直接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法,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注意力原则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反应过程。例如,学生注意到老师指挥学生做操时发出的口令,就是他们对刺激物的反应。在体育活动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失误甚至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而产生。例如,体育课上新奇的道具、醒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主动注意则由意志指挥,带有强制性,学生对某些事物往往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让他们从被动注意转向主动注意。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提示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和空间关系合理分配的注意。

三、兴趣原则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84-02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先后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指明了方向。[1(]P.35-36)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也就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原理是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学生取得教师资格的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近几年师范学生教育学原理等本性知识结构的缺乏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败。为了增强师范生教育学科素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培养师范生的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是师范类院校一以贯之的精神。教育学原理本应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但在我国师范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事件的脱节,几乎陷入了纯理论研究的误区。教育学的研究过于宏观、思辨,却忽视了向实践的贴近与转化。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从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或真正践行教育理论的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学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一直以“一纲一书一案”作为教学材料,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来进行教学,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以讲主要原理为主,渗透案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合班教学为主要形式,授课方式仍然是教师讲授占主要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精。很多教师为了把教材讲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讲授内容,从而使教育学失去了本身具有的鲜活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很难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讲授缺乏真实性和生动性

目前师范院校中,讲授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没有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能把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具体的实际中去,无法将理论具体化,无法把枯燥的理论用鲜活的教育事例加以阐释。教育学原理理论知识系统性很强,但课时有限,以老师教授为主,这就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语言来解释理论,枯燥乏味的理论解读,不能用生动的教育例子来阐释枯燥的教育学理论,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收获。在工作后学校学的东西一般都应用不上,造成了教育的浪费,也偏离了教育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教育学原理由于知识量较大、冗杂、生涩,再加上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一言堂在此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思考。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合班教学,即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思维惯式,学生仍旧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受时间、场地、班额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很难有效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灵活式讲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把以往的教育学知识(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教育、教育和人的关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工作)按照知识的结构,提炼多本教材的核心先进内容,融合教师本人及他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知识,和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有现实指导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内容整合成四大部分:教育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德育。按照新的教材体系,在讲授过程中,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情境的创设中,以学生的认识需要来灵活的进行教学。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为一个中心主题服务的。所以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从知识的整体去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教育不是单纯的就问题谈问题的学科,要从总体上进行学习。

(二)观摩式见习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去学校参观体验、请学校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来课堂讲座等一系列直观性的手段,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理解知识以及建立科学准确的实践认知。为学生精心挑选既包含着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又含有丰富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案例材料。努力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原本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来呈现真实面貌的教育案例,并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感性认识对事件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P.149-150)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得。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思考式自学

师范生教育的重心应该侧重于“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从形成师范生教育的“现在”到培养师范生教育的“未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师范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师范教育的程度和类型,即培养善于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善于从宏观的高度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性教师。使得师范生教育更加切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我们精讲可以为以后从事教师工作最实际的内容,而纯原理和意识形态的内容,老师可以留给学生问题,做读书指导,以及参考资料的指导。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自学,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通过自学后的思考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和课堂中与老师交流沟通。

(四)创造式作业

本着学生主体的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精当而有趣的创造性作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形成多样的交流版块为教师学生搭建交互平台,作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上交,达到无纸化作业,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网络的复合型能力。

(五)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管理的角度,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被动局面,不得不接受评价结果的消极心理状态,对评价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本着“以评带教,以评促学”这样的思想我们要重构教育学原理课程评价体系。加大平时实践考核的权重,期末考试紧扣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跟进式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用评价体系带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及时地做出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3(]P.146-147)教育学原理的新型教学模式秉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灵活式讲授、观摩式见习、思考式自学、创造式作业、多元化评价的一系列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环节,达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学原理课程变成真正有用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培养下建立坚实而稳定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认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的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黎波,耿碧雪.基于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教育学类课程改革标准[J].教育探索,2014,(7).

[2]李章琼,封信福.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大家,2012,(2).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原理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原理”是教育类各专业最基础的课程,它的课程内容一方面由其学科的体系及其在教育学科系统中的地位决定,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应根据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

1 “教育原理”学科的性质及功能

要明确“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首先要明确这门学科本身有何特点,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学科任务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分辩它与教育其他分支学科的不同,定位好这门课程,进而确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1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

教育原理,即教育的原理。原理“通常指科学的某一领域或部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①方展画认为“教育原理应该是有关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的知识体系, 对教育之一般性规律的揭示与认识成果, 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即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的推论性知识系统, 这类知识发挥着对教育实践的预测、导向乃至科学调控等功能。”②刘晓琴认为教育原理“可以理解为关于教育人类这一培养或者影响人后代的社会活动的道理和规律。教育原理是人们关于培养或者影响人的基本观念, 基本思想学问, 是人类对教育知识的认识, 教育实践, 教育经验的分析和综合所得出逻辑结论, 也是指导人们开展有效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③冯建军认为“教育原理就是要揭示教育中一般问题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可以作为其他特殊规律的基础。”④由这些对“教育原理”的界定性描述,可以明确“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教育原理”是对教育活动一般规律的研究,它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1.2 “教育原理”的学科功能

“教育原理”作为研究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总结教育活动最一般规律的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功能。“教育原理”总结的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对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具有指导功能;另外,“教育原理”的理论对于教育实践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1)基础功能。“教育原理”是对教育最原则、最基本的一般规律概括和总结的理论,与其它子学科、边缘学科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教育原理“弥补了各门学科从各自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和问题、其视角不完整的缺陷, 为教育科学体系其它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居于理论基础地位,它应是构建整个教育科学体系的核心。”⑤

(2)指导功能。一方面,“教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理论层次较高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对教育进行的是宏观的研究,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有其难以取代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其他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以及教育学的子学科,教学论、学校管理学等,“教育原理”能从更高的理论高度为其提供普遍的指导。另一方面,“教育原理”作为教育学一般理论,对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教育活动,具有理论指导功能。

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特点

2.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

(1)培养目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置是从硕士研究生层次开始的,其培养目标最初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⑥此专业是以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为基础的交叉专业,它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行为和规律”。⑦此专业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的关系,用管理理论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的变化。”⑧

(2)培养定位。近年来,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仍然有很多的困惑。高校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生培养普遍走理论型的道路,而有些学者认为此专业的未来发展将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原因是他们认为“随着近年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同于精英化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博士生教育阶段,社会各部门对毕业生教育层次的要求也逐步上移。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⑨这种应然分析是合理的,但同时他们也承认这样的现实需要:“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依然应该双元化:培养少部分研究生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作准备,可称之为学术型研究生;大部分培养成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且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称之为应用型研究生。”⑩并且,不管是何种学科,不论是更偏向于理论型,还是更偏向于应用型,其理论基础都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就不称其为一个学科。

因而,作为教育理论中最基础的理论――“教育原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它的教学,既要能够让学生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思考,也要能够让学生有意识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思考教育及其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2.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特点

(1)本科背景的多样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尚未在本科阶段开设,加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身又具有交叉性的特点,此专业研究生本科背景的多样性是尤为突出的。有很多非教育专业本科背景的学生,他们的教育学科知识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对于学习“教育原理”这门课来说,绝大部分同学都是初次接触,或者即使有接触,也是比较浅层次的。因此,“教育原理”的教学可以说是将他们引入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基础的一门课,其理论基础和指导的功能更为突出。

(2)以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主。另一方面,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广的知识面和更高水平的理解能力。相比本科层次,研究生需要的是一种对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浅层次的知识传授。

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教育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取,既要普及教育的一般性原理,又要有利于启发学生作更深更广的思考。

3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原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

3.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原理”的教学内容

“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其稳定的学科基本结构和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教育原理”这门学科,很多学者界定了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比如“教育原理”与“教育概论”,“教育原理”与“教学哲学”的区别等。对“教育原理”的内容也有不少探讨,如冯建军指出“‘教育原理’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教育的历史演进。”

对于特定的专业,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教材和参考阅读书目的选择,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精选。教材和参考阅读书目一般选择经典的书目,“教育原理”经典的教材有如陈桂生的《教育原理》、袁振国的《教育原理》等,经典阅读著作还有《理想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爱弥尔》、《教育漫画》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书目,也可以作为教师授课的内容。

狭义的教学,即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方式,课堂授课内容的精选对于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具有启发式的作用。本专业“教育原理”采取教育普遍原理、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作为授课内容的主脉络,是可取的。这样选择授课内容,既能够发挥“教育原理”基础性和指导,也适应本层次学生的知识面的需要和理解能力水平。

3.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影响直接因素。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原理”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育原理”的学科特点,更要考虑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要更广泛地涉猎书籍,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要有自己创新性的成果。

(1)对话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学科,理论只有被深入全面地理解,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于指导实践上。“弗莱雷坚持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例如,笔者所上“教育原理”课上,老师总是以谦虚、平等的姿态跟大家共同探讨某个问题、某个理论,学生们踊跃地各抒己见,各种观点都能被耐心倾听和适当总结。表面上,大家都只是在争相辩驳,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事实上,每一个观点的出现,都是一次认真思考和清晰表达过程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中更加明晰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在许多次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2)提问式教学。课堂讲授、讨论以及课堂报告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求解问题,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每次的报告都应十分耐心倾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没有报告清楚的关键问题。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解答,有必要时要求课后查阅资料作补充报告。这其实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求解。笔者就曾在报告后两次补充查阅了达特茅斯法案,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是意外地发现这竟是自己事前不久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遇到的没懂的问题;第二次是发现自己了解了,却了解得不够全面。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治学态度和素养,如果没有这么认真的教师,我想我与达特茅斯法案相遇两次,也依旧不知其确切为何物。更重要的是,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以后,笔者对于治学的认真和严谨也有了新的体会。

(3)联系教育实践的教学。正如奥古斯丁理解的,教学是对经验的唤起。教育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到了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自己受过的教育已经十分丰富,这都是与“教育原理”研究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教育原理”是对教育的一般性问题的研究理论,这些问题就存在学生所体验过的教育实际中。因而,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原理”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也更便于其将来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或管理实践中。不论是讲授、讨论、还是报告,教师都应该时刻提醒和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学校的实际,用理论来分析实践。

(4)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前到课后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首先,要有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有精心的备课,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其次,研究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和创造性程度更高的活动,教师的“导师”形象更为突出。正如布伯主张的,“导师”应当对于学生的“自发和创造进行评论和指导” 课后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论文,以及对论文耐心评阅,引导学生的阅读和创作。

注释

①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18.

② 方展画.关于“ 教育原理” 的一种新诊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7.

③ 刘晓琴.教育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96-97.

④ 冯建军.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4):1-5.

⑤ 雷顺利,张辉华.确立“ 教育原理” 在教育学科体系中地位的几个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2):82-83.

⑥ 郭欣,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49-53.

⑦ 姜海洋.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J].经济论坛,2011(7):184-185.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3]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4]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原则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知识、创新型人才,九年义务教育必然要为此提供创新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是智力特征,也是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及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创新教育的使命,笔者试图从个人实践感受提出六条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原则,期许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知识体系、经验体系、教法及学法的开放性原则。

自然界的一切对象本来是一个个的综合体,反映在知识体系方面也是综合并开放的,人类关于知识的分类,是从不同的层次、方向、角度等去认识事物对象的结果,人类要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对象,使学科之间走向综合交叉,相互开放,互为促进,以催生创新之果。中学物理跟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天文学及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这些学科认识物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用物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释这些学科中的问题。例如生物教学内容中的光合作用、叶子的蒸腾,均可联系初中物理中的能量转化知识和物态变化知识加以解释说明。在教法与学法方面,教师要去除封闭性因素,建立开放灵活的教与学的有效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把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创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材、作业、试卷、教辅等狭小的学习系统,跳出纸上谈兵性质的题海桎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实验和小课题探究活动,从而由物理走向现实技术,走向现实社会;帮助他们利用现代媒体、网络等便利手段进行小发现、小创新、小革新、小发明等有意义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深刻、灵活地将学到的物理知识融会到真实的物理世界中。

二、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中的民主性原则。

翻开物理学的发展史,高度权威往往是发展的绊脚石,是创新的敌人,而民主、平等是发展的必要基础,是创新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如果把物理教育局限为单纯的传授,过分强调师生社会关系,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中的功利,势必导致没有民主的育人环境,扼杀创新于无形。在倡导并要求身体力行素质教育的当今年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式的教与学系统。例如在探究浮力相关因素的实验课题中,教师不应预先下定论,然后要求学生做论证性实验,也不应该提前告知学生浮力可能跟液体密度、深度、形状、排开液体体积等因素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教师应该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猜想、讨论、设计,指导学生克服困难进行操作,收集论证。在探究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丰富猜想,优化实验结果,允许提出质疑,公平讨论交流。

三、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体现自主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形成,第一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只是起次要地位的作用。自主性是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他们达到创新目标的第一动力,所以在物理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以及自我克服、自我超越及自我实现的要求,构成了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内在因素,是他们自主性的源泉和基础。物理教师应该从上述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例如购买一台电冰箱,广告词中称一天只耗电0.4千瓦,学生对此产生了质疑,并向笔者提出了个人看法,笔者鼓励他通过测试来论证。自始至终并没有发表个人见解,只是要求他和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测试方案设计,主动解决测试中遇到的困难,主动预想、发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想办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他们利用安装的电能表观察记录了各种天气情况和各种食物储存情况下的冰箱24小时耗电值,自行填写表格,绘制耗电曲线,通过数据分析否定了广告词的夸大宣传。在这次观测活动中,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性的动力驱动,在教师只是提供观测工具的情况下是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的。正是自主性战胜了依赖性和烦琐性,他们才能创造性地完整测试任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四、物理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创新的榜样,体现榜样性原则。

教师是学生的模拟学习对象,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型的学生。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完成创新任务。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修养,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教师的创新本领,形成强大的创新场源,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问题的引入上,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问法;在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上,创新性简化和改进;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阐述上,设计创新性的解释模型等,都是教师展示个人创新素质的时机,往往能在学生心田里植下将来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创新种子。

五、创新活动有成功,更有失败,教师对学生要采取赏识与鼓励性原则。

成功的创新活动势必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燃起对创新的浓厚兴趣。教师要采取口头肯定、书面鼓励等手段去强化他们对创新活动的积极心理。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还要逾越层层难关,由此会出现畏难情绪,对创新失去兴趣,出现各种消极心理。本着保护学生的原则,教师应该多介绍前人如何经受失败,最后取得成功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困难性和艰苦性。在实际行动上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原理导向帮助和物质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实现心中的设想。即使学生真正遇到了失败,教师也不能指责埋怨,而要肯定他们在态度、时间、精力上的积极投入,抓住其中的成功部分加以赞赏,帮助他们分析、纠正失败的原因,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创新品质。

六、在素质教育阶段学习任务丰富多彩,学生的创新素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物理创新教育中要采取易平趣的原则。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业体验式教学;心理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14-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教学与方式上,既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也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加案例的方式可以解决的。必然要呼唤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悟性。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也不可能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新与创业的“遗传代码”,以造就、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

去年暑假,浙江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32名学生创办虚拟公司,去义乌进行为期15天的“百元创万”的创业体验活动。每人怀揣100元,8人组成一个分公司,分公司经营各种创业项目,用800元的创业启动金在半个月内创造至少1万元的利润。

此次“百元创万”创业体验活动是我校新世纪人才学院对“生存模式”的拓展和创新,是一项营造创业活动氛围、提升创业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体验”训练是在实践探索中的发展,是在总结“生存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突破生存文化。“创业体验”训练,一方面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一、“创业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创业体验?就是体验者在真实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然后与团队成员之间交流,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认识的成果,最后将理论和认识的成果应用到以后的创业实践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成功。体验是主体的一个经历, 对于活动当事人来说, 他从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是一种丰富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有的是可以言说的,有的则是不可言传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创业体验经历了一个人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在实践中体验中自己的真实获得,实现了人的认识的两个飞跃。创业体验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身感受和内心体验。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与感受,使团队成员取得共识,并应用于实践,才是创业体验的目的。创业体验是一种效果持久的教育方式,因为体验的成果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亲身感受交流和共同运作。

中国谚语说得好:“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做一遍。”只有具体去执行、去做,才能把学习者的思维与行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为主动汲取知识的主体,并通过实践体验得到相关技能和隐性知识的训练,使学生亲身去尝试创业活动, 直接受到市场和社会的洗礼。

二、“创业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教学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学术与理论基础。美国的凯斯西储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珀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式课程的理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再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产生想法,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成新的认识和理论,最后将理论与认识应用于实践。这个理论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体验式课程培训方式的核心理论。西方很多管理者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有效教育模式。

三、“创业体验式”教学操作程序的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中的及时反馈原则、桑代克的“试误说”原理、罗杰斯的“以人为本”的自主性原则、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为“创业体验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基础。

1.建构主义心理学在“活动(体验)”环节中的应用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他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所以,在这一个环节中,“创业体验”采用的方式是提供创业体验资金如每人100元作为原始资本启动创业体验,将创业体验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公司),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出创业计划,初步给公司制定一个创业目标,通过一个公司800元的启动资金,创造万元的创业成绩。指导教师尽量不干预活动项目的进行,使学生亲身去尝试创业活动, 直接受到市场和社会的洗礼,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苦与乐。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受本人兴趣激励,需要以及“百元创万”的目标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以及公司团队成员原有对创业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创业情感品质、价值观等的制约,在对创业的认识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创业体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而且强化了创业意识,培养了创业技能。

2.“以人为本”的自主性原则在“发表”环节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其自然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这里的意义学习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队员发表在真实的创业体验中的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与收获,以及自主性地对自己做出的一个自我评价:“今天整个团队的创业总收入比昨天略有下降,原因是什么,跟我们的营销项目的改变有关,还是跟创业者本身的品质、心态有关?”“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提升产品的销量和收入”;“通过发展下线,多元化销售、捆绑销售来提高营业额”,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发表创业体验中的感悟,通过发表,和同伴讨论交流,深化学生对创业环境、创业体验的理解,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的团队协作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讨论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并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团队成长贡献力量。从而,学生的价值得到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明显,最大限度地促成团队的共同成长。

3.程序教学理论的及时反馈原则在“反思(反馈)”环节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生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要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教师反馈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 评价的内容也应涉及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

在这一环节中,指导教师听取学生的发表后应该立即做出反馈,从而强化学生的创业体验收获。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反馈的质量,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不仅仅是下一步创业的方式和计划,更重要的是如何产生这种创业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反馈过程中,应贯穿激励。对创业成绩显著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寻找更高的目标;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对创业情况不佳的学生,要学会捕捉其闪光点,激励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反馈环节进一步巩固创业能力的形成,这种高层次的综合性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指导教师的激励式反馈,更使学生树立积极起的创业心态,保持巨大的创业热情。

4.“试误说”原理在“理论”环节中的应用

桑代克据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前期的创业实践,经过讨论,分析、总结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当然,这里的理论是学生自身形成的,正确或错误无法立即判断,但是学生通过自身形成的理论去指导下一次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性,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进行评估并加以改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弥补自己在创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真正获得有效的方法,去达到团队“百元创万”的终极目标。在此,理论总结是大学生在创业体验中获取创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5.多元智力理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在“应用”环节中的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其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并帮助他们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多元角度去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应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指导教师要认清团队学生的整体情况有差异,获得相同理论后最终的创业结果必然有所不同,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存在高低,为提高效果,部分团队可留下单独进行交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强化理论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根据团队成员擅长点来指导其在公司中的职务,如公司总经理、策划总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等等。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业自信,能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创业生命力,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大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冯丹娃,郝文斌.创业教育视域下的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8).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7篇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09年开办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新学园”的是

A.蒙台梭利 B.罗伯特·欧文

C.圣西门 D.傅立叶

2.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二是

A.学前早期教育 B.学前启蒙教育

C.学前公共教育 D.学前社会教育

3.历最早的托幼机构始建于

A.原始社会后 B.农业社会早期

C.工业社会早期 D.现代社会初期

4.在现代社会,实施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5.最能充分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的是

A.交往活动 B.游玩活动

C.练习活动 D.游戏活动

6.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其事实效应的是

A.学前教育价值 B.学前教育功能

C.学前教育职能 D.学前教育效益

7.已有研究发现,5岁左右是幼儿个体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 B.掌握数概念的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D.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保护工作首先是

A.家庭职责 B.学校职责

C.政府行为 D.社会行为

9.托幼机构的教学活动组织一般是

A.以班级为单位 B.以区域为单位

C.以小组为单位 D.以年龄为单位

10.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其核心是

A.社区 B.幼儿园

C.家庭 D.托儿所

11.我国目前数量较大、发展快、作用大,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一类家庭教育指导是

A.以社区组织为主 B.以兴趣班为主

C.以幼儿家长为主 D.以家长学校为主

12.学前教育“面向全体”理想与要求实现的保障是

A.保教并重 B.保教结合

C.因人施教 D.有的放矢

13.托幼机构的教育由幼儿教师来实施,具有较强的

A.社会性 B.习俗性

C.经验性 D.专业性

14.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

A.观察与模仿 B.游戏与交往

C.观察与研究 D.游戏与模仿

15.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的阶段的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强迫教育章程》 D.《幼儿园工作规程》

16.我国古代的幼儿蒙养教育始于

A.虞舜时期 B.隋唐时期

C.殷商时代 D.秦汉时代

17.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

A.促使“工匠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转化

B.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知识型教师”转化

C.促使“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D.促使“保姆型教师”向“家长型教师”转化

18.创设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环境

A.教育化 B.个性化

C.自然化 D.童趣化

19.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丰富性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

A.小小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20.幼儿园活动室的采光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

A.电灯光 B.彩色光

C.自然光 D.日光灯光

21.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应体现

A.互主动性 B.互主体性

C.互依附性 D.互隶属性

22.幼儿班级内部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师幼互动和

A.幼儿与活动对象的互动 B.幼儿与活动材料的互动

C.幼儿之间的互动 D.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

23.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目标应当是

A.幼儿卫生保健和身体发育的目标 B.幼儿语言和社会能力发展的目标

C.幼儿发展的目标 D.幼儿教学活动的目标

24.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是

A.心理疏导法 B.自然后果法

C.移情训练法 D.行为评价法

25.上世纪初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后又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26.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广泛开展实验研究,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27.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是

A.学科教学 B.游戏

C.上课 D.一日活动

28.我国学前教育开始注重潜在课程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在

A.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B.20世纪90年代末

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29.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

A.直接教学 B.间接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合作教学

3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必须遵循一般的评价标准是

A.托幼机构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一般要求

B.托幼机构教育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的一般要求

C.托幼机构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一般要求

D.托幼机构教育的专业性与效益性的一般要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托幼机构教育

32.同步教育

33.提前开端计划

34.支架式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网络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的要求。

36.简述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37.简述幼儿园户内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38.为什么当今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会被广泛重视和关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联系实际,论述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40.联系实际,论述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8篇

一、选择题

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2、于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A.布鲁纳 B.罗杰斯 C.瓦·根舍因 D.布卢姆

3、从本质上讲教学是( )

A.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B.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D.发展学生体力、智力和品德的活动

4、下列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A. 温故而知新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 上施下效

5、“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主要说明了教学中( )的意义。

A. 传授科学知识 B. 反复联系巩固

C. 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D.提升思想品德

6、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

A. 练习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8、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卢姆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掌握学习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暗示教学法

9、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 )

A.发展说 B.交往说 C.特殊认识说 D.双边活动说

1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

A.系统性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1、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12、在教育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杜威

13、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14、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15、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法”是( )

A.讲授法 B.练习法C.参观法 D.讨论法

16、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17、“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暗示教学模式

18、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而系统的信息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践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讲授法

19、诸如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实际上是指学生的( )

A.智力因素 B.理性因素 C.非智力因素D.感知因素